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家乡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交往,交流交往交融的资料

四年级阅读题荟萃一、《陈 毅 》陈毅五岁半就在一家书塾读书。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小神童‖。//一天,毛老师来到陈毅家,看到他正在灶前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因为他看书入了迷,火烧得太旺了,从锅里透出了糊味儿。妈妈刚从井边洗菜回来,发现米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推动妇幼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个人剖析材料民勤县妇幼保健院 赵君辉 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理解更全面、深刻,触动很大,本人认为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世界 一、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模仿。2.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二)具体要求1.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1.史前时期 o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 起源的主要依据。 o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 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o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教学活动建议 o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o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2.夏商周时期 o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o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巳知最早的汉字。 o短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章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o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o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o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活动建议 o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锕工艺的成就。 o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 3.秦汉时期 o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o知遭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o了解“文景之袷”,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o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o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 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 o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 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 o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 o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 o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 艰辛。 o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o搜集具体事例,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o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o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 展的意义。 o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 成熟和农历。 教学活动建议 o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o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o搜集古代名家书法,欣赏书法艺术。 5.隋唐时期 o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 隋朝灭亡的原因。 o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 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o以文成公主人藏、鉴真东渡、玄 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o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 象。 o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 局面。 教学活动建议 o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o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 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 6.宋元时期 o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o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 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o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o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 一。 o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人中国版图。 o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诃、 元曲的流行。 o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活动建议 o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o阅读元朝疆域图,观察西藏在该图中的位置。 o欣赏《清明上河图》 ,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 俗习惯。 o分小姐搜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o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 初步理解 帝专权的弊端。 o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皇 o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o知道《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 的成就及影响。 o了解李自成志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人主中原。 o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 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o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o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 化。 o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o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 教学活动建议: o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路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o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搜集和编写康熙维护国家统一的 事迹,用史实说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o有条件的地方,欣赏戏剧、曲艺表演艺术。 o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二,中国近代史 课程内容 o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o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o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通过不平等条约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 土的侵略史实。o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 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o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 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 o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o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o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 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o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 展的主要史实;以《早报》 、商务鲺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 事业的发展。 o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o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 局面。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言论结对参中国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o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o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 革命的开端。 o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o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 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o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 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o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 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o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o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 意义。 o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 侵略本质。 o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 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o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 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o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 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o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 淮海、平律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o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述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 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o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活动建议 o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观看《林则徐》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 略的斗争精神。 o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使使对洋务运动的 看法。 o制作表格,分类整理《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 有关内容,填入表格,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 线索。 o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 o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o观看《开天辟地》 、 《建党伟业》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 史背景。 o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o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亲历 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农见证人。 o举办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 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o举办抗日欢曲演唱会。 o观看《大决战》等影片,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三、中国现代史 课程内容 o讲述开国大曲,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o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o了解“一o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o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民主政治。 o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的重要意义。 o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 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o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o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探圳特区的发展,认 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o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 的重大意义。 o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o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o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 历史的必然趋势。 o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 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o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o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o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建议 o组织观看《开国大曲》 《建国大业》等影片,体会“中国人从此站立 起来了”的深刻内涵。 o学唱《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等歌曲,学习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 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o结合最近召开的一次“两会”,谈谈“两会”的作用。 o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o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o通过近期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o举办有关台湾问题的专题讲座。 o查找国庆阅兵的资料,看中国军事装备的进步。 o谈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o结合身边的事例,讨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1.史前时期 o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 起源的主要依据。 o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 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o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驴迹导游带你玩转深圳世界之窗(二)深圳世界之窗游玩攻略,世界之窗各个风景区详细介绍 驴迹接下来为您介绍世界之窗几大版块景区的景点介绍,让您的旅游规划即丰富又不会太累。当然如果没时间规划,没问题,驴迹电子导游为你提供两条线路供你选择!不多说马上带你进入…天津中公教育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查能力介绍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查能力介绍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高校应用数学学报):431-439二重级数的绝对Ces?aro可和性韦宝荣1,虞旦盛1,周观珍2(1.杭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摘要:设smn为二重级数n=0…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推荐:    您的位置:>>>正文
朱维群:民族工作应向“交往交流交融”使劲
近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就我国民族工作问题,接受了西藏网的专访。他认为,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作要避免强化民族之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非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间的区分,更多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一致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民族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对于5月份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从民族工作的角度,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维群: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有关民族工作的精神非常丰富,既有理论阐述、经验总结,也有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具体措施。而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带有普遍导向意义的,是会议再次强调促进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相关政策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当前负有反分裂、反暴力恐怖斗争重任的新疆,而且适用于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全国的民族工作,其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民族问题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认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次提出是2010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0年6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再次重申这个原则,同时还提出“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已是第三次强调“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又对前述两个会议有关提法进行完善,提出“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促进区域内全体群众共同富裕和重点帮助相对贫困地区相统一”,“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相关原则的提出过程本身,就清楚表明中央对此是慎重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断加以锤炼、完善。
“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虽然历时不久,但其精神实质源远流长。周恩来同志在1957年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如果同化是一个民族用暴力摧残另一个民族,那是反动的。如果同化是各民族自然融合起来走向繁荣,那是进步的。”经过此后五六十年民族工作的丰富实践,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对这一原则内涵的理解,应当说比那个时候要丰富多了。
记者:“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规律性现象,还是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有现象?
朱维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贯穿于中国历史各个时期,是包括社会主义时期在内的整个中国民族关系史的重要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只是比前人拥有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可以做得更加自觉。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共有的大舞台,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开拓土地,守卫边疆,与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对中国疆域和中华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离开少数民族,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格局。比如,主导的元朝结束了唐亡之后中国3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其中包括北宋,因为北宋只有一个相当局限的小一统),此后中国至今700多年再也没有发生全局性的分裂。主导的清朝不仅为近代中国的版图奠定基础,而且对边疆的治理比较前面任何朝代更加规范、有效。清朝至少从康熙时代起,就完全彻底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大清是“中国”的一个新朝代。最近一些人在网上热传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说法不仅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对国家的统一极具危害。更多的道理不说,如果把元朝、清朝排除在中国之外,那么族、满族历史上世居的土地,两个王朝开拓、巩固、管辖的辽阔边域,岂不也都不属于中国?
在统一和争取统一的几千年中,中国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学习、相互通商、相互通婚,即使是民族间残酷的战争和统治阶级民族歧视政策,都改变不了各民族交融、融合的大趋势。历史上,哪个民族、哪个王朝对民族关系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它的发展就快,就能成就大事业;哪个民族、哪个王朝采取自我封闭、歧视他族的态度,它就难免衰微,即使一时成功也迅速走向失败。
我国多民族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但民族间不断的交融、融合,使我国民族现象呈现一种生动活泼、流动多变的气象。没有哪一个民族族源是纯粹、单一的,每个民族的发展演变都是在同其他民族混居、互动、交融中,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成分中完成的。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间界限不同程度呈现出相对性、变易性、不确定性。以古代华夏族为主体,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成员,故能成其大。同时又有相当多汉人融入到少数民族,壮大了少数民族并形成一些新的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不断发生交融、融合。一些民族发展了,一些民族消亡了,又有一些民族产生了,这就造成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民族格局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把民族现象视为凝固不变的现象,用行政手段把民族界限划分得过于清楚,并不符合中国民族现象的实际。
正是由于中国各民族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文化相联”,所以当中国面临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很快就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自觉。如果没有历史上持续不断的交融、融合为基础,很难设想近代以来仅仅百余年,几亿、十几亿中国人就能形成如此坚固的“中华民族”认同。
记者:今天我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条件,比历史上如何?
朱维群:由于漫长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也由于地理上的隔断和长期落后的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历史上是非常不容易的。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领导的两次全国性社会变革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根本性有利条件。第一次是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不仅埋葬了全国范围内的封建主义制度,也打碎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奴隶制、封建农奴制,在此基础上各民族真正有了相互平等交往的可能性。第二次是改革开放,解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人口流动的种种不合理束缚,使少数民族有了走出传统聚居区,在全国范围内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把过去地区间的壁垒冲破了,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走向全国,进入城镇化进程,而全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少数民族地区,这使得各民族混居、杂居程度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国已有近2000万少数民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打工、经商、求学。如果按一家五口算,这2000万背后就是1亿人,相当于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目。目前居住于城市和混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民族交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现象,不可阻挡的洪流。我以为,不需人为做多少推动,只要顺其自然,不去做反面使劲儿的事,中国民族分局在未来几十年中还会发生更大改变。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不断出现新的情况,新疆、西藏等地有时斗争形势还相当严峻。以为首的西方从来没有放弃利用中国民族问题分裂瓦解中国的图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民众基础的需要。
记者:“交融”与“融合”有区别吗?强调“交融”会不会如同有些人士担心的那样,把少数民族“融”没了?
朱维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交融”。离开“交融”,提倡“交往交流”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时代发展到今天,还有什么人群相互是不可以交往交流的吗?我理解“交融”与“融合”是有区别的。“融合”是指民族间的差异最终消失,清人叫“诸族相忘、混成一体”,它更多表现为一个结果。而“交融”是指民族间共同点、一致性增强,同时又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特点,“交融”更多表现为一个过程。中国民族最终融合,民族现象消失,是极为遥远的事;而具体民族同他民族融合为一个民族,则是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在现实工作中企图用行政手段,人为推动“融合”,这是违背民族现象规律的,违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大目标的,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可能招致损失,我们有过这样的教训。但是这不等于说因此我们连促进“交融”也不敢说了。交融不是汉化,不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否定,而是使各个民族的文化、优点为所有民族共有共赏共享。在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优点长处不是应被忽略,而是应得到更有力的弘扬。这些年在我们的文艺舞台上,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习俗所占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也越来越好看。这不是民族文化关门的结果,而是开门交融、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长处的结果。我们的民族文化政策今后取向,应当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交融。
记者: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哪些政策措施是为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朱维群:应当说,整个会议精神,会议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如,统筹规划推动新疆和内地、南疆和北疆、兵团和地方、各民族之间的人员交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各族群众混居、杂居,有条件的中小学稳步推进民汉合校及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和居住规模,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推进双语教育,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等等。
因为具体情况不同,会议有些政策措施在目前阶段只施之疆部分地区。但我认为,随着实践的深入,这些政策措施或早或晚势必施之于全部新疆乃至全国。因为这是大势所趋。
[page]记者:以您的看法,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主要应当包括哪些方面?
朱维群:最重要的,是民族工作理论、政策和措施的走向,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的设计,要避免强化和细化民族之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非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间的区别,更加强调共同性、一致性。从历史上中央政府与边远民族地方政权关系的沿革来看,汉代中央政府对边远属国的要求主要是政治上不反叛,而对其具体施政的管理则比较疏阔,时强时弱。唐代至宋、元交替时期普遍实行羁縻制度,民族地方政权头领成为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但可以世袭,而羁縻地方财政、户籍、赋税等一般并不入中央政府统一帐本。南宋至元、明、清普遍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也是由中央政府委以官职,可以世袭,但对中央政府负有贡赋和征兵等义务。无论是羁縻制度还是土司制度,一般都以地区命名,不以民族命名,以避免民族命名容易带来的不确和矛盾。至明、清,西南地区逐步实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相继被废除,代之以政府任命的“流官”,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管理方式已与内地没有太多差别。观其大略,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边远民族地方的管理,一是根据具体情况,一般都制定有特殊政策,允许与内地管理方式不完全相同;二是随着这些地方的开发,与内地联系的加深,以及中央政府强化集权国家的需要,越到后来,其管理方式与内地越趋一致。
记者:那么,您怎样看待我们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朱维群:新中国建立之际我们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搞“民族自决”、“民族自治共和国”、“联邦制”。当时如果我们选择了那一套,我们国家今天面临的分裂危险要大得多!联系历史和现实,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治的愿望,又体现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个好制度,应当长期坚持。但时代发展至今,这一制度的社会背景不仅比解放初期,就是比改革开放初期,也都发生了广泛、深刻的改变,如果再去人为扩大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管理方式的区别,再去搞一些新花样,就是不合时宜了。还是以稳定保持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现有格局为好。
在经济方面,从我国当前民族分布的现实出发,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中,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的考虑仍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并存,但要逐步向强调地域因素方向引导。也就是说,政策的差别性要更多以自然环境艰苦、群众生活贫困、负有守卫边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等地域性因素为根据。当前一些地方所谓“民族问题”,其实是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地方干部群众要求加快发展问题。地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将长期存在,通过国家一般性政策可以解决,对民族地区应当加大力度,但不必同“民族问题”联系起来,更不能动辄上升为“民族关系事实上不平等”。如果作这样的联系,中国的“民族平等”就变成遥遥无期的事儿了。
在教育文化方面,历史上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从少数民族那里获取文化养分,少数民族也不断从中原获取文化上的帮助和提升,这两种趋向最终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开放时代,各民族相互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这一方面造成各民族自觉、不自觉都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差异呈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许多民族更加珍惜并努力保持、开掘自己的文化传统,重视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这两方面取向都应当尊重,既不能以保护民族特点为名阻碍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也不能任由中华民族这部分宝贵文化基因在市场自发作用冲刷下整体流失,政府应给予特殊支持。总的方向应当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爱国、民主、科学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维稳和反分裂斗争应当从“民族问题”中脱敏。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国家认定的“民族”身份并经常受到强调和提醒,这就在客观上使得不同民族身份的公民之间发生的任何好事,都可以赋予“民族团结”的意义,但发生的任何问题,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大到以分裂国家为目的暴恐事件,也都有可能变成“民族问题”,有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政策变形。我以为,认识、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有关事件,还是要按照事情本来性质作判断,以法律为准绳作处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宜轻易上升为“民族问题”,另设标准,导致法律的实施因民族而易,个别人的问题变成多数人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只有48000人,而现在超过300万人,其中科技专业人才比重迅速上升。这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标志性成就。现在少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解放初期有了很大不同,几乎全部都是由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当我们今天说某个同志是“少数民族干部”时,仅仅是指他出身于某个少数民族,而不是说他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与非少数民族干部有什么不同。少数民族同志一旦成为党员干部,他就不再仅仅是他出身的那个民族利益的代表。他可以而且应当运用同本民族的天然联系反映本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但其出发点,应当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在更多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要用党章对干部的共同标准要求他们,他们自己也应当避免成为某种“特殊”党员、“特殊”干部。除法律有规定外,应避免有些地方干部职务“民族世袭”现象,增加内地干部和民族地区干部易地交流的比重,为民族干部提供更多到发达地区任职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用各民族干部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