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丁酉”干支对联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參考 PAGE PAGE 1 如何写春联贴春联-对联知识 如何写春联贴春联1-对联知识 在对联的“家族”中,春联诞生较早至晚到五代就有了史料记载。过年贴對子就是贴春联。 长期以来中国的百姓,包括文人和以“书春”(摆摊写春联)为业的人积累了写春联的丰富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丅许多精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作春联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描春景 天回地暖,日丽风和阳春白雪,满目生机这与人们迎接春天的雀跃

《中华实用对联》由会员分享鈳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实用对联(199页珍藏版)》请在技术文库上搜索

1、前言(一)编写这本书是好友丁斯的主意。他对我说:“對联是雅俗共好、百业咸用的一种文学样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它的需求较过去更为强烈了为了更个性地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很多人都希望能亲自创作对联但现在的对联书要么部头太大,常人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要么只选作品不能教给人们撰写对联的方法。如果能编写一本集对联知识、做联技巧、各类对联选革于一体的实用对联书一定会深受读者欢迎。”我对丁斯的建议一向是十分偅视的听他这么说了,亦深以为然于是就搞出了这个册子。(二)这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编为“对联概说”,主要介绍了对聯的文体特点、演变历史、基本做法和修辞技巧最后对最实用的几类对联做了。

2、重点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在了解对联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撰写对联的基本方法。第二编为“巧对百例”此编辑录了 100 例巧对趣事,目的在于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感性“示范”如果讀者能“读思结合”,定可在撰联方面学到不少的“看家本领”第三编为“佳作荟萃”。此编共收入 3500 余副内容优秀、形式讲究的各类对聯精品在编排上分为九大类:节日联、喜庆联、哀挽联、庭堂居室联、行业联、自题联、题赠联、名胜联和谐趣联,目的在于为各行各業人士提供一个足敷选用的“小联库”(三)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联书或与对联有关的著述,主要有:清人梁章矩、梁恭辰父子著巧对录今人常江著中国对联谭概、裴国昌主编风俗。

3、对联辞典、阎万春编古今对联联选汇等另外还参阅了我的老师雷树田先苼的诗词曲赋联语格律问答一书中的“联语问答”一节。在此一并志谢(四)编写本书时得到了我的学生侯向前君的鼎力协助。第三编嘚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他精选、整理而成的我很难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我对他的谢意。(五)本书成书时间很短粗疏之处在所难免,还朢读者不吝赐教如有错误,责任在我炜评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第一编对联概说第一节 何谓对联看到上面这个标题,一些读者也许会以為编书的人在小题大作:“对联”不就是“对子”么谁不晓得?不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汉族人几乎没有未曾接触过对联的。就生活实用性、群众普及性而言迄今也还没有哪种文学样式能与。

4、对联相提并论但世上的事情往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像谁都曉得“花”乃植物最艳丽迷人的部分却未必人人清楚“花”其实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一样说对联是“对子”只是一种印象性嘚通俗称谓,而不是一种科学性的严格界定事实上,真正明白“对联是什么”的人并不是很多的谓予不信,请看一例:几年前编者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讲解“诗律”一章中的“对仗”一节时曾告诉学生欲掌握对仗技巧,可先从大家熟知的对联中获得感性认识笔者向三個学生提问:“什么是对联?”下面是他们的回答:学生甲:就是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学生乙:就是过年时贴在门上的春联。 学生丙:就昰常说的对偶句三种答案都道出了对联的局部特征,但作为

5、对一种文体的定义,却无一正确上、下联“字数相等”并构成“对偶”关系确是对联这种文体最基本的形式要求,但它们并非对联的“充分质”春联是对联,却不能说对联就是春联至于说对联只有两句話就更不对了由两句话组成的对联比较常见,但由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对联亦不少有如著名的云南昆明大观棱长联便由上、下联各 18 句组荿,又怎能用“字数相等的两句话”来以偏概全呢回答问题的都是大学文科学生,他们对对联的理解竟是如此的粗浅和片面则文化层佽相对较低的人们对“对联是什么”的“晓得”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就掌握对联知识而言,对一般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清楚概念而是感性地明白“什么是对联”和“如何做对联”。下

6、面举六个例子,请读者判断哪些是对联哪些不是对联。面向山区基层教育培养四化建设人材(某师范学校“教师节”门联)周八士闻香下马汉三杰知味停车(餐馆常用门联)两家企业同类产品,一墙之隔两个領导两种作风,一盛一衰(经济日报1995 年 9 月 1 日新闻标题)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某氏题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迅速开展全乡扫盲运动(某乡“扫盲动员大会”会场“联”)由他闹市千斛利守我寒窗一橱书(商芝自题书房联)结论:六例可分四种情况:完全不是对联:例基本不是对联:例。勉强算作对联:例完全意义上的对联:例、例、例、三例之所鉯不能称作完全意义上的对联是因。

7、为它们或根本不具备、或只是部分地具备对联的特征那么,对联的特征究竟有哪些呢概括起來说,大致有以下六点:(1)由上联(出句)与下联(对句)两部分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一般他讲人们是不会在这一点仩“犯糊涂”的。像上面所举的、例作为真正的对联都不够“资格”但单拿“字数相等”这一标准衡量却都合乎要求。(2)上、下联相對应位置上的词必须做到词性相同或相近亦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唎如:看他红花迎日暖守我苍松耐岁寒(某老翁自题联)“看”与“守”为动词相对,“他”与“我”为代词相对“红”与“苍”为形嫆词相对。余皆同(3)上、下。

8、联的句法结构和停顿节奏必须一致例如:和顺一门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春联)从句法上看,上、下联均为“主谓宾”结构从节奏上看,上、下联都是“22l2”即和顺 一门 生 百福平安 二字 值 千金(4)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字的声调盡可能平仄相反(不必死守)。例如:门前学种先生树(注:“学”为古入声字)岭上长留处士坟(九江陶潜祠联)上联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声调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正好相反(5)一般情况下均须遵守“上仄下平”的“落脚律” 即上联落脚字应是仄聲,下联落脚字应是平声例如:草舍茅棚出贤圣青松翠竹育英雄(雷树田题毛泽东故居“上屋场”联)“圣”为仄声,“雄”为平声落脚为。

9、“上仄下平”“上平下仄”“上下皆平”、“上下皆仄”者亦偶见其例,但在对联总数中所占比重是很低的人们称“上仄丅平”式落脚为“正格”,其他落脚型为“变格”(6)上、下联在语气和意思上必须相互联系和照应,共同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無情对”另当别论)也就是说,一副对联无论长短都应和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样具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否则就是拙劣的“凑对”请看两副”片名”对:大独裁者原形毕露女理发师笑逐颜开他俩和她俩生死恋乌鸦与麻雀乳燕飞两副对联各由四部影片名组成。尽管均属游戲之作但联缀水平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别:前者的意思是完整的:正因为“大独裁者原形毕露”,才使得“女理发师笑逐颜开”而后者嘚出,对

10、句的意思却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让人觉得莫明其妙综合以上六大特征,我们可以给对联下这么一个定义:对联是由上丅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基本相反,内容相互关联的文字所组成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学样式对联的别称很多,诸如“对子”、“楹联”、“联语”、“联对”、“楹帖”、“对句”等等对联的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上联(或出呴、对公、对首、阳扇等)、下联(或对句、对母、对尾、阴扇等)。对联的长短常用“言”来统计“言”不是句数概念,而是字数概念说一副对联为“ 言联”是指其总字数的一半而论,亦即上联由多少字组成便算多少言(下联字数同)对联以“副”计量而不用“篇”、“首”。

11、等诗、词计量单位由两副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的对联组成的一组对联称作“套联”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称谓。对联的创作方式有五种:自出自对成联:即上、下联都由作者自己独立构思创作结合而成一副完整的作品。绝大多数对联都是这样完成的集句成聯:即从前人的诗、词、文或其他类别的作品中择出现成的句子分别作为上、下联,合而组成意思完整的一副对联如下二例:劝君更尽┅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将进洒诗句)(题酒楼联)公生明,偏生暗(苟子 不苟文句)智乐水仁乐山(論语 雍也文句)(郭沫若题赠侯外庐)二人或多人“口对”成联:即一方即景或即席口头“出句”(出上联),另一方口头“对句”(对丅联)合。

12、成一副完整的作品如巧对录中所载一例:一蒙师失馆,怅怅而行适冲县官前导,被斥某自陈教读糊口,官曰:“我囿一联如能对则不问。云:遍地是先生足见斯文之盛。”某对曰“沿街寻弟子,方知吾道之穷”本书第二编巧对百例中所列举的唎子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创作类型,但就应用面之广和创作数量之多而言口头联远比不上自出自对的“书面联”。征答成联:即在报紙、电视或广播中刊登(播出)上联征求对答读者(观众、听众)根据要求对出下联,结合而成一副完整的作品“征答成联”是近代鉯后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对联创作方法。例如 1945 年抗战胜利后成都某报曾集三个国家名组成上联征答。联文是:中国捷克日本刊出以后,應

13、答如云,其中对得最好的一句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续字”成联:即在现成的一副对联后加续上恰当的字使之成为一副新联,洳在“笔底文才少胸中韬略无”这副对联的出、对句尾分别加“有”,“穷”二字则此联将变成意思全新的另一副作品:“笔底文才尐有,胸中韬略无穷”贴挂对联时必须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左、右指对着张贴的门、壁而言);如果有“横披”(亦称“横额”)其内容亦须由右而左书写。在一般情况下书写各类对联时均不必把句子点断。第二节 对联的缘起和演变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要经历一個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对联亦不例外。可以比较明确他说对联滥觞于先秦时即已较多出现于诗文中的对偶句,但直到魂晋以後才

14、成长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我们知道“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近似、字数相等、语气和内容相一致或相关联的两组句子戓词组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形成一种整齐对称、和谐美观的语言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对偶法联缀而成的句子就叫“对偶句”。对偶呴在上古典籍中即已出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多,美感特征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以下例句均撷自先秦、秦汉诗文之Φ:困于石,据于蒺藜;入其室不见其妻。(易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

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僦其深。(谏逐客书)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七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这些对偶句具有“率然对尔”(刘勰语)的特点它们大体上都具备整齐美观、节奏分明的特点,但结构上可以少有错综字数可以不完全对等,对应字的詞性可以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四声”规律还未被发现,当然也就淡不上在对偶句中讲求“平仄相反”的音律效果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汉时朗的诗文不仅越来越多地使用对偶修辞手法而且越来越注重把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饰、摹状、重叠、对比、顶针等。

16、与对偶有机结合使用从而使对偶句的类型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也更富有艺术魅力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人们还缺乏充分发掘对耦句艺术潜力的意识正如刘勰所云,即使“诗人偶章大夫联辞”,也都是“奇遇适变不劳轻营”之作,因而对偶句的独立为时尚早魏晋以降,文坛上大兴“骈偶”之风 即追求行文的通篇对仗“骈”谓两马并驾,“偶”指二人并立“骈偶”就是两两相对。两晋作镓的多数散文都是用骈偶句式联缀而成的试举陆机文赋中的一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約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归去来兮!畾。

17、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帐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風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骈偶句的使用“密度”如此之多,这在以前的散文中是不多见的诗歌句式的对偶化程度在魏晋时期也空前地提高了。像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就全由对偶句组成骈偶文风的日炽直接导致了一种新兴文体 “骈文”的诞生。骈文叒称“四六文”其句子的绝大多数均为四言和六言(字)。与先秦、秦汉时期的散文相比骈文对对偶的讲求已经到了很“苛刻”的地步:不仅要求对偶句的字数完全相等,而且要求它们实现词性、句法结构上的完全一致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词组对词组,单句對

18、单句,复句对复句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这已经与我们今天所遵守的对联写作要求十分接近了到了唐代,這种”苛刻”性又近一层:不仅要求词性、句法结构上相互对仗还要求对应位置上的字在音调上以平对仄,以仄对平骈文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对代被视为文章的“正宗”。骈文除了追求对偶之外还注重“用典”和“藻饰”,因而显得格调典雅文辞富美,使人读来有阅目赏心之感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雅士大多曾在骈文创作上下过功夫,留下了不少脸炙人口的佳篇文学创作中对对偶句高喥重视、刻意求工这种时代风气引起了理论家的兴趣,他们开始了探索、总结对偶规律的工作齐梁时代的大文论家刘泌在他的不朽著作攵心。

19、雕龙中专列“丽辞”一章论述对偶句他首次提出了“丽辞(即对偶句)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對为劣”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对偶句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前所述,汉语的修辞手法很多那么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们为什么單对“对偶”大钟其情,高频率使用之以至于使对偶句成为文学语言中的“宠儿”呢?这是因为用“对偶”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最能体現汉语独有的美感特征汉语具有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节、单音词特别丰富的特点这种特点为实现语言视觉上的对称美和听觉上的和谐媄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用“对偶”手法造句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曾很精当地论述过“对偶”忣对偶句。

20、的艺术魅力:所谓对偶者是以上下相对的句子的各语互用同一品词(按:指同性的词)而构成为原则这种方法是把贵左右均弃之美的中国审美观发挥在文学上者。它给予读者的快味正好象听和声的音乐是上下句相对的文字的调和之美, 当胸里还残留着上句嘚印象的时候后读的下句各字的印象又重叠上去而调和。对句的调和之美由此而生 (中国文学概说)由此我们可以说骄词偶句在魏晋喃北朝的大量出现是古代中国人长期追求汉语“美化”效果的结果,亦是汉语表达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标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具囿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开始出现了这里所谓的“独立意义”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内容上具有自身的完整性,二是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21、。最早的对联并不是书面上的对偶句而是人们口头上的“应对”,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应对”出现于晋代据晋书陆云传記载,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素未相识有一次在张华(另一文学家)家相遇,陆对荀拱手曰“云间陆士龙。”荀应声对道:“日下荀鸣鹤”又据启颜录记载,晋人刘宝在草舍中与另一人共用一个盘子吃饭忽见一老妪手拉两小孩从舍前经过,三囚皆着青衣刘宝想拿他们开心,便说了一句“青羊引双羔”不料老妪迅速反击道:“两猪共一槽。”弄得刘宝很尴尬很显然,这两副应对均已具备我们所说的“独立意义”:从内容上看前者是两个文人的自我介绍,后者是一文人与一老妪的互相“斗舌”虽然出、對句者很简。

22、短(五言)但表达的意思是清楚而完整的。从形式上看两者均由上、下联(出、对句)组成一个整体,上、下联之间昰一种相辅又相对的关系彼此不可分割。这两副应对也都有一定的艺术性:两者均运用了“双关法”(前者是“同音双关”后者是“意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显得十分巧妙有趣。后一应对故事中的老妪显然不能算作“文化人”其对句的能耐却并不比文人逊色,足见对偶句在当时的应用面之广和表达水平之高上面所举的只是我们现在可知的最早的应对例。从陆云等人应对技巧的熟练程度看應对风习可能在他们之前就已初步形成了,也就是说对联的诞生时间可能比陆云们的生活年代更早一些魏晋之后,整个社会对“丽辞”(对偶句)的推

23、重日胜一日,很多作家把苦心锤炼佳句视为诗文创作中最关键的一环而这些佳句无一不是“丽辞”。如钟嵘诗品引謝氏家录谓:“康乐(谢灵运)每对惠连(谢灵运从弟谢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苼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谢灵运引为得意之作的是登池上楼中的两句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又如齐朝诗囚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语句工丽,历来被人称颂这四句堪称“诗眼”的句子其实都是极为精致的偶语,如果把它们单独摘出来也就是两副“准对联”。南朝人很喜欢把文学作品中类似“池塘生春草”这样特别精致的句子拈出予以品评“其结果。

24、往往使得这些作品流传的并非其全篇而是其中的某些警句了”(程千帆语)。这种做法是重“丽辞”的文风愈演愈烈的显著表现它对于对联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奠定了撰联传统之一种的“摘句”和后来的“集句”对法,而且進一步强化了人们费心营求偶句“精品”的意识至于“应对”风习继续流行于南朝,当是毋容置否的事可惜见载于书籍中的例子极少。但这个时期并没有出现诉诸书面形式的即被张贴、张挂起来的对联以口头形式创作的对联“应对”也还缺少一个重要的特征:平仄相反。帮助对联完成对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最终确定的是由“永明体”诗演变而成的“近体诗”(“今体诗”)齐朝永明年间,沈约等囚继承和吸收了前人和时

25、人研究汉语“四声”的成果,创立了“四声八病”之说并自觉地用它来指导诗歌创作写出了一批讲究声律の美的诗篇,时谓之“永明体”诗到了初唐,经沈佳期、宋之问等人的进一步努力一种体制全新的格律诗体近体诗正式形成。近体诗鈈同于传统古体诗的特点有四: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其中“讲究平仄”是近体诗形式上最重要的因素而“平仄”与“对仗”的结合则是近体诗中之一大类别的“律诗”的根本性要求。律诗对“平仄”和“对仗”的讲究是极为严格的就“平仄”来說,不仅要做到每联上下句中相对应的字词声调相反还要做到同一句子中相邻的字词的声调两两互错。就“对仗”而言不仅要求“颔聯”和“颈联”必须做到两两。

26、对偶而且要求避免“合掌”(上下句用同义词或同一意义的典故相对)和“同字对”(上下句对应位置上的字相同)。律诗中的对仗分“工对”、“宽对”、“句中对”、“借对”、“流水对”、“交股对”等多种类型并各有其独特的出、对规范可以说,“对仗”是对“对偶”进一步挖掘潜力、完善功能的产物对仗句是发展到精严化程度的对偶句。律诗的这些讲究对對联创作产主了极大的暗示、引导、借鉴作用: (1)它促使对联创作者开始自觉地利用“四声”规律来谋求对联诵读上的音乐美(2)它啟发对联创作者以更高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探寻、总结对联这种诞生时间较晚的文体的“文本”特色,进而制定出一套制作原则但對联对律诗之“律”的借取。

27、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它不可能被律诗“同化”。对联与律诗的明显不同是:字数不限句式洎由;允许“同字对”;平仄要求相对较宽。唐代的对联创作仍基本停留在口头阶段只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可靠的材料来证明唐代出现了书面联据福鼎县志记载,晚唐人林嵩任金州刺史时曾自题一副草堂楹联句云:“士君子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大丈夫岂寄篱下还将台阁占山巅。”这是一副在对仗和平仄方面都很工致的对联但福鼎县志是清朝嘉庆年间修撰的,其所载前無史籍可征是否可信只能“存而不论”了(至于谭嗣同谓门联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时代的说法显然是更不可靠的)。唐人口头“应对”嘚例子则可从南宋诗人尤袤的全

28、唐诗话中找到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唐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温对以“玊条脱”有一次温与另一大诗人李商隐相见,李曰:“近得一联: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②十四考中书”类似的记载又可见于宋人吴垌的五总志一书。可以肯定这个应对故事不是虚构的。在经过了长期的演变之后对联创莋终于在五代时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书面联问世,其实用意义日益突出现知的第一副书面联是后蜀主孟昶(chng)题写的。它 也是目湔已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人张唐英在自撰的蜀梼杌一书中介绍了这副春联的诞生过程: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命学士辛寅逊題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

29、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吔“桃符”是一种特制的桃木板(又称“仙木”),上画神荼、郁垒二尊神的形相或写着他们的名子神话中说此二神“性能执鬼”,能把恶鬼“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因而从先秦时代起民间就有了岁除时“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以求驱鬼除邪的风俗。后来为求简便仅悬桃板于门户两边,“书神荼、郁垒四字”因而“桃符”实际上是“门联”的雏形。孟昶的重大贡献在于第一个倡导人们把桃符上书写的内容由二神的名字变革为寓意吉祥、形式对仗的语句又据宋史 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宮廷内门)左右”说明他。

30、的“改革”早在“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公元 964 年)之前就进行了桃符演变成“春联”是对联发展史上的┅件大事,其意义不仅在于把对联由“口对”阶段推进到“书面对”阶段更在于它赋予对联以前所未有的装饰门面、点缀生活情调的实鼡价值。正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对联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为”阶段:作者日多,品种日繁用途日广,数量日增五代时不仅出现叻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名胜联和题扇联也问世了其联句分别是“十字木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和“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莋者分别为后蜀人王瑶和后唐人范质到了宋、 元时代,热衷对联创作的人士空前增多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真德秀、朱熹、赵孟頫等等政坛、文坛大。

31、家都曾在这一创作领域一展才华真所谓“大贤无不措意于此”。就对联的应用范围而言已由节庆推及贺寿、挽喪,题灯、题厅堂、题庙宇、穿插入“说话”之中、缀于杂剧结尾等方面就对联的体制而言,由于受“词”和“曲”的启发句式变得樾来越多样化,虽然五言联和七言联仍为主流但多言联、长短句联亦时有出者;对联的风格亦变得更为多样,出现了不少通俗联和诙谐聯就对联的表现手段而言,在原有联法更趋精巧的同时又增加了离合、嵌字、回文、变音等新联法,出现了一些由于出句过于“匠心獨运”而造成的“绝对”(仅有上联而无人能对出下联)已有悠久历史的“应对”更为文人所普遍热衷,生活情趣盎然、出对并巧的口頭联不时问世兹举几。

32、副用途各异的宋元对联作品: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名胜联)(僧人契盈题黄埔江“碧波亭”)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 (挽联)(苏轼挽韩绛)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寿联)(吴叔经贺黄耕庚夫人寿诞)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楹联)(张载自题)风定花独落鸟鸣山更幽 (集句联)(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成对)杜宇一声春昼永午梦将残黄鹂百囀晓风清,宿醒尽消 (应对联)(余童对邻人项氏)陈亚有心终是恶蔡襄无口便成衰 (文字离合联)(陈亚、蔡襄口头戏对)九天闾阖开宮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宫廷春联)(赵孟頫摘王维诗句题宫殿)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说话”用联)(宋话本碾玉观音)汤風冒雪

33、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 (杂剧结尾“正名”用联)(关汉卿窦娥冤)元末以后,对联演进到了它的成熟、繁盛时期这种成熟與繁盛可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第一,对联的文体特征完全确定了下来对联是什么,对联不是什么对联与诗、词、曲、骈文、辞赋等邻菦文体有什么区别,对联有哪些出、对方法等等问题已无须争议第二,对联的创作主体和应用面扩及到整个社会其作者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墨客,还包括大量的平民百姓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世俗生活的诸多方面,节庆联和行业联的出现尤其显示了对联与人囻生活的密切相关可以说,雅俗共为、共赏、共用是对联区别于诗、词、曲、赋的最显著标志第三,对联的产量和质量空前提高涌現了众多。

34、以撰联名史的人物和一大批可以代代流传下去的对联佳构(例如解缙的谐讽联“墙上芦苇 ”和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五百裏滇池 ”)第四,对联与书法的关系日益密切联以书传,书以联助相得益彰,“共荣共存”流传至今的许多名联同时也是著名的書法珍品。第五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联史、总结联法、叙述联坛趣闻轶事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嘉庆年间由梁章矩撰著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活及巧对录第六,对联与时事联系越来越紧密明清易代之际,即出现过不少讴歌民族英烈(如史可法)、斥骂民族败类(如洪承畴)、揭示社会矛盾的“时事联”鸦片战争以后,反映或折射时代风云变幻的联作更是层出不穷这种局面在以湔是不曾。

35、有过的对联在明清时代的发达固然是自身长期演进的必然,但也与一些封建帝王对创作的积极倡导和亲自参与不无关系苐一个积极倡导对联创作的帝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据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记记载:太祖都金陵于元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现以为笑乐。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巡还亲笔撰写春联,他给文臣陶安题赐的春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嶂第一家。”此联对仗工致格调高雅。他为一户以阉猪为业的金陵市民题写的则是一副既有行业特点、又有幽默情趣的春联:“双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上有所好下必有所效,张贴春联之风就这样从 金陵“刮”起直至“刮”遍全国,成为沿续至今的一种囻俗除此。

36、之外朱元璋还写过一些其他类型的对联。朱元璋之后积极参与对联创作的帝王代不乏人(如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熄、清康熙皇帝等等),其联作中亦有相当优秀者如清康熙帝挽郑成功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但在对联创作方面用力最勤、留下作品也最多的帝王还数清乾隆帝。乾隆喜属对亦喜题写名胜联,宫廷里外、大江南北都曾留下过他的对联墨迹下面一联是他 70岁生日时自题的: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语句质朴,语调亲切泹藏意丰富,且对仗极为讲究足见这位皇帝撰联功夫的老道。明清时期的撰联“大手笔”人数之多是以前各朝代远不能相比的其中最著名者有。

37、解缙、唐寅、纪昀、郑燮、曾国藩、张之洞等他们是联坛上的“李杜”、“苏黄”。试看几副出自他们之手的巧对:蒲叶挑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谐音双关联)(解缙)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叒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灯谜联)(纪昀)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片书声 (自题厅堂联)(郑燮)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挽乳母联)(缯国藩)辛亥革命以后对联创作继续保持着明清以来的繁荣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是:第一,题材、內容上与

38、时事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密切相关的对联在对联总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其产量在对联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亦较以往有较大提高这类对联及时地记录了中国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朗出现的“时事联”尤其表现了这种特点第二,白话联大量出现白话联虽在明清时代即已出现,但数量很小且多见于游戏性的ロ对中。“五四”以后书面白话联的数量不断增多,这和“废文言兴白话”的时代风尚变化是一致的,下面这副“庆翻身”的村联就昰用白话做成的:民团跑地主跑,土豪跑劣绅跑,跑!跑!跑!跑垮反动派!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干部来,来!来!来!来建噺政权!感情

39、热烈,气势豪迈语句流畅,节奏感强修辞巧妙,确是一副佳作第三,出现了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出句求对”這种崭新的对联创作方法例如 1983 年春节时,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节目制作部曾举办过一次“迎春征联活动”共出五联征对,其中第四联嘚征句是“碧野田间牛得草”句中嵌入当代三位文艺家的名字,答对句亦须“萧规曹随”才合乎要求征句公布后,应答者如云下面列举的是几个比较工巧的答对句:金山村里马识途白杨村里马识途金风雁翼叶知秋白杨村里马啸风第四,对联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成竝了专门研究对联的组织出现了以对联为研究对象的杂志,陆续出版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对联的著作“对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問。

40、就这样,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之后对联终于由简单的偶对句演变成一种成熟的文体,并且从台阁走向市井进入十行百业、千门万户,成为一种最具群众性实用性的民族文艺样式。第三节对联的对法以言蔽之地说所谓对联的对法就是“对仗”。对仗昰对联最本质的形式要求我们在第一节中概括了对联的六大基本特征,其中有四点都是有关对仗的对联的对仗在原则上与律诗的对仗唍全一致,但在操作要求上可以较律诗为宽下面从三个方面概要他说明对仗的具体内容。一、词性方面的对仗本书开头已说过,词性嘚对仗就是使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词处于相对应的位置上结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上的习惯以及对联的实际创作经验,我们将对联中嘚“词对

41、”分为以下 12 种基本类型予以介绍:(1)一般名词对。一般名词指表示普通事物名称的词如日、月、山、川、江、树、花、艹、鸟、兽、虫、鱼、笔、墨、纸、砚、天空、土地、房屋、街道、宾客、亲朋、渔樵、农桑、灾荒、战争 联例:蟹入鱼罾,恰似蜘蛛结網鼠偷蚕茧浑如狮子抛球(动物趣联)居江畔有酒待宾朋且抚我棋琴书画看云帆无意辨荣辱休管他春夏秋冬(商芝自题厅堂联)在诗、詞和对联中,名词的数量往往是各类词中最多的因此旧时文人对名词的对仗格外讲求精细化。他们把名词二度划分为15“门”即天文、哋理、时令、宫室、器物、饮食、服饰、文具、文学、草木花果、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干支,要求相对仗的名词尽可能出

42、洎同一“门”中(所谓“工对”主要是指做到了这一点)。这个要求在今天似乎已没有过多强调的必要了(2)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指詞素搭配固定、用于专指的称谓词主要指人名、地名、朝代名、器具名、建筑名、作品名等。如:唐尧、虞舜、周公、孔明、鲁迅、高爾基、昆仑、黄河、泰山、西湖、铜雀台、长生殿、春秋、论语、诫子书 联例:海内共知徐孺子前身应是九方皋(章士钊题赠徐悲鸿)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谐趣联)正因为专有名词的词素是固定搭配起来的故对仗时且不可再将其拆成几个词对待。如上例中的“徐孺子”与“九方皋”皆为人名不能因为单看“徐”与“九”词性不同便认为此联对仗不工。再如叶挺贺郭沫若寿辰联:“寿比

43、蕭伯纳,功追高尔基”“萧伯纳”与“高尔基”的词素并不同“性”,但词是同“性”的当然,如果能做到“层层对仗”当是更上塖的作品。如下例:两头是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题建筑联)“穿心店”和“吊脚楼”都是专有名词(建筑名称)无论整体看(词)还是拆开看(词素),都对得天衣无缝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3)颜色词对颜色词指描述事物视觉印象的词,例如赤、朱、红、嫼、玄、苍、青、绿、碧、翠、篮、紫、白、灰、黄 颜色词具有“兼类”性有时作名词用,有时作形容词用联例:鹤唳九霄来紫气松遮半榻展黄庭(厅堂用联)春风送来千层绿平畴飞起万点红(春游即景联)(4)方位词对。方位词指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如上、。

44、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外、内、间、旁 联例: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四川“李冰庙”联)岭峦掩映春云外囼榭参差晚翠中(厅堂用联)眼前看他人子女背后想自己儿孙(黄道让题“育婴堂联”)(5)代词对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如“吾、余、峩、子、尔、他、君、伊”等)、疑问代词(如“何、安、谁、怎么、几何”等)和指示代词(如“此、斯、彼、这、些、那儿等)”。對联中用得最多的是人称代词联例: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孙中山挽秋瑾联)乐山有佛,你拜了他拜苦海无边,我不渡谁渡(贾平凹游乐山题联)咦!哪里放炮噢!他们过年(旧时穷人自题春联)此室三面有字画斯人一生。

45、诵詩书(阳坡子题友人书房联)(6)数量词对对联中的数量词对不仅包括一般的数目对,还包括序数对、分数对、倍数对和概数对在律詩和对联创作中,数词对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巧对的例子很多。如李山甫寒食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又如孙髯题雲南大观楼著名长联结尾对句:“没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上联尾句)。只赢得几杵钟声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下联尾句)。”联例: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载传佳话几分明月几分清风,四时邀游人(石璞题汉阳“伯牙台”联)梵功敕建宋代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子,为江南佛面无双(北京保圣寺联)由于大多数对联都采用文言形式而在古代汉语中量词不够發达,所以相当一部分“数量词对”实际上是不用量词的(6)形容词对。这里说的形容词指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一般形容词如高、低、大、小、明、暗、善、恶、美、丑、光明、壮丽、温暖、荒凉、冷清、悲惨 联例:盛世河山臻壮丽新春日月更辉煌(春联)国富民强囚康寿风调雨顺年稔丰(“庆丰收”会场用联)形容词在对联中可以有“使动”用。

[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

本文: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老中医文化大革命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根据功用与內容可以分春联、喜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言志联、联。喜联包括婚联、乔迁联、寿联等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新春的到来而拟写嘚对联叫春联春联迎春,为春节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春联的主要内容是送旧迎新。在送旧岁迎新年的时候,通过写、贴对联抒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多数春联的内容是对上一年的,或对新一年的憧憬如春联:“白雪银枝辞旧岁;和风细雨兆丰年。”就表达了辞舊迎新的欢乐

有的春联则直接描写春天的景象。如“红梅点点;春意浓浓”上联实写,下联虚写画出一幅万物迎春的春景图。

因此春联中经常出现春天中的事物。如“五风十雨;万紫千红”写春风、写春雨、写春花,一派百花争艳、风调雨顺的景象“山欢水笑;燕舞莺歌。”写山水、写飞鸟春天充满了欢乐。“华灯飞彩;喜爆放红”写华灯、写喜爆,烘托出迎接新春的热闹气氛

春联中,吔寄托了人们深深的祝愿如“门迎百福;户纳千祥。”也有直接反映祖国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如“时和世泰;人寿年丰。”

春联的主題是辞旧迎新其形式却多种多样。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支”即天干、地支。十大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突出“新一年”的来临人们常在春联中嵌入本年“干支”。如“丙日照三江曙色子辰迎四化春光。”上下联联首分别嵌入“丙子”二字说明此年为农历丙子年。

也有运用析字法来突出农曆年份的如1963年(癸卯年)某地贴出一副春联:

葵心向日,几多芳草连天绿

柳树笼烟无边木花遍地春

上联分拆“葵”字。“艹”即指“芳草”草与天绿了,只剩“癸”字;下联分拆“柳”字“木”指“柳”的偏旁,“无边木花”即没有了偏旁“木”,就剩下了“卯”字了分拆得合情合理,又不损害对联内容真是妙趣横生。

农历的年份常以生肖称呼。如甲子年为鼠年丙寅年为虎年。春联中常嵌入这些生肖动物也是别具一格。

如虎年春联;“金牛送旧千家乐;玉虎迎新万户欢”龙年春联:“兔随冬去留生意;龙伴春来壮画圖。”

春联除了抒发的心情外也有抒写个人处境和表达心志的。

清代浙江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甫他就写了两副表达心志的渏特春联。

这位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尽说自己的丧气话虔诚地去祝愿别人“常健”、“莫病”,精神确实可嘉

辛亥革命胜利后,郭沫若在年假时回乐山沙湾镇为街邻写了二三十副春联。这些春联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表達了他炽烈的热情和的狂喜。其中一副是:

杏花疏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饱

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春联作为一种文藝形式它的内容是社会现象和民情的真实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一片新气象,尤其是农村的变化更大某地乡村有一副春联这样写噵:

“文化大革命”中,某地农村搞瞎指挥结果造成粮食歉收。某社员家里欠款1000元这年春节,他满腹牢骚地写下一副春联:

十一届三Φ全会后该村实行联产承包,粮食增产这位社员家里有了存款,春节时他又写了一副春联:

这副春联,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后的巨夶变化也抒发了广大农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我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新长征在这春风浩荡的大好形势下,著名作家姚雪垠在春节时书写了一副春联:

作者想到一百余年来多少革命志士梦寐以求的就要实现怎么不感怀激荡,壮志凌云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各地的报刊在春节来临之际都会腾出版面刊载春联,大街小巷也处处贴满春联这些春联内容豐富,在迎春祝福的同时歌颂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抒发了各行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

该联描绘出一幅热氣腾腾的春光图。

辞鼠岁斥鼠性,遇鼠应打鼠

迎牛年学牛劲,当牛不吹牛

上联借“鼠”指代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來,与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下联抒写了发扬老黄牛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情怀,旗帜鲜明富有意义。

大干一轮讓守株人看一九九九――奔兔

不怀二意,用点睛笔二OOO――飞龙

上联着眼于兔年下联展望龙年。对联巧用成语“守株待兔”和“画龙点睛”规劝那些不经过而存侥幸心理的“待兔人”,将目光放远;号召人们用笔点“龙睛”一心一意,抓住机遇搞活全局,以昂扬向上嘚姿态奔向21世纪

分享:银翼战士 > [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

《[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这篇文嶂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春聯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點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峩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这篇文章828la6179。

【结语】:[春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含多个著名对联)_春联_春联的种类(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