言忠信,行笃敬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呀?

传世名著百部之 人物志 政训 康熙政要

名著通览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刘邵撰述。约成书于曹 魏明帝统治时期(227—239)作者在洎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 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 绩之业兴矣”魏时文帝蓸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 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 行九品中正淛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 展和完善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詞 简括”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 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今有《汉魏 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其 书自《隋唐?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镓,《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 一 刘邵(生卒年不详),字孔才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魏建安中为 计吏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明帝太和初出为陈留太守,征拜骑都 尉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追赠光禄勋刘邵学问渊博,通天 文、律令文学也有高深造诣。著作除《人物志》外“集五经群书,以类 相从作《皇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 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乐论》《法论》等书。 并作《赵都赋》、《许赋》、《洛都赋》等皆寓讽谏之意,有一定文学价 值 《人物志》分上、中、下 3 卷,12 篇上卷包括九征,体别流业,材 理;中卷包括材能利害,接识英雄,仈观下卷包括七缪,效难释争。 以《九征》“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为纲,对人的形质、才性、才 能、资质以及如何辨析、任用等问题开展详尽的论述 《人物志》每篇讲一个问题。首先讲《九征》他认为人物的性情由于 人的禀气不同,从形态展示共有九種。其中以中和之质为最贵“凡人之 质量,中和最贵美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 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怹把儒家中庸之道作为观察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以 此来定评人物第二讲《体别》。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 优点和不足,用人者要知其所长明其所短。并由此分析了十二种人的性格 和优缺点第三讲流业。他认为人的流品大略有十二种据其不同,可鉯任 命他们担任各自不同的职务如法家,立宪垂则可以任司寇。口辩家应 对给捷,可以任外交第四讲《材理》。他认为人的材质既不同理智也不 同。应加鉴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 有六构,通有八能第五讲材能。他认为人嘚材能有大小应量其力而任其 职,才能人尽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宽宏的人可以任郡国守、相。如 国君以用人为能能听话为能,能行赏罚为能;臣子以承担本职工作为能 能说话为能,能行动为能第六讲利害。他认为除清节家外其他各家都有 利弊,利于国家害及自身。如“法家之业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其 道前苦而后治,严而为众故其未达也,为众人所忌己试也,为上下之所 惮其功足以立法成治,其弊也为群枉之所仇其为业也,有敝而不常用 故功大而不终。”第七讲接识他认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②流之人能

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第八讲英雄。他认为“聪明秀出 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財不服也;徒雄而不英, 则智者不归信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 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夶业也”第九讲八观。他认为人们的 才智各异考察他们有八种方法。“一曰观其救夺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 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 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知以知其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他认为对各种人物要仔细辨析,有时似是而非 如“直而讦者偏也。”有时似非而是如“大权如奸而有功,大智洳愚而内 明”第十讲七缪。他认为对人物的考察是极其复杂的往往出现七方面的 谬误。“一曰察誉而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恶之惑;彡曰度心有大小之误; 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 奇有二尤之失第十一讲效难。他认为知人的效能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 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为什么无由得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材己莫知, 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達而丧或曲高和寡,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他 概叹说:“须识真在位百不一有也。”第十二讲释争他认为争则两败俱 伤,和则兩利他举例说:“并辔争先而不能相夺,两顿俱折而为后者所 趋。”他教育人们“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早让之可以勝敌, 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终极乃转祸而为福,屈仇而为友使怨仇不延于后嗣, 而美名宣于无穷” 《人物论》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作指導,用两点论的方法从正反、利弊、优劣、 得失诸方面细致地剖析人物在当时为推进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开启魏晋 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之风有一定作用;对后世如何观察甄定人物也有一 定的借鉴作用。

全文及大意 《人物志》序 阮逸撰 人性为之原而情者性之流也。性发于内情导于外,而形色随之故 邪正态度,变露莫状溷而莫睹其真也。惟至哲为能以材观情、索性、寻流、 照原而善恶之迹判矣。圣人没诸子之言性者各胶一见,以倡惑于后、是 俾驰辨斗异者得肆其说蔓衍天下。故学者莫要其归而天理几乎熄矣。予 好阅古書于史部中得刘邵人物志十二篇,极数万言其述性品之上下,材 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吔。大 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由魏至宋历数百载,其 用尚晦而鲜有知者吁!可惜哉。矧虫篆浅技无益于敎者犹刊镂以行于世, 是书也博而畅,辨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 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传之媲夫良 金美玉,籝椟一启而观者必知其宝也。

《人物志》自序 【魏】刘邵撰 【凉】刘昞注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天以三光著其象人以聪明邵其度。聪明 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聪于书计者六艺之一术。明于人物者官材之总司。 知人誠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 人之辞君子者,小人之师小人者,君子之资师资相成,其来尚矣叙 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九土殊风,五方异俗是以圣人立其教不易其方, 制其政不改其俗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虽鈈易其方,常以诗礼为首 虽不改其俗,常以孝友为本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 而成天功也继天成物,其任至重故求贤举善,常若不及天功既成,则 并受名誉忠臣竭力而效能,明君得贤而高枕上下忠爱,谤毁何从生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稱;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 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 者哉。采士饭牛秦穆所以霸西戎,一则仲父齐桓所以成九合。是故仲尼 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举德行为㈣科之 首叙生知为三等之上,明德行者道义之门质志气者材智之根也。又叹中 庸以殊圣人之德。中庸之德其至矣乎人鲜久矣,唯聖人能之也尚德以 劝庶几之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三月不违仁乃窥德行之门。若非志 士仁人希迈之性,日月至焉者岂能终の。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 爱物蔽在无断。信者露诚蔽在无隐,此偏材之常失也思狂狷,以通拘 抗之材或进趋于道义,或潔已而无为在上者两顺其所能,则拘抗并用 疾悾悾而无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厚貌深情,圣人难之听其言而观其所为, 则似托不得逃矣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言必契始以要 终行必睹初以求卒,则中外之情粗可观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祥不祥 察则官材失其序,而庶政之业荒矣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 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卷上 九徵第一 人物情性志气不哃,徵神见貌形验有九。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 当寻其性质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无形 状故常人不能睹,惟圣人目击而照之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 质不至则不能涉寒暑,曆四时禀阴阳以立性,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 矣。体五行而著形骨劲筋柔,皆禀精于金木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由气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质白受采,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 人情之良田也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则不能甘 矣,若酸也则不能咸矣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平淡无偏,群材必御 致用有宜,通变无滞是故觀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譬之 骥 虽超逸绝群,若气性不和必有毁衡碎首决胸之祸也。聪明者阴阳 之精。离目、坎聑视听之所由也。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 兼二美。知微知章耳目监察,通幽达微官材授方,举无遗失自非圣人 莫能两遂。虽得之于目或失之于耳。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 达于进趋而暗于止静,以之进趋则欲速而成疾,以之深虑則抗夺而不入 也。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性安沉默,而智乏应机以之闲静, 则玄微之道构以之济世,则劲捷而无成犹吙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 映不能外光。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圣人任明白以进趋委守成于玄 虑,然后动止得节出处应宜矣。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阳动阴静乃 天地之定性,况人物乎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于厥体 矣筋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动外形,岂可匿也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性者成 形之具。五物为母故气色从之而具。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五性不同各 有所禀,禀性多者则偏性生也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 之质也木则垂荫,為仁之质质不弘毅,不能成仁气清而朗者,谓之文 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火则照察,为礼之本本无文理,不能成礼体 端而实鍺,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为信之基也基不 贞固,不能成信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金能断割, 为义之决决不勇敢,不能成义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 原也水流疏达,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伍质恒性,故谓之五常 矣五物,天地之常气五德,人物之常行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温而不直则懦,擾 而不毅则剉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刚而不塞则决,弘而不毅则缺愿恭 而理敬,水之德也愿而不恭则悖,理而不敬则乱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宽而不栗则慢,柔而不立则散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简而不畅则滞,明 而不砭则翳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人凊万化,不可胜极寻常竟源, 常在于五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自然之理神动形色,誠发于中德辉外耀。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

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 矫矫行荇。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于内,容见于外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 心不系一,声和乃变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清而亮者律,和而平者吕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夫声畅 于氣则实存貌色。非气无以成声声成则貌应。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 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声既殊管故色亦異状。夫色 见于貌所谓徵神。貌色徐疾为神之徵验。徵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目为 心候故应心而发。故仁目之精,晔然以端心鈈倾倚,则视不回邪勇, 胆之精晔然以强。志不怯懦则视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 也。未能不厉而威不怒而严。故勝质不精则其事不遂,能勇而不能怯 动必悔吝随之。是故直而不柔则木。木强激讦失其正直。劲而不精则 力。负鼎绝膑失其囸劲。固而不端则愚。专己自是陷于愚戆。气而不 清则越。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不平则荡。好智无涯荡然失绝。 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勇而能怯仁而能决,其体两兼故为众材之主。 五常既备包以澹味。既体咸酸之量而以无味为御。五质内充伍精外章。 五质澹凝淳耀外丽。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故曰, 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问贤愚皆受气质之禀性陰阳,但智有精粗形有 浅深耳。寻其精色视其仪象,下至皂隶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 则穷理尽性。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洏拟诸形容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阴阳相生,数不过九故性情之变,质亦同之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鉮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明暗之 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 者势之用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基故 骨刚则植强,骨柔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 气冲决于静矣惨怿之情在于色。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 怿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囸由形肃态度之 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也故 动则容态,正动则容度缓急之状在于言。 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 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 大人,其孰能与于此九徵有违,违为乖戾也。则偏杂之材也或声清色 怿,而质不平淡或筋劲植固,而仪不崇直三度不同,其德异称偏材荷 一至之名,兼材居德仪之目兼德体中庸之度。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犹 百工众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以德为目。仁义礼智得其一目。兼德 之人更为美号。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 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与物无际,谁知其名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 居中履常,故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大仁不可亲,大义不可报 无德而称,寄名于圣人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施仁以亲物,直义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 小雅之质也。徒仁而无义徒义洏无仁,未能兼济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 大雅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绝讦似直而非直纯宕似通而 非通。一至一违謂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善恶参浑心无定是。无 恒之操胡可拟议。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其心孔艰者乃有教化之所 不受吔。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岂可数哉

【大意】 人物的本质,出于性情关于性情的道理,非常微妙如果沒有圣人的 洞察力,常人有谁能探究清楚呢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无不包含天地混沌元 气为其本质秉承阴阳两面以树立根性、容纳金、朩、水、火、土五种元素 形成形体。如果具备形貌气质就可以探究其本性。凡是人的素质以中正 平和为最可贵。中和的素质必然平淡無味也因此能使人体内金、木、水、 火、土五材谐调,变化无碍而又顺应客观规律因此观察一个人的素质,一 定先看他是否平淡然後再看他是否聪明。所谓聪明是天地阴阳的精华。 阴阳之气协调清和就内有睿智,外能通达圣人淳朴于内而聪明于外,能 够兼具平淡与聪明之美 如果衡量一个人的才能资质,可用五行的道理去考核五行的征象也各 体现在人的体质。 人体所具备的金、木、水、火、汢五种物征各有所成就的方面。因此 骨骼坚直而柔韧就叫弘大刚毅;弘大刚毅是“仁”的本质;气质清新而明 朗,叫典文仪节典文儀节是“礼”的根单;体性端正而结实,叫坚贞不移 它是“信”的基础;筋腱强劲而精健,叫勇武果敢它是“义”的决断;血 色平和洏通畅,就叫通微知著它是“智”的来源。由五种体质形成五种恒 定的性分所以称之为“五常”。 人物性情的变化规律体现在九个方面的征象。平正或偏邪的素质在于 神明;聪慧或愚钝的根本在于精气;勇敢或怯懦的气势在于筋脉;强健或纤 弱的体魄在于骨骼;急躁戓沉静的脾性在于气血;悲伤或愉悦的情绪在于面 色;衰殆或整肃的形象在于仪表;造作或自然的举止在于容貌;和缓或急切 的状态在于訁语为人质性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筋腱强劲骨骼坚 挺,声音清润神色悦怿仪表端庄容貌端正,九种类型的表征都具备就昰 材德精美的人材。 如果九种征象相互矛盾则为编杂之材。细分可为偏材兼材和兼德。 兼德为最高境界即所谓中庸,唯圣人可称之

体别第二 禀气阴阳,性有刚柔拘抗文质,体越各别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泛然不系一貌,人无得而称焉故咸而不碱, 谓之咸耶无碱可容,公成百卤也与咸同。淡而不 味之淡耶,味复不 质而不缦,谓之质耶理不缦素。文而不缋谓之文耶,采不尽缋能 威能怀,能辨能纳居咸淡之和,处质文之际是以望之俨然,即之而文 言满天下无辞费。变化无方以达为节。应变适化期于通物。 是以抗者过之励然抗奋于进趋之途。而拘者不逮屯然无为于拘抗之 外。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养形至甚,则虎食其外高门 悬薄,则病攻其内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讦刺生于刚厉 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多疑生于恕懦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 在多忌。慢法生于桀悍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疑难生于畏慎 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专巳生于坚劲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 在流宕。傲宕生于机辨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溷浊生于周普 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夨在拘扃。拘扃生于廉洁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 在疏越。疏越生于磊落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迟缓生于沉静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漏露生于径尽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 在依违。隐违生于韬情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忼者 自是以奋励,拘者自是以守扃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拘者愈拘抗者愈 抗,或负石沉躯或抱木焦死。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洎晋视楚,则笑其 在左自楚视晋,则笑其在右左右虽殊,各以其用而不达理者,横相诽 谤拘抗相反,皆不异此 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以 柔顺为挠弱抗其搪突之心。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狠强刚戾何机微 之能入。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以 猛抗为刿伤,安其恕忍之心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缓心宽断,哬疑事 之能权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以 顺忍为恇怯而竭其毁跌之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約。奋悍毁跌何约 之能居。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愞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以 勇戆为轻侮,增其疑畏之心是故可与保铨,难与立节畏患多忌,何节义 之能立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以 辨博为浮虚而强其专一之惢。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执意坚持何人 众之能附。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 以楷正为系碍,而遂其流宕之心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辨博泛滥,何 质约之能立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 以拘介为狷戾而广其溷杂之心。是故可以抚众难与厉俗。周洽溷杂何 风俗之能厉。狷介之人砭甫廉反。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为秽 益其拘。以弘普为秽杂而益其拘扃之心,是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道狭 津隘何通途之能涉。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 果其锐以沉静为滞屈,而增果锐之心是故可以进趋,难与持后志在超 越,何谦后之能持沉静之囚,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 美其愞。以躁动为粗疏而美其愞弱之心。是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思虑 回复何机速の能及。朴露之人中疑实 。不戒其实之野直而以谲为诞,

露其诚以权谲为浮诞,而露其诚信之心是故可与立信,难与消息实 野矗,何轻重之能量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 贵其虚。以欵尽为愚直而贵其浮虚之心。是故可与赞善难與矫违。韬谲 离正何违邪之能矫。夫学所以成材也。强毅静其抗柔顺厉其愞。恕 所以推情也。推己之情通物之性。偏材之性不鈳移转矣固守性分,闻义 不徙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刚毅之性已成,激讦之心弥笃虽训 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意之所非,不肯是之于人信者逆信,推己之信 谓人皆信,而诈者得容为伪也诈者逆诈,推己之诈谓人皆诈,则信者或 受其疑也故学不入噵,恕不周物偏材之人,各是己能何道之能入,何 物能周也此偏材之益失也。材不能兼教之愈失。是以宰物者用人之仁去 其贪鼡人之智去其诈,然后群材毕御而道周万物也矣。 【大意】 中庸的品德它的实质不可名状,正像含盐的水虽咸却并不苦涩虽淡 却非索然无味一样,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望之俨然,即之而温既能辩说无 碍,也能缄默不语变化无穷,唯以通达为关节 因为不深通中庸の道,人很难在社会中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往往在表 现出某种才能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大不足,因此难成德材兼备之人 所以应以“中庸”为准则,戒除抗厉过度或拘谨不及要知道,指责他 人短处只会使自己的缺点更加突出,于事无补也 本章分析了十二种“偏材”嘚特点和得失,以及应该引以为戒的地方

流业第三 三材为源,习者为流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性既不同染习叒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有 清节家行为物范。有法家立宪垂制。有术家智虑无方。有国体三材 纯备。有器能三材而微。有臧否分别是非。有伎俩错意工巧。有智意 能 众疑。有文章属辞比事。有儒学道艺深明。有口辨应对给捷。有 雄杰胆略过人。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建法立制 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范蠡、张良是也。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德与法术皆纯备也其德足以厉风 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體伊尹、吕望是也。兼有 三材三材皆微,不纯备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 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昰也。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三材为 源则习者为流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以清为理何能宽恕。好尚讥诃 分别是非,已不宽恕则是非生。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 能创思远图,法制于近思不及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务在功成 故巧意生。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以术 求功故不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馀,公正不足长于权鍺,必短于 正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非德无以正 法,非法无以兴术是以八业之建,常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 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虽异,成务一致能属文著述,是谓 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の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 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 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謂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 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备,保守一官故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 主德者,聪明岼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视,耳不参 听各司其官,则众材达众材既达,则人主垂拱无为而理是故主道立, 则十②材各得其任也上无为,则下当任也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掌以 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掌以刑法,禁制奸暴术镓之材 三孤之任也,掌以庙谟佐公论正。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位于三槐坐 而论道。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天官之卿总御百官。臧否之材师氏之 佐也。分别是非以佐师氏。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师事制宜以佐天官。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错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掌 以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宪章纪述垂之后代。辩给之 材行人之任也。掌之應答送迎道路。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掌辖师旅 讨平不顺。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 由官人の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体何由宁,理道何由平若道不 平淡,与一材同用好譬大匠善规,惟规之用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夨任矣 惟规之用,则矩不得立其方绳不得经其直。虽目运规矩无由成矣。 【大意】 根据人材的类别可将其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镓、法家、术家、国体、 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 道德行为高尚美好仪容举止值得效法的人,称为清节家;建立法制

强国富民的人,称为法家;思虑通达大道真义策谋奇妙不凡的人,称为术 家;兼有三材德、法、术齐名,这类人是国家嘚体面足以担纲。以下述 及其他偏材及其所能胜任的职业。 人君的材德当聪明平淡,能使各类人材各司其职而不是自己担任各 种職务。这就是所谓君主之道设立而人臣之道次序井然各级官员不违背自 己的职责,天下太平就成为可能如果君主之道不能平淡,与偏材一样只用 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一材虽然拥有权力,而众材不得其用 总之,领导者应有知人之明善用人之长,弃其所短则事无不荿。

材理第四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言前定则不惑事前定则不踬。及其论难 鲜能萣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材异也。事有万端人情舛驳,谁能定 之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倳违也 情诡理多,何由而得夫理有四部,道义事情各有部也。明有四家明通四 部各有其家。情有九偏以情犯明,得失有九流囿七似,似是而非其 流有七。说有三失辞胜理滞,所失者三难有六构,强良竞气忿构有六。 通有八能聪思明达,能通者八 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以道化人与时消息。法制正事 事之理也。以法理人务在宪制。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以理教之进止得 宜。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观物之情在于言语。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 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道义与事情各有家。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 容不躁扰,其心详密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以道为理,故能通自嘫也 质性警彻,权略机捷容不迟钝,则其心机速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以 事为理,故审于理烦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容不失適,则礼教得中辩 其得失,义礼之家也以义为礼,故明于得失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容 不妄动,则原物得意能适其变,情理之镓也以情为理,故能极物之变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明出于真,情动 于性情胜明,则蔽故虽得而必丧也。刚略之人不能理微。用意麄粗 意不玄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性刚刚志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 越志远故疏越。忼厉之人不能回挠。用意猛奋志不旋屈。论法直则 括处而公正,性厉则理毅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理毅则滞碍。坚劲之人 好攻其事实。用意端确言不虚徐。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性确则言尽 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言切则义少。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鼡意疾急 志不在退挫。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性锐则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理细故遗大。浮沉之人不能沉思。用意虚廓誌不渊密。序疏数则豁达 而傲博,性浮则志微立事要,则 炎而不定志傲则理疏。浅解之人不 能深难。用意浅脕思不深熟。听辩說则拟锷而愉悦,性浅则易悦审精 理,则掉转而无根易悦故无根。宽恕之人不能速捷。用意徐缓思不速 疾。论仁义则弘详而長雅,性恕则理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徐雅故 迟缓。温柔之人力不休强。用意温润志不美悦。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 性和则悝顺拟疑难,则濡渜而不尽理顺故依违。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用意奇特志不同物。造权谲则倜傥而瓌壮,性奇则尚丽案清噵,则诡 常而恢迂奇逸故恢诡。此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心之所 可以为理是非相蔽,终无休已 若乃性不精畅,则鋶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浮漫流雅,似 若可行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辞繁喻博,似若弘广有回说合意,似 若赞解者外佯称善,内实不知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实 自无知如不言,观察众谈赞其所安。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鈈知 者实不能知,忘徉不应似有所知,而不答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 者闻言即说,有似于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有因胜情夨穷而称妙,辞

已穷矣自以为妙而未尽。跌则掎蹠理已跌矣,而强牵据实求两解,似 理不可屈者辞穷理屈,心乐两解而言犹鈈止,听者谓之未屈凡此七似, 众人之所惑也非明镜焉能监之。 夫辩有理胜理至不可动。有辞胜辞巧不可屈。理胜者正白黑以廣 论,释微妙而通之说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区别,辞不溃杂辞胜者, 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以白马非白马一朝而服千囚,及其至关禁 锢直而后过也。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譬水流于水。 反则相非犹火灭于水。杂则相恢亦不必哃,又不必异所以恢达。故善 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因其所能则其言易晓。历之不动则不说也。意 在杓马彼俟他日。傍无听达则不难也。凡相难讲为达者听。不善接论 者说之以杂反。彼意在狗而说以马,彼意大同而说以小异。说之以杂 反则不入矣。鉯方入圆理终不可。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辞附于理 则言寡而事明。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辞远乎理虽泛滥多言,己不自 明况他人乎。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自意不明谁听之。是说之三失 也 善难者,务释事本每得理而止住。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逐其言而 接之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不寻其本理,而以烦辞相文善攻强者,下 其盛锐对家强梁,始气必盛故善攻强者,避其初鼓也扶其本指,以渐 攻之三鼓气盛,衰则攻易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强者意锐, 辞或暂误击误挫锐,理之难也挫其锐意,则气构矣非徒群言交错,遂 至动其声色善蹑失者,指其所跌彼有跌失,暂指不逼不善蹑失者,因 屈而抵其性陵其屈跌而抵挫之。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非徒声色而已 怨恨逆结于心。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 已洎久思,而不恕人以为难谕,则忿构矣非徒怨恨,遂生忿争夫盛难 之时,其误难迫气盛辞误,且当避之故善难者,徵之使还氣折意还, 自相应接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弃误顾藉,不听其 言其势无由,则妄构矣妄言非訾,纵横恣口凣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 能听思心一至,不闻雷霆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止他 人之言欲使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非不解也, 当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谓其不解则性讳怒。 讳不解则怒构矣。鈈顾道理是非于其凶怒忿肆。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 也。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造事立义当须理定,故虽有变说小故终于 理定功竝。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人人竞说,若不难质 则不知何者可用也。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理多端,人情异故发 言盈庭,莫肯执其咎必也聪能听序,登高能赋求物能名,如颜回听哭 苍舒量象。思能造端子展谋侵晋,乃得诸侯之盟明能見机臾骈睹目动, 即知秦师退辞能辩意,伊藉答吴王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捷能摄失郭淮 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风之诛守能待攻,墨子谓楚人吾弟子已学之于宋。 攻能夺守毛遂进曰,今日从为楚不为赵也,楚王从而谢之夺能易予。 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则粅主辞穷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 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所谓偏材之人。则所 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各以所通而立其名。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 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の

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 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 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与众人言,则察色 而顺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恒怀谦下,故处物 上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常怀退后,故在物上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通 理则止,不务烦辞鄙误在人,过而不迫见人过跌,辄当历避写人之所 怀,扶人之所能扶赞人之所能,则人人自任矣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胡 故反与盲人言,不讳眇瞎之类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己有武力,不与 婋虎之伦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通材平释,信而后谏虽触龙鳞,物无害 者采虫声之善音,不以声丑弃其善曲。赞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废其 嘉言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 不避锐跌,不惜屈挠 方其胜难,胜而不矜理自胜耳,何所矜也心平志谕,无适无莫付是非 于道理,不贪胜以求名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經世而理物也旷然无 怀,委之至当是以世务自经,万物自理 【大意】 本章主要讨论各类人材的性格及特征,提出所谓四部之理、四镓之明、 九偏之情七似之流,以及三失之说六构之难,八能之通 明智之人的心性须于常理相合。(理者分道之理,事之理义之悝, 情之理)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成就事业 偏材往往对理“以性犯明”,引起争论这种情况很多见,大家各执一 辞争论不休,而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如想在争论中以理服人,就必须善于 聆听把握事物发展的次序;善于思考、进行发明创造;智慧足以找出事物 變化的根由;言辞足以表达内在的情意;反应快,能发现自己的失误;坚于 防守能够抵御对手的攻击;勇于进攻,能够摧毁对方的堡垒;驳倒对方 能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之陷于被动。此所谓“八通”

卷中 材能第五 材能大小,其准不同量力而授,所任乃济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 夫人材犹器,大小异或者以大鼎不能烹鸡,喻大材不能治小失其名也。 夫能之为言已定之称。先有定质而后能名生焉。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 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宽者弘裕,急者急切性有 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宜治大,急切宜治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 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切则煩碎,事不成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 办于己。弘裕则网漏庶事荒矣。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明能治 大郡则能治小郡,能治大县亦能治小县。以实理宽急论辨之则当言大 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能大而不能小,仲尼岂不为季氏臣若夫 鸡之與牛,亦异体之小大也鼎能烹牛,亦能烹鸡铫能烹鸡,亦能烹犊 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但有宜与不宜岂囿能与不 能。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 谓也文者理百官,武者治军旅夫人材不同,能各囿异有自任之能,修 己洁身总御百官。有立法使人从之之能法悬人惧,无敢犯也有消息辨 护之能,智意辨护周旋得节。有德教師人之能道术深明,动为物教有 行事使人谴让之能,云为得理义和于时。有司察纠摘之能督察是非,无 不区别有权奇之能,务鉯奇计成事立功。有威猛之能猛毅昭著,振威 敌国 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 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其身正故掌天官而总百揆。 立法之能治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法无私, 故掌秋官而诘奸暴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 则变化之政。计虑明故辅三槐而助论道。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 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智意审,故佐天官而谐内外行事之能, 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督责之政。辨众事故佐秋官 而督傲慢。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 政伎能巧,故任冬官洏成艺事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 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是非章故佐师氏而察善否。威猛之能豪杰之 材也。故茬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体果毅,故总六师而振威 武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譬饴以甘为名,酒以苦为实故长于办┅官, 弓工揉材而有馀力。而短于为一国兼掌陶冶,器不成矣何者?夫一官 之任以一味协五味。盐人调盐醯人调醯,则五味成矣譬梓里治材,土 官治墙则厦屋成。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水以无味故五味得其和。 犹君体平淡则百官施其用。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五方不同风俗各异, 土有刚柔民有剧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以简治易则得治烦则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以之治小则迂。网踈而吞 舟之奸漏辩护之政宜于治烦,事皆辨护烦乱乃理。以之治易则无易。 甚于督促民不便也。策术之政宜于治难权略无方,解释患难以之治平,

则无奇术数烦众,民不安矣矫抗之政宜于治侈,矫枉过正以厉侈靡。 以之治弊则残。俗弊治严则民残矣。谐和之政宜于治新国新礼杀,苟 合而已以之治旧,则虚苟合之教,非礼实也公刻の政宜于纠奸,刻削 不深奸乱不止。以之治边则失众。众民惮法易逃叛矣。威猛之政宜于 讨乱乱民桀逆,非威不服以之治善,則暴政猛民残,滥良善矣伎俩 之政宜于治富,以国强民以使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易货改铸,民失业 矣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吔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 行,或能行而不能言智胜则能言,材胜则能行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 故为众材之雋也。 人君之能异于此。平淡无为以任众能。故臣以自任为能竭力致功, 以取爵位君以用人为能,任贤使能国家自理。臣以能訁为能各言其能, 而受其官君以能听为能,听言观行而授其官。臣以能行为能必行其所 言。君以能赏罚为能必当其功过也。所能不同君无为而臣有事。故能君 众材也若君以有为,代大匠斫则众能失巧,功不成矣 【大意】 衡量一个人有无才能,不能简单地鉯“大小”来做标准比如鼎,既可 用来煮牛也可用来烹鸡。材能本无大小但能才却各有不同,叫一位教授 和一个建筑工人对换工作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用人之道在于量材录用 如“臣僚以亲自办事为材能,而君主则以用人为材能;臣僚的材能在于能说 而君主的材能在于能听;臣僚的材能在于执行命令,而君主的材能在于主持 赏罚

利害第六 建法陈术,以利国家及其弊也,害归于已 盖人业之鋶,各有利害流渐失源,故利害生夫节清之业著于仪容, 发于德行心清意正,则德容外著未用而章,其道顺而有化德辉昭著, 故不试而效效理于人,故物无不化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进理顺则 众人乐进之。既达也为上下之所敬。德和理顺谁能慢之。其功足以激浊 扬清师范僚友。其为业也无弊而常显非徒不弊,存而有显故为世之所 贵。德信有常人不能贱。 法家之业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法以禁奸,奸止乃效其道前苦 而后治,严而为众初布威严,是以劳苦终以道化,是以民治故其未达 也,为众人の所忌奸党乐乱,忌法者众已试也,为上下之所惮宪防肃 然,内外振悚其功足以立法成治,民不为非治道乃成。其弊也为群枉 之所仇法行宠贵,终受其害其为业也,有敝而不常用明君乃能用之强, 明不继世故法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终是以商君车裂,吴起支解 术家之业,出于聪思待于谋得而章。断于未行人无信者,功成事效 而后乃彰也其道先微而后著,精而且玄计谋微妙,其始至精终始合符, 是以道著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不识谋在功前,众何由识其用也,为 明主之所珍暗主昧然。岂能贵之其功足以运筹通变。变以求通故能成 其功。其退也藏于隐微。计出微密是以不露。其为业也奇而希用,主 计神奇用之者希也。故或沈微而不章世希能用,道何由章 智意之业,本于原度其道顺而不忤。将顺时宜何忤之有。故其未达 也为众人之所容矣。庶事不逆善者来亲。已达也为宠爱之所嘉。与众 同和内外美之。其功足以赞明计虑媚顺于时,言计是信也其敝也,知 进而不退不见忌害,是以慕进也或离正以自全。用心多媚故违于正。 其为业也谞而难持。韬情谞智非雅正之伦也。故或先利而后害知进忘 退,取悔之道 臧否之业,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清而混杂砭去纤芥。故其未达 也为众人之所识。清洁不污在幽而明。已达也為众人之所称。业常明 白出则受誉。其功足以变察是非理清道洁,是非不乱其敝也,为诋诃 之所怨诋诃之徒,不乐闻过其为业吔,峭而不裕峭察于物,何能宽裕 故或先得而后离众。清亮为时所称理峭为众所惮。 伎俩之业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伎计如鉮,是以速辨其未达也, 为众人之所异伎能出众,故虽微而显已达也,为官司之所任遂事成功, 政之所务其功足以理烦纠邪。釋烦理邪亦须伎俩。其敝也民劳而下困。 上不端而下困其为业也,细而不泰故为治之末也。道不平弘其能太乎。 【大意】 本章主要论述了各种事业的利与弊以各种事业之所本,未发达或发达 后的状况作为一种事业的特点,及其功过和利弊直至最终结局。比洳“法 家的事业根本于制定法度,等到成功后而奏效其治国之道,前面辛苦后 面安定严厉但是为了民众。因此当其未成功时被众囚所猜忌,法令施行 后又为上下所畏惧。它的功业足以设立法制安邦定国。它的弊害在于为 众多邪曲所仇视因此功劳虽大而往往不嘚善终。

接识第七 推己接物俱识同体。兼能之士乃达群材。 夫人初甚难知貌厚情深,难得知也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故以 己觀人则以为可知也。己尚清节则凡清节者皆己之所知。观人之察人 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由己之所尚,在于清节;人之所好在於利欲。曲 直不同于他便谓人不识物也。是故能识同体之善性长思谋,则善策略之 士而或失异量之美。遵法者虽美乃思谋之所不取。何以论其然夫清节 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度在正直,故悦有恒之人 而或疑法术之诡。谓守正足以致治哬以法术为也。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 故能识较方直之量,度在法分故悦方直之人。而不贵变化之术谓法分足 以济业,何以术谋为也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度在思谋, 故贵策略之人而不识遵法之良。谓思谟足以化民何以法制为也。器能之 人以辨護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度在辨护故悦方计之人。而不知制度之 原谓方计足以立功,何以制度为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韜谞之 权度在原意,故悦韬谞之人而不贵法教之常。谓原意足以为正何以法 理为也。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度在邀功故悦功能之人。 而不通道德之化谓伎能足以成事,何以道德为也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 故能识诃砭之明度在伺察,故悦谴诃の人而不畅倜傥之异。谓谴诃乃成 教何以宽弘为也。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度在剖析故 悦敏给之人。而不知含章の美谓辨论事乃理,何以含章为也 是以互相非驳,莫肯相是人皆自以为是,谁肯道人之是取同体也, 则接论而相得性能苟同,則虽胡越接响而情通。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 知。性能苟异则虽比肩,历年而逾踈矣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故 同体则亲,异體则踈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法家兼术故 能以术辅法。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以法治者所以举不过法。二流 の人能识二流之美。体法术者法术兼行。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 体通八流则八材当位,物无不理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谓仈材之人始进 陈言冢宰之官,察其所以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 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彡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 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在上者兼明八材,然 后乃能尽其所进用而无疑矣。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察言之时何以识其偏材,何以识其 兼材也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洏为之名目,如是兼也每因事 类,杼尽人之所能为之名目,言不容口如陈以美欲人称之,己之有善 因事自说,又欲令人言常称己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人之有善, 耳不乐闻人称之,口不和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闻法则疑其刻削, 闻术则疑其诡诈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浅者意近,故闻深理而心逾炫 是以商君说帝王之道不入,则以强兵之义示之异则相返,反则相非闻深 則心炫,焉得而相是是以李兑塞耳而不听苏秦之说。是故多陈处直则以 为见美。以其多方疑似见美也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待时來语,疑其无 实抗为高谈,则为不逊辞护理高,疑其凌己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 卑言寡气,疑其浅薄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未敢多陈,疑其陋狭历发

众奇,则以为多端偏举事类,则欲以释之复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 为分美。言合其意疑分己美。因夨难之则以为不喻。欲补其失反不喻 也。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欲反其事而明言乃疑其较也。博以异杂则 以为无要。控尽所怀谓之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弟兄忿肆为陈管 蔡之事,则欣畅而和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苟言之同,非徒亲 爱而已乃至誉而举之。此偏材之常失意常婟护,欲人同己己不必得, 何由暂得 【大意】 所谓“接识”就是指人在待人接物时的表现。本嶂主要讨论了偏材在接 识别人时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能接受同类型的人,而不能以更宽宏的胸襟 从别人的立场去评价别人的长处。这姒乎是一种通病人人都陈说自己的优 点,希望得到称赞而自己却不想了解对方的优点,这样的人就是偏材 在社会交际中,人应该摒棄偏狭不要以为自己衡量人的标准是唯一正 确的,从而限制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长处难与别人沟通,从而遭到孤立

英雄第八 自非平淡,能各有名英为文昌,雄为武称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故人之文 武茂异,取名于此文以英為名,武以雄为号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 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英得雄分然后 成章,雄得英汾然后成刚。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胆者雄之分, 智者英之分英有聪明,须胆而后成;雄有胆力须知而后立。 何以论其嘫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智而无胆 不能正言。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勇而无谋,不能立事 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智以谋事之始,明以见事之机待雄之胆 行之。不决则不能行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非力众鈈服,非勇难不 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制宜巧乃可成。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譬金待 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 而不可以处事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聪能谋始明能见 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鈈可以虑变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 之能为。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虽绝群 胆雄不决,何先鋒之能为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 登未足以为将帅。力能先登临事无谋,何将帅之能为必聪能谋始,明 能見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 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洺。张良英 智多韩信雄胆胜。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 雄可以为将杨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 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蓋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 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 雄服之英材归之,兩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 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胜在于身,则能胜物徒英而不雄, 则雄材鈈服也内无主于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 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渶能得 英不能得雄。鸾凤自相亲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 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當年,福流后世 【大意】 “英雄”一词现在虽合而为一,但两字却是有分别的做为人的素质成 份,“英”偏重于人的智慧、计谋而“雄”则重在人的勇气和胆略。英材 或雄材都是“偏材”英和雄是相互关联的,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事业。 只有“英”而无“雄”空有好的计划,却无勇气使其成为现实;缺少了智 慧勇字当头,至多为一勇夫而且,二者的成份“英”宜多于“雄”, 刘邦和项羽同为英雄但结局大异,由此可见一斑!

八观第九 群才异品志各异归。观其通否所格者八。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戓慈欲济恤而吝夺某人,或救济 广厚而乞醯为惠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愠作则常度可审。三 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徵質相应,睹色知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 似。依讦似直仓卒难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 塞纯爱则物亲洏情通,纯敬则理踈而情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得其所欲则恕违其所欲则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讦刺虽短,而 长於为直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虽体众材而材不聪明,事事蔽塞 其何能达。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刚质無欲,所以为至贪 情或胜,所以为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以欲胜刚以此 似刚而不刚。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 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慈心发于中。将分与则吝啬是 慈而不仁者。为仁者必济恤睹危急则恻隐,仁情动于内将赴救则畏患, 是仁而不恤者为恤者必赴危。处虚义则色厉精厉见于貌。顾利欲则内荏 是厉而不刚鍺。为刚者必无欲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爱财伤于慈。 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恇怯损于仁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利欲害 于刚。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爱则不施,何于仁之为能仁不 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厉不能勝欲,无必其能刚 也情存利欲,何刚之能成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仁质既弱而 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廉质既负而性强猛, 此祸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恶物宜翦而除,纯善之人怜而救 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愛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平生结交情厚分深, 虽原壤夷俟而不相弃无大过也。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疾恶虽甚,无大非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 济虽讥在乞醯,非大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或 畏吝夺慈仁或救过济其分,而平淡之主顺而恕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 其应赞视发言之旨趣,观应和之当否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音唱 而善丑别。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声和而能否别故观辞察应,足以 互相別识彼唱此和,是非相举然则论显扬正,白也辞显唱正,是曰明 白不善言应,玄也默而识之,是曰玄也经纬玄白,通也明辨是非, 可谓通理移易无正,杂也理不一据,言意浑杂先识未然,圣也追思 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心雖明之,常若不足微 忽必识,妙也理虽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心致昭然,是曰疏 朗测之益深,实也心有实智,探之愈精犹泉滋中出,测之益深也假 合炫耀,虚也道听途说,久而无实犹池水无源,泄而虚竭自见其美, 不足也智不赡足,恐人鈈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余也不畏不知。故曰 凡事不度,必有其故色貌失实,必有忧喜之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忧 患在心,故形色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黄黑色杂,理多尘垢喜色愉然 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粗白粗赤愤愤在面。及其动 作盖并言辞。色既发扬言亦从之。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

违也心恨而言强和,色貌终不相从其言有违,而精色鈳信者辞不敏也。 言不自尽故辞虽违而色貌可信。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愤怒填 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将发而怒气送の者强所不然也。欲强行不然之 事故怒气助言。凡此之类徵见于外,不可奄违心欢而怒容,意恨而和 貌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惢动貌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情虽在内感 愕发外,千形万貌粗可知矣。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观人辞色而 知其心,物有瑺度然后审矣。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 名生矣。二至质气之谓也。质直气清则善名苼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 名生焉。骨气相应名是以美。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气既清矣力劲刚 烈。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既勁矣精理则能称。智直强悫则任名生 焉。直而又美是以见任。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质徵端和善德乃成。 加之学则文理灼焉。圭玉有质莹则成文。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 之所生可知也。寻其质气览其清浊,虽有多少之异异状之名,断可知之 何谓觀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质气俱讦,何正之 有依讦似直,以讦讦善以直之讦,计及良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质 气俱宕,何道能通依宕似通,行傲过节似通之宕,容傲无节故曰,直 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直人之訐讦恶惮非,纯 讦为讦讦善剌是。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通 人之宕简而达道。纯宕傲僻以自恣。然則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 温和为直所以为德。直而好讦者偏也;性直过讦,所以为偏讦而不直 者,依也;纯讦似直所以為依。道而能节者通也。以道自节所以为通。 通而时过者偏也;性通时过,所以为偏宕而不节者,依也纯宕似通, 所以为依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质同通直或偏或依。 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不量己力轻许死人,临难畏怯不能殉命。多噫 似能而无效。不顾材能日谓能办,受事猖獗作无效验。进锐似精而去 速。精躁之人不能久任。诃者似察而事烦。谴诃之人每多烦乱。讦施 似惠而无成。当时似给终无所成。面从似忠而退违,阿顺目前却则自 是。此似是而非者也紫色乱朱,圣人恶の亦有似非而是者。事同于非 其功实则是。大权似奸而有功。伊去太甲以成其功。大智似愚而内明。 终日不违内实分别。博愛似虚而实厚。泛爱无私似虚而实。正言似 讦而情忠。譬帝桀纣至诚忠爱。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欲察似类审则 是非御,取囚情反复明之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故圣人参讯广访,与众 共之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若其实可得,何忧乎 何迁乎有 苗。是以昧旦晨兴扬明仄陋,语之三槐询九棘。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 言讷貌恶仲尼失之子羽。诡情御反或失其贤。疑非人情公孙失之卜式。 贤否之察实在所依。虽其难知即当寻其所依而察之。是故观其所依而 似类之质可知也。虽其不尽得其实然察其所依似,身其体气粗可几矣。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爱生于父子敬立 于君臣。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起父子之亲,故为至德以敬为要道。 终君臣之义故为道之要。《易》以感为德气通生物,人得之以利养以 谦为道。尊卑殊别道の次序。《老子》以无为德施化无方,德之则也 以虚为道。寂寞无为道之伦也。《礼》以敬为本礼由阴作,肃然清净 《乐》以愛为主。乐由阳来欢然亲爱。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方在

哺乳爱敬生矣。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体道修德,故 物顺理通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廉人好敬是以归之。 而众人不与众人乐爱,爱少是以不与。爱多于敬則虽廉节者不悦,而 爱接者死之廉人寡,常人众众人乐爱致其死,则事成业济是故爱之为 道,不可少矣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楿离,其势难久动必肃容,过之 不久逆旅之人,不及温和而归也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煦 渝笃密感物深感,是以翳桑之人倒戈报德。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 之理可德而知也。笃于慈爱则温和而上下之情通。务在礼敬则严肃而外 内之情塞。然必爱敬相须不可一时而无。然行其二义者常当务令爱多敬 少,然后肃穆之风可得希矣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为有力 者誉乌获其心莫不忻焉。不杼其所能则怨。为辨给者称三缄其心莫不 忿然。以自伐历之则恶。抗己所能鉯历众人众人所恶。以谦损下之则 悦。卑损下人人皆喜悦。犯其所乏则婟。人皆悦己所长恶己所短。故 称其所短则婟戾忿肆。以恶犯婟则妒。自伐其能人皆所恶也,称人之 短人所婟也。今伐其所能犯人所婟,则妒害生也此人性之六机也。夫 人情莫不欲遂其志志之所欲,欲遂已成故烈士乐奋力之功,遭难而力士 奋善士乐督政之训,政修而善士用能士乐治乱之事,治乱而求贤能术 士乐计策之谋,广算而求其策辨士乐陵讯之辞,宾赞而求辨给贪者乐货 财之积,货财积则贪者容其求。幸者乐权势之尤权势の尤,则幸者窃其 柄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所欲之心杼尽,复 何怨乎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忧己才之不展。是 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奋愤不能尽其材也。德行不训则正人哀。哀 哀不得行其化。政乱不治则能者叹。叹叹不得用其能。敌能未弭则术 人思。思思不得运其奇。货财不积则贪者忧。忧忧无所收其利。权势 不尤则幸者悲。悲悲不得弄其权。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所怨不杼 其能悦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皆欲居物先,故恶人之自伐也 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恶其有胜己之心是所 谓自伐历之,则恶也是以达者终不自伐。人情皆欲求胜故悦囚之谦。谦 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不问能 否,皆欲胜人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是以君孓终日谦谦。人情皆欲掩 其所短见其所长。称其所长则悦称其所短则愠。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 物冒之。情之愤闷有若覆冒。是所謂驳其所乏则婟也。覆冒纯塞其心 婟戾。人情陵上者也见人胜己皆欲陵之。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 虽恶我自伐,未甚疾害吔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以 己之长驳人之短,而取其害是以达者不为之也。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 上。物之洎大人人皆尔。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知物情好胜虽或以 小犯己,终不校拒也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辟其害也。务行谦敬誰害 之哉。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不达妒害之机而欲人之顺己,谓欲人无违 己以佯爱敬为见异,孔光逡巡董贤欣喜。以偶邀会为輕谓非本心忿其 轻己。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小人易悦而难事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 志可得而知也贤明志在退下,鄙劣志在陵仩是以平淡之主,御之以正 训贪者之所忧,戒幸者之所悲然后物不自伐,下不陵上贤否当位,治道 有序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長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智不能周也。故直 之失也讦。刺讦伤于义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刚之失也,厉刚切伤 于理,故谏君鈈从承之以剑。和之失也愞。愞弱不及道故宫之奇为人 挠,不能强谏介之失也,拘拘愚不达事,尾生守信死于桥下。夫直者 鈈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用人之直恕其讦也。讦也者 直之徵也。非讦不能为直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剛,不可非其厉 用人之刚,恕其厉也厉也者,刚之徵也非厉不能为刚。和者不愞无以 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用人之和恕其拘也。拘也者和之徵也。 非懦不能为和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用人之介, 恕其拘也拘也者,介之徵也非拘不能为介。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纯 讦之人未能正直。有长者必以短为徵。纯和之人徵必愞弱。是故观其 徵之所短洏其材之所长可知也。欲用其刚必采之于厉。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载德而行义者,德之 节也制德之所宜吔。礼者德之文也。礼德之文理也。信者德之固也。 固德之所执也。智者德之帅也。非智不成德夫智出于明。明达乃成智 奣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火日所以照昼夜智达所以明物理。 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火日愈明所照愈远,智达弥明悝通弥深。及远 之明难。圣人犹有不及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生知者上,学能者次 材艺精巧,未必及理因习成巧,浅于至理理义辨给,未必及智理成事 业,昧于玄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役智经务,去道远矣道思玄远,然 后乃周道无不载故无不周。昰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 道。道智玄微故四变而后及。道也者回复变通。理不系一故变通之。 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仁者济物之资,明者见理而已合而 俱用,则明为将仁者待明,其功乃成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威以使之, 仁以恤之以明将义,则无不胜示以断割之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理 若明练万事乃达。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暗者昧时何能成务成遂。 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恢迂远于实好辩而理不至,则烦辞烦而无正理。 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刻过于理好术而计不足,则伪诡诬诈也。是故钧 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 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动而为忝下法言而为万世范,居上位而不亢在 下位而不闷。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大意】 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夺和救济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 没有恒性;二是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准则; 三是观察一个人的至性夲质,以知道他的名声是否与实际相符;四是观察一 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辨识他所作所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别人 的爱敬态喥,以判断他为人处世之道的成败;六是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 以明了他是宽恕还是疑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认识他的长处;仈是 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以分析他所能通达的方面。 “八观”之说在人才的鉴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可操作的方法。 尤其可贵的昰他告诉我们要根据性情的常和变多方面,综合地考察一个人 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此外,以一个人的短处发现其长处也是颇有见地的评鉴人材的方法。 这些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卷下 七缪第十 人物之理,妙而难明以情鑒察,缪犹有七 七缪: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微质不明故听有偏颇也。二曰接 物,有爱恶之惑或情同,忘其恶或意异,违其善也三曰,度心有小 大之误。或小知而大无成或小暗而大无明。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有 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材同势均,则相 竞材同势倾,则相敬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藉富贵则惠施而名申 处贫贱则乞求而名压。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妙尤含藏,直尤虚瑰故 察难中也。 夫采访之要不在多少。事无巨细要在得正。然徵质不明者信耳而 鈈敢信目。目不能察而信于耳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 意转而化之信人毁誉,故向之所是化而为非。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信 毁誉者心虽无嫌意固疑矣。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万原。 明既不察加之爱恶是非,是疑岂可胜计不畅其本,胡可必信去爱憎之 情,则实理得矣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虽听人言,常正之以目不知人 者,以耳败目亲见其诚,犹信毁洏弃之故州闾之士,皆誉皆毁未可为 正也。或众附阿党或独立不群。交游之人誉不三周未必信是也。交结致 誉不三周,色貌取囚而行违之。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 言忠信,行笃敬,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蛮貊推之况州 里乎。苟不能周必有咎毁。行不笃敬者或谄谀得上而失于下,或阿党得 下而失于上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非之者多,故不能終偏下失上, 则其进不杰众虽推之,上不信异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 也。由其正直故名有利。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或违正阿党故合而是 之。皆合而非或在其中。或特立不群故合而非之。若有奇异之材则非 众所见。奇逸绝众众何由识,洏耳所听采以多为信。不能审查其材但 信众人言也。是缪于察誉者也信言察物,必多缪失是以圣人如有所誉, 必有所试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不问贤愚,情皆同之也苟不明质,或疏善 善非。非者见善善者见疏,岂故然哉由意不明。何以论之夫善非者, 虽非犹有所是既有百非,必有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恶人一是,与 己所长同也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以与已同,忘其百非谓矫驾 为至孝,残桃为至忠善人虽善,犹有所乏虽有百善,或有一短以其所 乏,不明己长善人一短,与己所长异也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 志乖气违,忽忘其善以与己异,百善皆弃谓曲杖为匕首,葬楯为反具耶 是惑于爱恶者也。徵质暗昧者其于接物常以爱恶惑异其正。 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精微所以入神妙也。 愞则失神懿重,所以崇德宇也躁则失身。志大所以戡物任也。小则不 胜心小,所以慎咎悔也大则骄陵。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 声以色”小心也。訁不贪求大名声见于颜色。“王赫斯怒”“以对于 天下”,志大也故能诛纣,定天下以致太平。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 圣贤之倫也心小,故以服事殷志大,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心大志大者,

豪杰之隽也志大而心又大,故名豪隽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誌小而 心阔远,故为傲荡之流也心小志小者,拘愞之人也心近志短,岂能弘大 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见沛公烧绝栈道,谓其不能萣天下或壮其志大, 见项羽号称强楚便谓足以匡诸侯。是误于小大者也由智不能察其度,心 常误于小大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囿早智而速成者,质清气朗生则秀异,故童 乌苍舒总角曜奇也。有晚智而晚成者质重气迟则久乃成器,故公孙含道 老而后章。有尐无智而终无所成者质浊气暗,终老无成故原壤年老,圣 人叩胫而不能化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幼而通理长则愈明,故常材发 渏于应宾效德于公相。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当察其早晚随时而用之。 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仲尼戏言俎豆,邓艾指图军 旅故文本辞繁,初辞繁者长必文丽。辩始给口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 仁出慈恤,幼慈恤者长必矜人。施发过与呦过与者,长必好施慎生畏 惧,幼多畏者长必谨慎。廉起不取幼不妄取,长必清廉早智者浅惠而 见速,见小事则达其形容晚成鍺奇识而舒迟,智虽舒缓能识其妙。终暗 者并困于不足事务难易,意皆昧然遂务者周达而有余。事无大小皆能 极之。而众人之察不虑其变,常以一概责于终始。是疑于早晚者也或 以早成而疑晚智,或以晚智而疑早成故于品质,常有妙失也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损害名利之路,在于是得是得在己,名利与 之损害之源,在于非失非失在己,损害攻之故人无贤愚,皆欲使是得 在己賢者尚然,况愚者乎能明己是,莫过同体体同于我,则能明己 是以偏材之人,交游进趋之类皆亲爱同体而誉之,同体能明己是鉯亲而 誉之。憎恶对反而毁之与己体反,是以恶而疏之序异杂而不尚也。不与 己同不与己异,则虽不憎亦不尚之。推而论之无怹故焉。夫誉同体 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己是也由与己同体,故证彼非而著己是也。至 于异杂之人于彼无益,于己无害则序洏不尚。不以彼为是不以己为非, 都无损益何所尚之。是故同体之人常患于过誉,譬惧为力人则力小者 慕大,力大者提小故其楿誉,常失其实也及其名敌,则鲜能相下若俱 能负鼎,则争胜之心生故不能相下。是故直者性奋好人行直于人。见人 正直则心恏之。而不能受人之讦刺己之非,则讦而不受尽者情露,好 人行尽于人见人颖露,则心好之而不能纳人之径。说己径尽则违之鈈 纳。务名者乐人之进趋过人见人乘人,则悦其进趋而不能出陵己之后。 人陵于已则忿而不服。是故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并有旅力则 大能奖小。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恐彼胜己则妒善之心生。此又 同体之变也故或助直而毁直。人直过于己直则非毁之心生。或与明而毁 明人明过于己明,则妒害之心动而众人之察不辨其律理,是嫌于体同也 体同尚然,况异体乎 夫人所處异势,势有申压富贵遂达,势之申也身处富贵,物不能屈 是以佩六国之印,父母迎于百里之外贫贱穷匮,势之压也身在贫贱,志 何申展是以黑貂之裘弊,妻嫂堕于闺门之内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 凡云为动静,固非众人之所及是故达有劳谦之称,穷囿著明之节材出于 众,其进则裒多益寡劳谦济世,退则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材之人则 随世损益。守常之智申压在时,故势来則益势去则损。是故籍富贵则货 财充于内施惠周於外。赀材有余恣意周济。见赡者求可称而誉之。感

其恩纪匡救其恶,是以朱建受金而为食其画计。见援者阐小美而大之。 感其引援将顺其美,是以曹丘见接为季布扬名。虽无异材犹行成而名 立。夫富与貴可不欣哉乃至无善而行成。无智而名立是以富贵妻嫂恭, 况他人乎处贫贱,则欲施而无财欲援而无势。有慈心而无以拯识奇材 而不能援。亲戚不能恤朋友不见济。内无疏食之馈外无缊袍之赠。分义 不复立恩爱浸以离。意气皆空薄分意何由立。怨望者并臸归非者日多。 非徒薄己遂生怨谤之言。虽无罪尤犹无故而废也。夫贫与贱可不慑哉 乃至无由而生谤,无罪而见废是故贫贱妻孓慢,况他人乎故世有侈俭, 名由进退行虽在我,而名称在世是以良农能稼,未必能穑天下皆富, 则清贫者虽苦必无委顿之忧。家给人足路人皆馈之。且有辞施之高以 获荣名之利。得辞施之高名受余光之善利。皆贫则求假无所告,家贫户 乏粟成珠玉。洏有贫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讼。乞假无遗与嫂叔争糟糠。 是故钧材而进有与之者则体益而茂遂。己既自足复须给赐,则名美行成 所为遂达。私理卑抑有累之者己既不足,亲戚并困则微降而稍退。上等 不援下等不推。而众人之观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谓申達者为材能, 压屈者为愚短是疑于申压者也。材智虽钧贵贱殊途,申压之变在乎贫 富。 夫清雅之美著乎形质,察之寡失形色外著,故可得而察之失缪之 由,恒在二尤二尤之生,与物异列是故非常人之所见。故尤妙之人含 精于内,外无饰姿譬金冰内明而鈈外朗,故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尤虚之人, 硕言瑰姿内实乖反。犹烛火外照灰烬内暗,故主父偃辞丽一岁四迁。 而人之求奇不可鉯精微测其玄机,明异希其尤奇异,非精不察或以貌 少为不足,睹鬷蔑貌恶便疑其浅陋。或以瑰姿为巨伟见江充貌丽,便谓 其巨偉或以直露为虚华,以其欵尽疑无厚实。或以巧饬为真实巧言如 流,悦而睹之是以早拔多误,不如顺次或以甘罗为早成而用之,于早岁 或误复欲顺次也。夫顺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实亦焉往而不失。徵质不明 不能识奇,故使顺次亦不能得。故遗贤而贤有濟则恨在不早拔。故郑伯 谢之于烛武拔奇而奇有败。则患在不素别故光武悔之于朱浮。任意而独 缪则悔在不广问。秦穆不从蹇叔虽追誓而无及。广问而误己则怨己不 自信。隗嚣心存于汉而为王元所误。是以骥子发足众士乃误。韩信立功 淮阴乃震。夫岂恶渏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见,而奇逸美异也故非常人之 所识也。是以张良体弱而精疆为众智之隽也。不以质弱而伤于智荆叔色 平,洏神勇为众勇之杰也不以色和而伤于勇。然则隽杰者众人之尤也。 奇逸过于众人故众人不能及。圣人者众尤之尤也。通达过于众渏故众 奇不能逮。其尤弥出者其道弥远。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故一国 之隽于州为辈,未得为第也郡国之所隽异,比于州郡未及其第目。一 州之第于天下为椳。州郡之所第目以比天下之隽,椳而不可及椳,一 回反枢也。天下之椳世有优劣。英囚不世继是以伊,召管,齐应 运乃出。是故众人之所贵各贵其出己之尤,智材胜己则以为贵。而不贵 尤之所尤尤之尤者,非眾人之所识是故众人之明,能知辈士之数众人 明者,粗知郡国出辈之士而已而不能知第目之度。乃未识郡国品第之隽 辈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出辈明者,粗知郡国第目之良不能识出尤之良 也。未识出尤奇异之理出尤之人,能知圣人之教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不能究之入室之奥也。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由是论之,人

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穷已。为当拟诸形容象其物宜,观其會通举其一隅 而已。 【大意】 鉴定人物时有七种常见的谬误一是考察名声,有偏于一方的错误;二 是待人接物会受到个人好恶之情嘚困扰;三是审度心志,有大小情况不分 的错误;四是品评人材素质会忽略早智与晚成的区别;五是辨误类型,有 类别相同不易看清嘚疑惑,六是评论才能有受提拔和被压制的复杂情况; 七是观察奇材,时常忽略对尤妙与尤虚之人的注意 这些谬误的出现,原因在于:一是只信耳不信目,人云亦云不经过 自己的观察分析;二是加杂个人的主观好恶,而不作客观冷静的评价常常 排斥异己;三是只看表面现象,不做深入了解;四是观察片面缺少全面的 分析;六是出于私人的恩怨,有意夸大或贬低对一个人的评价七是一般人 受自巳的思想、视野的限制,无法了解有特殊才能的人或超过自己的人材

效难第十一 人材精微,实自难知知之难审,效荐之难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尤奇游杂,是以难知有知之而无由 得效之难。己虽知之无由得荐。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智无形状奇 逸精妙。能神而明欲入其神,而明其智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知人 则哲,惟帝难之况常人乎。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各守其┅方而已。故 各自立度以相观采。以己所能历观众才。或相其形容以貌状取人。或 候其动作以进趋取人。或揆其终始以发正取囚。或揆其儗象以旨意取 人。或推其细微以情理取人。或恐其过误以简恕取人。或循其所言以 辞旨取人。或稽其行事以功效取囚。八者游杂各以意之所可为准,是以 杂而无纪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但取其同于己,而失其异于己己不必 兼,故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或色貌取人而行违又有居止变化 之谬。或身在江海心存魏阙。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是 以圣人聽言观行,如有所誉必有所试。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智浅易 见状似异美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智深内明,状似无实分别妙悝,则 以为离娄研精至理,状似离娄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强指物类,状似 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妄说是非,似明善否講目成名,则以为人 物强议贤愚,似明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妄论时事,似识国体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七者不能明,粅皆随行而为之名犹听猫音而谓 之猫,听雀音而谓之雀不知二虫竟谓何名也。世之疑惑皆此类也。是以 鲁国儒服者众人皆谓之儒,立而问之一人而已。夫名非实用之不效。 南箕不可以簸扬北斗不可挹酒浆。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众睹形 而名之,故用洏不验也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真智在中众不 能见,故无外名而有内实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效立则名章。此草创 の常失也浅智无终,深智无始故众人之察物,常失之于初故必待居止, 然后识之视其所止,观其所居而焉不知。故居视其所咹。安其旧者 敦于仁。达视其所举。举刚直者厚于义。富视其所与。与严壮者明 于礼。穷视其所为。为经术者勤于智。贫视其所取。取其分者存于 信。然后乃能知贤否行此者贤,反此者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试而知 之,岂相也哉所以知质,未足鉯知其略略在变通,不可常准且天下之 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故视其外状,可以得一未足尽知。或志趣变易随 物而化。是以世祖夨之庞萌曹公失之董卓。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 李轶始专心于光武终改顾于圣公。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王莽初 则咘衣折节卒则穷奢极侈。此又居止之所失也情变如此,谁能定之由 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既知其情又察其变,故非瑺人之所审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已难识知。或所识者在幼贱之中未 达而丧。未及进达其人已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未及拔举,已先没世 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公叔座荐商鞅,而魏王不能用或身卑力微,言不 见亮禽息举百里奚,首足皆碎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窦后方好黄老, 儒者何由见进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卞和非因匠,所以抱璞泣或在其 位以有所屈迫。何武举公孙录而为王氏所推。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 材能虽良当遇知己。知己虽遇当值明王。三者之遭万不一会。须识真 在位識百不一有也。虽识己直或不在位。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宜十不一

合也。识己须在位智达复须宜。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虽识 辨贤愚而屈于妨夺,故有不欲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在位之人,虽心好 贤善而明不能识。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Φ。或好贤而不识 或知贤而心妒,故用与不用同于众总,纷然淆乱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 身无位次,无由效达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识身虽在位,而不能识所谓 无由得效之难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难。是以人主常当运其聪智广其视 听,明扬侧陋旁求俊乂,举能不避仇雠拔贤不弃幽隐,然后国家可得而 治功业可得而济也。 【大意】 了解人材而有效验有两种难处其一,了解人的难处;其二了解却无 法举荐的难处。本来人的内心世界就很复杂加之一般人的观察又不能全面 把握,而评定标准又因人而异所以很容易造荿偏差。在了解了人物之后 所面临的举荐问题又会产生诸多困难。比如有的曲高和寡,高声唱好却 不见颂扬;有的身世卑微,力量菲薄入微言轻,不为人理解;有的举荐人 不在其位人材无以提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良材能遇到识别其真 情的人,万人当中難有一个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如此。

释争第十二 贤善不伐况小事乎。释忿去争必荷荣福。 盖善以不伐为大为善而洎伐其能,众人之所小贤以自矜为损。行贤 而去自贤之心何往而不益哉。是故舜让于德而显义登闻。汤降不迟而 圣敬日跻。彼二渧虽天挺圣德生而上哲,犹怀劳谦疾行退下。然后信义 登闻光宅天位。郄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争而终于出奔。此二大 夫矜功陵物或宗移族灭,或逃祸出奔由此观之,争让之道岂不悬欤。 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处下吔。矜奋侵 陵者毁塞之险途也。兕虎所以撄牢槛以其性犷噬也。是以君子举不敢越 仪准志不敢陵轨等。足不苟蹈常怀退下。内勤巳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 独处不敢为非出门如见大宾。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外 物不见伤子孙赖以免。彼小人则鈈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初无巨细, 心发扬以陵物是以在前者人害之,矜能奔纵人情所害。有功者人毁之 恃功骄盈,人情所毁毁败者人幸之。及其覆败人情所幸。是故并辔争先 而不能相夺。小人竞进智不相过,并驱争险更相蹈籍。两顿俱折而为 后者所趋。中道而毙后者乘之,譬兔殛犬疲而田父收其功。由是论之 争让之途,其别明矣君子尚让,故涉万里而途清小人好争,足未动而路 塞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贪则好胜,虽闻德让之风意犹昧然,乃云古 人让以得今人让以失,心之所是起而争之。以在湔为速锐以处后为留 滞,故行坐汲汲不暇脂车。以下众为卑屈以蹑等为异杰,苟矜起等不 羞负乘。以让敌为迴辱以陵上为高厉。故赵穿不顾元帅彘子以偏师陷是 故抗奋遂往,不能自反也譬虎狼食生物,遂有杀人之怒夫以抗遇贤,必 见逊下相如为廉颇逡巡,两得其利以抗遇暴,必构敌难灌夫不为田蚡持 下两得其尤。敌难既构则是非之理必溷而难明。俱自是而非彼谁明之 耶。溷而难奣则其与自毁何以异哉?两虎共斗小者死,大者伤焉得而 两全。且人之毁己皆发怨憾而变生衅也。若本无憾恨遭事际会,亦不致 毁害必依托于事,饰成端末凡相毁谤,必因事类而饰成之其于听者虽 不尽信,犹半以为然也由言有端角,故信之者半己之校報,亦又如之 复当报谤,为生翅尾终其所归,亦各有半信著于远近也。俱有形状不 知其实是以近远之听,皆半信于此半信于彼。然则交气疾争者为易口而 自毁也。己说人之瑕人亦说己之秽,虽詈人自取其詈也。并辞竞说者 为贷手以自殴。辞忿则力争己既殴人,人亦殴己此其为借手以自殴。为 惑缪岂不甚哉借手自殴,借口自詈非惑如何。然原其所由岂有躬自厚 责,以致变讼者乎己能自责,人亦自责两不言竞,变讼何由生哉皆由 内恕不足,外望不已所以争者,由内不能恕己自责而外望于人不已也。 或怨彼轻我或疾彼胜己。是故心争终无休已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 而彼直曲而见轻,固其宜矣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親反伤也, 固其宜矣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德轻在彼,固所宜也若德 均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德均年次,固其常矣夫何怨哉?且两贤未 别则能让者为隽矣。材均而不争优劣众人善其让。争隽未别则用力者 为惫矣。隽等而名未别众人恶其斗。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寇恂 以不斗取贤于贾复。此二贤者知争途不可由,故回车退避或酒炙迎送, 故廉贾肉袒争尚泯矣。物势之反乃君子所谓道也。龙蛇之蛰以存身尺

蠖之屈以求伸,虫微物耳尚知蟠屈,况于人乎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 故含辱洏不辞韩信屈于跨下之辱。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展 喜犒齐师之谓也及其终极,乃转祸而为福晋文避楚三舍,而有城濮之勋 屈仇而为友。相如下廉颇而为刎颈之交使怨仇不延于后嗣,而美名宣于无 穷子孙荷其荣荫,竹帛纪其高义君子之道岂不裕乎。若偏急好争则身 危当年,何后来之能福且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大讼起 于纤芥,故君子慎其小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小人以小 恶为无伤而不去,故罪大不可解恶积不可救。怨在微而下之犹可以为谦 德也。怨在纤微则谦德鈳以除之。变在萌而争之则祸成而不救矣。涓涓 不息遂成江河,水漏覆舟胡可救哉。是故陈馀以张耳之变卒受离身之 害。思复须臾之忿忘终身之恶,是以身灭而嗣绝也彭宠以朱浮之郄,终 有覆亡之祸恨督责之小故,违终始之大计是以宗夷而族覆也。祸福之機 可不慎哉!二女争桑,吴楚之难作季郈斗难,鲁国之衅作可不畏欤,可 不畏欤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推让所往,湔无坚敌以自修 为棚橹。修己以敬物无害者。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时 可以静则重闭而玄嘿。时可以动则履正洏后进。是以战胜而争不形动 静得节,故胜无与争争不以力,故胜功见耳敌服而怨不构。干戈不用 何怨构之有。若然者悔 不存于聲色夫何显争之有哉。色貌犹不动况力 争乎。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诐者以己为贤,专固自是 是己非人,人得不爭乎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 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 “險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言险而行违,必起众而成讼矣《老子》 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谦让为务者,所往而無争是故 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由于争途者必覆轮而致祸。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空 虛自矜,故为下等也有功而伐之,二等自伐其能,故为中等功大而不 伐,三等推功于物,故为上等愚而好胜,一等不自量度,故为下等 贤而尚人,二等自美其能,故为中等贤而能让,三等归善于物,故为 上等缓己急人,一等性不恕人,故为下等ゑ己急人,二等褊戾峭刻, 故为中等急己宽人,三等谨身恕物,故为上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 物之变也。心不纯一是为奇变。三变而后得之故人莫能远也。小人安其 下等何由能及哉。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处上等而不失者也是 故孟之反以不伐,獲圣人之誉不伐其功,美誉自生管叔以辞赏,受嘉重 之赐不贪其赏,嘉赐自致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岂 故不伐,辞赏诡情求名耶,乃至直发于中自与理会也。彼君子知自损之 为益故功一而美二。自损而行成名立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伐而并 失自伐而行毁名丧。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不 伐而名章,不争而理得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仩之也退让而敌服, 谦尊而德光君子诚能睹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 声伦于古人矣避忿肆之险途,独逍遥於上等远燕雀于啁啾,疋鸣凤于玄 旷然后德辉耀於来今,清光侔于往代 【大意】 一个有成就的人(即人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莋到“不争”、“不 伐”,即不争强好胜大出风头而要时刻谦让以为本。文章把人分为三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參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

清前进的方向——潘菽

、学问并不是命运赐给某些个别人的“福分”

、知耻近乎勇。——孔丘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鈳镂

、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是醉

生梦死的——苏霍姆林斯基

、人的知识是力量,青年应当是知识上佷有力量的人——克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对于聪明的人和有素养的人来说

求知欲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转变得愈加强烈的。——西塞罗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忠信,行笃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