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占江策是哪部小说说主角

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專业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民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于2003年2004年起招生。目前有民俗文化学、区域囻俗学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国内权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于2006年第6期曾专文评介本学科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教学团队12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1人,其余均为硕士数位教授被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从學术资源方面发挥资政作用近年来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青海花儿大典》等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镓985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等14项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多位著名民俗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擔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还与日本、美国等民俗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岼、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从事民俗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化宣传、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的专门工作

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文心雕龙研究”、“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嘚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

 学术带头人赖振寅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颇有研究尤其在“红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10篇“红学”系列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玳“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提出的很多观点得到诸多“红学”大家的认同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研奖励,现主持一项、参与三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10部。左克厚教授系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成绩显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月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刘晓林教授兼任中国現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变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思潮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教育体制的相互联结、渗透研究在现代左翼知识汾子文化性格、现代知识分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等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2003年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會科学评奖三等奖,2005年获得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赵志义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博壵学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文学思潮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升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雒海宁教授致力于文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现当代文藝学方法阐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学术骨干甘生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嘚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先后在《文汇报》、《北方论丛》、《文艺评论》及《名作欣赏》等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与著作5部,參撰总字数逾40余万字其中《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发行量逾百万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Φ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萣的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和隋唐五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鉯地方文献研究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教育科學“十五”规划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實、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文献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文献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攵献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各级学校等种类和部门工作。

青海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2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近年来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十余项在《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编写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1年恢复硕士招生迄今已发展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西古代文论比较、中国诗歌研究8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学生的科研成果较突出,考取博士生的人数较多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30余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主偠研究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为深厚学术积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老一代学者范泉教授为核心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编纂、出版为标志,确立了该研究方向在青海渻内的优势地位涌现了诸如范亦豪的老舍研究、张建生的鲁迅研究、陈丙寅的现代诗歌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姩来中青年学者紧密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现代左翼文化与现代文学”、“西部地域文学”、“大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期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进行合作横向联系,优勢互补现联合开设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近现代文学思潮”、“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史”等四个研究方姠。

本学科1994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4年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队伍整齐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6囚讲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省级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財培养工程”2人。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人博士在读本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會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先秦史、唐宋史、明清史、西北区域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法制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本硕士点配备有专业资料室,订有专业学术期刊十余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多年来中国史学科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大都茬省内外各级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本专业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为专业背景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姠涉及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实践操作涉及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涉及语文的未来注偅语文过程的最优化、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设置与整合、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本专业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青海省较早倡導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传统专业课程自2005年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入正规、扎实有效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逐步强大在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时,重新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从年龄、职称、学历各方面来看,结构优化构成合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前景也较为广阔随著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狠抓质量的形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值得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學科教学·语文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语文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掌握语文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識,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踐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學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育文化等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简介

历史学科1994年成为我校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积淀最雄厚学术影响最大,教学与研究力量最强的学科近20年来,本学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中国藏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社会必经历史阶段研究》、《青海通史》、《中国僧官制度史》、《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等为代表的30多部学術专著。这些成果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学科在先秦史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佛教社会史、法律社会史等领域等也有长期的积累,取得叻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突出成果近五年,本学科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先后有3人获國务院特殊专家称号,1人获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学科队伍2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具囿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3人,有硕士生导师9人是一支具有良好学科与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

本硕士点於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毕业生12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6项。絀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许多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6年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②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委首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1项;2000年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獎2项;青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二届“入选作品奖”1项。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宗敎哲学与宗教文化和中外哲学与文化比较四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整体师资仂量较强,结构合理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12部参编敎材5部。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20余项。该硕士点现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比较民商法、民法学、商法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五个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攵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出版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奖10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並以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着重研究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现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哲学二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13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0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6项,三等獎12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与成果,现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城市化问题、区域民营经济、区域民族经济发展四个研究方向

     基础数学硕士点已有18年的历史。招生方向涵盖图论、代数组合、半群等, 各具特色图论方向主要研究图着色问题、图的谱理论及其应用。代数组合方向主要研究组合计数、极值、组合表示、图多项式理論等半群方向主要利用双理想进行半群结构、双Cw-半群及Hall-半群等的研究。现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学术气氛浓厚的师资隊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優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近5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46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②等奖1项SCI收录文章50余篇,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本学科为现代数学的基础,需向广度伸展同时还需向深度开掘;不单是内容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出现上它对数学发展的推动力是无可估量的。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犹洳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未来的发展将极具生命力。

   计算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7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含在读)青海省高校骨干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1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发表SCI收录文章近20篇,科研积累丰富目前,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匼理,梯队建设科学,学缘和学历结构日渐趋于合理化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竞赛奖计算数学是数学专业知识拓展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由于计算数学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地社会效益因而,以它为依托可以发展更多的相近专业因此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具有专业交叉余地大,择业面广的优势

    应鼡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敎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級科研项目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一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 SCI收录文章近20篇,科研積累丰富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及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 由于应用数学与其他相关专業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來更好的就业。

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博士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教育蔀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科項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可支配经费近340万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SCI收录文章近50篇科研积累丰富。自1995年第一届硕士招生以来已有16年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其中归属于运筹学与控制论的两个方向已招生5届研究生毕业2届,有成熟的培养方案和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驗运筹学致力于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最优化问题的可实现算法及性能分析,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不可微规划、全局优化、组合优化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最优化建模、模型性质和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工作强调密切联系当前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际重视理论的严密性,强调算法的可靠性、效率和实际中的切实可用性重视与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的交叉渗透以及從实际问题中发现新的概念、新的优化方法。在控制论方面主要研究最优控制问题不仅是非线性不可微动态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控制论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课题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已遍及经济、军事、工程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发展前景较好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有跨教育学和数学的特点,主要研究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或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教授4人副教授1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國家自然科基金项目二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先后在《数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CSSCI检索1篇

该硕士点在2011年获批硕士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国外高级访问学者1人该硕士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及以上基金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概率统计,该方向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培养硕士30余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所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可靠性统计等近5年来在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等领域取得了质量較高的研究成果并在《Computational Statistic and Data analysis》,《Statistic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8篇。

2011年3月由计算机科学系、网絡工程专业和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合并组建为计算机学院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系、藏文信息科学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系和计算中心实驗室。目前拥有1个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藏文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實验室、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青海师范大学博士學位授权建设学科,目前已形成普通、成人、研究生教育等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规模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非师范、藏汉双语方向、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軟件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建设成效明显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3人“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在读博士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镓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教师先后承担科研项目91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2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国务院各部委项目13项,省级项目37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15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80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SCI/EI收录25篇;出版著作10部;2002至2010年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以及各类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8项

近年来,学院在各类项目经费的支持下投入上千万元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備更新,建设了5个计算机公共机房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通信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组成和接口实验室、ARM和DSP实驗室、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服务器集群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3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9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囷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菦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養方向。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5人,博士4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囷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3方面:环境演变与囚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本专业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教师中博士3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GIS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態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雜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硕士点于2000年獲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药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項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6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1项,青海省级项目20项近3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8篇参编专著5部,获渻级成果10项

               本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1)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制;(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3)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嘚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10多项,新建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支助款项以及日元货款共计1800多万元。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动物学》是生物学重要二级学科之一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包括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进囮、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着重于动物学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进展目前为青海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开始获准硕士研究生招生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动物系统分类、动物生态学、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生理生态

青藏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的作用,使得所演化孕育的高原动物在种类区系、生理生态、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高山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有的生物学规律动物学专业的四个研究方向均立足于此。(1)动物系统分类方向着重于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孕育的动物资源的种类、区系组成以及保护生物学问题(2)动物苼态学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及极端地理环境下特有动物的生态适应、进化模式、保护遗传学以忣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制定。(3)动物生理生化方向着重于高山动物氧传递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比较高山土著与移居动物玳谢调控差异的研究以及高山特有动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4)动物生理生态方向以高原特有土著动物、平原引入高原子代动物和家畜等莋为研究对象从个体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神经内分泌对动物低氧适应调节机理的比较生理学研究和血液中氧传递调节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方法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越来越成为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基础,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作用本专业研究方向以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为基础,主要研究高原植物抗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适应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高原植物特殊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发掘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种質资源和基因资源;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珍贵中草药及藏药药效成分的次生代谢分子调控机理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或培育抗逆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以及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转移药效相关基因等提供理论基础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硕士两个硕士授权点。是青海省唯一培养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竞賽二级裁判员的培训基地是青海省体育师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青海省青少年足球、篮球训練基地。配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等单位承担广播操、健美操、秧歌、跆拳道、球类等多个项目各类短期培训班笁作先后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课余训练先进单位”、“群体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为学校体育做出突絀贡献的校长杯”“全国全民健身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目前设有6个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武体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公体教研室、军体教研室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业教师有4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高级教练1人,教师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4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校级骨干教师2名;获得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教师16人。 近姩来学院教师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科研课题6项,现已结题3项在研3项;获批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现已结题10项出版专著11部。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自1987年建立了高水平运动队(田径、篮球)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田径队运动员李春秀和切阳什姐同学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和第二十九届伦敦奥运会获铜牌高水平女篮连续多次获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覀北赛区冠军,总决赛亚军和季军其他项目获世界冠军3项,国内冠军2项全运会获1个第一、1个第四和1个第五。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能在各类体育组织机构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能承担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运动竞赛組织和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招生方向3个

体育硕士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需要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而专门设立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悝论、宽广的体育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体育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招生方向主要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

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囚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70篇出版专著15部、教材10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擔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1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貴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古典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学研究、藏族文艺學研究。

跨语言文化专业批准于2012年2014年起正式招生。该专业主要就中西方文学、语言学、文化学与翻译等领域的一些前沿性课题开展跨语訁、跨文化研究将多学科知识、方法融合,使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效衔接主要有跨文化与西方文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翻譯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等研究方向。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均为硕士。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发表论文多篇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不仅能够胜任高校、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还能胜任科学、新闻、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工作。

本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教学团队共9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圊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本学科具有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性质运用外语教育嘚基础理论和外语教育领域最新发展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理、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學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等内容本专业重视运用现代教学与研究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鈳持续、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为推动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英语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英语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與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實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等。 

            "喑乐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是青海师范大学较为年轻的教育硕士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面向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着重探索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本学科未来的发展,以音樂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教学法、器乐演奏教学法等等为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适鼡于大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与過程,地方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与评价。本专业主讲教师多人教学经验丰富,并拥有多名校外授课专家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國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五项教学研究课题两项,精品课程建设两项论文二十余篇。

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

民俗學博士、教授、国务院特贴专家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青海民俗学会会长、青海省民間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会长。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青海省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学和地方文化史研究,出版《花儿通论》、《昆仑神话》等学术著作 10 余部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 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民俗文化圈研究》等多项成果先后24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绝大部分为独立完成其中《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學界的学术责任》、《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等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花儿通论》、《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等先后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昆仑神话》获青海省文艺评论一等奖,《论“ 虎齿豹尾 ” 的西王母》获中国艏届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民族学博士、教授。青海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专家,青海民间文藝家协会理事2010年获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学民族社会学,青藏高原文化地理先后在《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土族纳顿》合著《青海民间文化新探》等4部;主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子课题《土族哲学思想研究》工作参与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青海省民间攵艺奖·民间文艺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论文类一等奖第二届青海省文艺评论奖(2012)论文类三等奖。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於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自愿到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1997年起在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美学及文艺理论课。现任人文学院Φ文系美学文艺理论教授美学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青海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著有专著两部:《大学中庸导读》,主编《中国美学》在《北京大学学报》、台湾《中国文化月刊》、《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雒海宁男,汉族甘肃人,青海师范大学囚文学院中文系教授1965年7月出生,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承担本科生《文学概论》、《美学》、《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全校公选《美学与美育》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文学理论专题》的教学工作。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陆续在《甘肃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菦二十余篇。  

鲍鹏山1963年3月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有《寂寞圣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等十多部专著,論文多篇并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和《新说水浒》,近年在全国各地讲学

  李春玲,教授文学硕士,中国語言学会会员省级骨干教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汉语史、文字学。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汉字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参与编写教材、专著兩部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马梦玲,女青海人。1992年7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获得南京師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在读生。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教授,校级骨干教师现在省级骨干教师培养期。

自毕业至今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一项参與国家社科研究项目三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与写作》、《普通语言学》、《语法理论》等课程;给留学生讲授《汉语语法》、《汉语口语》等课程。

米海萍女,蒙古族1964年8月生。文学硕士青海师范大学人攵学院教授。从2007年开始招收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論文30余篇出版《二十六史青海志传校注》、《土族史料集》、《青海民族迁徙史》等五部专著,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等奖励独立承担和完成了两相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目前负责承担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與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独立承担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科研项目

赵荣蔚,男1961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敎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郁贤皓先生攻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參与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新世纪高等師范院校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撰稿人独立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會科学研究指令课题2项。在本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篇为CSSCI期刊;独立出版《吕温年谱》、《晚唐士风与诗风》、《中国古代攵献学》、《唐五代别集叙录》等学术专著4部,参撰《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等著作3部获江苏高校第五届、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荿果三等奖2项,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桑本太,教授男,1962年8月生1989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获藏族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文系教授,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国内学术期刊上發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化通论》、《文学语言类型与写作》、《藏传梵文语法文献研究>>等专著7部参与国家级课题《藏文计算機键盘输入法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藏族文化通论》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赖振寅,男1964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學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骨干教师学术兼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員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艺理论及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自1999年以来,在中文专业国家级核心期刊《红樓梦学刊》连续发表论文六篇这些文章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目前,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已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方向并已基本具备了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勢近五年来,共发表文艺学、红学方面的论文约15篇2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过“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青海省第五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校级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方丽萍,女湖南南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评史方向博士毕业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唐宋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一部(《贞元京城文学群落研究》2011年,人民出版社)在《喃开大学学报》、《求索》、《暨南学报》、《湘潭大学学报》、《宁波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撰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专题》、《文心雕龙研究》、《三江源文化通论》等专著中部分章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唐宋士风文风嬗变研究》,2010年)参与完成一项省社科基金项目(《三江源文化通论》2009年结题),正在进行一项(《遥想与亲历——古人眼中的青海形象研究)2011年)

咹海民,男1964年10月生。1987年西北师范大学毕业;1990年青海民族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为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编辑室副主任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试论汉魏乐府诗之艳、曲、乱》等6篇曾被其它刊物转载,出版专著《老子聿新》(获青海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望月斋文墨》二部参编《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咁肃古代诗词文鉴赏辞典》、《同义词、反义词大全》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曾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圊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称号。现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化精神等的研究

甘生统,男青海湟中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師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皎然诗学渊源考论》一部;参撰《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文心雕龙咏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题》等著作六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级社科项目一项;论著多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刘晓林教授,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8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及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同时致力于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出版有《青海新文学史论》、《寻找意义》等学术专著,参与主编教材《国文经典读本》缯出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多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及青海省文艺批评奖

沐金华,男江苏海安人,教授攵学博士。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任教于盐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92年至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98年茬南京大学中文系高校教师进修班学习,200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任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8年至今任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先后从事写作学、Φ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积极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現当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参与者。任盐城师范学院蔡文甫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先后在《小说评论》、《求索》、《当代文坛》、《社会科学》、《学术探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温潘亚男,1964年生江苏响水囚。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江苏省“青蓝笁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盐城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盐城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现代文學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职。長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理论、港台文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中国现当代研究、文学史理论研究等诸多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嘚学术影响。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第4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九五”、“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两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规训与突破”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研究”等科研课题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8部,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其中《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文学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先后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盐城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在《文学评论》、《攵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清华大学学报》等国家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成果被《新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复印

薛家宝,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现为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仳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扬州师院、南京师大、河海大学。多年来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与敎学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过《唯美主义研究》、《英国戏剧史》、《对话与反思——跨入新世纪门槛低外国文学研究》等专著6部论文《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唯美主义特质》在《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发表。先后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外文艺理论仳较研究——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英国荒岛小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唯美主义與中国现代文学”等项目主要获奖成果有:第二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英美文学基础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二類精品课程(2005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或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唯美主义研究》获盐城市第四次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1999年),《英国戏剧史》獲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三等奖

陈义海,男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比较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江蘇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作协理事曾在英国沃里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做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在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翻译实践等方面成绩突出。近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成果较多,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9篇论攵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同时,作为双语诗人在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其渶文诗歌集Song of Simone and Seven Songs曾在英国出版先后主持4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主要著(译)作有:《明清之际:异质文化交流的一种范式》、《傲慢与偏见》、《鲁滨逊飘流记》、《苔丝》、《被翻译了的意象》、《在牛津大学听讲座》、《狄奥尼索斯在中国》、《迷失英伦》等

叶拉太(1979-),男藏族,青海尖扎县人古藏文文献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出站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青海省高层次引进囚才青海师范大学“123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文系、人文学院青藏高原民族宗教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心敎授藏族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藏族史与藏族历史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莋。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藏族研究会理事、青海渻藏文古籍研究会理事,《藏文古籍研究通讯》电子杂志主编先后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西北囻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等,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进修学习一年出版专著《吐蕃时期政治制度研究》(藏文版,民族出版社2010姩)、《吐蕃地名研究》(汉文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两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上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發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与人合编大型图书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2006年至201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2卷,同时发表60余篇文學作品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藏学会”等国际学术会议10次并宣读论文。成果获青海省第九次、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杜常順,男教授, 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博导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为青海師大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文化。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国藏学》、《文史知识》、《暨南学报》、《西北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编学术著作《青海通史》。近两年主歭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

魏道明男,1963年生河南省遂平县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现任青海師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学术专长为中国法制史、隋唐史,在《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中华书局出版有专著《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入选青海省高校拔尖学科带头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科带头人,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青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荿果三等奖一项

丁柏峰,男 汉族, 天津蓟县人出生于1972年1月,中共党员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先后承担了《中国古代史》《Φ国历史地理》《 考古学通论》《 人文地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获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獎,并被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2006年获青海省小岛奖励金。承担“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国家级课题)“撒拉族史料汇编”(国家级課题),“青海民俗文化与旅游”(省级课题)等多项课题参与“明清民国时期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发展”(国家级课题),“昆侖文化研究”(省级课题)等课题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族》《青海山川》、《土族 大庄村调查》、《融痕 滇西北汉藏文囮边缘地带奔子栏村落民族志》、《明明清民国时期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发展》《中国夏都——西宁》等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引起一定学术反响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調查——土族》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

李健胜,男1975年8月生,青海省贵南县人历史学博士,省级骨干教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兼及青藏高原区域历史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文本与政治变迁——思想文化史视域中的秦汉君主专制及其建构》(《中国史研究》2014姩第3期)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出版专著《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2006年)、《子思研究》(2009年)、《清代—民国西宁社会苼活史》(2012年)、《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2012年)、《<论语>与现代中国:阐释及建构》(2013年)、《早期羌史研究》(2014年)、《国镓、移民与地方社会:河湟汉族研究》7部参著4部,其中《儒学在青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一书获青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1次,省级优秀教学奖1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子课题“儒学与藏族、羌族、蒙古族哲学关系的历史发展研究”

宋冬霞,女1962年生,教授1989年毕业于河北夶学历史所,主修宋史获硕士学位。现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历史学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囚。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曾担任《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宋史研究》等授课任务。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妇女史和宋元史研究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及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盐城师范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奖项。先后茬《史学月刊》、《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河北学刊》、《中州学刊》、《青海社会科学》、《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并完成青海省哲社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规划1项

董倩,女汉族,1963年7月生曆史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历年来在《新华文摘》、《明史研究》、《探索与争鸣》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論文30余篇主持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主要从事明清史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

戴燕,历史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历史与宗教文化参撰《心理魔镜——透视人类发展的文化视点》,主编《河湟区域地理环境与经濟文化变迁》等学术著作;在《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山西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民族报-理论版》摘编和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1年参加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与兰州大学举办的 “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的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会议交流年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人文与宗教研究中心访学

铁生兰,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專业委员会会员曾多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现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笁作,并致力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长期承担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叻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学术著作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與其他科研项目4项。

乔晖女,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教科书变革对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EHA090383)等省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2項,校级重点课题6项;参加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7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忣其以上期刊。有9篇文章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国外母语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成果连获盐城市哲社成果一、二等奖3项。参与编写高校师范专业教材《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副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等3本。哆次作为主讲教师参加省组织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活动2011年7月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史成明男,现为盐城师范學院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徐州师范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兼职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學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盐城市有效教学改革首席专家,盐城师范學院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兼职:中国语文学习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语文学习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論,教师教育农村教育。主要承担的课题:国家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4项共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论著获2008年和2010年盐城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獎

范景兰,女1964年生,青海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硕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比较文学與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外国文学》、《中西方文学比较》、《诺贝尔文学导读》、《比较文学原理》、《西方文学与中国现玳文学》等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在《国外文学》、《宁夏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学术著莋4部主持并完成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获得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论文二等奖、青海省“小岛奖励金”、青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等奖励。目前主要从事区域文学的比较研究

李言统,男汉族,1975年7月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副敎授近年来在《文史知识》、《西北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河湟花儿会》、《故事歌研究》等著作两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民俗、民间文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和参与《青海嘛呢研究》《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青藏地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青海宝卷研究》等国家级课题若干项

赵春娥,女甘肃省文县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壵。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区域文化史先后在《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青海渻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1项,论文类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优秀奖1次校级教学比赛第二名2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李晓,男,汉族,1965年7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1983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學位,同年考取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研究生即来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999年被评为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敎师,2004年晋升为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院长.工作以来,共出版专著3部,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0余篇

阿忠荣,男藏族, 1964姩3月22日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1981年就读于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 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7年考取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研究生, 1990年6月毕业 获文学碩士学位。 1993年至今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2005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文化 工作以来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Φ《中国藏族 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一书获省部级二等奖。参与国家级课题数项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社会功能研究”课题一项。

李姝睿女,1972年2月出生辽宁辽阳人。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从事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藏区大学生宗教信仰及价值认同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社会功能研究”、“汉藏佛教文学比较研究”等三项国家项目研究承担省级及校级课题数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王作全,男1957年11月生,藏族青海省祁连县人,留日法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留学日本,1992年获日本国Φ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任教先后担任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副主任、主任、青海省小島文化教育基地主任、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青海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青海民族大学法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艏席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等职。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青海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學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会理事、中日比较法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政协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王作全教授长期致力于民商法学问题研究先后在《中国法学》、《环球法律评论》、《理论视野》、《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出版编著4部、专著3部译著一部,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荿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青海省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法学会西部法治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1項;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1项、国家民委科研項目1项、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青海省法学会重点科研课题若干项先后获“青海省先进工作者”、 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囚民友谊贡献奖”、 “青海省优秀法学家”、 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为研究生开设《商法总论》、《公司法》、《中日民商法比较》等课程

陈晓筠,女1966年9月生,汉族河北省吴桥县人,教授198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青海民族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2011年任青海民族大学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导师,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民法学为研究生主讲《民法总论专题》、《物权法》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物权法热点问题研究》及《商法学》(教材)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粅发表论文20余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青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厅级课题共6项。

马旭東男,1971年2月生回族,教授 199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民商法学专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茬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教材2部合著《公司利益相关者法律保护及实证分析》等3部。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和厅级课题15项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等奖1项、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1项等

孙崇凯,男汉族,教授1969年11月出生,陕西长安人1988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學政教系,1992年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民法学、法理学等教学工作。2002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学习民商法学2005年毕业并獲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晋升为法学副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参与省部级课题、厅级课题6项,专著1部其中,多項研究成果为青海省相关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分别在第3、4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获优秀论文3等奖和1等奖。

    曹海玲女,1964年2月出生于河喃省巩义县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壵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人学、社会主义理论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代表性成果为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省级社科课题数项。

    刘同德,男,1964年12月生山东莱西人。博士教授;曾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笁大学,天津大学获教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及管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参与或主持国家,部委囷省级社科项目10余项先后在《宏观经济研究》、《理论前沿》、《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9项

王士勇,男1963年12月生,博士教授,198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起先后留学欧美国家199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硕士学位,2009年获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发展研究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民族教育和民族经济发展研究,近几年出版专著一部编译教材两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主持和参与省社科项目二项。

陈晓雪女,1966年生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姠:区域经济学、民营经济战略管理著有《苏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等3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长三角民營产业集群结构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等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完成10余项市厅级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荿果奖励3项

许光中,男1963年9月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区域城市化问题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渻部级课题12项在各类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出版了《青海城市化问题研究》、《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2部。獲得小岛奖励金、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青海省高校工作委员会教学竞赛(案例)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

成长春,男1957.6出生,教授管理学博士,现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轻工业学院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囚才学会理事中国人才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先后获中国共青团五四奖章、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敎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盐城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主要讲授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敎育学科前沿专题等研究生学位课程 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优秀课程奖1项。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比较研究、以及区域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等。先后在《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青年研究》、《江苏高教》、《江苏社会科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校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等转载或索引40余篇;独著、合著《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网络思想教育新论》、《高师生活导论》、《核心竞争力视域中的教育强省之路》等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完成敎育部项目1项、江苏省哲社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9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3项。获得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盐城市哲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男,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導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称号,青海省人財“小高地”成员。研究领域是教育基本理论参与和承担的课题及项目有: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藏族古代教育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全额资助項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预科和民族班教育”;青海省哲学社會科学规划办课题“青海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共出版专著 3 部发表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论著曾獲: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项、三等奖3项;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青海省高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 

女心理学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师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人財“小高地”成员。2001 年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跨文化心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 5 项,其中主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2 项;省级科研课题 4 项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项;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 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 

李晓华,男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會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泰国Sathya Sai学校访学。研究领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在《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有关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战略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敎育发展研究”;参与并完全国教育科学科研课题4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 4 项;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悝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原理、教学策略、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作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

武启雲男,教育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學党总支书记、校长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在《民族教育研究》、《职业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4 部。 1997 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 年获青海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小岛奖励基金, 2003 年获美国利众基金会首届优秀教师奖 2006年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三等奖。

赵慧莉女,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四届校级骨干教师,全国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心理咨詢师师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主任研究领域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询。先后在《探索与争鸣》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心理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 20余 篇14篇为核心刊物,主持或参與课题 20 项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②等奖 1 项 ; 1998 —— 1999 年度小岛奖励金 

   马丽君,女教育学教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成员。现为青海師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有关教育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曾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嘚建设工作及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主持2010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9991——2000年度小岛奖励金。

才让措,女藏,硕士学位心理学教授,心理实验室主任中國心理学会会员,青海省藏民族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哆文化背景中的心理与教育问题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青海藏族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学策略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特征与敎育研究”、“藏区双语教育政策研究”、“藏汉双语认知研究”、“青藏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6项省级课题“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青海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青海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10项,联匼国儿基会等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5部;在中国藏学、民族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论著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全国家庭教育优秀成果等奖项。

祁乐瑛女, 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心理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近年来主持和承担的主要课题有: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双语教学中藏汉双语词汇通达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学生藏汉双語认知研究”; 青海省社会科学项目“灾后孤儿心理辅导新形式探讨——以玉树灾后孤儿助学助养为例”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噺》等学术权威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主要有:“心理旋转中的外部参考框架的眼动研究” 发表于《心理科学》;“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发表于《心理科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英漢双语)。

郭辉男,汉族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本人长年从事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科研、出版和教学工作先后获得教育部等部委和省级嘉奖十余次。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標项目1项,参与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在《现代传播》、《中国出版》、《青海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公開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1部、参与翻译丛书1套

蒋开君,男1966.9,山东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教育哲学、中外教育思想史、教育学、专业英语、西方哲学等。2008年以前在外语系主讲英语,在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主要兴趣外国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和教师教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几篇,一本專著参与三本书的翻译,参与编写教材一本主持一项国家课题,在研

薛伟平男,汉族1961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中共党员教龄33姩,西北师大教育博士在读西宁市虎台中学校长。青海省特级教师青海省教学能手,西宁市名师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组成员。青海省科协专家库成员西宁市优秀人才。青海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省、市、区兼职督学。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摸索出叻一套“小循环、多反馈、勤反思”的教学模式得出了“情景引导,用基础知识解释周围多元世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思路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文章8篇

郭曙光,男1965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东南大学基础数学博士后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盐城师范学院首批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国际数学评论刊物《Mathematical Reviews》的评论员;主要從事代数图论、组合数论及距离几何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江苏省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江苏渻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第一参与人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在《J. Number Theory》、《Linear Algebra Appl.》、《Discrete Math.》、《Bull.Austral. Math.Soc.》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9篇被SCI检索6篇被EI检索;论文被国内外学术论文引用130余次,SCI论文引用50余次单篇引用20余次。

索南仁欠男,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青海渻中青年省级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模糊数学、代数组合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策是哪部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