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孝庄皇太后与康熙的儿子

孝庄皇太后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孝庄皇太后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历史考古-未来日报
> 孝庄皇太后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孝庄皇太后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
导读: 【孝庄皇太后为何停灵37年才入葬?】她13岁便嫁给了皇太极,册封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大清国入主中原后第一帝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大帝的祖母,被誉为清初女政治家。贵为皇后的她却又为何没有与自己的夫..
她13岁便嫁给了皇太极,册封永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大清国入主中原后第一帝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大帝的祖母,被誉为清初女政治家。贵为皇后的她却又为何没有与自己的夫君皇太极合葬&&难道真如传说中所说,她在皇太极死后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而无颜在九泉之下面对皇太极&&若传说有虚,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死后一直没有下葬,停灵了37年之久才得以入土为安&&一、昭西陵是雍正皇帝建的清朝皇后陵内葬的皇后都是死于自己的夫君入葬之后的皇太后,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皇后陵都应该是由儿子辈的皇帝给建的。清朝的7座皇后陵中,有5座属于这种情况,但也有例外,嘉庆帝的孝和皇后的昌西陵是由她的孙子咸丰帝建的,而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最为特殊,是由她的重孙子雍正帝给建的,这不仅在清朝是唯一的,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难以找到第二例。 聪明果敢的决定康熙帝的梓宫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正式葬入景陵地宫的。就在入葬前21天的八月初九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要求给孝庄文皇后建陵,将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尽快入土为安,这样可&上妥在天之灵,下安仁孝之心&。孝庄文皇后的梓宫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停灵于遵化昌瑞山祖陵的暂安奉殿以来,到雍正元年(1723年)已停了将近36年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困扰了康熙帝35年之久,一直未能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雍正帝刚刚即位,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雍正帝不愧是雍正帝,他接到陈允恭的建议之后,决定立即着手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依然是陵建在哪里的问题。是建在皇太极的昭陵附近,还是建在关内遵化的孝陵附近&&对于这问题,雍正帝已成竹在胸。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他将诸王大臣召进宫来,对他们专门讲了为孝庄文皇后建陵的问题。他首先高度称赞了孝庄文皇后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圣德,又讲了孝庄文皇后临终之时要求将自己葬在孝陵附近、与子孙长期相伴的遗嘱,然后说:《礼经》上讲,合葬不是古来就有的。前代的大儒也说过,神灵有知,无所不通。合葬不合葬,只是个名义上的事。现在太宗已入葬昭陵多年了,即使在昭陵附近建陵也不算是合葬。孝庄文皇后自停灵遵化的暂安奉殿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在位时间绵长,国泰民安,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由此看来,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况且孝庄文皇后临终之时一再叮嘱要将自己葬在孝陵附近,圣祖仁皇帝已经遵照遗嘱将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停放在那里30多年了。圣祖仁皇帝将整个江山社稷都托付给我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是一个大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办理得合情合理,尽善尽美,留给后世。你们诸王大臣把这件事好好议论一下,拿出个正确的意见来上奏给我。尽管雍正帝在谕旨中没有说出自己的意见来,但他的意向已经很清楚了,他是想征询一下群臣的意见,这一点谁都看得很清楚。群臣们经过认真的议论之后,在二月二十七日,由康亲王崇安领衔向皇帝奏报了群臣会议的结果。群臣的议论结果是这样的:自圣祖仁皇帝遵奉遗嘱,将孝庄文皇后梓宫安奉在暂安奉殿30多年以来,我圣祖在位日久,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这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一处上吉佳壤,风水宝地。应该在这个地方建陵。群臣的意见正中雍正帝的下怀,于是雍正帝在奏折上朱笔一挥,批道:&是。著即择日兴工。&康熙帝30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到雍正帝这里迎刃而解了。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雍正帝为孝庄皇后建陵的理由和方法可以说聪明果断,令人佩服。停灵37年才入葬 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的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正式破工兴工。二月十三日将营建昭西陵这件大事分别遣官告祭了永陵、福陵、昭陵、孝陵、孝东陵。雍正帝特地对撰写祭文的翰林官说: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这是我仰体我皇父的孝心,遵照孝庄文皇后的遗嘱办的。所以告祭景陵的祭文要单独撰写,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都要写进祭文里面去。这篇祭文的史料性很高,现抄录于下,供广大读者欣赏:钦惟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贻庆垂庥。隆两朝之孝养,开万世之隆基。及大渐之际,面谕皇考,以昭陵奉安年久,不宜轻动。建造兆域,必近孝陵,叮咛再三。我皇考恭奉慈旨,择地于孝陵之南为暂安奉殿,历三十余年。我皇考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且海宇升平,兆人康阜。胤禛祗绍丕绪,夙夜思维古合葬之礼原无定制,神灵所通,不间远近。因时制宜,惟义所在。即暂安奉殿建为昭西陵,以定万年之兆。卜吉于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辛未动土兴工,十六日甲申恭移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梓宫安奉享殿。恪遵圣母之遗命,仰体皇考之孝思,验吉兆于已彰;考旧章而允合。天开地设,储悠远之休征;峦耸川回,裕繁昌之庆祚。谨告。因为昭西陵是由暂安奉殿改建的,大殿、东西配殿、宫门、围墙等都已建成,不用再建,所以工程进度很快,到当年年底就完工了。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亲自到昭西陵参加了告祭礼,同年十二月初十,正式将孝庄文皇后梓宫葬入了地宫。停灵37年,终于入土为安了,九泉之下的孝庄文皇后一定会感到十分高兴的。二、关于昭西陵的传说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的皇后,本来应该与皇太极合葬到昭陵,却没有合葬;昭西陵本来应建在昭陵旁边,却建在了1000多里远的关内的遵化;清东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5座妃寝都建在了风水墙内,惟独昭西陵建在了风水墙外,再加上几百年来太后下嫁的传说,引发了昭西陵众多的奇异的传说。无颜见夫君,远离葬遵化有的说,孝庄文皇后所以不与自己的夫君皇太极合葬,是因为自己下嫁给了小叔子睿亲王多尔衮,没有脸面再与夫君见面于九泉之下,不得不远葬关内的遵化。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孝庄文皇后真的下嫁给多尔衮了,这种说法还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她下嫁没有呢&&这个被列为&清初三大疑案&之首的疑案,已经争论几百年了,至今史学界还没有定论,而且现在多数人都认为孝庄文皇后没有下嫁。这样看来,这个传说就站不住脚了。给儿孙看陵门有人说,孝庄文皇后在皇太极死后不甘寂寞,不耐孤独,下嫁给了多尔衮,给大清皇室丢了脸,抹了黑,特将她的陵建在了清东陵大门外旁边,让她充当警卫,世世代代为儿孙看守陵门,以示惩处。这个说法也是以太后已经下嫁为依据的。前面讲了,这个依据是靠不住的,所以这种说法也就靠不住了。即使孝庄文皇后真的下嫁给了多尔衮,给皇家丢了脸,抹了黑,一来皇家也不会花费巨资给她修建规模宏大的皇陵,二来也不会把皇家内部的丑闻秽事公诸世上,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让千秋万世都知道这件事,为后世留下笑柄。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更何况皇家,大清皇室能做这种傻事吗,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所以这种说法实不可信。没有资格葬入陵园有人说,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后,就成了睿亲王的王妃了,就不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也就不是大清爱新觉罗氏的媳妇了,自然她也就没有资格再葬入大清皇家的陵园了。所以才将昭西陵建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很显然,这个说法与前两个说法一样,也是以太后已经下嫁为前提的,所以这个说法自然也就难以成立。更何况: 1、大清国皇帝,从康熙帝到宣统帝,对孝庄文皇后对大清国作出的贡献一向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对她尊崇备至。每次到东陵谒陵,都先到昭西陵恭祭孝庄文皇后;2、大清皇家称她为&孝庄文皇后&,&文&字是皇太极的庙谥,这就表明大清皇家承认她是皇太极的皇后,不承认她是多尔衮的王妃。3、孝庄文皇后的神牌与皇太极的神牌在太庙、奉先殿都是同室供奉,共享玉筵。在寿皇殿,孝庄文皇后的画像(称圣容或御容)与皇太极的画像也是挂在一起。既然这样,她也就完全有资格葬入皇家陵园之内。综上所说,关于她没有资格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她完全有资格葬入陵园之内,那为什么不葬入陵园内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可以先看看她的陵名,叫&昭西陵&。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没有自己的独立名字,只能随着自己夫君的陵名和自己的陵与夫君的陵的相对方位来命名。从昭西陵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1、昭西陵是皇太极昭陵的附属陵寝。2、昭西陵的墓主人是皇太极的皇后。这也就说明昭西陵虽然远距昭陵1000多里,但也与昭陵是同一个体系。清东陵是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主陵的另一个皇陵体系,与昭陵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两个体系的陵是不能&掺和&在一起的,所以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不能建在清东陵的陵园之内。三、 昭西陵探秘传奇式的墓主人,奇特的陵寝规制,使昭西陵充满了神奇色彩,有许多地方令人猜测、令人费解,令人迷惑。康熙帝为什么不给祖母建陵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玄烨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再想办法。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为什么康熙帝不给祖母建陵&&是忘了吗&&是日理万机,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顾不上吗&&都不是。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因此说,康熙帝不会忘记给祖母建陵的。更不会因日理万机而顾不上的。那么到底为什么康熙帝不给孝庄建陵呢&&史书上没记载,档案上找不着。笔者认为,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找到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顺的理由。他采取了向后推迟、等待时机的方法,将这一棘手的难题留给后一代解决,也许会容易些。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的陵寝问题。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想。到底为什么康熙帝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现在还是一个谜。
18:12 更新
18:12 更新
18:12 更新
18:12 更新
18:12 更新
18:06 更新
18:06 更新
18:06 更新
18:06 更新
18:06 更新“孝庄太后改嫁”为何成迷案?真相触目惊心
“孝庄太后改嫁”为何成迷案?真相触目惊心
元朝明朝清朝民国现代作者|我方团队覃仕勇《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字数:2674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满清政府有两个很有名的女人,一个是清初的孝庄皇太后,一个是清末的慈禧皇太后。慈禧皇太后的斑斑劣迹天下有目共睹,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孝庄皇太后,清朝自康熙以后的各代君主,都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把她尊为清朝的国母,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可是,孝庄皇太后曾经做的一件“丑事”,却很让清朝政府抬不起头来,讳莫如深。这件事,即孝庄皇太后曾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蒙古各部落为了与之结好,就玩命地与努尔哈赤一家通婚、结亲。这种背景下,塞桑先是把妹妹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但久未生子。未能生子,则科尔沁和后金的结盟就不够牢靠,怎么办?嫁,继续嫁,嫁女人过去,直到生出儿子为止。于是,塞桑把自己的二女儿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也嫁了过去,依然是嫁给皇太极。孝庄嫁过去后,光生女儿,连生了两个,没有儿子。于是,塞桑咬咬牙,又把大女儿海兰珠、即孝庄的亲姐姐嫁了过去。想想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竟然有姑侄三人同嫁给了皇太极,这关系真够乱,也真够铁的。不久,孝庄的姐姐海兰珠生下了儿子,孝庄也生下了儿子。说起来,还是孝庄的命好,海兰珠虽说生下了儿子,但不久就和儿子相继病死了。这样,孝庄和她的儿子就独得皇太极恩宠。但皇太极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便晏驾了。皇太极一死,皇位继承就成为了最紧迫的大问题,朝中刹那间就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其中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内讧流血事件一触即发。最终,满清贵族内部各派系作出了平衡,即让孝庄的儿子福临即位,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多尔衮担任摄政王。这里面,孝庄有没有和多尔衮达成什么交易,不得而知。清军定鼎北京后,多尔衮控制了全部军政大权。这个时候,多尔衮若要除顺治而自立,实现自己称帝的梦想,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可是,野心勃勃的多尔衮终于没有做出篡位之事。个中原因,是他被封为了“皇父摄政王”。皇父,啥意思?就是皇帝的父亲,太上皇。皇上和太上皇的权力可以说有天渊之别,多尔衮想做的是皇上,可不是太上皇,怎么给封一个太上皇就糊弄住了呢?原来,是顺治他娘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了——您都已经娶了我娘了,您还不是我的父亲啊?这一招实在是高!孝庄太后下嫁之日,明朝遗臣张煌言曾作《建夷宫词》戏谑说: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实际上,满洲刚从原始、落后、野蛮的社会形态进化、脱胎而来,本着资源不能浪费的原则,部落内部向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谁也没过多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可是,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到了康熙朝,满清上上下下受到了汉儒家文化的影响,开始鄙视此前满清的许多习俗。子收父妾、弟娶兄妻,这、这成何体统?!又比如说,满清人起名字,一般是就地取材,没有姓氏,直接以树林、房屋、高山、河流,甚至野蛮的种类为名,这才有了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舒尔哈齐(小豹子)、多尔衮(小獾猪)等等粗俗难听的名字。对这种名字,康熙觉得很难为情,他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采取了规范性起名的做法,每人的名字取两个吉利字,其中一个是所有儿子共用的排行字,胤;另一个有共同的偏旁,“示”。后来就出现了胤礽、胤祯、胤禛等等一大批好听又好叫的名字。应该说,康熙是很尊敬孝庄太后的,他称赞说:“全赖圣母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又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但孝庄嫁叔之事,康熙引以为耻。1687年,孝庄皇太后死了,享年75岁。按照祖制,要运她的尸体到关外与皇太极合葬。康熙断断不能接受,想了个招,谎称自己梦见了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祖母说,太宗皇帝已经埋那儿40多年了,卑不动尊,不能惊动他,我不能和他合葬,而且我心里面一直是惦记着你父子,不忍远去,你把我埋在你父亲身边就行。当时,顺治皇帝葬在清东陵,康熙让人把孝庄皇太后的尸体抬到清东陵,但还是觉得埋在顺治身边会污损了先人,犹豫了,只让停在风水墙之外。顺治皇帝的陵墓在风水墙之内,孝庄皇太后的尸体在风水墙之外,没抬进去。直到康熙自己都挂了,孝庄皇太后的尸体还在那儿搁着,搁了足足35年。康熙的尸体下葬了三年,到了1725年,康熙的儿子雍正才把孝庄皇太后匆匆下葬了事。后世也因此认为,就因为孝庄给大清爱新觉罗家族抹黑、丢脸了,所以死后连门都进不去。孝庄下嫁多尔衮,本是这样一件明摆着的事儿,现在,却成了一件谜案。之所以成为谜案,完全是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独裁者所制作的登峰造极的文字狱造成的。清王朝禁书、毁书的规模、品种,及文字狱的时间的长短、手段与政策的残暴,都超过了前代,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禁书的集大成者。清朝的文字狱已经达到了神经质、丧心病狂的地步,稍有一点冒犯到皇家的威仪、触及的皇家的利益、危及皇家的统治地位,一律格杀勿论。想想看,象孝庄下嫁这类不伦丑事,清统治者还可能让与之有关的文字存世吗?清军入关时,曾在扬州等地展开了疯狂的屠城活动,可是由于清政府严酷的文字狱,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清军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一本流传到日本的《扬州十日记》日本带回,“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陈天华在《狮子吼》里很惊奇地写道:“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著名学者王彬编撰了一部《清代禁书总述》,梳爬索引出许多被清朝政府销毁了的书目(只存书目,已无书籍)林林总总,共有3236种,庞大的书目群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清朝政府为了达到深度愚民的目的,连进步的科技书籍也一古脑销毁、禁绝。像明朝人人撰写的《军器图说》,本来是介绍制作先进枪支大炮的,当时中国的枪支大炮已优于西洋火器,但因为清朝统治者的蛮横禁绝,则到了清康乾时期,明代火器之长已全数丧失,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洋。可悲的是,清廷上上下下还自鸣得意,声称活在“盛世”之中。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保守估计,有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被清政府销毁了。《清代禁书总述》的编者王彬曾说:“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昭然若揭,并不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整理,而是寓禁于修,包藏祸心的。这种挖补,抽换,删改的手法,正如鲁迅所说,是乾隆对中国古籍的暗杀,以至我们使用《四库全书》时不免疑心惶惑。”有人通过不完全统计,清代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馀种、8万馀块。
发表评论:
馆藏&2107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中国《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规定...黄奕和黄毅清的骂战已经持续了将...孝庄皇太后: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孝庄皇太后: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
  生平简介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貌美机智,是清代太宗皇太极之妃,号孝庄。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十三岁,陪伴了皇太极十八个春秋。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中,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了不起的圣祖母
  孝庄皇后十三岁时嫁给了皇太极,她与皇太极共度了十八个春秋。在这十八年中,颇具头脑的博尔济吉特氏,在风云变幻的军事战争与政治斗争中,领略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事物,也学到了很多得以自保的本领。她由一个单纯的蒙族姑娘,变成了一位老辣的政治老手。最主要的是,她学会了高屋建瓴地把握政治局势的巧妙艺术,还具备了一般女性不可多得的政治智慧。这些本领,在以后四十五年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有非凡的魅力和心机,又颇具政治才干,但却满足于躲在幕后,辅佐儿孙。她的容貌倾国倾城,她还敢爱敢恨,兼具慈悲和智能,辅助成就了大清两百六十七年霸业。她演绎了中国旷古最完美女人的故事!
  辅佐皇太极
  有些史书中称庄妃为“女诸葛”。这样形容她并不为过。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解锦州之围时被清军生俘,皇太极看重他的才干,想收降他。谁知臣将们苦费心机,洪承畴不仅不降,还采取了绝食行动以示他不事二主的忠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时,庄妃亲自上阵了,当时她只有三十岁,扮为汉族侍女,其貌格外俊俏。于是,就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一位汉族装束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并呜呜咽咽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此时的洪承畴并无戒心,以为是同病相怜,就谈了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大人,人若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明朝犹如一座大宅,大人你就是明朝栋梁,如果大宅没有栋梁来支撑,那怎么可以呢?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大人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不是既报效了朝廷,又造福了天下百姓么?”洪承畴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大人就算不顾及家人与小女子的情谊,也应顾及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但是……”洪承畴欲言又止。她又忙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你的。”洪承畴在她的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确保福临位
  崇德八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兴旺,气势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谋划下一步战略,却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皇太极死后,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庄妃为了让儿子福临就位费尽了心思。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有两个,即: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皇太极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首先,多尔衮手握两旗部队,都是精兵勇将,他个人战功卓著,威望正隆,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其次,豪格不仅是亲王,还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
  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的巨大悲痛,为了儿子福临全身心地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知道既要保住皇太极打下的江山,又要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孝庄明白内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哪个小皇子适合呢?孝庄开始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致使她把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然而此事却并不简单,若想福临即位,需要有实力派的支持!庄妃为了大清江山,也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她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用了一个女人可以用到的全部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谋略,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这场皇位之争,庄妃不动一刀一枪便化解了。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祖孙情浓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二十四岁就身亡了。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文皇后的扶持下登基。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在幼年“勤问好学,嗜好书法,留心典籍;由于过于疲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孝庄文皇后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玄烨学习蒙文。玄烨的文化功底在孝庄文皇后的督导和影响下非常扎实,为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为了爱新觉罗的政权,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他专横跋扈,目无幼主,滥杀无辜,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篡夺皇位。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
  因为当时有女子不得干预朝政的规定,孝庄文皇后不得不间接关心朝政。她经常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子亦无疚于厥心。”康熙帝把这些治国修身之道铭记于心,并能用于行。
  在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文皇后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皇太后拨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她特别支持康熙平乱。她提倡节约,这也影响了康熙、雍正两朝。康熙皇帝及群臣要给她加上徽号,孝庄文皇后说:“自叛逆以来,到今天已有八年,皇帝焦心劳思,故得盗寇削平,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我处深宫之中,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她说都是皇帝的功劳。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孝庄文皇后突然右侧身瘫痪,言语不清。玄烨得知此事时,正在外地巡视,他昼夜兼程赶回。期间特别关心孝庄文皇后的病情,十六天中,看望祖母达三十次。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孝庄文皇后又一次病倒,且病情甚重。玄烨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他“遍检方书,亲调药饵”。每次祖母吃药前,他先“亲尝汤药”。为了祖母的病情,可谓是尽心尽力。期间他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并决定祈祷上天保佑祖母早日康复。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以示诚心。他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恭读自己亲自撰写的祝文。嗣天子臣玄烨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曰:“臣仰承天佑,奉事祖母太皇太后,高年荷庇,藉得安康。今者,疹患骤作,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臣夙夜靡宁,寝食捐废,虔治药饵,遍问方医,罔克奏效,五内忧灼,莫知所措。窃思天心仁爱,覆帱无方,矧臣眇躬,夙蒙慈养。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
  玄烨读罢祝文,早已泪流满面。他发自肺腑的祷文,使得在场的臣子无不落泪。不难看出,康熙大帝之所以能有作为,开创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其中也有孝庄文皇后的一份心血。
  葬不从夫
  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并没有因为玄烨的至孝而留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薨于慈宁宫,结束了她丰富曲折的人生,时年七十五岁。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由于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所以在孝庄皇后死后,康熙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因为康熙帝玄烨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他在悲痛欲绝之时给祖母大办丧事,甚至不惜违背祖制。在清朝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可玄烨毅然割了发辫。二是孝服用布。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看历史,评“胭脂”
  后宫的三千佳丽中,只有皇后是皇帝的正配。皇后是后宫之主,但并非都是母仪天下的典范。千百年来,这些高贵的女人可谓百花齐放:她们有的可助君治国,有的阴险毒辣,有的和顺懦弱。孝庄皇后的功绩却是历代任何一位皇后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她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但她却没有那样做,只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着实是最让人敬佩的。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与许多重大的事件都联系在了一起。福临六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三十一岁;玄烨八岁即位,她四十九岁,从精力充沛到经验盛广,可谓是德高望重的传奇人物。康熙帝即位后,鳌拜的专权又一次威胁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在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康熙帝最终打败了对手,巩固了政权。又加上后来吴三桂的叛乱,孝庄皇后将宫中金帛发给出征将士,以壮军威。在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中,她一次次地从大清、爱新觉罗的利益出发,用自己超常的智慧为大清的统治做出多次贡献。在大清王朝从开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过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处于当时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又仁慈护下,一心一意抚育子孙成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后临朝称制,有的垂帘听政,屡见不鲜。孝庄文皇后却从没有这样做过。她无欲无求,不争名利,更不想执掌大权,她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成为一代名主。这就是孝庄文皇后的境界,她一生的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她从始至终的辛劳足可以证明她的伟大。一个女人撑起这一切,她是需要面临无数阻力与背后唾骂的。孝庄文皇后可谓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她的英明与仁慈只会让后人们崇敬而感动!
(责编:wangxiaoling)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庄皇太后 多尔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