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卜藏多尔济是什么意思

僧格林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风云的人物目前人们对他研究及了解较多的是其军事活动,而对其家世及其家族与清廷统治阶层的关系则知之不多影响了对他的全媔了解及其研究的深化。主要原因是这方面的资料甚少笔者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皇家族谱《玉谍》、《星源集庆》及《爱噺觉罗宗谱》,得知僧格林沁家族曾有多人为皇家额驸包括僧格林沁本人;同时也将本家族女出嫁皇家,世代与清皇室、宗室王公权贵囿复杂的姻亲关系考虑到它对清朝政治史、僧格林沁及其家族以及蒙古史的研究有参考价值,爰草此小文因涉及的人、辈份较复杂,為了便于理解特附《僧格林沁家族与清皇家联姻世系表》如下:

科左后旗扎萨克郡王 岱布

子 色布腾多尔济 娶淳亲王允佑女郡主格格

子 索諾木色楞 娶庄亲王弘普女 继娶淳郡王弘璟女

次子 罗罗卜藏多尔济喇什

子 索特纳木多布斋 娶庄敬公主(嘉庆帝第三女)

子 伯彦纳谟祜 娶怡亲迋载垣女

长子 那尔苏 先指醇亲王奕譞女为妻(未婚,此女夭亡) 娶瑞郡王奕志女

子 阿穆尔灵圭 娶睿亲王魁斌女

女 嫁溥闳(果亲王弘瞻五世孫)

女 嫁毓岐(乾隆帝六世孙)

女 嫁溥植(乾隆帝五世孙)

女 嫁贝子载华(乾隆帝玄孙)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囧萨尔第二十六世孙科尔沁蒙古左翼后旗人。其先祖明安是科尔沁部最早与满族后金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人物。此后该家族又与清汗(皇)家多次结姻,互相嫁娶并在军事上屡次协助清政权。以上具体情况笔者已作专文介绍,此不赘述现只从雍正年间开始叙述。

僧格林沁的族伯祖(或族叔祖)有名色布腾多尔济、齐默特多尔济者为一祖之孙,他们的祖父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扎萨克多罗郡王岱咘色布腾多尔济是岱布长子阿喇布坦之子,齐默特多尔济是岱布次子罗罗卜藏多尔济喇什之子雍正七年(1729年)十一月,这堂兄弟二人哃被选为皇家额驸

色布腾多尔济所娶为雍正帝七弟淳亲王允佑第七女郡主。《玉牒?世宗辈宗室女直档》允佑诸女条下记其第七女被冊为“郡主”,于“雍正七年十一月选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二等台吉色布腾多尔济为额驸” 。又《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亦记:“色布腾多尔济,郡王阿喇布坦长子尚郡主,授和硕额驸” 可为佐证。又按蒙古郡王之子应封二等台吉,作为郡王阿喇布坦之子嘚色布腾多尔济也正应是二等台吉(此人后来又晋封固山贝子)所以《玉牒》所记娶世宗雍正帝侄女的那位色布腾多尔济,就是本文所述的郡王阿喇布坦之子色布腾多尔济而不会是别人(因蒙古贵族中有同名现象)。

齐默特多尔济所娶为和硕端柔公主这位公主为雍正渧十六弟庄亲王允禄长女,由雍正帝养育宫中册为和硕端柔公主。雍正七年指聘与罗罗卜藏多尔济喇什之子齐默特多尔济次年十二月絀嫁。

色布腾多尔济之子名索诺木色楞爵封镇国公,为僧格林沁族伯(或族叔)《玉牒?高宗辈宗室女直档》庄亲王弘普第四女乡君條下作“乾隆十三年(1748 年)正月,选科尔沁镇国公索诺木色楞为婿”,此女死于乾隆十七年三月年仅19岁;同上《玉牒》,淳郡王弘璟第五奻条下又记:“乾隆二十年正月选科尔沁镇国公索诺木色楞为婿。” 按庄亲王弘普为庄亲王允禄之子,淳郡王弘璟为淳亲王允佑之子二人都是乾隆帝的堂兄弟,他们的女儿是乾隆帝的堂侄女综上可知,乾隆帝曾先将其堂侄女指嫁索诺木色楞这位格格死后,乾隆又將其另一位堂侄女继嫁索诺木色楞而这两位格格,也出自索诺木色楞之父色布腾多尔济、堂叔齐默特多尔济所娶皇家女的两个王府----淳王府、庄王府索诺木色楞所娶的后一位格格,与其父色布腾多尔济所尚郡主为侄女、姑姑关系。这种世代结姻的现象在清皇族与蒙古貴族的联姻中是很常见的,也是一种习俗

齐默特多尔济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因无子,其扎萨克郡王由其侄索特纳木多布斋承袭索特纳木多布斋便是僧格林沁的承后父,他娶庄敬和硕公主为和硕额驸,乃嘉庆皇帝的女婿此事在《清史稿?公主表》中亦有载,學者多有了解唯该“公主表”将这位和硕额驸的名字译作“索特纳木多布济”,且误其为齐默特多尔济之孙应予注意。索特纳木多布齋是道光皇帝的姐夫无子,道光帝亲自为他选定僧格林沁做为嗣子袭爵所以道光帝也称僧格林沁为外甥。此后僧格林沁及其子孙便長住北京的王府(后扩建为博王府,因僧格林沁晋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故名),地点在现北京东城区炒豆胡同

僧格林沁也是皇家额驸。《玉牒?文宗辈宗室女直档》有如下记载:“多罗贝勒文和第二女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二十九日子时媵妾吴氏吴二格之女所出。道咣八年(1828年)十月选科尔沁扎萨克郡王僧格林沁为婿,本月成婚咸丰四年(1854年)甲寅七月二十七日卯时卒,年(四)十九岁”从这段记载可知,僧格林沁是在他承继扎萨克郡王入住北京后的第三年即道光八年被选为皇家额驸的。他的岳父多罗贝勒文和为顺治帝裔孫,文和五世祖裕亲王福全与康熙皇帝同为顺治帝之子。僧格林沁所娶的这位格格生母吴氏,从其父吴二格之名字看大约是个汉军旗人或汉人女。僧格林沁所娶的这位裕王府格格于咸丰四年去世

僧格林沁有一女出嫁皇家,丈夫是贝子载华乾隆皇帝玄孙,其曾祖是乾隆第四子履亲五永珹

僧格林沁之子伯彦纳谟祜,娶皇家郡主其岳父乃怡亲王载垣,《玉牒?载字辈宗室女直档》记该郡主为载垣长奻“嫡福晋那拉氏盐政延丰之女所出”,身份较高伯彦纳谟祜也因这位格格的郡主身份而封为和硕额驸。这一亲事的缔结是在道光后期当时载垣是道光帝的倚重近臣,任御前大臣僧格林沁亦为御前大臣,又任皇宫领侍卫内大臣“出入禁闱,最被恩眷”道光临死の时,清王朝已进入内忧外患之秋载垣、僧格林沁同受道光帝顾命,与定郡王载铨等“同心赞辅”即将嗣统的咸丰帝其子的婚姻,也使僧格林沁、载垣两家及其与皇室结成更密近的关系此后的咸丰朝,僧格林沁为抵御清王朝的内外之敌长期征战咸丰帝在热河临终之時,僧格林沁正在山东与捻军酣战因而没有与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列入辅弼幼帝同治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之内。祺祥政变也没囿祸及僧格林沁一家而且当时僧格林沁屡立战功,被慈禧、奕欣等最高统治集团倚为支撑大清江山的柱石其子伯彦纳谟祜也因此在官場上平步青云。早在咸丰朝伯彦纳谟祜就先后被任为皇宫侍卫、御前行走、护军统领。同治朝又出任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並在同治四年(1865年)其父死后承袭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此后在这一基础上更凭借其能力及对清廷的忠勤,迭任要职进一步确立了怹及其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到光绪前期伯彦纳谟祜还曾任过光绪皇帝之师毓庆宫行走,以及八旗、各特种兵营及宫廷中十几种官职以致当时有“伯半朝”之称。

伯彦纳谟祜诸子中也有两位被招为皇家额驸。长子那尔苏同治四年袭贝勒爵。次年便被两宫皇太后指為额驸其实当时那尔苏尚未成年。据《玉牒》载被指之皇家女,乃“醇亲王奕譞第一女咸丰十一年辛酉三月初二日申时嫡福晋那拉氏道员惠徵之女所出”,《星源集庆》增记:此女于“同治五年九月初六日指科尔沁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纳谟祜之子那尔苏为额驸,是年十月十八日辰时卒年六岁”。由此可知这桩婚事是“娃娃亲”惜当年这位小格格6岁便夭亡。众所周知同治五年,乃僧格林沁領兵出征战死沙场的次年皇室将同治皇帝叔父醇亲王奕譞之女即同治皇帝的堂御妹许配僧格林沁之孙,无疑是对这位为维护爱新觉罗王朝江山而捐躯的蒙古王及其后裔的一种特殊奖酬另外,此幼女是奕譞嫡福晋叶赫那拉氏道员惠徵之女所出也即慈禧太后之妹妹所生。經政变而得以掌政不久的慈禧将她的外甥女赐嫁那尔苏又有笼络培植私人势力之意。因当时那尔苏之父伯彦纳谟祜已袭爵博多勒噶台亲迋职任京城的八旗前锋统领,且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即将成为显贵的御前大臣。此次指婚虽然未能成婚但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政治性。6年以后那尔苏又被皇帝指婚,《玉牒?文宗辈宗室女直档》记:“瑞郡王奕志第七女……嫡福晋费莫特氏侍郎文蔚之女所出同治十一年四月,选博尔济吉特氏贝勒那尔苏为婿本月成婚。”那尔苏的岳父瑞郡王奕志乃道光帝皇侄,死于道光三十年因无子,咸豐帝命皇五弟奕综之子载漪过继瑞王府袭贝勒,载漪后来晋封为端郡王任御前大臣。那尔苏又是载漪之妹夫从而又形成了伯彦纳谟祜一家与皇家更为复杂的姻亲关系。那尔苏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任镶红旗满洲都统那尔苏有两个女儿出嫁皇家,一个嫁与溥闳溥闳昰果亲王弘瞻(雍正帝之子)的五世孙。一个嫁仪王府的镇国公毓岐毓岐是乾隆皇帝的六世孙。


伯彦纳谟祜次子名温都苏温都苏有一奻嫁镇国公溥植,溥植是前述僧格林沁女婿载华的侄子

伯彦纳谟祜第三子博迪苏,则娶皇家格格《玉牒?载字辈宗室女直档》的载敦諸女条下记:“怡端亲王载敦第六女……嫡福晋他塔拉氏满禄之女所出,光绪十四年十一月选博尔济吉特氏头品台吉博迪苏为婿”。查《清德宗实录》博迪苏是在其父伯彦纳谟祜死后的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始由头等台吉赏封辅国公,其定婚时的光绪十四年正应是头等台吉身份且他是蒙古亲王之子,所封也应是头等台吉所以《玉牒》所记的娶皇家女的那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台吉博迪苏,就是伯彦纳谟祜の子博迪苏博迪苏所娶的这位郡主,与其父伯彦纳谟祜所娶的那位郡主同辈同为雍正年间的怡亲王允祥的六世女孙,但已出五服伯彥纳谟祜之岳父载垣,为允祥第七子弘晓的玄孙;博迪苏岳父载敦为允祥第四子弘皎的玄孙,这种不计辈份的婚姻现象在满、蒙两民族中并不鲜见。博迪苏在光绪朝也曾出任八旗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多种职务爵袭辅国公,是清末官场中的重要人物

那尔蘇之子阿穆尔灵圭,光绪十七年尚年幼时即袭其祖父伯彦纳谟祜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11年后又成为皇家额驸,《玉牒?毓字辈宗室女直檔》明确记载: “睿亲王魁斌第二女光绪十一年八月初八日嫡福晋富察氏景寿之女所出,光绪二十九年二月选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扎薩克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阿穆尔灵圭为婿,本月成婚”这位格格的外祖父景寿,是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的额驸阿穆尔灵圭于光緒二十七年任御前行走。宣统年间这位额驸曾对清王朝的改革及蒙古地区的振兴与治理多次提出建议。民国年间仍住北京的博王府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卜藏多尔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