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思想感情中如何看待作者旷达思想

Copyright & 2005 语文轩 www.yuwen888.com 站长:项余岸 项余遇(温州)
客服热线: <font color=#ff0120
技术支持:茶鱼网络工作室 高级编辑:阳光高老头《赤壁赋》阅读练习_一松柏_新浪博客
《赤壁赋》阅读练习
《赤壁赋》阅读练习
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
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
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不必为人生短促、暂时失意的处境而悲伤哀愁,不妨放情山水,在清风明月的秀美景色中消解愁怀,这样人生才能变得乐观豁达。
3.分析情感脉络
全文以“乐—悲—乐”形成了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先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秀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超然之乐,接着感情为之一变,以箫声呜咽烘托悲伤的气氛,由历史人物的兴亡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再从水、月之自然现象来感悟“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抒发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情怀,最终由悲转乐。《前赤壁赋》的抒情脉络从喜转悲入乐,委婉有致,条脉分明。
4.如何理解《前赤壁赋》“主客对话”?
《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了汉赋惯用的“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客人之口来宣泄人生失意的苦闷,由主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述对宇宙、人生、生命的深刻认识,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主客对话之法,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将其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的效果。
前赤壁赋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二、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请举例品味文中巧用“对文”的妙处。)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参考答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做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赤壁赋亮点透视:
1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赋”的语言特点。
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2&#57360;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
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赤壁赋·能力训练
1.《赤壁赋》中对箫声的描写较为精彩,下列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B.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引起了苏轼的惊讶。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由客的回答引出下面的第三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客人之所以悲,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
D.作者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目的在于引出“何为其然”的询问,通过主客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都相对的见解,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
2.下列各项中对《赤壁赋》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C.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抒情。
D.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3.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
B.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C.而今安在哉&&&安:安放
D.侣鱼虾是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
一、判断题
1、《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情感变化线索是乐--悲--喜。(  )
2、《前赤壁赋》是苏轼写于贬谪黄州时期。( )
3、《前赤壁赋》中主客经过互相辩驳,最后归于悲而泣。( )。
4、苏轼曾被诬做诗“谤讪朝廷”,遭到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
5、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他任湖州知州的时候。   )
6、苏轼散文中影响最深远、文学性最强的首推前、后《赤壁赋》。(  )
7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8、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
9、《前赤壁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 )
10、《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双方其实就是作者的自我独白。(   )
11.“而”字的几种连词例举: 
连词,表承接&&&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连词,表因果&&耳得之而为声
二、选择题
1、《前赤壁赋》是一篇(   )
A、政论文  B、骈文
C、文赋 &&
2、《前赤壁赋》描写萧声的语句有(  )(以下为多项)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3、《前赤壁赋》中分别代表作者思想矛盾斗争的两个不同侧面是(   )
A.苏子的话&&&&&&&&&
B.客人的话&&&
C.《诗经》中的诗&&&
D.曹操的历史
4、《前赤壁赋》所表达内容情感包括( )
A.感慨世事的纷扰,哀叹人生的短暂
B.对北宋重大社会问题与历史人物的追述
C.渴望从老庄、佛家思想中求得解脱,&&从清风明月中求得慰藉。&&
D.政治上失意后的复杂心理和旷达情怀
答案:ABCD
5、下列各项中与《前赤壁赋》有关的是(&&&&)
A.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喜”&&
B.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也叫“抑客伸主”)
C.情、景、理熔于一炉
D.骈句散句相间,文势如行云流水而又跌宕多姿,
答案:ABCD
三、问答题
1、找出《前赤壁赋》中“乐——悲——喜”的情感线索。
答案: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喜”,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文章先写泛舟的超然之乐,再写由哀婉铜箫声对历史兴亡的凭吊,跌入对人生苦闷的抒发,最后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变悲为喜,尽欢而散,非常真实地写出了作者在谪居时于苦闷中求解脱的思想。
2、简要分析《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篇文赋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赋的传统表达方式--主客问答(也叫“抑客伸主”)。
实际上,主客双方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作者的自我独白,是其思想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主”反映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客”反映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最终,他以旷达乐观之“我”战胜“人生如寄”之我,表现了一种健康的思想情怀。
3、简要分析《前赤壁赋》景、情、理熔于一炉的特征。
答案:作者艺术手法高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月下泛舟纵饮,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我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主客对话,含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而语言却充满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结合,行文波澜起伏。
4、试析苏轼《前赤壁赋》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手法。
情感内涵:(1)旷达、超然,不为环境所屈;(2)用老庄哲学来抵消和化解其在政治上的不幸。
艺术手法:(1)作者艺术手法高超,把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月下泛舟纵饮,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作者毫不费力地将我们引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主客对话,含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而语言却充满艺术性,富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并同感情的变化紧密结合,行文波澜起伏。(2)在体裁上,作者它突破了传统赋文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模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尤显流畅自如。
5、简述苏轼《前赤壁赋》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答案:(1)赋体的对话手法;(2)“抑客伸主”的表现方式;(3)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
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设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
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期望学生了解“作家命运”与“文章练达”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答案:
可联系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理解: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通过举例,重点讨论“穷”和“工”的内在联系。
《前赤壁赋》
一.文化常识
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
&,豪放派代表人。
2.赋: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章。
3.内容: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以风、水、月为主景,以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乐-悲-乐)为主线,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却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
1)主客问答——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实质: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作用: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5.相关文化常识:
&&&&&&&&&朔、望、晦、既望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月末、十六。
6.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挥洒自如,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向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_____。”其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派风格,与_______并称。
韩——韩愈;韩如海是指他的文风深邃,简练但寓意丰富
柳——柳宗元;柳如泉是指他的文风清新,自然
欧——欧阳修;欧如澜是指他的文风跌宕,他一散文出名,他的散文多高潮迭起
苏——苏轼;苏如潮是指他的文风豪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二.解释加点字
1.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2。举酒属客《前赤壁赋》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4.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
5.苏子愀然《前赤壁赋》
6.苏子悄然,正襟危坐《前赤壁赋》
7.山川相缪《前赤壁赋》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前赤壁赋》
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前赤壁赋》
1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12.舳舻千里,酾酒临风,
1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重要的文言句式:
1.凌万顷之茫然
2.渺渺兮予怀
3.击空明兮溯流光
4.客有吹洞箫者
5.何为其然也
6.而又何羡乎
7.此非超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四.翻译: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前赤壁赋》)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
五.填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8酾酒临江,&&&&&&&&&&&
&。&&&&&&&&&&&&&&&
9其声呜呜然,&&&&&
&,&&&&&&。&&&&&&&&&&&&&&&&&&&&&&&&&&&&
10.&&&&&&&&&&,渺沧海之一粟。&&&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6,523,25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9 赤壁赋教学实录
9 赤壁赋 高中语文 & & & 人教2003课标版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 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一般的文言的自学能力,在有注解和字典的帮助下能够自行疏通文意,所以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翻译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课前预习时进行。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学习中自己先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全面的、自主的掌握知识,真正的理解了接受知识。另外,学生的思想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探求及在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上也有更多属于个人的思考。这是思想的储备。虽然如此,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再由于对古代文学审美趣味的隔膜,也可能使学生对鉴赏缺乏兴趣,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2.对文中辩理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湖北松滋市第一中学 &&陈继兰
&&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们往往会在跋涉山水时感慨历史人生。900多年前的一天,旷世奇才苏轼因“乌台诗案”无端受屈,被迫远离亲友,来到了偏僻荒凉的黄州,开启了他的一段人生苦旅,但他并没有在失意中沉沦,而是与赤壁展开了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给中国文坛留下了震烁千古的“两赋一词”,也完成了他精神上的一次涅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赤壁赋》,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与他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二.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一词”),被贬黄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上的高峰时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受韵律之美学生自读品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诵完课文,大家感受到了它的美吗?美在何处呢?
学生答:韵律美(以文为赋的佳作,骈散结合,用韵自由,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意境美(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
语言美(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采飞扬)
教师总结:
本文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抒写作者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谓语言飞动,声韵和美,情思浓郁,美不胜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境,品情思,悟理趣。
鉴赏作品,研习旨趣
(一)赏意境
提问1:苏子与客泛舟赤壁,见到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呢?请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景物特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宁静。水有波纹,而不荡动起浪——这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作者物我交融的刹那间内心的宁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比拟,明月似乎在天际流连,有情有意,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飘渺。白白的雾气浮起在江面,模糊了江天的界限。“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问2:置身于在这清幽朦胧的月夜美景中,主客二人心境如何呢?(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泛舟秋江,欣赏美景,吟诗作赋,何其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何其自由!用苇叶比舟,突出其小而轻盈、飘逸的特点。)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乘风飞行,遨游太空,忘却尘俗的纷扰,何其惬意!)
小结:景: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清风徐徐,水光接天,澄澈空灵,如梦似幻
情:陶醉美景,舒畅飘逸,超然物外,如临仙境&&
(情景交融)
(二)品情思
提问3:与友人泛舟万顷秋江,共赏清风明月,举杯畅饮,扣舷而歌,多么惬意!那这种飘然欲仙、超然物外的至乐之情是不是贯穿始终的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透露情感关键词,梳理本文的情感线索。
学生讨论:乐甚——愀然(哀,悲)——喜而笑
明确:“乐——悲——喜”的情感变化脉络
(①为何由“乐”转“悲”呢?
明确:因为客吹洞箫之声。
②箫声有何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幽怨哀伤。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吹箫之人,显然是借幽怨的箫声来倾诉内心的悲苦。那么,箫声起只是情绪由“乐”转“悲”的一个媒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提问4: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为何如此伤怀,大放悲声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或补充)
教师提示:
赤壁一带的江山风物让作者联想到了一位历史人物——曹操。
重点理解三个问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明确:悲情产生的原因:人生无常,功业未就
&&&&&&&&&&&&&&&&&&&&& 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 现实苦闷,理想幻灭
(明确:“悲”由三方面感触产生:
一悲人生无常,功业未就。赤壁一带的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
提问①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提示: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
提问②:作者为何会在游赤壁时联想到曹操?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曹操称雄一世,尚且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凡夫俗子呢?泛舟喝酒罢了,何谈理想和建功立业呢?悲哀,怅惘之情顿生。
提问③:苏轼是凡夫俗子吗?----不是。才华横溢,自小就有“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的抱负,可惜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提问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体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歌词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也是美好的理想,可这一切仿佛“伊人” 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屈原诗中用美人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感慨,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作者的失意与哀伤。)
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 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苏轼这样的有志而无为者呢?想到自己贬谪黄州,功业未就,怎能不悲从中来?
二悲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江水无穷无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才更要有所作为。而苏轼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卓越的政治才干,却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又怎能不悲?
客人所悲实乃古今哲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其实你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则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三悲现实苦闷,理想幻灭
希望能摆脱现实处境,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这是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悲哀。)
&(三)悟理趣
提问5:面对如此的人生悲慨,苏轼又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使客转悲为喜的呢?
学生回答: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一样;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去羡慕滔滔长江,而哀叹人生的短暂呢?这样想可使自己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
&&& 天地万物各有其主 ,假如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一切顺其自然吧,少一份贪欲,便多一份快乐。&&&&&&
(既然思想上的矛盾解决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
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好好享受眼前的美景吧,忘怀得失,知足常乐,这才是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明确: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教师明确:其实“变”与“不变”全在人的一念之间,以超然达观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先前的悲怨也就得到了解脱。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人生,怎可不美呢?
提问6: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 主客二人终于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了。此刻的“喜”与先前的“乐”在内涵上有何差别?
明确:此时的“喜”已经不是开头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勇于直面现实,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历经苦难和折磨后的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轻松与欢愉。无可置疑,这后一种乐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提问7: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明确:“主客问答、抑客扬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文中的“主”“客”实为一体,苏子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 “客”之悲伤——仕途波折,功业难就的深沉苦闷(儒)
“苏子”劝慰——力求解脱,超然物外,襟怀旷达(道)
“客”之悲伤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苏子” 的劝慰让我们看到他与坎坷命运勇敢抗争,终于从苦难中超脱的真实的心路历程。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苏子旷达的胸襟与崇高的灵魂,让他真正的走向了成熟。
感谢黄州,是它成就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也感谢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这用清风、明月、大江拼成的永恒的精神盛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五.课堂总结,启示人生
苏子崇高的灵魂跨越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留下如此多的智慧。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有时也难免会陷入人生的困境,正如苏子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学习苏子吧,乐观旷达,笑对人生!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败得失不系于心,以坦然的心境去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人生,美妙无比!
人生启示:
①换一种角度,生活会更精彩;
②如果无法改变世界,就改变我们自己吧;
③知足者常乐,对生活少一份贪欲,便多一份快乐。;
④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珍惜眼前,把握当下;
⑤面对逆境,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把胸怀放宽广一些;
⑥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湖北松滋市第一中学 &&陈继兰
&&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们往往会在跋涉山水时感慨历史人生。900多年前的一天,旷世奇才苏轼因“乌台诗案”无端受屈,被迫远离亲友,来到了偏僻荒凉的黄州,开启了他的一段人生苦旅,但他并没有在失意中沉沦,而是与赤壁展开了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给中国文坛留下了震烁千古的“两赋一词”,也完成了他精神上的一次涅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赤壁赋》,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与他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二.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一词”),被贬黄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上的高峰时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受韵律之美学生自读品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诵完课文,大家感受到了它的美吗?美在何处呢?
学生答:韵律美(以文为赋的佳作,骈散结合,用韵自由,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意境美(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
语言美(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采飞扬)
教师总结:
本文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抒写作者与友人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谓语言飞动,声韵和美,情思浓郁,美不胜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境,品情思,悟理趣。
鉴赏作品,研习旨趣
(一)赏意境
提问1:苏子与客泛舟赤壁,见到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呢?请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景物特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宁静。水有波纹,而不荡动起浪——这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作者物我交融的刹那间内心的宁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比拟,明月似乎在天际流连,有情有意,平添了不少情趣、韵味。)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飘渺。白白的雾气浮起在江面,模糊了江天的界限。“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问2:置身于在这清幽朦胧的月夜美景中,主客二人心境如何呢?(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泛舟秋江,欣赏美景,吟诗作赋,何其愉悦!)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何其自由!用苇叶比舟,突出其小而轻盈、飘逸的特点。)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乘风飞行,遨游太空,忘却尘俗的纷扰,何其惬意!)
小结:景: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清风徐徐,水光接天,澄澈空灵,如梦似幻
情:陶醉美景,舒畅飘逸,超然物外,如临仙境&&
(情景交融)
(二)品情思
提问3:与友人泛舟万顷秋江,共赏清风明月,举杯畅饮,扣舷而歌,多么惬意!那这种飘然欲仙、超然物外的至乐之情是不是贯穿始终的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透露情感关键词,梳理本文的情感线索。
学生讨论:乐甚——愀然(哀,悲)——喜而笑
明确:“乐——悲——喜”的情感变化脉络
(①为何由“乐”转“悲”呢?
明确:因为客吹洞箫之声。
②箫声有何特点?(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确:幽怨哀伤。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吹箫之人,显然是借幽怨的箫声来倾诉内心的悲苦。那么,箫声起只是情绪由“乐”转“悲”的一个媒介,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提问4: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为何如此伤怀,大放悲声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或补充)
教师提示:
赤壁一带的江山风物让作者联想到了一位历史人物——曹操。
重点理解三个问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明确:悲情产生的原因:人生无常,功业未就
&&&&&&&&&&&&&&&&&&&&& 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 现实苦闷,理想幻灭
(明确:“悲”由三方面感触产生:
一悲人生无常,功业未就。赤壁一带的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
提问①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提示: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
提问②:作者为何会在游赤壁时联想到曹操?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曹操称雄一世,尚且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何况我们这些“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凡夫俗子呢?泛舟喝酒罢了,何谈理想和建功立业呢?悲哀,怅惘之情顿生。
提问③:苏轼是凡夫俗子吗?----不是。才华横溢,自小就有“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的抱负,可惜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提问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体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歌词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也是美好的理想,可这一切仿佛“伊人” 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屈原诗中用美人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感慨,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作者的失意与哀伤。)
曾经不可一世的英雄豪杰, 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苏轼这样的有志而无为者呢?想到自己贬谪黄州,功业未就,怎能不悲从中来?
二悲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江水无穷无尽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才更要有所作为。而苏轼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卓越的政治才干,却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又怎能不悲?
客人所悲实乃古今哲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其实你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则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三悲现实苦闷,理想幻灭
希望能摆脱现实处境,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这是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悲哀。)
&(三)悟理趣
提问5:面对如此的人生悲慨,苏轼又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垒,使客转悲为喜的呢?
学生回答: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一样;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去羡慕滔滔长江,而哀叹人生的短暂呢?这样想可使自己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
&&& 天地万物各有其主 ,假如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一切顺其自然吧,少一份贪欲,便多一份快乐。&&&&&&
(既然思想上的矛盾解决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
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好好享受眼前的美景吧,忘怀得失,知足常乐,这才是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明确: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教师明确:其实“变”与“不变”全在人的一念之间,以超然达观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先前的悲怨也就得到了解脱。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人生,怎可不美呢?
提问6: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 主客二人终于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了。此刻的“喜”与先前的“乐”在内涵上有何差别?
明确:此时的“喜”已经不是开头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勇于直面现实,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历经苦难和折磨后的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轻松与欢愉。无可置疑,这后一种乐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提问7: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明确:“主客问答、抑客扬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文中的“主”“客”实为一体,苏子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 “客”之悲伤——仕途波折,功业难就的深沉苦闷(儒)
“苏子”劝慰——力求解脱,超然物外,襟怀旷达(道)
“客”之悲伤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苏子” 的劝慰让我们看到他与坎坷命运勇敢抗争,终于从苦难中超脱的真实的心路历程。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苏子旷达的胸襟与崇高的灵魂,让他真正的走向了成熟。
感谢黄州,是它成就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也感谢苏轼为我们留下了这用清风、明月、大江拼成的永恒的精神盛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五.课堂总结,启示人生
苏子崇高的灵魂跨越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留下如此多的智慧。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有时也难免会陷入人生的困境,正如苏子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学习苏子吧,乐观旷达,笑对人生!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败得失不系于心,以坦然的心境去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人生,美妙无比!
人生启示:
①换一种角度,生活会更精彩;
②如果无法改变世界,就改变我们自己吧;
③知足者常乐,对生活少一份贪欲,便多一份快乐。;
④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珍惜眼前,把握当下;
⑤面对逆境,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把胸怀放宽广一些;
⑥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精品导学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赋中心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