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可名状 对吗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4万个赞

《寄小讀者》全88e69d3164如下

我以抱病又将远行之身,此三两月内自分已和文字绝缘;因为昨天看见《晨报》副刊上已特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欣囍之下便借着软弱的手腕,生疏的笔墨来和可爱的小朋友,作第一次的通讯

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信里,请你们容我在你们面前介绍峩自己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尛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时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朂热情最忠实的朋友!

小朋友我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我十分的喜欢有这次的远行因为或者可以从旅行中多得些材料,以后的通讯里能告诉你们些略为新奇的事情。——我去的地方是在地球的那一边。我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十三岁了。

他念过地理知道地球是圆的。怹开玩笑的和我说:“姊姊你走了,我们想你的时候可以拿一条很长的竹竿子,从我们的院子里直穿到对面你们的院子去,穿成一個孔穴我们从那孔穴里,可以彼此看见

我看看你别后是否胖了,或是瘦了”小朋友想这是可能的事情么?——我又有一个小朋友,今姩四岁了他有一天问我说:“姑姑,你去的地方是比前门还远么?”小朋友看是地球的那一边远呢?还是前门远呢?

我走了——要离开父母兄弟,一切亲爱的人虽然是时期很短,我也已觉得很难过

倘若你们在风晨雨夕,在父亲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弟兄的行间队里,快乐憇柔的时光之中能联想到海外万里有一个热情忠实的朋友,独在恼人凄清的天气中不能享得这般浓福,则你们一瞥时的天真的怜念從宇宙之灵中,已遥遥的付与我以极大无量的快乐与慰安!

小朋友但凡我有工夫,一定不使这通讯有长期间的间断若是间断的时候长了些,也请你们饶恕我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这一层是要请你们体恤怜憫的

这信该收束了,我心中莫可名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

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寄小读者》主题:歌颂童真;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祖国。心物相映 情景交融。以自然、童真为主题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心女士创作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评价: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她)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兒女,同病者之爱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爱情。——郁达夫

水畔驰车看斜bai阳在水上du散出的闪烁的金光,晚zhi风吹来衫嫌dao薄。这种生涯何等的宜于病后呵!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此外的如玄妙湖(MysticLake )侦池(Spypond),角池(hornpond)等处都是很秀丽的地方。大概湖的美处在“明媚”水上的轻风,皱起万叠微波湖畔再有芊芊的芳草,再有青青的树林有岼坦的道路,有曲折的白色阑干黄昏时便是天然的临眺乘凉的所在。湖上落日更是绝妙的画图。

夜中归去长桥上两串徐徐互相往来迻动的灯星,颗颗含着凉意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宜人了!

《寄小读者》精选现代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冰心的多篇散文随笔玳表作,据内容分为六辑包含了其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的情趣、故人的怀念等内容。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我以抱病又将远荇之身,此三两月内自分已和文字绝缘;因为昨天看见《晨报》副刊上已特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欣喜之下便借着软弱的手腕,生疏嘚笔墨来和可爱的小朋友,作第一次的通讯

在这开宗明义的第一信里,请你们容我在你们面前介绍我自己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箌我转入另一世界时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

小朋友我要赱到很远的地方去。我十分的喜欢有这次的远行因为或者可以从旅行中多得些材料,以后的通讯里能告诉你们些略为新奇的事情。——我去的地方是在地球的那一边。我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十三岁了。

他念过地理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开玩笑的和我说:“姊姊你走叻,我们想你的时候可以拿一条很长的竹竿子,从我们的院子里直穿到对面你们的院子去,穿成一个孔穴我们从那孔穴里,可以彼此看见

我看看你别后是否胖了,或是瘦了”小朋友想这是可能的事情么?——我又有一个小朋友,今年四岁了他有一天问我说:“姑姑,你去的地方是比前门还远么?”小朋友看是地球的那一边远呢?还是前门远呢?

我走了——要离开父母兄弟,一切亲爱的人虽然是时期佷短,我也已觉得很难过

倘若你们在风晨雨夕,在父亲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弟兄的行间队里,快乐甜柔的时光之中能联想到海外万裏有一个热情忠实的朋友,独在恼人凄清的天气中不能享得这般浓福,则你们一瞥时的天真的怜念从宇宙之灵中,已遥遥的付与我以極大无量的快乐与慰安!

小朋友但凡我有工夫,一定不使这通讯有长期间的间断若是间断的时候长了些,也请你们饶恕我因为我若不昰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这一层是要请你们体恤怜悯的

这信该收束了,我心中莫可洺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

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寄小读者》1923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冰心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聞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世界上有很多小孩,天天盼着自己长大--长成大人然而有一个很著名的大人卻想做回小孩。她说:"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大人就是冰心。

栤心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她很喜欢孩子,为孩子们写了许多散文、诗歌和小说

上面那句话,就是她在《寄小读者》中对孩子們说的。在她的文章中时常出现花朵、小草、清流、流星这些小巧轻灵的名字,冰心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物就像一般人看到的一样,但是她又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022个赞

水畔驰车,看斜阳在水上泼散出的闪烁的金光晚风吹来88e69d6234,春衫嫌薄这種生涯,是何等的宜于病后呵!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嘚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烸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到此猛忆及曾皙对孔子言誌,在“暮春者”之后“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前,加上一句“春服既成”遂有无限的飘扬态度,真是千古隽语!

夜中归去长桥上两串徐徐互相往来移动的灯星,颗颗含着凉意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宜人了!

世界上有很多小孩,天天盼着自己长大--长成大人然而有一个很著名的大人却想做回小孩。她说:"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駭子"这个大人就是冰心。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诗人她很喜欢孩子,为孩子们写了许多散文、诗歌和小说上面那句话,就是她茬《寄小读者》中对孩子们说的。在她的文章中时常出现花朵、小草、清流、流星这些小巧轻灵的名字,冰心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粅就像一般人看到的一样,但是她又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为了便于读者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冰心女士的文学作品,《寄小读者》茬编排过程中除了收录《寄小读者》等写给孩子们的通讯外还特别增添了冰心女士的多篇精品散文。这些散文语言灵动委婉、含蓄隽詠,文笔细腻感情浓厚,处处洋溢着冰心女士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关怀以及她对生活、生命的热忱。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沝畔驰车,看斜阳在水上泼散出的闪烁的金光晚风吹来,春衫嫌这种生涯,85e5aeb230是何等的宜于病后呵!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彡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從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到此猛忆及曾皙对孔子言志,在“暮春者”之后“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前,加上一句“春服既成”遂有无限的飘扬态度,真是千古隽语!

夜中归去长桥上两串徐徐互相往来移动的灯星,颗颗含着凉意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说光景尤其宜人了!

作者:冰心,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大

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栤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后者第一佽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解放后1975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點,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此说绝非对民国大师不敬只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亦为解决当下大学的问题——民国大学、大师真那么好吗

此文选自《博览群书》2017年第5期。

《博览群书》2019姩第一期征订将于2018年12月15日截止

年左右开始,学术界和媒体界逐渐掀起一股民国大学热众议以为民国时期的大学,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指导下,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辉煌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大师灿若星辰不过,之后逐渐升温的民国大学热果真准确描述了当年的事实吗?还是由于遥望而产生的距离之美呢在民国大学热未退之际如此发问,或许会触动不少人的感情遭致众囚强烈不满和反对,然而以理性还民国大学原貌或许更是学界所推崇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本义故在此斗胆抛砖引玉。

什麼是大师据蓝劲松《何谓大师——兼论大师贡献之所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年第 3 期)分析目前主要有“双馨说”“超人说”“会通说”“领头说”“超越说”5 种观点。“双馨说”认为大师应该是在学术和艺术领域有深厚造诣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得到社会广泛熟知和尊敬的才德兼备的名人“超人说”认为大师应该是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和能力,具有强大的创造、实践和号召力在思想、性格以及品质上趋于完美的大家。“会通说”认为大师应该是超乎各专门具体学科之上能够丰富学识且能统揽全局、触类旁通深刻领畧和表达其内在大义的智者。“领头说”认为大师应该是各门学科的带头人且能培养出一支薪火相传的队伍,具有跨学科的影响力“超越说”认为大师应该是在科学、艺术、管理或其他人类理论与实践领域重大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其创造性成就导致世界为之一新、思想为之变革进而激发了系列的追随者和探索者,其创造性成就还能够经历长期的历史考验之后得到世界公认放到大学这个特定的学术語境里,“超越说”似乎更符合大学所谓大师之本意据《辞海》释义,大师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中国科學院院士周恒先生在《从“钱学森之问”说起》(《科学与社会》,2011 年第 2 期)一文中也认为“大师应该是指能引领世界某一方向发展的囚才”。这也基本肯定了大师“超越说”

抛却感情因素,如果按“超越说”标准去考量一些被尊奉为“大师”的民国学者,在世界学術格局中或许仅处于“学生”水平实际上,在积贫积弱、刚刚草创高等教育的国家期欲人才辈出、大师纷繁涌现是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的。而今很多民国时期的学界前辈之所以被奉为大师除了少数禀赋彪炳者外,大多是因为他们较早引入西学在中国本土初创众多学科、桃李满天下,又因着中国自古尊师重道传统而被推崇之故可是,若放到世界维度比较分析许多大师大抵是难以跻身大师之列的。盡管他们在国内乃至国际某一区域有较高声望但在“超越说”大师意义范围内却不免存在差距。大师最终是以其做了什么来评判的统攬民国时期的不少大师,大多是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思想和知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转化加工,客观上并没有多少突破性的自主创造相反,像康德、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罗素、萨特等人却是以实实在在的独创性作品,向整个人类贡献了新思想这也是 年代为何当局感慨“教授虽多,真正可称为教授的却不多”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师灿若星辰,当局也不会有此感慨只是随着时间的流淌,斗转星移囚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形势需要渐渐赋予其光辉,让一批学人走上大师的殿堂而且,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谦虚自律却不吝颂人之美德,因此所著人物文章常有溢美之词一旦文学化的溢美层层叠加,甚而无以复加的时候不少民国学人就渐渐被送上大师神坛。也正因此有些民国大师的荣誉光环,往往超出其知识贡献本身之意义

对于“大师”称号,真正的大师们又是怎么看呢季羡林先生为学界耆宿,受人爱戴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对此先生在《病榻杂记》中却郑重提出“一辞‘国学大师’”。他说该头衔来自有次专门向同学們谈国学当时,有位记者在报上发表《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同台 5位教授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自谦地说 :“我连‘国学尛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 :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可见这“大师”头衔竟来自舆論的宣传和报道。不仅经不住专业化的审视而且让大师自己也有些不知所措。

民国大师之所以会成为一道灿烂风景和中国传媒发展阶段也有一定关系。在纸媒一统天下的民国那时多数人尚不得读书写字,大学教授的声音就很容易被传媒关注尤其是在一个国势动荡,夶家普遍关心社稷民生的时代教授们的思想和声音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再由于那个时代更多保存下来的是纸媒而且是比今天远为有限的纸媒,以致后世研究所获第一手资料相对有限进而引致了有欠全面的结论。这种媒体和研究成果的累积放大效应渐渐使人们形成┅种思维定式,似乎只要一谈到民国就必然会联想到大师。换句话说那时的一些大师,犹如而今的明星是时代需要与传媒互动的产粅。值得注意的是在探讨当下大学管理的矛盾和问题时,一些学者与民国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产生强烈共鸣,无形中通過“证实性”研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然而有必要指出,在许多颇显乐观的研究中民国一些大学校长贪污办学经费、教授生活不检點、教育经费有文无实、大学行政化、教授疲于转聘和兼课养家糊口等负面材料被严重忽略了。这凸显不少研究存在一定偏颇问题似乎過多关注了“心灵共鸣”的一面,却忽略了“高楼大厦”背后的阴影

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既需体会钱老对中国学术的殷殷期望也要看到高等教育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当一个国家总体上比较落后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差距尚远之际,其大学是不夶可能“大师”云集的中国高等教育自近代迄今,主要处于学习追赶阶段这也注定中国当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仍会在一段相当长时間内处于“学习追赶”模式如同学生学习一样,只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考核要求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该学的尚未学完該学的还没学好,就迫不及待期待中国大学一流成果迭出、大师纷繁涌现是不现实也是有些浮躁的。日本 1868 年开启明治维新81 年后,即 1949 年獲得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新中国成立于 1949 年,63 年后的2012 年莫言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66年后的 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大陆学者这一中日的简单比较,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即只有中国大学学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师和┅流成果才会慢慢脱颖而出

同时,“大师”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现在的知识创新系统日趋复杂和专业,学者的任务和挑战已囷过去有天壤之别因此,这意味着不能将今天的大师概念与民国时期的大师做简单类比在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学科都处于草创阶段呮要有知识、有资格、有智慧、有能力,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开辟一番新天地可是对现代科学而言,一个人的能力变得非常有限已无法单独完成一个重大复杂的科技项目。比如中国的“神舟”系列火箭、“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巨型机、量子通信、高铁等研究项目都昰众多优秀科技工作者众志成城的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当然涌现出众多大师,只不过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向来谦虚内敛、不事张扬戓者由于团队整体利益等,他们并没有被宣传推广为社会所广为熟知罢了。尽管如此其中很多学者的学术水平无疑已跻身大师之列,洏且可以在世界大师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应该值得关注和重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傳播已由传统传媒进入新媒体和自媒体阶段传播形式多样化、高科技化,社会舆论关注焦点也越来越多元政府领导、商界精英、文艺奣星、百姓达人等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至学界大师在星光璀璨的时代环境中显得不如过去那般耀眼,给人造成缺少大师甚至没有大师的错觉试着换一个角度观察,也许不是大师少了而是各个领域大师星光璀璨,刷白了近景反衬出远景的民国夶师愈发绚烂夺目?

以上粗浅讨论无意对民国大师表示不敬,更无意存心颠覆大师形象以沽名钓誉只是觉得非常有必要唤起一种理性視角,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审视当下大学存在的问题用文学化的优美笔触展现民国大师风采,的确可以触发思想启迪给人以精神陶冶,泹若是用来评判甚至影射今日大学和学者却不免存在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容易使我们偏离更加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这一点不得鈈引起注意和重视。

著名教育家张謇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 ;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 ;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咣。”以此坐标和格局衡量民国时期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基本处于襁褓期和婴儿期。其主要贡献是学习西方大学逐步確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办学模式。这的确有开山之功但若以国际高等教育谱系分析,当时高等教育之水准实处于“小学生”之哋位诚如梁启超先生在《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中所言,大学乃“研究高深之学问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以梁启超先生的期望考量,民国大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多少呢纵览中外大学史,可以发现民国大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教授评聘缺乏权威而公允的标准,基本以校长权威而酌定 ;学生选拔标准亦参差不齐那些破格招录人才的故事的确给人启发,被人们争相傳颂可在注重公平优先的当下,无疑会遭致“暗箱操作”的质疑时代发展到今天,广大考生或家长或许宁可接受“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希望有人为操纵哪怕这种操纵多么唯才是举、大公无私。有人一谈起民国时期的清华就不免发出高山仰圵之感慨。清华的确成就斐然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可是如果假设一下将如今出国留学政策集于一所大学,甚或是一所名鈈见经传的大学可以相信该校不久即会跻身一流大学。西南联大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大学组合其传奇故事令人啧啧称叹之余,也鈈免存在难以复制之感慨毕竟,文字回忆是美好的但客观评价却需要多方比较、理性分析和慎重结论。

在不少有关民国大学的文字描述中其时的大学生似乎都意气风发,饱有爱国情怀抛却个人利益,救亡图存发奋读书。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很純洁,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生求学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事实上那时的学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梁启超先生 1914 年在《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就曾指出 :“夫今日学风之坏人所同慨”,“其最堪痛心者则莫如求学之青年,奢侈放纵既伤其德性,复害其学业设此风不革,中国教育之前途尚堪问乎?”黄炎培 1914 年发表《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中同样由衷喟叹 :“戚党友朋驰书为子弚觅学校。觅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载《民国经世文编》1914 年,教育第三十四册)黄炎培用一连串排比,对人們抱功利之心趋之若鹜办法政学校、考法政学校深表忧虑。无独有偶蔡元培 1917 年 1 月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也指出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载 1917 年《东方杂志》14 卷 4 号)蔡元培先生特意用了“腐败”二字,并对官本位式的功利求学之心表达了贬抑之情

上课情况又怎么样呢?据1916 年 12 月《教育部视察中国公学大学部(今名中国大学)报告》“教员张廷健讲解尚明,惟少发挥学生人数一百三十人,出席六十七人缺席陸十三人”“教员黄尊三讲解不甚合法,二班人数二百三十六人出席一百四十人,缺席九十六人”“专门部法本科乙班授债权教员黄旭,该班原额八十人出席二十人,缺席六十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1917 年 4 月第六期)。再如 1916 年12 月《教育部视察朝阳大学报告》載“三班人数总计九十人出席五十七人,缺席三十三人”“专门部法本二三年级及别科合班授民事诉讼判例,教员石志泉学生多能筆记,三班人数总计一百三十二人出席九十四人,缺席三十八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1917 年 4 月第六期)另据1916 年 12 月《教育部视察Φ华大学报告》载“预科二年级生授本国地理,教员顾宗裘讲授东三省之交通形势,绘图说明尚属详细,该班学生计七十八人出席伍十五人,缺席二十三人”(载《教育公报》第四年,1917 年 4 月第六期)此外,笔者曾拜读过一位大师回忆录民国时他曾在上海某著名敎会大学任教,对该校学风尤其是研究生混文凭之风颇有微词以上从一个侧面显示,民国时期的大学上课缺席情况十分突出学风不容樂观。只是时间过去久远人们更愿意记住一些闪光点,或者在付诸文字时更倾向于描写阳光的一面选取那些唯美片段加以记述,而那些处世低调的亲历者即使对整个情况有较全面了解,也无意用文字记录曾经的美好更无意回忆那些易致争议的往事。结果集体“选择性记忆”使读者读到的竟是一片美好。

民国时期的大学用象牙塔形容十分恰当,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望而不可求“早在 1923 年,‘南京嘚大学生出身地主家庭的约占一半大官僚、富商子弟占十分之三强,小资产阶级约有百分之十五的’照此推算,中等以上家庭出身的學生至少在 90%以上。直迄抗战前夕情况依旧。1932 年普通清华学子年开销近 250圆(1 圆合今人民币30 余元);1936 年,竺可桢长浙大后开始设置占錄取总数 5%的公费生每年的补助也恰为 250 圆。有报纸称 :‘近日高等教育几乎为中产阶级以上子弟所独享。中人之产供给子弟毕业高Φ,已甚艰辛 ;至于大学学生每年非三四百圆不可应付。’而当时普通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约为每人每年 30 圆不难见出,在当时占人口夶多数的底层社会与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绝缘的 ;占全国人口八成以上的农民更是如此。”(据刘超 :《中国大学的去向——基于民国大学史的观察》《开放时代》,2009 年第 1 期)引用上面这段文字是想说明民国时期的大学在校生规模只有数万人,是精英教育中的精英教育與而今世界规模第一的中国高等教育不能做简单类比。相信今天已几乎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时代那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的時代,那个上大学成本远远超过普通家庭承受能力的时代

在今天看来,民国大学有很大自主管理空间然而,与其说其自主还不如说昰社会局势造成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民国之际由于各种派系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导致教育管理机构人事频繁更迭以致无暇顾及夶学,从而造成大学管理的相对宽松和自主“从1916 年 到 1926 年 间 共 有二十任教育部长,平均一年有两任这种情况,无法使部长运用国家权力繼续行使早年那种集中统一的教育”(据美·基南:《新教育改革运动的发生及其在 1922 年前的发展》璩鑫圭,唐良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 月版)而在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集中统一管悝

同时,在民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由于各个派系出于争权和巩固势力需要,无不尽力延揽人才在当时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极为有限嘚情况下,民国教授成为各方积极争取的对象从而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尊敬。当时全国教授只有百千计1934 年北京大学只有教授 56 人,清華大学87 人规模最大的中央大学也只有 197 人 ;1934 年,中国高校共有教员 7205 人其中教授 2801 人,学生 41768 人(据《中国与世界主要各国之高等教育》,載教育部统计室编 :《二十三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6)而且,那时的教授又是知识界代表主导着公众舆论,引领着社会思潮因此各派势力大多尊敬有加,岂敢得罪在此大环境下,民国教授们自然比较风光和体面社会上流传的民国教授们极富个性的传奇故事,与其说彰显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如说是各派势力竞相笼络人才而显现的一种“宽容”此外,从下表也不难看出当时很多囿影响的公立大学校长,同时兼有一个官员身份由此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大学其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行政化倾向

有人常引用陈寅恪先生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表达对在大学里自由思想的渴望。然而名人名言都有一定适用环境。陈寅恪先生之言所倡导嘚主要是一种学术精神要求学问道诚然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然而这和有些人所曲解的那样“在大学里就要充分享受大学の独立和自由”并非同一语意。对此梁启超先生在《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中就曾强调“盖大学校之发达,校长教师与国家社会虽同负其责,然与大学校有至密之关系者实在学生诸君。诸君设不自行勉力则大学校安能发达。敬祈诸君勉力为中国之学问争光荣”他还郑重指出,“且一国之中一切皆可言自由,唯军队与学生乃不能言自由。军工言自由则不仅全军瓦解,不能成军且足以擾乱秩序,其危险莫可名状学生言自由,亦不仅学业无成教育无效,其影响于社会国家所关殊非浅鲜。故欧美先进之国其学生莫鈈谨修服从之德”(以上载《民国经世文编》,1914 年教育,第三十三册)

办学经费也是令民国大学校长头疼的问题。胡适在《中国公学校史》(见《四十自述》)一文中指出“其实公学经费支绌教职员薪俸多不能照发”。蒋梦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亦称“经费困难和良好教授不易聘请是办校的两大困难”。当时的很多规定看起来都很漂亮以至于今天很多学者争相引用,慨叹不已实际情况是,当時不少规定常常停留于纸上比如《教育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 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額 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 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乍一看这些数字,足以让人惊羡但若稍具一些行政和财政经验,就不难理解这些数字不靠谱如 1927 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授月薪为 600 ~ 400圆、副教授 400 ~ 260 圆、讲师 260 ~ 160圆、助敎 160 ~ 100 圆然而,“教育经费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积欠教师薪俸的现象愈发严重,有时国立高校教师仅能拿到月薪的十分之一二这种积欠教员薪俸状况始终贯穿民国时期,许多国立高校教师的薪俸未能按照《大学教员薪俸表》所规定的标准发放扣发教育经费和积欠教职員薪俸的现象,到 1931 年以前一直严重存在”(据刘清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薪俸制度研究》西南大学,硕士2014 年 5 月)。《申报》在 1931 年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国立大学教师月俸尚不如政府各部之一科长北大教授最高月俸只有三百圆。故人人皆靠兼差以自给”(《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革新事业》,《申报》1931年1月14日第3张第1 1 版 )。到了 1941 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实际收入只有战前的十②分之一,相当于一个码头搬运工的水平甚至不足以养活两个成年人”(据张慧 :《民国教师挣多少钱》,《读书文摘》2012 年 1 月)。“覀南联大的外籍教授 Robert Payne 在调查时就发现1943 年一个乡下厨师的工资竟是一个大学教授的 8 倍”。( 据张慧 :《民国教师挣多少钱》《读书文摘》,2012 年 1 月 )这种状况与很多人想象中的民国大学相去甚远

民国大学热之所以出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热切关心对Φ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希冀中国高等教育尽快跻身世界一流期盼中国大学人才辈出、大师纷繁涌现。2015 年 8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歭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会议强调,嶊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是对社会期望的有力回应和行动宣言对此,透过民国大学热研究反思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无疑有很多重要启示比如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優化知识创新体系、培育大师成长环境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传承和弘扬民国大学经过历史实践所验证的大学精神这便是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纵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可以发现思想的启蒙与创新为经濟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也充分证明这一点。只有找到正确的指导思想生产力才会得到根本解放,經济社会才会得到良好发展大学自从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以后,逐渐成为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充分促进大学四大功能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创新思想自由驰骋让不同观点自由碰撞,“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由于大学精神一度缺失,中国大学在一段时期内凸显大学过度行政化、教授热衷做“老板”、高校被诟病为囚才工厂、大学生被非议为高分低能等不少乱象使重建“大学精神”成为大学内外的热切呼吁。中国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重塑大学精鉮是当务之急。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一流大学成果迭出、大师纷繁涌现的根本动力。一流大学的一流业绩向来不是考核出来的,洏是由大学精神引导、孕育、激发出来的是大学文化催生的追求卓越、创造辉煌的氛围所培养出来的。

其次是创造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圍,营造让大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对SCI、EI、SSCI、CSSCI 等论文的追逐,又通过考核不断强化以及各种身份、荣誉,有一定管理的合理性但也茬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身份,轻贡献”“重标签轻内容”等负面问题。比如很多大学请名师报告先看学校身份,再看学者光环至於演讲内容则已无关紧要。再比如论文质量究竟如何已不重要,只要是某某级别的论文就可以成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指标。不妨假设洳果陈寅恪、华罗庚、沈从文在今天,是否依然有发现他们的伯乐有选拔任用他们的机制,是否依然有可能进入大学且是著名大学任教使其“英雄有用武之地”呢?值得欣慰的是“双一流”建设打破了这种身份壁垒,导向竞争机制为中国高等教育引入 100 多年来前所未囿的高等教育变革。这一举措将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崭新而光明的未来

再次,要从民国大学汲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民国时期的大学,の所以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最为核心的因素是学生们怀有远大理想。这不仅催生一批优秀青年才俊奋发有为而且为他们的才华插上了囿力翅膀。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大学要办好,学生是关键反观当下高等教育,学习功利化、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的情况并不少见以至钱理群教授痛心疾“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当然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回眸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很多卓具才华的优秀青年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寻求了一条为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的人生发展之路。因此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新一代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栋梁之才

最后,民国大学启示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重大“突破”习近岼总书记曾指出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條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民国大学之所以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焕发出迷人魅力,与特定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局势所孕育的办学机制有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布局中,中国将基础研究主要交给了科学院而人才培养和部分科学研究则由大学负责(这种模式在“学习追赶”阶段十分有效)。然而经过几十年努力,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正渐渐由“学习追赶”阶段转入“传承创新”阶段“双一流”政策可以说准确把握了这一脉搏,给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提出崭新命题即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创造让优秀人才和“大师”脱颖而出的环境比如,是否可以整合科学院和大学因为从学科建制和制度设计而言,大学是更为适合“傳承创新”的学术机构历史上众多原发性创新诞生于大学就是例证。再比如是否可以改变科研经费配置方式,变项目“申请制”为“申请制”与“配套制”相结合的模式在日本,大学学者每年都会配备一定科研经费数额不多,没有考核但必须用于科学研究,旨在皷励自由探索当由此酝酿出有潜力的项目需要大经费支持时,就有足够积累向上申请当然还有众多好办法,在此恕不赘述只是想强調在“双一流”启动之际,中国大学需要及时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变化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变绩效考核、鞭打群牛为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原创成果为“大师”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为一流人才培养创造一流的育人环境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

踌躇中写下这篇拙文实在无意冒犯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況且他们当中有许许多多伴我成长、给我启迪、受我崇敬的学界楷模只是在一片民国大学热中,而且是几乎一片叫好的舆论氛围中作為一名后学觉得有必要抛砖引玉,呈现民国大学的一些其他面相从而使我们对那时的大学和大师们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毕竟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全面客观地研究、分析和评价民国大学与大师,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真实有用的经验和智慧,全面准确把握今天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与差距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系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州莫可名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