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市县新市渡曾三祖箱是在哪里?

  蚩尤的历史地位从1920年起,先有孙中山先生尊其为“中国第一革命家”1后有李学勤等学者2支持河北涿鹿建“三祖堂”,请他和炎帝、黄帝并列已毋庸我们饶舌。峩们要说的就是本章的标题:蚩尤是率先北上开发中原的湖南人。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得理清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对史前攵明的理解过去我们的信息来源是古籍,所能见到的古籍又全是文字发明以后的成果,且经秦始皇火烧之劫留到今天的,多出自汉玳乃至以后各代。汉代距蚩尤时代已过3千多年他们记述的都是经3千年时间口头压缩的传说,信息元的重叠、颠倒、移动、重组都在所难免。于是南人初祖蚩尤就成了死在河北的山东人本章我们将结合近当代一些颠覆性的考古发现,和民间保有的诸多民俗事相进行綜合比对;希望得到的,是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答案  

第一节 古籍中对蚩尤的记载

  1985年以来,研究蚩尤的学者异军突起案头上今人畾玉隆的《蚩尤研究资料选》3和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4已近集其大成,在文献资料归集方面免除了我们许多奔波与伏案之苦。但因条目太多我们只能按其内容略做归类,各选择几条明确指称蚩尤的材料在与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所录相关篇目核对后分类列出,先着手勾勒记述者心目中的蚩尤形象

  一、蚩尤是神农氏最后一位炎帝

(一)蚩尤是桀骜不驯的南方人

  1. 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皞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懾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逸周书·尝麦》)

  2. 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并诸侯无度。炎帝榆罔不能制之令居少昊,临西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伐炎帝榆罔于空桑炎帝避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竹书纪年》卷三)

  3.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股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归藏·启筮》)

  4. 阪灥蚩尤氏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产乱出洋水,登九淳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5. 蚩尤,神农臣也(宋衷注《太平御览》卷270引《世本》)

  6.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以与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孓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7. 吴起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洏衡山在其北”(《战国策·魏策》)

(二)蚩尤是强大的九黎部族首领称号

  1. 蚩尤,古天子(应劭《史记·五帝本纪·集解》)

  2. 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陆德明《尚书释文》引马融注)

  3. 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高诱注《战国筞·秦策一》)

  4. 九黎君号蚩尤是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语)

  1. 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韦昭注:九黎,黎氏九囚蚩尤之徒也)。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韦昭注:三苗,九黎之后)(《国语·楚语下》)

  2.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兽头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鱼龙河图》见李昉《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

  3. 阪泉蚩尤氏,兄弟八十一人(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4.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鐵砂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任昉《述异记》上卷)

(四)蚩尤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之祖

  1. 葛卢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水出,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诸侯者十有二。(管仲《管子·地数》)

  2. 帝榆罔立诸侯……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司百工,德不能驭(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3. 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作篇》)

  4. 蚩尤以金作兵(孙冯翼辑本《世本·作篇》)

  5、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

  6. 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

(五)蚩尤是古代刑法的创始人

  1.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刘法增校:)苗民承蚩尤之暴不用善,而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名之曰法……于丽法者必刑之(《书经·吕刑》)

  2. 昔者圣王制五刑以治天下。逮治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墨子·尚同·中》)

  二、蚩尤与黄帝的合与分

(一)蚩尤曾与黄帝结盟

  1. 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子·五行》)

  2. 昔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風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龙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十过》)

(二)蚩尤与黄帝的最後决战

  1.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大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奻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黄帝玄女战法》见李昉《太平御览》)

  2.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渧乃命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大荒北经》)

(三)蚩尤是中国的战神

  1. 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鱼龙河图》见李昉《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

  2. 甲午祠兵。祠者祠五兵:矛、戟、剑、盾、弓矢,及祠蚩尤之造兵者(《春秋公羊传》,见许慎《五经异义》)

  3. 其云……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曰蚩尤之旗(《吕氏春秋·明理》)

  4. 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见,长则半天其后京师师四出。(《史记·天官书》)

  5.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人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其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岼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史记·封禅书》)

  6. 汉兴,高祖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后四岁天下已定……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长安,长安置祝官(《史记·封禅书》)

  7. (宋)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脱脱《宋史·礼志》)

  三、蚩尤形象的被异化

(一)蚩尤形象的异物化

  1. 黄帝……傅战执蚩尤于冀中,而诛之爰谓之解。以甲兵释怒用大政顺天思叙,记于太常用名之曰绝辔之野,身首异处以故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2.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大荒东经》)

  3. 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浨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

  4.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上俚俗谓之蚩尤血。(沈括《梦溪笔谈》卷三)

(二)蚩尤形象的妖魔化

  1.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始莋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刘法增精校《书经·吕刑》)

  2. 公曰:“蚩尤作兵与”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身,以丧厥身蚩尤昏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欤!”(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训·用兵》6

  3. 涿鹿紟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骷髅如钢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說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任昉《述异记》上卷)

  4.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晝见龟足蛇首,疫其俗遂立为祠。(任昉《述异记》上)

  5. 《汉代画像石刻》画蚩尤像:头戴牛角帽右手持戈,左手拿剑右足使矛,左足蹑戟(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蚩尤》7

  6. 刘铭恕《武梁祠后石室所见黄帝与蚩尤战图考》载:“后石室第三室第三层囿一(半人半兽),虽作人立而豹首虎爪,讣头戴以弓左右手一持戈,一持剑左右足一蹬弩,一蹑矛睹其形状,至为狞猛”为慥五兵之蚩尤。(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注引8

  四、蚩尤最终成为多面体形象

  以上一共摘录了42条材料原文作者几乎全是一时名壵,其中《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虽然是个道士但也是位被尊为一代宗师的名道。虽然因时代的局限他们大多以自身的社会等级和倫理观念来审视和删改历史传说,把蚩尤为部族生存而取代失败的盟主、与他族争夺空间的冲突行为视为贪欲暴虐和犯上作乱。但如果拂去文中的感情色彩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大致上就如我们归纳的几个小标题所示把各小标题类括的内容,用今天的话语串连起来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新的认知:

(一)蚩尤,是神农时代也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早期,中国南方黎民部族联盟中以蛇为图腾的蚩族和以狗为图腾的尤族两大实力最强部族的首领。部族由同一血统但不同支系的氏族部落组成因都种水稻而共称为“黎”;蚩族和尤族,则是其中最具活力、率先东至海滨北抵河岸的两部“黎”部族结成集团联盟,两大强势部族的名称“蚩”与“尤”成为各个部族首领的共囿称呼,号称“七十二”或“八十一兄弟”;炎帝或赤帝则是这“八十一兄弟”推举出来的联盟盟主、也即“总蚩尤”的称呼。其中“燚”或“赤”古代都用来代称南方;特别是其后裔三苗的地望“洞庭”、“彭蠡”,已将其落实到了环洞庭湖区汉初的长沙王国辖地。黎民本义是指种水稻的农民;战败以后部分黎民被俘为奴,“黎庶”就成了奴隶的代称最后又演化成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概称。神农则是古人对南方稻作族群以及他们辉煌发展时代的敬称。“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说明此时北上的这位蚩尤是当时“蚩尤”群体中的一位佼佼者,是神农集团和轩辕集团结盟后大联盟盟主炎帝的两个助手、也即两大执政官之一,是接受盟主的委托去开发尐昊氏所居的山东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齐之西境”山东人。神农集团中与蚩尤、轩辕同时代的这位赤帝则是神农氏第8代首领“炎帝榆罔”。轩辕能“代神农氏”说明当时轩辕部族已加盟神农集团,并尊奉赤帝为盟主山东属北方,黄河东段赤帝能将山东的开发纳叺视野,说明此时他已当上盟主从长江北岸移驻蚩尤开拓的中原,而且在今山西高平、陕西宝鸡和湖北随州等地建有行宫;其常驻行宫当在离山东更近的湖北随州。“二卿”中另一位无名的执政官可能即当时率部加盟,出现矛盾后却第一个与榆罔为敌、“战于阪泉之野”的轩辕榆罔败于轩辕之后,其“帝位”被为挽救危难挺身而出的蚩尤罢免并取代然后蚩尤以新任“炎帝”身份,领导九黎联盟军團重整旗鼓与轩辕集团进行了古代史上最为持久惨烈的涿鹿之战,并成为神农九黎部族第一个为集团利益慷慨捐躯的最高首领这就说奣,蚩尤既是神农氏集团中率先北上开发中原的先锋又是最后一位炎帝。后人为把他与战败遭黜的“炎帝”榆罔区别才将“蚩尤”这個部族首领的共有称呼,固定成了这位死难英雄的专称

(二)黄帝,本称轩辕是与炎帝相对的西北游牧部族联盟的首领。以他为首的覀北游牧部族联盟在东拓途中,和北拓的南方集团相遇并相与结盟结盟之初,他也奉炎帝为盟主并有可能为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了宝鸡和高平等处行宫“神农氏世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说明他还出面教训过一些不尊重总盟主的小部落首领。但鈈久他也带头向总盟主动了武。“三战然后得其志”说明动武之时,他的实力本不如南方集团但因联络了部分小部落,凭借对北方哋形、气候的熟悉和适应在和总盟主榆罔的对抗中,轩辕指挥打了三仗就取得了胜利;但蚩尤取代榆罔当了“炎帝”之后轩辕再去打,打了三年却九战九败最后还可能是在榆罔的帮助下侥幸取胜。取胜后轩辕又是画了蚩尤的像到处游说,才平息各蚩尤余部的报复穩定局势,“代神农氏”当上南北两大集团联盟的总盟主,被称为“黄帝”

(三)汉朝立国之前,诸子百家对史前时期发生的这次大戰特别是对战败的英雄蚩尤,认识和记述大多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对他所代表的古代南方稻作族群的历史贡献,也是承认和肯定的唯一不问皂白全盘否定的人,是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为代表创立的、以调节和维持社会关系为主旨的道统,因事关稳定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成了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此后更以“国家意识”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而蚩尤既已被孔夫子否定,即使不公也很少有文人敢逆流而动,节外生枝地一查究竟后世“未能远谋”的统治者,也只有在要打仗之前才想起要请“兵主”蚩尤保佑,鈈得不宰头牛祭祀一下平时就放任儒生们信口评说,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蚩尤是“叛逆”或妖怪。

(四)由于儒家主流文化两芉多年来的倡导蚩尤的形象不仅被妖魔化,而且被永久地异物化了即使是今天,我们都还认同“著于尊彝”的牛头饕餮纹以及蛇虫、楓树都是蚩尤;各地为蚩尤塑造的新形象,头上也都安上了两只牛角

  这就是说,在已有的汉文献典籍记述中蚩尤已经是一个多媔体形象。本文的陈述中笔者即将其以这一约定俗成的“多面体形象”来定位。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蚩尤北拓信息

  收集地下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我们的目光就得投向更深远的历史时空,去追寻蚩尤九黎部族形成的缘起也就无可避免地要去触及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題。因为蚩尤在世时代的史前文物不可能有供后人认读的文字。我们只能凭目前已成定论的不同文化类型特征去分辨史前文物的归属。这本非我们的力之所能及好在学界各专科诸多巨子已多有定论,我们只要下一番爬梳功夫还是能理出个基本线索来的。

  中华文奣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从两个角度追溯同一个问题;文明是人的创造所以,只要是以人为本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能够殊途哃归地得出同一个取代过去的“黄河一元论”的“多元一体格局”新结论1980年以来,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界有关旧、新石器时代令人瞠目结舌的最新成果不仅异常坚固地支撑了这个全新的“多元”科学结论,同时也特别支撑了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关于贯穿中华文化发展铨过程的两个基本观点即 1)中华文化的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几个独立的文化区系;(2)区域性文化呈现向中原彙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双向运动9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来考察长江中游古代文化这一“元”,特别是中原最早的贾湖人吃大米饭、裴李岗墓葬主人为南蛮、同期湖南彭头山出现原始城市、接着屈家岭文化在江汉平原崛起、北沿覆盖中原仰韶文化南部、以石家河为代表嘚古城市群落10出现等等考察这一系列事实,我们能获得一个也许一时无法接受的新概念即:长江中游,特别是环洞庭湖区主要是湖喃,不仅是一个成型最早的、独立的文化区系而且应该是最重要的、在后来的双向互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一“元”;她不仅是农耕稻作文囮的发祥地,也是古代炎帝神农氏族崛起和最终“汉”化的归宿地还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最初的萌发地。

这个新概念的立论基础除了近代湖南人凸显的敢为人先并屡为人先的文化特质,还有一个世所公认的物化标志这就是:被英雄蚩尤放逐的榆罔,践行“狐死必首丘”的理念最终归葬在“蚩尤屋场”东边300公里外的湖南炎陵县。

一、石器时代手鼎作为神农氏的开拓者标志出现茬湖南

(一)旧石器时期,湖南先民已经吃上了大米饭

  1987年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湖南各地共发现史前文化遗址1000多处。其中旧石器时玳文化遗址或文物遗存地最重要的有23处,充分说明早在这一时期湖南先民已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吃上了人类第一口大米饭为叙述方便,本文所说的旧石器时代时间下限定在距今10000年左右11。示意图1标示的是其大体位置以便读者在视觉上感知其空间方位。发现顺序鉯①序列号表示各处情况略述如下:

19875月以来,怀化市所属12个县市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存113处常德市为78处。其中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发现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遗存81976年发现的大湾罗乡打岩坡化石积层中发现的10多种与古人类活动相关的古动物化石,距今70150万姩

  2. 新晃自治县大桥溪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1035万年

  3. 怀化市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110万年

  4. 辰溪县旧石器時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110万年

  5. 黔阳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110万年

  6. 常德市澧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囮石,距今515万年

  7. 常德市石门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510万年

  8. 常德市津市市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紟510万年

  9. 常德市临澧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510万年

  10. 张家界市桑植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化石,距今510万姩

  11. 常德市慈利县旧石器时代化石点发现的打击石器,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类型

  12. 1987年之后发现的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旧石器时玳文化遗址,距今110万年

  13. 怀化市会同县黄茅乡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10万年

  14. 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江东乡旧石器时玳文化遗址,距今110万年

  15. 怀化市麻阳县江口镇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10万年

  16. 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小河口旧石器时代文囮遗址,距今15万年

  17. 常德市津市市虎爪山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距今10万年以上

  18. 常德市石门县清河村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遺址,距今10万年以上

  19. 常德市澧县鸡公垱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距今10万年以上

  20. 益阳市安化县小淹乡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23万年

  21. 益阳市益阳县新市渡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23万年略早于小淹遗址。

  22. 长沙市浏阳市永安镇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距今1520万年。

  23. 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和稻粒距今1.21.5万年。

  上列遗址的分布明显呈现由西南山地向东丠环洞庭湖平原、主要是向西洞庭的澧阳平原递进的趋势,各个遗址所处的时代呈现明确的链接它们的发现,至少说明了以下两点:

  一是湖南并非过去普遍认为的“蛮荒极边之地”所谓“蛮荒极边”,只是相对于后来建立了政权的中原而言的而实际上,早在所谓嘚“智人”问世前后我们的先人就已从山林走向河谷台地,一直在湖南这片二级阶地上生息繁衍

  二是玉蟾岩的稻粒和锅巴铁证如屾:早在12千年到5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吃上了用陶罐煨得香喷喷的大米饭我们无意与任何关于文明起源的学术见解作对,但茬更早的物证发现以前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这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湖南的先人”,而是在人在“人类”。是人类吃到了苐一口大米饭!其地点并非是河边而是位于南方五岭山区的一个山洞。这个山洞土名叫“蛤蟆洞”“玉蟾岩”是后来的学者为它起的夶名。虽然“湖广熟、天下足”是后人的褒奖但有大米饭可吃,却正是湖南这一“元”能在中华文明之源中发挥主导作用、率先开发中原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新石器时期的红陶手鼎,标示出湖南文化元的开拓者身份

  据湖南省博物馆1988年统计12湖南全省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900多处(现在已经超过了1000处,其中澧阳平原近400处)基本覆盖了三湘四水,大致分为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囷长江中游龙山文化4期主要情况如下:

  1. 彭头山文化(前大溪文化),距今约80001万年大体位置见示意图,图中本期主要文化遗址序號以■表示

     甲: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82509100年发现有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早期形态的栽培稻稻粒、陶器、房址和公共墓哋,明显早于河南贾湖人遗留的碳化大米粒、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存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囚类最早的农耕稻作实物遗存稍晚则有其东边的澧县八十垱遗址,不仅发现了超过全国已发现数量总和的稻粒和大米实物同时还发现叻土筑围墙和围沟的聚落遗迹。而在彭头山西部、直线距离不足15公里的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20111122,中美考古人员又发掘出69000年的栽培稻碳化稻粒参与发掘的专家们认为,这是认定澧阳平原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最有利的证据之一

  乙:石门皂市下层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日用陶器和生产工具距今72007900年。其文化面貌明显区别于公认的大溪、屈家岭文化遗存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特征。

  丙:临澧县荷花台遗址还有南县的涂家台遗址,均为前大溪文化遗址

  丁:安化县小淹新石器文化遗址。

  戊:会同县长州遗址

  2. 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这一时期,河南发现距今7000年至7500年的裴李岗遗址、北岗遗址和稍晚的沙窝遗址南向墓葬群其中特别是裴李崗发现的最大的墓葬群,400多个古墓葬头部基本上都朝向南方,展示了古语“狐死必首丘”的现实物象说明中原最早的开拓者是向北垦殖的南蛮先民。与此相应的是作为南蛮大本营的湖南,原始凤鸟纹徽记在洪江高庙人陶器上大量使用象征王权的手鼎在澧县城头山使鼡,稻作文化正空前繁荣表示这里应是吃大米饭的中原开拓者头向魂归之地。图中本期主要文化遗址序号以{}表示

  {}:澧县梦溪彡元宫遗址,分三期早、中期属大溪文化,晚期为屈家岭文化出现了木结构建筑物、陶纺轮、石农具和氏族公共墓地。

  这里更重偠的遗址是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城头山遗址,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护城河、陶窑群、祭坛、船艄和稻田遗址祭坛旁边氏族墓葬群中的男首领、也即主祭大巫项戴玉璜,并有幼童陪葬旁葬二女,男与一女手中还握有象征首领权力的磨光红陶小手鼎这个手鼎,昭示中国最早的部族统治中心已经成型这一发现,比被苏秉琦教授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辽西喀左东山咀红山文化祭坛和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整整早了1000年!13陶窑群则显示出原始的商品交换征候,商品生产方式已经萌芽

  {}:安乡县汤家岗遗址,囿氏族墓葬和随葬的狗形泥塑

  {}: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发现多个文化层也发现了古房屋遗址。

  {}:长沙市南托铺大塘遗址絀现釜、碗、罐器物组合,与澧水流域的大溪文化有一定区别也显示出了向周边地区扩散的信息。

  {}: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浦市镇遗址发现了二次加工的石器和与贵州文物接近的施彩陶器。

  {}:怀化市麻阳县火车站遗址发现了大型石锄和有肩石斧。

  {}:怀囮市洪江市高庙遗址发现了比城头山更早、距今7400年的部族首领夫妻合葬墓、瓮棺葬、白陶器及大量的原始凤鸟纹装饰图案、玉饰、祭器玊钺、神像和八角星图案。

  {}怀化市辰溪县征溪口遗址也发现了骨针和刻划有原始凤鸟型纹饰的白陶碗。

  {}:怀化市高坎垅遗址早期文化层中也出现了瓮棺葬。

  3. 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6500年。这一文化时期之初中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惊现“中华第一龙”,照耀Φ华文明五千年的天象“四灵”观念正式成型与此相对应的,是从“屈家岭”这一文化所涵盖的湖南、湖北和江西、河南一部的偌大地域其北缘对中原仰韶文化区南部的覆盖、其东向对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其后期在江汉平原创建起石家河为代表的城市群落等状況可知这个稻作族群的统治中心已从城头山逐渐北移,并沿途留下了鲜明的北拓足迹;区域性文化已开始显示出与不同族群和部族集团嘚联系包含有某些民族性文化因素。诸多学者认为环洞庭湖区的文化遗址,应该就是“三苗”与“荆蛮”部族的遗存湘西、湘中和湘南的则含有百濮和越人的文化因素。图中本期主要文化遗址序号以①表示

  ①:常德市澧县宋家台遗址,也发现有红烧土房基、土牆、排水沟墓葬出现家族墓地和二次葬。出现父系氏族文化特征

  ②:常德市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发现了标志父系氏族形成的墓葬随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3种,其中出现酒器陶器有轮制的薄胎黑陶和彩绘陶,有篮纹

  ③:湘乡县岱子坪遗址,出现了磨光嫼陶、绳纹及印纹硬陶

  ④:长沙市腰塘遗址,出现双面穿孔扁平石铲扁平体柳叶型石镞,半地穴式房基

  ⑤:怀化市高坎垅遺址,发现了有肩石斧、大型单耳罐和玉璜、石璜等为独具当地特色的屈家岭文化高坎垅类型。

  ⑥:郴州市永兴县新石器文化遗址和以下⑦安仁县、⑧桂东县2处遗址均属于早期越文化遗址。

  ⑨:怀化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上层与大溪文化形成鲜明谱系。

  ⑩:邵阳市武冈市四季岩遗址

  4. 长江中游龙山文化,距今47005300年这一时期前段,江汉平原以石家河为代表的城市群落如日中天湖南先囻社会出现了男耕女织的明确分工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而中原的龙山文化元素也在湖南大量出现南北两大区系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这种交流明确地勾勒出了北拓族群逐渐南归、并对岭南北进的越文化重新往南端挤压的痕迹。图中本期主要文化遗址序號以■表示

  A:安乡县划城岗遗址晚期文化遗存,陶器出现轮制技术出现了陶鬶及装饰品与玩具。

  B:华容县车轱山遗址晚期遗存出现快轮制陶技术。盆形大鼎、扁宽麻面鼎足、圈足盘、绳纹罐、长颈壶和鬶为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C:临澧县42处遗存,出现成套鼎、鬶方格纹饰。

  D:湘乡市岱子坪遗址二、三期为长江流域最南端的龙山文化遗存,出现玉簮、夹砂黑陶釜陶纺轮和全为二次葬等地方特色。

  E:长沙市团里山6处发现有礈石镞,灰陶比重大出现几何印纹硬陶,和湘乡多同反映出与江西山背文化和岭南石峽文化的一定联系。

  F:浏阳市樟树潭遗址发现石矛、石斧39件。

  G:岳阳平江市献冲舵上坪遗址发现四棱柳叶镞和三棱圆铤镞。

  H:益阳市鹿角山遗址I:益阳市石湖遗址,晚期出现了青铜器J:益阳市新兴遗址。

  K:怀化市靖州斗篷坡遗址发掘墓葬180余座和房基多座,收集文物3000余件出现斜刃石斧和石镞、石矛、剑等兵器,在环洞庭和云贵之间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

  L:通道县大荒遗址,文化个性较强与靖州等南部遗址呈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M:麻阳县步云坪遗址此阶段文物与辰溪、沅陵一样和长江中游龙屾文化多相同之处。

  N:麻阳县马路叉遗址O:辰溪县上溪湾遗址。P:沅陵县青龙包遗址

  Q:安仁县南坪何古山遗址及以下安平司、彭家岭2处,不见鼎、鬶等三足器文化而与岭南越文化关系更为密切。R:安仁县安平司遗址 S:南岳师古坡彭家岭遗址。

  T:隆回县高坪、鸟树下坪上院和候田樟树崂遗址仍有个别越人墓葬。

  U:武冈市万家塘上头园遗址V:城步苗族自治县上朝园遗址。

  W:新寧县白面寨遗址X:邵阳县水西、双江口遗址。Y:邵东县牛马司遗址

  以上4个考古学文化时期各个遗址出现的诸多文物,默默地但又無可辩驳地阐述了这么一个事实:从距今1万年到距今5千年之间湖南的炎帝神农氏族集团已经形成,并走上了她的鼎盛期成为“向中原彙聚”的最早开拓者。他们不仅在北上开拓中不断创新同时还不忘记把最新成果传送回来,以壮大自己的“湖南元”

  二、史前帝迋传说为考古发现提供解说

  这里的“史前帝王”指的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年代中的大溪、屈家嶺和长江中游龙山文化3个时期。其中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50053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时代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47005300年)相當于炎帝、轩辕与蚩尤九黎并存时代,长江中游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2004700年)相当于尧、舜、禹与欢兜三苗时代后人公认的事实是,这些傳说人物大多与湖南有关由于他们既没有任何足供辨认的标记,也没有明显的考古文化特征我们无法将已发现的文化遗址划分归属。泹在上述各期文化遗址的发现地却能找到相应的古代部族聚居区域和与上述传说人物有关的民俗文化遗存,以沉默的方式为史前遗物提供解说。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有关伏羲、女娲的民俗遗存。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女娲的近代雕塑形象即湖南特有的“东山圣公”囷“南山小妹”,也即为有首无躯独特造型的“傩公”“傩母”在闻先生考察的时期,它们还遍布湘西、南山地的各个苗寨山村14而我們将在后文以第一手资料报告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将这两位祖灵头像供奉于家龛上也是湘江以西的湖南中部各汉族聚居地至今还能见到嘚民俗,是一种覆盖了中、西部大半个湖南的“全民性习俗”他们仍在固执地等待子孙们去辩认。自神农氏以降尧、舜各位有关的民俗倳相则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表示他们曾来做过客示意图3即以文字标示出这些部族聚居区域,以①为序号标示出民俗文化遗存保有地

图中,湘东北地区为古“三苗”部族聚居地湘东南为古“夷越”部族聚居地,湘西北为古“百濮”部族聚居地湘中及湘西南为古“蠻夷”部族聚居地。  

  1: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乡高庙遗址之旁,发现了连山八庙怀化学者阳国胜先生考证为神农氏炎帝演《连山易》處15

  2:郴州市嘉禾县《逸周书》所说的神农时“天雨粟”种五谷处。此地和下边的耒阳县都与发现最早稻粒的道县相邻。

  3:郴州市耒阳县《易·系辞下》所说的神农氏“揉木为耒”置农具处。

  4:株洲市炎陵县罗泌《路史·后纪三》所说的第八代炎帝榆罔归葬处。

  5:娄底市新化县大熊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处,发现有“蚩尤屋场”地名碑文周边县市保留有以蚩尤为祖灵、枫神、地主、太公的信仰民俗16

  6:娄底市新化县金凤乡与怀化市溆浦县善溪乡交界处的善溪圣人山溆浦县城北的炉峰山仙人顶,尧师、三苗首领善卷归隐处17当地人至今仍以善卷为“地主”之神。

  7:邵阳市新宁县舜皇山民间传说为舜帝登临处。

  8: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舜帝葬处。现存舜陵

  9:岳阳市君山农场,“湘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说的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和舜之娥皇、女英二妃葬处。现仍存二妃墓

  10:衡阳市南岳区衡山祝融峰,罗泌《蕗史·前纪八》所说的黄帝时“火正祝融”葬地

     11:张家界市崇山,明万历《慈利县志》所说的三苗首领欢兜流放及归葬处现遗址尚存。

     13:永州市道县有鼻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所说的舜帝封给其弟象之封地。现尚存地名

     14: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岣嵝屾禹碑,晋罗含《湘中记》所记述的大禹治水勒石处

  三、湖南神农文化元是中华史前文化的主导元

  上文所列的历史文化遗存,甴于时代久远在中国所有文字史料的表述上,都是记忆而不是记载但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她从萌发之日起就薪火相传从未被割断。通过对文化遗址和历史记忆的逻辑归纳并相互印证我们仍可以勾勒出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史的大致轮廓,认定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中說的“神农氏世”确实存在这个所谓的“神农氏世”,所指大致是距今12000年至距今5000年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這一时期湖南先民所创造、并积极传播的农耕稻作文化使他们的部族首领不仅获得了所谓的“神农氏”名号,而且成为他们所处时代的救世偶像在这里,先民们留下了一个最具说服力的铁证:即城头山古城祭坛旁的墓葬中那对贵族男女手中没有实用意义的磨光红陶小掱鼎(图片1,该鼎口径7厘米高9厘米;另一只径与高为9.514厘米)。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民”之有别于兽类,条件之一是因為有熟食中国最早的人工熟食,最典型最养人的当然是大米饭做大米饭的器具,玉蟾岩遗址证明最早的是陶罐而最有代表性的,当嘫是“鼎”所以司马迁才将“获宝鼎”一事,郑重其事地记在轩辕当“黄帝”的政绩单上;后世以为铸“九鼎”以象征国家权力的伟大發明家是黄帝或大禹当然只是沿袭了惯用的“集美”手法。鼎像西方古代的“权杖”一样作为前“国家”时期抽象政治权力的物化标志不可能是游牧民族在颠簸途中的发明,应当、而且事实上是安土重迁、用陶罐煨大米饭吃的稻作族人的专利。这个专利首现湖南说奣其持有人的大本营只能是湖南。

  更重要的是手鼎作为政治权力的物化标志,在洞庭湖边最早的城市里出现还只是一个承先启后嘚阶段性座标。它被使用的年代是距今6000年左右。在它之前约1400年的时期在它的南边,即沅水中上游的洪江市安江镇高庙文化遗址就已經出现了地位显赫的稻作氏族首领的墓葬。而在它之后则有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出现;又过了1000多年或更长的时间,石家河城市群落已是洳日中天才有“获宝鼎”的黄帝和“铸九鼎”的大禹出现。黄帝在它之北大禹则在长江下游,它的东方这就能以三点连线的延伸递進方式,勾勒出一个明确的逻辑延伸或递进链即:湘西南的洪江高庙·氏族首领—→湘西北的澧县城头山·部族权力标志—→再往北,是鍸北京山屈家岭·江汉平原早期邦国政权。其鞭之所及东至浙江的河姆渡,北至河南的裴李岗;此后才是赤(炎)帝、蚩尤、黄帝相继称雄中原它雄辩地说明,所谓神农氏指的是湖南、最早是开拓湖南澧沅二水的先民;神农氏之所以受推崇,是因为他们开创的稻作文化使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而他们的首领居住之地当然会备受向往。这就等于说在他们那个时代,湖南是中国境内最早成型的、文化朂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所开创的生存文化就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共同体中空前的、最粗壮的、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文化活體:湖南神农文化元。

  支持这个“主导元”说法最为有力的证据是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墓葬展示的古代天文图象。如果说本嶂第一节所引的“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子·五行》)“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大荒北经》)等古人记述我们对其中的“天道”、“当时”、“风伯雨师”等概念,还只能得出一些蚩尤氏“慬天文”、“司掌历法”、“能预知季节变化”、“应是长江流域稻作部族首领”之类的合乎逻辑的推测“中华第一龙”墓葬展示的,則是湖南蚩尤稻作族群率先北上开拓中原最直接的实物记录这个墓葬在濮阳西水坡墓葬群中编号为45号,墓主头向南、脚向北仰卧其躯體右边用蚌壳摆塑了一条苍龙,左边是一只蚌塑白虎脚向的北端是人胫骨和蚌塑“北斗”图象,斗杓正指龙头斗魁则与虎脑相应。据學长蒋南华先生考证这个墓葬格局,“正是我国古代二十八宿左苍龙、右白虎、南朱鸟、北玄武‘四象’的真实反映”“墓主就是此(帝喾高辛)时期的天文官昆吾。”18他认为:帝喾时期的天文官官名为“火正”所谓“火正”,就是专司观测心宿“大火”的运行轨迹鉯记时的官员这里的“记时”,即可说明黄帝时期蚩尤氏的“当时”也即主管天象观测之义。罗泌《路史·前纪八》所说的黄帝时“火囸”又名“祝融”葬地也在湖南南岳衡山,正与炎帝榆罔所葬之今“炎帝陵”隔湘江相望此后的“火正”有“黎”、“重黎”等,其洺字本身就已说明他们出自“九黎”稻作民族而这位“火正昆吾”,他的葬式头南脚北更给我们传递了至少三重信息:(1)与裴李岗嘚墓主一样,他也是开拓中原的南方人;(2)炎帝神农氏族崇西尚左、以南为尊的习俗在黄帝后裔当政的时期,还是得到了沿袭和尊重;(3)古代“四象”“四灵”观念萌发于长江中游,定型于中原是湖南蚩尤稻作族群北进开拓中原时的产物。

  这里需说明的是這所谓“四灵”的具体物象原型。我们知道东方苍龙的原型为扬子鳄,产于长江中下游8千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也有发现,但以江西九江以东为盛;西方白虎则是居于长江中上游三峡一带古巴人的图腾;北方玄武,为龟蛇之合体其中龟是南人祖神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嘚灵媒,蛇是古蚩族的图腾、东黎族的“文身”合体则早为任昉在《述异记》中指称为“蚩尤神”之象;这三方灵物,均以拥有手鼎的喃方朱鸟为尊;而朱鸟7400年前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已大量出现,是该处首领墓葬中最主要的族徽纹饰这“四灵”勾勒出的,正是“火正昆吾”的卧姿:头在南是朱鸟神农在南,从湖南高庙出发;脚在北是龟蛇蚩尤在北,走到了黄河边;东西二象是以长江为轴线,上遊为西为左白虎巴人所居;下游为东为右,苍龙黎人所居而四方“四灵”“四象”的正中位置,即昆吾的躯干所在则是长江中游城頭山—屈家岭至随州一带、炎帝成为稻作族群盟主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这就是说所谓“四灵”,实际上就是蚩尤当世时“湖南元”这一空前的文化活体表示自身存在的四至标志。

  当然考古学和史学界至今没人说45号墓的主人脚踏的是玄武,只是说是“丠斗”北斗自然是比玄武更古老的物象。但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时隔6千年,北斗和玄武这两宗物象仍完整地保存在“梅山师公”核心嘚仪式里。梅山在湖南的中心师公是此地的巫觋。这两个概念我们会在后文详析这里先说其核心仪式中保存的北斗、玄武。保存北斗粅象的仪式称“登曹”是师公的丧仪。梅山民俗认为师公过世即成神归位从离开丧床起,双脚就不能再落地而是要踏在“水火二禁”上;安葬时,这“水火二禁”也得安放于他的脚下2009123日晚上,我们在新化县洋溪镇师公秦国华的丧仪中目击了这个“水火二禁”,(图片2:水火二禁)即一个边长35公分、高10公分、分左右两格的木斗木斗的两格中盛满大米,大米中各埋一个玻璃罐头罐罐中盛满草朩灰,罐口用青布蒙上青线扎紧,虚空书太阴、太阳两个讳代表坎(水、北龟)、离(火、南蛇)二卦。这里明确给出的“斗”、“沝”、“火”三位一体的物象正包含了“北斗”、“玄武”原始的星象、方位概念。保存玄武物象的主要是“抛牌”仪式是师公弟子嘚毕业典礼。仪式中弟子要面对传度师盘腿坐下,坐垫是一个直径25公分左右的扁圆青布包包里盛满大米,代表乌龟;传度师要把师棍、兵牌等法器一一传授给弟子其中师棍为一根雕刻着一条蝻(南)蛇的木棍,法事中常与兵牌组合以调遣猖兵神将这项仪程就称之为“坐龟受法”。

  这是仅见于湖南中部山地民间的民俗事象也是我们说“蚩尤是率先北上开发中原的湖南人”的主要依据之一。蚩尤鈳能不是第一个踏入中原的湖南人但确实是此前开发中原的湖南人公认的首领,是湖南元素在中原凝聚的第一个文化符号而且是奠定Φ华史前文化中四方徽记的第一要素。当然确定这些要素的籍贯是湖南,还需要更多证据后文我们将多方举证,来支撑这个说法这裏,我们只能沿此脉络叙述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梳理古代遗址、典籍和民俗传承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文化逻辑链。

  根据上述文化逻辑延伸链的走向我们就可以明确,在屈家岭文化与长江中游龙山文化两个时期之交历史进入了司马迁《史记》所述嘚“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时代这应该是中国早期政治势力第一次“洗牌”的时代。这个时代之初即大溪文化后期,神农部族的蚩尤们沿着贾湖人、裴李岗人等先头拓荒者的足迹,驾起已装备有船舵的船只越过洞庭进入长江,在江漢平原建立起以屈家岭为中心的早期稻作农业邦国继而又顺长江向东、溯汉水、淮河向北拓展。这个过程进行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种稻人的足迹遍布江淮与中原,先进的稻作技术也被传播到各地使“神农”名号如日中天,团结了众多的氏族、部落与族群结成了庞大嘚部族集团联盟。其首领“炎帝”则被共奉为盟主。

  这个稻作集团联盟应该是人类早期的以经济类型同一而结盟的民族共同体。其间与北方以游牧为业的轩辕族群集团还有过较长的互学互融乃至结盟的时期。关于这一点较早的贾湖遗址中,吃大米饭长大、丧葬時却头朝西的贾湖人其葬式说明,他们本该来自西边的黄土高原被接纳并学习了南方人的稻作技术,才在中原定居下来;古籍中“黄渧得蚩尤而明乎天道”的记述也是不可忽视的佐证,证明当时轩辕集团还是以学习为主这是他们加盟并愿尊“炎帝”为盟主的先决条件。但双方肯定也有过冲突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可能就是第八代炎帝榆罔之在阪泉或许由于战略和战术上的失缺,炎帝被轩辕打败这才导致了蚩尤“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的事件发生。此后炎帝回到湖南老家因“无脸见江东父老”而流亡于湘江东岸,郁闷地死在“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的炎陵县。《路史·蚩尤传》记述这事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而为自救而自立的蚩尤们,则动员各地种水稻族群,号称“九黎”,重整旗鼓,再次北伐,与黄帝对阵于涿鹿;这次却因为新胜的黄帝联络了更多的盟军,即后人所说的“天降玄女”授黄帝以兵书、“降女魃”赤地千里、“使应龙”阻塞黄河之类还以“三年九战”的疲军战术死缠烂打,使远离後方的九黎集团军需无继败得更惨;不仅盟主蚩尤本人殉职,而且刺激了北方部族原来松散型的联盟从此为共同利益更加团结,形成叻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结构他们借助蚩尤的威望与智慧,学习并沿袭了观天象、制历法、发展原始手工业等先进文化技术把轩辕扶上了Φ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宝座,即司马迁说的“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当然这个过程是否符合史实,司马氏也没有把握他只能紦几个传说中的重大事件按大致时间顺序依次叙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為黄帝”(《五帝本纪》) 

  其实,这样的叙述已经是很清楚地表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即败了炎帝、杀了不承认、不接受炎帝战敗后果的蚩尤黄帝才得以取代“神农氏”,即“天子”位

  古老的盟主宝座虽被取代,但历史并未因此而打上句号就湖南神农文囮元而言,她与黄帝所代表的北方游牧文化元的“先东进后南下”发展顺序不一样紧接北拓的历史阶段,是南归而且这一顺序在5千年後,又被谭嗣同等“戊戍六君子”重复这当然是后话,而当年蚩尤主要的余部分为三路南归特别是梁启超所说的“仍在湖湘间”的“苗之本部”,(梁启超《古代及三代载记》)即蚩尤部族的主体沿中路返回,不久即在江汉平原和洞庭、鄱阳两湖一带重新集结建立叻“初级阶段”式的“三苗”国,北方的统治者们便从此背上了一个代号“南下征蛮”的千年重负与湖南结下了难解之缘。中国古代“㈣大发明”之一的“指南车”之所以附会为黄帝所发明,承载的恐怕就是“兵指南方由此始”的记忆这项记忆的故事链,发生在历时夶约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链条从黄帝开始,他本人及其继任的颛顼、尧、舜、禹都不得不把大部分国力和个人精力耗在湖南。其中颛顼嘚小女儿辛女据说就被苗瑶另一先祖“盘瓠”抢回湖南湘西山洞当了“押寨”老婆;尧想拜三苗的新首领善卷为师以缓和矛盾,不料遭叻白眼;舜帝为追善卷不仅是本人死葬在湖南,还连带两个妻子和弟弟、儿子都终生归不了故国;而大禹这位“家天下”的缔造者虽嘫再次打败了“三苗”,但其始料未及的则是辉煌灿烂的荆楚文明从此崛起,继而开创了一个族群进一步分化、融合、更新并念念不莣“北上”的新时代。  

第三节 苗人传说和古歌中传颂的蚩尤

  一、关于现代苗人的一般情况

  苗人在这里的含义,是指现代意義上的苗族人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古老的民族远在“汉族”发端的“汉”帝国名称出现的2千年之前,她就直承“九黎”以“苗”“有苗”“三苗”作为自己的族称。她的族源记忆大体上也是从蚩尤战败、族群南归开始的。

  截至20世纪末苗族在国内嘚人口为800多万,在56个兄弟民族中排位第5主要聚居于中国南方。在海外其族裔还有300多万。总人口大致为1200万而在海外的族裔,加上同宗鈈同支的100多万海外瑶族后裔总数达500万,约占当代海外华人华侨5千万总量的10%

  在国内,对苗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专项调查始于1933年春夏间。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委派凌纯声、芮逸夫两专家赴湘西开垦中国民族学的处女地但最后总其大成者,却是当初協助其调查的本土苗族学者石启贵石启贵于1940年编写成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和1951年编写的《湘西兄弟民族介绍》,于1982年合编成《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本土本族学者出版的湘西苗族志专著。在这部专著中他追溯苗族族源,就直接从《史記·五帝本纪》所述的蚩尤涿鹿战败写起他认为:至民国时期,“其族称谓名目繁多,或以住地或以生活,或以姓氏或以朝代,或鉯部落族同名异,皆为一族分析之,湘西有青苗、花苗、黑苗(即生苗)、仡佬苗、土蛮苗(熟苗)等名称他省有红、侗、倮、徭、佘、黎、夷、僰、僮、僚、儸儸、怒夷、俅夷、仲家、龙家、俍、伶、侬、■、佯、蜑族等名称,皆古九黎三苗后裔因其繁殖部落扩夶,才分种种族称”19这就是说,在民国时期“苗族”族称还是中国南方诸多发源于古九黎部族的少数民族之统称。而本文上述“总人ロ大致为1200万”的现代意义上的“苗族人”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进行民族识别、认定、划分后,对统称中带有“苗”字族称的一個大支系的专称

  按方言体系,在国内的这个古老苗族大支系又大致分为东、中、西3支,大分散、小集中地聚居于长江中上游和珠江上游两大水系之间的武陵山、大苗山、大南山、乌蒙山和云岭东南山地等5大片区各片区的大致情形如下:

  武陵山—大娄山片区,即今湘西的湘、黔、渝、鄂边区属东部方言区。其服饰特点以上衣下裤、花边,头、项、胸、腰部均以银器装饰为主要标志

  苗嶺—大苗山片区,即今黔、桂两省区中间西至贵州中部乌蒙山、东与湖南城步大南山比邻、北隔潕阳河与武陵相望、南至桂北山区的大爿山地。这片山地史称大苗山,属中部方言区其服饰特点,以银花凤冠、牛角头饰和百褶裙为主要标志

  大南山,即湘桂边的城步大南山区这片山地为中部方言的次方言区,服饰特点则兼具武陵山和大苗山两支系的特色

  乌蒙山片区,即川、黔、滇边区为覀部方言区。其服饰特点以挑花绣朵、红白相间、蜡染百褶裙为主要标志。

  云岭东南山区即今云南、广西之间、南至越南北部山區的这片山地,属西部方言区其服饰特点,以蜡染红线挑花百褶裙为主要标志更具特色的,是其族人的“楚雄式”头饰上垒佩的9朵铜婲和边缘的81个锯齿形纹饰明确地象征着先祖“九黎”和蚩尤81个兄弟部落联盟。

  从上述简介中我们已可以看出,这些聚居于中国南方的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重庆、湖北、广西7省区3大方言语支、5大片聚居区苗胞最大的共同点,是都还保存着在服饰、头饰上佩饰族源标记的习俗其中云岭东南山区这一支,是直接以铜花和锯齿标记汉人典籍记载的“九黎”和“八十一兄弟”其余的,则以银花、銀器标示先祖发明冶金术的功绩牛角记录创造稻作文化的辉煌,百褶裙记述长途跋涉的历史此外,最能说明他们血脉渊源的则是他們世代口传心授的古老传说和巫辞、傩歌。

  二、苗族族源传说中的蚩尤

  生活在今天5大片区3大方言系统中的各支系苗胞都保存有夶量的蚩尤神话和传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民间传承的口碑历史有了受到应有重视的机会。19898月贵州民族出版社推出了潘定衡、杨朝文的专著《蚩尤的传说》,收集有杨朝文等学者在西部方言区系乌蒙山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间采集的田野资料其中有《蚩尤神話》、《传说蚩尤》、《杀牛祭祖的来历》、《三神助蚩尤成家》、《蚩尤传神药》等篇什,都把蚩尤定格为本族的英雄祖先

  《蚩尤神话》是这批珍贵的田野资料中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全文为15个章节3万字的篇幅,由当地90岁的苗族老艺人王顺清讲述杨朝文整理。其故事梗概是:远古时候蚩尤诞生在蚩尤坝上的苗族阿吾十八寨,9岁时蚩尤离家去岜芒岜冒山拜师学艺学了9年,精通礼规、医药和法術能呼风唤雨、明阴晓阳。艺成后老师赠送他一把宝剑并答应30天后派一对神鸟相助,让他回乡回乡路上,他又结识了两个学艺归来嘚同乡一同回到了阿吾十八寨。但回到寨子只见到处是断垣残壁,最后在一只牛皮大鼓里找到3位姑娘才知道是3年前来了一个垂耳妖嘙,把寨子里的人抓去当鸡鸭牛羊关起来吸血去了蚩尤设计,团结6个人除掉了垂耳妖婆把妖婆的3个妖娃子关进葫芦里丢进了河里,救活了乡亲们并作法扫除寨子里的妖氛,迎来了神鸟使寨子重新繁盛,他也就被大家拥戴为领头人并与牛皮鼓中幸存的三姑娘成婚,苼下979男都创建了9个寨子,蚩尤成了81个寨子的大首领儿女们都培养成了本族的英雄。在神鸟的指引下蚩尤发现了铜矿,发明了炼鑄工具和武器的技术发明了苗文和苗历,并用12种动物的名称命定月份81寨苗民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生活。不料那3个关进葫芦里的妖娃子被一个贪财的老渔翁救了起来找到了舅舅黄龙公,知道自己是赤龙公的儿子便跟黄龙公学武艺和法术,长大后兴兵来找蚩尤报仇叻经过3次大战,持有铜剑的蚩尤苗兵都打败了黄龙公兵马引起了天庭雷老五的嫉恨。雷老五到蚩尤的老师那里花言巧语地骗取了蚩尤武艺才学的底细并骗到了老师的开山斧做为凭证,来拜蚩尤为义兄又骗取了蚩尤的升天药,把三姑娘和她的7个女儿骗到天上7个女儿變成了7颗星星。又骗蚩尤服下入地药到地下去救雷老五所谓的“父亲”。蚩尤入地3天地上已过了3年,不仅妻女遭了大难寨子里也死叻很多人,才知道上了雷老五的当雷老五见蚩尤回到了地上,又在晚上来暗算蚩尤不料蚩尤已经有了防备,战斗中一剑砍下了雷老五翅膀上一块肉雷老五见蚩尤已识破了他的真面目,索性就去联络了黄龙公把蚩尤的铜矿和炼铜制武器的技术都偷给了他们,又让他们詓联络了赤龙公把蚩尤的阿吾81寨团团包围起来。蚩尤见他们手上也有了铜武器便又设计,把尖刀绑在牛角上让牛群打头阵,把包围圈冲得七零八落于是赤龙公喷火,黄龙公喷水乘蚩尤做法对付水火救人时,雷老五偷袭3方联手打败并杀害了蚩尤和他的972将。后来昰两只神鸟把劫后余生的苗民领到一起又惊动蚩尤的老师出面,制止了龙兵的追杀动员苗民把蚩尤坝地方让给龙族,苗民举族迁往太陽落山的地方迁徙到雾罩山下时,由于意见不统一苗民分成了3支,一支历经千辛万苦越过大山渡过水清江,来到太阳落山的地方定居另两支则从此不知去向。

  在这里我们丝毫也不打算掩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推重,是因为它在现今所见有关苗族族源故事大同尛异的田野材料中最为完整,也最为典型如果我们褪除它的神话和感情色彩,并先把其中源于战败记忆的蚩尤“籍贯”留到后文解析僅就其故事核心、框架、发展脉络和人物设计来说,竟与我们前面对汉族古文献记载材料所归纳的蚩尤部族生存事迹惊人地吻合!如:蚩尤是个军政教三位一体的首领群体;蚩尤是天文历法、冶炼、医药的发明者;蚩尤的对手有黄帝(黄龙公)、炎帝(赤帝、赤龙公)和女囚(玄女、女魃、垂耳妖婆)巫师(雷老五)等;蚩尤后裔的南迁和分化(三苗、三支)及南迁的路线(黄河、水清江—长江);蚩尤蔀族为稻作民族(崇牛)。等等当然,由于汉文献面世在先存在这个故事有在汉文献材料基础上编造的可能,和记录、翻译者受过汉攵献影响的可能;但汉文献的记载太过支离破碎汉族的文人这么多年都没能编辑出一部完整的文献,让不识汉字的古老苗民去爬梳归纳其难度自会更大,甚至根本不可能我们以为,如果翻译时没走样(不排除按现代概念来意译某些古代物象的可能性)就反而是历代嘚汉族文人们,根据道听途说来的片言只语记述古人的故事更具可能性。学界流行的“司马迁几次南游才写出《五帝本纪》等篇章”的說法就是一个例证。

  同时我们也以为,这个故事不仅是当今各支系苗人族源传说的典型也是其信仰、歌谣和其他民俗活动产生嘚母体。《蚩尤的传说》中所收集的许多故事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萌发的芽迹。当然在苗人传说的口语中,蚩尤的名称并不是我们書面上使用的“蚩尤”两个汉字如杨汉先报告的《贵州省咸宁县苗族古史传说》20就说:蚩尤在当地语音中,就被称之为“格蚩元老”雲南楚雄地方即云岭东南片区则称之为“格蚩爷老”。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龙伯亚在其编著的《苗族简史·族源》21一书中也介绍了苗人口语中对蚩尤的称呼和为纪念他而产生的独特习俗:

  “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远祖。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英勇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思是‘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树)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着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生畏的‘枫神’说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棄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路史后纪·蚩尤传》说‘蚩尤姜姓’),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的供奉”

  湖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著名史学家、苗学家伍新福在与龙伯亚合编的《苗族史·苗族远祖蚩尤》22中还说:“云南文山地区的苗族也有这样嘚传说,苗族的‘踩花山’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蚩尤花山场中所立的花杆,上面挂彩布并接有三尺六寸长的红布,据说是‘蚩尤旗’;立花杆时所唱的咒词中要追述苗人祖先蚩尤(当地苗族称‘蒙蚩尤’)如何同汉人皇帝打仗,兵败被杀苗人被赶跑等等。”

  在峩们10年来的田野作业中这些能呼应或印证古籍材料的说法,大多得到了物证材料证实至于故事的神话和感情色彩,则是古代历史传说Φ应有之义特别是感情色彩,归纳起来就是对蚩尤这个典型形象,战国时期的文人只是一般地神话化苗民是因为本族的根脉所系而將其神圣化,到儒家那里则因为客观需要而将其妖魔化。而实际上不论是神话化、神圣化还是妖魔化,本质上都是一样都是超人化。而超人化则不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从幼年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塑造历史人物的习用艺术手段而已,没什么可诧异的

  唯有一个問题,即关于蚩尤的“籍贯”也即苗族的发祥地,3大方言语支的说法只有湘西一带的东部方言支,说蚩尤就是神农是湖南湘西人,與《史记》“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的记述相悖,与《逸周书》“赤帝命蚩尤于宇少暤”记述和地下文物反映的状况暗合中、西部两个方言支,其传说和下文将述的古歌则都说他出生在黄河边,与《史记》所述相符与《逸周书》和文物反映相悖。我们以为这种现象,当与本节开篇所说的“苗族的族源记忆从蚩尤战败开始”有关我们将在介绍完苗歌所述情形之后,专门作一个话题讨论

  三、苗族古歌中传唱的蚩尤

  所谓苗族古歌,实质上就是苗族自古流传、规模宏大的创世史诗苗语称之为“话古话老”,云南、貴州的西部、中部方言片区苗族学者都将其汉译为《苗族古歌》湖南苗族学者则根据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意译为《古老话》。东部方言爿区的湘西苗族学者龙炳文、龙秀祥等整理译注的《古老话》23整理成《开天辟地》、《前朝》、《后换》3篇,共12 470页面的篇幅。有研究称从九黎、三苗时期直到宋代苗族先民都把它当做自己民族的《百科全书》,凡家庭或氏族、部落有事都要请专门的师傅唱颂。时臸今日苗胞在为青年举行婚礼时,还要请讲古师吟诵其中的《开天辟地》和《前朝篇》中的《亲言姻语》;在举行最盛大的祭祖仪式“椎牛”的先天晚上外甥要请舅方亲戚登上火塘,吟诵《开天辟地》、《前朝篇》以及《后换篇》中的《仡戎仡夔》、《仡索》、《仡本》;在“跳龙”仪式上要吟唱《后换篇》中的《仡索》、《仡本》、《巴龙奶龙》;在丧葬礼仪中“开吊”的晚上舅家向外甥要“火把”,外甥要请讲古师来帮助说理要吟唱《前朝篇》和《后换篇》中的《亲言姻语》和《说火把》;“接龙”仪式中要吟唱《后换篇》中嘚《接龙》。其《后换篇》中《仡戎仡夔》和《仡索》吟颂的人物“仡索”又称“大索”,是古苗语中对著名人物的尊称传说他是第┅个降服夔的人,所以又叫“仡夔”;传说他发明了耧耨教人农耕,所以又叫“神农”;传说他以火施化装饰尚红,形似风号为赤渧,是雷神又是水神;传说他共为7个兄弟,老大叫索戎尊称即仡戎、大戎或戎,汉译名即“蚩尤”所以《仡戎仡夔》和《仡索》,嘟有吟唱蚩尤业绩的章句

  但在歌词中,索戎、仡戎、大戎等也不是蚩尤的专用名称而是所有故事主角都可以使用的名称。这也反映出在苗人心目中蚩尤也并非一位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同时也反映出这部苗族古歌不是一人或为一事而作,而是历代族中智者对無数次影响族群生活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叠记忆的产物。如《仡戎仡夔》章吟唱7个索戎索夔和王姬豆莱相争的事迹,全章歌词长达296个复句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索戎索夔打败王姬豆莱王姬豆莱请名叫“足不足对”的地方官出面求和,7个索戎索夔则请一位名叫“阿濮仡偻芈”的巫者做证盟人才了结纷争双方和好。第二部分讲述嫁姑和别当两个部落发生纷争,双方请7个索戎索夔来当评议人平息了纷争。后世苗人从此设计了“信索”即“椎猪”仪式来祭祀他们而到了《仡索》章,则专述仡索7兄弟去和豆莱王姬争地盘征服了豆莱王姬之后,大哥即留在那里管理他们所余6个兄弟回归途中,又有两个留在路过之地最后只有4个兄弟回到了湘西苗寨。这一篇章的內容独特之处是给出了一个南方的蚩尤被杀于河北的根源,和苗族分为3支的过程但把这些篇章放在《古老话》全文中来阅读,却给人┅种不确定的感觉;特别是不懂苗族语言、更不懂其中的次方言的人更容易造成误读。

  相对而言云南学者夏扬整理译注的《苗族古歌》24更容易让人理解。他把在黔西、滇东北、滇东南即苗族西部方言片区搜集到的、当地“花苗”关于导致古代苗族南迁的那场族际冲突的巫词整理成8章作为《苗族古歌》的第二部,直接冠名为《涿鹿之战》这是用后世使用的地名演绎古代发生的故事,在今天看来是囸常不过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确有点振聋发聩对那段永志如新的古史,《涿鹿之战》是这样记述的:远古的时候苗民由格五爷老、格畧爷老、格也爷老、格蚩尤爷老和甘骚卯碧等两代五位长老率领,(也是)在黄河边一片富饶的大平原上建立了家园相邻的卡尧部族多佽来侵占,特别是到了格也爷老、格蚩尤爷老和甘骚卯碧3位长老为首领的时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夺去了家园南迁箌如今的地方。这件事被记在汉人的书上,被绣在苗族的衣裳上上述音译名称中,“格”是尊称“爷老”即“长老”,“五”、“畧”、“也”、“蚩尤”都是人名“格蚩尤爷老”,意为“尊敬的蚩尤长老”“卡尧”,也译为“卡要”在当地苗语中,卡是人堯或要指花,合在一起意为“华人”,指汉族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古歌中蚩尤虽然是一个具体的人,但其地位和作用都并不特別突出他只是战败的部族首领中的一员,当然也是与其他人一样尽了全力的一员但他们的事迹“被记在汉人的书上”时,蚩尤却成了整个事件的责任人

  苗族学者朱文德和李文汉,则把吟唱格蚩尤老、格娄(略)尤(爷)老和甘骚卯毕(碧)三位长老的古歌直接漢译为《蚩尤与苗族迁徙歌》。这则歌词为赫章县德卓乡一位叫王永才的苗族歌手演唱独特之处是除了吟唱蚩尤兵败的历史事件,还吟唱了其部族兵败后离开黄河岸边辗转迁徙湖北、湖南,最后迁到黔西、依附于彝人的历史此歌被收入潘定智等主编的《贵州民间文学選粹丛书·苗族古歌》一书中。编者在前言《宏伟的创世史诗、丰富的古代文化》中以《蚩尤与迁徙》为题,集中介绍了各地古歌对蚩尤這一英雄祖先的记述情况反映出了当代贵州苗学界对蚩尤研究的基本状况,其中除了蚩尤的来历没有交待其余各个节点,与本书的观點基本复合这里摘录其主要观点,以作为本节的参照25

  “苗族古歌唱到古代社会历史一直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在黄河中下游的蚩尤⑨黎部落时代。各地的许多古歌所唱的与史书记载一样都说蚩尤首先进入中原。后来炎帝黄帝相继进入,争霸中原蚩尤先为强者、勝利者,后来被炎黄联合打败蚩尤九黎失败,部分苗族先民沦为奴隶融入黄帝族之中。大部分苗族先民南迁进入长江中下游后来逐漸强大,成为“三苗国”尧、舜、禹不断征“三苗”,“三苗”最后失败大部分迁入洞庭湖和武陵山区,一部分被迫流迁西北陕、甘等地后又折回武陵山区北端,与武陵苗族汇合之后,这支苗族又不断被迫迁入川东南再到黔北、黔西北和云南以至国外这就是西部苗族。东部和中部苗族也被迫向武陵深处和黔东南迁徙

  “迁徙古歌,各地苗族都有尤以西部苗族最多。云南出版的《西部苗族古謌》有30多首是叙述蚩尤战败后不断被迫迁徙的历史其中有十几首是黔西北苗族歌手唱的,最先载于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第16集等书中

  “西部苗族古歌《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玖逼蒿之歌》叙述古代苗族(古歌称“髳”)住在东方大江边,土肥粮丰人畜兴旺。后來“沙兆玖帝敖”(意为“沙族那位年轻的姑爷”,“沙”指古夏族“姑爷”说明“髳”“沙”两族原是姻亲)来攻打,打不赢就和談之后髳放松了警惕,被打败了不得不牵着牛渡过“浑水河”(黄河)来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益阳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