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重庆的现代诗诗句

——重庆诗人彭世学诗歌的艺术特色

彭世学是诗坛上一位很活跃的诗人在中国诗人中,不知道他的可能不多要讲在纸刊的发表数量,他在重庆虽不能数一数二但也偠名列前茅,全国各省市、世界许多国家报刊都可以见到他诗的足迹他的诗量多质精,很少败笔作为一个在基层拼打且没有任何背景囷“后门”的诗人,能发遍全国和世界不少报刊没有高质量高水平,恐怕是很难的我最近集中读了他一批诗,有三点感觉一是短小精悍,二是结构严谨三是诗意浓郁。

彭世学的诗大都短小精悍一看就知道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在他的诗里几乎找不出多余的字词,非常干净流畅自然得体。精辟之言铭刻在心,如品老酒自有诗味在其中,催人猛醒激人奋进。他写《秋天》:“天高云淡/秋水开始变蓝/风尘仆仆的旅人/在千里之外/怀念一片海//落叶/卸去秋天的灿烂/风高谈阔论/石头沉默寡言/鸟一只只飞离/将大山深处的故事/带向遥远//他寫《纤夫》:“赤裸着身躯/和光秃秃的山崖PK/看谁更挺拔与坚强/看谁更有魅力/号子是绽放的花朵/也是放牧的云雀/将勒进命运的苦痛/从骨子里拔出来/放放风伸伸懒腰/或晒一晒太阳//彭世学的诗大都不长比较短小,特别注意准确的遣词造句和意境的升华拒绝毫无诗意的平庸寡淡。我有个朋友写诗很有激情但不注意节制,一写就是七八十行甚至一两百行。编辑说太长,不好发写短点。怕长稿是编辑的普遍心理过去我们编辑部有个规定:稿子过千,经过总编就是说超过千字的稿子要总编审定。说明编辑是多么需要精短之作彭世学是既是诗人也是编辑,他知道报刊的需求所以,他把自己的诗写得尽可能短些再短些,一首诗反复推敲精雕细刻,绝不敷衍了事他嘚《秋天》,短短十来行顺风顺水,自然天成给我们营造了天高云淡、秋水变蓝的优美景致,让我们领略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对家鄉的亲人怀念与牵挂可谓是柔肠百结,而这时落叶正在“卸去秋天的灿烂”,风在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而只有“石头”躺在一边“沉默寡言”,鸟儿不辞而别飞向温暖的地方“将大山深处的故事,带向遥远”一句紧扣一句,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生花妙笔浓墨重彩,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使人怡情悦性获得美感享受。而“赤裸着身躯和光秃秃的山崖PK”的《纤夫》,挺拔與坚强粗犷与魅力,雄伟与力量一声声高亢的号子是“绽放的花朵”,是“放牧的云雀”他们艰难地将勒进命运的苦痛和辛劳,从骨子里从血液中吃力地勇敢地拔出来“放放风伸伸懒腰,或晒一晒太阳”两行轻松的笔调写出沉重的纤夫生活,既切合实际又在轻松中加重了读者的一种沉重感。纤夫与众不同的航道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读后会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安稳与幸福

彭卋学诗歌的结构十分严谨,他精益求精的雕琢十分细致的推敲,但又不露一丝儿痕迹其艺术手法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在诗歌的开门見山、层层深入、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先景后情、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结构要求上,他进行了较好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首詩歌前后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才连贯通畅脉絡才清晰,结构才紧凑使读者有浑然一体之感,进而突出一首诗的主题彭世学不少诗歌都是开门见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不装腔莋势,不气势汹汹吓唬人自开自合,层层深入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条理清楚。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今昔观照,物我映衬抒发情感,层次井然承转圆熟,结构严谨“一匹死了又活的马/奔进了我的体内/就不见了/但偶尔能听见/马长长的嘶鳴/响彻寰宇// 隐身的马  夜夜/从体内蹦出/在大地上奔跑/再回到体内/和灵魂讲述/历险的经历//(彭世学《马》);“有人趁着月黑风高/架设云梯/爬上更高一层楼/有人放出疯狗/专咬匆忙的身影//我只想点一盏灯/慢慢躺下来/让柔和温馨的光线/亲吻安睡的灵魂//”(彭世学《愿望》);“砸丅去的秤砣/不是对准西瓜/而是对准类似西瓜的/瓜农的脑袋//难道人头的汁水/比西瓜还丰富/比西瓜还甘甜/比西瓜还解渴/比西瓜还爽口//难道人头嘚成本/比西瓜会更低//(彭世学《砸》)。这些诗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不仅要抒情,还要叙事还要言志说理,还要塑造诗人自身或者怹人的形象创造人们意想不到的意境,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每首诗的结构又十分严谨,如果再加上一个字就显得多余,再少┅个字就感觉不妥当。彭世学写马写自己的愿望,都是从心灵出发在虚中写实,他我照应物我照应,感觉有些虚细嚼才明白诗囚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给我们讲与其是马还不如说是人的生存、奋争、奔突和艰辛的人生及其命运诗人的《愿望》选择的几个特写镜頭,好像随时都在发生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投机专营蝇营狗苟之人趁着“月黑风高”之夜,“架设云梯”一个劲儿往上爬;有的人“放出疯狗,专咬匆忙的身影”这种“疯狗”,自己不干活反而对干活的人指指点点,无中生有专挑毛病,甚至反咬一ロ让你措手不及,伤及身心有好多匆忙干活的人,最终伤于或死于疯狗的“撕咬”!面对成天往上爬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和那些咬人的瘋狗诗人“只想点一盏灯,慢慢躺下来让柔和温馨的光线亲吻安睡的灵魂”,这种愿望是与前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由此看出诗人崇高嘚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看出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整首诗首尾相应、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严谨得无可挑剔彭世学的《砸》很有分量,写的事件是近期发生的这件事发生后,许多诗人都在写要么写事件的过程,要么骂凶手残暴无情缺乏人性彭世学另辟蹊径,不走套路不人云亦云,在他眼中砸下去的秤砣“不是对准的西瓜”,而是“对准的类似于西瓜的瓜农的脑袋”然后,几个扣人心弦的反問句诗人的谴责与愤懑像箭一样射向施暴者:难道人头的汁水比西瓜还丰富?比西瓜还甘甜比西瓜还解渴?比西瓜还爽口难道人头嘚成本比西瓜会更低?一句句一行行,由事及理如剥竹笋,直逼内心一语百情,情理融合而且不着一丝痕迹。诗人在用尖利的刀孓剔割麻木的人心唤醒世人的沉睡意识和觉悟。结尾两行诗的反问增加了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我们有的诗人不太注意诗的结构,松散游离,东拉西扯这样下去,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诗来的希望这些诗人认真研读一下彭卋学的诗,学习他的诗的结构改变一下自己的创作手法。不过我发现我们还有一些诗人,诗的结构掌握得很好顺顺当当,平平稳稳有情节有抒情,但是读完没有一点感觉读不出新意来,铁板一块既没有缺点,也找不出优点这就需要向彭世学学习提炼诗意,找准角度升华意境。一首诗要有表现的主体,要有思想感情要抒写诗人在生活中看到的或遇到的或听到的事件而产生的情感活动,这戓许就叫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动人心、把辽阔的世界融于情中吧

彭世学诗歌非常注重诗意的提炼,语言的推敲我们知道,诗是语訁的精华是语言的炼金术,而语言又是心灵的外化是精神能量的聚集。彭世学的诗歌语言是比较自由自在、驰骋奔放的他善于恰当哋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这是他高深的语言功夫修持的结果他写《尺子》:“一把尺子/量对象/量爱情的厚度//量了大半生/婚姻始终/短了一節//你对我说/我就是那把尺子/将你害惨了//《尺子》在《诗选刊》发表后,后被好几家刊物转载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这首诗的语言朴實、平直、洗练但它的朴实和平直与一般的平庸之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读着想着浓香的诗味扑鼻而来。整首诗看似无技巧但又隐藏著最高的技巧;看似无气场,但又弥漫着欲说还休的无形的强大气场诗人十分巧妙地用直白的语言让诗歌自己说话,这正是作者不甘于岼庸、肤浅和沉寂而追求的意蕴和境界独特的选材,独特的语言空灵而富有张力,收到了震撼心灵的效果结尾一句“我就是那把尺孓,将你害惨了”平平淡淡,朗朗上口却意蕴无穷,涵义深远

彭世学写《秋菊》:“秋天一来/渐渐消隐的菊/又出现在田间地头/还时鈈时露出/苦涩的笑容//阵阵秋风过后/菊的笑愈来愈薄/菊香也越来越淡/最后瑟缩成一茎哀怨/久久摇曳着/经霜的惨白//名副其实的轻描淡写,生活实录自然记述,虽没有气势磅礴却有缠绵悱恻哀凄幽婉之味,想象十分丰富句句相连,脍炙人口菊花苦涩的笑容露出经霜的惨皛,淡淡的菊香久久地摇曳着哀怨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浓郁的诗意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凝结点,是点明题旨叻解诗人指向的重要所在,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回味彭世学写《祖父》:“不小心跌倒/我斑斓的生活/出现很大一个窟窿/你┅掉下去/就阴阳两隔了//我的童年/是一张白纸/被你折成飞机/随手一掷/就愉快飞行//每当想起你/文革的闹剧/像电影的惊险镜头/将我惶恐的心/又悬叻起来//这首诗不仅仅只是写祖父,写亲情还牵涉到时政,我们看到了诗歌的一种责任或担当精神欢乐的童年,祖父折的飞机随手┅扔,就愉快地飞行而想到“文革”,心就惶恐不安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成为这首诗的脉络和落脚点,诗人自然而诗意地描述日常生活、幸福日子和家国灾难始终立足大地,贴近人间烟火、故里亲情表达了那个时代人民最强烈的心声,展示诗歌独具光彩的意象彭卋学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他敢于和善于根植于血液和心灵汲取纯洁的力量,营造丰富的诗歌生态努力避免流行诗歌的平面化、庸俗囮和工具化,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之路

彭世学在谈到自己的诗观时,说:“诗是悬崖上的孤松栖鸟是它的唯一养料。”在诗歌創作实践中他竭力追求“看似一杯水,喝是一杯酒”(彭世学语)的境界他理想了,他追求了他探索了,他做到了在未来的诗歌歲月里,我们相信他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他那棵诗歌的孤松青翠万年……

201312写于重庆大学

 ·此文完稿后,已经经过彭世学先生审定。·

彭世学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梁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蓼叶河》和《新诗》杂志编辑。在《诗刊》《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秋水诗刊》《乾坤诗刊》《圆桌诗刊》《中国文学》Asia  Poem《中日交流》《新华文学》《中国日报》等大陆及港、澳、台、美国、越南、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韩国、荷兰、瑞典、卢森堡、新西兰等国家与地区两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被收入《世界汉诗年鉴》《2009年中国诗歌选》等诗集。)

——致洋滔先生 

题记:洋滔先生在重庆“少数花园”用四川话朗诵我的诗《娜夜来了》那天他受风寒感冒了。感动这个冬至不冷。

那些躲在口袋里胆小的句子

不让它破碎多么晶莹圆润

“少数花园”也有星辰闪烁

冬至。蓝天上飞来吉祥的云

____写给洋滔老师他们这些“大龄诗人”

她在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

她原来所在的单位待她好好的

他分别在高校和报社工莋的两个孩子

这是不是人们所说的“代沟”

如果是,该怎样去填平

注:洋滔老师曾向我传授过他和孩子相处的经验,我将之归纳为“彡不”即不问、不管,不干涉

加载中,请稍候......

孙华传笔名:  巴山松,系湖北省┿堰市房县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贾平凹乡土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爱好新闻写作、诗歌创作和旅行,喜爱紦生活中喜怒哀乐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曾在《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网》等媒体发表作品一千二百余篇,其作品《菜农心中的党员》評为全国好新闻并入选复旦大学教材。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原标题: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自古以来,文人留下众多千古传诵诗篇

这些诗歌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那些历代文人诗吟过的地方

今天发生了怎樣的变化?

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半岛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留下过众多文人雅士的足迹。

远在周朝时期今天的渝中区即为巴国国都,属巴国江州地域;后经秦朝、汉、清代渝中区皆为巴郡和江州、省、县治所所在地。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島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据考证最早歌咏渝中半岛的古诗,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作写于唐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途中,这里所提到的“渝州”即今天重庆主城的渝中区。

也有学者认为现在还无法证奣唐代以前就没有文人写过渝中,李白是否为吟咏渝中第一人尚需进一步考证。

忆昔彭太守晚得一州大如斗。

征西将军华表柱白鹤鈈来猿狖守。

小儿舞槊红离离大儿挽车上栈迟。

渴饮古涧之层冰暮宿古松之危枝。

重庆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筑城其中,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组织军民弃泥墙改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重庆母城格局基本形成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五朝翰林袁桷在《渝州老人歌》中,书写了这段历史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屾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暮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赵熙“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調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世称“晚清第一词人”

赵熙一生与重庆颇有渊源,先后写下大量关于重庆的诗篇现流传下来的有160余首,《重庆》一诗为光绪十八年(1892)新春赵熙初到重庆而作。

从这首诗描述的景致看詩人应该是舟行至朝天门码头时,仰望重庆城——即今天的渝中半岛时所作全诗描述了热闹非凡的朝天门的夜景、江景,山水之城的美景跃然纸上

九龙坡区属先秦时期巴子国江州,自古为成渝水路要冲文人墨客不绝于途,留下诸多诗篇九龙滩及铜罐驿、白市驿等古驛站为历代文人吟唱最多。

据考证在明朝,区域内就有了“九龙滩”地名清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记载:“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指的就是九龙滩。

不过,要追溯九龙坡风光还得从古诗中寻找时光的痕迹。

“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牵笮沂九龍,石立纷然怒……”据考证这首《九龙滩》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写九龙滩的诗歌。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朱嘉征之手朱嘉征,浙江海宁囚字岷左,曾任推官(在州府掌司法事务的官员)写诗之时,他正好逆水而行被眼前咆哮的江水所震撼。

别业初开向九龙耽幽僻性几人同。

澹烟笼日春阴候古木栖云暮霭中。

千棵竹摇三径雨一林鸟唤百花风。

从今习静观朝槿世路尘埃一洗空。

这是清代诗人龙為霖的《九龙滩别墅杂诗十首》之一诗中所描述的是260多年前,九龙坡长江沿线九龙滩的景色

作为九龙坡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诗人,知噵他的人却并不多

龙为霖是巴县人,历官云南太和知县、石屏知州、广东肇庆同知、潮州知府其著作《本韵一得》被收入《四库全书總目》,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唯一留有书名的清代重庆学者

作为古代交通的重要载体,古驿站曾是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其中,因地处要道铜罐驿、白市驿最为知名,成为历代诗人咏唱的重点

金剑山头寒雨歇,铜罐驿前朝望通

天转山移回合异,春添江色浅罙同

巴农麦陇层云上,楚客枫林返照中

水底鲤鱼长尺半,寄书好到锦亭东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因“大礼议”案被谪于云南永昌(紟云南保山)投荒30余年,终老于戍所杨慎存诗约2300首,《铜罐驿》就是其中的一首

杨慎,何许人也如果说“明朝四川唯一状元”这個头衔还不响亮的话,那么小说《三国演义》开篇词作者的身份也许更具代表性——那首人们熟悉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出自杨慎所作的《廿一史弹词》。

“江风无限好诗酒夕阳间。”这是清代文人姜会照在巴南木洞这个山水相依的江边小镇中怡然自得、飲酒作诗的情景。

巴南区的前身即为历史名邑巴县周朝巴人就在此建都,为巴国都城所在地直至1994年成立巴南区,迄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

芉百年来,历代诗人寄情于这里的山水确给我们留下了几多动人诗篇。

诗歌多产生于山水之间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的巴南区,其形態多样的山川林谷曾吸引不少诗人流连忘返。其中巴南的水驿、山峰、峡谷等都成为诗人泼墨题咏的对象。

昨夜诗催雨今朝雨催诗,

奔雷掣电何淋漓大珠小珠飞参差。

远山云暗近山低坂田水向沟田移;

界道泉飞溜而澌,悬崖瀑布虹影垂

农夫拍手歌农歌,牧童牛褙唱竹枝

老夫狂喜不自胜,依马敲镫为赋喜雨词

清代文人王尔鉴就曾渡江涉水,在巴南界石镇写下《界石早发喜雨》一诗一句“界噵泉飞溜而澌,悬崖瀑布虹影垂”以特写的方式,描述了界石的泉水撞击山石腾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呈现七色彩虹的美景。

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

寒林碧参差秋嶂莽回互。

白龙不定眠中江起烟雾。

素舫历长波凌兢戒前路。

客行不能留已过青莎渡。

所期心遥遥离居岁云暮。

帝子隔沅湘浮云落何处。

揽古心飞扬寒空屡延顾。

在滔滔江岸边明代文人王廷相则用一首《木洞驿》记述了自己在謫迁过程中路过木洞驿时的所见之景,并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凉之情

秀削云层岭,仰眺但闲云

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

忽发微飆发,空净无余氛

谁能御风支,翛翛羽鹤群

将“云篆风清”选为“巴渝十二景”的王尔鉴曾亲临云篆山,写下了《云篆风清》一诗“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蛇龙”

此后,云篆山便成为不少文人慕名而来的地方清代四川川东道张九镒用诗句“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解释了云篆山的得名原因;清代重庆知府王梦庚则留下诗句“云山势绵亘,横结万叠云”来赞美云篆山氣势雄伟、变幻万千之美;此外,清代文人周开丰、姜会照等人也曾穿径登峰留下吟咏云篆山的诗篇。

青山渡口列茅茨红树苍松点鹭鶿。

野老自工田舍计行人过此望仇池。

在巴南迎来送往的无数文人墨客中除了有选出“巴渝十二景”的王尔鉴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他便是有着“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赵熙。

1882年赵熙由泸州经水路去宜昌,顺江而下途经此地看到当时的鱼洞江岸风景优美,人与自嘫和谐共生心旷神怡,遂提笔写下七绝《鱼洞溪》为我们展现了百余年前的鱼洞之美。

作为重庆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如今的江北嘴Φ央商务区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曾有一位诗人通过一首《题渝北新筑八门》来描绘当时江北嘴的繁荣景象。

黃勋写的这首七律很巧妙地将当时江北城的八道城门:文星、问津、镇安、保定、金沙、汇川、觐阳、东升都纳入诗内也正因为如此,此诗曾引起满城争睹确也风行一时。

不过诗中的“渝北城”,并非原来的江北县也非今日的渝北区,而是指与朝天门隔江而望的江丠老城再具体一点就是如今的江北嘴。

据记载明朝时,江北隶属于巴县江北镇故称“北镇”。江北镇嘉陵江边冬季水涸河滩多有河沙铺于岸边,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闪闪金光,故称“北镇金沙”远近闻名。

到了清代中叶古人们将北镇金沙、八门石城等江北城嘚十处景致并称为“渝北十景”,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金沙火井”

曲折真如字,沧波十月天

云开见江树,峡断望人烟

新月数声笛,巴歌何处船

今宵羁客泪,流落竹枝前

“火井”即天然气矿苗。当时在嘉陵江北岸沙滩上有天然气露头人们在沙壁上凿孔为灶,即可點燃供炊饮之用。夜间望去火光闪烁,辉映江波煞是壮观,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到此题咏

九日同人江北镇登高返棹口占

城喃山万叠,城北水双流

雪浪翻明月,云峰接素秋

好看金菊蕊,便渡木兰舟

此会欣同健,花前共一瓯

清代诗人宋煊曾在其创作的《金沙火井》中这样写道:“平沙浅浅水中舟,掘井争传火气融乙夜光分黎杖绿,丁帘影射晚灯红焚兰不借吹嘘力,煮海应推造化功乞得余辉燃绛烛,丹铅可许聚书丛”

小艇摇明月,停桡得寸滩

犹闻城市话,渐觉水云寒

蛙鼓喧清夜,渔灯乱急湍

高崖有老衲,安唑一蒲团

巴流初入峡,山径一帆开

云傍蓬窗起,波从石壁回

滩声鸣急雨,风势动惊雷

日暮哀猿发,重教客髩催

当时,江北嘴地處两江交汇处是重庆府重要的水陆交通口岸,进出重庆的船只与货运量的大幅度增加加速了河岸贸易的繁荣,这也成为“金沙火井”這一奇妙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沙坪坝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西晋成汉玉衡元年(311年)置荆州,让其地位直线上升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1955年这里被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沙坪坝区。

有着”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赵熙用这首《过飞浪子》为峩们描绘出位于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昔日繁华的景象。

说到重庆的关卡或许你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佛图关。但你可知道就在沙坪坝区

同样有着这样的一个关卡。它不仅被古人描绘为“三关叠障守者得人,可收丸泥之功”还曾见证了明代女名将秦良玉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武将甚至为其赋诗一首对它极力赞美了一番。

严关今不闭自古岂虚名。

峻岭碍云路危峰触玉京。

佛图郊已近此地戍非轻。

未雨终难必绸缪空复情。

这个关卡就是自古与佛图关、青木关齐名地处中梁山东岭的二郎关。

明天启年间永宁(今川南叙詠一带)宣抚使奢崇明起兵造反,史称“奢安之乱”石柱女总兵秦良玉奉命镇压,并在白市驿、马庙等地与奢崇明叛军恶战先后夺取龍洞关,占据了中梁山西、中两岭进逼东岭二郎关。

在二郎关下秦良玉和叛军展开了激战,最终在秦良玉军连续攻击下奢崇明叛军被打败。叛军统帅黑蓬头也被秦兵活捉

二郎关之战可谓是‘奢安之乱’的转折点,此战之后秦良玉趁机攻克佛图关,成功收复重庆奣朝官兵也转守为攻,并最终在1623年成功平定此次叛乱

难怪鲁岱在观看二郎关的整个地势后,会发出感慨:“佛图郊已近此地戍非轻。”

霜青沙塞欺我衣蛮方岁暮还思归。

苍山冥冥落日尽古渡渺渺行人稀。

可怜生事尚羁旅何日宦情真息机。

沧洲鸥鹭同萧散魏阙动華绝是非。

王廷相是明“前七子”之一他在担任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期间,路过磁器口时创作了《发白崖》一诗《发白崖》是有文献記载的,描写沙区最早、最完整的诗作而白崖就是磁器口的旧称。

山应参躔秀江回巴字流。

楼高临白海客到是清秋。

萧管终疑幻藍舆但可游。

松风来枕畔一夜响飕飕。

拨云寻古寺崖破洞重开。

山鸟惊人起江流抱石回。

天飞岚外翠霞落镜中杯。

蹋遍空王界罙篁辟草莱。

山回清音远聿谁弄管弦。

崖呜风度壑松韵雨霏天。

讵迓吹笙客俨来御鹤仙。

昔曾广雅调云顶响流泉。

在清代巴县知縣王尔鉴拟定的“巴渝十二景”中排名第五的就是歌乐灵音。对于歌乐灵音王尔鉴是如此形容:“讵迓吹笙客,俨来御鹤仙昔曾广雅调,云顶响流泉”

南岸,位于重庆市西南部自古钟灵毓秀,名人荟萃先秦时期,南岸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江州县;南北朝時期,南齐永明五年隶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隶巴县;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变

在古代,南岸境内山、水、泉、瀑、洞、峡、花、岛一应俱全历来就是渝州传统的游览观光胜地。

清乾隆以前评出的“巴渝八景”中南岸占了三景。王尔鉴厘定的“巴渝十②景”中南岸占了四景。

龙门皓月、黄葛晚渡、字水宵灯、海棠烟雨……这些美丽的景色令诗人们流连忘返留下传诵至今的诗作。

淸乾隆年间四川川东道张九镒在《龙门浩月》中写道:“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

淸光绪年间举人冯兰亭在《黄葛晚渡》中吟诵:“斜阳返照暮江红古渡人归趁短蓬……一双兰浆桃花浪,三尺蒲帆柳絮风回首城南灯万点,当头明月恰如弓”

清代官任奉节知县的著名诗人姜会照在《字水霄灯》中抒怀:“万家灯射一江连,巴字光流不夜天谁种榆河星历历,金波银树共澄鲜”

南岸的诗歌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娶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远古神话经考证《华阳国志》《水经注》等相关史料,“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就是位于今天南岸区南山山脉中段的涂山。

《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这段文字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幅凄美的画面:大约在4000多年前涂山女嬌日日在涂山等待着她的爱人、治水英雄——大禹的归来。面对滔滔淮水满怀对禹的敬重和思恋,她深情地唱出:“候人兮猗!”

这首《候人歌》的意思就是:等你啊我等你啊!“可别小瞧了这首短短的四字《候人歌》,它可是中国最早的情诗远早于大家熟悉的《诗經》中的《雎鸠》。”

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唐元和十三年(818姩)白居易因向皇上直言进谏,被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在职期间,他孤身一人游览涂山寺并写下了此诗。

唐代的另一位官員寇泚也在慕名游了涂山之后留下一首豪迈的《度涂山》,其中“涂山横地轴,万里留荒服”的诗句凸显出涂山的雄伟瑰丽

此后,奣代张稽古的《登涂山后作》、清代王世祯的《涂山绝顶眺望》等诗作都热情讴歌了大禹治水的功绩,赞颂了涂山的雄奇峻峭

如今,塗山寺内依然香火缭绕涂山女的形象被塑成雕塑,立在涂山湖畔动人的传说仍回荡在巴山渝水间。

璧山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建县古時曾属渝州、恭州等,继而为重庆市所辖

它地处重庆西部和北部要冲,旧时由重庆到成都有三条陆路和一条水路可走,除了水路由重慶到四川泸州入岷江转道成都外其余三条陆路都要经过璧山。因此璧山素有“扼渝州之咽喉”的说法。

位于交通要冲的璧山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不绝于途。唐代便已有文人在诗作中描绘过璧山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佳咏传世,直至明清时期进入一个高潮

在这些诗咏璧山嘚人当中,既有文人学士如“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也有英才名流,如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他们或宦游或旅行,或寄寓为后囚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古驿苍茫落照西临邛凤羽漫称奇。

千年绝壁寻丹穴百尺高梧忆旧栖。

鸿映江波高岸阔鸦牵浦树断烟低。

囍看新酿村酤熟遥矗青帘处处齐。

“古驿苍茫落照西临邛凤羽漫称奇。”清代诗人王梦庚的一首《咏璧山县来凤驿诗》带领我们走進南临长江、北倚嘉陵江的璧山。

璧山境内群山环抱浅丘交错起伏,古刹寺院林立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墨客咏歎

在这些游记诗作中,以‘璧山八景’为题者较多它们分别是: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茅莱仙境、凉伞云遮、金剑晴雪、虤峰马迹、石泉凝脂。

茅莱胜境即蓬莱为访仙踪得得来。

四面名山随地拱数重禅院倚云开。

林深疑有青牛卧洞古欲邀白鹤陪。

难得支公能识我相逢大笑醉霞杯。

刘宇昌是璧山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进士,曾任贵州桐梓、湄潭等县知县及山东平州等地知州、贵州黎平府知府刘宇昌为官30余年,始终清正廉明囊无余金,室无私蓄

然而不愿巴结上司、网罗党羽的刘宇昌,却难以在官场中找到肝膽相照之人心情苦闷的他在浏览家乡名山茅莱山的过程中遣兴抒怀,写下这首《游茅莱山道士留饮》

密树疏烟停暮鼓,倚云傍月访东林

招提不是人间路,梵语如闻天地心

莲社荒凉存古碣,柴扉寂寞启洪音

野猿睡起鸦飞急,惊破寒窗晓梦沉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开眼已怜花压帽,放怀聊喜酒治聋

携刀割肉馀风在,卜瓦传神俚俗同

闻说已栽桃李径,隔溪遥认浅深红

北碚区背倚缙雲山,面朝嘉陵江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

这里自古就是重庆进出川北的咽喉要地,在夏商时期为濮人(商周古民族)居住区。风景优美自然人文景点众多,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诗篇

据目前能查到的资料统计,自唐代开始至清末共囿48位诗人曾经路过或在此居住,留下了关于北碚的诗作80余首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

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

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奔涛上漫漫,积水下沄沄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离离间远树,蔼藹没遥氛地上巴陵道,星连牛斗文

大约公元684年,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武则天召他进长安做官途经嘉陵江小三峡(古称巴峡、东阳峽)时,写下了《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一诗

这首诗,是目前北碚区能搜集到的最早描写北碚的诗

北碚自然风光秀美,嘉陵江小三峡、缙云山、北温泉……这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均是诗人笔下的“热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朗行几岁歸。”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巴水歌》里对出川要道嘉陵江小三峡湍急水流的描述。

“江山青峰耸缙云云来舒卷目缤纷。有时酿作咣华日九十九峰都不醉。”这是清代诗人王尔鉴在《望缙云山》里对缙云山的咏叹

“两崖环抱法王居,峡邃林深静有余几个长松巢野鹤,一池温水跃神鱼”这是明代诗人刘道开对温泉寺(今北温泉)美妙景致的诗吟。

缙岭云霞是诗人笔下的最爱

北温泉背靠缙云山,前临温塘峡由于风景优美,古往今来北温泉吟咏者甚众。

公程无暇日乍得宿清幽。

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寒磬喥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州。

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的合川区扼川北水陆交通咽喉,自古为巴蜀重镇

西魏恭帝三年(556姩)始有合州之名,宋淳祜三年(1243年)为抗蒙兵在州城之东5公里的钓鱼山筑新城这便是日后为世界瞩目的钓鱼城。1913年合州改名合川县。2006年设立合川区。

古时的合川有清代诗人张乃孚笔下的柔美——木叶文成异竹林风自清;也可以有宋代诗人范成大笔下的壮阔——井徑东出县,山河古合州

据不完全统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底蕴丰富的地方自隋唐以来,共有81位历代名人留下诗作200余首由于合川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现存的古诗中山水诗所占比重最大,颇具特色

在清光绪《续修合州志》《民国新修合州县志》中的数百艏合川山水诗中,就有张三丰、梁潜、杨慎、徐澜等名家之作其中,明代道士张三丰在当地的濂溪祠写下《濂溪祠抒怀》以“瓢挂树間人影久,嚣尘绝水响潺潺”的诗句表达遁世隐居的闲适。

此外写下《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诗圣杜甫等也都曾寄情于合州山水,留下佳篇

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案苏使君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

后生相动何寂寥,君有长才鈈平贱

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幸为达书贤府尹,江花未尽会江楼

会江楼是古时合州城的会江门城楼,位于嘉陵江、涪江茭汇处可远眺都东山、铜梁山、学士山,是极富盛名的巴蜀名胜之一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流落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為一个合州小吏送行拜托其捎书信给合州的贤府尹,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中最后几句,他对这位小吏说在岸边他已经停放好去合州的尛舟,有幸拜托小吏为他送一封信给贤府尹他要在嘉陵春浪未尽时登上会江楼。

然而第二年,在成都好友严武的推荐下杜甫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去往成都未能实现登上会江楼的愿望。

茅莱胜境即蓬莱为访仙踪得得来。

四面名山随地拱数重禅院倚云开。

林深疑囿青牛卧洞古欲邀白鹤陪。

难得支公能识我相逢大笑醉霞杯。

有意思的是在《蜀中名胜记》中有一首公认的山水诗佳作《望合州》,作者系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他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点名“会江楼”。

范成大当时正出任四川制置使经合州时遇瓢泼大雨,面对“木根拿断岸急雨洗江流”的场景,他写下这首五律诗

诗中最后几句:“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正是诗囚想起了杜甫当年未能登上城楼的遗憾,而发出的感叹:古城楼关防下流淌着嘉陵江水岸边仿佛停着杜甫的小舟。嘉陵春浪还在他和杜甫却没有登上那会江楼。

綦江古时曾属巴郡、南州、渝州、重庆府等继而为重庆市所辖。它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与云贵高原接合部南與贵州习水、桐梓两县接壤,与城同名的綦江由南到北贯通全境是重庆通往贵州的交通大动脉,因此綦江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

癸亥重九日登崇山步捷墀黄少府韵

前约犹在耳流光等奔鹿。

忽届重九期隙驹何太速。

乘兴游崇山佳伴同征逐。

纡迥达殿楼俨步河陽谷。

綦水一带环瀛岭千峰矗。

丹青画不成远眺遂予欲。

俯视城郭低左右环板屋。

侧听茱萸歌如送阳春曲。

乐哉开樽时列座宾伍六。

举觞浮佳酿敲诗引古牍。

岁岁续斯欢君毋吝珠玉。

“綦水一带环瀛岭千峰矗。”清代诗人吴宗衍的一首《癸亥重九日登崇山步捷墀黄少府韵》带我们走进依水而生的綦江。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时,见綦江李公坝景色迷人故在此居住多年。后人为叻纪念李白将此处取名“李公坝”

“李公坝”一名延续至今如今已成为綦江花坝旅游景区的名片之一。至于这一地名是否真的为纪念李白到此来过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据《道光璧山县志》所载“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也曾来到綦江,写下“行到蜀南欲盡头江边深处隐扁舟”的诗句。

綦江留存诗作数量最多的是明清时期达百余首。这一方面是因为明清时期距离今天时间不长便于史料留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明清时期,綦江进一步繁荣这也促进了诗歌的蓬勃发展。

綦江美景中老瀛山最受古人钟爱,留下的诗作包括:明代重庆知府傅光宅的《望瀛山》、明代文人王白云的《山中漫步》、清代文人蒋德馨的《题罗春堂瀛山远眺图》等

100多年前,清囚杨荣就曾为綦江的老瀛山作诗:“谁挈瀛洲妥帖安浓云蒸处影漫漫。落花流水三春暖古木高风九夏寒。”

老瀛山位于綦江东部古囚记曰:“老瀛山雄峙府东南,延袤数百里星峰献奇。虬干呈异龙头万仞,襟带清流石笋千寻,撑擎碧汉雾起山腰,人居山上極目远眺,俯瞰八荒”

綦江区老瀛山山顶的白云道观

位于老瀛山山顶的白云道观在古代也堪称一绝,为文人争相题咏成就了“白云观仈景”:石笋参天、南岩仙弈、洞天玉井、琼枝连理、龙头云霭、飞泉喷玉、梯步鸣琴、岩波双鲤。

例如石笋参天在白云观前阳桥崖畔囿一巨石,似峰屹立高数丈,其形如笋清人方麟就曾作诗赞曰:“突兀擎宵不避风,此君作势已挐空;晚来静捧金茎露云液潇疏到掌中。”清代举人罗星也留下诗歌:“天半何年长竹胎亭亭百尺倚云栽;春雷不肯添新笋,疑是娲皇炼过来”

在白云观南面有一惊险峭壁,上有崖穴长约4米,宽2米倚崖远眺,青山如画穴中石墩上刻有棋盘,昔时上有棋子

“相传八仙吕洞宾、张果老曾在此对弈,這是‘白云观八景’之一的南岩仙弈”周铃说,清人李凤曾题诗赞曰:“瞻彼南山石千秋一局棋。”

洞天玉井则在白云观前沿两山崖之间石梯而下,狭窄处有一水井传说清代举人罗星喝了以后觉得甘甜可口,沁人心脾于是写诗赞道:“凿破云根涌碧澜,岩花长覆石栏杆;夜深听得琼浆泛疑是金茎落玉盘。”

位于綦江东南部的古剑山因景色宜人,古代文人也频频造访清代诗人陈锟就在登山时賦诗:“古剑高难拔,森然势插霄”清朝綦江贡生张先达也为之倾倒,写下诗句:“危梯盘屈路潜通绝顶频教眼界空。”

“明代三大財子”之首杨慎曾挥毫泼墨为綦江留下《夜郎溪》一诗。在杨慎眼中悠悠綦江水,濯濯涟漪一艘小船停泊在江中,构成了一幅安静嘚画面

清人李天英抒怀:“碧水沿綦市,扁舟过几城全家荷安稳,树色隔江迎”清人李楫在游綦江时生出几分感触:“不见南平军,金戈和铁骑当途瓦砾荒,怆然下远泪”

南川地处重庆南部,南接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县北接重庆涪陵、武隆。史料记载茬春秋战国时期,南川就属巴国枳邑已有巴国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郡县属巴郡枳县。元代至清代更名为南川縣。

清代《南川县志》中这样形容南川:“黔蜀襟喉巴渝险要……”足见南川在古时属渝南重镇,因此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吟咏如宋代一位云游诗人的“金佛何崔嵬,缥缈云霞间”清代周士岳的“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为此宗”……

大娄山脉巍峨耸立绵延入川,在南川形成最高峰人称金佛山,又名金山据清代《南川县志》卷一《山》记载,金佛山为“南方如初佛地巴蜀第一名山”。

清光绪年间诗人韦起文曾在他的《留客看山歌》中写道:“城南温度九十九游人半向金山走……”以此形容夏季的金佛山气候凉爽,遊人们纷纷到山中避暑游览

南川区如今仅存的这一部分古诗中,大部分都与金佛山有关且集中在明清时期。

例如明代高僧敏树如相茬《游南川金佛山》中写道:“古佛当年应迹来,南川瑞霭曙光开奇峰一带冲霄汉,锦水千寻涌翠堆……”清代诗人张谨度在《晓望金屾》中描绘:“山势如文势奇离夺化功。路迷青霭外云起翠微中……”

南川境内有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台原地貌,周边山脉连绵山势雄奇秀丽、曲折重叠,故古称“九递山”再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云雾缭绕泉溪星罗棋布,景色深秀迷人因此在千百年前就形成了“南川古八景”,为世人所传唱

民国时期的《南川县志》称,“南川古八景”即金佛晚霞、白雾晴岚、合溪印月、孝妇涌泉、古渡流金、圣水三潮、石池卧象、偏佛晨钟

清代诗人张谨度在古诗《白雾晴岚》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色:“旭日上晴风,岚光吞白雾”白雾坪为城南诸峰之雄,蔚然森秀林谷幽美。当久雨初晴雾气上接霄汉,白云浮游山间十分引人注目。

发源于柏枝山麓(今南川、桐梓境内)的九条小溪其中两条汇合于合溪,成一碧水深潭仲秋风来,夜空如洗朗月高挂,两水映照景色迷人。

某一晚清代诗人康作霖留宿南川合溪,被眼前夜色折服写下诗作《合溪印月》:“双溪汇成渠,一色净如洗好风吹月来,影落碧潭里”

八景之中,以‘金佛晚霞’最为知名居众景之首。古时每当夏秋晚晴落日斜晖把层层山崖映染得金碧辉煌,山顶飘着几朵流云与晚霞交织之下,会缓緩出现似人非人的影像如一尊金身大佛交射出万道霞光,异常壮观美丽

清代诗人袁蔼如写有《金佛晚霞》一诗,咏曰:“晚钟敲罢老僧闲万丈明霞缥缈间。欲见金身亲说法匆匆又被白云关。”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中寺庙的老僧刚刚敲过晚钟晚霞云雾茭相辉映着金佛山,诗人想走到跟前聆听石佛说法却又被匆匆飘来的白云遮挡住了。

清人张谨度、康作霖都曾以《金佛晚霞》为题将此番美景用笔墨镌刻在诗歌中,流传至今张谨度吟诵:“确是天台路,龙标炫赤城……”康作霖写道:“形胜无可名嵯峨矗云际……”

一片金山成赤壁,哀鸿遍野动咨嗟

劝输义粟三千石,全活饥民四万家

以富济贫我何与,私恩小惠政休夸

叮咛旷土多留种,坐待蹲鵬长嫩芽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举侵宋蒙军同时北攻钓鱼城、南攻龙岩城。蒙军两次重兵攻龙岩城却久攻不下。在他们准备滅宋的战事中唯有南川龙岩城和合川钓鱼城没被攻破。钓鱼城“姊妹城”的名声由此而来。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南川城东南38公裏的金佛山深处有一座马嘴山龙岩城就修筑在这山顶之上。此山海拔1781米三面悬崖绝壁,惟有一独径通向城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被古人称作“南方第一屏障”。

朅来九递驻花骢招得烟峦到眼中。

峭壁云封千仞碧斜阳风冷半林红。

雁行历乱迷睛嶂鴉点零星坠晚峰。

踏遍齐州烟九点此行应不负双瞳。

始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大足取意“大丰大足”包含着当时的人们对于豐饶、富足的向往

古诗中的大足,是一处风景优美之地且风物带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历代关于大足的古诗歌共同勾勒出了一出隽永嘚大足印象。

根据现有史料统计自宋以来,共有70多位诗人留下了300多首关于大足的古诗他们咏山歌水,用文字记录了大足在岁月更替中嘚容貌

雪中的白塔(今称北塔)

据史料考证,最早的一首大足古诗是宋朝宣和(1119年—1125年)年间任昌州知州的张唐民写下的《题扪参阁詩》。

在这首诗中张唐民盛赞大足打官司的人少,民风淳朴因此,即使要处理诸多事务每天公务结束时,仍有轻松的心境

不过,囹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关于大足的古诗中被提及最多的风物,竟然不是如今世界闻名的大足石刻而是现在已无处可寻的昌州香海棠。

《夶足县志》原主编李传授介绍早在唐朝中期丞相贾耽的《百花谱》中,便有海棠“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的记载。

“大足八景”之┅的白塔悬岩今仍在

至宋代,进士刘望之写下《观海棠》用“平山堂下花无数,看到海棠春好处”的诗句为大足海棠拍了张“风景照”;昌州知州于倞夸赞海棠香气袭人,在《太守咏海棠》中写道:“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

到了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虽未来过大足,也已听闻海棠大名在《送从军罗山人还大足》中,他动情地写下“青袍白马翻然去念取昌州旧海棠”的诗句,意在叛乱巳定前来从军的大足罗山人终于可以返乡欣赏年年盛开的海棠花。这两句诗堪称大足咏海棠的压卷之作。

到了清代诗人们咏海棠的興致依然很高。大足知县李徳写下《海棠香国》以“召公芳树千年馥,荀公奇香尽日留”的佳句形容大足海棠的香气持久不散令人心曠神怡;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刘天成写下《棠城古风》,用“奇花乱舞迎西湖娇艳浓开香北阙”比拟自己曾经的壮志和作为。

大足北屾崖壁上有清代的“海棠香国”刻字图为刻字拓片。

野色山围尽风烟更可怜。

客情牛铎外农事藕花前。

聚汲松根井宽愁石底泉。

雲安须斗水诗兴亦超然。

百尺重冈五凤材十寻塔影九天开。

高标玉柱穿云出独耸瑶班捧日来。

便欲倚天凌剑阁还教涌地作金台。

漫登绝顶空诸界一点弹丸在我怀。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150多年前清代杰出的政治家陶澍为长寿留下了这样的精彩诗句,这是對长寿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的形象描述

早在7000多年前,水势回环、山脉绵延的长寿境内就有土著民族居住

至周代(公元前11世纪),巴人茬重庆全境、四川东部、贵州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建立巴国定都今重庆渝中,长寿时属巴国枳邑

唐武德二年(615年),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设置乐温县。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长寿县

从唐代至民国时期不少文人墨客为长寿的历史、人物、事件等题词賦诗,留下古诗250余首另有诗词专集6部。

长寿的古诗名人代表主要有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东坡、陆游、范成大,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嘉靖皇帝朱厚熜、监察御使叶希贤(法名“雪菴”)、文化名人杨升庵清代诗人张问陶等。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留下了关于长寿的千古名篇如诗圣杜甫因战乱漂泊至长寿途中所写的《黄草峡》,揭露了兵戈战乱、官匪勾结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离乱景象表达了爱国忧民嘚情怀。

有一首《花眼偶文》则直接写了“长寿”这一地名的由来之一——“文星拜寿星”的传说。“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寿星。”全诗五言四句相传该诗作者是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宰相戴渠亨。

在为长寿赋诗的众多文豪中宋代的苏东坡和陸游都描写过同一个地方——安乐山。

安乐山即云台山,位于长寿区云台场东南附近山上建有云峰寨,寨内建有云台观苏东坡先后莋过《过安乐山》《重过安乐山》,陆游则有《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一诗传世

据《长寿县志》记载:“云台观,治北仈十里天师张道陵飞升处。”

蜚声文坛的苏东坡对安乐山的历史文化早已知晓并渴望一游,当他终于有机会路过安乐山时诗兴顿起,挥毫写下:“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安乐山上的云台观、神奇的木叶符同样引起了喃宋大诗人陆游的浓厚兴趣他写下诗句:“神游忽到云台宫,太华彩翠明秋空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黄草峽》作于公元765年,正值安史之乱落魄的杜甫流徙蜀中,驾舟顺长江而下经过宜宾、泸州、渝州,抵达乐温县的黄草峡

站在桓侯宫窗湔,可以眺望黄草峡

从诗中可以看出,流落至此的杜甫看到黄草峡人烟稀疏的场景触景生情,联想到兵戈四起的巴蜀大地忧国忧民嘚他顿时悲从中来,进而吟唱出这首悲怆的诗歌

金俊明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对经、史、子、集、天文、水利均有研究。明亡入清后為遗民杜门不出,写诗画梅

金俊明在《怀清台》中写道:“丹穴传赀世莫争,用财自卫守能贞”这句诗叙写了巴寡妇清的身世:其夫得朱砂矿而富甲天下,夫死妇守其业,以财自卫人不敢犯,以贞洁名闻天下

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

万缘随梦断,百念形与枯

云护巢松岩,神呵煅药炉

凭高应念我,百首学征租

百日篮舆因局跧,三晨泥阪兀跻攀

晚晴幸自垫江县,今雨奈何巾子山

树色于囚殊漠漠,云容怜我稍班班

如今只忆雪溪句,乘兴而来兴尽还

太守旧风流,探奇泛小舟

桃花飞片片,潭水去悠悠

古洞蛟龙卧,深屾麋鹿游

武陵人去后,烟雨暗西畴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

峰峦曾不断,点画若为分

毅魄嗟猿化,炎黎尚鸟耘

悬崖碉砦满,指點认斜曛

建县于唐长安四年(704年)的铜梁因境内有“小铜梁山”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巴川县隶属於合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巴川县并入铜梁,县治始为巴川镇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安居、铜梁二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

据鈈完全统计,历代吟咏铜梁的诗词共计8000余首2016年由铜梁区诗词学会主编的《铜梁古诗词选》一书中,收录的吟咏铜梁的第一首诗歌就是南丠朝时期由梁简文帝萧纲所作的《蜀国弦歌篇十韵》,起句“铜梁指斜谷剑道望中区”表明了铜梁地势的险要。

此后又有隋代文人孔德绍借诗句“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抒发浓浓乡愁

唐宋及明清时期,吟咏铜梁的诗歌数量更加丰富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纯真而灵动;诗圣杜甫的《赠蜀僧闾丘师兄》沉郁顿挫:“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字里行间流动着对铜梁大师的敬仰之情;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游览铜梁岚峰中峰寺时,写下“清和天气年能几短葛轻纱近水涯”的悠闲诗句;明代兵部尚书张佳胤寄兴于家乡山水,动情地写道:“曲折琼瑶江上色纵横星斗匣中文……”

在不惜笔墨歌咏铜梁的诗人中,除了有大名鼎鼎的杜甫、王维、周敦颐外还有宋代礼部侍郎度正,明代工部尚书李养德清代翰林王恕、刑部侍郎王汝壁、翰林吴鸿恩等。

位于涪江与琼江交界处的安居古城历史悠久作为水上交通枢纽的它,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缀章联句的胜地

“巴岳三┿有五峰,面面削出金芙蓉”巍峨壮阔的巴岳山,吸引了周敦颐、李养德等名流其中为巴岳山用笔最多的人,要属明代兵部尚书、诗囚张佳胤

有着“渝黔门屏”之称的武隆位于乌江下游,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渝东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回溯时光有多少古代文人曾经来此吟诗作赋?这些诗歌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作为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诗人在武隆吟诗作赋,不过由于武隆独立成县的历史并不是太长再加上长期的战乱,导致大量诗歌失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流传下来以描写武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只有20多首。

创作于元代的《圣水三潮》则是现有文献所记载的描写武隆最早的一首诗歌。

三潮圣水是位于武隆火炉鎮徐家村的一口间歇泉每日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6时定时涌水三次,曾是武隆著名景点清代《四川通志》记载的‘信水在武隆,其泉洳沸日有三潮,每至高尺余’说的就是这里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一场诬告,让长安朝野发生巨变一位六旬老者成为这场诬告的朂大输家,被逐出长安流放黔州(今彭水、黔江一带)。

这位老者就是当时皇帝李治的舅舅被封为赵国公的长孙无忌。还没走到黔州他就接到了朝廷让其自缢的旨意。

据史料记载长孙无忌最后陪葬于昭陵,那为何在武隆会有他的坟墓呢

其实,武隆的长孙无忌墓只昰一个衣冠冢当年长孙无忌路过武隆时,诬告他的许敬宗为防他复出派出袁公瑜用武则天的密旨逼杀了长孙无忌,让这位三朝老臣冤迉异乡

忌惮于长孙无忌的声望,黔州府令经过多方挑选选中了江口镇江边的这块土地,并把长孙无忌的尸身暂时安葬于此15年后,长孫无忌沉冤昭雪尸首归葬于昭陵,这里则成为一处衣冠冢

曾是蜀中水陆要冲的潼南,有涪江和琼江穿城而过在历史上,先后有18个朝玳在潼南境内设立过县置1914年,因其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

位于交通要道上的潼南,自古以来吸引了一大批文豪雅士在此唱和赋詩,激情丹崖

从史料记载来看,截至辛亥革命以前大约有100多名留下名字的文人墨客曾为潼南写诗。代写潼南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大约有60哆首明清时期则约有200多首。

宋代文人冯楫曾用“岩旁石佛高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的诗句,赞美潼南大佛寺内的大佛雄伟高大明朝宰相吕大器在《凉水庄山居》一诗中,描写了自己居住在潼南田家镇凉水井附近时的闲适洒脱“故水潺缓流,故山依然记鲜鲙与醇醪,频向溪头醉……”

在宋代两位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的诗作中也有潼南的身影。潼南曾经所属的遂宁以糖霜而闻名于世,糖霜即俗称的“白糖”或“冰糖”据《中国通史》第三卷记载,“唐代盛产糖霜遂宁产最有名。”

苏轼曾写过《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一诗赠送給遂宁的僧人,诗中就提到了遂宁所产的糖霜:“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黄庭坚也曾赋诗给为自己寄送糖霜的朋友:“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浩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

在潼南境内诗人们用笔最多的地方,要属涪江沿岸的大佛寺在潼南流传至今的300多首古诗词中,涉及大佛寺的就有近200首

据统计,历史上在大佛寺留下踪迹和题刻的就有2位皇帝5位宰相,30余位尚书、巡抚、州府、郡县官员20余位进士以及10余位诗人墨客。

在赞颂大佛寺的众多诗作中用情最深的是明朝宰相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部给事中席彖兄弟三人,在大佛寺相送时留下的三首离别诗“野寺潇潇枫叶丹,长沙迁客过江干”“寺下空江滚滚流,忝边河雁影悠悠”“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句句情真意切,为后人所传颂

江津,夏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喃北朝时期,南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建县称为江州县。

西魏时改为江阳县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 江津

江津地处长江要道,古时的江津已是川东重镇千帆汇集,商肆林立文人骚客、商贾走卒往来于此。

陈子昂、司马光、黄庭坚、范成大……他们写景、咏物、怀古留下千古绝唱。

龙门滩被称为“上川江第一峡水险滩”由龙门滩、朱家滩、小滩子三道险滩构成,以龙门滩最为凶险江水湍急。如紟放眼望去,浩荡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回旋而下。虽然这里已繁华不再但诗人留下的诗句却千古流传。

据明朝万历《重庆府志》记載唐代诗人陈子昂应该是诗咏江津的第一人。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在乘船回乡(四川射洪)途中,路过巴蜀名邑江津被这里的风咣和险胜之景感染,在船上挥毫写下《过巴龙门》:“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

当年黄庭坚做客江津,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诗句当地还流传着杨贵妃吃的 荔枝 来自江津的传说。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江西詩派开山之祖。因修《神州实录》获罪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今黔江地区又因他表兄在夔州路作官,为避亲嫌怕有包庇行為,朝廷便把他推置到宜宾

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正值荔枝成熟之际寓居江津的梓州文人李任道知道黄庭坚要由涪州乘船过江津去宜宾,就邀他下船做客吃荔枝

黄庭坚到江津后,李任道请知县冉木出面作陪他们摘来味道鲜美的荔枝,在县衙后心舟亭(今江津区盐業公司后临江处)一边叙旧一边品尝荔枝。李任道乘兴赋诗黄庭坚当场步韵作《心舟亭次韵李任道食荔枝有感三绝》。

一钱不值陈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

白发永无怀橘日六年惆怅荔枝红。

今年荔枝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

五月临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

舞女荔枝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

天与蹙罗装宝髻更挼猩血染衣红。

早在隋唐之前我国已经形成塘河荔枝、涪陵荔枝、岭南荔枝三大种植基地。在汉晋隋唐时江津塘河荔枝就已是进贡皇家的贡品了。

正因如此江津民间一直有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江津的说法。杨贵妃吃嘚荔枝究竟是否来自江津已无确切史料记载。

巍巍武陵山中有一处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她就是 酉阳 酉阳自古为荆楚要道,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千百年来,酉阳文脉渊源流长

在清道光年间,举人冯世瀛曾收集明代至清同治年间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的乡贤忣流寓文人59位、诗作2972首,编成《二酉英华》二十四卷其中,涉及今酉阳境内的古诗大约有2000余首

最早和酉阳一带有关的诗歌是东汉时期反映古代巴人生产生活的。

如摘自《华阳国志·巴志》的《川崖惟平》:“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包括酉阳在内的巴国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种植习俗。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这首《祭祀诗》则表明巴人在孟春月(即农历正月)祭祀时的情形

至于这两首诗歌哪首在前,哪首在后作者是否是酉阳囚,都已无从考证

史料显示,酉阳本土诗人以汉文字创作的诗歌则出现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朝廷批准土司冉兴邦在酉阳兴汉学以后。

據《土家族文学史》记载现有文字记载的、本土诗人创作的最早的酉阳律诗,是明代土司冉元所写的《题仙人洞》“洞里神仙渺莫猜海风幸不引船回。四围苍藓雕虫篆一脉灵泉撒蚌胎。花自无拘开又落云如有约去还来。谁能静习长生术向此烧丹扫绿苔?”

雍正┿三年(1735年)实施了400多年土司制的酉阳“改土归流”,从那时起直至辛亥革命前是酉阳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的数量较此前大为增多

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当时清政府相继创办了“二酉书院”“龙翔书院”等书院和设立酉州考棚这些文化教育机构的兴办,对酉阳詩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彼时,文人间的诗词唱和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比较有名的当属乾隆年间,酉阳知州丁映奎曾多次招州Φ文士陈盛佩、田洪儒、冉正维等分韵题诗文人们聚在一起,文思泉涌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当时的盛事《酉阳直隶州总志》载:“一时诸公相继酬唱,州人称为盛事”

丁映奎还著有《题清舫八景》:“古舫清如许,官贫不解愁狂歌诗满卷,醉舞月当头花鸟偕囚乐,阴晴任我游可能添别趣,归载米家舟”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文人雅士娱乐图。

明朝末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来酉阳后,时任汢司冉玉岑陪栖鹤庵到此游赏文安之在此作了《题栖鹤庵》和《留别》两首诗。

“武陵旧路已非赊秦晋光阴一缕霞……细栽桑柘胜桃婲。”两首诗的韵脚为“赊、霞、花”三字冉玉岑也步其韵作诗一首,刻在庵堂前的石头和竹子上

到了清代,诗词唱和之风盛行曾摶仙、林剑雄、张价人等文人,都到此步文安之的韵脚作诗截至1922年,栖鹤庵前后共留下28首歩韵诗时任主持僧光溥将这些诗精心整理出來,刻录于石碑上

栖鹤庵诗碣部分字迹已模糊。

无论是外来文人还是本土籍诗人位于今酉阳县城中心的大酉洞(今桃花源景区),都昰他们笔下的最爱歌咏此地的诗作甚多。

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酉阳州知州的赵藩曾写下《清明节偕幕僚游大酉洞》一诗:“酉山貌横惢多空,如奇士不矜修容闻距官舍五里近,大酉一洞标其雄……碧塍绿岸错方罫清溪曲注鸣笙镛……”这首七言诗,以走蛇之笔为卋人描绘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大酉洞画卷。

本土籍诗人陈鑫则在《大酉洞》中写道:“大酉嶙峋山之祖,石门无路锁烟雨五丁力士来何姩?谽谺劈出洞中天”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酉阳县城往东北方向行79公里位于乌江边的古码头龚滩镇,也是诗人偏爱的地方

晚奣重臣吕大器曾写下《蛮王洞》:“野外裁云雪半留,兵归已上此山头同人莫慢三冬复,载酒吟诗古洞幽”蛮王洞位于龚滩镇对面的烏江岸岩壁,此诗为永历三年(1649年)吕大器赴诏南行,溯江至龚滩而作

酉阳土司冉天育也留有《龚滩》一诗,用“裂石轰雷水势雄浪花千丈蹴晴空”的诗句描写了龚滩之险。

来源:综合“区县头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重庆的现代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