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23年的锦州府宁远县黑社会老大是谁的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凌河 >> 历史印记
康熙元年(1662)
7月 清政府改锦州为锦县。现凌河区辖地隶锦县。
康熙三年(1664)
12月 置广宁府。锦县改隶广宁府。
康熙四年(1665)
是年 移府锦州,治锦县。锦县改隶锦州府,为附郭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是年 小凌河暴涨为灾,现凌河区沿河地区遭受水害。
光绪十二年(1886)
7月 大雨7日夜不停,小凌河沿岸毁墙坏屋无数。
光绪十七年(1891)
是年 英国医生白多玛在锦县东关双岔子购地盖房,建男女两医院。男医院有英国男医生1人,女医生有英国女医生1人。该院为锦县城厢第一所西医院,隶锦县基督教会,后改称基督教施医院。院址在现锦州市第五初中院南。
光绪二十年(1895)
是年 英国传教士伊约翰在锦县基督教施医院内建育英女子蒙学堂,招收建民的女孩。该学堂是锦县城第一所女子小学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
9月 创办锦县邮政局。在双岔子设信筒1处。境内开始通邮。
光绪二十六年(1900)
是年 锦县义和团大师兄韩战鳌率团民烧毁锦县基督教福音堂和施医院。
是年 京奉铁路修道锦县。在锦县“大马路”(今锦华街)北头对面建锦县火车站(站址现已拆为西货场)。
是年 俄军侵占京奉路,在锦州竟“委派”马某做“知府”,为俄军搜刮民财。俄军在京奉路沿线横征暴敛,肆意屠杀,强抢民女,作恶多端。直到1902年俄军才交还经奉路,同时撤出锦州。
宣统元年(1909)
2月 建锦县东路五里营子公立初等小学堂,有复式1班,学生24名,是现凌河区境内最早的区存立小学堂。
宣统二年(1910)
2月 锦县劝学所在所在东关石柱子前街建县东关官立模范两等小学堂,有高等1级学生30名,初等1级学生50名。是境内最早的政府立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
3月 裁锦县,归锦州府,现凌河区辖地隶锦州府。
1月 中华民国建立。境内人民拥护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国。
是年 民国政府撤锦州府改设锦县,锦县隶奉天省辽沈道。现凌河区辖地隶锦县。
是年 东北军二十八师五十六旅进驻锦县,散住群众家,军纪涣散。
3月 经奉天巡按使呈准,锦县自开商埠。商埠区划在锦县城东北部,即今卫东街以东,解放路以北地区。商埠局设于铁道北小亮甲山子(现正大街道文化粮站址)。
是年 东北陆军第二十八师在锦县东关双岔子(现市场里)建筑兵营,内有营房数百间。第二十八师自北镇迁入(师长汲金纯)
是年 锦县实行保甲制。现凌河区辖地分属锦县城关第一保(驻地东关)、第五保(驻地五里营子)。
4月 北宁路锦县扶轮小学成立。这所小学即现锦铁二校前身。
9月 济金纯率陆军第二十八师去热河,赴热河都统任。
4月 大批奉军入关第一次直奉战争,在本区过境。由于战争,京奉铁路停运,直到7月才通车。
年末 锦州铁路机务段工人争取“双花红”(年末奖金)的斗争取得胜利。
是年 张学良将军的公馆楼建成。院址在现锦州旅社院内。群众称此楼为“少帅楼”。
11-12月 东北军第三军(军长郭松龄)倒戈反奉(即反对张作霖),由本区过境。
2月5日 改奉天省为辽宁省。锦县隶辽宁省。月中,锦县公署改成锦县政府,县知事改成县长。
是年 县内霍乱大流行。
8月4日 连日阴雨。锦县西关河堤被冲毁,西关、南观、东关南北等地,渠水河水汇成一片,房屋浸没、人畜淹毙,墙倒屋塌。
9月 由于日本侵略军占领沈阳,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迁至锦县交通大学(现铁中址),调整军警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9月24日和10月8日日军飞机先后两次轰炸锦县城,居民被炸死、炸伤多人。轰炸地点,包括现凌河区境内的火车站、东大营、石柱子等地。
是年 锦县霍乱大流行,城乡各地共死亡430人。
1月3日 日本侵略军第八师团(师团长室兼次中将)占领锦县。锦县守军西撤。不久,设伪锦县公署。
是年 境内唐屯一周姓老人去金屯大营附近拾柴,被日军用刺刀扎死。
是年秋 抗日义勇军在唐屯(位于现铁路综合商店一带)铁路附近两次袭击日本侵略军。第一次开枪击毙正在巡逻的日军曹长1人,掳走了日军佩带的枪支;第二次打死日本兵1人。日本兵两次包围唐屯,挨户搜查、恫吓群众,并开枪打死正在拾粪的农民张兴。
11月22日 伪锦县公署公布“暂行保甲法”,全县推行日伪的保甲制度。
2月10日 日人企业“木村土地建物合名株式会社”在境内吉野街(现吉庆里)成立。这个“株式会社”(股份公司)专门进行土地和建筑物投机买卖,在吉野街春日街(现白日里)建成大片日人住宅区。这个区域俗称“木村土地”。
9月 伪锦县公署将锦县城关区分文四街,现凌河区境内卫东街以西的大蹚街、二蹚街、前道、石柱子,八家子归东关街管辖。
是年 日伪征用唐屯西部的耕地,修建锦县铁道局大楼。
7月1日 伪锦县公署推行“保甲连坐法”,规定一人犯“法”家属邻里连带受罚,强化恐怖统治。
8月 伪锦州市公署推行“大锦县都邑计划”的“第一期计划事业”。在原锦县城关的外围修建新城。境内土地开始被大量“收买”,开工厂、修马路、建住宅。
是月 现凌河区境内最早的日人工厂——满洲发动机制造株式会社在樱花街(现榴花北里)成立。
是年 为镇压知识界的反日爱国斗争,锦州宪兵队逮捕了锦县中小学中反日爱国师生数十人,其中多人被残害致死。
1月 裁撤锦县各区公所,全县重新划定1街68村,归伪锦县公署直辖。境内的大蹚街、二蹚街、石柱子、前道、八家子都是锦县城街的一部分,与东郊村、北郊村同隶伪锦县公署。
3月 日伪为境内日人建成锦州高等女学校(校址在富士街13番地,即现市实验中学)。
9月16日 锦县铁路局迁入新建的铁路局大楼。
12月 锦州日本寻常小学新校舍在富士街7番地建成。次年春锦州日本寻常小学自现锦州印刷厂原校址迁入。后改称锦州富士在满国民学校。校址即现锦州市锦州中学址。
12月1日 伪满洲实行新市制,将原锦县1街4郊村划出,成立锦州市。现凌河区辖地成为锦州市的一部分。
年末 日本宪兵再次大规模逮捕反日爱国师生。
1月1日 日伪实施“新学制”,境内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制定并推行全盘奴化的学校规程,实行全面奴化教育。
2月 东洋棉花株式会社在樱花街(现榴花北里)建成。该厂为锦州时最大的工厂之一,现锦州纺织厂前身。
4月1日 伪锦州市公署将锦州市的1街4郊村划为12个区,现凌河区辖地中有向阳、正阳、协和、关东、紫明等区。
12月15日 日伪在春日街(今凌河区医院址)建专演日本电影的“锦座电影院”一座。
是月 满洲瓦斯株式会社锦州支店(现煤气公司址)瓦斯发生炉建成送气。首批供日人1500户使用。
是年 沙陀子村土地房屋被强行“买收”,一些贫困居民在沙陀子南沙岗上挖窑洞、建土房,靠拾柴草、捡煤渣、卖零工为生,逐渐形成一条贫民街,俗称“穷棒子街”。该地现属菊园6委。
4月 伪锦州放送局(现文治里)建成。日伪当局强制向居民推销收音机,利用广播手段进行奴化宣传。
9月20日 伪满傀儡“皇帝”溥仪到锦州,住厚生会馆(今锦铁宾馆)。
是月 伪满公布“粮食管理法”,严格控制居民口粮,实行低标准的“配给”制度。
12月 各区建立伪协和会分会,由伪区长、副区长兼任正副分会长。伪协和会分会通过居民班组进行“日满亲善”等奴化教育。
是年 锦州新火车站建成。原来的火车站停用。
是年 日伪在牡丹、鸭绿、龙江、白梨等街(现牡丹里、龙江北里、五里营子里)划定“新地号”,高价卖给中国人修建住宅。
4月 伪满公布“国兵法”,规定适龄男子服役3年。自此,伪满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从1941年6月开始,境内青年被迫当“国兵”。
11月 自来水通道境内,境内日人住宅开始使用自来水。
是年 伪锦州省公署大楼在昭和街(现在大街道文治里)建成。伪锦州公署自古城南街迁入。
2月 全市取消保甲,居民被组成班、组。
7月25日 伪满当局公布“物价停止令”,冻结了物资价格,造成工业无原料、商业无货源,致使全市大批工商户停产、停业,居民生活日用品供应日趋紧张。
12月8日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进一步加紧对居民的物资掠夺和思想控制。
是年 日伪迫害宗教界人士,锦州基督教、天主教的牧师、神甫等多人被捕。
2月 日伪为全市朝鲜人子女修建的锦州龙江学校在龙江街7番地,原设在青柳小学中的朝鲜小学班迁入。该校址现为龙一小学。
是月 伪满当局公布《劳动者紧急就老规则》,开始在居民中要劳工。被迫当劳工的青壮年在劳动中死亡率极高。
5月1日 日伪当局公布《金属献纳处理纲要》,大量搜刮居民家用金属,用于侵略战争。
6月13日 伪市公署在榛名街修建的综合运动场(现市人民体育场)建成使用。
8月1日 日伪对16-56岁的男子发放“国民手帐”,名为“强化国内治安”,实为加强法西斯统治。
9月28日 伪满当局公布《国民勤劳奉公法》,其中又公布《学生勤劳奉公法》,境内青年和学生被迫参见“勤劳奉公队”、“勤劳奉仕队”。
是年 私立黄氏小学自现古塔区黄氏小学胡同迁入现安富小学址。
5月24日 日伪公布《物品销售统制法》,对火柴、食盐、酱油、醋等一般生活物资都实行专卖,迫使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
9月18日 日伪当局公布《保安矫正法》,《思想矫正法》,对“认为有犯罪危险的人”,可以抓送“矫正辅导院”;对“可能犯有政治罪者”可以实行“预防拘禁”。
11月30日 伪锦州市公署厅舍建成。伪市公署自借用的东明国民学校(现市实验小学址)校舍迁入新楼(现81054部队机关楼址)。
12月21日 伪满当局公布《国民身份证法》以加强法西斯统治,境内15岁以上居民被迫领证。
6月12日 日伪当局公布《时局特别刑法》。该法用各种各样的罪名和苛刻的刑罚,迫害人民群众。
是年 日本侵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境内日本统治阶层一片恐怖。
是年 境内居民粮食配给情况:大人每人每月(高粱米、包米面、杂谷、豆饼面等)9公斤,小孩每人每月7公斤。棉花每年每户配给0.5公斤。生活物资十分紧缺,市民对日伪统治者极度不满。
3月 中共地下党员马云飞秘密发展党员,8月,组成中共锦州支部。支部书记马云飞同志以铁路职员为掩护,以自家(先在鸭绿街,后迁正大街)为活动地点,开展地下活动。
6月15日 伪市公署改全市12个区为21个区。现凌河区境内出现向阳、神明、正阳、协和、新兴、福和、紫明等7个区,凡中国人聚居的区都派日本人为副区长。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境内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24日 苏联红军进驻锦州,驻锦日伪军警宪向苏军投降,苏军设司令部于昭和街伪锦州省公署大楼。
9月4日 东北民主联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部队进驻锦州。随之,中共锦州市工委派工作队接管伪满各区事务所,各区分别建立中共区委会和人民政权,同时接收日伪各工厂企业。
是月 由于锦州市居民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群起报复,加上苏联红军军纪不严以及盗匪猖獗,锦州社会秩序异常混乱,一些工厂的主要设备被苏联红军装运回国,不能开厂生产。
是月 全市日本人集中居住,由苏军和民主联军管理,等待遣返。
10月10日 境内居民在综合运动场参加全市群众大会。会上,辽西专署专员兼锦州市长张士毅讲话,号召全市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斗争。
月末 苏联红军撤离锦州。
11月25日 东北民主联军和我党政机关撤出锦州市。
26日 国民党军队占据锦州。各军头划片强制居民并户腾房,由国民党兵占用。随之,国民党锦县党部在今市百批发站楼挂牌办公。
1月4日 国民党在为锦州市公署办公楼成立锦州市政府。各区设区公所,利用伪满各区事务所班底,统治居民。
年初 反对的青年组织三民主义青团在原日本宪兵队旧址(现吉庆小学址),成立锦州分团筹备处。
4月29日 本日起境内小学教师参加全市小学教师罢教活动,反对国民党政府扣压工资。5月1日复教。
是月 国民党锦州市政府在原东大营内划分地号,抽签拍卖,成立锦州东市场,市场内容纳数百户摊贩,并有大批居民住宅。
5月1日 国民党锦州市政府配合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强化其反动统治,开始向居民发放“国民身份证”。
8日 锦州市开始遣送28331日(留用日籍技术员4455)。现凌河区境内的日本人大部被遣送回国。
是月 国民党当局在全市实施保甲制度。编10户为1甲,10甲为1保,5保为1联保。
8月 国民党锦州市政府将原21个区改划为5个以序数命名的区,现凌河区辖地分属第二、第三、第五区。
12月 行政区划又进行调整。由五个区改划为十个区,现凌河区境内分属第四、第五、第九、第十区。
4月 市内各区一律改为以地名命名。现凌河区境内的第四区改为正阳区、第五区改为向阳区、第九区改为新兴区、第十区改为紫明区。
8月 现凌河区境内各区居民户数人口数统计;正阳区人;向阳区人;新兴区人;紫明区人。
9月1日 国民党锦州市政府决定向小学征收“尊师米”,把解决教育经费的困难,转嫁到学生家长身上。
12月 中共锦州东关地下支部成立,郑迺功为支部书记。
是年 国民党当局不顾群众的反抗,以“征、招、募并行”的办法为扩大内战搜罗炮灰,最后竟然到处“抓兵”。
是年 国民党军队在锦州外围节节失利,党领导的军队逼近锦州。国民党当局强制商、民出钱出力,修筑城防工事,企图负隅顽抗。在修筑中,减宽加高了河堤,砍伐了大量树木,甚至群众家的门板都被摘走。经办人员大肆贪污。
年初 境内锦州纺织厂工人开展反对国民党当局企图把纺织设备运往关内的斗争。取得胜利。
3月 国民党联军联勤总部第六五被服厂工人举行反对扣压工资大罢工,获胜。
5月中旬 境内中学教师罢教,要求解决生活困难。被国民党当局镇压下去。
夏季 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党领导的军队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进锦州市郊,国民党军政警宪一片恐慌。邻近锦州市的乡县大批官僚、地主、资本家(难民)逃入市内,市内的官僚商贾向关内逃亡,造成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9月 国民党军队溃败前夕,在市综合运动场西部(现1053所院内)杀害中共党员和“政治嫌疑犯”28人。
10月1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国民党守军发动总攻。境内国民党守军全面溃败,退守老城。现凌河区辖地获得解放。中共锦州支部书记马云飞同志在解放锦州战役中,为解放军带路中弹负伤,医治无效,光荣牺牲。
下旬 境内工商业纷纷开业,中小学相继开学。
11月下旬 中共锦州市工作委员会派工作队分别接管了市内各区公所。各区分别成立中共区委会和区政府。
30日 全市由10个区调并为8个区。现凌河区辖地属于第四区、第五区、第七区、第八区。
12月25日 市区组成工作组,在榴花街搞试点,废除封建的保甲制度,建立街闾政权。不久,境内各街道普遍建立了人民的街闾政权。
是月 现凌河区辖地内,总户数为14882户,64445人。
是月 境内群众主动协助政府收缴军用品、掩埋尸体。
1月 辽西省政府成立,地址为锦州省公署(现第三航空学校机关大楼)。
4月 本月起各区街进行反动党团(国民党、三清团等)登记。
5月 全市调整为7个区。现凌河区辖地分属于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
7月 境内的第四区、第五区分别组织起居民消费合作社。后第四区的定名为锦州市第九消费合作社、第五区的定名为锦州市第十一消费合作社。
8月8日 收上游暴雨和市内雨水连绵的影响,小凌河水上涨,多出溃堤,全市灾民达1300多人。灾后,人民政府拨款救灾,并向市场投放大量粮食平抑了粮价。
10月1日 欢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内各区街干部和居民群众举行隆重的升旗式,连续三天参加庆祝大会和焰火晚会。
10日 境内的第四完全小学(现市实验小学)始建少年儿童队。
是月 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战勤动员。境内第五区9、10月份共出勤民工3177人次,胶车39辆。
11月1日 中苏友好协会锦州市支会成立。随之,境内各区也建立了中苏友好组织。
是日 各区政府改为区公所、各街政府改为街公所。
12月 辽西机械一厂(矿上机械厂前身)建成投产。
是冬 全市救济贫民。境内第五区共发放救济粮17700市斤及大量衣被鞋帽。
1月下旬 锦州纺织厂修复投产。
2月14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区街干部在居民中广泛宣传、热烈庆祝。
3月 市内5个城区撤销。同时撤销各街公所,另组群众性组织——街道委员会。各街道委员会直隶锦州市人民政府。
4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各街道委员会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5月22日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锦州市分会开展和平签名运动。截止8月初,境内80%的职工和居民在和平呼吁书上签了名。
10月25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境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大批青年报名参军参战,17~50岁的适龄男子组成担架队,大车汽车组成战勤车队,居民热烈献慰问品、写慰问信、捐献飞机大炮,踊跃支前。为适应抗美援朝需要,各街道委员会改组为街道战勤工作委员会,专司战勤工作。
4月 解放初流通的东北币、一律兑换成人民币流通。
是月 各街道居民和境内职工积极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参见镇压反革命运动。
10月1日 根据锦州市第二届第六次人代会关于建立一级人民政府的指示,锦州市第三区筹备工作完成。新的第三区下辖榴花、锦铁、菊园、龙江、八家子等五个行政街(战勤工作委员会)。区机关驻地小八家子(现安和里),区长武镇德。同时组建中共第三区委,由组织委员王振廷主持区委工作。
12日 罪大恶极的伪满洲市警察厅刑事警佐郭景阳(小八家子人,现属国和里),被人民政府逮捕枪决。
17日 锦州市第三区抗美援朝支会成立。次日即动员干部群众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进行捐献。仅一周时间全区共捐献元(旧币)。
是月 全区干部群众支援灾区,救济灾胞。共捐棉衣2152件,粮食折款元(旧币)。
是月 各街道建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加强了对坏人的监视。
12月 第三区集中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一贯道的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检举、揭发、控诉,大批道徒宣布退道。
1月 第三区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3月4日 美帝惨无人道地在锦州撒布大量毒虫,进行细菌战。第三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开展捕灭毒虫运动。
24日 榴花街道文书(前第三区团工委干事)翟庆臣,在参加“五反”工作对工作中,被奸商张风翔杀害。人民政府枪决了张凤翔,定翟庆臣为革命烈士。
30日 全区干部居民参加全市集中会游行,反对美帝进行细菌战。
8月22日 锦州市第三区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上选出协商委员15人。
9月2日 封闭了位于现凌安街道安乐里的妓馆。从此,妓馆绝迹,妓女被安排就业,获得新生。
是月 第三区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了肃毒运动。
10月1日 锦州大楼百货商店建成开业。
是月 第三区组成就业登记分处,各街道成立登记组,对失业居民进行劳动就业登记。
11月7日 第三区各街道广泛进行中苏友好教育,吸收了700多人参加了苏友好协会。
2月 全区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
6月4日 中共第三区委下达《关于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反违法乱纪的计划》。全区开展“新三反”斗争。
8月1日 区派代表参加举行的庆祝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大会。
9月 区内各街道战勤工作委员会和龙江街道居民委员会撤销,分别改建为街公所。
11月1日 全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传周活动。同时成立第三区普选运动委员会,全区开展普选运动。
28日 中共第三区委制定《关于总路线总任务教育工作计划》,全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宣传活动。
是年 中共锦州市委员将第三区境内的6家地方国营工厂交由中共第三区委进行政治领导。
是年 全区共组织4各夜校(8个班,学员300多人),动员20余名义务教师,开展居民文化学习活动。是年 现卫东街明沟改建成暗渠。
1月 第三区全区共认购经济建设公债8868万元(旧币),超过市给任务153.36%。
是月 市政府决定把锦州市立第三卫所划归第三区领导。
2月15日 第三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5月21日 第三区街道调整开始,到6月5日结束。调整结果,撤消了八家子街,原该街所辖解放路以南区划入龙江街道、解放路以北地区划入锦铁街道;将榴花街道所辖的铁新居民委员会、小马家洼子居民委员会划入铁北区。街道调整后,第三区共辖龙江、锦铁、菊园、榴花4个街道。
25日 全区第一个社会福利事业单位——龙江编制生产副业社投产。
7月15日 中共第三区委召开落实1954年高小毕业生安排会议。下半年全区开展了以办自费班和自学小组形式安排不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工作。
19日 第三区成立《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组织171人的宣传员队伍,分92各片会场,全区受教育面达81%。
7月8日 位于第三区内的私营大陆机械厂举行公私合营签字仪式,成为锦州市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9月9日 中共第三区委召开所属单位党员扩大会议,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棉布计划供应的决定。
12日 向群众全面宣传棉布计划供应,达到家喻户晓。
是月 棉布实行以人定量供应。
是年 境内小学的政治领导下放到区委。中共第三区委以第三区中心校为重点、检查了学校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思想的工作。
1月28日 为深入贯彻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增强党内团结,加强集体领导,中共第三区委做出《关于健全区委集体领导制度的决定》。
2月 全区职工群众踊跃参加反对美帝使用原子弹的签名运动。
5月20日 第三区成立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将以前居民凭本购粮,改成“以人订户、以户定量”的粮食供应办法。当时第三区粮食供应人口为39882人,平均每人每月供应26.64市斤。
是月 第三区人民政府改称第三区人民委员会。
7月 第三区改称锦铁区。
8月 为肃清高岗影响,开展彻底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中共锦铁区委成立肃反运动领导小组,全区开展了肃反运动。
10月 贯彻国务院《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全区改行“以人定量”的粮食供应制度。当月,全区人均月供应量为24.4市斤。
12月 区表奖15名烈军属模范、24名荣复军人模范、6各优抚模范单位和6名优抚模范个人。
1月 为适应社会主义高潮全面到来的新形势,全区机关、工厂、学校开展先进生产(工作)者运动。到年末表彰先进生产(工作)者328名,占全区职工总数的22%。
中旬 全市工商业者基本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业基本实现合作化。全区职工参加大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伟大胜利。
是月 城区区划调整,铁北区所辖的正大、劳保、铁新等3个行政街并入锦铁区。同时,各街公所一律改称街道办事处。
2月 有原第九、第十一消费合作社合并而成的新生合作社改变为国营锦铁商店,交市领导。
3月 市决定下放小学、房产、粮食、市场管理等行政管理权,锦铁区人委撤销原有各股,改设职能科室。到年末共设7个职能科室。
4月 锦铁区组织居民向文化进军,开展扫盲运动。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有7022人,占全部文盲的80%。
6月 中共锦铁区委开展机关和社会肃反斗争。120名反革命分子交待了问题,并缴短枪4支、子弹66发及部分敌伪档案。
7月27日 中共锦铁区首届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主要精神是加强党的领导,转变作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大会选举郝润岐为第一副书记、韩恩阳为第二副书记。
是月 全区开展审干运动。
9月 根据市委决定,全区文教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
10月22日 锦铁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是月 锦铁区共组织141户商贩,成立两个青菜合作社、6个鲜货合作小组。
11月6日 中共锦铁区委下达《关于在工厂企业中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分工负责制的意见》,批判“一长制”,改党委组织在企业中的保证监督作用为党的领导制度。
是月 锦州油脂化工厂、锦州玻璃厂党的关系交中共锦铁区委。
是年 按照《年党员发展规划》吸收了107名新党员,其中40名是先进生产(工作)者。
是年 区机关在仁义街(今兴华里)南端新建了办公房,当年区机关自小八家子(安和里)迁入。
1月 锦铁区组织19名个体中医成立锦铁联合诊所。
3月 全区干部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文章。并向职工和群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直到4月中旬。
4月 全区动员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全区共有“盲流”573人。到6月10日共动员回乡135人。
7月5日 区委领导参加市委会议听取中央关于“反右”斗争的指示。
是月 锦铁区机关整风运动开始。这次整风主要采取大鸣大放的方法。通过整风在机关干部中共错定“右派”分子2名。年末批准19名干部上山下乡劳动锻炼。
是月 通过宣传教育制止了龙江菊园榴花等街道部分居民去南山庙沟求神讨药活动。
8月 结合整风和反右斗争,锦铁区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的斗争。全区依法逮捕各种刑事犯罪分子19名,收容18名,拘役21名。
9月 锦铁区全民整风开始。参加者包括机关、工厂、财贸、文教等29个单位,2468名干部职工。在全民整风中共错定“右派”分子30名,在工人中错定反社会主义分子55名。
10月 原菊园街道从锦铁街道分出、原劳保街道从正大街道分出。锦铁区又恢复7个街道。
11月2日 位于劳保街道的辽沈战役烈士纪念塔揭幕。
是月 锦铁区在粮谷加工厂家属集中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
12月末 全区小学教职员利用假期集中整风。整风中又错定一批右派分子。
是年 在私有房产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批准接收112户248间私房为公私合营。
1月 锦铁区开始整党。
4月 在全区居民中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
24日 中共锦铁区委制定了全民办工业的意见。
28日 锦铁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选举产生由17人组成的锦铁区第三届人民委员会,选举杨茂全为区长。通过了含有居民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和发动全区人民兴办工业等内容的决议。
5月末 全区广泛宣传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6月初 从本月起,全区各条战线组织誓师比武打擂报捷,促进实现“大跃进”。到年末,组织起8000多名家庭妇女和无业人员建成生产摊点169个;发动12000人大办钢铁,共淘铁砂103吨,用小土堆的方法炼出生铁0.38吨;组织食堂10处、托幼组织121个,扫除了一批文盲。
是月 锦州日报发表题为《一个高举红旗的卫生所》报导和《向锦铁卫生所学习些什么》的社论,表彰该所改进医疗作风的成绩,并刊有该所医师梁德礻会骑自行车往诊的照片。
7月5日 市委发出《关于在全市工厂企业中推广锦州油脂化工厂的经验的决定》,推广厂群众性试制新产品的经验。该厂工人李瑞才在试制中贡献很大。
是月 原市属锦铁综合商店、菊园综合商店、铁北综合商店交锦铁区领导。
9月16日 菊园街道合并于锦铁街道、劳保街道合并于正大街道。合并后,全区有锦铁、龙江、榴花、正大、铁新街道。各街道始设专职党支部书记。
是月 锦铁区小商贩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完成。全区627名小商贩,按行业性质组成了食品、百货、饮食、理发等4个独立核算经营的高级合作商店。
10月4日 境内第一所高等学校——锦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学。
23日 区属地方国营工厂、区街工厂、国营合作商店、交通运输管理站等单位开展第三批肃反和社会肃残运动。
26日 中共锦铁区委按照常委分工,设工业口、财贸口、宣教文卫口、组织工作口、政治工作口,对区政府和群团工作实行对口领导。
11月 区委设人民武装部。
是月 国和小学辅导员郑淑英参加辽宁青年代表团去苏联伊尔库茨克访问。
3月 锦州市城区行政规划调整:锦华区撤销,原属锦华区的中央大街以东区域划入锦铁区。24日 王毅然任中共锦铁区委第一书记。
是月 成立区公安分局。
4月1日 锦铁区更名为凌河区。
陈建中()
&&& 陈建中同志出生于1918年2月,河北省献县商家村人。1940年1月参加革命。青年时期曾参加民建训练班、青年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抗日进步组织,并参加过“五一”反扫荡,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根据地彭村小学教员、校长,献县第五区人民政府教育、民政助理。
1943年他担任献县五区区长时,日本侵略军在献县搞“铁壁合围”、“强化治安”(即“清算”),我方地道被破坏,党组织被破坏,许多同志背部。敌人恫吓、威胁、逼迫陈建中投降,否则就有全家被缉拿的危险。陈建中同志蔑视敌人的恫吓、威胁,主动向县委请示,化名程光远继续带领群众打击地主、富农,夺回田地,整顿村政权,开展反“清算”斗争,提高了党的威信,扩大了党的影响,密切了军民、党群关系,坚定了人民群众队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
&&& 1944年以后,日军采取“收缩”的政策,妄图缩短战线。献县各区采取防止敌人收缩的政策,特别是为断绝敌人的后方供应,开展了反征粮斗争。敌人征粮时,陈建中夹在运粮队伍中,事先约好,在送粮的路上一听到枪声,就赶快把粮食藏好,而后跑回伪“维持会”,佯说粮食被八路军抢跑。这样,不打一枪,不伤一人,被保存了军民的劳动成果,使敌人的征粮计划落空。
&&& 敌人在滹沱河边臧家桥建立了一个水旱交通据点,征粮的粮食要从那里运走。为扼住敌人这条要道,首先要拿下臧家桥炮楼。他请示县委后,即带领四个人通过四道封锁线夜闯臧家桥。没通过一道关口,就留下一名战士放哨,最后他只身闯入炮楼,砸掉了伪“维持会”,逼着伪职员、伪卫兵没人抗一袋粮食。就这样,一枪未动从虎口里夺回了敌人准备运走的所有粮食,并防火烧了炮楼。
&&& 1945年在冀中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党组织派他到哈尔滨做地下工作。在哈尔滨由于没有找到接头人,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他不忘党交给他的任务,秘密为党发展了一名党员,并在工厂里向工人群众,介绍抗日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直到抗日胜利前夕,才在保安大队找到了党组织。
&&& 1948年春,整党、整军、整干,陈建中同志曾被怀疑,但他毫无怨言,仍然默默地为党工作,接受党组织的长期审查。直到1953年12月,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党委才为他查清了党籍问题。此间,他担任过公安第十八师宣传科长、十八师二团政治部主任、政委,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 1966年,陈建中同志由沈阳军区后勤部五九九库政委的岗位转业到地方。1971年8月到凌河区工作,历任区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区委副书记、书记。他为凌河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克己奉公,勤奋工作;他爱护干部,关心同志,遇事同大家商量,不搞一言堂。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建中同志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积极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区人民积极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改正了错划右派,平反了大批怨、假、错案。同时还为发展凌河区区街经济做出了贡献。
&&& 陈建中同志由于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于日逝世。终年66岁。
&&& 1927年出生于吉林省双辽县,1947年参见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担任中共凌河区委副书记。
&&& 贾恂如同志任职期间,对党忠心耿耿,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成效显著。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县一等模范教师;在做宣传工作期间,他能够刻苦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凌河区任区委副书记期间,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中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帮助群众解决疾苦。他作风正派、民主、实事求是,团结群众,坚持原则,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 由于林彪“四人帮”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大搞“文功武卫”,日,当时已被“罢官”、“靠边站”的贾恂如同志,被迫到机关办公楼顶拆装扩音喇叭时,不幸中弹身亡,终年40岁。
&&& 1979年9月,在落实政策中,经组织查证,定为公亡。
&&& 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黑城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少年时给地主放猪,抗小活。1945年11月家乡解放后,参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民主日报社、胜利日报社、辽西日报社、工农速成中学、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郊区党委等单位担任过通讯员、店员、管理员、理论教员、干事等职务。
&&& 孙忠海同志1959年6月调入凌河区,历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党校副校长、区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区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在长期革命工作中,他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严守党的纪律,生活上艰苦朴素。他身患癌症,在重病期间,他反复叮嘱子女不要给党添麻烦,并忍着巨痛,给组织写下遗书,要求丧失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向遗体告别,愿献遗体做病理解剖。经医治无效,于日逝世,终年51岁。
&&& 中共凌河区委号召全区共产党员向孙忠海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1927年出生于锦州。1944年伪国民高等学校毕业后,自学中医。1949年通过全国大行政区考试,获得国家卫生部发给的“中医证明书”。同年被锦州市怀仁堂药店录用为门诊医师。后在龙江诊所、杨家杖子医院、凌河区联合诊所等单位做医生。1979年晋升为主治医生,并被命名为锦州市名老中医。他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自制“脑通汤”,经临床实践,效果甚佳。他撰写的《试谈中医治疗冠心病》、《中医治疗骨髓炎》论文,赢得了同行的好评。他医术高超,作风朴实,态度和蔼,施医严谨。70年代医名大振,求医者遍及省内外,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厚爱,曾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
&&& 1981年,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4岁。
&&& 1918年出生于北镇县范家村,1948年参加铁路工作,1950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工、工长、指导员、工会主席、副段长、队长等职务。工作中曾立过大小集体功6次。1978年7月离休后,拒绝高薪聘请,自愿分文不取在榴花街道铁建联委做内勤、会计、保管员、协储员、校外辅导员、待业青年指导员,在党内担任小组长、联委党支部副书记。在联委办企业、建托儿所和调解居民纠纷等工作中都做出了成绩。他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义务为群众工作,深受人民群众信赖。多次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8岁。
&&& 1981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住龙江街道安和里。从小随父学艺,做一手好木工活,擅长木工装饰雕刻,队宫殿、庙宇、楼阁的木工雕饰都能自行设计、自行雕刻,堪称能共巧匠,在锦州一带颇有名气,人称“刘大木匠”。曾参加过广济寺、万全庵、三才寺和黑山、阿尔滨等地孔庙的维修。一生培养徒弟十余人。他曾以锦州大广济寺为原型,雕刻一大型佛龛,工艺精湛,堪称木雕佳品。“文化大革命”中竟被当作“四旧”毁掉。1979年落实政策中,因原物已毁,给予经济补偿。
&&& 日病故,终年96岁。
&&& 五里营子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原地址在今天锦州陶瓷厂之南,约有20户居民,距锦州城东五里,初名五里庄。明总兵祖大寿,为防御清兵曾派兵在五里庄边缘筑墩台防守,此后,五里庄又有五里台之称。迨至清朝,于此地设营屯垦,又更称五里营子。以后由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在原五里营子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两个居民聚落:一在今天五里副食商店西面,一在今天贵州路副食商店至印染厂一带。当时按方位把原来的五里营子叫前五里营子(俗称南屯),把位于今天五里副食商店附近的叫后五里营子(俗称北屯),把贵州路副食商店印染厂一带叫西五里营子(俗称西屯)。1935年(伪满康德2年)三个屯共有125户,783人。1937年(伪满康德4年),伪锦州市公署把后五里营子以东的一块耕地命名为白梨街,在白梨街南部划定“新地号”,定了6个“番地”。
&&& 1942年(伪满康德9年)伪锦州市公署征用前五里营子(即南屯)和西五里营子(即西屯)的土地,建锦州陶瓷会社,锦州烟草再燥工厂,上述二屯居民大部迁到白梨街建房落户。到伪满末期,位于今天五里副食商店附近的后五里营子(即北屯)住户夜搬迁到白梨街,最后三个五里营子的住户,都成了白梨街住户。1949年取消白梨街名称,恢复五里营子屯名。1953年在五里营子南北陆续建了两片新住宅,也叫五里营子。为便于管理,榴花街道把解放路以南的一片叫前五里营子,把解放路以北的一片(即原来的白梨街)叫中五里营子,把上海路以北的一片叫五里营子,由此明确了历史上的五里营子于今天的五里营子,虽然名称相同,但两者的位置、聚落、特征等是截然不同了。
&&& 历史上沙坨子的位置是西起今天矿山机械厂西墙,东止汽车加油站,北界解放路,南至新光灯泡厂一带。
&&& 此屯清顺治年间,就已经有人从山东到此落户,到民国3年,全屯居民已发展到142户,归锦县东路第五区管辖。全屯遍布风沙堆积的沙土或沙坨,屯以沙坨得名。房屋建在一条沟的两侧,由西往东分布,沟北房屋规整,以潘姓为主,富裕户较多,沟南房屋简陋分散,大都是贫困户。1935年伪锦县公署征用此屯及其耕地,并规划为花园、杏花、成和等自然街。1940年开始动迁,填平大沟,开通了马路(现洛阳路)。富裕户大都迁到龙江街新地号落户,贫困户搬到小凌河堤之北荒丘上,挖地窖子或搭简易棚居住,形成一条简陋不堪的街,人们把它叫“穷棒子”街,余下4个院十余户到1984年因建食品公司住在楼,被动迁拆除。
大蹚街、二蹚街
&&& 大蹚街、二蹚街都是锦县东关的老居民区。历史上大蹚街、二蹚街具体位置是:西起娘娘庙(今天电力电容器厂)卢家窑、小薛屯(今天二高中一带),东至宋家园子边缘的死孩子沟(今天商业幼儿园附近)以西,北起磙子街(今天市工人文化宫附近),南起石柱子(凌安派出所到丰乐商店一带)相连。
&&& 聚落特征为东西长、南北窄带状形并列的两条街。坐落于南面的叫大蹚街,北边的叫二蹚街。1936年(伪满康德3年),伪锦县公署因修中兴大街(现中央大街邮局到国和粮店附近),把两街分割成东西两块。1937年(伪满康德4年)拆除大蹚街一部分修建了伪东明国民学校校舍(后为伪市公署占用)。1942年修东西向的马路(现解放路)把二蹚街全部拆除。
&&& 1942年9月把大蹚街的剩余部分(即现在市百货大楼至科技大楼一带)拆除,带未能建筑。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成为旧物市场。解放后,建筑了市百货大楼、科技大楼,成为繁华地区。
&&& 八家子是锦县东关的老居民区,据一些知情者介绍,最晚出现于明朝,当时只有7~8户人家,屯以八家子得名。有清一代逐步发展,到民国初年,已经是有200~300户人家的大居民点了。为区别现属太和区的八家子,改称小八家子。聚落特征近似城区,房屋排列整齐,多为五正六厢青砖院套。街巷经纬分明,由南向北共有东西向街巷4条,其中最南边的一条叫头道街,也叫前道(即今天洛阳路5段路北),往北是二蹚街,三蹚街,最北边的叫四蹚街(又叫后道)。八家子中部有一条南北胡同叫单庙胡同,“单庙”就在胡同南口东侧,“单庙”以西还有一座小庙,叫“双庙”。双庙西北也有一条胡同,叫“双庙胡同”,原来双庙胡同斜通大营北门,今已修成云飞街。现在凌安街道安民委南部就是原来小八家子的西北角。
&&& 1937年(伪满康德4年)锦州市公署规划自热街时,以单庙胡同为界,东片叫善和街,西片叫安和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善和街,统称安和街。1983年改名安和里。
&&& 潘屯的位置在龙南里东部,东起卫东街,西止杭州街,南到小凌河堤,北至南京路。1935年(伪满康德2年),只有居民32户。
&&& 据传此地最初是沙坨子潘兴烧砖的窑地。以后窑业萧条,改种菜田,逐步形成居民聚落,因潘姓得名。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以前,潘屯属锦县东路第五区。1933年(伪满大同2年)划入锦县东邻村。1938年(伪满康德5年)划入东关区。规划自然街时,定名松花街,仍属锦州市东关区。现为龙江南里的一部分。
&&& 石柱子的位置在大蹚街之南,齐篓铺(三角地副食商店对过)以西,是东西走向的居民区片。具体位置即今天评剧院和凌安派出所以西到丰乐土杂商店一带。因当时在现凌安派出所以北曾有四根不知所用的石头柱子,人民就把这个居民片叫“石柱子”。这个地片最南面的土地,即今南宁路,曾叫“石柱子”前街。
&&& 民国初年,石柱子属锦县城厢东关。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是锦县东关街的一部分。1938年(伪满康德5年),中西部划为中兴大街,最东边一小部分属国和街。1983年,这个区域的中央大街以东部分为国和里的一部分,以西是古塔区中福里的一部分。
瓜市、双岔子
&&& 瓜市指民国年间锦县东关大街东端,即今国和商店、国和粮站之间的路段。因这里曾是锦县城的瓜果市场而得名。瓜市大街南面和北面分布着密集的店铺和手工业作坊,是当时锦县东关的繁华地区之一。
&&& 沿瓜市大街向东,到现锦州市工具厂北面,大街出现一股向东北的岔道,岔道两侧俗称双岔子。
&&& 民国年间,瓜市和双岔子都属锦县东关。1938年(伪满康德5年)东关瓜市及其南北地片划入中兴大街(当时中兴大街是自然街),双岔子一带划入福和街。1946年(民国35年)中兴大街更名中和街(解放后因与北面的中央大街相连,统称中央大街)。1983年以双岔子的岔道为界,以西划入国和里,以东划入市场里。
&&& 唐屯院址在今铁路局东,即锦铁综合商店到锦铁公安处一带。今徐州街、云飞街、解放路、延安路范围内大部是唐屯的耕地。清朝光绪年间,无地农民从关内到此垦荒落户,始有唐屯。1914年(民国3年)归锦县东路第五区管辖。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改属伪锦县东郊村,有103户,683口人。
&&& 聚落地势由西往东缓慢倾斜,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流水沟,居民住房分布于水沟两侧。屯北铁道线南侧礻通往金屯的警备道。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锦县铁道局征购唐屯及其耕地,次年住户迁出。1936年(伪满康德3年)建成锦县铁道局大楼及铁路局宅。1938年(伪满康德5年)划街命名为富士街、立山街、赤城街、雾岛街。解放后叫锦铁中街,今天称锦铁里。
四十八所、六十四所
&&& 四十八所、六十四所位于今天锦州火车站桥洞以东,双桥洞以西,北靠铁路线,南临延安路。
&&& 这里原是清光绪25年(1899年)火车通锦后,为锦县车站职工修的两片砖石平顶结构住宅,西片为48栋叫四十八所,东片64栋,叫六十四所。
&&& 这两片住宅区,民国初年属锦县城厢。1933年(伪满大同2年)改属锦县城关东关。1937年(伪满康德4年)开始划归中央大街。1946年(民国35年)是白日街的一部分。今为白日北里。
&&& 前道之名出自清朝末年,原位置西起南戏园子(现儿童电影院),东至东关关帝庙(现市环卫处),也是锦县东关的组成部分。这个地片分东西两片,东块靠近关帝庙,又叫老庙街。1938年(伪满康德5年)现中央大街以东的老街庙、吴半仙园子,定名太子街。1946年(民国35年)更称凌安街。1983年5月南部称凌安里,北部划入安富里。
小亮甲山子
&&& 小亮甲山子1933年(伪满大同2年)原是锦县第九区北郊所辖的一个屯子。位置在今天正大小学之北,沙山坟(文政北里)东南。相传唐朝薛礼征东时,曾在此处脱袍晾甲,后人把此山叫“晾甲山”。以后有人在此落户,因靠近晾甲山,得名晾甲山屯,谐音成亮甲山。与次同时,在次北约五里处,也有一个亮甲(马)山屯(即今天太和区所属的亮甲山),两屯对比,南小北打,故称此屯为小亮甲山子。1935年(伪满康德2年),全屯有169户,845人。1937年(伪满康德4年),划入锦州市,次年定名文化街。以后因修重庆路,除路北部剩少部分房屋,其余均被拆除。1983年5月改称文化里。
&&& 沙家坟在正大街道文政北里境内,即现在的附属医院对面的文政三委、九委居民区。相传,清朝末年,有三户贫苦人家人家在此建房给富人看坟,称三家坟,以后谐音成“沙家坟”。民国年间曾改称保合屯。1935年(伪满康德2年)全屯121户,603口人。整个聚落分布于一条由北向南的浅沟里。
&&& 1933年(伪满大同2年)属伪锦县第九区北郊村。1938年(伪康德5年)定名文政街。解放路后村北修成北湖公园,沿人民街修住在楼房。1980年因在境内修北京路桥,又拆除一部分房屋。1983年5月定名文政北里。
仁、义、礼、智、信、廉胡同
&&& 仁、义、礼、智、信、廉胡同住宅区,在现正大街道文化里西部。按民国时期标注的地图,仁、义、礼、智、信、廉胡同的位置,西起朱家花园东墙,东至小亮甲山(正大小学),北接锦县商埠局(即今正大街道文化粮店北),南临锦县车站及其货场。
&&& 此片,清朝末年,是小许屯(现华光电子管厂址)富户张文舫的土地。民国初年,由私人转购建房。因南面是铁路线,这片住宅的南端靠近老火车站之西,曾有一单洞,穿过铁路与老马路衔接。1931年(民国20年)建车站货场时把单洞堵死废掉,当时,人们把此地片叫“铁道北”。到1919年(民国8年)左右,这里已建起了成片的民宅,多数是青砖四合院,约有一百户。初步形成了东西向的六条不规整的胡同。为便于管理,把六条胡同由南向北,定名为仁、义、礼、智、信、廉胡同。
&&& 1937年(伪满康德4年)以前是归锦县城厢管辖。1938年(伪满康德5年),更称文化街。其后,虽在附近建了很多住宅,但原来老式房屋,至今仍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1983年5月命名文化里时,这里是文化里的一部分。
东公安里、西公安里、九间房
&&& 民国8年左右,任、义、礼、智、信、廉字胡同住宅区建成几年以后,在其西边又建成两片住宅,东片是商人赵家的五个院套(每套约5~6间),取名东公安里,西片是于家建的四个院套,称西公安里。以后在此之西,又建一住宅,因是九间,故以九间房名之。九间房之西俄国坟。这一片住宅与任、义、礼、智、信、廉字胡同住宅联成一片。早年皆隶属锦县城厢,1938年(伪满康德5年)划入文化街,今属文政南里。
&&& 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据锦县之后,便搞了个“大锦县都邑计划”,以拟建中的锦州新火车站为中心,拓建锦州新城。当时规划锦县新火车站东南一带是日人住宅区。这个住宅区分东西两小片,东片划定17个住宅地号,西片划定38个住宅地号。
&&& 当时有个日本人经营的建筑公司,叫“木村土地建物合名会社”,买下了东片14个地号、西片28个地号,开始了大规模的日人住宅区建设。它在这个区域既出卖宅地,又盖房卖房。后来在东西两片之间还建起一条商店街(位址在现山东街北段)。吸引几十户以日人经营的店铺为主的店铺,晚间还开办夜市,为日本居民服务。
&&& 1938年还在商店街的南端建立了锦座电影院(今凌河区医院址),在东南部建立了春日公园(今市花卉园)。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市政设施齐全,与中国人聚居区相比,殖民地特点十分明显。
&&& 由于1937年以前锦州市的街、路都没有命名,人民就笼统地把“木村土地建物合名会社”活动的地区的地区叫做“木村土地”。1938年这个地区的西片命名为吉野街(日本投降后改为吉庆街),东片命名为春日街(日本投降后改为白日街),但囿于习惯,人们还把这里称为“木村土地”。当时“木村土地”的范围在今广东街以东、云飞街以西、延安路以南、宜昌路以北。现吉庆里、白日南里宜昌路以南的部分,是后来划进去的,并不是“木村土地”的一部分。
&&& 原名“荆山寺”,是紫荆山原有古建筑,建于唐代、重修于明嘉靖年间。据大明嘉靖丁末年所立重修碑文记载:“紫荆山云锦城东十八里许山之西麓有寺稽诸说盖自宋元以来古刹也,峰峦叠翠水秀溪明名曰‘紫荆清晓'为锦州第六景,僧众修养于此凡居民过客岁时伏暑盛游玩于焉”,再现了当时寺庙气势恢宏的景象。
荆山寺有三层大殿及山门,金碧辉煌,僧众甚多。现在原寺院东侧,仍依稀可见成片的八十座“和尚坟”。半山处有“洗笔泉”,水如墨汁,经年不涸,旁边石壁上刻有“洗笔泉”三字,依次下行,便是“和尚坟”、“荆山寺”、“朱将军墓”等凭吊处。沿主峰左侧山脊下山,可以遇到大片枫叶林、果园和松林。
[明孙琳墓]
&&& 日锦州纺织厂(当时厂址在现榴花北里)工人在该厂西墙外整地取土时,挖出一座券式古墓。此墓中为玄室。券门前有带石钉的一双石门,两侧砖壁上,镶有砖雕的假窗各一。出土文物有黑釉罐子3个,墓志铭一合。按墓志所记,该墓是明代孙琳之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
[魏晋俯身葬墓]
&&& 日,锦州市房产维修队在凌河区安和街为驻军某部挖地下道槽子时,发现一座平凸顶十字形平面石室。主室在东,甬道在西,南北各有侧室一。葬式,为俯身葬。葬主为女性,骨架顺陈于主室的南侧。葬具:根据发现的棺钉有木质痕迹来看,可能原有木质的棺木,殉葬品有锥斗、筒灯、铁镜、铁钉、银簪、银钗、银环、陶壶及漆器等46件。专家分析该墓为魏晋时期的墓葬。
&&& 明清时期,在今天凌安街道境内,有一座东西长240米,南北宽86米的关帝庙,东临是观音堂,西邻是弥勒院。附近还有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等规模可观的庙坛群。
&&& 由明朝到民初,有人主持各庙香火。各庙按期举办庙会。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规模最大,届时各界信徒,汇聚庙会,焚香上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庙门外的戏楼里,关内外梨园名流,演出戏剧,台下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弥勒院前庭为寄骨寺,为人寄存棺木骨殖。1932年锦州沦陷后,主持人离散。1939年全庙被伪关东区事务所占用。1942年因修马路,关帝庙门前的大戏楼被拆除。1946年改为国民党锦州市东关区公所和锦州市警察局第一分局驻地。现为锦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占用。附近的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解放前即已荡然无存。现在,这个古建筑群仅存弥勒院前殿三间单檐式瓦房。
&&& 各庙的规则,记载最详的首推《锦县志略》。兹全文照录,供参考。
&&& “关帝庙在城东外二里,正殿三楹,东西配殿个一楹,东西殿各三楹,前厅三楹,东西榔各五楹,钟鼓楼各一座,大门三楹,庙前戏楼一座。修建年代无考。清顺治七年吴三桂重修,康熙六十年,乾隆二十八年、六十年、嘉庆二十年,道光二十八年,光绪十七年,宣统二年迭次重修,有捐资匾额及重修碑记。
&&& 观音堂,在城东门外二里关帝庙左,正殿三楹,建修无考,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贡生杨宗睿揆文勒碑记其事。
&&& 弥勒院,在城东门外二里关帝庙右,正殿三楹,中殿三楹,大门一楹。建修无考。清康熙季年,有不琢老人增修,乾隆三十一年、嘉庆九年重修,民国初又重修。
&&& 社稷坛在城东门外二里,清雍正十一年建。
&&&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东门外二里,清雍正十一年建。
&&& 先农坛,在城东门外二里,清雍正六年建,正殿三楹、东园三楹,大门一楹”。
辽沈战役纪念塔
&&& 位于重庆路5段2号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内,属康宁街道。民国年间,此地是一片坟地。东北沦陷时期,被伪锦县公署征用后修建了“锦州神社”,其后又在神社里建日本忠魂碑一座。1946年被国民党锦州市政府拆除,改建为“忠烈祠”。1948年10月解放锦州战役中,被炮火夷平。1949年锦州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通过决议,在此地修建辽沈战役纪念塔。1956年动工,1957年10月落成,11月2日揭幕。
&&& 纪念塔由塔座、塔身、塑像3部分组成。塔座与塔身全部用白色花岗岩砌筑。塔座二层,呈方形,高3.2米,四周有花岗石条铺筑的台阶,南面正中有葵花、百合花、月季、菊花交织组成的大型石雕花环。塔身建在台的中央,高8米。正面镌刻朱德同志手写“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鎏金题词,上面雕刻有五角星、红旗、绸带所组成的图案。塔身基部有大型浮雕,塔后有辽沈战役纪念塔碑文。塔顶上矗立着高6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铜像。纪念塔北部是革命烈士陵园。全部占地11.5万平方米,园内花木繁茂,轻松翠柏,纪念塔和烈士陵墓,掩映期间,庄严静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远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