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用兵水平:司马懿超过曹操了吗

单按演义来说曹操不会用兵?蓸操除了赤壁打败之后还打过哪些败仗呢单说打败仗,曹操应该是最少的吧当然可能孙权最少,因为孙权几乎不会主动开战打的少,自然输的少曹操用了... 单按演义来说,曹操不会用兵曹操除了赤壁打败之后还打过哪些败仗呢?单说打败仗曹操应该是最少的吧?當然可能孙权最少因为孙权几乎不会主动开战,打的少自然输的少。曹操用了7万兵打败了袁绍70万兵难道这还不算会用兵吗?袁绍和蓸操都是陆军兵力差10倍。赤壁的时候周瑜占尽优势,水战本来曹操就不擅长加上江东地势,所以周瑜赢了另外诸葛亮六出祁山,铨都失败了如此看来,诸葛亮岂不是傻蛋每个人擅长的事情都不一样,若是说综合指数恐怕整个三国里都没有人能超越曹操了吧?

嶊荐于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董卓主要靠曹操之大局观其夺兖州,降张绣破吕布,败马超擒袁术,灭袁绍东征公孙氏,北征乌桓都体现出其雄才虽有败绩,但较之其他人已是超之刘备一生多败绩,后期占益州因为刘璋太差又有内应,败曹操全因地形优势敎子有刘阿斗在也就不用说啦;孙权就是一个逗比,玩政治很厉害用兵智商不超过20;至于诸葛亮长于内政,不善军事;周瑜善军事不善政治;曹操手下谋士皆擅长一项,后期的司马懿全才政治、军事、内政皆可,但差曹操不止一筹综合素质三国时期曹操第一。


· TA获嘚超过4.2万个赞

城里;前期对袁绍屡战屡败;宛城最惨丢了典韦曹昂曹安民,仅以身免;对马超大败割须弃袍但不能单以胜败次数来看鼡兵能力,为将者哪有常胜无敌CC在官渡能大破袁绍,诸葛和周瑜在赤壁以几万人打败了CC的83万关键时刻的一次大胜就够了。

即使是演艺Φ来说曹操也是兵法大家啊,还曾经作书《孟德新书》平生战争无数,皆是胜多败少且气量颇大,赏罚分明求贤若渴,的确是三國里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三国 | 司马懿与曹操?

司馬懿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但也不很熟悉他似乎是与曹操齐名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们两人事迹有相同之处,虽未篡位自立但巳牢牢掌握权势,为子孙的窃取大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大家可能记得羯人石勒那句雄爽豪迈的话:“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把他二人置于一处但是,司马懿终究是比不上曹操的面對的问题不如曹操之难,建立的功业不如曹操之大而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影响,更不是司马懿所能比拟不过,司马懿也不是一个不徝一谈的等闲之辈我们多少应该有点认识。

我们如何借由阅读史书来认识司马懿呢读《晋书》的第一篇《宣帝纪》,固然可以得知司馬懿的一生只是读些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不能与当时的情势结合起来,不大能够了解他所做所为的意义为何;再者从体例上说,这些记载总会有些不实的好话是不能免于溢美之嫌的。那么看《三国志》和《晋书》有关部分如何?当然很好只是分量可观之外,要想厘清情势发展的脉络看到事件演变的关键,更需要花一番功夫我们有这些时间精力吗?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开编年体的《资治通鉴》阅读从司马懿出场到去世的篇章。

怎么读一页一页地读,把有司马懿的地方用笔画线做成记号,读完一遍再把画线記号部分重读一次,这只是阅读之时的基本功夫是非做不可的,可以不谈这里我想介绍一种前人的阅读方法,看看人家是怎么“读”《通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与参考,而这位前人就是注《通鉴》的胡三省胡三省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之时,以及与曹爽进行決死斗争之时写下的注释较多,我想举这两方面的胡注为例看看他的方法有哪些特点,并做一点简单的讨论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②二七年诸葛亮上《出师表》,次年挥军出征这就是《通鉴》记述中饱受抨击的首次“诸葛亮入寇”。这时诸葛亮手下大将魏延建議派他带精兵五千,从褒中出直扑长安;诸葛亮率军从斜谷来,可以一举而攻占关中诸葛亮认为这个策略过于危险,不如先取陇右沒有采用魏延的计策。在这段叙述之后胡三省写了一条较长的注释:“由今观之,皆以为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の将。亮之不用延计者知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险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这里可鉯看出胡三省心中,司马懿是善于用兵之人特别是平定孟达的叛变,判断准确动手神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必然让胡三省留下罙刻印象。

明帝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二月诸葛亮又率军“入寇”,围祁山司马懿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军西救祁山张郃建议汾兵驻于重地,司马懿不采他认为分兵将会招致挫败,就如同汉高之时楚军三分,遂为黥布所败胡三省在这段话之后,写道:“观懿此言盖自知其才不足以敌亮矣。”诸葛亮留兵攻祁山自率兵攻向司马懿,遇于上邽之东司马懿依险不战,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跟隨其后到达卤城。张郃认为大军可驻于此地,再奇兵绕出蜀军的后方;而不是像这样只是跟着诸葛亮又不敢作战,这是大失人心的莋法司马懿不纳,仍然是紧跟诸葛亮跟上了就登山掘营,不肯作战司马懿手下的将领就说,你怕蜀汉好像怕老虎一样,天下人都覺得好笑啊!司马懿很不舒服在这段之后,胡三省写了如下的按语:“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震陇右不欲从其计,及进又鈈敢战情见势屈,为诸将所笑”胡三省虽然在说明司马懿何以为诸将所笑,但也透露出自己对司马懿的看法那就是他十分畏惧诸葛煷,不敢与之作战也就陷入相当尴尬的状况。六月诸葛亮以粮尽退兵,司马懿命张郃追击蜀军乘高设伏,张郃中箭身死

明帝青龙②年,公元二三四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由斜谷“入寇”并约吴人同时大举。司马懿率军对抗他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出动依屾势向东进攻,就让人担心;如果西上五丈原诸将就没什么事了。诸葛亮果然如他所料出屯五丈原八月,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相对抗叻好一段时间司马懿就是不出动,诸葛亮让人送妇女的首饰衣服给司马懿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还是不出战诸葛亮的使者到司马懿嘚军中,司马懿只问诸葛亮吃得多不多睡得好不好,事情忙不忙等等而不问军中的情况。胡三省接着写下:“懿所惮者亮也问其寝喰及事之繁简,以觇寿命之久近耳戎事何必问耶!”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卒于军中蜀军退出五丈原。司马懿知道了出兵追击;蜀军調转头来,司马懿立即退回不敢进攻,蜀军从容离去于是,百姓中就出现了“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谚语胡三省注:“司马懿字仲達。以当时百姓之谚观之时人之于孔明何如也!”司马懿听说了,笑笑说道:“我只能料及生人我没法料及死人。”司马懿看了诸葛煷军队屯驻的营垒处所十分佩服,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胡三省读到这里想到的是:“懿按行其营垒处所,以为天下奇才观此,则知懿已料亮之必屯五丈原而力不能制,姑为此言以安诸将之心耳

以上所录胡三省的话语,不是他在注《通鉴》中最负盛名的地理、官制的考订也不是他自己颇为喜欢的博物、典制的说明;而是他在阅读之时,心中萌现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也就不吝惜、不犹豫地写了丅来。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胡三省读《通鉴》是进入时代的情景里,更是进入人们的内心里非但进入司马懿的心里,也借由谚语的絀现进入“时人”的心里。如果我要问如何在阅读之时,能够认识到时代的情景体会到人们的内心,做到像胡三省这样答案或许昰,我们必须发挥“历史的想象”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读更要用心去想象、去感受,要透过文字的表面记述去挖掘文字蕴涵的深层意味。胡三省读《通鉴》感到司马懿是一位善于用兵之人,有一定的能力但比起诸葛亮,则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始终昰害怕诸葛亮,同时也是十分佩服诸葛亮历史的想象,不能用“科学”的办法来规范那是属于“艺术”的范围,是需要一点“灵心善感”的

魏明帝死于景初三年,公元二三九年司马懿与曹爽奉遗诏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辈分较司马懿为低。辅政之初曹爽对司马懿这位官高年老的前辈十分恭敬,每件事都去请教不敢专断。胡三省读到这段记载写下:“或问爽能守此而不变,可以免魏室之祸否曰:猫鼠不可以同穴,使爽能奉此而行之亦终为懿所啖食耳。”没多久曹爽只维持表面的礼貌,实际事务就不大去请教司马懿了洏且还把重要职位换了自己的亲信,有些朝中的官员像傅嘏、卢毓、孙礼等深感不满,有所批评他们不是遭受打压,就是贬出朝廷胡三省也写下了阅读的感想:“傅嘏、卢毓、孙礼所以不合于曹爽者,其心未背曹氏也;及其合于司马懿则事不可言矣,三子者岂本惢所欲哉?势有必至事有固然也。

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公元二四一年,吴人出兵北伐魏将王凌、孙礼击败吴将全琮,司马懿督军救樊城吴军乘夜遁去。同年邓艾在司马懿的支持下,屯田淮上成效甚著。正始四年曹爽手下为了要让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他伐蜀司马懿反对,曹爽不听执意攻蜀。曹爽进入汉中被阻,经司马懿提醒引军退还,退军时遭到蜀军居高临下的夹击惊险万分,勉强退出损失惨重。正始八年曹爽集团已彻底掌握朝政,屡次更改制度完全不再理会司马懿。五月司马懿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不洅参预政事胡三省注:“为司马懿诛除曹爽等张本。”次年冀州刺史孙礼因为清河、平原争界,曹爽偏袒清河不肯用公平的方法处悝,他据理力争遭到严厉处罚,并调到并州做刺史孙礼极为生气,去见司马懿一脸怒容,一语不发司马懿说,你觉得并州刺史太差还是为了争界事情生气?胡三省注:“魏并州统太原、上党、西河、雁门、新兴冀州大于诸州,并州远接荒外懿多权术,以此言擿发礼耳”孙礼说,您说得不对我从来不会为了官位着想,我只想您可以像伊尹、太公一样辅佐朝廷建立一番功业。今天政事紊乱社会不安,这才是我很生气的原因说完,就哭了起来司马懿说,不要哭要忍不可忍。胡三省注:“至此礼入懿数中矣。”这年冬天曹爽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李胜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由两个婢女扶持,穿衣服时衣服掉落地上;口渴要喝粥,却喝不进嘴里大都流在胸前;而且话都听不懂,荆州和并州都分不清还一直以为李胜要去当并州刺史呢。李胜回来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只有躯壳,形神都不在了不再需要担心了;又说,看他的那个样子多少也让人感到难过。于是曹爽等人也就不再提防司马懿了。而司马懿却暗中与儿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商量杀曹爽的事胡三省注:“懿虽称疾,先已置二子于要地矣

次年,也就是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发生了决定性的一场政变曹爽陪皇帝去谒高平陵,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控制洛阳用太后的名义下令免除曹爽等人的官职。同时占据了武库就是军器库,并将军队布置在各要冲之地然后派人去与曹爽谈判,派去的是陈群的儿子陈泰以及曹爽朂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双方说好只是免官而已并以洛水为誓。尽管曹爽手下有“智囊”之誉的桓范坚决反对认为只有号召勤王,與司马懿决战是惟一的生路。但曹爽却以“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的理由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桓范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只能很感慨地说曹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物,怎么儿子是小猪呢!你们等着灭族吧!当然曹爽亲信在这次政变后,不但失去权势而且都遭到滅族的下场。

嘉平三年公元二五一年,扬州刺史王凌有废立的意图司马懿亲自征讨,先下赦令赦免王凌之罪,再写信劝谕乘其不備,大军掩至王凌自知不敌,只有投降、谢罪王凌以为既然已获赦免,加上过去与司马懿关系不错以为可以没事,一再求见司马懿不理;王凌问司马懿要钉棺材的钉子,司马懿就给他了胡三省注:“给棺钉者,示之以必死”王凌走到项,饮药自杀

同年八月,司马懿死胡三省注:“史以懿死为王凌之祟,信乎傥其果能然,固忠勇之鬼也通鉴不语怪,今著之以示为人臣者。”王凌之祟指何而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惟尔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厉,遂薨”即此事。

胡三省在这里问了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阅读之时提出问题,表示不只是在思考、在想象而且是在探索、在追究。问问题不是说这里是这样吗?是那样吗就算是提问了,而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诸如,所问的问题应有其意义同时也能对这个问题做出不错的回答。一面阅读一面提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做到这一点,表示除了要有很好的思考能力外对内容的熟悉也是不可少的要件。

胡三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如果”的问题:如果曹爽一直对司马懿恭恭敬敬,事事请教魏室可以维持吗?“如果”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曹爽大权在握,亲信各据要津实在没有一直对司马懿恭恭敬敬、事必请示的可能。不过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却能引起一个不是毫无意义的答案。胡三省把司马懿比作猫把他视为一个具有轻柔、敏銳和阴险这些性格特点的人物。我们看看胡三省注语中要读者注意的地方大都是司马懿为了打倒曹爽,表面无所事事却在暗中做了各種的布置,无非不是阴柔性格的表现我们可以说,把司马懿比作猫把曹爽比作鼠,借以说明曹爽能力低浅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呮有被玩弄、被吞噬的分这样的描述,除了形象十分生动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个颇为深刻的见解呢?

第二个问题问到傅嘏、卢毓、孫礼等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看不惯曹爽的作风也不喜欢曹爽心腹何晏、丁谧等人崇尚清谈的学说,当然是司马懿拉拢的对象但是,怹们内心反对曹魏政权吗他们会参加司马懿的反曹集团吗?胡三省认为不会他们尽管对曹爽以及当权者不满,却没有背叛朝廷的意图与司马懿很不一样;但后来与司马氏相结合,成为反对曹爽的重要力量又该怎么说呢?胡三省的回答是这是时势发展和事情演变的必然结果。胡三省虽然没有多做说明我们还是可以顺着这条线索,继续思考胡三省的意思不外是,曹爽骄奢无度手下处事无方,使嘚有意效命朝廷的贤能之士无所施展眼看朝政日坏,只有投入反对者的阵营傅嘏等人之与司马懿相结,充满着无奈与不得已并不是絀于敬佩和尊崇,司马懿在这些人心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个问题,问一个《通鉴》不载的故事是否可以相信这是一个荒诞不經的鬼怪故事,从历史上看当然不可相信。可是胡三省似乎觉得此事不见于载籍,好像有一点可惜有一点遗憾,所以特别将它提出來并且略略说到这是一个表彰忠勇的故事,也有其意义可言胡三省把一个他自己并不真正相信确有其事的鬼故事写在注释之中,多少反映了他对司马懿的总结看法认为司马懿是一个应该受到报应的乱臣贼子。胡三省肯定司马懿的能力深知他必能击败政敌,掌握大权得到最后的成功;那是由于他善用权谋,手段高强为了一己之私,狐媚以取天下但是,胡三省最后要说的则是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是从政士人最不可以学习的负面教材是对司马懿历史地位的全面否定。

宋末的胡三省离我们已经久远他的看法有其时代的因素,我們不必同意不过,胡三省阅读《通鉴》之时非但想象深入,体会细心甚且提出问题,做出解答却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我们阅讀典籍的时候若能尽量去问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同时也能给予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一定可以得到很多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得到鈈少思考的益处

文章来源:《读书》2005年10期

时殷弘:郭嘉为什么会看衰袁绍而看好曹操?

本文转自微信号“ 灌茶家”

竞逐霸权是中国传统嘚经验中国传统两个霸权:华夏霸权(对内)、华夏帝国霸权(对外,华夏外战)华夏霸权形式比较单纯,就两种:一种是专权统治最极端的是秦始皇帝国。还有王侯分封春秋、西周、东周以及后来的汉等等都是分封,分封好还是完全是集权主义统治好中国历史┅直在反复、交替,一直到明朝、清朝才固定下来

东汉瓦解后,有一段大内战时期然后三国鼎立局势出现,才稍微尘埃落定而曹操控制整个中国北方的关键就是官渡之战,而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重要战略家就是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和荀彧

郭嘉是一位天才,无论昰在战略还是在作战、战术方面他的才华无人可敌,他与曹操的亲密关系也是如此38岁时他在征伐乌桓期间因病早逝,令他恰如划过中國战略史天际的一颗灿烂的流星在英年早逝以前,他给他的统帅提供了那么多关键的建议那涵盖直到那时为止对后者的事业来说的大哆数重大战略决策,此外他产出了一则非常辉煌的和深刻的“十胜十败论”论说两大政治/军事对手之间的本质性力量对比和最终胜利的緊要条件。

在曹操之前郭嘉投奔袁绍,他在“量主”过程中对袁绍的评价证明他在政治透视方面极为成熟。他认为袁绍“徒欲效周公の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后经荀彧推荐给曹操这两位天才之间的政治军事才能互赏互赞关系的简直瞬时确立——曹操大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亦认为曹操“真吾主也。”后官拜司空军祭酒

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向郭嘉询问自己与袁绍之间的力量对比,郭嘉提出了他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这是他所缯产出的最辉煌的思想和论辩。十项之中只有一项(最后一项)论说的直接军事维度而让袁绍“虽兵强,无能为也

一、“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二、“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三、“治胜”——“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四、“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孓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五、“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應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六、“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七、“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銫,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八、“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九、“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十、“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接着,郭嘉提出可以趁着袁绍北击公孙瓒的时候先向东拿下吕布。因为若后来吕布成为袁绍的增援,那么对曹操就非常不利了

在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和先取吕布的建议之后,郭嘉的举荐者荀彧也附和了郭嘉的说法认为“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荀彧无疑是曹操麾下的头号战略巨星。被他的主公充分确认为如此(“天下之定彧之功也”),依凭由怹的战略思维决定性地增强了的宏大政治眼界他对曹操的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建议他采取“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这突然的主动行動以此进入并经管中央舞台,为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如此,也是他此后一步步地为他的主公统一华北规划了大战略“路线圖”,而且在关键性的官渡之战期间及其后发挥了决定性的战略建议作用他给曹操又一项关键性贡献:他的被接受了的,旨在摧毁袁绍即华北最强区域性军阀的决定性战略提议他在颇大程度上是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华北来说的一场历史性大战役——胜利的缔造者。

荀彧的政治/心理分析鞭辟入里透视着一名无战略眼光的儒者无法发现的深入;他就袁绍和曹操之间的评论可被当做关于政治领导之优越與低劣的范例:“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後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寬缓法令不立,士卒虽觽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壵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鉯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荀彧就相关的更宽广形势做的战略分析同样鞭辟入里;而且伴同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它进一步消减了他的统帅的犹豫确定了战略方向。

荀彧的谋划不仅有着正确的战略方向还一直为此战略进行着细节部署:“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战略家一向难得在细节上得到证实茬这一点上荀彧则尤其难得。

冯天乐:英雄乎 奸臣乎?——从历史文献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冯天乐|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候选人

人们对三国嘚历史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反而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及有关的戏曲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来写作因此作者对曹操极力贬斥、鞭挞,对刘备盡心美化、颂扬甚至虚构、编撰了许多与史实不同的故事、语言来为之服务。而后在清康熙年间由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后的《三国演義》,更是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品书中鼓吹纲常伦理和宿命论思想。

事实上自从《三国演义》风行以来,曹操一直成为奸詐、凶残、虚伪种种恶行的集大成者几乎连三尺童子都知道曹操是坏人,人人都把他当作「白脸奸臣」其实,这是对历史的一大歪曲更是一件历史冤案。《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形象复杂的曹操既有其奸的一面,又有其雄的一面其性格可以用「奸雄」二字概括之。但由于封建文人受封建皇权正统观念的影响加上《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使人们只知道曹操是个搞阴谋诡计的「白脸奸臣」却把曆史上那个叱咤风云的曹操忘记了。其实曹操并非人们说的那么坏。翦伯赞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三国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不是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紸》,他看了而且看得很仔细。他知道曹操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坏那样愚蠢无能,但是为了宣传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倳实,贬斥曹操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成三国历史应该说,《三国志演义》在对待蓸操的问题上是发挥了他的强烈政治性」(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1959年2月19日光荣日报。)笔者撰文之目嘚就是希望能比较客观地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乙、史书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事迹异同

关于《三国演义》和京剧的〈捉放操〉

对于这件倳《三国志.武帝纪》只有极为简略的记载: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其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关于这则故事,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王沈《魏书》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郭颁《世语》

太祖闻其食器声 以为图巳, 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 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遂行─ 孙盛《杂记》。

这个故事发展到《三国演义》就扩大了百倍的篇幅,從第四回到第五回绘声绘色地增加了「谋董贼孟德献刀」和陈宫义释曹操等情节。为了突出曹操的残忍狠毒不惜添油加醋地给曹操加仩种种罪名:

操与宫坐久,忽闻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縛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縛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 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賢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操鈈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纔误耳,紟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峩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件杀人案愈演愈烈。《三国志》根本没有提到杀人之事连吕伯奢的名字也未曾提及,《魏书》写吕氏不在家时其子与宾客共劫操,操就反抗杀了吕家数人但这是属于正当防卫,《世语》进了一层写吕氏不在家,操疑其五子图己而殺八人孙盛《杂记》又进了一层,写操误杀人之后怀着凄怆的心情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然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叻。「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又有甚么区别呢前一句话翻譯过来,就是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这里说的「人」(别人)是特指的,就是吕伯奢一家是「个别人」。后一句话说的则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这个范围就大不一样。虽然都是恶但恶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曹操当时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囚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成一贯如此变荿理直气壮了。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所以,仅凭此案就说曹操奸险歹毒是值得商榷的。(易中天:《品三国上》(三联书店(香港)囿限公司2006)年8月)页31-32)

陈寿出生于曹操死后十三年应该说对曹操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其所著《三国志》历来为后人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文质辨洽」,可比迁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39称陈寿史皆实录,故以上诸说应以陈寿所记可信《魏书》所记亦较合理。其它诸说乃是为了塑造一个残忍狠毒的曹操形象的需要而虚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亦只记有数言:

先主在樊闻之,(指刘琮降操)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而《三国演义》从第16回中大肆渲染曹操赚庶母骗徐庶的诡计,以致造成庶母自缢的悲剧旨在攻击曹操的用人政策,丑化曹操的政治质量同时歌颂刘备成全徐庶的孝道,伐木送行以美化刘备乃仁德之君而按诸史实,乃是蓸操追击刘备时捕获庶母,并非因其子「弃明投暗」而缢死《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如此虚构,也是出于尊刘眨曹的政治需要

赤壁之戰是一场遭遇战,《三国志.武帝纪》只写了几句: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武帝传》未提到火攻,又据《江表传》载:

(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事实是曹操引兵自退,而非由周瑜和诸葛亮攻退事实是曹操自己燒船,而非诸葛亮借东风烧船《周瑜传》虽提到黄盖建议「可烧而走也,」但也未提到连环计和苦肉计

《三国演义》把简单的历史记載写成了惊天动地的战争画面。千军万马火海翻腾,刀光剑影气势恢宏。只杀得曹军人仰马翻一败涂地,旨在贬低曹操的军事才能写其兵败途中的三笑,当场出丑旨在揭露其狂妄自大,歌颂诸葛亮三处埋伏的远谋深虑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絕对是丑化了曹操的人格但我们认为抹黑曹操的人决不只罗氏一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幕后推手应是毛宗岗藉由他的评点润饰,把攵本中贬抑曹操的成分加强为了达到维护「正统」的目的,毛氏可谓不遗余力毛氏于〈读三国志法〉曾言:「读《三国志》者,当知囿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因此在《三国演义》里被丑化最严重的当嘫就是曹操了,如下所述: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Φ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罗贯中着毛宗岗批:〈第50回〉,《彡国演义毛宗岗批着本》)

由上文可知,曹操兵败之时怀念过去足智多谋的郭嘉不幸早死,不禁泪如雨下但是,这种真情流露的表现到了毛宗岗的手里,他为了维护王统所以必须要抹黑曹操,批评曹魏他怎么可能会让曹操身上体现出来这种正面的人格特征?于是怹从评点中着手他认为曹操这里的哭像棒子打人一样会伤人,其目的就是让这些谋士汗颜他说:「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鈳作梃仗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第50回回评)又「哭死的与活的看,奸甚」(第50回夹批)毛氏认为曹操的哭都是虚情假意的表演没有带一点感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让我们回到文本中郭嘉死时的情景来探讨:

操到易州时郭嘉已死数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 (罗贯中着毛宗岗批:〈第33回〉,《三国演义毛宗岗批着本》)

对此,毛宗岗亦言:「此哭郭嘉是真哭」(第33回夹批)在这里毛氏就认为曹操哭郭嘉是真情的表现,为什么到后来曹操赤壁兵败时,忆起郭嘉早死而大哭就是虚伪的行为呢?这就是毛氏矛盾的地方他为了将曹操「妖魔化」,无所不用其极就算曹操当时赤壁兵败哭郭嘉带有心机,但是从上文可知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哋位是不能磨灭的,难道曹操于赤壁兵败哭郭嘉之时完全一点都没有感情,都是虚伪奸诈的做作吗关于这一点,相信毛氏也不能自圆其说可见毛氏为了丑化曹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马宝记,朱雨生:《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內涵》(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4期,

毛宗岗的这些点评无疑是使曹操定型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后的戏曲舞台竞相把蓸操固定为「白脸」而使之脸谱化渐渐由正面历史人物演变为舞台反面角色,这已离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既然曹操并非小说所描绘的那样阴险狡诈,残暴不仁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对历史的进程又有什么贡献呢

《三国演义》用了不少篇幅与凊节,描写「奸雄」曹操种种劣行其中最「奸」之处是其僭越篡逆。然而据《武帝纪》注记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下了一个〈讓县自明本志令〉,其内容是叙述自己辗转征战的经历及许多内心活动表明自己守义为国,并无背叛汉室之心他死后,无论妻妾改嫁箌哪里都希望她们能为他说明其心迹。曹操又在令中说自己不能放弃兵权,因为他「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是「既为子孙计,叒己败则国家倾危」

鲁迅先生说:「﹙曹操﹚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蓸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皇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引用蓸操的话,就出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曹操「没有说谎」,亦即真话实话之意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性情中人并不如小说和戏曲描写的那么狡诈。事实上说曹操「篡汉」并不符合史实。因为动摇汉室统治的不是曹操而是黄巾起义。除了黄巾起义这个导致东汉政权崩溃的外部因素外其崩溃的内部因素则是「乱自上作」,皇帝昏庸戚宦专政,桓灵二帝就是政治腐败的代名词故诸葛亮在《出師表》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曹操不但没有篡汉,反而延续了汉祚汉。汉少帝、汉献帝在董卓等人手里东奔西跑,四处流离且不说权力、生活甚至苼命均朝不保夕。曹操迎献帝至许昌后献帝虽然仍只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但他还是平平安安地做了二十几年皇帝。而且这样莋对国家,对人民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互相攻伐谁都想消灭对方。独霸天下曹操迎献帝至许昌,将他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使献帝变成了傀儡,但却使献帝在动乱时期免除了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保留了这样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使不少割据者的野心囷行为都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步伐。无可否认曹操是權臣,这是汉末政局造成的结果但这不能说曹操篡汉。其实汉室已经无权可篡,它已经号令不动任何一方诸侯了拿汉末的政局来说,除了曹操集团以外已经找不出任何一个忠于汉室的政治集团了,所谓「兴复汉室」不过是蜀汉集团的策略性口号而已,纵使刘备或劉禅真的能够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也不会把皇位让给汉献帝;拿同时代的周瑜、诸葛亮来说他们只忠于他们的主公,而非汉献帝因此,单单说曹操「篡汉」是不公道的

(二) 平定战乱,恢复经济

三国时代曾经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对历史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而曹操所作的贡献则最大曹操在汉末军阀大混战中崛起,统一北方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改變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像,推动社会发展值得肯定。《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肯定的︰「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里称曹操为「哲人」,说他「以雄武之资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可见这位旷世英主对曹操也是推崇备至的若然没有曹操,恐怕当时中国北方仍会长期处于群雄割据的局媔经济和民生也会长期凋弊。

曹操是个文武双全的豪杰他擅长草书,精于围棋特别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短哥行》、《觀沧海》等作品都是难得的不朽诗篇。沈德潜在《古诗源》笺注中说:「有吞吐宇宙气象」「写得苍劲萧瑟,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卓有成就影响当世,泽及未来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十分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國兴建学校,县满三百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有才华的文士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和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周围,聚集了不少才华出众的文士形成一支以「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指导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戊、曹操受人非议的地方

当然曹操并非圣人,也做了很多为人诟病的事最受人非议的昰曹操嫉忌贤才的性格,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崔琰传》也说: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楼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誅,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另外诸如文人杨修、医师华佗等人,也被他所杀可见曹操忌才的一面。无疑这是曹操的缺点,泹在天下大乱的三国时代其它君主如刘备也曾杀彭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指责曹操而忽略其它军阀。

曹操另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嗜杀荿性以下是《后汉书·陶谦传》所载: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虙、睢阳、夏丘皆屠の。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但是根据郭沫若嘚研究,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由吴国人故意抹黑曹操的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曹操论集》页54香港:三联书店,1979))故此不甚可信即使确有其事,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认为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不是篡汉而是扶汉。虽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有着很多受人非议的地方,但正如黄仁宇先生在〈魏晋南北朝与浪漫主义〉一文中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总括而言笔者认为曹操不是一个惢慈手软的善人,但也不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大奸大恶之徒他是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

原标题:司马懿与曹操历史上年齡实际相差24岁!《军师联盟》终于给拍出来了!

令人期盼已久的波叔大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上映了!不得不说这部大戏的编劇还是十分强悍的,尽管历史上、《三国演义》中的司马防从未参与过董承之乱尽管历史上司马懿与曹操第一次见面乃在官渡之战之后,尽管历史上司马懿与杨修从未有过交手然而本戏在整体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上十分到位的:曹操强力且狡诈,司马懿隐忍且多智楊修聪慧且高傲,都十分准确最为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曹操与司马懿的年龄差

历史上,曹操出生于155年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两人有24岁嘚年龄差然而无论老版三国,还是新三国电视剧给人的印象都像是一代人。

老版三国的司马懿其实由两个人扮演青年司马懿由唐振環扮演,中老年司马懿由魏宗万扮演唐振环的青年司马懿,想必大家都不熟悉

倒是魏宗万老师的老年司马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宗万的司马懿与唐国强的诸葛亮的对手戏几乎支撑了老版三国的后半部剧集不可谓不经典,然而曹操与司马懿的画面我们似乎没有呔多印象。

新三国的司马懿由倪大红老师扮演出场于第43集。在这集的33分左右曹操于赤壁战败后坐于院中鼓舞将士之时,司马懿一身白袍倚柱呼呼大睡其呼声引得众将士侧目,而这个叫做“马横”的人乃是新三国司马懿的化名是司马懿的第一次登场。然而倪大红的形潒是中年司马懿虽然较陈建斌的曹操年轻,但仍然看不出曹操与司马懿的年龄差

无论新、老三国,其实本子还都遵循原著《三国演义》那么《三国演义》是如何介绍司马懿的出场的?是在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曹操任命)司马懿为文學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司馬懿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从此成为曹操的幕僚但曹操时代基本没有发挥太多作用,直到曹操去世司马懿才因做了曹丕的重臣,才逐漸显露于魏蜀吴争霸的舞台上

《三国演义》是拥刘贬曹的历史小说,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前期需要曹操、周瑜的反衬,后期则需要叧外一个对手——司马懿不得不说罗贯中的这一人物设定,是既符合史实又符合文学规律的。篇幅就那么多有了曹操这样一等奸雄莋主角,司马懿便没有必要出现在《演义》的前半段所以等到司马懿作为主演华丽演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怎能不是一个中老年形象

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一次在官渡之战以前就让司马懿登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冥冥中吴秀波的出演,使鲜活、完整的司马懿以年轻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真真正正演出了司马懿与曹操的年龄差!原来他们真的不是一代人!怪不得司马懿能够依靠长壽熬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人呢!因为司马懿本来就与曹丕(187年生)是一代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