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照片更层次立体空间感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

如何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
我的图书馆
如何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
  世界是三维的,照片却是二维的。要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世界的立体层次,需要从绘画理论中,汲取空间纵深感的表达手法。  本文将依次讲解遮挡、纵透视、线性透视、空气感等,几种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方式。为了更好的阐述理论,托马斯得到了几位一流户外风光摄影师的允许,在文中使用他们的视觉大片作为例子,在此感谢。《燃烧》,作者:曼联,一、遮挡与纵透视&  假设下面这张简化示例图,是我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我告诉你右边绿色的山峰,实际在更远的地方,你很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  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缺乏层次感的照片,如果我们不在前期构图时采取一些措施,就很可能拍出这种很平的照片。  那么有哪些手法可以表达空间感呢?  第一种方法非常的简单,叫做“遮挡”。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这样读者就会明白,那个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  例如上面的情况,我可以往左边走个几公里,此时红色的山把绿色的山给挡住了。这样我拍出来的照片,山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很明显了。  在长焦摄影中,由于后面会讲的线性透视效应很不明显,因此遮挡就成了表达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雪山幻境》,作者:Thomas看看世界,&  上面这张长焦雪山照片,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层层遮挡”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例子。1标识的岩石,挡住了2处的云雾,云雾又遮住了3处的雪山,雪山又把背后蓝天遮挡。岩石、云雾、雪山、蓝天,通过层层递进、互相遮挡的方法,前后关系非常清晰。  再比如下面这张200mm镜头拍摄的远景,冰川、碎石和人物、云雾以及雪山的纵深,也是通过遮挡(以及后面会讲的空气感),来进行表达的。《喀喇昆仑背夫》,作者:汗斯,/502209/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层次感。&  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机位即可。&  比如前面的情况,我可以爬到山上,或者放飞无人机,这样拍到的画面,红山在下,绿山在上,也会让读者理解这两座山的前后顺序。  比如下面这张圣托里尼的教堂和远处的小岛,就使用了纵透视。通过较高机位带来的景物纵向分布,来增加空间感。《黄昏的浪漫》,作者:托马斯,  当然,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明白无误了。  例如下图,蓝冰、黑色冰川、薄雾、远山和天空从下到上纵深排列,同时层层遮挡,虽然是平面的图像,我们也可以从纵透视和遮挡关系中,看出场景的立体空间感。《远山》,作者:托马斯,  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  例如要拍摄一片森林和后面的小山,如果我们在平地拍摄,低机位造成了物体互相遮挡,体现了一定前后关系,但纵深感表现不足。  如果我们登上山顶高处,这样森林和山峰拍出来一上一下,纵深关系有了,但完全分离的景物,空间感还是差了一点。  最好的拍摄机位,可能是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拍出了遮挡,又体现了纵透视,森林和小山的层次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摄影中,并不是机位越低或者越高就更好的。恰到好处的构图,同时利用多种空间表现手法提升层次感,考验了摄影师的前期功力。  再来仔细对比观察一下下图,或许你就能理解摄影以及绘画中,遮挡和纵透视的精妙效果了。二、线性透视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中,线性透视在绘画里大量的被应用,直接导致国外摄影师在拍摄时,很喜欢用大广角构图,突出线性透视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层次。&  线性透视,简而言之讲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  在摄影中,我们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2.1 汇聚线&  汇聚线的拍摄,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  例如下面这张大白天顺光拍摄的图片,虽然光影立体感不强,但是这条向远方不断延伸会聚的小路,却给照片带来了纵深感。《慕尼黑的春天》,作者:托马斯,  道路,河流,桥等等,都是天然的汇聚线,在前期构图时取入他们,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风暴》,作者:曼联,&  有时这些汇聚线并不明显,需要摄影师用心发现。比如你能看出下图中用到的汇聚线吗?《万壑奔流》,作者:JOYOU'S EYES,  摄影师巧妙的利用天然的礁石和水流,拍出了一根根汇聚线,既引导视线到了远方的岩石和落日,又利用线性透视,表达出了三维空间感。2.2 重复缩小&  线性透视的一大表现,就是近大远小。因此如果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特别是广角拍摄前景时,如果能发现一些重复的物体。那么这些重复的物体,会在画面中,由近到远的不断缩小,就可以表现出空间感了。&例如下图,摄影师在构图时取入了一大片鲁冰花,这些原本差不多的花,在画面中却是不断变小的,这样读者就能感受到这个不断向远方延伸的三维空间。《山花似海》,作者:Pan Weihao,  下面这张图,前后景的实际距离不过十来米,但是在广角的作用下。重复的正方形鸟居,不断的变小,这样我用重复缩小的方法,结合鸟居的互相遮挡以及小路的汇聚线效果,很好的体现出了照片的空间感。《京都鸟居》,作者:Thomas看看世界,&  只要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场景中,有很多不断重复的物体。在前景中加以利用,空间感自然而然的就表现了出来。《踏浪寻梅》,作者:JOYOU'S EYES,2.3 夸张前景&  在摄影中,摄影师常常采用低角度、接近拍摄的方式,利用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夸张的表现前景物体大小,从而让观众理解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比如下图,低角度拍出来的前景礁石,竟然比画面右上角的人还大。这种错位的大小关系,让读者立马就理解了他们的前后空间顺序。《巨人之路》,作者:托马斯,  夸张前景的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得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更大或者差不多大。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才能体现出透视空间感。&  例如下图,我只是左边画几个圆,右边画一些小的椭圆。你是不可能从这种简单的几何形状大小中,找出他们的空间关系的。只有我告诉你(或者你看出来)左边是石头,右边是三个小人,你才会感受到这种关系。  如果你的照片中,建筑很大,汽车很小,符合人类的认知,那么这种关系是很难让人看出他们的前后距离的。《冰川之夜》,作者:托马斯,  只有如下图一样,帐篷、雪山、银河这些大小千差万别的物体,在画面中却表现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时,人们才能认知出他们的空间前后顺序。三、空气感&  在绘画中,画家也常常使用一种叫做空气感的东西来表达层次。比如近处的物体会画的清晰、鲜艳、锐利一些,远处的物体,会画的朦胧、淡雅、模糊一些。&  在前期拍摄时,我们可以利用空气中自然的颗粒(比如清晨的雾气、中午山间的水汽、城市的雾霾等等),自然而然的拍出空气感。《迷幻雷尼尔》,作者:史炎冰,/408037/  在后期中,我们也常常对远处的景物进行减清晰度、经典柔化、高斯模糊甚至后期添加云雾的方式,来营造空气感,从而增加照片的层次立体表现力。《雪山月色》,作者:托马斯,四、总结&1. 摄影师在合理的构图角度,可以利用遮挡和纵透视来突出层次感。&2. 我们可以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线性透视的原理来表达空间感。&3. 近处清晰鲜艳,远处模糊暗淡的空气感,也是摄影中常见的前后纵深表达手法。&五、练习&  一张层次分明、三维立体的照片,往往会使用上面提到的多个空间表现手法,你能在评论区,说出下面3张照片都利用了哪些方法吗?《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史飞,&《晨光中的蒲甘》,作者:托马斯,&《夏特古道》,作者:曼联,作者介绍Thomas看看世界小米、携程签约摄影师每周写一篇教程的后期达人
发表评论:
馆藏&2938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如何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
  中,并不是机位越低或者越高就更好的。恰到好处的构图,同时利用多种空间表现手法提升感,考验了师的前期功力。
  假设下面这张简化示例图,是我拍摄的一张。如果我告诉你右边绿色的山峰,实际在更远的地方,你很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感。
  如果我们登上山顶高处,这样森林和山峰拍出来一上一下,纵深关系有了,但完全分离的景物,空间感还是差了一点。
  例如下图,蓝冰、黑色冰川、薄雾、远山和天空从下到上纵深排列,同时层层遮挡,虽然是平面的图像,我们也可以从纵透视和遮挡关系中,看出场景的立体空间感。
  例如上面的情况,我可以往左边走个几公里,此时红色的山把绿色的山给挡住了。这样我拍出来的,山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很明显了。
  最好的拍摄机位,可能是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拍出了遮挡,又体现了纵透视,森林和小山的层次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例如要拍摄一片森林和后面的小山,如果我们在平地拍摄,低机位造成了物体互相遮挡,体现了一定前后关系,但纵深感表现不足。
《喀喇昆仑背夫》,作者:汗斯
  在长焦摄影中,由于后面会讲的线性透视效应很不明显,因此遮挡就成了表达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
  一、遮挡与纵透视
  第一种方法非常的简单,叫做“遮挡”。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这样读者就会明白,那个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
  当然,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明白无误了。
  比如下面这张圣托里尼的教堂和远处的小岛,就使用了纵透视。通过较高机位带来的景物纵向分布,来增加空间感。
《雪山幻境》,作者:Thomas看看世界
  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黄昏的浪漫》,作者:托马斯
  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缺乏层次感的照片,如果我们不在前期构图时采取一些措施,就很可能拍出这种很平的照片。  世界是三维的,照片却是二维的。要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世界的立体层次,需要摄影师从绘画理论中,汲取空间纵深感的表达手法。《燃烧》,作者:曼联
  那么有哪些手法可以表达空间感呢?
  再来仔细对比观察一下下图,或许你就能理解摄影以及绘画中,遮挡和纵透视的精妙效果了。
  本文将依次讲解遮挡、纵透视、线性透视、空气感等,几种摄影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方式。为了更好的阐述理论,托马斯得到了几位一流户外风光摄影师的允许,在文中使用他们的视觉大片作为例子,在此感谢。
  再比如下面这张200mm镜头拍摄的远景,冰川、碎石和人物、云雾以及雪山的纵深,也是通过遮挡(以及后面会讲的空气感),来进行表达的。
  比如前面的情况,我可以爬到山上,或者放飞无人机,这样拍到的画面,红山在下,绿山在上,也会让读者理解这两座山的前后顺序。
  上面这张长焦雪山照片,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层层遮挡”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例子。1标识的岩石,挡住了2处的云雾,云雾又遮住了3处的雪山,雪山又把背后蓝天遮挡。岩石、云雾、雪山、蓝天,通过层层递进、互相遮挡的方法,前后关系非常清晰。
  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机位即可。《远山》,作者:托马斯
责任编辑:秩名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 [] [] []
如何让照片更层次立体 浅谈摄影中空间感的构建
70人阅读&&7人回复&&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世界是三维的,照片却是二维的。要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世界的立体层次,需要摄影师从绘画理论中,汲取空间纵深感的表达手法。本文将依次讲解遮挡、纵透视、线性透视、空气感等,几种摄影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方式。为了更好的阐述理论,托马斯得到了几位一流户外风光摄影师的允许,在文中使用他们的视觉大片作为例子,在此感谢。
0.jpg (262.4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燃烧》 一、遮挡与纵透视假设下面这张简化示例图,是我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我告诉你右边绿色的山峰,实际在更远的地方,你很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缺乏层次感的照片,如果我们不在前期构图时采取一些措施,就很可能拍出这种很平的照片。
1.jpg (29.7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那么有哪些手法可以表达空间感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第一种方法非常的简单,叫做“遮挡”。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这样读者就会明白,那个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例如上面的情况,我可以往左边走个几公里,此时红色的山把绿色的山给挡住了。这样我拍出来的照片,山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很明显了。
0.jpg (25.11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在长焦摄影中,由于后面会讲的线性透视效应很不明显,因此遮挡就成了表达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
1.jpg (83.42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雪山幻境》 上面这张长焦雪山照片,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层层遮挡”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例子。1标识的岩石,挡住了2处的云雾,云雾又遮住了3处的雪山,雪山又把背后蓝天遮挡。岩石、云雾、雪山、蓝天,通过层层递进、互相遮挡的方法,前后关系非常清晰。
2.jpg (87.2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再比如下面这张200mm镜头拍摄的远景,冰川、碎石和人物、云雾以及雪山的纵深,也是通过遮挡(以及后面会讲的空气感),来进行表达的。
3.jpg (100.05 KB, 下载次数: 0)
09:56 上传
《喀喇昆仑背夫》
该用户从未签到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层次感。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机位即可。比如前面的情况,我可以爬到山上,或者放飞无人机,这样拍到的画面,红山在下,绿山在上,也会让读者理解这两座山的前后顺序。
0.jpg (28.32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比如下面这张圣托里尼的教堂和远处的小岛,就使用了纵透视。通过较高机位带来的景物纵向分布,来增加空间感。
1.jpg (180.95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黄昏的浪漫》 当然,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明白无误了。
2.jpg (24.3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例如下图,蓝冰、黑色冰川、薄雾、远山和天空从下到上纵深排列,同时层层遮挡,虽然是平面的图像,我们也可以从纵透视和遮挡关系中,看出场景的立体空间感。
3.jpg (81.94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远山》 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例如要拍摄一片森林和后面的小山,如果我们在平地拍摄,低机位造成了物体互相遮挡,体现了一定前后关系,但纵深感表现不足。
该用户从未签到
0.jpg (29.84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如果我们登上山顶高处,这样森林和山峰拍出来一上一下,纵深关系有了,但完全分离的景物,空间感还是差了一点。
1.jpg (38.24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最好的拍摄机位,可能是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拍出了遮挡,又体现了纵透视,森林和小山的层次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2.jpg (34.7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摄影中,并不是机位越低或者越高就更好的。恰到好处的构图,同时利用多种空间表现手法提升层次感,考验了摄影师的前期功力。
3.jpg (45.63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再来仔细对比观察一下下图,或许你就能理解摄影以及绘画中,遮挡和纵透视的精妙效果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二、线性透视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中,线性透视在绘画里大量的被应用,直接导致国外摄影师在拍摄时,很喜欢用大广角构图,突出线性透视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层次。线性透视,简而言之讲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
0.jpg (46.97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在摄影中,我们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font color="#.1 汇聚线汇聚线的拍摄,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例如下面这张大白天顺光拍摄的图片,虽然光影立体感不强,但是这条向远方不断延伸会聚的小路,却给照片带来了纵深感。
1.jpg (160.77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慕尼黑的春天》 道路,河流,桥等等,都是天然的汇聚线,在前期构图时取入他们,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
2.jpg (179.82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风暴》 有时这些汇聚线并不明显,需要摄影师用心发现。比如你能看出下图中用到的汇聚线吗?
3.jpg (116.43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万壑奔流》 摄影师巧妙的利用天然的礁石和水流,拍出了一根根汇聚线,既引导视线到了远方的岩石和落日,又利用线性透视,表达出了三维空间感。
该用户从未签到
0.jpg (125.7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font color="#.2 重复缩小线性透视的一大表现,就是近大远小。因此如果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特别是广角拍摄前景时,如果能发现一些重复的物体。那么这些重复的物体,会在画面中,由近到远的不断缩小,就可以表现出空间感了。例如下图,摄影师在构图时取入了一大片鲁冰花,这些原本差不多的花,在画面中却是不断变小的,这样读者就能感受到这个不断向远方延伸的三维空间。
1.jpg (197.37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山花似海》 下面这张图,前后景的实际距离不过十来米,但是在广角的作用下。重复的正方形鸟居,不断的变小,这样我用重复缩小的方法,结合鸟居的互相遮挡以及小路的汇聚线效果,很好的体现出了照片的空间感。
2.jpg (158.98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京都鸟居》 只要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场景中,有很多不断重复的物体。在前景中加以利用,空间感自然而然的就表现了出来。
3.jpg (85.84 KB, 下载次数: 0)
09:57 上传
《踏浪寻梅》 <font color="#.3 夸张前景在摄影中,摄影师常常采用低角度、接近拍摄的方式,利用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夸张的表现前景物体大小,从而让观众理解物体间的前后关系。比如下图,低角度拍出来的前景礁石,竟然比画面右上角的人还大。这种错位的大小关系,让读者立马就理解了他们的前后空间顺序。
该用户从未签到
0.jpg (112.98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巨人之路》 夸张前景的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得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更大或者差不多大。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才能体现出透视空间感。例如下图,我只是左边画几个圆,右边画一些小的椭圆。你是不可能从这种简单的几何形状大小中,找出他们的空间关系的。只有我告诉你(或者你看出来)左边是石头,右边是三个小人,你才会感受到这种关系。
1.jpg (43.76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如果你的照片中,建筑很大,汽车很小,符合人类的认知,那么这种关系是很难让人看出他们的前后距离的。
2.jpg (96.88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冰川之夜》 只有如下图一样,帐篷、雪山、银河这些大小千差万别的物体,在画面中却表现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时,人们才能认知出他们的空间前后顺序。三、空气感在绘画中,画家也常常使用一种叫做空气感的东西来表达层次。比如近处的物体会画的清晰、鲜艳、锐利一些,远处的物体,会画的朦胧、淡雅、模糊一些。在前期拍摄时,我们可以利用空气中自然的颗粒(比如清晨的雾气、中午山间的水汽、城市的雾霾等等),自然而然的拍出空气感。
3.jpg (157.45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迷幻雷尼尔》 在后期中,我们也常常对远处的景物进行减清晰度、经典柔化、高斯模糊甚至后期添加云雾的方式,来营造空气感,从而增加照片的层次立体表现力。
4.jpg (138.04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雪山月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四、总结<font color="#. 摄影师在合理的构图角度,可以利用遮挡和纵透视来突出层次感。<font color="#. 我们可以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线性透视的原理来表达空间感。<font color="#. 近处清晰鲜艳,远处模糊暗淡的空气感,也是摄影中常见的前后纵深表达手法。五、练习一张层次分明、三维立体的照片,往往会使用上面提到的多个空间表现手法,你能在评论区,说出下面3张照片都利用了哪些方法吗?
0.jpg (67.51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轻舟已过万重山》
1.jpg (87.09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晨光中的蒲甘》
2.jpg (200.75 KB, 下载次数: 0)
09:58 上传
《夏特古道》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层次遍历构建二叉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