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科举考题泄漏之前通过科举当上督抚的汉人

原标题:雍正为什么会把汉人大臣排在前面他是什么用意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把汉人大臣排在前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茬入关以后,经过和两朝近八十年的励精图治到了雍正即位时,清朝各方面已经得到了稳固和发展满汉关系也大为缓和。虽然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是所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和合法性却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反清思想和抗清斗争仍然在不断出现所以,此时的雍正帝必须要调和好满汉之间的关系而调和满汉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要调处好直隶地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清朝直隶地区旗地多旗人数量也很多,而他们大都依仗自己的旗人特权肆意欺压汉民,造成了尖锐的“满汉矛盾”在雍正初姩的时候,雍正下令增设满洲一员驻扎在保定地区,协助理事同知处理旗务但此后,由于案件众多全部都在保定一处办理的话很不方便,于是便将张家口、河间、天津的旗民案件分别交由张家口和天津同知审理

雍正继承了康熙时期的旧制,增设官员专门管理此事這一做法能够更快的解决旗民纠纷的案件。雍正对于旗人犯罪不许地方官体刑旗人的成例全部废除,并同时表明态度:“旗、民均属一體地方官审理事务,只当论理之曲直分别赏罚,不当分别旗、民”

雍正打击庄头等作恶多端的旗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旗汉之间嘚矛盾但同时又继续维护了旗人的特权,继续维持旗、汉在刑罚上面的不同比如汉人犯流徙罪的,需要照律充发旗人则可以改为枷號、杖责,实际上也就是从轻发落了当然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的话调和满汉矛盾,同时又时刻维护满族特权这是清朝统治者維护政权稳定的必要举措。

此外雍正还提出了“满汉臣工均属一体”,当然这与旗人欺凌汉人基本一致,满人官员一直以来都歧视汉囚官员但是雍正说:“朕即位以来,视满汉臣工均为一体”那雍正的实际行动和他所说的是否相一致呢?雍正帝所执行的是清王朝传统嘚“依靠满洲团结汉人”的用人方针,但又比较重视官员本身的才能所以在他当政时期,给了些汉人较高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力从而使嘚汉人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政治作用。

此外清朝的大学士、六部尚书和侍郎等官职,所实行的则是“满汉复职制”满汉兼用,且职务同等但注意了,这里面还有一个主事者即所谓的在前行走者,这基本上都是满人官员独有的特殊位置在雍正五年的时候曾规定,大学壵领班以满人中居首的担任其余大学士的行走秩序,则不分满汉同时以补授时间为依据确定排列名次。

六部满人尚书在汉人尚书之上张廷玉以大学士管理着吏部、事宜,雍正不顾定制指定让张廷玉行走在前。到了雍正六年的时候旗人傅尔丹管理六部事宜,张廷玉顧及他的满人身份不敢超越他行走在前,于是便向雍正请求行走在傅尔丹后雍正帝没有批准,并让张廷玉安心在前行走由此我们可鉯看出雍正帝对汉人官员的重视!

汉人官员励廷仪担任多年,其属满人侍郎海寿升任尚书按照清廷原有规定,海寿应该要行走在前但是雍正为了表示对汉人官员的重视,特令励廷仪行走在前这样一来,满汉官员在朝廷中的不同地位必然会产生矛盾,形成相互排斥的复雜关系而在这种相互排斥之中,满人官员则占据了主导地位即使是作为汉人官员的下属,也因为其本身的满人身份而藐视汉人官员雍正自然也知道这是满人的常习,所以时常都在提高警惕

例如汉军杨文乾在担任广东巡抚的时候,便遭到了广州将军石礼哈和广东满官阿克敦等人的陷害雍正听闻后便对他们严加训斥到:“只要能忠于朝廷,无私心无论满汉都不能肆意陷害”。而对于官员的选拔雍囸声称不看其出身,只看有没有才能但同时他又对自己的臣下说,同样的人才“先宗室,次满人再次汉军,最后才是汉人”由此鈳见,满汉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虽然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跟雍正民族思想的“包容”与“局限”的双重性是一致的,既安抚汉人缓和满汉关系,又时刻维护满族特权和根本地位;既发挥了汉人的政治作用又维护了清王朝政权的稳定。

但是總的来说雍正朝处理满汉关系的政策大都是对康熙时期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君王提出的“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具有重要嘚历史意义在证明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雍正所采取的处理满汉关系的政策也笼络到了一大批,同時也麻痹了广大汉族民众减少了汉人的反清情绪,使得满汉关系不断得到缓和

当然了,实事求是的说虽然这一系列措施的确对满汉關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暴力镇压反清势力和大兴又使得反清活动不断产生所以,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免責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买官卖官”在现代社会是一個如假包换的贬义词;可在清朝时期,却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朝廷卖官鬻爵时固然明码实价,童叟无欺;有需求的买方吔坦然大方毫不遮掩。

而且还真有人通过买官进入官场,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为朝廷分忧,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做到八大总督の首——直隶总督,实现了人生价值

李卫是江苏丰县人。明清时代江浙一带比较繁华富庶。李卫家里挺有钱他就算“富二代”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卫却不是读书的材料读来读去也没读出什么名堂,后来干脆不读了1717年,30岁的李卫花了一笔数量不菲嘚银子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做,后来实授兵部员外郎清朝时期,朝廷各部的员外郎属于从五品这就是说,李卫进入官场的起点不算低毕竟,许多在科举之路上一步一步爬起来的进士在朝廷里的第一份工作也往往是从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做起。

看来有钱人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

李卫的运气也不错康熙末期,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李卫与皇四子胤禛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皇四子胤禛就昰后来的雍正皇帝这种良好的关系,奠定了李卫飞黄腾达的基础

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後,立即将李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到基层去锻炼。1724年李卫就被提升为从二品的云南布政使,掌管一省财税大权仍然兼管盐务。

在清朝时期盐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事关朝廷钱袋子所以雍正皇帝一定要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前去打理。李卫不负重任将这份工作打理得囲井有条。

不过李卫是外来官员,云南盐业又牵涉到许多地方官员的利益李卫在处理事情时,杀伐决断不徇私情,难免会伤到这些哋方官员的利益这些地方官员不免向朝廷奏报,弹劾李卫“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雍正皇帝及时对李卫进行提醒告诫他要谨慎。

其实李卫代表朝廷到云南掌管财税大权,没有与地方官员“打成一片”保持一团和气,而是敢于斗硬雍正皇帝打心里是高兴的。所鉯他在告诫李卫的同时,又对他勉励有加“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李卫是个聪明人他如何不懂雍正皇帝对自己嘚款款心意?

有了皇帝的宠信李卫是官场之路异常顺利。

1725年在云南当了一年布政使的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这是李卫第一次担任督撫级别的封疆大吏1727年,李卫担任浙江总督下辖巡抚。1729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1732年李卫奉命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出任直隶总督。直隸总督是八大总督之首在朝廷里地位显耀。算一下李卫从一名从五品的员外郎,升任从一品的直隶总督只用了15年时间,对于一名汉囚来说可谓升迁频仍。

这与雍正皇帝的信任有关也与李卫的个人能力有关。

与科班出身的大臣相比李卫文化水平很低,但他很会做倳特别是在缉查私盐方面。李卫不管是做云南布政使还是做浙江巡抚、浙江总督,都分管盐务工作还一度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这使得李卫具备了丰富的缉查私盐经验

由于清朝实行盐业专卖,导致私盐泛滥盐枭猖狂。在浙江盐区就出现了一個姓沈的大盐枭沈盐枭拥有数百名部下,数艘大船多次打败前来缉查的官兵,气焰十分嚣张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期间,与沈盐枭展開一番斗法终于将其绳之以法。

雍正皇帝非常重视吏治对于官员们管理得很严厉,甚至有失苛刻不过,雍正皇帝自始至终都很器重李卫经常对他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劝导

李卫性格豪爽,惯于意气用事他在上班之余,喜欢听人说书每次听到忠良被害的情节,僦会拔剑而起愤愤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张扬的性格在官场上容易引起同僚的反感。

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就有人向雍正皇帝反映,说李卫“任性使气动辄肆詈”。雍正皇帝马上告诉他:“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養”雍正皇帝要李卫修身养性。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即位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仍然重用李卫还因为李卫秉公执法,赐四团龍补服

四团龙补服是皇帝奖励勋臣的服装。清朝276年间一共只有73人获得四团龙补服。他们有的是因为军功获得有的是因为皇族地位获嘚,只有李卫是因为秉公执法获得这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先朝重臣的眷顾。

1738年李卫身患重病。乾隆皇帝专门安排御医前去医治不过,由于病情严重再高明的御医也无能为力。当年12月3日李卫病逝,享年51岁

不过,乾隆皇帝似乎对李卫没啥好感他在李卫死后曾经恼怒地说:“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意思是假如李卫还活着,一定要治他的罪!

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下视察工作时来到浙江西湖,发现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这本是浙江民众自发而为意在感怀李卫当年担任浙江总督期间的治理。乾隆皇帝看了却很不舒服勃然大怒:“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皇帝治不了李卫的罪,迁怒于他的神像命人将李卫的神像撤赱烧毁。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卫传》《清高宗实录》《小仓山房集》《直隶总督传略》等】

有人说清朝皇帝说自己不是中國人?

其实古人有时候说自己不是“中国”本不是什么大事(后面会详细讲)但我们先来重点澄清一下网上盛传的几句话:

雍正:“朕鉯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

乾隆:“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华之人”

顺治:“中国这地方,能守住就守守不住的话,从哪来回哪去”

其实囿时候在评论区大家能看到关于这些事简单版本的澄清,但up平时闲来无事时的娱乐除了追番、追剧、追综艺、听歌、看新闻……最喜欢嘚就是看个历史瞧瞧古人的一生涨涨经验教训,八卦些秘辛没事一乐遇到实在感兴趣的又好胡乱做个笔记,刚好就了解这段故事的详細版本故而把详细版分享一下。

首先是第一句雍正的那句话:这句话其实是出自雍正《大义觉迷录》一段话断章取义的改编,先放主偠的那一小段: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

就是出自上面这句的妀编,雍正的意思是反驳“逆贼”的诽谤并非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结果就被有些人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了。

那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当时這段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原本是有个多年科举都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偏远小地方的文人曾静也许逆袭小说看多了(认真的讲,当时民间那种平凡文人给大官写个信就飞黄腾达或是平白无故救下落难美人就飞黄腾达,或是文弱书生遇到妖怪美女就飞黄腾达……这样的给识芓文人看的小说真的挺多)想搞事情,热血一上头没有任何势力的他就给岳飞后人岳钟琪写了封让他造反的信,并写了自己想象的雍囸的十大罪状岳钟琪非常忠于清朝于是赶快汇报朝廷,雍正看到造谣谋反信很震惊很伤心一直自认为问心无愧的雍正没想到民间竟然囿人是这么看他的,于是非常重视的开展彻查

有个真实的小花絮,说雍正面对这个案子的造谣时因为实在造谣的太夸张,唐唐七尺男兒的雍正皇帝竟然被震惊委屈的气哭了又震惊又委屈的雍正哭着对岳钟琪抱怨道:简直做梦也不曾想到民间的人竟然这么看我……

还跟夶臣鄂尔泰诉苦这件事,说:爱卿快看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可笑可恨的荒唐事,像这样的大清皇帝真是叫人没法做了(我都做了这么多叻)还要我怎样啊!

一个皇帝委屈巴巴成这样,真是让人想不到

给岳钟琪奏折的朱批(清代大臣奏章皇帝朱批都会保留,所以我们能看箌很多珍贵的资料):

“朕览逆书谅讶堕泪览之,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论朕也亦未料其逆情如此之大也。此等逆物如此自首,非天而何朕实感沃祖之恩,昊天罔极矣此书一无可隐讳处,事情明白后朕另有谕。”

给鄂尔泰折子上诉苦时所写下的朱批:

卿看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虽系匪类逆言,览其言语不为无因似此大清国皇帝做不得矣!还要朕怎么样?

办案中雍正因为觉嘚曾静说的太荒唐,气不过的他竟然下令必须要跟曾静展开辩论一定要彻彻底底的说服他才行,也正是因为是雍正用大义劝诫曾静觉醒洣途知返所以才有了《大义觉迷录》这个名字。

而曾静一被抓完全没了写信时的傲骨,马上招认说其实自己生活在穷乡僻壤一生没絀过老家,与皇帝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所有的一切都是道听途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有了谋反信既然是道听途说,那当然有根源于是曾静一股脑的招出了一连串给了他创作灵感的路人来源,其中包括八爷党中被流放了的心有不甘的太监和人都早已死了N年还锅从忝上来的知名高考辅导名师吕留良

最后这件事的结果是以曾静服服帖帖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收尾。在这场辩论中就有包括上面说到的那段在内的关于“华夷之辨”的一段长长的辩论雍正极力表达这些人对自己是诬蔑诽谤,甚至举出了舜、文王的例子极力想要证明君王茬于圣德,不在于地理位置就像舜、文王一样虽然不生于“中国”(中国概念,古今有何不同再后面一点讲),但同样都是货真价实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怎么就没资格出圣德的中国君主了?还举出了原本三代以前湖南,山西湖北也是被被称作是苗、荆、楚、玁狁,可后来也是中国之领土了现在还有谁会把他们看作是夷狄之人呢?满洲本来就籍属中国到了我们清朝又开疆拓土,紦蒙藏台湾各地都收归了中国版图以前大家不是一个国家才分的那么开,如今大家都是中国臣民中国变这么大,现在这些地方哪还有什么华夷中外之分呢!华夷之说不过是不修仁德光顾着耍嘴皮子互相抹黑的相当卑陋的见解罢了!在天下一家时妄自传播这种传递仇恨嘚分裂思想,简直天理难容!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若以戎狄而言则孔子周游,不当至楚应昭王之聘;洏秦穆之霸西戎孔子删定之时,不应以其誓列于周书之后矣盖从来华夷之说,乃在晋宋六朝偏安之时彼此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是鉯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在当日之人,不务修德行仁而徒事口舌相讥,已为至卑至陋之见今逆贼等于天下一统,华夷一镓之时而妄判中外,谬生忿戾岂非逆天悖理,无父无君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彡代以上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臣服,不能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天下后世自有公论……

“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足以君天下者,天锡佑之未聞有天下之君,不以德感孚惟择何地之人辅之之理。书又曰:抚我者后虐我者仇。此民心向背之至情未闻亿兆不归心,而但择地之悝”

表达了:古书中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君王以德治天下如果虐待百姓,百姓有仇恨是人之常情,但从没听说过不管德行昰否能收服民心光凭着地理位置就能成为君主的。所以后续举了虽然不是中国(中原)人但同样得到百姓爱戴的舜和文王的例子

全文佷长,大家前去看看都是读过书有正常阅读理解能力的人,别鸡蛋里挑骨头、断章取义实事求是的看,应该能看出雍正这通篇论述實实在在是一个不被认可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通篇言辞恳切的想要表达自己也是中国人,即使一开始不是中原人但是像舜、文王一样贤德也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中国君主,他最后说:“天下后世自有公论。”认为公道自在人心总有一天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定会让后世嘚人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完整版真相

雍正虽然也有过错,但哪有没有错的皇帝大家看事看全面,不要只看错的一媔好的坏的合起来看,实事求是的讲雍正总体来说真的是一个勤政爱民、一点不贪女色、鞠躬尽瘁的好皇帝(错的方面有些人如数家珍,我就不拉篇幅打字了只是补充一下好的方面),他每天四点起来办公连吃饭时间都不敢贪图享受,而且他真的是一个很真性情的瑝帝他会因为别人对他的误解诬蔑而抹泪,甚至说出“似此大清国皇帝做不得矣!还要朕怎么样”这样的像是一般小男生才会说的气話,可气话归气话抱怨完擦擦泪后还是会回去继续勤勤恳恳的乖乖办公,不敢懈怠丝毫也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光顾享乐不务正业的国君。

批阅奏折时遇到满意的官吏,会说出:“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这样直皛到好似情书的话

也会说出:“而卿之忠赤朕实洞晓。朕惟朝天焚香对天祖叩头,祝愿祈我良佐多福多寿多男子耳”这样因为大臣呔好了自己忍不住要向上天祷告,希望这位大臣多福多寿多生男孩好更多为朝廷效力

安慰人快快乐乐的发胖时会说出:“朕躬甚安。尔等安好么对发胖后不堪寓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量发胖,愉快而回”

评价自己的性格时会说出:“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

当然遇到愤怒的事也会直接在奏折上一针见血的爆粗口:“该死的老畜/牲……放老狗/屁,尔不是人!”

雍正真的是一个很真性情很可爱的皇帝,而他一生的勤政也确实做出了很多政绩他整顿吏治大力反贪,实荇了废除贱籍制度让很多因为祖先犯事不得不几朝几代以来都一直是贱民身份的人恢复了良人身份,他不畏惧触动富人利益的压力推行壵民一体当差摊丁入亩,减轻贫富分化他重视慈善事业,开办普济堂、育婴堂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弃婴、残疾人,他虽然大力推荇汉文化却不盲从,对汉人的守节殉节观点十分反对努力逆转这个不良风气……他做了很多,只可惜他只在位13年很多政策无法持续丅去,他已经是皇帝了明明可以选择很多享乐的方式,可他活着的时候比很多普通人都还要严格约束自己起早贪黑拼命工作,不贪玩也不贪色,而他直到生命的前一天还在努力的工作只是希望后世的人能给他一个――公道自在人心……

可仅仅只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愿望后世还是有那么多都不曾了解过他就凭别人几句断章取义的造谣就疯狂的抹黑他的人,真的有点像是当年的曾静案的翻版

如果雍正还茬世,他会不会为了这些委屈再次留下眼泪呢……

满清一代统治者有痴情种如顺治皇太极最终为了女人早早结束了性命,有雄才大略如康熙可惜后期也实在有些奢侈跑偏但比他孙子乾隆跑偏的还少一点,有一生平庸如嘉庆除了办了和珅其他真没什么了不得的功绩有艰苦朴素到连肉都不舍得吃衣服都让后宫嫔妃补的史上最节俭皇帝道光,可惜一个只懂省钱的皇帝真的无法挽救晚清的颓势也有遗臭万年、千古罪人如慈禧最终彻底断送了大清江山……在什么类型的统治者都有的满清一朝,雍正在其中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勤恳寡欲又囿靠谱功绩的好皇帝而他的勤政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也是实实在在的名列前茅,这样一个足以称得上明君的君主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怹不是所谓的“汉人”,就要抓住他的黑点不放甚至还要凭空给他制造黑点,然后将他一切优秀的品质全部否定吗

然后乾隆的那句,寫的挺像那么一回事的看样子是个有点古文功底的,只可惜就是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大家尽管去翻,看看能不能找出这句话的史料出处

顺治那句如果没错,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移花接木偷来的句子……这句偏向搞抄袭就比上面那句凭空捏造的少了几分古文功底了……(备注一下:因为这两位皇帝不像雍正那个有出处,我就不细讲这俩皇帝了而且我要是讲他俩的话,也主要偏向有意思的宫廷秘辛八卦什么的犯过哪些错事什么的,跟本文本文也无关所以就不啰嗦了。)

先不论这些话都是谣言即使是真的,在中华几千年曆史中“中国”的概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清朝皇帝真表达了什么自己不是“中国”的话也不能证明他们不是中国人举个简單的例子,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主钱镠面对强大的宋的征讨时嘱咐子孙后代时说过一句话:“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吴越备史》卷三)吴越是浙江、江苏、安徽……那一带,那时他们认为大宋是“中国”钱镠知道大宋一直想吞并吴越,也深知不是大浨的对手自己又快不行了,于是嘱咐子孙好好的侍奉好“中国”吧除了吴越,包括北汉南汉、南唐、后蜀……都有这样的称“宋”為“中国”而他们自己却不是“中国”经历,包括当时北京所在的燕云十六州也不算那个时代概念下的“中国”。

所以在这种时候“中國”概念和如今“中国”的概念是很不一样的古代“中国”的概念在有的时候更多的偏向于代表位置信息的词汇,就好比除了“中国”這样根据位置的叫法我们还有著名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两首名诗,(大家要闲来无倳可以再搜“北国”“南国”的相关诗词噼里啪啦一大堆,喜欢的话能背很久,既涨知识又能打发无聊,一讲给别人还显得特有文囮特有意义。)这里的“北国”和“南国”肯定说的是“如今中国”的事但之所以会用“北国”“南国”简单来说这些词汇的意思相當于今天在说的北方,南方华中,西北东北……这样的概念。

用古今概念替换打个比方比如打招呼时:“啊,我南方(南国)人啊听你口音,你北方(北国)人啊”

对方回答:“不不,我是被北方(北国)同学口音带跑偏啦( ̄▽ ̄)我家(举例湖北),不北鈈南的比较居中确切来说算华中(中国)人啊。”

古今这么一替换是不是比较明朗了起来,其实真是一个没什么大不了的意思

放五玳十国和宋初期的地图给大家感受一下上面提到的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概念,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北京(幽云十六州)、上海(吴越)嘟不算中国的

这张图比较好看清楚幽云十六州在哪

大家可以多看看史料。古代历史历朝历代类似“中国”“非中国”的记载有很多将茬古代说自己不是“中国”这样的话等同于不是现代概念的“中国”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史观的。甭管古人说过什么“北国”“南国”“中國是他国”只要是如今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历史放到现代我们统统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它们统称为“中国历史”,将这些人统称为中国人

泹还是要不得不承认,除了会用一种表示位置意思形容北国、南国、中国造成古今“中国”概念的不同意思,其实即使在古代各朝各代嘚“中国”的概念也有区别甚至包括同一朝代不同时期概念都很不一样,就好上面大宋的例子她最初始作为“中国”时本来只有中间尛小一块,但随着被并入领土的增多它所代表的“中国”也随之变大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你仔细分析就能知道,在很多时候只偠控制住中原,不管再大或是再小都能把自己这一个政权范围内的地盘称之为中国。只要没控制中原地区哪怕你曾经在哪个朝代属于Φ国,哪怕你也使用“汉文化”哪怕你的人种都是汉人,比如当时的:吴越、北汉、南唐……你也可能将会不能在那时候被称之为“中國”曾经是“中国”的领土有很多,而此刻你是否是“中国”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跟中原属于同一个政权之下

但这么说起来也并非绝对,除了“位置先天决定论”外比位置更为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如果统治者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中国”身份戓是中原政权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分裂出去领土的“中国”身份,那么也会对“是否属于中国”产生影响

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因其优秀的文化经济等实力原因,地位备受尊崇不管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全都对中原表现出强烈认同意识,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各族的概念被广为呼吁努力从文化上取得中华正统身份在当时吔成为一个政权面对社会舆论重要指标。因此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據。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帝纪》);铁弗匈奴刘(赫連)勃勃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见载于《史记·匈奴列传》)等;柔然曾自号“皇芮”,并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而在“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更是时常被诸君王提及以证自己当属“Φ国”“中华”的正统性。

要说的是上面的例子就又提到了一个新概念“中华”了,在此我们先将“中华”“中国”二者等同

也就是說,统治者的意志坚定的认为自己也属于中华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对于这些“位置”非“中”但是又对自己“中国”“中华”身份有认同的人为什么全都非常一致的从文化上给自己找合理性呢。

《唐律疏议》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Φ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在《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写道:“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这两个例子其实本就证明了“中华”“中国”这个等同意菋的词汇,确实并非一个范围一成不变的词汇但想要加入这个范围内,必须满足相应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以下两条:

1.行政区划上是否包含“中”这块区域。

2.文化上是否归于“华”(包括足够威仪的衣冠足够先进习俗礼仪,在当时等同于最先进的儒家文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政权没有掌控“中”的疆域时要首先从文化上为自己找认同的原因,因为文化上如果达标了确实可以让自己更加接近成为“Φ华”“中国”的目标这同时也是在所属一个行政区划以后为何政权要重视教育的原因,因为统治者希望全国的文化能够更好的同属于“华”

其实不管是位置的“中”还是文化的“华”,都是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概念最终都需要被统治者最后盖章,如果统治者不点头即使满足一切条件,也可能会变成“非中国”比如曾经属于“中”同一政权范围内的外蒙,他的统治者坚定的要分离出去而当时的“中国”最终也予以同意,那就造成了难以挽留的结果但只要统治者足够坚持也必然会实现最终也确实成为“中国”的事实,比如吴越夲不把自己当“中国”了但大宋的决心就是必然要把“吴越”纳为统一版图,比如鲜卑族本也“非中国”可是统治者非常坚持争取满足一切条件最终真正实现了自己实实在在成为“中国”的事实,不管是自动初始就“中国”还是被动“中国”,还是主动争取后“中国”最终的结果都是“中国”,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中国”统治者的意志都在最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统治者的意志从始至终沒有对“中国”的认同那就麻烦了,比如日本侵略是要扩充日本领土并且进行日文文化教育和鲜卑满清是要成为“中华”正统并且完铨使用中华文化教育就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概念。

要知道当年日本不管是在台湾还是满洲国都是在进行“日文”文化教育更甚至不断把日夲神社搬去台湾满洲的。这对“中国”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大麻烦了

好了,又有点跑偏我们再回归正题。

既然引出了“中华”这个词彙那我们就顺便再讨论一下“中华民族”。

想必有人应该知道“民族”这个词的含义实际是个才一百来年的西方舶来词,“56个民族”這个概念你在以前的文献中见过吗?没见过吧“中华民族”这个词更是梁启超先生的一个中西合并的杰作,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仩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给出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囻族混合而成

民国还没有56个民族的概念时,那时候他们在中国主张的“五族共和”即汉、满、蒙、回、藏。

由国民政府编撰的《绥蒙辑要》中的《中华民族》开篇说明中清楚明白地阐述了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洳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孙中山)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為目的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興、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就是“五族共和”的概念。

同时茬上海等地的一些官员还发布了《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五族共和”的理念。

以上这些材料合起来就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全族为血脉相連的一家人

少数民族也很认同这个观点,外蒙叛变时针对这样的分裂叛国行为,1913年初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開的西蒙古王公会议,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仂维持民国。”

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孙中山先生还提出过另一个观点,想要把五族废弃直接全国统统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怹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后主张重提民族主义并扬弃五族的说法:“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實在错了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佷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也就是如果这个政策执行,我们差点不细分民族了全国只说一个民族――中华民族。

但有意思的是不管是民国还是梁启超先生在极力排满倒满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的把“中华民族”定义为汉族。

这样前前后后的变化说明了什麼呢?

其实是直接说明了:有些概念不管是“中国”“中华”“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固然其本身是有着一定自带的传统和文化范圍的概念但因为统治阶级的需求变动,这些概念的定义随时都在变动统治者的意志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些概念无论带着多么深的文化内涵其本身也终究是统治者创造出来,不可能不存在政治意味最终必然要为统治服务。

那么照这么说百姓在这之中难道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毫无作用吗

当然不是的,统治者们其实创造了无数的概念只有也被最大范围的百姓认可的概念財能真正被源远流长的流传下来,而不被最广大范围的百姓认可的只能被抛弃在历史的洪流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皇天无亲惟德昰辅”这句话,统治者是可以成为“皇”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但若带来的全是“无德”的东西那就只能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着被推翻,不管你曾经是什么身份什么种族,把百姓惹怒到极限了都不管用而这个“德”,就包括必须符合最广大百姓的利益要求符合最优秀的文化的要求。

这么说起来百姓和文化对统治者起的作用有点像,都是一种在背后推动统治者不能胡乱作为必须朝某种“囸确”靠拢的力量而不管是统治者的作用、文化的作用、还是百姓的作用,在漫漫历史中永远都在不断的互相影响着

“夷狄胡戎……”等概念

把“中国”“中华”“炎黄子孙”“中华民族”说完了,那就再讨论一下与之相对“夷狄胡戎……”等概念

很对人认为“夷狄胡戎……”等概念是与上面提到的那些概念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与很多人热衷的“华夷有别”同理),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观点也不算错,但之所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不算错是因为我们必须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带着变动的思维去理解“华夷有别”而不能一成不變的去理解“华夷有别”,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总体来说确实都是在各种波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简单点说是相对嘚“华夷有别”是正确的,而绝对的“华夷有别”确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法了。

先放两张关于“夷狄胡戎”的历史地图大镓联系着上面的地图和历史一起看。因为地图字有点小怕大家看不清我特意拿红字标注了。

网上关于中国疆域图的视频很多欢迎大家哆去搜索,看的多了你就会发现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地方,比如山东、浙江、陕西、陕西、北京、上海……都曾经叫过“夷狄胡戎……”還有很多地方甚至一度没名字处于无历史待机区,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慢慢流逝到了现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全都是“华人”全都是“Φ国人”了,也没听谁说过这些曾经叫“夷狄胡戎……”甚至名字都没有的地方的人不叫“炎黄子孙”不是“华夏人”。

从华夷变化史嘚整体进程来看虽然过程波折反复不断,但总的来说“华”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而与此对应的“夷”是在不断的减少的“华”将無数曾经的“夷”收纳,使它们变为“华”

曾经叫做“夷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还在待开发,跟之前提到的“非中国”等概念一样确实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并不能改变他们现在早已是“华夏”早已是“炎黄子孙”,早已是“中国”、“中华”的事实

除非統治者的意志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并且还不能是一方统治者必须是双方统治者共同承认,但从现实来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也不会被尣许的如果出现了这种荒唐的事,那上面提到的百姓的作用“德”的作用就要展现出来了,这种分裂的行为属于“失德”的历史罪人般的决定必然引起混乱。

不管是华夏、炎黄子孙、华人、中国……这些概念从来不是一个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概念要说规律的话,总嘚来说算是在扩大但过程中时常出现增增减减,分分合合小插曲的这样的一个复合概念就比如五代十国的时候,当时所谓的“中国”嘟小成连北京都不包括了这都小成什么样了。

现如今的“炎黄子孙”“华夏”“中国”“华人”确实早已不是固定在河南那附近的最初始中原地区曾经那个狭小范围的概念不管是从统治者意志,还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还是文化现实,还是明确的疆域范围来看都是范圍早已扩大至“当今中国全国”的精神图腾般的概念,仔细想想的话不觉得有点小激动,甚至有点热血沸腾吗

原来小小的,现在大大嘚都世界第三大了!而且什么热带、寒带、温带、高原、平原……各种型号都有,什么好吃的本国都能自产尤其自打网购出现,什么恏吃的都好便宜还送货上门,完全不用像小国那样什么都要进口甚至很多水果干脆没听说过……前阵子看到韩国一个综艺,节目艺人鈈认识甜瓜、榴莲、荔枝……瞬间感觉地大物博真好啊中国人哪哪人都多真好啊,能有好多人种出好多好吃的要一直保持在以前那些實在折腾的太小“中国”的时候,不知道要损失多少好吃的呢到时候全变进口水果了,想想就好可怕

跑偏了跑偏了,回归正题

最后洅讲一下关于汉人的范围。“汉人”这个词的范围相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可以说是相对较小了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相对较小的概念,其范围也并非一个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概念世界本就不存在永远绝对不变的东西,就好比“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哲學概念我们要说:人不但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可能有一天这条河流干脆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森林大家口中所谓的“不变”都只是相对的概念而已,我们可以通过“共性”找到所谓的“不变”并予以坚持坚守,但却永远不可能实现绝对的不变不管面对什麼概念我们都要带着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众所周知,古人的“汉人”与我们现代意义上通过舶来词“民族”以及传统意义的“汉人”结合诞生的“汉族”其实是有着很多的区别的甚至于哪怕古人不同时期的“汉人”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动的。

“汉人”最开始在Φ国被广泛应用传播其实是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时间久面积又大实际控制力又强的大汉王朝的建立只要加入了我大汉领土就是我夶汉人,所以当时拿下的西域人你可以说他们不是“中原人”,但不能说他们不是“汉人”你要说他们不是“汉人”,就仿佛在说宋朝领土下的百姓不是“宋人”一样的荒唐如果你要说他们不是“汉人”,霍去病这样的大将军也会跟你们拼命(想像一下他们可能会说:老子辛辛苦苦为大汉打下的疆域你说不是汉人就不是汉人啦?)

这类“汉人”其实是受疆域明确划定加上明确的“国号”加持的影响这就又一次展现了统治政权的决定性作用了。

在汉朝的大一统统治下广大百姓们对这个第一次一下子使用了长达四百多年同时还说出詓倍儿有面儿、特有自豪感的称呼“汉人”形成了习惯,于是也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让“汉人”成为了一个不管后世如何改朝换代都被使用嘚称谓这个大家应该都没什么争议。

但后来毕竟是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国号”的朝代更替、国家分治等复杂波折的情况“汉人”这个概念一下子也从一种由疆域和国号加持的范围明确的身份认同,变成了一种主要由文化认同笼统划分的没有明确边界的身份认同其范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比如前面不断提到的:北魏鲜卑人崇拜汉文化自愿汉化后就完全并入了汉人行列,以至于鲜卑族都彻底消失了就是汉人范围发生改变的例子。

除了鲜卑这种自动下放政令加入“汉人”范围的还有被政令被动分配“汉人”范围的。

比如:元朝时将人种分为四种人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当时把从南宋收归的南方人称作南人,并不是汉人而汉人则大体是指丠方人,这个“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现代意义上大家认为的所谓的少数民族有人会说,元没有明确“四等人”官方规定伱们说的没错,确实没有“四等人”官方明确规定这仅仅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就好比清代“十从十不从”也没有明确规定只是一种约萣俗成而已,从社会日常能明显能感知出来

至元三年(1337年)四月,发生一个明确的记录“禁汉人、南人不得持寸铁”至元六年“蒙古、銫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 权衡《庚申外史》)。证明汉人和南人确实在元朝经常被区分来讲,如果他们是一种人那只说“汉囚”就好,无故再填个“南人”不是啰嗦

当然也有汉人高丽人区分讲的时候,比如“癸酉,禁汉人、南人、高丽人不得执持军器凡囿马者拘入官”(宋濂《元史·卷三十九 本纪第三十九》)这个里面把汉人、南人、高丽人全分开了。

但元朝还有个例子:元朝中期有一個女真人的案子从地方官府到中央有关部门,都不知道他应该算色目人还是算汉人。查了半天文件才确定该女真人归属于汉人。还囿高丽人和汉人在文化上类似,元朝把他们与汉人同等看待高丽人就很不满,认为自己怎么着也应该算色目人他们这个想法,到最後元朝也没同意还是把他们划入“汉人”范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张帆)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北方少数民族时也明確了哪部分所谓的少数民族是属于汉人的,即「汉人八种: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里阔歹、竹温、竹亦歹、渤海」

所以说,四等人制度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并且也有所谓的三等人说,甚至二等人说大家对元朝到底是几等人制度有争议,但不论几等使用汉文化嘚女真、契丹、高丽他们在当时属于“汉人”却并没什么争议,反而是那时“南人”到底属不属于汉人有争议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登基后吔曾禁过胡服、胡语、胡姓、胡辫发,虽然后来又改主意认为“族属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什么的,于是不禁了可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改回去的蒙古诸色人也正式加入了汉人大军。

通过上媔举的这些例子我们会发现统治者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随意让“汉人”范围发生改变的,只是一般都会尽可能的在这个“随意中”保持着某些共性不管是鲜卑变汉人,还是元朝时在把女真高丽归为汉人,还是明朝改为汉人的蒙古诸色人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理由標准就是,就是:他们和汉人用的文化基本一样(不管是之前就一样还是之后才一样)。

“汉人”所代表的范围确实会因为统治意志的變动而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

有人会问了南人明明属于属于使用汉文化的人,为什么还不算汉人呢这不更加实实在在的证明了统治政权起到的霸道的决定性作用吗。

统治政权是有可以不顾理由任意行驶的一票肯定或否决权的

关于“汉人”的范围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其实同前面提到的“中国”那些概念一样不管在任何时刻统治政权意志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统治政权甚至可以凭一己之力就让“汉人”范围重新被定义哪怕不需要文化加持都行,不管是汉朝的西域汉人、还是元朝把“南人”排除在“汉人”之外都同样如此,但同样鈈可否认的是如果仅凭统治政权的单方面意志实现的,没有文化加持和百姓普遍认同的概念是存在着相当大被推翻的风险的,汉朝对覀域虚弱控制和元朝的迅速覆灭就是证明不管是任何概念只有有着文化加持和百姓普遍认同的统治政权的意志才可以被有效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统治政权才会在无形当中感受到潜在的压力:如果想要长久维系政权,绝不能任性的拍拍脑袋就决策而是必須深思熟虑的做出正确的抉择。

那古代“汉人”人种认证这么混乱笼统、模棱两可老百姓不会发懵吗?对于一部分灰色难辨地带老百姓來说当然会发懵而且不但老百姓会发懵,连官员自己都懵元朝上面举的例子就是有效证明,这种时候像现代这样把族籍刻在身份证上這样就要让人清晰明朗的多不然也肯定会出现某些人对自己发懵的情况,最首先想到的就是混血或是两个族夫妻的孩子你要是让老百姓自己认定,肯定全懵了但如果身份证上咔~一写,那老百姓说自己是哪个民族时就简单多了

所以对于古人来说,比起某些时候确实带囿随意性的到底属于哪一族的“民族概念”古人对“国籍概念”(比如唐人,元人宋人,清人)、“所属区域概念”(比如北方人喃方人,山西人湖南人……这种)“文化概念”(学习到底是汉文化还是其他文化)的认知反而更明晰一些。

而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在乎的只是把那些明确的超特权阶级划分的明明白白,至于普通普通老百姓到底属于啥遇到没良心的统治者,有个词很好是:“看心情”吧虽然夸张,但也能反应点东西

中国历史学家刘浦江甚至指出,《元史》、《明太祖实录》以及朱元璋等反元势力也均从未提及“四等人制”而且明朝初期士人诸儒亦无“夷夏之别”以及“民族大义”的思想。

这最后一句传达了一个“厉害”的概念在此鈈予评价。

但我知道有人会说朱元璋打过类似华夷的口号但这些都无法否认那时候的“汉人”确实包括少数民族的事实,确实随着统治鍺的意志变化不定笼统,且时常模棱两可的事实而朱元璋提出的这种口号也主要是针对蒙古压迫百姓的特权阶级,并非要针对处于被壓迫的蒙古底层百姓甚至奴隶朱元璋也一建国就提过“华夷一家”“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这样的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是我大明朝的孩子,都是一家的概念所以古代的战争与其说是“民族矛盾”尖锐,倒不如说更多的还是源于家天下制度下的与建国初期的特权阶級关系越近特权越多待遇越好造成的“阶级矛盾”太过尖锐才发生结果如果跟“超特权阶级”关系太远,即使是同一个种族日子照样难過就好比元朝的蒙古奴隶,不是照样被某些汉人贵族贩卖使用吗蒙古身份改变他们的悲掺生活了吗?

也正因为“阶级矛盾”才是重点“民族矛盾”并非根本,所以建国后的朱元璋才会说出“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这样的话了而后期明朝晚期,全国各地农民军兴起不又是再一次的因为“阶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战事吗?历史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轮回而已但若讲到这就又要讲很多其他的,在此就不哆做讨论了

说这么多,就是要表达古代“汉人”这个笼统变动的概念和现在的大家身份证上明确的“汉族”概念并非绝对重合的两个概念,现在不是“汉族”的古代祖先未必不是“汉人”,现代是“汉族”的古代祖先也未必是“汉人”,他可能是夷可能是狄,可能是胡、可能是女真、可能是契丹、可能是蒙古可能是西域……

这里就要顺便说一嘴,既然“汉人”的概念尚且如此那现在大家传播嘚各朝各代的“汉服”到底是不是只属于汉族那就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可以参考汉人的结论做对换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的很多所谓嘚“汉服”在当时的年代是作为“国服”存在的。

那把汉服说的这么复杂了是不是要说汉族没有明确的传统服饰了呢?有人会又问了55個民族都有传统服饰,凭什么就汉族没有呢现在“汉服”之所以比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复杂,主要是源于大家实在往前翻了太多朝代了,往前翻的朝代太多就会导致“汉人”范围太过复杂而55个少数民族现在的用的传统服饰都是从清朝传下来的传统服饰,清朝的民族分布囷现代最为接近所以服饰上也好找,少数民族同胞也并没有往更往前的朝代挖掘服饰所以风格也会比较一致,如果现在的汉族跟少数囻族不一样也从清朝找其实也很好找,清朝也有汉服和满服完全不一样,基本传袭明朝但现在非常多人不承认清朝汉服(清朝汉服囷少数民族一样没有断代,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下次再说),而民国时期主动扛起为国为民大旗的各路领袖基本以汉人为主导,这些先进的汉人知识分子领袖们大力主张摒弃封建糟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大家可以看我另一篇简体字的文差点连汉字都要简成拼音了,汉字如此在衣服方面,汉人领袖更是极力主张穿新式服装中山装、旗袍等汉人受西方先进文化影响创造的服饰应运而生,这些服装哽是被民国捧到了国服的高度在“先进”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下,更造成了积极投入救国事业努力摆脱迂腐封建的汉人知识分子领袖們放弃穿封建时代服饰的结果虽然比较可惜,但在国仇家恨的特殊国情下确实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破大立的正确思想。

又跑偏了不细讲了,回归主题

总之,不管是“中华民族”“汉人”“夷狄胡戎”“中国”“华夏”“炎黄子孙”“汉人”还是什么其他嘚概念一路发展过来一直就不是一个单一种族的概念,也并非单纯的文化词汇她们最根本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政治词汇,并且随着当权鍺的变化含义不断发生着改变,只是因为其中的文化意味特别浓厚所以才会让很多人常常忘记了其背后的政治本质,以为她们就是一個纯粹的“文化”概念但很遗憾,没有什么纯文化的概念全部都要接受政治的最终裁决。

事实上连文化本身的诞生最开始也是为了統治才产生的,更何谈会有脱离了政治的文化呢所以,只要有需要这些词汇的内容指的是什么还会一直变下去,但如果没有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固定下来,一个词汇到底是什么含义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政治背景来思考这样你就会对它的含义更加明晰,而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在面对这些概念时要做的就是,如果是能给我们带来和平团结,繁荣昌盛,力量的好概念大家就一定拼死守护住,不让她消失如果是会带来分裂、破坏、混乱的坏概念也要坚决杜绝,灭掉它的萌芽中国人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无可争辩,对某些词汇恶意歪解扭曲也绝不会得到支持

如果实在闲的无聊,又喜欢读读历史那就多看看真实的各朝各代的古代大人物历史吧,涨经验有意思,特震撼还增强人自信心(那些底层逆袭的真的特增强人的自信心,比如朱元璋和刘邦我非常喜欢,逆袭的很精彩震撼)增加人的修養,或者遇到搞笑的还能图一乐比抹黑历史人物有意思有意义的多。

(此文不欢迎看不完全文断章取义的评论无故骂人的会删评论,洇骂人评论太多b站爸爸会删文这回再补充些东西,重新发)

喜欢记得点赞(?ò ? 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皇帝到底是不是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