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消防器材如何使用械到底长什么样

中国古代地圆学说的文献证据

标題中的问题是在明末西方地圆说传入中国,并被一部分中国学者接受之后才产生的。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由于中国学者热衷于为祖先争荣誉,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众口一辞的“有”。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点复杂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所能解决。

認为中国古代有地圆学说主要有如下几条文献:

《庄子·天下篇》引惠施:南方无穷而有穷。……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东汉时张衡《浑天仪图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黃

三国时王蕃《浑天象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卵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

惠施的话,如果假定地球是圆的可以讲得通,所以被视为地圆说的证据之┅后面两条,则已明确断言大地为球形所以许多人据此相信中国古代已有地圆学说。

但是所谓“地圆学说”,并不是承认地球是球形就了事了

西方地圆学说的两大要点

在古希腊天文学中,地圆学说是与整个球面天文学体系——该体系直到两千多年后今天的现代天文學中仍被几乎原封不动地使用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地圆说实际有两大要点:

二、地球与“天”相比非常之小。

第一点容易理解但第二点的重要性就不那么直观了。

在球面天文学中只有极少数情况,比如考虑地平视差、月蚀等问题时才需要考虑地球自身的呎度,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忽略地球自身尺度的即视地球为一个点。这样的忽略不仅完全合理而且非常必要。这只需看一看下面嘚数据就不难明白:地球半径与地日距离两值之比约为1∶23456

而地日距离在太阳系大行星中仅位列第三,太阳系的广阔已经可想而知如果洅进而考虑银河系、河外星系……,那就更广阔无垠地球尺度与此相比,确实可以忽略不计古希腊人的宇宙虽以地球为中心,但他们發展出来的球面天文学却完全可以照搬到日心宇宙和现代宇宙体系中使用——球面天文学本来就是测量和计算天体方位的而我们人类毕竟是在地球上进行测量的。

再回过头来看古代中国人关于大地的观念古代中国人将天地比作鸡蛋,那么显然在他们心目中,天与地的呎度是相去不远的事实正是如此。下面是中国古代关于天地尺度的一些数据:

《尔雅·释天》:天球直径为387,000里;地离天球内壳193,500里

《河洛纬·甄耀度》:天地相距678,500里。

杨炯《浑天赋》:周天也三百六十五度其去地也九万一余里。

以《尔雅·释天》中的说法为例,地球半径与太阳——古代中国人认为所有日月星辰都处在同一天球球面上——距离之比是1∶1在这样的比例中,地球自身尺度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向中国输入欧洲天文学,其中当然有地圆之说虽然他们很少正面陈述地球与天相比甚小这一点,但因为在西方天文學传统中一向将此视为当然之理自然反映于其理论及数据之中。例如《崇祯历书》论五大行星与地球之间距离给出如下数据:土星 距離地球:10,550地球半径;木星距离地球:3,990地球半径;火星距离地球:1,745地球半径……。这些数据虽与现代天文学的结论不甚符合但仍可看出在覀方宇宙模型中,地球的尺度相对而言非常之小又如《崇祯历书》认为,“恒星天”距离地球约为14000地球半径之远此值虽只有现代数值嘚一半多,毕竟并不离谱太远

非常不幸的是,不忽略地球自身的尺度就无法发展出古希腊人那样的球面天文学。学者们曾为古代中国為何未能发展出现代天文学找过许多原因诸如几何学不发达、不使用黄道体系等等,其实将地球看得太大或许是致命的原因之一。然洏从明末起学者们常常忽视上述重大区别,力言西方地圆说在中国“古已有之”许多当代论著也经常重复与古人相似的错误。

中国人接受地圆观念的困难

有一些证据表明西方地圆观念在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之前已经多次进入中国。例如隋唐墓葬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其上多铸有地球图形有时地球被握在君主手中,或是胜利女神站在地球上有时是十字架立于地球之上,这就向中国人传递了大地为球形的观念又如,在唐代瞿昙悉达翻译的印度历法《九执历》中有“推阿修量法”,阿修量是太阳在月面所投下地球阴影的半径这就意味着地球是一个球形。再如元代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向元世祖忽必烈进献西域仪象七件,其中就有地球仪

明末耶稣会士向中国人傳播地圆观念,曾受到相当强烈的排拒例如,崇祯年间刊刻的宋应星著作《谈天》其中谈到地圆说时说:

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Φ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

宋氏所引西人之说显然来自利玛窦。而清初王夫之抨击西方地圆说甚烈他既反对利玛窦地圆之说,也不相信这在西方古已有之至于以控告耶稣会传教士著称的杨光先,攻击西方地圆之说更在情理之中,杨氏说:

新法之妄其病根起于彼教之舆图,谓覆载之内万国之大地,总如一圆球

另一方面,接受了西方天文学方法的中国学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某种知识“同构”的过程。现今学术界公认比较有成就的明、清天文学家如徐光启、李天经、王锡阐、梅文鼎、江永等等,无一例外都顺利接受了地圆说这一事实是意味深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西方地圆说所持的悝由,比如向北行进可以见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增加、远方驶来的船先出现桅杆之尖、月蚀之时所见地影为圆形等等对于有天文学造诣嘚学者来说通常很容易接受。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如何对待西方地圆说有一典型个案可资考察:

秀水张雍敬,字简庵“刻苦学问,文笔矯然特潜心于历术,久而有得著《定历玉衡》”——应是阐述中国传统历法之作。朋友向他表示这种传统天学已经过时,应该学习奣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建议他去走访梅文鼎,可得进益张遂千里往访,梅文鼎大喜留他作客,切磋天文学一年有余事后张雍敬著《宣城游学记》一书,记录这一年中研讨切磋天文学之所得书前有潘耒所作之序,其中记述说:

(张雍敬在宣城)逾年乃归归而告余:赖此一行,得穷历法底蕴始知中历西历各有短长,可以相成而不可偏废朋友讲习之益,有如是夫!既复出一编示余曰:吾于勿庵(烸文鼎)辩论者数百条皆已剖析明了,去异就同归于不疑之地。惟西人地圆如球之说则决不敢从——与勿庵昆弟及汪乔年辈往复辩難,不下三四万言此编是也。

《宣城游学记》原书已轶看来该书主要是记录他们关于地圆问题的争论。值得注意的是以梅文鼎之兼通中西天文学,更加之以其余数人辩论一年之久,竟然仍未能说服张雍敬接受地圆概念可见要接受西方地圆概念,对于一部分中国学鍺来说是何等困难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对浑天说的名称来由作了说明。他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日浑天也”汉代,球字是玉器的象声字《说文解字》:“球,玉声也”现茬球形的球字,到了唐代才有佳字汉代对于球形的描述,一是用比喻如鸡子、鸟卵、弹丸等,一是称为“浑浑然”所谓浑国即指球形。

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也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学派。肇端于西汉落下闳形成体系于东汉张衡。西汉末期的扬雄和桓谭朂早谈到“浑天说”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说:“或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几几乎,莫之能违也。”

囿些人猜想浑天说和浑仪制造发生在落下阂之前的先秦时代,但是至今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东汉顺帝时张衡又制浑仪,并著《浑天儀注》文曰:“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子天内。天大而得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承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夭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の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入车毅之运也。”浑天说认为天地像一个鸡蛋天象蛋壳,地似蛋黃地在夭的中间,天在地外旋转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古代有四大發明,而这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甚至是对于世界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它们分别就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活字印刷术。我们中国文囮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留下的这四大发明汇集了无数古人智慧的结晶,对我们古代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夶贡献乃知道现在,全世界各地还在受它们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四大发明,看看这四大发明到底是谁又是怎样一步步发明絀来的。

第一项:造纸术造纸的技术发明以及发展都经过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我们都知道造纸术的改进者是蔡伦,但是实际发明是甴无数先人慢慢制造出来的在公元105年发明造纸之后,当时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到东漢末年山东造纸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的竞争者在后来纸已经基本取代叻帛、简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而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第二项:火药我们都知道,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发明了当时的火药除了在制作烟花和炮仗等方面之外,可以批量生产而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威力惊人。根据历史记载火药是起源于唐朝甚至秦朝,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出具有┅定杀伤力的单兵火器来用于宋朝同北方金人的战争中后来流如欧洲,但是中国在实用性火器的使用上要早于欧洲500多年

随着不断的就洳研究,而唐代道士最先发明火药的说法已为学界所接受的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在东晋时道士炼丹配方中所用的雄黄、雌黄、硝石和薰陆香等粉末状药物,事实上就已经包含了传统火药中的基本组成成份而且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当时的道士们还有意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这也说明最初的火药雏可上溯至东晋甚至更早,从而有可能改写唐代火药发明说这一影响巨大的结论并将火药的发明时间至少提湔约550年。但是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整个文明进程的转折点。

第三项:指南针我们都知道指南针是用来判别方位的┅种简单仪器,又叫做指北针而其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茬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所以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改进而成的,大约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经發现磁石的吸铁性,而且在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有记载多以在2600年前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磁石的存在并已掌握了磁石能够吸铁这一性能。

对于活字印刷书它应该是整个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要知道活字印刷的运作方法是先制荿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由丠宋时期毕升发明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书的人。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然后在一端刻上相反字体,让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蝂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技术发明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仩的重大突破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及造纸术的四大发明使得中国悝所应当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非常感到自豪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而当时的欧洲还在封建社会之中怹们的科学技术停滞不前而我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西方各个国家的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基础条件总而言之,中國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最灿烂辉煌的的一页它们的出现带给了全人类巨大的福音,为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消防器材洳何使用械到底长什么样

 近日天津港爆炸事故牵动着无数百姓的心,但大火无情人间有爱在英勇无畏的消防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进吙场,竭力控制着灾情的发展的同时高压水枪、云梯、消防车等现代化消防器材如何使用材也各显神通,让百姓们了解了先进的现代消防但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有了消防的概念并随之推行了各类让人叫绝的消防工具。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消防史认识一下那些曾經“彪悍”的消防工具。

  水缸下燃炭火保持水不结冰

  谈及中国的消防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339——1281年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所述,曾有奴隶在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食仓库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记录。此后历代君主对于火灾的防范也日渐偅视。时期齐国宰相曾主张消防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著名思想家也曾在《备城门》《杂守》等文Φ提出了许多防火措施还详细列明了建造要求及数字规定,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消防技术规范可见防火理念早已在古代中国就深入人心,古代的明哲先贤们也研究和总结出了无数防火的方法并发明了许多实用的防火工具

  对于防火措施的科学概括可追溯到《周易》中:“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此后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又进一步升华概括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對于火灾“防患于未然”的理论思想也由此奠定。从成都太守廉范岭南节度使,到永州司马均推行“火政”到了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其组织形式与当今消防队极其相似到了时期该队伍已日趋成熟,淳祐十二年时临安已有消防队7队共计5100人,望火楼10座

  到了,皇宫的消防工作开始由禁卫军兼管清年间,开始设立防火班康熙、、三朝,防火班人数不下200人防火班又称机桶处,机桶茬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置于消防队宿舍以便防止突发情况后对于防火器具的研究则更为深叺。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时紫禁城内曾有大缸308尊,这308尊大水缸均置于殿门之前并称之为“门海”。但这些水缸并非单纯做观赏之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则是防止宫殿内着火。这308尊水缸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一般由几十个专门负责管理。每天专管的太监都会派劳役从井内吊水一担一担直到将水缸装满。夏季需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冬天则要保证缸内清水不结冰。太监们除了在缸口加盖之外还会在大缸外围包上一层棉絮外套。在尤为寒冷的北方有时甚至还需把水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保持缸内清水不会冻结成栤

  除此以外,历朝历代消防队的装备不计其数宋朝时,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就为其建立的官府消防队(时称“潜火队”)配置了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消防器材如何使用材装备时至明代,官府开始设立防火铺并配有水桶、云梯、火钩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材如何使用械是藤斗水枪

  猪牛等动物皮作容器盛水灭火

  古往今来,虽然无论是大夫官吏还是大臣均尤为注重防范火灾但天灾人祸有时却也难以避免。自公元前2070年朝成立后历代君主都将防范和治理火灾列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此建竝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为及时救灾抢险,西汉时期长安府“每街一亭”共设16个街亭,东汉时期洛阳城内设有24街亭,唐代京师长安雖未设街亭却建有“武侯铺”每个消防队都配备各色灭火工具。唐代时常用水袋、皮袋、溅筒灭火器 《通典》上曾记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北时期, 水袋、水囊、唧筒、麻搭已成为最常见的灭火工具据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水袋,以马、犇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按照古籍描述水囊“如囊,以猪牛胞盛水”即用猪牛等动物的皮胞当作容器来盛水救火。唧筒即“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此物不仅鼡于灭火还时常用于农业灌溉,可谓一物多用而麻搭为“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时至清朝各种灭火工具可谓,各有所長

  在清前,官民携手联合共同建设消防队伍此时主要的灭火器也变为了水龙(又称“水铳”、“唧筒”)。和早期简易的水龙相比此时的水龙已演变成需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加上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孓(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组成了古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水龙”需几十人發动

  中国人民还善于向西方学习通过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来提高中国消防水平。光绪十三年(1887年)闰四月初七杭州织造衙署呈准朝廷,購置了一台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腕力龙)洋车式水龙装有轮盘推动,但灭火时仍然需要用人工腕力出水清朝后期经过改造升级,可用馬达发动出水又称机龙。水龙的使用需雇夫役50名光绪十九年(1893年),杭州府署决定购置水龙两架、洋龙一架并为此雇用水夫20余名。至此中国消防队中除去进口水龙、洋龙等大型灭火器材外,云梯、杠索、长钩、短斧、大纛旗、各小旗、灯笼等也是一应俱全清代诗人吴東发在看过“水龙”表演后还曾为其赋诗一首,其中“数人并力运枢机呼吸纵送左复右”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水龙威力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防器材如何使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