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形容词做主语补足语可作主语吗

-ing分词的语法作用 -ing分词一方面具有动词的性质.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1)–ing分词作主语: Laying ——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ing分词的语法作用 -ing分词一方面具有动词的性质.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1)–ing分词作主语: Laying eggs is the ant queen's full-time job. 产卵是蚁后的专职工作. Saying is easier than doing. 说比做容易. 在下面两种结构中.-ing分词也作主语. ①为了保持句子平衡.通常用作形式主语.而把真实主语放在句末.如: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作无益的后悔是没有用的. It's a waste of time arguing about it. 辩论这事是浪费时间. ②在There is no结构中.通常用-ing分词.如: There is no joking about such matters. 这种事开不得玩笑. There is no holding back the wheel of history.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2) -ing分词作表语: His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 他的爱好是收集邮票. The problem is quite puzzling. 这个问题很令人困惑. 3) -ing分词作宾语: ①–ing分词作动词宾语.如:I suggest doing it in a different way. 我建议用另一种方法做这件事. We enjoy attending Miss Li''s class. 我们喜欢听李老师的课. ②-ing分词作宾语也可用在复合宾语中作真正的宾语.而用it作形式宾语.如: I don’t think it possible living in such a cold place. 我认为住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是不可能的. Do you consider it any good trying again? 你觉得再试一次会有好处吗? ③-ing分词作介词宾语.经常用在一些短语的后面.如: I'm against inviting him to dinner. 我反对邀请他来吃饭. They don’t feel like walking that much. 他们不喜欢走那么多路. 此类短语还有很多.如:look forward to, be proud of, be responsible for, insist on, think of, dream of, object to, hear of, prevent-from, keep-from, stop-from, be engaged in, depend on, thank-for, excuse-for, aim at, devote-to, set about, be/get used to, be fond of, be afraid of, be tired of, succeed in, be interested in, be ashamed of等等. 注意:在有些句子中.介词常可省去.如: I have no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 我在和外国人交谈方面没有什么困难. He used to spend a lot of time (in) playing games. 过去他常花很多时间玩游戏. What can prevent us getting married? 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结婚? 另外.-ing分词可以和一些介词如in, on, after, against, before, by, for, without, besides等构成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如: He left ahead of time without saying a word. 他一句话也没说就提前离开了. Besides cooking and sewing, she had to take care of four children. 除了做饭和缝纫以外.她还要照顾四个孩子. On hearing the news, all the pupils jumped with joy. 听到这个消息后.所有的学生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4) -ing分词作定语: ①单个的分词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 reading room 阅览室 swimming pool 游泳池 dining car 餐车 sleeping car 卧车 singing competition 歌咏比赛 waiting room 候车室 ②-ing分词短语作定语应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也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如: Who is the comrade standing by the door? 站在门边的同志是谁? They lived in a house facing south. 他们住在一所朝南的房子里. ③–ing分词还可以作非限制性定语.相当于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常用逗号和句子其它部分分开.如: The words, usually dealing with current work, were mostly written by himself. 歌词一般讲当前的工作.大部分是他自己写的. When she appeared, John, wearing a dirty and worn-out overcoat, ran to her with joy. 当她出现的时候.约翰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大衣高兴地跑了过去. 5) -ing分词做状语: -ing分词作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原因.结果.条件.让步.方式或伴随情况等. ①-ing分词短语作时间状语.相当于一个时间状语从句.有时可由连词when, while引出.如: While reading the book, he nodded from time to time. 他一边看书.一边不时地点头. Seeing those pictures, she remembered her childhood. 看到那些画.他想起了她的童年. ②-ing分词短语作原因状语.相当于一个原因状语从句.如: Not knowing his address, I can’t send this book to him. 因为不知道他的地址.我不能把这本书送给他. Many of us, being so excited, couldn’t go to sleep that night. 因为非常激动.那晚我们许多人都没睡着. ③–ing分词短语作结果状语.如: His father died, leaving him a lot of money. 他父亲死了.留给他许多钱. She was so angry that she threw the toy on the ground, breaking it into pieces. 她非常生气.把玩具扔在地上.把它摔成了碎片. ④-ing分词作伴随状语.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后面或中间.表示主语的另一个.较次要的动作.如: They stood there for half an hour. watching the stars in the sky. 他们在那儿站了半小时.观察着天上的星星. Following the old man, the young people started walking slowly. 年轻人跟在老人的后面开始慢慢地走起来. ⑤-ing分词间或也可作条件状语和让步状语.相当于一个状语从句.如: Knowing all this, they made me pay for the damage. 尽管知道了一切情况.他们还是要我赔偿损失. 注:-ing分词作状语时.它的逻辑主语就是整个句子的主语. ⑥“with/without+名词普通格或代词宾格+-ing分词 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伴随情况或时间.原因等.如: His hair became grey with the years passing.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头发变花白了. Without anyone noticing, he slipped through the window. 没人注意.他从窗户溜了出去. 例: ①The storm left, a lot of damage to this area. A. caused B. to have caused C. to caused D. having caused ②----“You can’t catch me! Janet shouted, away. A. run B. running C. to run D. ran ③It’s necessary to be prepared for a job interview. the answers ready will be of great help. A. To have had B. Having had C. Have D. Having ④ from other continents for millions of years, Australia has many plants and animals not found i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A. Being separated B. Having separated C. Having been separated D. To be separated ⑤Daddy didn’t mind what we were doing, as long as we were together, fun. A. had B. have C. to have D. having ⑥Oil prices have risen by 32 percent since the start of the year, a record $57.65 a barrel on April 4. A. have reached B. reaching C. to reach D. to be reaching ⑦It was unbelievable that the fans waited outside the gym for three hours just a look at the sports stars. A. had B. having C. to have D. have ⑧ more about university course, call (920)7463789. A. To find out B. Finding out C. Find out D. Having found out 简析:1.D.结果状语.时间有明显先后之分,2.B.伴随状语,3.D.条件状语.有明显时间先后之分,4.C.原因状语.时间有明显先后之分,5.D.伴随状语,6.B.结果状语.7.C.作目的状语,8.A.作目的状语, 6) -ing分词作补语: ①--ing分词可以在see, hear, notice, watch, feel, look at, listen to, observe, have, get, leave, keep, set, catch, find等动词后面和一个名词或代词构成一个复合宾语.作宾语补语.如: I noticed a man running out of the bank when I got off the car. 我下车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男人匆匆忙忙地从银行里跑出来. Last night the shopkeeper caught a child stealing some food in the shop. 昨晚.店主在商店里抓到一个小孩在偷东西. ②上面这类句子也可变成被动语态.这时.-ing分词可看成是主语补语.如: We were kept waiting for quite a long time. 让我们等了好长时间. Lily was never heard singing that song again. 人们再也没有听到吉丽唱这首歌了.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Century School Edition Teens对几个城市的中学生视力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近视眼现象严重,就此现象写一篇100左右的英语短文,向该报投稿,说明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措施,题目自拟。
注意:句子中要体现过去分词的用法和至少使用一句倒装句。
参考词汇:nearsighted近视的 survey n.调查
用分词的形式改写句子
Because Tom was surprised at what had happened, Tom didn’t know what to do.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分词的形式改写句子
If we were given more time, we could do it much bet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分词的形式改写句子
If it is heated to a high temperature, water will change into vapor.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分词的形式改写句子
Because he was greatly touched by his teacher’s words, the boy did a lot of things to help his classma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汉语中 形容词性短语是什么…就这样
形容词性短语:语法学术语,指以形容词为主体的短语,它的语法功能与形容词相当.形容词性短语包括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如“很漂亮”,“十分慎重”)、用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如“生动活泼”、“紧张而热烈”)等.形容词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定语、状语、谓语、补语、主语和宾语.如“他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作定语),“工人在非常细致地雕刻花瓶”(作状语),“他快乐极了”(作谓语)”,“老师讲得清楚得很”(作补语),“谦虚谨慎是一个人的美德”(作主语),“我们要注意安全”(作宾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代汉语中的介词
摘要:介词主要起介绍作用。它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对它们进行修饰或补充,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方式、对象、工具等各种关系。 本讲介绍了介词的基本特点,重点对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于(於、乎)、以、因、为、与的用法分别做了介绍
介词主要起介绍作用。它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对它们进行修饰或补充,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方式、对象、工具等各种关系。
   本讲介绍了介词的基本特点,重点对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于(於、乎)&、&以&、&因&、&为&、&与&的用法分别做了介绍。介词在古代汉语虚词中出现最为频繁,用法也较多。常因前后文的不同而将有多种作用。同一个介词,往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去对译。因此对于介词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文句的准确理解,学习时要求做到在理解介词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在文句中辨认常用介词,解释其用法,并对文句做准确今译。
一、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1、 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1&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2&何以战?&&&即&以何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2&即墨大夫出与( )战,败死。&&&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二、介词的分类:
表示时间:&自、由、于、於、以、及、当、比&。
表示出所和方向:&于、於、乎、自、由、从、向&。
表示方式和工具:&以、用、因&。
表示原因或目的:&用、因、以、为&。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为、与、及、以&。
表示比较:&于、於、乎& 。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於、乎、为&。
*重要介词:
一、于(於、乎) :&于&和&於&的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上。&于&产生在前,&於&产生在后。&乎&除了作语气词,还可以做介词。&乎&之用作补语,不频繁。&于、於&作补语和状语。
用法主要有四种: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表示处所的&于&有时可以省略。
1&王坐于堂上。&&&&于&表示&在&。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表示&到&。
3&虎兕出于柙。&&&&于&表示&从&。
4 &敏于事而慎于言。&&&&于&表示&在&&方面&。
(二)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1&问于桀溺。&&&&于&表示&对&或&向&。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表示&给&。
(三)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古书中&於&和&乎&更常用。译为&比&&更&&&。
1&季氏富于周公。&&&&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是&比周公更富有&。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更多&。
(四)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为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在&见&&于&&&句式里,&于&的作用仍然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五) 介词结构&于是&的用法: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是穿黑色丧服来安葬文公。晋国从这个时候起开始用黑色丧服。&于是&相当于&从这时&。
2&于是鸱(chī)得腐鼠。&&&这个时候鸱得到一只腐烂的死鼠。&于是&相当于&在这时&。
&&*现代汉语&于是&为一个连词。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于是&用法并不一样。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乎&与&于&上古音相近,用作介词,作用与&于&基本相同。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乎&表示&在&。
2&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相当于&到&。
3&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前&乎&相当于&在&,引进时间;后&乎&引进比较的对象。
4&志乎古,必遗乎今。&&&&乎&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1&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以&相当于&用&、&拿&。
2&以千金为鲁连寿。&&&用千金来祝鲁连长寿。
(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1&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2&平明,汉军乃知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五千骑&即率领五千名骑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或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
1&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以三寸舌&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时&即按照季节时令。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以中郎将&即凭着中郎将的身份。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1&此天以臣授陛下。&&&&以臣&即&把臣&,意思是,这是老天爷把我授予陛下您的。
2&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以城&即&把城&,秦不把城邑给予赵国。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这个人的言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这个人的品行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2&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六)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表示时间。&以壮出&即在壮年时出使。
2&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在&。
(七)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A&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1&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意思是,没有办法养家。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亡以应&,即没有办法回答。
3&吾必有以重报母。&&&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
B&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C&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等。
D&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1&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以故&,由于这个缘故。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以是&,根据这个情况。
3&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凭借这个。
4&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是以&,因此。
注意:&以&的多种用法都是从表示&凭借&意义引申而来的,各用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很明确。
*&以&的用法注意两点:1它在句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前后均可。但表时间时,只能在谓语之后。2它的宾语。为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放到&以&的前面。有时宾语可以省略。
另:&以&可以做连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
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此时&,即趁着这个时机。
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我降&,即通过我投降。
3&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因景监见&,即通过景监谒见(秦王)。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意思。
1&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先前出使绝国的功劳。
2&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一因为他的家世。
注意:&为&原是动词,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介词&为&和动词&为&的区别:介词&为&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做状语,动词&为&带宾语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分析&谁为为之?&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或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跟、队、向&。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划事情不够忠诚吗?
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为他请求制地(作封邑)。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4&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为余言&,即对我说。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为了利益而前来;都为了利益而前往。
2&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和诗歌都是为了时事而著作的。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1&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老天爷不因为人们讨厌寒冷而中止严冬,大地不因为人们嫌恶遥远而停止它的宽广。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为不在这上面用力;因为不在这方面用眼力;因为不在他们身上用恩典。
(四)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
1&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为赤帝子斩&即&被为赤帝子斩杀&。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虏&,被俘虏。这是介词&为&后面省略宾语,但意思还是表示被动。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
1&汉王与义帝发丧。&&&即为义帝发丧。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人佣耕&即为人当雇工耕地。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与之乘&,即跟他一起乘车。
2&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为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意思是,我跟谁同归呢。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1&故狗似P,P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人之与狗&即人和狗相比。
2&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所受到的天时与治世(比)是相同的,但是遇到的灾祸跟治世(比)是不同的。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表现为:
A: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1并列关系:&而、与、及、既&&又&。
2承接关系:&乃、而、则、遂&。
3递进关系:&况、尚、非徒&&而&。
4选择关系:&抑、与其&&不如、孰与&。
5转折连词:&而、然、虽&&然&。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与&表并列。
2&生庄公及公叔段。&&&&及&表并列。
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表示递进,更何况。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表示转折,但是。
& & B:偏正关系:让步、假设、因果、主从关系。
1让步连词:&纵、虽、即&。
2假设连词:&如、若、使、向使、虽&。
3因果连词:&故、以&。
4主从关系:&而、以&。
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表示让步关系,纵然。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表示假设,如果。
(一) 一般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1&蜩与学鸠笑之。&&&&与&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与&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3&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与&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这句意思是,杀人用木棒或是用刀,其性质有什么办法区别吗?
(二) 还可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这种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过程&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宁可(不如)&。
1&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让别人杀我,我宁可自杀。
2&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死这个人,宁可得到这个国家。
& &*注意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与&字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这两种不同用法有时在形式上很相似。
①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为并列词组,在句中作主语。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王&为主语,&与义帝&为介宾结构,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③吾与徐公孰美?&&&吾&为主语,&与徐公&为介宾结构,介进比较的对象。
以上三句从形式上看,&与&的前后都是名词,但是很显然,介词&与&和连词&与&所构成的句子关系是不一样的。
对于&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主要应抓住其结构关系的不同来加以辨别。大体上说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 :
(1) 换位法。即看&与&字前后的两个名词能否互相换位。连词&与&前后的两个名词是并列关系,所以可以换位而不影响句义。
①句的&吾与女&可以换成&女与吾&,句子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再如前例&蜩与学鸠&换成&学鸠与蜩&,句子的意思也没有发生变化。由此证明这个&与&为连词。
②句的&汉王与义帝&如果换位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句子的主语变了,句子的意思也完全发生了变化。
③句的&吾与徐公&如果换成&徐公与吾&,句子的意思也发生变化。因为前者是把&徐公&作为美男子的标准,自己与之比较,后者则变成徐公跟我比,意思是大不相同的。所以②③两句&与&前后的名词不能互换,因此可以判断②③两句的&与&是介词。
(2)插入法。介词&与&由于只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结构,而与前面的名词不发生结构关系,因此介词&与&的前面可以插入副词加以修饰。连词&与&则由于连接两个名词构成并列词组后充当句成分,所以连词&与&的前面不能插入修饰成分。因此可以根据能否插入修饰成分来加以辨别。
④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与&前面插入副词&尝&。
⑤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与&前面插入副词&遂&。
上面两例&与&的前面都插入了修饰性成分,所以都是介词。而对比前例,&蜩与学鸠笑之&句中,&与&的前面不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因此&与&是连词。
⑥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主语&吴&和介词结构&与越&之间插入连词&之& ,说明&与&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连词&与&前后的体词必须属于同一词类,并且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构成并列词组。介词&与&由于它只同后面的体词有结构上的关系,所以前后的词不必属于同一词类,并且介词&与&前面充当句子主语的词经常可以省略,介词&与&自己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为名词,跟代词&之&不能构成并列关系。因此这里的&与&应当为介词。
②&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与&前面的主语&项梁&省略,可知这里的&与&当为介词。
③&归至家,妻不下V,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父母不与言&句中,介词&与&后面省略宾语。据此可知句中的&与&为介词。
(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或承接关系。与&而&同。
1&治国之音安以乐;乱国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2&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而&或不译。
1&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n,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以&连接两项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行为&破之&和&归秦&。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折以御&,&以&也是连接两个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行为。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前一项动作行为是后一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以&连接两项动作行为,&假道&的目的是&伐虞&。可译为&以便&。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后项&抑强秦&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即快乐得以致于忘记了忧愁。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两个&以&,前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结果,即因为贪生怕死以致损害了仁德,后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目的,即牺牲自身来达到成就仁德的目的。
上例说明,对于&以&连接两项动作行为所表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判别。
(三)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主从关系。不必译出。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潜师&意思是使军队潜伏着暗暗地前来。&以&连接的是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所连接的&明&是&教我&的方式。即明明白白地指教我。
&&*注意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辨别。尤其是介词&以&经常可以省略宾语,这样&以&就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同连词&以&更为相象。
对于&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的辨析,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我把羹送给她吃)。如果不补上的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会感到句子成分的残缺。
(一)在联合结构中,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1&敏于事而慎于言。&&&&而&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意思是,在做事方面很敏捷,在言辞方面很谨慎。
2&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而&连接两个形容词(后者活用为动词),相当于&又&,这句意思是,因为你的地位尊贵又拥有很多钱财。
3&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接两个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并列关系,这句意思是,我把鱼虾当作伴侣,又把麋鹿当作朋友。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等。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而&连接的两项动作有层递关系,可译为&而且&。这句意思是,生活给养齐备并且活动符合时令,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困窘。
2&觉而起,起而归。&&&&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意思是,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
3&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而&所连接的两项前后有因果关系。意思是,射箭的靶子张设好了,因此弓箭就会射向它;树林的树木茂盛了,因此砍伐的斧子就会来到这里。
(三) 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而&可译为&却&、&可是&。
1&辞多类是而非,多类非而是。&&&&而&连接的两项有转折关系,意思是,言辞常常好象正确,但却是错误的;也常常好象错误,但却是正确的。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三个&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连接的是分句与分句。
(四)*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表示假设或转折,&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意思是人如果没有诚信的话,那么不知道他可以怎样。
2&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意思是,子产如果死去的话,谁将能够继承他呢?
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根据主语,不应该出现谓语的情况,这里其实还是一种转折的意味。这句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却不仁爱(君子应该仁爱,这里却出现了相反的事实)的情况,是有的了。
4&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根据主语,不应该出现谓语的情况,这里其实还是一种转折的意味。这句意思是,十个人却服从一个人(十个人不应该听从一个人的命令,这里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难道是力量胜不过他,还是智力不如他呢?
(五)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而&连接的前后两例都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形容动词&视&和&听&,侧过眼睛看,把耳朵伸过去听。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终日而思&,&而&连接的也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意思是整天地思索。
(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表示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的联系,可译为&那么就&。
1&于是至则围王离。&&&&则&连接动词&至&和&围&,意思是,到达那里就包围了王离。
2&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则&也是连接动词&得&和&生&、&死&,意思是,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就会死去。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则&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在前一条件下将会出现后面的结果。意思是,远方的人如果不归服,那么就修治自己的文德教化使他们来归服。
4&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则&连接的是两个分句,表示在前一条件下将会出现后面的结果。意思是,圣人死去以后,那么大的盗贼就不会兴起。
(二)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表示在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的不同。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1&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则&用在两个相对比的句子中,表示&入&、&出&两种情况下的列举和对比。意思是,进入朝廷在心里否定当政者,出了朝廷在里巷议论当政者。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则&也是用在两个相列举的分句中,意思是,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高而忧惧。
(三)连接的前后两项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是有发现意外情况的意味,即后一件事情的出现,不是前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能意料到的。这种情况下的&则&不能译为&就&,而是可译为&原来已经&。
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则&连接两个动词&至&和&行&,表示后者的出现不是前者所能意料到的。意思是,子路到达那里,却发现丈人原来已经外出了。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则&连接两件事,表示后者的出现不是前者所能意料到的。意思是,他的儿子快步前去看秧苗,却发现秧苗原来已经枯槁了。
(四)&则&用在前项中表示姑且承认某种情况,后项则从另一角度予以否认或说出与此相反的情况,构成让步关系的复句。&则&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
1&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那个居室倒是很近,但是那个人却离我很远。
2&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虽然是好,但是还不能用这个来同吴国作战。
(五)&则&有时可以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假如&、&如果&。
1&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则汉欲挑战&,即如果汉军想要挑战的话。&则&在此为表假设的连词。
2&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那秦国假如肆无忌惮地称帝的话,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则&也是表示假设。
五、虽然、然、然而、然则
(一)虽:表让步或假设,可译为&虽然&或&即使&、&纵然&。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虽&表示&虽然&。
2&虽九死其犹未悔。&&&&虽&表示假设,即使死九次(九次形容多),还是没有后悔。
(二)虽然: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结合而成的凝固结构,通常自成一个分句,后面必须用逗号隔开,表示承接上文,承认所言事实,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然&指代的是&滕君,则诚贤君&的情况,以引起下文的转折。这句意思是,说到滕国的国君,那么确实是个贤明的国君啊。虽然如此,但是他还是没有听到过圣人的大道。
2&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然&指代的是&善哉&,表示一种认可,以引起下文的转折。这句意思是,话说得真好啊。可是虽然话说得好,但是公输盘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一定能够把宋国攻取下来。
(三)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然&表示转折,意思是&但是&。
(四)然而:指示代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和承认上文的内容,&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总结和承认上文&七十者衣帛食,黎民不饥不寒&的情况,&而&引出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能做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样的局面,但是却还不能王天下,是还没有的事情。
2&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然&总结和承认上文&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的情况,&而&引出下文的转折,意思是,如此(得天时)的情况下但是却还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
(五)然则: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就&。
1&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然则&的&然&也是总结和承认上文&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则&则根据事理推出下文,意思是既然你不敢怨恨谁,这么说来你要感谢我的恩德了吧。
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然&总结和承认上文&进亦忧,退亦忧&的情况,&则&推出下文,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连词&之&有的语法著作中称为助词或介词。本教材不立助词一类,介词限于带宾语者,故把&之&处理成连词。连词&之&的主要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另一种用法是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
(一)用&之&来连接的偏正结构,细分起来,&偏&和&正&两部分之间实际上有三种关系,即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
1领有关系&&中心语名词,如果定语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之&字所连接的前后项,在多数情况下是领有关系。这样的结构中的&之&可译成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李氏》)
4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龚遂传》)
2同一关系& &偏正结构中的前后两项指的是同一事物,这前后项之间便是同一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一般与个别、种与属的关系。这种结构中的&之&可译成&这样&、&这些&,也可以不译。
1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3凤山西十里,河南孟门山。《水经注》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王我合校水经注&河水&龙门》)
以上三个例句中,&云梯&是&械&的一种,&魁父&是一个&丘&的专名,&孟门&是一个&山&的专名。
3修饰关系即定语修饰中心词。这又有两处情况,一是定语是名词,但这个名词跟后项被修饰的中心词并不是领有或同一的关系,而是用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来修饰后项,这种修饰往往带有比况性。连接这样两项的&之&也可以译成&的&,但翻译前项时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
1宰予尽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2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许行》)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例①& && &&&中&粪土&指脏土秽土,用&粪土&修饰&墙&,明此墙已朽蚀剥落得如粪土,含鄙视义,不值得再动去粉刷,就译成&像粪土一样的墙&。例②&人&之前两个定语,&南蛮&与&人&为同一关系,&`舌&对&人&是一种比况性的修饰,是说许行说话难听,好像长着`鸟一样的舌头。例③&虎狼&作定语,在这里指虎狼所具有的残忍、贪婪的特性而言,所以&虎狼之心&不能简单地译成&虎狼之心&,而要译成&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
(二)连词&之&的另一种常见用法是加在主谓之间。所连接的两项是主谓关系。一般说来,具备了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了。但是如果在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之间加上&之&字,那么这两部分就成为一个具有主谓关系的词组了。这种&之&字在在翻译时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勉强译成&的&。这种主谓词组可以像名词一样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
①& &&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②& && &&&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鞍之战》)
③& &&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许行》)
以上三例中,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
①&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
②&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例①的&母之存否&充当宾语,&之&字可略去不译;例②三个动词&知&的宾语都是主谓词组,&之&字也翻译不出来。
由&之&字连接的主谓词组也可以充当复句中的分句。
①&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②& &&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③& &&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例①是让步复句;例②③是假设复句。这三个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都有连词&之&,表示它们虽是主谓结构,但语意未完,不能作为独立的单句出现,有赖于与下一个分句构成一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复句。
下面几个例句中的主谓词组,从语义上看是表时间的:
1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二例中&之&字所连接的主谓词组可以看作时间状语,也可以看作表时间的分句。这两种看法,均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这种&之&字翻译时也只能略去不译。
*连词&之&除了加在偏正词组、主谓词组中的用法外,还可以加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这种&主语+之+介宾词组&的单位,应该看成是一种较特殊的词组,其中的&于+宾&这个介宾词组,是表示方位或关涉、对待的有关方面,在它前面用个连词&之&把它和主语连成一体,是为了强调整个词组内部关系的紧密性,后面往往用&也&字煞尾,使这个&主语+之+介宾词组&形成一个单位。这种特殊单位中的&之&仍是连词。
①&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孟子&告子上》)
③& && &&&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
(责任编辑:小编辑)
更多 文章推荐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词做主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