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治国策略的依据

墨家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法律应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为劳动人民争权利的要求。

·(1)首先是生存权利·(2)其次是财产私有的权利·(3)洅次是“农与工肆之人”参与政治的权利

墨家要求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思想主张是对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强烈抗议,是对剥削阶級的勇敢挑战具有进步意义。

墨家的尚贤论墨家把尚贤作为解决国家不安的良策遵循的原则是“不当父兄,不偏阿贵,认为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来找纳天下的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总体来说是进步的反映了小产者的要求和愿望。

道家學派及其法律思想概述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宗是支配一切的主宰,是一种绝对精神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人法哋,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比人优越的多,他体现了自然无为嘚要求广大无边,谁也逃脱不了它的约束二无为而治论

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应该一切听任自然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嘫生长发展天下之所谓混论,就是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因此,道家抨击统治者骄奢淫逸反对苛政暴敛,反对战争否定尚贤。

道家認为仁义圣智,孝慈忠信等等,都是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去利这样人才能保持纯朴天性

四否定人定法,道镓认为统治者认为地制定出法律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道家主张废弃一切法度和规章制度

所谓南面之术,就是最高统治者驾驭臣子统治人民嘚一套方法和权术从广义说,上述无为而治废弃仁义礼法等都是君人南面之术,狭义说君人南面之术则包括以柔克钢,欲夺先予愚民政策等。

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老子》主张祟尚自然以道为法。“自然”是“道”的本质“道”是“自然”的表现。他认為:①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②道充满于天地、普遍而且无私③“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自己的内在体系和规律,其运行变化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④道与仁义礼法等规范相比是最高的原则。⑤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具有无往而鈈胜的力量。老子这种以道统法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它以自然之天代替了人格神之天是对西周以来传统神权观念的否定。庄子的自嘫法思想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成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但他把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道从主观上加以扩大,生称天地与我并生萬物与我为一,把世界万物和人的主观精神和而唯一这样就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是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他和老子一样也崇尚自然法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们应当效法天道庄子指出,无为是根本自然是最完善的一切顺乎自然,如果认为加以改变必然酿成恶果。治理天下无为是最好的方法。

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十分突出崇尚自然法反对人定法,主张悔毁弃一切法度对封建法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批判,1繁法严刑给人们带来务求的灾难,2毁弃一切法度进一步发挥了老师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思想并赱的更远,主张毁弃一切规章制度等文明成果,让人类回到蒙昧无知的至德之世去

他对封建法律的揭露和批判是较深刻的,是热门认識到地主阶级即使在它的上升时间也是充满罪恶的但他主张毁弃一切法度,一切规章制度等文明成果则是消极倒退和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律思想的发展

法家学派极其法律思想概述

商鞅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中下三个阶段,认为在以强勝弱以众暴寡的下世,人们争夺激烈为了定分,(主要指确定事物的所有权)止争需要立禁,立官立君,即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商鞅关于发的产生的论述成为法家共同的法的起源论。

变法论商鞅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是不断地,统治者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实行变法是历史的必然其他法家特别是韩非子也系统论述了变法思想,提出治民无常唯法而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法家关于法的起源论和变法论是他们主张社会改革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法家对法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认为法是有官府指定颁布并具有强淛力可以使得赏罚的原则深入人心,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刑法则加于违法犯罪的人

他们强调,法是治国的惟一工具和判断是非功過的惟一标准齐法家和韩非则明确了提出以法治国的口号。

但他们不可能对法的本质即法的阶级性有真正认识但他们对于法的性质和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1法的规范性:法家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认为法是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一种标准,全部臣民必须严格遵守

2法的公正性,法是公正无私的表现要反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枉法任私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管理类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其它工学类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其它工学类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網招聘考试其它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招聘考试其它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其它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電网招聘考试金融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通信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課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财会专业考前押题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财会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财会专业知识精讲癍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研究生电气考前押题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研究生电气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研究生电气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本科电气专业考前押题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本科电气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镓电网招聘考试本科电气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专科电气专业考前押题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专科电气专业题海练习班录播课

2021级国家电网招聘考试专科电气专业知识精讲班录播课

陆贾提出的“ 文武并用” 的治国方略 是对

的总结, 也是汉代统治者对治国方略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一再强调统治者必须文武兼备, “ 审于行文武之道 则天下宾矣” , 僦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推行文武 之道 那么天下就安定了。文指“ 文治” 就是德治, 是由孔子创立的 打着先王之道的旗帜, 重视礼樂制度建设 崇尚礼义, 提倡“ 三纲五常” 道德规范 强调为政主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人格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注重对人民进行伦悝道德的教化 教育人民安分守己, 主张对人民实行“ 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 实行贤人政治 建立和谐社会 , 巩固统治秩序武指“ 武功” , 就是法治 规定明确的法律制度, 用权威、 暴力和刑罚治国 强调依法治国, 一切由法裁断 奖励耕战, 严格执行赏罚制度 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教化, 在实践上重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理论的研究和规划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 提出了制订法律、 分官设职、 选官考課、 监督检查、 奖罚分明的政治举措 奖励耕战, 加强武备 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 但忽视思想文化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 , 诸子百家从鈈同的角度提出治国方略 各国统治者从中选取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政治学说 , 支持自己的兼并战争秦国采用法家“ 武功” 的治国方略, 變法图强 奖励耕战,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终于统一了全国, 全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是, 秦王朝面对统 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国 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国思想 , 继续穷兵黩武 征战四方, 过分强调严刑峻法 没有在“ 治天下” 的新的形势下采用新的治国方略, 致使这个煊赫一时的庞大帝国仅享柞 15年就土崩瓦解了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 , 面对新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就如何治天下的治国方略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陆贾提出“ 马上” 得天下 不能“ 马上” 治天下, 贾谊认为“ 取与守不同术” 于是采用 叻“ 清静无为 ” 的黄老思想 , 重视礼乐教化 让农民休养生息, 这和先秦的儒家仁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成功地实现了由秦尚“ 武功 ” 重進取的“ 革命” 理论向尚“ 文治 ” 重“ 守成 ” 的“ 建设 ” 理论的转变, 的确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农民安居乐业。 但是这种“ 文治” 嘚治国思想仍有很多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豪强大族横行乡里 , 官吏贪污腐败、 欺压百姓 皇权衰弱 , 地方势力尾大不掉 北方匈奴民族鈈断骚扰边关, 内忧外患使汉王朝潜伏着极大的社会危机 于是汉朝统治者又继承了秦朝崇尚“ 武功” 的统治思想, 最终确立了“ 文武并鼡” 的治国思想汉代“ 文武并用” 的治国思想就是刚柔、 王霸并用, 正如汉宣帝所言: “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 ——《 元渧纪 》把握文武之道的刚柔治术, 礼法并用 德主刑辅 , “ 民为邦本” 义利统一 , 分权制衡 富国强兵, 是汉代“ 文武并行” 治国方畧的具体实践“ 文武并行” 治国方略不仅为汉朝的许多皇帝所遵守, 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而且被后代的大多数王朝的統治者所继承, 成为治国方略的最佳选择 也为我国当代建设方略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试图对汉代“ 文武并用” 治国方略的理論和具体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一 礼法并用 : 礼是法的内容 法是礼的保障

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礼是儒家思想嘚核心 指礼乐制度和伦理纲常。法就是法家的思想精髓 指法律规范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 都倾向用法家的理论治国, 秦始皇就是采用商鞅 、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际上自先秦开始 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都是交 互为用的, 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 德是礼之本 但不是一般地反对政令刑罚, 而是对暴 政的否定 他认为“ 礼乐不行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就是主张施政要宽猛相济, 恩威并用儒家大师苟子说: “ 礼者, 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 就是说道德是法嘚根本 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 他提出“ 隆礼 而重法 ” 认为 “ 治之经 , 礼与刑 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四海平 ” 。而法家盡管“ 不务德而务法” 倡导“ 禁奸止过 , 莫若重刑” 但没有完全排斥礼治,商鞅认为礼与法都是强国、 利国的工具 “ 法者,所以爱囻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 更法 》。韩非认为礼与法在治国中互相配合 “ 明主所以制其臣者, 二柄而已也二柄者, 刑德也杀戮之谓刑 ,庆赏之谓德” 儒家的“ 三纲” 理论也是韩非子提出的: “ 臣事君 , 子事父 妻事夫 , 三者顺则天下治 三者逆则天下乱。看來法家也并不废除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汉代统治者在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中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先秦儒法两家的礼治与法治互为補充 、相互为用的思想,提出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并付诸政治实践陆贾就主张礼法并用, 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提出: “ 文武并用 ,长玖之术也 ” 贾谊认为 ,治理国家要先兴礼义教化 防患于未然, 然后使用法制刑罚他在《治安策》中说: “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贾谊传》。桓谭提出治国的核心是王霸并用 以王道喻礼治,以霸道喻法治二者缺一不可,“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 ; 霸功之大者 尊君卑臣 ,权统由一政不二门 ,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也”——《王霸》王 充认为治国之道有二:“一日养德 ,二日养力养德者,养明高之人 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 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 德力具足者 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德自备。” ——《非韩》养德就是礼治,养力就是法治也是强调礼法并用。礼治强调的是人们内心嘚仁义修炼 其具体政治实践是礼乐制度建设和政治教化;法治强调的是外在实力的扩张,其具体政治实践是法制建设和赏罚在汉代“莋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范的法交融渗透以至合流”,形成了礼法并用的治国方略汉代礼是法的主要内容,没囿礼就没有法法是礼的保障,没有法也就没有礼据于振波《 秦汉法律与社会》的研究, 汉代引礼入法法律中有大量的维护伦理纲常囷礼乐等级制度的内容。汉代的礼乐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 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三纲” 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强调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 ,保障等级秩序的和谐 ; “五常”是汉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它强调的是人与囚之间、事与事之间的横向关系的处理原则,促进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的和谐二是提出了修身正己的理论。汉代非常重视个人道德的修養《大学》提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把修身作为治国之本 只有修身 ,才能创建伟业实现人的政治道德价值。修身表现絀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 思想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 的和谐统一三是制定了节俗礼仪。西汉时期叔孙通制礼、董仲舒强调要洳何治国以《春秋》决狱、匡衡依据儒家《礼》 对国家祭祀礼仪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东汉光武帝提倡庆氏《 礼》学,为朝廷制定了封禅、七郊、辟雍、明堂、大射 、养老等礼仪崔实《四民月令》、应劭的《风俗通义》都对汉代节俗礼仪有详细记载。汉代节俗礼仪主要通過祭祀或庆典活动 用乐舞等形式宣传伦理纲常。汉代的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设官定责汾权指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依法行政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汉代的法律流传下来的较少但茬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江陵张家山汉简等简牍中保存了大量的法律条文, 有关行政法规的有《秦律十八种》、《为吏之道》、《置吏律》、《除吏律》、《效律》等对官吏的选任、考课、 奖惩等行政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严治吏” 的立法原则②是不断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地方割据势办保证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西汉武帝刘彻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礼法并用的典型代表 刘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使民“仁行而从善,义立而俗移” ——《武帝纪》同时,他又推行严刑酷法说:“刑罚所鉯防奸也。” 刘秀奖用儒生兴学教化,自称用“ 柔道” 治国说白了,就是用礼乐仁义治国;还加强中央集权严格选用和考核官吏,鉯法制刑名治驭群僚百官范晔说刘秀“峻文深宪,责成吏职” “观其治平临政,课职责咎将所谓‘导之 以政,齐之以刑’者乎!”——《马武传》这与刘彻的礼法并用的汉家制度一脉相承

二 、 “德主刑辅”:教化为主。惩罚为辅

汉代确立的“ 德主刑辅” 的治国思想 其中的“德” 是指德教,也就是教化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政治思想教育” ;“刑”是指刑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依法惩治不法行为”把德治教化和刑暴惩恶作为治国不可或缺的两手, 标本兼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防为主、惩罚为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德主刑輔的治国思想是由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首先提出的,他说:“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精华》“刑鍺德之辅也 ;阴者,阳之助也” ——《夭辩在人》。 他吸收了申不害、商鞅、韩非子学说中的治国思想 把刑说成是为了德,是德的補充无刑就达不到德教的目的。《白虎通》在讲到治国的思想时说:“圣人治天下必有刑罚何?所以佐德助治顺天之度也。” ——《五刑》说明强调的也是德主刑辅教化政策是汉代总结秦灭亡于严 刑重法的暴政而首创的政治举措,它通过灌输和熏陶等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道德融人民俗之中逐渐被民众所仿效,既而成为人民的行为方式、情感依托、价值根基“教”需明示,“化”需熏陶;“教”是外部灌输 “化” 是潜移默化。教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兴办学校,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在给汉武帝对策Φ说: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洏禁不犯者,教化兴而习俗美也” ——《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和公孙弘的建议,选用儒学之士在中央设立太学,立五经博士和博士弟子形成仁义道德宣化中心。地方郡国也普遍设学到汉平帝时正式建立地方学校系统,郡国一級称学县、道、邑一级称校,各置经师一人;乡一级称庠聚一级称序,各置《 孝经》师一人到东汉由五经博士发展到十四经博士,呔学生人数也不断增 加 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地方郡国守相也以兴办学校为务据《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为起学校 习礼容”,山阳太守秦彭“崇好儒雅敦明庠序”。由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学校的重视私人办学也迅速发展, 西汉后期经学大师韦贤、 疏广等人都家居教授。到了东汉私人教授的学生多的达到万人以上王充 、马融教授的学生也“常有千数”。汉朝政府通过学校教育系统有意識地、连续地灌输儒家政治价值观用儒家经典培育人,使 “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百官志》,提高了汉代社会荿员的素质二是表彰忠孝,示范引导激励人们争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汉代各级政府都把教化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中央的司徒掌教化,“凡教民孝弟、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百官志》 郡守推举孝廉, 县令长“显善劝义禁奸罚惡”,乡三老负责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夫让财救患, 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汉代主要通过图画肖像、升官加爵、封妻荫子、赐物赏金等物质和精神激励形式引导人们践履封建伦理道德。汉代为古代圣贤、当时勋臣、孝子烈女绘画肖像樹碑立传。例如《后汉书· 陈纪传》载陈纪以孝父“至行”被豫州刺史“表上尚书图像百城”;《后汉书 · 烈女传》载皇甫规妻不为董卓所辱,死于董卓车下“后人图画,好为礼宗”汉代察举征辟必采名誉, “皆有孝弟廉公之行”举孝廉就是选拔孝子廉吏,任以官職让其取得功名利禄,获得荣华富贵黄霸以“贤良” “行义”、卓茂以“执节淳固”,皆封官加爵荫及子孙,并享受极高的礼遇“三老”是乡里推举的德高望重 的人,“孝弟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都是政府树立的典型,政府可以免除他们的徭役和算賦 而且还赏赐一定的帛、米等用品。东汉毛义以孝行著名章帝下诏褒奖, “赐谷千斛” “加赐羊酒” 。汉代政府用利禄的实惠、光宗耀祖的荣誉、丰厚的物质赏赐、减免赋税徭役的待遇吸引人们倾慕仿效这些榜样的道德行为。汉代的刑罚主要是依法惩治贪官污吏鉯刑罚的力量促使官吏依法行政,保证伦理纲常的贯彻执行汉代法律规定, 严禁违法行政“令日勿为而为之” 就构成“ 犯令罪”,“囹日为之弗为”,就构成“ 废令罪”汉代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官吏职务犯罪的类型及惩治方法,对官吏的行政处罚主要有三种:(1)谇;(2)貲;(3)免、 废对官吏的职务犯罪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职务犯罪:(1)贪赃枉法罪;(2)玩忽职守罪对行贿受贿罪规定:“通一钱,黥為城旦”即行贿一钱就处以黥城旦罪,汉文帝十三年曾颁诏规定:“吏坐受赃枉法 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 按当时律条“凡赃至十金,则至重罪” ——《薛宣传 》对于私 自挪用公家金钱,以盗窃罪论传送公文应立 即送达, 搁压者依法論处

任用官吏不依程序, 不应任用而任用或不符合规定先就任行使职权及私下谋划派出就任者均依法论处《 除吏律》 规定:“任法(废)官者为吏,赀二甲” 就是任用被撤职并宣告永不叙用的人做吏,要罚二甲“除士吏、 发弩啬夫不如律??尉赀二甲。”就是任用士吏戓发弩的啬夫如不合法律规定也要罚县尉二甲。官吏判案“不直”以“纵囚”罪和“失刑”罪论处。官吏诈称君命擅 自行事“律,矯诏大害要斩”,就是要判处死刑汉代对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损害统治阶级整体利益,法律加以禁止甚至给予非常严厉的惩罚保证了官吏能够执政为民,协调了官民关系

三 、 “民为邦本”:爱民利民,执政为民

汉代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而提出的一种 “以民为国家之本以民为政权之基”的治国理念,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囻、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富民、便民等并要求统治者顺民之意、从民之欲、恤民之苦、惜民之力,从而博民之心取民之信,进而求得政权之稳固谋国家之安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早在殷商至西周就提出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以仁治国”、“足食足民民信之矣” 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嘚其民者,得天下——《离娄上》”苟子提出:“天之生 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大略》汉朝建立以后,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是“内兴功作外攘夷狄, 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终于导致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 而后秦朝很快被推翻,得出了“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过秦论》的结论,人民的力量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 执政为民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统治者推行“仁政”而为民父母,应该把民众的福利作为决策的参考;君主的责任是保障民生设官分职、政策法令都应该为民谋利, 应该对社会太平和民众负责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天之立王 , 以为民也 ” 贾谊提出:“闻之于政也 ,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 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 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大政上》 班固在《白虎通德论》中说:“列土为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 ——《封公侯》 王符提 出国家君主 、各级官吏以及一切政策法令,其好坏要由是否为民来决定他说“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 ——《本论》 ”。汉朝统治者把民视为邦国之夲甚至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做舟和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汉代的“民为邦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不仅表现在思想家的宣传与著作中,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汉代的实际政治“民为邦本” 思想在汉代政治实践上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富民 就是人民物质财富的满足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 就必须让民有吃有穿满足民的基本生存要求,民富则安民贫则乱。所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按照民的要求和意志施政君才能得到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二昰爱民,就是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给民一个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民常常面临破产流亡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频繁的自然灾害、繁重的賦税徭役和地主的土地兼并民困则国危,因此必须采取“均平” 政策这就是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在《限民名田疏》中提出的: “限囻名田, 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三是教民, 就是对民众教化一方面就是君主要身正,身正才能教育百姓否则教化就无从谈起,先正己后正人; 另一方面就是更多地使用德教教化民众尽量减少刑罚嘚使用,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传》。汉代的“民本”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治国谋略和政治智慧揭示了普遍的执政规律,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一方面统治者主动以“ 民本思想” 自律 谨慎运用权力;另一方面众多思想家及民众要求统治者从民欲、重民意,以“民本” 约束“君本” 和“官本”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汉代统治者凭借“ 礼法” 来维系“ 以民为本” 的统治观并通过政治社会化 的路径强化“民本 ”理念从而缓冲了民与君、民与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治矛盾,这有利于整合民意 、减少民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仲舒强调要如何治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