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任性3岁了很任性,我该怎么办

&|&&|&&|&&|&&|&&|&
 您现在位置: -> ->
-> 专题: -> 浏览文章
孩子太任性怎么办
编辑: 阅读:10761次
内容提要:
孩子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   方法  原则
    孩子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从以上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家长就要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   1、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据调查,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达到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   2、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   3、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讲科学也要有理性,爱,绝不能溺爱,不能宠;爱,也应该有限度。如果儿童任性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人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一)教育任性孩子应注意的问题。当孩子已有任性表现时,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绝不可死板教条、千篇一律的采取措施。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家长在教育任性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别人,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气,还是有必要的,这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拿破仑、爱迪生、爱因斯坦、毛泽东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但太过分,那就有害而无利了。二是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但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现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就把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德、智、体、美、社会交往五育并重的范畴,可能就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三是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征,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因此,家人或保教人员是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社会认可的规则,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四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小绵羊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一是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不会随意提出特殊要求。   二是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先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   三是严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个没完;家长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玩。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四是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五是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六是回避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七是交往法。让孩子多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就会被否定。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和他的同学、伙伴一起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处在群体之中时,他也不会轻易地把任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群体中,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也会在无形中给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让他们感到任性只会遭人厌弃,而通情达理才会融入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逐渐淡化。   八是知识法。孩子有时任性是因为知识少,认死理,往往把错误的行为当成正确的行为,固执已见。孩子还不易分清坚强与固执,谦让与软弱,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九是诱导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成的骨头,长成的筋,天生的拧种”,改不了啦。其实不然,孩子毕竟还小,只要诱导得法,完全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诱导时要多抓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当孩子要犯拧时,家长就表扬他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可能情绪就转过来了。   十是强化法。要让孩子感到家长喜欢的是不任性的孩子。当孩子刚要任性发作时,家长可以借以前听话时的例子引导他克制自己,不任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积极性,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在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对其任性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使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教育幼儿,培养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总之一句话,爱,绝对不能宠;爱,也应有度。
更多相关文章,请进入本文所属专题:
家庭教育漫谈:专题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请进入本文所属专题:
最新专题  
家教导航  
最新文章  
专栏精选  孩子脾气暴躁,父母应当及早进行纠正。但是,父母在纠正孩子暴脾气的时候……
孕妈妈们在怀孕的晚期,为了给宝宝更多的营养,妈妈们需要补充更多的东西……
我没怀孕时96斤,怀孕长了32斤的样子,宝宝生出来是6.6斤,月子里就瘦到……
过完今天就到9月了,这是个好月份9月对孩子们来说是开学季,但对今年的……&&积分+5&&幸福星星+2
&&&&&3岁孩子任性怎么办,3岁小孩任性,三岁孩子任性
&&积分+5&&幸福星星+2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热门推荐:
  许多父母与幼儿教师都发现,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就不那么听话了,大人让他干什么,他偏对着干。这种情况大多在2岁时开始出现,3岁后走向高峰。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在第一反抗期中幼儿的心理迅速成长,他从一切要依附成人,变为要求自我独立。已经开始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的幼儿特别好奇,什么都想亲自碰一碰,看一看,但他们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容易“闯祸”,一“闯祸”就触犯了父母的禁忌,父母常常横加“干涉”,越是“干涉”,孩子想弄个明白的欲望就越强烈。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对孩子正常的好奇心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甚至“打骂”,就难免引起孩子的不服和反抗。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这一变化不十分理解,他们只是习惯于在孩子出生一两年间建立起来的那种依从关系,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考虑,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开始用“我”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把幼儿这种独立性,看做是任性了。
  父母应正确认识孩子在第一反抗时期中的任性,并加以引导,可试着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放手让孩子干。这一年龄的幼儿什么都想自己来,如穿衣服、系鞋带、盛饭,甚至给大人夹菜,手不停,脚不停。虽然他们的动作很不得要领,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家长应耐心地鼓励、帮助,千万不要不耐烦甚至阻止,否则将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2)少说不要。父母总希望通过“禁止”来改变孩子的不好行为,但愈是这样,愈会强化这种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停止了错误行为时,立即给予赞赏和奖励。
  (3)巧用转移法。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但为了模仿大人,往往会固执地干一些他们干不了的事。此时家长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幼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想帮大人搬一些重东西,大人可给一些小东西让他拿。
  (4)要坚持要求。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百般纠缠时,父母应坚定地说“不”。有的孩子在商店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要买,家长不同意,就赖着不走或放声大哭大闹,此时父母千万不能依从,最好的办法是带孩子走开。孩子虽然没达到目的,却也无可奈何,这样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心,又不助长孩子的任性。
  面对孩子理直气壮式的顶嘴
  有的家长这样反映:孩子在3岁以前还比较听话,但3岁以后就变得任性起来,常常表现出自作主张,如不愿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等。如果耐着性子和他讲道理,他的理由比你还充分。令父母头痛的是孩子很会“讲理”,但行为却无法与所谓的“理”相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首先想想问题到底在哪里?
  四五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丰富、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喜欢发问,也会察言观色,不但要求成人告诉他一些事情,也愿意告诉别人许多事情,有时也喜欢吹点小牛,自我意识已逐渐形成,开始要求和成人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时成人对孩子的管教,若还是3岁前的老一套,就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和成人的“心理冲突”。“顶嘴”多半出现在家长数落孩子不对的时候。为此,遇到孩子据理力争或找借口时,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批评或说理是否合理。有理则好接受,无理,就难以让孩子服从。有的父母没有深入了解情况,即兴发挥就很难令孩子信服;有的父母不注意以身作则,如自己平时好吃零食,吃饭挑食,而跟孩子说“挑食是坏毛病”等,会令孩子反感。同时,要设法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体会父母所说的道理。如有的孩子因贪吃呕吐了,这时父母可以说“吃多了,肚子受不了,呕吐了,多难受!”孩子听了觉得有理。说理,还须注意口气和态度。孩子往往会以大人说他的语气来教训别人或反驳父母,所以,以轻声细语代替吼叫反而容易安抚孩子,常常用同样的高频率唠叨不停,会让孩子习以为常而忽略对父母的尊敬。如果为某件事和孩子僵持不下,最好尽量降低音量,视情况改变话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用严肃低调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你认真时的压力。
  多采用幽默的办法教育孩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字眼教他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效。同时,肯定地告诉他你希望他做的事,比告诉他你不希望他什么来得有效。
  孩子以哭为武器怎么办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情,都是以哭来作出反应。这样的孩子似乎很脆弱,别人惹不起,家长也很烦恼。
  怎样面对以哭为武器的孩子呢?其实哭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反应。有受了委屈,用哭来宣泄的;有遇到困难,无法应付了,用哭来求救的;也有的是提出无礼要求遭到成人拒绝时,以哭来反抗的。哭是孩子一种特有的有效武器。最初往往在家中尝到甜头。如有的孩子在家中一旦对某件事情感到不满,就号啕大哭,不达目的不罢休,谁劝也不听,家长在无可奈何之下,就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尝到了甜头,就以哭作为控制家长的手段。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假如家长被孩子的哭所奴役,就会让哭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仙丹灵药。
  怎样帮助爱哭的孩子呢?爱哭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对这类孩子在他(她)们眼泪掉下来之前加以预防。孩子在掉眼泪之前肯定有情绪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能看出来。每当孩子的脸多云转阴时,家长要尽快出现在孩子身边,一边提供帮助,一边教必要的技能,还可谈心疏导,这样做可能有些难度,但效果很好。
  另外,要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孩子有许多需求,但有的孩子没有学会正确地表达,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哭,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能告诉妈妈哭什么吗?”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帮助孩子学会用具体的语言及行动解决问题。
  以冷静沉默的坚持,软化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对无理取闹采用“冷处理”方式,既不妥协,也不发火,可以在安全的状态下把孩子隔离一段时间,直到孩子自动停止了哭声。这时成人可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过去与幼儿交流,使幼儿知道“哭”是不管用的。
  如何看待孩子没耐心
  一位家长反映,她的小孩从小就没有耐心。出生之后,吃奶吃几口就东张西望不吃了,到了两三岁,先看小人书,看了几页就丢掉,再拿起积木,堆了几块又不干了。只要他想做什么事,便立刻要求兑现,否则就不停地纠缠,甚至大哭大闹,直到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或作出某种让步为止。
  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幼儿本身具有心理稳定性差和注意力转移快这两个特点。幼儿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幼儿也十分好奇,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不能将注意力持久地集中,故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何况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
  首先,对孩子的耐心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要求,都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不可能总是排在第一位,要学会等待。
  其次,训练耐心也需要耐心。当孩子做事虎头蛇尾,且见异思迁时,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意,甚至哭闹就随便放弃。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要无耐心地一时去看看,一时去问问,而最好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孩子坚持做完。这样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取胜的毅力。
  最后,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只干一件事。不要把许多玩具、书籍都放在孩子身边,为了集中精力,一次只给一件,可以由家长指导怎样玩出各种花样。有的家长以为玩具越多越好,孩子要玩什么就买什么,买的玩具既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不指导如何玩,尤其是难度过大的玩具,幼儿摆弄一下就扔在一边,程度过深的书籍会造成幼儿的精神疲劳,结果反而使孩子养成没耐心的习惯。
  孩子嫉妒心过重怎么办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不仅包含有攻击、自卑及报复心理,同时也带有愤怒、羡慕等情绪的混合状态。但是,嫉妒心理在人类的情绪中是十分正常的。一般来说,幼儿到了4岁左右,都有点嫉妒心。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三:一是羡慕别人拥有的物质。当面对小朋友的名牌服装、玩具,而自己又没有时,就会因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伙伴而产生嫉妒。二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家长总是把别的孩子的优点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孩子感到不公正而产生了嫉妒。三是由于个性的原因。某一孩子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而他却受到了冷落,因而引起了他对受欢迎孩子的嫉妒心。那些性格倔强、敏感的孩子,如外界容易引起他嫉妒心的刺激大一点,嫉妒心就会强一些。但有的孩子对爱的渴望得不得满足,动不动就争宠、撒野、发泄积愤,或者碰到一点小小的刺激,如妈妈摸摸别的孩子头就生闷气、哭泣,甚至拒绝吃东西等,就属于过分行为。如果任其发展,成了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性格,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帮助嫉妒心过重的孩子,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孩子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特别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注意态度,避免因对别的孩子表示亲热而刺激孩子的嫉妒心。同时要使孩子懂得,妈妈爱所有的小朋友,当然更爱自己,应该像妈妈那样爱伙伴,培养孩子宽大为怀的气度。
  (2)对孩子的评价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充分听取孩子的要求和辩解,肯定孩子说得对和做得对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长处,并让他相信,谁都有美丽和好的地方,还要尽量创造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首先要对孩子的能力予以肯定,在批评孩子时不要批评孩子本人,而要批评他的行为。经常提醒孩子有些事他能做好,而不要在孩子做错时,对他说泄气话,并帮助孩子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让孩子拥有童年的友谊
  人的一生中,有三大感情系统,即亲子系统、友伴关系及婚姻关系。这三大感情系统对于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心灵的安定与充实、生活的活力与斗志都极其重要。而友伴对儿童行为的社会化尤具重要性:
  (1)学习社会技巧。社会技巧是指帮助儿童建立同伴、从事社会适应等所需要的行为与能力,诸如互助、合作、利他、沟通能力、参与团体、维持友谊,以及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而这些行为与能力的培养,则必须投身于团体生活,从友伴间的互助活动中,彼此观摩模仿,相互增强,使儿童学习如何在同伴世界中生活。
  (2)建立社会性比较。与同伴相处,也可以让儿童将自己与他人做一个比较。成人不难发现幼儿们常常互相比较,诸如“我画得比你好看”、“我比你高”,实际上这种比较提供幼儿衡量自己的尺度。人类在寻求自我肯定、建立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必须透过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找出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因此,伙伴的互动经验像一面镜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3)获得团体的归属感。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集体生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个环境中,幼儿除了需要父母的关爱之外,也需要同伴的接纳。如果在团体中不受欢迎,甚至受到排斥,那就意味着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失败的,对他而言会很痛苦。
  (4)修正偏差的心态。目前一般家庭中小孩较少,父母往往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很容易造成小孩惟我独尊的心态。然而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能够修正一些幼儿在家庭中习得的错误心态与不利行为,对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攻击性行为可以获得修正的机会。
  幼儿在集体生活或交友过程中,有的很受欢迎,有的却受到冷落或排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将来儿童在团体中与伙伴的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中发现,经常适量提供玩具给幼儿玩的母亲,其幼儿也常将玩具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父母与子女相处中,如果常进行身体接触,或常与子女聊天,孩子的同伴关系也会比较好,尤其对男孩子,更有增进伙伴关系的明显效果。如果母亲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用开明、民主的管教态度等,都将促进子女社会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孩子在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
  (2)排行的顺序。孩子因排行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到其待人处世的能力与态度。例如老大在家庭中因具有较多的权力,往往养成较为霸道权威的性格,以自我中心而不知考虑别人;而排行老二或其他非家庭中惟一或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协商、调适、忍耐等技巧,与手足或家人相处,这种处于排行上不利的条件,反而增加其社会适应的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
  (3)相貌与仪表。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儿童的身材与仪表往往影响到他们在团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例如身材较为高大、体格强壮、匀称挺拔的儿童较受欢迎,相貌俊美具吸引力的儿童也较讨人喜欢。
  (4)社会能力。观察幼儿园中受欢迎的儿童与受排斥、孤独的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发现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受欢迎的儿童较具备同情心,能够主动地替他人着想,考虑他人的需要,拥有沟通、结交朋友、维持友谊,以及解决问题等社会技巧,尤其在运用策略时,少用争论性的策略,策略的变通性也较大。
  更多更全的宝宝发育,健康,疾病护理以及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请关注:宝宝育儿亲子课堂,微信号:yuerqinzi888(长按复制),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分享最经典的孕育、胎教、早教、育儿、亲子知识.做年轻父母的...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关于三岁孩子任性怎么办的专题
 有人认为眼药水开封后,只要没过保质期就可以用,或将其放进冰箱,认为这样能“保鲜”,这都是不正确的。
三岁孩子任性怎么办热门问答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任性该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