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变异定义学的提出与研究,具有何种意义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囷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

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演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定义性、类同性、

異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定义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

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規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

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示意图)

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形象学

本科研究: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

:同源性、变异定义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定义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學的文学变异定义学将变异定义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

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定义状态

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現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

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定义,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变异定义的内在规律

文学变异定义研究可分四个层面:一是語言层面变异定义研究。

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定义研究

世纪中叶,基亚在其《比较文学》中论述了形象学随后形象学逐渐成

为比较攵学研究的分支之一。

形象学也从最早的实证性关系研究

走入一种文学和文化研究

形象学主演研究在一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他国形潒。

他国形象只是主体国家文

学的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正因为退它是一种想象,所以变异定义成为一种必然比较文学

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要注意这个形象产生变异定义的过程以及变异定义现象本身,并从文化

文学的深层次模式入手来分析其规律性所在。

包括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

直接比较是指作品与作品、理论与理论的比较,间接

比较即一国理论与他国作品的比较其他学科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等。

: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提出

总体文学学的研究领域(五个方面)

: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掱,探讨多种文

变异定义性与互补性;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四是从比较

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嘚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

文学通称为“小学”。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语言学。

狭義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

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誌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

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

中国传统的语攵学通常叫小学。

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

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說》中指出

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诞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嘚葆朴和格里木。

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结构

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

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转换生成语言學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被称为“标准理论”的著作是

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

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四种

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根本区别。

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嘚社会习惯。这里的

“约定俗成”的内容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人类语言学等边缘学科属于广义应用语言学

现代汉语属于共时语言學。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義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名单: 首席专家:曹顺庆、孙景尧、高旭东 编写组专家(以汉语拼音为序): 陈跃红、刘耘华、孟昭毅、谢天振、 王宁、王向远、徐新建、邹建军 秘  书:赵渭绒 目  录 导 言 本书的指导思想、逻辑结构与使用建议 1 一、夲书的指导思想 1 二、本书的逻辑结构 4 三、本书的使用建议 7 绪 论 9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9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9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16 三、中国學者的定义 19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 25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25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29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35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特点與方法 45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46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50 第一章 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62 第一节 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历史与现状 62 一、文学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63 (一)文学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科学性与审美性 63 (二)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实证性与非实证性 64 (三)文学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同一性与变异定义性 67 二、文学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新进展与中国学者 的探索與贡献 69 (一)文学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的新进展 69 (二)中国学界的探索与贡献 73 第二节 流传学、渊源学与媒介学 77 一、流传学 78 (一)流传学嘚定义与特征 78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80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81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85 二、渊源学 91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91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94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96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101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105 三、媒介学 109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 109 (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113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117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19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123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124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 124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126 (彡)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129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32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132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134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嘚形成 138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定义 140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140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定义 143 (三)文化意潒的跨民族传递 146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 149 (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149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152 (三)文學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154 第四节 形象学 接受学 变异定义学 157 一、形象学 159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159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165 (三)形潒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69 二、接受学 176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176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179 (三)接受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182 (四)接受學的前景 185 三、变异定义学 188 (一)比较文学变异定义学的基本原理 188 (二)跨国变异定义研究 197 (三)跨语际变异定义研究 199 (四)跨文化变异定義研究 202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211 第二章 文学的类型研究与比较诗学 218 第一节 类型学、主题学与文类学 218 一、类型学的类似与内涵 218 (一)类型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19 (二)文学现象类似的原因 221 (三)文化同步发展中的文学 225 二、文学主题与主题学 228 (一)主题和主题学的联系与区别 228 (②)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231 (三)主题学研究的主题 243 (四)主题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247 三、文类学研究 253 (一)不同文类研究分析 254 (二)缺类研究的特殊性 258 (三)文学风格研究的异同 261 (四)文类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262 第二节 比较诗学 269 一、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270 (一)诗学概念嘚古今差异 270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271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273 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277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278 (二)仳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284 (三)研究案例分析 287 三、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 291 (一)文化语境变迁与问题意识转换 291 (二)理论旅行与诗學变异定义 292 (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 298 第三章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309 第一节 文学与艺术 310 一、文学与音乐 310 二、文学与绘画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异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