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刘备的母亲是谁谁

李明达(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_百度百科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
晋阳公主(一说633年-644年),其名于史无载,字明达,乳名兕子。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长孙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1]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2]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她所写的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的地步。[3]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4]
李明达人物生平
李明达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幼字兕子。明达一词,是佛教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在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5]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6]
具体说来,兕就是,十分凶猛壮硕。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李明达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北京……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7]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8-9]
唐太宗亲历,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10]
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李明达慈父亲养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爱屋及乌,各类偏爱事迹。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11-13]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14-16]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李明达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外出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17-18]
李明达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3]
李明达文德之影
唐太宗李世民与晋阳公主李明达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2]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25]
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李明达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李治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26-27]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28-30]
但也要开始上朝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31-32]
李明达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再成就一段良缘。然而,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33]
李明达文皇思女
李明达日数十哀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34]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在《》评价说,太宗见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不以为然,而到了自己身上却,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35]
李明达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4]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上的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白居易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36-37]
李明达人物评价
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38-39]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40]
李明达家族成员
李明达祖父母
唐高祖李渊
李明达外祖父母
唐齐献公,隋右骁卫将军。[41]
高氏,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女,之女,申国文献公之妹,生长孙皇后与。[41]
李明达父母
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氏[42]
李明达同母哥哥
唐高宗李治[45]
李明达同母姐妹
长乐公主[46]
《唐会要·公主杂录》: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新唐书· 晋阳公主李明达传》: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
《新唐书·晋阳公主李明达传》: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
《新唐书·晋阳公主李明达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佛学常见词汇》:(明达)明是指三明,达是指三达。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明是明了的意思,达是通达的意思。
佚名.山海经 .湖南:岳麓书社 ,2006:275-276
.国学原典[引用日期]
《赦晋潞等州诏》:朕发迹太原,陈师汾浍,氐定皇室,廓清函夏。惟彼晋魏,事等丰宛。近者妖寇凭陵,侵斥郊境,害虐良善,拥逼吏民。大军东讨,义存拯难,芟夷丑类,实在吊民。凡厥渠魁,已就歼殄,胁从之辈,情有可原,宜许自新,义深荡涤。其晋州、潞州、隰州、并州等四总管内,自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前,被刘武周、宋金刚等所诖误者,罪无轻重,皆赦除之。各令复业,一无所问。州县城堡,有固守忠节抗御凶徒者,具录闻奏,别加襃赏。
《襃勋臣诏》: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尚书令秦王世民、尚书右仆射裴寂等,或合契元谋,或同心运始,并蹈义轻生,捐家殉节,艰辛备履,金石不移。论此忠勤,特宜优异。官爵之荣,抑惟旧典。勋贤之议,宜有别恩。其罪非叛逆,可听恕一死。其太原元谋勋效者,宜以名闻。
《册府元龟◎帝王部·宴享》:十七年六月甲午,并州父老百馀人诣阙,奏称“陛下肇开帝业,发迹太原;皇太子疏爵晋藩,作牧并部。臣等不胜庆幸,今来奉贺”。帝赐宴及物以遣之。
《新唐书·晋阳公主李明达传》: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
《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臣遂良言:...... 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
《册府元龟·帝王部·诫励》:太子曰:“念臣七岁偏孤,蒙陛下手加鞠养,自朝及夕,未尝违离。明旦辞违, 陨心泣血,今日顿锺於臣。”因悲不自支。帝亦为之洒泪。
《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册府元龟·帝王部·诫励》:十九年帝征辽,留皇太子在定州,将发,皇太子对帝悲,啼者已数日,帝谓曰:“承乾凶悖,尔非次而得立,自为嫡长,常在吾膝前,与婴儿孺子奚异哉!
《旧唐书·刘洎传》:太宗尝怒苑西守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皇太子遽进谏。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曰 :“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临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徵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悦谏,昔者因染以成性,固有今日之谏耳。”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 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
《白孔六贴·卷二十五·亲孝》:晋阳公主,文徳皇后所生,后崩,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
《玉台书史·一卷(清)厉鹗》:晋阳公主,太宗女。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善书,临帝飞白书,人不能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九》:晋阳公主(太宗女)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徳皇后所生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
《(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三》:晋阳公主,字明达,文徳皇后所生,善临帝飞白书,下莫能辨,年十二而薨。
《随园随笔》卷九官职类》: 省者,禁署也。《汉·晤帝纪》帝姊长公主养省中。蔡邕曰:“本为禁中,避元后父名,故曰省中。”师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者当察视也。”《唐书·百官志》曰官司之别曰“省”、曰“台”,今称省会者,借用也。唐以中书、门下、尚书为三省。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奏括户口,议者或以为不便,敕百僚省中集议。
《唐语林》卷五·补遗》:贞元末,有郎官四人,自行军司马赐紫而登郎署,省中谑为“四君子”。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
《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阁,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初,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豫王亦以武后少子不出阁,及自皇嗣为相王,始出阁。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初,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高宗朝,睿宗为豫王,虽成长,亦以则天最小子,不令出阁。及至圣历初,封为相王,始出阁。
《册府元龟·帝王部·慈爱》:唐太宗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小子,后终后累年,帝怜之,不令出合。至是立为太子。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 ?”帝亦为流涕。
《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 ?” 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薨年十二。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鸡肋编·北宋·庄绰》:长孙顺德丧息女,感疾甚,唐太宗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何足恤!”太宗儿女三十五人,晋阳公主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太子承乾废,欲立晋王,又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岂不以儿女牵爱乎?若引佩刀欲坚群臣之心,谓之权术可也,而日数十哀,当忘“无刚气”之语矣。
《第十二妹等四人各封长公主制》敕:古者帝子下嫁,必使王公主焉;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第十二妹等,先皇帝之子也,比朕之子,宜加等焉。故当幼年,各封善地,咸命为长公主,未及厘降,先开邑封,所以慰太后慈念之心,表先帝肃雍之训,亦欲使吾孝理之道,敦睦之风,自骨肉间,以及天下。
《旧唐书》: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永淳已前朝制,亲王食实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出降三百户,公主加五十户。
《新唐书·晋阳公主传》: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 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 ?”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晋王或暂出阁,公主必送出虔化门,涕泪而别。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 “兄今与百僚同列,将不得在内耶 ?” 言讫,哽噎不自胜。上为之流涕。
《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太宗二十一女......(第十九女)晋阳,早薨。
《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洛阳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晟妻,隋扬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后。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册府元龟》◎储宫部·褒宠》:唐废太子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六年诏曰:“储贰不会,自古常式。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实,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皇太子承乾抗表谢,诏答曰:“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学齿胄,则君臣之义也,同之府库,实父子一体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骄,谦而受益,奢则不孙,以约失之者鲜矣。勉思守道,无烦致谢。”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七》:初,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
《唐会要·公主杂录》:贞观五年。长乐公主出降。太宗以皇后所生。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
《唐上都青龙寺法朗传》:龙朔二年,城阳公主有疾沈笃,尚药供治,无所不至。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友爱殊厚,降杜如晦子荷。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
企业信用信息唐太宗是谁?被李世民宠爱的儿子都有谁?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哪一个?_皇帝故事
幼儿故事网,睡前小故事,成语故事大全,鬼故事
唐太宗是谁?被李世民宠爱的儿子都有谁?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哪一个?
&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能够和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的书法家、诗人。能文能武,长得还风度翩翩,可这样的帝王居然是个儿控。如果父爱可以计量,那么别人家的父亲比起来,他的父爱只多不少。 &   我们先来说太子李承乾,他是长孙皇后的长子,是太宗所有的皇子中最彪悍聪颖的,深得宠爱。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培养李承乾作为储君的政治能力啊,可是那时候的李承乾才12岁,要是放在现代,这是小学六年级左右的年龄,这就开始锻炼他了。足以见得,太宗是多么想这个儿子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   李承乾生病时,太宗就说可以不用每天上那么多课,要多注意休息,好暖的父亲啊!太宗这个不信佛的人为了儿子居然也愿意请道士为儿子祈福,还大赦罪人,替儿子谋福祉。真是暖到爆啊!可是这李承乾的宠爱只能算一般的。 &   李泰是李承乾的胞弟,比起李承乾来说,显得更受太宗的喜爱。李承乾谋反政变就是因为嫉妒李泰太受宠爱,甚至一度超过了自己这个太子。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李泰喜欢文艺,太宗就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让他可以自由的接引那些有学问的人。李泰想写书,太宗同意了,最后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括地志》著成,太宗令藏之于秘阁,赐李泰锦缎上万。李泰&腰腹洪大&太宗这个父亲不但不觉得太胖太圆了不好,反而担心儿子上朝弯腰受累,于是允许他坐轿子上朝。史书上关于描写他被皇帝喜爱的资料也很多。 &   《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 &   《魏郑公谏录》:&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 &   《贞观政要》:&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   《唐会要》:&泰为太宗所爱,礼秩如嫡。& &   《新唐书》:&王为陛下爱子。& &   《资治通鉴》:&魏王泰有宠于上。& &   不过上面两位的都是小儿科,最深得太宗喜爱和眷恋的应该是他的小儿子稚奴,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稚奴一出世,太宗就大宴群臣,表达自己的开心。稚奴少时失去母亲,太宗便将他接到自己身边亲自照顾。能够享受到帝王的照料那是多么大的荣光。本来按照宫规,稚奴是应该到自己的封地去居住的,可是他的父亲舍不得他,硬是将他留在了宫里,即使他的封地非常富硕。不仅如此,他还被太宗允许直接参政议政,这可是只有太子才能干的事儿啊! &   太宗是真的疼爱这个儿子,跟他分开一小片刻,他居然就受不了。就拿比较出名的太宗远征高丽时候发生的事来说吧。太宗出了趟远门,十分思念稚奴,就写信给他,抒发父亲想念儿子的心情。话真的有点肉麻。诸如&稚奴,爸爸给你写信但是你都没有回,于是爸爸就好担心你的&,&爸爸收到你的回信,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爸爸真的想死你了&之类的话。本来古代人表达很委婉的,太宗就是这么直接的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就差那句&爸爸爱你哦&了。 &   又不是每个儿子他都爱,只是这几个是受他疼爱更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看过《唐太宗是谁?被李世民宠爱的儿子都有谁?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哪一个?》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知道别乱说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各地情况可能不一样..
在四川,只有两位门神,秦叔宝(也叫秦琼)和慰迟公....
相传,,玄武门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因亲手射杀胞兄,心存余悸,经常从恶...
李建成一门全灭,妻子没有记载,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没入后宫
5个儿子李承道、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全部被杀
李元吉五个儿子李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被杀...
魏其侯窦婴,是孝文皇后的堂侄。他父亲以前世代是观津人,喜欢结交宾客。孝文帝时,
窦婴是吴国国相,因病免职。孝景帝刚继位时,他担任詹事官。
大家还关注您现在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 15:55:11&&来源:枫网综合
[ ]导读: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公元649年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在位二十三年。那么李世民之后的皇帝是谁呢?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死后由皇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后的皇帝是谁呢?唐高宗李治。那么李世民为何会选择懦弱的李治作为继承人呢?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世民之后的皇帝是谁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责任编辑:fw003 】
热门点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6724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关注枫网微信
手机扫一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的父亲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