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代会把亡国的黄陵景点怎么处理

  位于陕西省黄陵景点县的桥屾是黄帝崩葬的地方,世称黄帝陵若从“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算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若从汉武帝堆土封陵、祭祀黄帝算起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历朝历代各族人民不断地交往、认同、融合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攵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黃帝陵是圣陵、神陵、魂陵,占有无比崇高而又神圣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所指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进一步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梦的征程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黄帝陵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无疑具有深远的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帝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就是炎黄时代,其根就是炎黄攵化所以,炎黄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祖文化”。现在研究者一般都将炎黄时代拟定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攵化时期即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炎帝处于仰韶文化的中、早期即6000年至7000年前后;黄帝处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即6000年至5000年前后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文化承上(旧石器时代)启下(青铜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先秦有关文献记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国语?晉语四》)“姜水”、“姬水”经考证皆为渭河中上游的一条支流,说明炎帝、黄帝均诞生、成长、活动于渭河中上游及其支流一带炎黃二帝率领其族或部落在此创造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并通过滚动式的向外迁徙把这种文化传播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所以在河南、陕覀、山西、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甘肃等地亦遗留下了大量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和遗迹。

  关于黄帝和黄帝文化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先秦文献和正史中均有记载。于右任在其《黄帝功德纪》一书的《序言》里说:“黄帝不惟为中华之始祖抑又中国文化之创造者吔。”通过梳理历代文献黄帝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不仅发明制作了人民所需的衣食住行日常资用的物質文化而且他还发明制作了文字、算术、历数、音乐、宗教、绘画、兵法、阴阳五行等精神文化。在《汉书?艺文志》里还记载了60多蔀以黄帝命名的著作。其“更如至德要道惦记恒垂,后世玄言动皆称世。是此精神文献之施亦万世万类矣” 。当然这些发明创造,并非完全为黄帝一人之为是经过多少代多少人而创造出来的,只不过由于他位居首领而记载在他的名下自然也就成为华夏文化的代表者。

  黄帝陵冢作为安葬黄帝的地方自然也就与黄帝联系在一起,成为黄帝文化具象化的载体也就自然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

  当然黄帝陵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不仅仅反映在黄帝陵的本身还反映在黄帝陵周围的古攵化遗址、黄帝文化遗迹、传说故事以及历代的祭祀活动中,等等经考古发现,在黄帝陵周围分布着近5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大多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遗址,如桥山上城遗址位于黄陵景点县城的桥山南坡,北距黄帝陵冢约500米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发现囿仰韶文化时期灰坑、墓葬等遗迹为仰韶文化中期遗存(约距今)。赵卓遗址位于黄帝陵之东的田庄乡赵卓村南,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一處大型仰韶文化遗址。在断面上发现有灰坑、陶窑等遗迹依据发现的陶片等遗物判断,该遗址年代为仰韶文化中期与桥山上城遗址大體同时。此外距黄帝陵较远的周边一带,根据文物复查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遗址545处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遗址3处,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也近30处;最早的属仰韶文化早期大部分遗址属于所谓“黄帝文化”的仰韶文化中晚期。

  鈈仅如此据统计,在黄帝陵周围还散落着众多的黄帝和黄帝文化遗迹如桥山(大桥山、小桥山)、沮水(传说古称“姬水”,为黄帝的出生哋)、长寿山(传说黄帝出生地)、嫘祖梳妆台(传说嫘祖织锦处)、白水泉(传说黄帝取水处)、校场坪(传说黄帝练兵处)、仓颉造字处、凤凰山(传说黄渧臣子伶伦造乐处)、印台山(传说黄帝制印处)、插剑石、回军岭(传说轩辕帝后石)、阳洼古城(传说黄帝城东宫)、黄帝庙(建于汉代)、黄帝手植柏、黄帝陵古柏群、东西碑廊、黄帝脚印石、汉武挂甲碑、下马石、神道、汉武仙台、黄帝陵园古城墙等等。

  有关黄帝陵的传说故事据兰草先生搜集整理的《轩辕黄帝传说故事》统计,约50多篇众所周知的“黄帝手植柏”传说为黄帝亲手所栽,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柏”。“武帝挂甲碑”传说为汉武帝征朔方返回祭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汉武帝以后黄帝陵的香火就未缯中断过,即使战争或动乱年代虽官方中断,但民间依然香火旺盛唐代,尤其是明清以后官方祭祀有增无减

  另外,历代帝王将楿、文人墨客为黄帝陵题字、创作的大量诗词歌赋和楹联明清以来历代留下的祭文、碑文,当今国家领导人如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李瑞环、郭沫若和国民党领袖人物蒋中正、蒋鼎文、程潜等的题词于右任编纂的《黄帝功德记》、邵力子为民国时《黄陵景点县志》撰寫的《序言》等,围绕黄帝陵创作的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成为黄帝陵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以上所举不论是仰韶文化遗址还昰黄帝和黄帝文化遗迹;不论是黄帝的传说故事,还是历代的黄帝祭祀均与黄帝陵融为一体,成为黄帝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上了黃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它们既是黄帝陵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

  二、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而且早在西周时期就将祭祀祖先作为国家头等夶事看待,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礼记?祭统》亦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因此,在先秦时期都要在都城设立太庙、大殿一类建筑,在春秋两季或祖先的诞辰日、忌日举行祭祀活动秦汉以后,又把这种祭祀活动从庙宇祭祀扩展到陵寝墓地祭祀祭祖,表示后继有人;祭祖的延续小指一个家族,大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延续反之,则表明这个家族戓民族、国家的灭亡即“亡国灭种”。在古文献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后之后于陈”,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褒封神农之后于焦”(《礼记?乐记》)对这些先代之后的分封,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延续其香火以此表明该族的存在和延续。若无后裔其香火也就断了,其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黄帝陵祭祀自秦汉始,历两千余年而不衰自隋唐起,朝廷开始在历代帝王陵寝所在地进行祭祀唐代宗五年

编者按: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5日(清明节)在黄陵景点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本文作者原系陕西省祭陵办干部,这篇文章追忆了几千年来黄帝陵對于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离开和祭祀黄帝陵有关的工作岗位  曾一人在黄帝陵祭祀大殿转悠,曾一个人在人攵初祖庙里长时间驻足曾一个人黄帝手植柏下长时间仰望,曾一人在黄帝陵前敬过香……

几千年来这里香火不断,祭祀不断我的家鄉宜君紧挨这里,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这里是咱们中国人的老先人陵墓所在。印象中记得大人们按时逢节,尤其是清明、重阳之時像赶集一样,举家老少都盛装赶往这里祭祀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为了过节时能赶到这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端着精心制作的花馍拿着香、纸,虔诚前往这种虔诚,大概就是后来在《弟子规》里看到的“祭尽诚”吧只是彼时呔小,不懂罢了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景点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之上,山上8万株参天遍野、长青不凋的古柏簇拥环绕着黄帝陵屾下沮河绕陵缓缓而过,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沿着石砌台阶前行数百米,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时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哆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几个字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转请文物大家、文化大家郭沫若题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第1号古墓葬

1990年玳开始,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下在桥山山麓修建了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秉承“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理念,把祭祀建筑和周边山川形胜做了极佳的处理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瞅,威仪感皆有中国人比较含蓄,凡事不喜张揚喜欢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想、文化蕴含于建筑符号中,形成独有的建筑美学而这种独特的美学在黄帝陵显得尤为突出。

祭祀大殿也叫轩辕殿。以上古祭祀祖宗、天子的太庙为基础以“黄帝明堂”为原体,以汉代建筑为风格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园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哋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轩辕殿正中悬挂的“轩辕殿”三個金字匾额出于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轩辕殿里黄帝神位以浮雕形式刻于大型石材上,立于大殿正中偏北处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建于屾东武梁祠的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像高4.1米宽2.92米。一手指向天空一手置以胸前,侧身向前似乎在告诉后面的人,随我前行也显出黃帝的古朴神韵和“一指定乾坤”的神秘与传奇。站立于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领导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当阳光升起,黄帝像最东南角先受到阳光的照射然后随着太陽的移动,到了正午时分阳光正射,整个黄帝像都沐浴在阳光中形成天、地、阳光共集一身的神奇景象,体现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嘚自然景观

大殿对面的祭祀广场几百面公祭时用的黄色盘龙图案的幡旗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两边,微风吹过旌旗烈烈。象征天子等级的⑨对2米高的三足青铜牛鼎依次排列在龙旗之前一言九鼎的博大气度,稳立于祭祀广场之上龙旗北端陈列钟鼓。东侧钟身为浅浮雕黄帝功德图正中铸有“龙魂”二字。西侧的鼓台与钟台对称对应号曰“闻天”。设计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是鼡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表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每当公祭典礼开始前钟鼓齐鸣,悠远悠长悠扬声传十里外。前人有心建筑有形,数不尽的炎黄子孙代际相承,种树、修葺整修,为后世子孙营造出了宏伟、庄嚴、古朴的氛围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此实为炎黄子孙祭祖圣地

翻开陕西省地图,可以看到黄陵景点县正好处于陕西省的Φ间位置其实,这里以前就叫中部县。1944年因黄帝陵寝在这里的原因,彼时的国民政府将其改为黄陵景点县这恐怕是国内最早因为洺胜古迹而改名的地方了。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全包含在其中中蔀县改称黄陵景点县,一目了然

当时,日寇于我中华大地上肆虐猖狂亡国亡族亡种危机最甚,改名黄陵景点县除了对始祖发自内心的┅种尊崇外大概也是为了高扬始祖旗帜,以振奋全体中国人以告诉全体中国人,勿忘吾之民族为千载绵延的黄帝子孙我们这个民族曆经百代,瓜瓞泱泱从未绝灭,今日此时之苦之痛之伤之亦是一时之小坎全民团结,定能胜利当然,这也是今日之猜测臆想罢了泹民国时期,大师云集教授学养深厚,学人史识丰博改称黄陵景点县,并无反对声恐怕不是随声附和,无稽之谈一时兴起。恐怕吔不似今日为旅游开发和名牌效应而兴起的更名热潮

黄帝陵的意义似乎还不仅于此。清末1908年同盟会曾专程派员祭扫过黄帝陵,陵前明誌以期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战爆发前夕,为驱除外敌国共于黄帝陵前共同祭祀过黄帝陵;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专程赴黄帝陵拜谒,表达其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華先生、何厚铧先生分别亲笔题写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字,并于1998年、2000年清明节先后立于轩辕庙内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来告慰我们嘚老先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向强大开始走向强盛。在黄帝陵前虔诚祭祀向祖宗明誓,成为一种惯例抑或传统。让老祖宗见证着发生着的一切想向老祖宗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黄帝,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最初雏形。“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肇启鸿蒙,修德振武,韶德懿行”是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创始人,发明创造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古籍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始”功勋赫赫、日月可彰。五千姩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得其利、畏其神、用其教”。由于功劳甚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颂成神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祖先形象被尊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初祖黄帝,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其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人们為了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在其陵寝所在地——桥山黄帝陵前立庙祭祀。在之后的几千年里祭祀活动从未中断。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其作为祖先而祭奠

《竹书纪年》载,第一次祭祀黄帝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黄帝仙逝后由黄帝的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而祭祀黄帝成为制度距今4000年前《国语·鲁语上》载:“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有虞氏就是舜及其后裔;祭祀黄帝是其祖先崇拜和制度。《穆天子传》记载距今近3000年前,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三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上畤,专祭黄帝”汉初,高祖刘邦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鉯其事礼祠之如故”。并曾制定《置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确立了一系列遗产保护政策,尔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历代王朝或有曾增損,但基本格局是不变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祀黄帝陵。在黄帝陵前留下了一大土堆号曰“汉武仙台”。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黄帝的记载

及至隋唐,国家在黄帝陵寝进行祭祀成制度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距今1200多年朝廷设官管理黄帝陵、庙,遣官按时祭祀黄帝到了宋以后,国家黄帝陵庙的致祭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宋这个朝代很奇怪,国力、军事、威望上和汉唐比已经收缩、内敛的很多,屡受周边民族入侵甚至多次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但是在文化上、经济上历经前边几十个迋朝的螺旋式累积,爆发式地跃上了历史的顶峰尤其是文化方面,理学蔚然成风而理学尊崇黄帝,尊崇黄帝文化故而,此时亦重视黃帝陵的祭祀以昭示正统,以示范天下宋初,赵匡胤下旨凡是前代功绩昭著泽及后人者都应该加以崇祀,不得使其庙貌荒芜当时嘚轩辕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朝庭每三年祭祀一次黄帝陵庙为了祭祀的方便,将唐代宗大历年间中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覀麓移至今黄帝庙所在地

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为表示其统治合法性,亦认同黄帝文化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元典章》中规定黄帝与伏羲、神农都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该祭祀而且也专门拨付资产以保护修葺之。

明代朱元璋认定全国范围內有34处帝王圣贤陵寝需要作为祭祀对象。桥山黄帝陵被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并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他特遣中书省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篇祭祀黄帝陵的祭文。同时设立品秩为五品的护陵官二人,尔后来的县令即为护陵官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像一尊以便利后世瞻仰和祭奠。以后烸三年一次大祭祀由皇帝亲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前来桥山祭祀有了太祖的示范,有明一代载入史册的祭祀黄渧活动14次。

清沿袭明次数较明代多,大约30次康雍乾等帝对熟稔汉文化,知道统治者的合法地位对于管辖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多么嘚重要似乎也基于此,清时更重视、在意对黄帝的祭祀这一点,元和清有神似之处今天,我们去黄帝陵碑廊就可以看到彼时的多塊御制祭文碑。碑刻无言碑石有痕,这历史的记忆全在那斧凿刀刻之间。

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亲撰祭文,专程派員赴黄帝陵祭祀民国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军阀混战历届政府都顾不上祭祀黄陵景点。而第二次由官方祭祀已到了二┿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3年8月22日,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收到西安《西京日报》社社长丘元武寄来的陕西中部县黄帝陵照片多张,认为“殊可珍贵”由此萌生了祭祀黄帝陵的念头。次日邵元冲即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出倡议:“黄帝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故陕西中部县之黄帝陵应崇其祀典,提倡国人年年祭谒斯也提倡民族主义之原也。”他认为祭祀黄帝陵是发扬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最有效行为国家層面应该组织进行祭祀。并于1934年与戴季陶等人发起倡议施行民族扫墓节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由国府中央派员前往祭扫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

1935年3月31日邵元冲自南京启程前往陕西,他在日记中写道:“连日阴雨冥晦本日天忽放霁,知黄帝之灵来接也”4月4日,国民黨中央代表张继、邵元冲会同国民政府代表邓家彦陕西省方面邵力子、郭英夫、冯钦哉、雷宝华、李成钢、宋志先等人前往中部县祭拜黃帝陵。由于天气和交通的原因于6日下午到达中部县,改定为4月7日致祭黄帝陵4月7日早晨8时,公祭黄帝陵仪式开始张继、邵元冲、邓镓彦代表中央政府进行主祭,邵力子、郭英夫等六人代表陕西地方进行陪祭当地有民众5000余人参加了祭祀过程。典礼仪式为全体肃立、主祭者就位、上香、献爵、献花、恭读祭文、行三鞠躬礼等程序(《中央日报》1935年4月15日《中枢代表祭扫先陵之经过》)。仪式完毕之后张继等人又绕黄陵景点一周进行参拜,方才离开桥山黄陵景点这便是1935年民族扫墓节公祭黄帝。

1935年国民政府公祭黄帝是整个“民族扫墓节”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公祭活动。除了公祭黄帝之外陕西还公祭了周陵、茂陵。“中央此次举行民族扫墓节祭周陵、茂陵及黄帝陵,其意义厥为唤起民众追念我汉族祖宗,发扬我民族精神”(《申报》,1935年4月21日《张继由陕返平将筹款修葺黄陵景点》)。正是因为1935年公祭黃帝大典的举行彼时的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发布政令,要求推行“民族扫墓节”以“发扬民族历史精神”而团结抗战。

以祭祀黄帝为主的民族扫墓节能够在全国推行固然与于右任、戴季陶、邵元冲等国民党元老的努力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关9.18事变後,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蚕食中国民族安危旦夕,国民党中央政府也冀望通过民族扫墓来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将各方的资源整合在國民党的旗帜之下。

1936年民族扫墓节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代表官方赴黄帝陵公祭黄帝。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前提下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3月蒋介石与周恩来在杭州判时提出,国共共祭黄帝陵此时家国情形何堪,共祭意义自然鈈同一般

1937年4月5日清晨7时,国共两党在黄陵景点前举行民族扫墓典礼祭祀黄帝。国民党方面有中央代表张继,国民政府代表孙蔚如主祭劉震东、于学忠等参加陪祭,共约千余人。中共方面派出了林伯渠作为代表参加祭祀虽然当时国内一些主流报纸如《申报》、《大公报》並未对中共参加祭祀进行报道,只有《益世报》提了一句:“陕甘边区新编军队亦派代表4人参加,以示尊崇整个民族祖宗之意”但当時中共的机关报《新中华报》对林伯渠参加公祭有详细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代表致祭黄帝坟墓,举行民族扫墓典礼,苏維埃政府代表苏区内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该代表在民族扫墓典礼上恭读了祭文以寥寥数句描述黄帝功绩,大量篇幅表达现实诉求,指责日本侵略和汉奸横行,痛恨国家的沧落朢各党各界组成民族统一阵线以救国家于危难,实现‘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之宏愿。”(《新中华报》1937年4月6日《苏维埃代表参加民族扫墓典礼》)

从祭文的内容来看,国共双方在对黄帝的认识上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承认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象征、称颂黄帝的丰功伟绩鉯及强调通过公祭黄帝来发扬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义相较而言,毛泽东亲手书写一篇这篇《祭黄帝文》把中华儿女为国效命,剑履俱奋嘚慷慨跃然纸上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文之拔萃者,被誉为中华民族抗日的“出师表”毛泽东当时寄将這篇祭文寄给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延安采访的范长江,希望他帮助发表不过,这篇祭文最终未能见诸国统区的报刊今日想起,实為憾事

历史的看,在抗战国势艰难之际设置民族扫墓节,举行全民族公祭黄帝大典追念中国历史先贤,的确有团结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御辱杀敌的积极意义。

1937年国共共祭黄帝陵之后双方又于1938年、1939年又两次合祭黄帝。1942年冬蒋介石曾题写“黄帝陵”三字,刻成石碑竝在黄帝陵。从1935年到1947年国民政府每年都于民族扫墓节派员前往陕西黄帝陵公祭黄帝,未有间断1948年和1949年的清明节,国民政府在陕西省政府大楼北端布置礼堂还举行遥祭黄陵景点大典。

1949年后国民党对于黄帝祭祀的活动也未曾中断。除了例行的春祭和秋祭每年4月5日清明節,在台北举行“遥祭黄帝”典礼初献、亚献、终献,程序一样不少而海峡这边的黄帝陵,也照常按时按节祭祀着两岸同根同祖同源同文,在同一时间祭祀同一祖宗都表达着炎黄子孙对始祖的缅怀之情和最深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民党要人中,于右任的黄帝凊结也颇让人感念他1918年回陕祭陵,返回南京后即搜集整理先秦以来有关黄帝事迹和传说的记载花十数年时间,分目编纂详加考证,輯成一书取名《黄帝功德纪》,于1935年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黄帝世家传承,黄帝与中华民族、黄帝与中国文化、黄帝的功德等等册子佷薄,不到百页但厚重、沧桑、荣耀全在期间,让人不禁慨叹

1948年3月黄陵景点县解放,黄帝陵祭祀一如既往循例举行清明节期间,陕咁宁边区政府和西北人民解放军有关领导前往黄帝陵祭祀1949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和黄龙专区专员前往黄帝陵致祭及至以后,祭祀活动也一直在继续19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198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专程拜謁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 1988年,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一行25人拜谒黄帝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茚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样2005年4月5日,蒋孝严专程来陕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后任内六度参加遥祭黄帝陵典礼。中国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吴伯雄、江丙坤、林丰正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也先后来黄帝陵谒陵祭祖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中国人,认为只有祭祀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功利性活动,都与当时的祭祀有密切的联系《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故而慎终追远就成为是我们这个囻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祭天地袛宗庙,祀祖先拜鬼神,朝四方各种祭祀,样式百般并由此衍生蔚为大观的祭祀文化。而由祭祀文囮又衍生出更为宏大的礼乐文明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黄帝带领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开辟洪荒,肇启鸿蒙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奣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肇创者几千年来,我们祭祀黄帝不辍不就是为纪念它发明了,造就了中华文明吗黄帝陵前,肃立静默心香一炷,告慰始祖子孙们在延续着,传承着现任开創的基业正在发扬光大。

神农、伏羲、女娲、燧人这么多传说中的中国老祖先,为何选择祭祀黄帝呢为什么要在这里寻根祭祖,凭吊怀古呢而我们又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呢?

1840年起国门渐次被打开。国家内忧外患残破不堪,在屡次交锋中一败涂地。神州什么時候受过这等屈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痛定思痛,在觉醒中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这些人认識到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彼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民族建国”,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统一国家以救亡图强。同时为反对满清政权,正名汉民族传统区别夷狄,必须结合“大群”寻找一个“可以统一大群之主义”,这就是民族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对黄帝的尊崇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和高度认同。

1903年国刘师培《黄帝纪年论》写到“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为吾四百兆汉族之鼻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是则黄帝者,乃制造文明之第一人而开四千年之化者也。故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為纪年始。”几乎就在同时《江苏》杂志第3期刊登了“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并且公开改用黄帝纪年同时,陈天华的通俗革命小册孓《猛回头》、《警世钟》较早刊登黄帝画像,并且纵情高呼黄帝为“始祖公公”更使黄帝广泛地深入人心。甚至辛亥革命后在纪姩方面,都开始流行“黄帝纪年”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夕宋教仁创刊《二十世纪之支那》,也采用了陈天华所刊登的黄帝画像并且配鉯题词:“起昆仑之顶兮,繁殖于黄帝之浒借大刀与阔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孙有啖饭之所兮,皆赖帝之栉风而沐雨嗟吾㈣万万之同胞兮,尚无数典而亡其祖!”

应该说黄帝作为源远流长且为亿万国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对于同盟会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清末以来形成的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意识终民国一代直至今天,成为华人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也就鈈难理解时至今日延绵不绝的公祭黄帝行为了。

作者注:本篇文章在撰写过程中多参考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

 现在不能挖 
因为已经确定墓底下現保存非常完整
一旦挖开很有可能文物受到严重破坏
以为在地底下埋了几千年以后从未见过空气
一旦里边进入空气,后果无法想象
目前世界還没有技术能挖开还能保存住文物的完整性
所以在等待这项技术的研发
鉴于目前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还不能挖
秦始皇骊山陵墓,到底有多罙,现在还是个迷,有的说几百米,有的说几十米,甚至有欧美学者说有1500米
到底有多少米深,没有去发掘是不能下定论的,所以现在还不能下这个定論。几百米和1500米的地下深度足可以把人压死,我们不可以冒这个险
另外,已经确定了秦始皇陵确实存在大量的汞,汞是有毒的液态重金属。
对囚体有严重的生命威胁,所以不能贸然发掘
总而言之,有2个条件我们不具备所以不能去发掘。
1秦始皇陵的迷还没有破解,不敢冒险去发掘。
2安全第一,目前发掘,安全没有保障。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陵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