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关于蒙古

文化内蒙古
内蒙古旅游
草原正能量
影音内蒙古
您当前的位置:&>>&&>>&
蒙古族八大禁忌 !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八大禁忌。
蒙古族八大禁忌 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八大禁忌。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4、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5、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 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6、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7、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8、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人气游记榜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Copyright&&
活力内蒙古网络媒体联盟 [蒙ICP备号-1]当前位置:&>&&>&
扎赉特旗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发表时间: 17:30:57来源:
男女皆喜欢穿长袍,靴子。男的多为宽领大袖,将成幅的彩绸系在腰间,不垂穗,带有火镰、烟荷包及精巧的蒙古刀。头戴蒙古帽,以狐、貉皮为多。妇女喜颜色鲜艳的服饰,以彩绸系腰,双结穗于左右,缠彩色头帕。
常服有大布衫、棉袍、坎肩、大皮袄等。上衣带有大衿,钉双排铜扣。男服多镶单边,女服多镶绣花边。姑娘梳双辫,上系有饰物,足履绣花鞋。已婚妇女梳盘发高髻,用金、银发簪,两耳垂坠。上述服饰者乃富贵人家,贫困者一切从简。解放后,蒙古族人民的服饰和汉族大致相同,穿用棉线布、的良、的卡做成的中山装、夹克衫、西装等。毛料服装也相继进入了较富裕人家。
蒙古族人民饮食大致有三种:乳食、肉食、粮食,在农区居住的和汉族相仿。以玉米、小米、面粉、荞面为主兼食其它蔬菜辅之以乳肉。半农半牧区粮、乳、肉三者间而食之,牧区则以乳、肉、炒米为主,此外常吃陶古拉汤、肉粥、炒米等。
乳食&& 乳食通常包括奶茶、酸奶子、奶豆腐、黄油、奶皮子、奶酒。
奶茶&& 煮砖茶成深褐色,再加入食盐及牛奶。
酸奶子&& 将鲜牛奶放入盆内,待发酵后奶脂上浮,蛋白质下沉,其凝结部分就是酸奶子,可以拌炒米吃或做成奶豆腐。
奶豆腐&& 蒙古语叫&胡鲁达&,是将酸奶子蛋白质部分煮熟,捣粘,制成块状,晒干即可。
黄油&& 即奶油,半凝固奶酪。其味香浓,为夏季食品。&乌如莫&经短时再搅拌,加火熬煎水份和油质分解,便成黄油。
奶皮子&& 奶子表面的蜡脂肪。秋冬时,将鲜奶煮沸,油脂上浮凝结,晾干即成。
奶子酒&& 用鲜奶淋成汁子储缸内,令其味变酸,使可酿制。其酒性温柔,不易醉人。
蒙古族宴会讲究全羊、手把肉待客。
& 三、住宅
解放前,除王公贵族定居外,其它多游牧,住蒙古包。
蒙古包,包体圆型,以木架做骨干,再以木条、牛皮条结成圆顶,勒紧苫严,顶部有天窗、可以通风采光。此包易拆装,便游牧。扎旗蒙族早已定居,居住条件大体和汉族相同,不同之处是蒙族留有西窗。部分地区在游牧季节仍有蒙古包点缀在山坡和草原上。
蒙古族男子请安多施&打千&礼。这种礼同于满族男人的请安礼,右膝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介乎于做揖下跪间动作。奴隶与主人间多用跪拜礼。解放后,上述礼节以不复存在,两人见面先问&赛音白努&(即你好)!互相握手问侯。
& 五、婚嫁
解放前,蒙古族的婚事由媒人说亲,父母做主。
先由媒人带上酒肉到意中人家中提亲,如女方家同意就喝&开口&酒,不喝表示谢绝,青年男女不能见面。
如同意订婚,媒人提上全羊及酒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家请来亲朋喝酒,表示正式订亲。女方家提出彩礼数,男方家将财礼送到女方家中。男女青年不能互相见面和来往。
娶亲时,新郎身着蒙古族盛装,头戴尖顶缨帽,骑着马去接新娘,同村的小伙也骑马陪伴新郎去迎亲。当新郎进入女方住地后,女方的青年就去抢新郎头上的缨帽,新郎为了保住自己的缨帽,只好围着井台奔跑。小伙子们各施手段,互不相让,直至将缨帽抢到手为止。最后将新娘接回家中,举行婚礼,大摆酒宴,以示庆贺。席间笑声朗朗,歌舞翩翩。完毕举行新婚夫妇对坐,伴娘伴郎陪同。上全羊,摆美酒新郎新娘向来宾敬酒,拜天地、拜火神、拜佛、对长辈磕头。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主。封建的婚姻礼仪早以淘汰,但美酒待客、歌舞相伴的婚俗一直延用至今。
受喇嘛教&重灵轻肉&影响和游牧生活的限制,禁止掘土,除王公贵族外,一般皆行野葬。
人死后,尸体裹以布、毡等,装上牛车,到一定地点促牛疾驶。尸体坠地之处即为安眠净地。尸体任鹰、犬、狼啄食。经数日,如鸟兽未食,视为多罪孽者,则请喇嘛念经、祈求冥福。王公贵族则纳以棺椁,札萨克置陵寝,并派灵丁看守。
喇嘛的葬仪与平民百姓不同,采取佛教徒的葬法。
葛根死后,把尸体置于大锅铁蓖之上,浇以油烧化,而后取出骨灰,装入木匣,筑以小塔而葬之。也有少数用坐棺的,人死后将尸体裹上白布,纳入坐棺,四周垒石块,用白灰抹光。
埋葬时,请喇嘛念经,丧服为黑色,妇女将耳环取下,不许去葬地,丧葬时不许大哭。
解放后,蒙古人习仿汉族棺葬或火葬。
葬后祭期为七期,每期为七天,共为四十九天。百日内不许办婚事,不许穿鲜艳的衣著,不系红腰带,一年之内不许张贴年画和春联。
& 七、传统节日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是蒙古族的元旦节。元旦的前一天为初夕,人们买酒、肉,穿新衣,全家围坐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醇厚的美酒,佛坛上点燃明灯,向佛像跪拜,接着向火炉叩头,祭祀火神,然后以家长为中心,按长幼顺序祝贺新年之好,大家一边寒喧,一边吃果子、炒米、乳制品。接着是去邻近蒙古包拜年,无论远近均骑马而行,互致问侯,恭贺元旦。
兴畜节& 即玛勒新努伦讷,这是很早以前的习俗。时间在清明前后,届时,男女齐集野外,查看畜情,并给肥壮的公畜挂彩,然后举行摔跤等娱乐活动。
祭敖包& 从五月至七月各地都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时,将两根木棒拴上各种颜色的布条,立在牲畜往来的街道上,以祈牛马不生疫病。在较明显的高山上,蒙古人拣石头堆成堆,石堆内偶尔藏有经典和贵重的物品,这石头堆叫敖包或祈祷石。祭祀仪式是在黎明前举行,人们面向敖包的左面,喇嘛在右面,祭奠人和其它僧侣等打着用处女和少年头盖骨做成的鼓以驱赶所有的妖魔,这时来祭祀的人跪向西方求神给自己赐福。点燃牛粪火,说明自己的姓名和米祭的意义,把熟羊肉投入火堆,祈求自己的牲畜得到土地保佑,人畜平安,无病无灾。仪式完毕后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娱乐活动。
千盏灯节& 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千盏灯节。传说是喇嘛教黄教之主宗喀巴诞生和圆寂之日,所以喇嘛教过的节日也在这天,叫千盏灯节。这天,各喇嘛庙的喇嘛集会念经,夜间点千盏佛灯,参拜人极多,每家每户都在佛像前点上黄油灯。
现蒙古族人民除上述的传统节日外,亦过汉族的春节、元霄节、端午节等。
上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12-18▪12-18▪12-11▪12-03▪11-20▪11-13▪您现在的位置: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来源:日记200字
作者:日记200字 时间: 12:07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饮食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的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这就是蒙古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因为我是蒙古族的,所以我对自己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感情!我这一家提起我们家呀,嘿!可真有意思,一个萧萧的家庭却有三个民族组成。每当逢年过节,我们欢聚在奶奶家是,邻居李大婶总是羡慕地对我们水:“哟,瞧你们致意家子,真是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啊!”是呀,岁人我们这个家庭只有11口人,可还是有多民族组成的呢!奶奶、爸爸和我,还有三伯爷、二伯爷是壮族,妈妈和爷爷是汉族,二伯娘是回族‘三伯娘是蒙古族。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和性格爱好也不同。二伯娘性格温顺,歹人热情,而且总是把佳丽整理得干干净净,衣着既朴素,又大方;三伯娘具有蒙古族豪爽的气质,她能歌善舞,常常为大家表演;壮族和汉族的风俗罪人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点,奶奶做的菜分外香,每次吃饭,奶奶总是要做几样精致的小菜,大家吃了之后都伸出大拇指。记得那是去年的除夕之夜,我们团聚在奶奶家。奶奶为我们做了丰盛的年饭,有红烧鱼、麻婆豆腐、木耳炒肉、蘑菇炒肉,还有特意为三伯娘做的手扒牛肉和奶茶,为二伯娘炸的“馓子”,泡的红茶。“当、当、当……”新年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来到了,我左手拉着回族的小妹妹菲菲,右手拉着蒙古族的小弟弟宝宝,随着大家的脚步,一起来到了阳台上,我们抬头仰望着那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的夜空。我真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家庭中感到幸福和自豪说说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中华大国,泱泱华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用不同的语言汇成一句:爱我中华!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也较先进,在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中华民族也先后出现过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王朝,我们现在的疆土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拓的.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迁都,文成公主入藏……,这些至今广为流传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华夏几千年民族融合,经济交流的历史画卷.五十六个民族不离不弃,我们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千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侵略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誓死与侵略者反抗到底,今天,面对苏联解体,科索沃独立,在西方列强和平演变的阴谋下,五十六个民族作为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保卫着日益强大的祖国.虽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性格都不相同,但千百年来和睦相处,平等 相待,共同创造了华夏灿烂文化 ,共同建设着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家园!五十六个民族心连着心,手拉着手,让中华永远绽放美丽和谐的民族之花!过年啦今天,大街上人山人海,热热闹闹,摩肩擦踵,这是为什麽呢,是因为啊,今天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_春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流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吃饺子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同样也是我家乡的习俗,在这个春节中,吃上一口富有浓浓的可口的汁再加上细嫩柔滑的饺子皮,啊,真是美味!在看着电视上的春节晚会,赵本山的滑稽表演,周杰伦的炫酷表演,并时不时的传来外面放烟花的声音,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这真是祖国开放改革31周年的见证呀!春节(转载)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的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现行“春节”称谓只有95年历史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中秋佳节中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其它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2 中秋佳节中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3 回复:中秋佳节中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 回复:中秋佳节中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中秋节诗词选《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穑罕话追⑵廴四魏危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台湾民谣:《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下一篇:没有了
黔ICP备号-1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