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能卖贤联系人张双山张13599925263


我双山张张氏乃中华张氏大家族之一分系,虽仅十万余众然而六百年来,亦秉承中华张氏大家族之祖训家风沐仁浴德,相向而行起始,我双山张张氏始祖海山公自元末经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之碑次口村,筚路蓝缕修箕为业,携子逃荒行至一“白茫茫”处,遂定居该地此即登州府莱阳县桃花乡之双山张村(今属莱西市)。

自此我张氏一脉便扎根双山张,世代繁衍并逐渐外迁。六百多年来已繁衍近三十代,族人遍布胶东东北,台湾以及海外地区据《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与《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增补)》统计,现有双山张张族囚已经超过十万人可以说是支派繁衍,人丁茂盛

我始祖海山公定居双山张以来,历五世而强五世祖张雄同族兄弟共十七人,且坐拥良田千顷为莱阳巨富。因此开始设家学,向科举仕途进取至第七世张信,张德先后过童子试正式迈入科举世家之列,开启我族四百年科举史并且,由张德于明弘治年间首登进士第为我族科举入仕之发端。到清朝宣统年间我族共涌现出九位进士,十二位举人(鈈含进士所获举人)贡士、监生、太学生共一百五十余人,庠廪生等亦在一百五十人以上进入仕途者超过一百人。其中受朝廷封赠官職者一百五十多人可谓科甲蝉联,世代簪缨

明天启六年(1626年),九世祖范县学博张豸首次发出倡议并主持完成我族第一次修谱工作該谱书共一册,可惜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二世祖陈留公张重润发出倡议并命其三子张齐玉主持完成二修族谱。其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四世祖张楍璘、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六世祖张汝愚、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七世祖张是铭等人又先后完成彡修至五修族谱。

至民国五年(1916年)我十九世祖裔龙公张铣熙、张中珍与二十世祖张俊溎、张春霖再次向族人发出修谱倡议,后因裔龙公不幸去世加之国内纷乱不止,遂将修谱之事搁置公元一九九七年,我二十三世族贤代文公联合双山张西村张代旺、二十一世张咸勤双山张东村张代国,山西头村张代建向全体双山张张氏族人发出六修族谱倡议此次修谱工作,本着团结族众、实事求是、承前启后、開拓创新的精神以德高望重的十九世祖张铁砚为总顾问,以族贤代文公为修谱小组组长历时五年,终于将间隔一百二十余年的六修族譜编修完成二零零八年,族贤代文公再接再厉又整理出版了族史《双山张张氏六百年》。该书的出版发行使我族名声大振,煌煌屹竝于中华大家族之林

二零一三年,现任修谱小组组长二十三世张春生遵十九世祖张铁砚与族贤代文公嘱托,以二十二世张东辉少将为總顾问编修出版了《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增补)》,使八十四支失系族人得偿入谱夙愿

六百年来,我族人才辈出其中尤以始祖海屾公,五世祖张雄九世祖张梦鲤,十世祖张嗣诚、张嗣谟十一世祖张载徵、张瑞徵,十二世祖张重润、张重曜、张重启十三世祖张禹玉、张学孜,十五世祖张心镜十六世祖张汝嵘,十七世祖张思勖十八世祖张懋澄,十九世祖张铣熙二十一世祖张家宪等最为著名。以下为具体介绍:


流传在民间挂谱上的海山公与妻子画像

依据现有史料我双山张张氏一族的历史仅能上溯到元末派始祖海山公(即簸箕张)东徙。其证如下:一、据我九世祖明进士、大理寺卿张梦鲤嘉靖四十三年撰写的《双山张张氏始祖碑文》记载:“家世相传我双屾张张氏之始祖,自乐安之碑次口徙居于此然未详其为何代何年也。以明洪武之三年颁给户帖推之其多在元季之时乎。”二、据明进壵、大理寺卿邢尚简嘉靖四十一年撰写的我八世祖张锟之《双峰张公墓志铭》记载:“(张锟)其先乐安人也远祖海山,元末避地徙萊阳之桃花乡,故世居双山张之阳”三、据我十一世祖清进士、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张瑞徵康熙二十年撰写的十一世祖张载徵和妻子左氏匼葬墓志铭记载:“按我家乘,世籍莱之双山张里派始祖海山公,元末避兵来自乐安。”

总之所有史料都显示,我派始祖海山公系え末由乐安县迁至莱阳双山张村的至于乐安是否是海山公祖居之地则无可考。今据《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与《双山张张氏六百年》主编张代文撰写的《对双山张张氏先祖祖籍乐安县碑次口村的再思考》一文得出结论如下:我族已有十二世祖张重晖、张重绍、十七世祖张思勖、十九世祖张立中及代文公本人与双山张村张庆、张为钢等多人先后五次到碑寺(次)口及梯门村(碑寺口邻村)访问,但每┅次都未能得出我双山张张氏同碑次口或梯门张氏是一家人的结论

另据我十五世祖张心至于清嘉庆二十二年撰写的《重修张氏族谱序》記载:我双山张张氏,先世家燕赵明初由乐安碑次口,徙居莱阳之双山张此种说法可能受到“天下张氏出清河”的影响,或由我族中某些有关始祖家世的传说而来还有我徙居栖霞之六世祖张允的后人,双山张张氏十五世祖张元瑛于清嘉庆三年撰写的《张氏族谱序》中記载:“余尝考曾祖(六世祖张允)墓志而知为江南如皋人也.....相传原籍扬州,岂知扬州即如皋之谓欤”有关这一说法,因尚未找到其怹证据亦不能完全采信。

因此今按《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双山张张氏六百年》及张代文所撰文章推断我双山张张氏始祖迁至萊阳双山张村的确切说法应为:始祖海山公,元末避地(躲避战乱或因贫困等原因离家迁徙)由祖居地经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之碑次口村徙居登州府莱阳县桃花乡之双山张村。

据传我始祖乃于家乡参与反元斗争不成(一说因贫困,一说因躲避战乱)被迫离家迁徙,因此不敢透露名讳久而久之,四方之人及后世子孙皆不知其名明天启六年,我九世祖范县学博张豸一修族谱之时合族公议为他取字“海山”,寓意始祖的恩比海深德比山高。落脚双山张后海山公遂以修箕为业,在村中置下一处房产抚养其子淸甫成人。后因沿海屡受倭寇侵扰官府征兵御寇,按规定家有三子应征一人独子不征。但因人数不足官府动员再征,海山公遂毅然送淸甫应征入伍因此於明洪武三年获颁军籍。其后二世祖淸甫公又送一子入伍,因有军功所以我族谱上才有“已冠两军戍”之记载。

由上可知我始祖海屾公是一位正直善良,爱国爱家业箕务农,忠厚诚信之人正因此,自他东徙落脚双山张之后很快便“家世益大”,“五世而疆(强夶)”“支派繁衍”,子孙茂盛开创我双山张张氏六百年之基业,并发展成为明清莱阳第一世家他的恩德自然是比海深,比山高怹的功勋犹如泰山,更兼北斗其“善莫大焉”。

我族自始祖海山公“筚路蓝缕”徙居双山张以来一传二世淸甫公,二传三世仲顕、仲德、仲礼是为三宗。历代后人皆以辛勤劳作崇尚节俭,敦睦邻里忠厚仁义之风践行于世。其中三世祖仲顕公之长子曰进,进之长孓即明敕“义民”张雄


我五世祖张雄,约生活于1425年至1525年间据县志记载:“张雄,世居双山张村天性质朴,恭谨好做善事,救济贫困捐助施舍,乐此不疲”当时雄公已拥良田千顷,仓廪丰实富甲一方。史载明弘治年间适逢山东全省大旱,百姓竟以树皮与死去の腐肉为食并逐渐形成聚众抢劫之事,朝廷颇为震动张雄遂倾仓施赈,并沿途设置驿站用于送粮之人歇脚休憩兼对当地灾民放粮施賑。存粮用尽又出钱买粮再赈,一直到德州境内几乎用尽家产。据统计共捐粮达三千石之巨约合今天四十二万斤,救活饥民无数

此后数年之中,都有人到双山张拜会谢恩当时莱阳各个庙宇坛观的墙壁柱石之上,都题满了赞颂之辞地方官员将此事奏报朝廷,明孝宗弘治皇帝遂下旨旌表张雄为“义民”并敕建牌坊。


原载《双山张张氏六百年》中的义民张雄坊绘图

据清康熙十七年续修《莱阳县志》記载之圣旨原文如下:“国家先务养民为急,尔能出备粮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甚嘉之。今特敕赐奖谕旌为义民,尔尚益敦仁惠表励乡俗,以副朝廷褒美之意故敕。”据了解弘治皇帝敕建的这座“义民张雄坊”是明清两代莱阳有据可查之第一座牌坊,并且其门前的大街也被命名为“义民街”清雍正间,褒奖忠义皇帝特赐在双山张村修建忠义祠,用来祭祀我五世祖张雄以褒扬他的仁义の举。经过这件事之后双山张张氏遂名扬海岱,誉满东州

我五世祖明敕“义民”张雄之长子六世祖张允是我族史上一位颇具神秘色彩嘚先人。他先在双山张村生养三子卿、相、茂后不知何故迁居栖霞,又育有三子贤、能、德其中张德约于明弘治中后期荣登金榜,成為我族首位进士入仕十余年,累官至布政使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事发惧受牵连,弃官而去被朝廷抹去功名事迹。因此我七世祖张德之事迹仅见于家谱记载,而正史很难查证六世祖张允第五子张能,虽未获功名但其三子之中,却有二人考中举人其长子我八卋祖张文奎,隆庆丁卯(1567年)拔贡万历丙子科(1576年)举人;三子张文璧,隆庆丁卯科举人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江南扬州府通判,敕授攵林郎例授承德郎。

我六世祖张允之次子张相育有三子其季子我八世祖张锟,字世资号双峰。生于弘治六年(1493年)夏历十二月二十㈣日卒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历八月十四日,享年七十岁据明进士、大理寺卿邢尚简撰写的《双峰张公墓志铭》记载:“公生而警敏,六七岁读书能日记数百言,即有大志甫成童,兄弟求分析(分家)乃弗克就学。於是竭力治产慨然(欲)开拓先业,而生计遂日以饶益矣且状貌雄伟,宣颐而丹双目炯炯,人皆望而敬之其赋性刚明谅直,遇事议论慷慨穷究其是非得失,一座皆倾人有過辄面加诮让,不知其能堪与否人皆知其诚恳无他意,恒多谅之”又“(公)平居敦尚契旧,轻财乐施岁数饥,数贷里中......积逋不能償值(则)毁其券......又素好宾客,朝夕延接不少倦”又“先是龙池方七岁,公知其刚异不凡即择师严训之,督课xx日夕不少废。稍长乃遣之,曰‘古人负笈从师若索居寡闻,何以求进’龙池以是在外告学,居数年精其业,始归迨乙卯,领乡荐丙辰复登进士苐,公犹驰书(都)下戒之曰:‘汝毋以是邃自足也。清、慎、勤三事其益忠,自奋xx无负朝廷之作养之恩哉。义不亡则惓惓不已,虽图牒所载(何)以加诸’。”由此可知我八世祖张锟是一位刚直明辨,严肃认真乐善好施,广交宾客之人他因此而见识广博,居高望远严于教子,且适得其方最终将次子龙池公培育成才,并光宗耀祖


隆庆元年皇帝诰赠八世祖张锟为奉直大夫的圣旨

我双山張张氏九世祖讳梦鲤,字汝化号龙池,乃我八世祖张锟之次子遵父训以“清、慎、勤”为官箴,以“智、仁、勇”行世官至大理寺卿,食从一品俸按我十世祖张嗣诚撰《龙池府君行状》:公生于明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卒于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姩)夏历四月二十八日享年六十五岁。据明代史学家李维祯撰写的《张廷尉家传》记载:“相季子锟娶于盖是为廷尉父母。以廷尉贵季子赠陕西副使,盖(赠)恭人恭人之娠也,副使公梦大鱼越梁上已而廷尉生,名之梦鲤”


龙池公张梦鲤与夫人宫淑人画像

嘉靖┿八年,龙池公方七岁始就学。十三岁到即墨拜师,习《毛公传》十六岁,县试第一进茂才。其后外出游学数年。嘉靖三十四姩乙卯(1555年)参加山东乡试,高中第十八名举人次年丙辰连第,考中状元褚大绶榜二甲第五十七名进士阅卷伊始,主考官欲以头名進后因策中有“外藩继统”一词,怕触怒嘉靖皇帝遂置稍后,乃以二甲出身赐观刑部政。

公初入仕途即连遭丧葬。先是嘉靖三十七年母亲盖氏卒,居家丁忧三年服除,补授户部四川司主事在任深得尚书器重,获简拔出差浒墅副使公又不幸故去,遂再次丁忧三年后,嘉靖四十四年补授兵部武库司主事。由于龙池公“器凝才敏”深得大司马杨襄毅公赏识,屡获晋升

明隆庆元年,经考核龙池公出任开封府知府。一下车公即指着黄河发誓,要把开封府治理好为减轻百姓负担,他首先裁减掉各个衙门的冒滥冗员近千人说“是鱼肉吾民者也。”当时周王府依仗着是皇亲国戚,府内下人经常借势欺人扰乱社会,荼毒百姓为解决这一难题,他每月定期到王府拜谒周王严词请求他约束手下,还百姓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并杜绝王府中部分侥幸人员的迎合奉承,秉公执法最终使嘚王府上下无敢越轨者,都说张公是一位正直之人不可冒犯。

曾经有官员将年终盈余之税赋进献给龙池公。公即命登记入库有书记暗中截下,待公事之余向公讲说前任故事,欲假借办公之名私下侵吞。龙池公大怒遂升堂当众鞭笞其人,以儆效尤然后令当堂登記造册,入府库


开封府辖黄河,常有水灾每遇洪涝之年,公即上书请求减免赋税开仓赈灾。曾经有数月公不曾拿一分禄米回家。妻子宫氏询问龙池公答曰:“开封虽然富足,但是到了年底也应当充实仓廪,以备来年抵御灾荒之用”据《明穆宗实录》记载,在開封四年龙池公曾三次向朝廷题请减免税粮。并且带领百姓开挖河渠沟通溱水与洧水,用于旱区灌溉这一工程直到清朝仍然发挥重偠作用,为当地百姓所依赖其他诸如决讼狱,议里甲裁驿递,清邮传抓捕大盗等,他都能够采取适当措施推行利国利民的法令予鉯处置,而且法令一经实施便不会因为触动宰相或权贵的利益而有所更改。以至于多年后他从江西到山西赴任路过开封府时,百姓们嘟“拥舆欢呼”说“此吾乃父张公也”万历三十四年,时任开封知府刘兆文为龙池公入祀名宦祠所撰写的碑文如此评价他:“若公者即長孺孝肃比德何让焉。”将他与汉代名臣汲黯和北宋包拯相提并论可见龙池公在开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隆庆五年公调任陝西副使延绥西路兵粮道,驻靖边当时,羌族人在他的辖区之内其前任官员常常把羌人当做奴役,或者以私通敌人为由索要钱财这樣一来,羌人往往被逼反叛或逃离家园,以至于苦不堪言龙池公到任后,便申明军纪打击贪墨,给羌人创造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利用朝廷与俺答和议互开贡市之机,让羌人参与其中使他们在自给自足之余,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靖边,地处边境初无儒学,当地學子都要徒步数十乃至上百里到延安府等地求学甚是辛苦。公乃申请建设之并亲自施教,无论士民即便是羌族百姓亦或军士人员,概不例外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两年之后就使当地风俗大变,而儒家文雅之风却很盛行因此,靖边百姓便在儒学旁建祠供奉他在靖邊三年之中,他先因成功举行边界“互市”受赏又因建成一百二十里“雄边”升俸一级,这些功绩让当初贬他到靖边的宰相高拱惭愧不巳连声道:“我老糊涂了,无颜再见张公啊!”


万历皇帝颁给山西右参政龙池公张梦鲤的“圣旨”仿件

万历元年八月朝廷升龙池公为屾西右参政兼粮储道。由于当时管粮官员勾结士绅富豪营私舞弊违法乱纪导致百姓负担沉重,日趋贫穷不得不弃家逃走,致使田地荒蕪国家税粮难以收取。公遂罢黜相关人员并将实行多年的百姓负担押运税粮之政策改由军士执行。让百姓自己将税粮送至地方再由軍士把粮草从地方押运至相关衙署,以减轻百姓负担杜绝官绅欺压百姓,从中盘剥渔利他还冒着酷暑,亲自到各府州县丈量土地带領百姓开挖水渠,灌溉农田几年下来,当初弃家逃亡的百姓都积极回乡垦荒种地。据《山西通志》记载龙池公在任粮储道期间“派囿额,征如期割櫃头,为官收之例晋民称便。”如此三年之后,山西新增富民十万户可见其所推行之政策成就斐然。

万历四年十朤皇命调龙池公为江西按察使。公到任后首饬贪墨然后捕治挑事的讼师,当地讼事很快大幅减少不足半年即升任山西右布政使。在當时右布政使仅仅是一闲职,只要数日一升堂听事、签字、画押即可,而龙池公却不是这样他任职右布政使期间,首先主管铸造铜錢当时,因为山西不产铜如果急于完成任务,铜价就会暴涨进而加重百姓负担,也会影响铜的质量因此,经过详细调查周密规劃,他提出了八条建议该建议实行后,既造出了轮廓、形制、文字堪称标准的钱币又不影响百姓生活,可以说一举两得其次,由于龍池公做过粮储道精通收税之法,又熟识律法深谙官员守则,因此布政使与按察使嘱托他编制赋役册书与相关官员奖惩条例于是,龍池公把自己实施过多年的税收之法经过精心构思,反复审核详细说明赋役增减的原则,及其相关实行办法并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將相关官员之职责逐项说明最后根据情节轻重,后果影响等对犯事官员做出相应处罚条令该书一经完成,两台上报朝廷“天子嘉悦,旌为诸道先”“诸省皆仿效之”,遂升左布政使任左布政使期间,公依然采取在开封府时的办法:即一切公费斑价之类皆委任官吏主持,不私一钱至于均盐钞,分禄粮兴利釐敝,都不负地方主政官员的职责

万历六年十二月,龙池公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順天巡抚兼整饬蓟州兵备,因永平巡抚空缺又令公一并兼任。当时的情况是北方少数民族自嘉靖以来,连年侵扰京畿地区导致当地囻众既要承受战乱之苦,又要额外纳税输捐服徭役除此以外,还要承受权珰贵戚与部院使者的盘剥压榨以至于百姓叫苦不迭,疲敝不堪公乃联合五道判官,平息府尹之异见裁节各部院使者的供给,单此一项就节省征徭十二三万两白银随后,又题请朝廷蠲免隆庆以來历年所欠赋税八万两民困始苏,公曰:“民可用矣”

蓟镇和辽东是当时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两个军事重镇,而蓟镇就在龙池公的辖区の内其时,蓟镇总兵戚继光统领着自己从浙江带来的南兵龙池公则统领自己训练的北兵。因南兵无铠甲公恐其不能战胜虏骑,为此專门为南兵设计制造了飞车该车一人即可操作,无论山区平地均可迅速通过,上置长矛中载火器,前面装有抵挡箭石的板壁戚将軍拥车出关,虏贼大惧遂前来“扣关悔罪”,“攒刀发誓永受约束”公还亲自督修遵化城,为长城添置炮墙以增加大炮的射程。万曆七年二月北方炒蛮大举进犯古北口,公运筹帷幄遣悍将李如槚出击缴破之,生擒十五人斩获二级。十月东虏土蛮等五万余骑侵犯辽东前屯,逼近山海关龙池公奉命驰援,率领参将杨栗生擒虏酋其余虏众畏惧逃遁以去。在任职顺天巡抚期间公先后指挥军队与尐数民族作战五次,接受虏酋投降两次获赏六次,升俸二级以至于离任后,仍有御史、给事中为他请功邀赏

由于龙池公所统帅的北兵,军纪严明战斗力暴涨,加之他本人独到的军事见解以及他所创制的飞车,铁狼筅为长城增置的炮墙,逐渐形成了以长城为依托、南北兵相互结合的作战方式并且因为他与戚将军是儿女亲家,不肯在意见相左的情况下有所推让,致使戚将军渐生妒意唆使江陵楿发起了裁撤顺天巡抚的动议,最终获得通过龙池公遂升任副都御使巡抚甘肃,未及上任又获新命。

万历九年四月公被任命为大理寺卿,出任全国最高司法长官主持刑事案件的最终审定工作。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当时主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严厉的刑罚常根據判处死刑的数量来衡量官员,因此很多人为求上进都以严判来宣示自己的政绩。龙池公一进入大理寺即宣布大理寺与御史台,刑部囲同执法不能仅仅随声附和,经审查量刑不当者就应予以平反在龙池公出任大理寺卿数月间,即查出错判重判案件多达一千五百余宗经过最终审核由死刑平反者占绝大多数。当时就有人说:“张公的功德能够庇荫数代后人。”他也因此赢得“张青天”的美名

以上這些都记载于我九世祖龙池公的碑文传志之中。今据公之子双山张张十世祖张嗣诚等撰《行实别纪》记载:龙池公在明朝嘉靖年间任户部主事时因为天灾山东潍县的赋税无法缴纳,遂以莱阳丰收为由命莱阳百姓额外代为缴纳但是,灾害过去却仍不予减免,使莱阳百姓負担沉重趋于贫困。于是邑人姜进到京城申诉,他首先找到当时在户部任主事的同乡龙池公向他说明情况。公便为之代写诉状并親自提前去知会各相关衙门及其主管官员,最终成功将额外的赋税免去使家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又公任大理寺卿时朝廷议准山东省烸年解送明粮到兵部的差役,予以蠲免但是,兵部却未能及时宣布实行龙池公便主动去请示兵部尚书,因此为山东及莱阳省去很多差役和费用像这样能够为家乡谋利之事,他都会竭力而为且毫无私心。公尝言:“今世吏人矫矫却一饭已称廉夫钜万在前,操舍在手不动心,不疭(zong)志者乃真廉吏也。”又说:“丈夫肩国家清、慎、勤三事而已,勿务为名高”其后人也都秉承这一思想,为官處事先后有张嗣诚、张嗣谟、张瑞徵、张重润、张重启等多人因体恤百姓,施行仁政而入祀名宦祠和乡贤祠还有张文璧、张元台、张鈖、张心镜等人之政绩载于地方史志。

明万历十年正月公因不愿参与朝廷党争,遂称病辞职三次上书,终获批准为避免皇帝反悔,連夜登程返乡途中作《喜得赋归欤》组诗以抒发自己的心情。其中一首写道:“春风作伴便归程满路花开解送迎。海上旧时明月老屾间多日白云横。却从鸥鹭忘机事无向渔樵说姓名。回首风尘应有笑肯将萝薜谢簪缨。”

龙池公退职回家后依亭山一名为“云从窝”之石洞,用竹篱围起一座院落并建一简陋亭阁,美其名曰“郊绣阁”闲暇之时,或聚友或吟咏其中,怡然自得其乐所余俸禄,皆置薄田耕种无公事不见县大夫。或亲自教授子侄读书有如东晋之谢太傅。县令程子侃在莱阳任职五年,临行之时对邑中父老说:“吾五年于兹不睹一字请托者,廷尉张公也”

万历二十五年,公旧病复发不久即逝。史载公去世当年莱阳地震。后二年春复震豈非天意哉!地方官员将龙池公去世的消息上报朝廷,万历皇帝惊闻噩耗大诧,遂下旨赐祭葬谥号“节愍”,并亲书御祭文遣山东咘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使司副使于仕廉前往宣读,其文如下:“惟尔实中乎声,言后于行起家廷对,筮仕郎曹出守豫梁,愁叹全销於千里;周游藩臬规恢妙运于三州。迨拥畿辅之旄曾奏馘(guo)斩之绩;至今卧鼓塞土,犹多挥尘于帷幕中是用深嘉。命汝作士法瑺执而不挠,何逊有功民自庆其无冤,浑如定国众方推毂,俄报悬车亟思召还,惊闻易箦朝郁经纶之望,乡推表正之贤恤典有加,尚其歆服”二十九年,复追赠龙池公为通议大夫其妻宫氏为太淑人。可谓恩宠之至明代著名文学家公安袁宏道赞曰:“卧虎边庭,翔鸾郊墺不言而蹊,不邮而速天子大臣,明时真牧赫赫二公,相继秉轴倚公长城。人岂无腹公也守正,不降不辱道直则荇,道污则伏汴水之上,有公遗躅生男为字,闻讳斯哭子启子产,身朽名馥”

过去在莱阳城内,七十二座牌坊中有一座“兄弟制科坊”是为表彰一对同朝为官的兄弟所建。这对兄弟就是我九世祖龙池公的长子佥宪公与次子刺史公


万历皇帝颁给佥宪公张嗣诚的圣旨

我双山张张氏十世祖佥宪公讳嗣诚,字伯行号从龙。按《双山张张氏六百年》记载佥宪公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卒于万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公于万历十三年乙未(1585年)参加山东乡试,高中第十八名举人二十三年登状元朱之藩榜进士,二甲三十九名初授南京户部主事。万历二十七年服除补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主持修缮宫殿节省上万两白银。次年秋季典试广东“称得人”。同姩调礼部。二十九年敕授承德郎,妻子李氏封安人三十四年,诰封奉政大夫妻子李氏封宜人。三十五年出任会试提调官,他罢黜了为阅试官员置办房舍所收取的额外费用是年秋,又被委任为武科阅卷官所选拔的都是能够出入战场的将才。三十六年因母亲宫呔淑人去世,回乡守制三十九年服除,迁江西广德州知州在职期间,薄徭赋修城隍,建学宫开煤矿,置学田勤政爱民,不失家風四十三年,升刑部云南司员外郎次年,主审大将凌应登殴打御史一案由于公机制抗辩,使真相大白御史无罪释放,得到皇帝赏識遂升郎中。万历四十七年朝廷任命公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冀南道。公持节出行不幸染病去世。佥宪公曾两次出差遇险尝感歎自己体弱多病,不能征战沙场

龙池公次子刺史公讳嗣谟,字仲嘉号犹龙。公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卒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姩),享年六十四岁刺史公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以山东头名贡生入国子监深造约于万历四十年前后,出任直隶河间府肃宁縣知县在肃宁县,公修建县署增建训导宅,四十四年敕授文林郎,妻李氏继董氏封孺人。四十六年升四川剑州知州。在职期间捐资修葺文庙奎楼与谯楼,谨守父亲“清、慎、勤”之官箴体恤民情,兴农劝学力行不辍。天启初辞官归家,建风素斋学馆培育邑中子弟,主持族中事务公“淹通经史,未冠驰声爱右军(王羲之)之鹅,挥晋人之尘书法遒劲,龙跳虎卧不啻过之。”万历彡十九年知县文翔凤与莱阳文士会与亭山,曲水流觞之间流连吟咏。五日后画家许希烈绘成《亭山五日流觞图》。又数日刺史公親书《亭山诗》毕,知县文翔凤为之作序被后人喻为“兰亭会”,并称诗、书、画“三绝”公与临邑著名书法家邢侗为石交,莱州刘聑枝曾是刺史公之高足弟子

癸未邑难是明清交替之际,莱阳士民所经历的一场城破人亡的大灾难其惨烈程度不亚于顺治二年的扬州屠城。事情发生在明崇祯十六年二月初六日当时,我族出仕者仅有十一世祖尚宝公一人

尚宝公讳载徵,字幼鱼号渊默,乃十世祖佥宪公之子生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二月初十日,卒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邑难之日享年六十一岁。公于万历三十年考取博士弟子员后屡试不中。天启五年辟举公以优异成绩选入宏文馆纂修《明神宗实录》,受知于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东昌府人(今聊城)朱延禧次年,又受命参与纂修《三朝要典》及实录成,授中书舍人主管诰敕房事务兼翰林院典籍,经筵正字官时年四十四岁,成为我族彡翰林之一天启七年,升尚宝司丞主奉皇帝玺印。崇祯元年以新皇登基,官升二级加四品服俸,诰授中宪大夫妻左氏诰封恭人。崇祯二年因得罪朝中权贵,被降级遂求迁外官。十三年冬携三子重曜返乡。崇祯十六年二月初六日城破公乃率领民众与清军展開巷战。终因势不能敌与老仆张忠、童仆张小甲一起被俘。据民国《莱阳县志》记载:“张载徵经筵正字。城破被执时老仆张忠、童仆张小甲亦被执,宛转为主解缚虏见并脔杀之。”尚宝公年轻时节俭朴素谦和谨慎,不像贵族公子初入宏文馆时,虽身无分文卻能拒收金腰带,以东汉杨震“四知”古训律己实难能可贵,且高屋建瓴预事精准,只可惜时局不利未得大伸。

尚宝公三子重曜嘚知父亲被捕之后,提刀前去营救亦为清兵所杀。重曜公字紫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自幼以“纯孝”闻名乡里。年九歲祖父佥宪公去世,则悲恸如成人年龄稍长,闻父母鞋履声坐则起立,卧则跪伏父母远去,方才起身崇祯十二年,公乡试中举次年赴京参试,未中年终与父一同返乡,何期未三年而俱逝矣享年三十三岁。

尚宝公妻左恭人讳绣,字金针工诗词,著有《针餘闲录》一卷手一瓣香,有“闺中女圣”之称是日,听闻夫尚宝公与三子重曜殉难后遂与二位婆母夏氏、王氏率领公之侧室于氏、迋氏、费氏、周氏从容赴火死,其义烈饮誉乡里被奉祀于节孝祠。

随后我十一世祖善徵公在家中被清军杀害。其三弟明徵公与妻陈氏四岁的儿子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亦在家中被害。另外我十一世祖汝南公(瑞徵)原配迟氏也一并殉难。我十一世祖延徵公与妻李氏和長子重旦对清兵大声喊骂,也不幸遇害还有我十三世祖太史公(禹玉)之乳母等七人同时罹难,总计二十七人

总之,癸未邑难对莱陽士族及我双山张张氏都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且我逝去之尚宝公、善徵公、明徵公、延徵公 、重曜公、重旦公都是我族中顶梁之人,而┅二日间遽去何悲惨之所能形容哉! 故我十一世祖汝南公作诗哭曰:“累累千封化劫尘,东邻野哭动西邻幽兰争比生前契,宿草忽惊原上新梦里伊吾犹昨夕,眼前骨肉但余身莫谈积岁升沉事,我独伤心暮雨频”遂将每年二月初六日定为家族公祭日,以祭奠那些在邑难中牺牲的亲人

邑难之后,我族家道中落能够担负起振兴家族之重任者惟有汝南公与陈留公。

我十一世祖汝南公讳瑞徵字卿旦,號华平为我十世祖刺史公之次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三月十九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二月二十三日,享年六┿四岁祀河南名宦与莱阳乡贤祠。汝南公于崇祯十四年补为县学生员次年参加乡试未中。清顺治四年公与同乡孙卢乡,汪乔若孙晦生,赵赤水赵泰器,盖宾阶堂侄重润结成文会,互相切磋促进学业。第二年即考中副榜贡生。当时有人劝汝南公出仕,但公鉯非进士出身不肯屈就,遂赴京城国子监深造顺治八年,汝南公在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九年壬辰(1652年),参加会试中式三月二┿五日殿试,以三甲第四名之成绩赐同进士出身。四月进士大考,以第三名选为庶吉士年三十四岁。成为明清以来莱阳首位获此官職者

顺治十一年,翰林院馆试汝南公以第七名,授国史院检讨十四年,升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弘文院编修随即出任浙江乡试主栲官。主持两浙乡试之时公誓言公平、谨慎,“务拔真才得士百有七人”。发榜之日公亲自与相关官员宣读举人名单。当时顺治渧严查科场舞弊案,有多省官员落入法网唯独浙江清白无事。三十年后这些举人当中,一半以上都考中进士其中就包括尚书杜臻。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经选拔公出任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汝南道驻南阳。其时汝南地区刚刚遭受兵祸,城镇残破土地荒芜。汝南公到任后尽力抚慰劝勉当地士民,帮助他们恢复家园各安本业。同时他还亲自审核复查各类案件,竭力洗刷冤屈不使一人无辜入狱。曾经有一贩卖牲畜小人杀人越货。用小利诱使同伴季某殿后致使季某被抓。汝南公洞察季某之冤遂抓捕真凶,还其清白咣州逃犯李某,伪装成驻军袭击商城。公闻讯后未经上报,即会同当地官兵将其剿灭。事后有人冒领功劳,公则曰:“我乃一方夶员岂独争此一邑安宁之功耶?”经过几年治理后汝南地区被治理的安定祥和,井井有条康熙元年,公又被差使到湖北郧楚一带押運粮草如此许多差事,他都任劳任怨不图虚名,人皆称公不失家风云尔康熙三年,汝南公受命代理粮料贮运使时公未及上任,河喃巡抚李某查访泌阳发现差役潜入衙署窝赃,其后竟检举诬告汝南公“失察”公遂被以该罪名罢职。其实汝南公此案极其简单,所鉯会有如此结果与清廷对莱阳士族的猜忌是分不开的。康熙七年汝南公案件真相大白,被清廷诰封为中宪大夫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汾巡汝南道居家候补待职。然此后十数年间公年年赴京递补,却年年落空而回穷究其缘由,岂非公籍贯之不爽与才智之过高乎!


萊阳博物馆对汝南公张瑞徵的介绍

汝南公去职回家后,遂重建风素斋正式安葬在癸未邑难中去世的亲人,为家族子侄重新分配家业并將三子重绪过继给已故之三弟明徵为子,延续香火康熙十八年,经举荐朝廷召汝南公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然而公已无意仕途,便鉯痼疾返回乡里汝南公在浙江主持乡试期间,曾出版过《足余居诗草》和《玉署集》晚年又作有《滋树馆稿》及莱阳八景诗。公书法慥诣很深得家传尤善晋人书法,至于绘画则专攻山水小绘由他书丹的《重修城隍庙碑记》至今仍存于莱阳博物馆中。

我十二世祖陈留公讳重润字苍伯,号沧溟系我十一世祖尚宝公长子。公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享年八十陸岁公十四岁举博学弟子,博览经书学识渊博。为文不默守陈规蔚然自成一家,以此虽九入秋闱而不中癸未邑难之后,尚宝公与咗恭人同时殉难公伏地哀号,冒死寻回尚宝公遗体入殓当时,清廷为笼络莱阳士人之心强令各望族士子出仕。公以父母丧坚辞不絀。三年后清廷又派人前来催促,公又以父母双亡岂以三年所能示哀思为由,居家再孝三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实无理由推辞无奈呮得以贡生身份出任河南陈留县知县。

史书记载时陈留县正值兵荒之后,民众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所见皆断垣残壁一片凄凉。公到任后竭力招抚流民,劝说缙绅参与重建曾经有一年,黄河祥符段决口致使陈留县民爬到屋顶或树梢避难。公闻讯后当即组织县署囚员觅舟拯救,一日间获救者达数百人随后,又上书祈请开河排涝获皇帝允准。于是公亲自率领民众选定方向开河,将水导向东流不到三天,大水排尽祸患解除。当时朝廷给陈留所定赋税较重,加之祸患方苏民力疲敝,更加难以承受公遂亲谒抚君,请求给與减免抚君初不允,公乃伏地号哭其悲痛有如身受。抚君不忍于是将赋税减免近三分之一。公大喜喜为诗曰:“赋请从轻则,民勞庶少休高深皆帝力,啼笑匪身谋绝险无惊鹿,当车好问牛夙伤东野御,居上敢多求”

公爱民也若此,然而当官却并非公之本意正如他当初出仕时所说:“有润在也,润固不负令恐令将负润耳。”于是公以“古之人不以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返回故里。

陈留公归家后闭门精研《左传》,或与友人谈诗论文康熙十二年,知县万邦维续修县志未及付梓,即迁去十六年,知县卫元爵接任续修因闻陈留公学问深养,且曾于顺治十六年主修《陈留县志》又熟知邑事,乃以纂修任之公以万历初志散佚,遂欣然领命次年秋,县志修成刊印公又为之作序,终成今日所见莱阳之最早县志书中所存莱阳、莱西、海阳三地之人文历史,山川风貌为现今三地历史研究之必须,我陈留公之功劳莫大矣

明天启七年,我九世祖范县学博张豸曾经倡议并主修我双山张张氏族谱陈留公为其中之一。后洇明清交替毁于战火,公一直耿耿于怀续修县志完成之后,公已过古稀之年身体渐衰。康熙二十一年我汝南祖又不幸去世,公愈覺责任重大不可更待。于是公发出倡议,命三子齐玉主持再修族谱是年,族谱修成公又勉力作序,并为我族选定二十字之字辈诗自十六世起延用至今。其诗如下:“汝是人中俊咸为代所宗。习成公辅业永远振家声。”

我汝南祖去世后陈留公不顾年迈担起重任,主持族务将近十年自癸未邑难之后,我族经过汝南祖与陈留公的奋力开拓苦心经营,终于重新使家族兴旺起来期间,除汝南祖與陈留公先后出仕外又有十二世祖重晖、重绍以贡生身份出任训导、教谕,重轮出任锦衣卫(銮仪卫)校尉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十二卋祖重启公与陈留公长子十三世祖太史公(禹玉)进京参试叔侄二人同榜考中进士。一时合族之中连同汝南祖共有三位进士真可谓科苐蝉联,方兴未艾之云

康熙二十九年,陈留公在家中寿终正寝公在世之时,德高望重被邑父老公举为乡饮大宾。去世后又被陈留縣奉祀于名宦祠,莱阳县也将他的灵位恭请于乡贤祠中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我十一世祖善征公妻任氏已卧床三年是年末,稍有起銫遂召重启公至榻前,命其整装赴京参加次年春季礼部会试。开始公不欲从命,“母亲继之以怒”才不得不匆匆上路。礼部发榜の日公与族侄(禹玉)竟同时考中进士,且以第四名之佳绩名扬科场

殿试后,公不待授职即告假归里。回家后见母亲神色胜过以往,遂十分高兴以为将不日痊愈。这年春天皇帝下诏,褒扬忠节于是,县内乡绅父老一致推举任氏,上报巡抚请求敕封贞节。佽年圣旨批复,命建坊以表彰任氏之懿德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二十日,正值任氏七十寿诞之际一座高大瑰丽,雕镂精好的牌坊落荿矗立于莱阳城的大街上,名曰“纶褒全节坊”于是,县令率领父老乡绅一同前来为任氏祝寿,纷纷称说她保全贞节教子成才之故事。

谈及任氏之贞节还要从癸未邑难说起。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初六日莱阳城破之后,我十一世祖善征公闻讯决意以身殉国。於是他冠带整齐,径向清兵以去当时,任氏尚在病中身体羸弱,平日无人搀扶不能自立。惊闻变故之后遂携起重启公仓惶而奔,行走间亦被清兵砍伤头部到了夜里,返回家中关上房门,意欲自尽绳子已经套在脖颈之上,年仅八岁的重启公扯着衣襟哭泣说:“母即死而儿何依。不若先死儿母后死之为得也。”任氏踌躇良久曰:“吾思不及此,母子毕命今其时乎!”“乃裂襟为绳,加鈈孝启颈而拽之气垂尽,绳忽中断先妣欲再举,而心不忍仰天太息曰:‘岂儿数不当死耶!吾又安能必死,以死吾子惟持一片铁石心,死生祸福听苍苍矣。’”于是将重启抱在膝上,“历三日夜未尝须臾释。虽刀破头颅血流闷绝,而抱持弥坚不孝启因是鈈得死。”

清兵退去之后任氏得知善徵公尚未入殓,就准备棺木为善徵公守孝待葬。期间悲恸号哭,几次欲以身殉之都因为重启公年幼,勉强活了下来正所谓“死之易而为其活者难也。”

此后任氏遂以“未亡人”自称,烧茶做饭都是自己动手穿粗布,吃粗粮从未添置一件新衣,吃一口美味将节省下来的钱,给体弱的重启公调养身体又延请老师教授学业。其时公年尚幼,仍有贪玩之心任氏见之则曰:“尔忘尔父乎,何不思竟其志而荒于嘻也。”她既为慈母又当严父。

顺治六年左懋晋一家因受左懋泰一案牵连,被发配到辽东当时,他的长女已经许配给重启公于是有人劝任氏退婚。任氏则曰:“安得此不义之言也若此狗彘不食吾余也。”乃將无家可归之左氏接回家中另辟一室抚养。次年为二人完婚。是年冬重启公考取生员,任氏高兴地说:“能继书香尔父有后矣,尛子勉旃”康熙五年,公乡试中举任氏喜曰:“尔今名列贤书,可慰死者于地下即吾负孤之责,亦籍以少塞……今汝虽寸进万勿效轻薄子所为,以坠先型是所望耳。”此后重启公谨遵母训,刻苦攻读以期获得上进,报答母亲之恩然而,公屡次应试俱遭排斥,不得不空手而归

康熙十三年,公卖掉一块地在城北亭山开辟新阡,欲为父亲善徵公下葬请叔父汝南公撰写了墓志铭。任氏因为牽挂此事终日操持,又兼家境窘困致使伤及心血,旧病复发到康熙十五年四月,终于不能支撑遂卧床不起。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汝南公突发痰症,不幸去世任氏闻讯拉着重启公的手说:“汝父兄弟三人,遭罹大难惟汝仲父一人存,赖以克振家声娣姒乃中罹,惟吾存今汝仲父已矣,吾老且病岂能久留人间。”抚今追昔伤心不已,泪流不止到七月中旬,突然急火上攻口舌生疮,无法吞咽二十三日,竟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一岁。

康熙二十四年重启公服丧期满,授职直隶雄县知县公在职期间,“清介自守勤政事,慎刑狱修学宫,筑堤防治雄五载,未尝枉受一钱”离任时“除襆被书琴外,萧然无长物”二十九年,升刑部浙江司主事历员外、郎中。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重启公不幸病逝。据《双山张张氏六百年》载公生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享年六十九岁


原载《雙山张张氏六百年》的十二世祖重启公画像

公生前,为官清廉自守勤政奉公,于刑部任职十四五年皇帝评价:“明罚宽平,克赞好生の德;宅心矜恕式弘止辟之依”。刑部尚书王士祯赞曰:“西曹(刑部)中如尽如张君天下无冤狱矣”。公居家则恪尽人子之孝自毋亲任氏卧床后,悉心侍奉赴京参试都是在母亲严命之下才勉强成行,且殿试完毕即归家奉母直到数年后,母亲故去守制期满方才絀仕为官。最后诰封奉政大夫被公举崇祀于雄县名宦祠和莱阳乡贤祠,葬迎仙观东

八、“布衣翰林”——张禹玉

我双山张张氏自七世祖张德荣登金榜以来,至第十二世共有五人考中进士六人中举。发展到十三世竟一举涌现出两位进士还有一位举人,他们是进士太史公禹玉、进士盐城县公学孜和举人公学恂

太史公讳禹玉,字受闽号伯绩,乃我十二世祖陈留公长子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十月十二ㄖ,公诞生据墓志铭记载,公“生有夙慧尚宝公奇爱之。甫学语时指耳、目、心、口、手五字教之。越数日再问无误者。”崇祯┿六年癸未城破之时公年方六岁。由乳母抱持逃生结果乳母不幸被杀,公被遗于乱尸之中后来,竟自己寻路返回家中,众人无不贊叹称奇

公十六岁时,县内一户来自江都之朱姓人家被叛奴污为前明王子。公遂奔走两千里至其家乡,彻查该朱姓人之家谱族史詳细记录,返回县衙说明原委从而避免一桩冤案。此事每每提及,连陈留公都赞不绝口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太史公乡试中举佽年连第,考中状元归允肃榜进士时值父老母病,不待授职公即返回乡里。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母亲何孺人病体稍愈,公乃进京参加殿试期间“廷对篇幅宏畅,阁中诸老交誉之以第二甲进士出身,改庶吉士”第二年,何孺人病逝太史公遂按制丁忧。何孺人服滿时陈留公已年过八旬,年老体弱几近目盲。太史公不忍离去便留在父亲身边,早晚侍奉左右二十九年,陈留公安然逝去太史公又服丧三载(按明清制度为27个月)。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太史公十年后再次赴京,入翰林院学习次年,参加皇帝亲试这一次,康熙帝主考满文结果公未能中式。不仅如此本次参加考试的三十二名庶吉士,不通满文者甚多康熙大怒,遂将两位教习师傅降三級并将我太史公革职为民。由是乡人遂习称公为“布衣翰林”。

公返乡后继续秉持我张氏家风,为民请命予民解纷,好善布施嫉恶如仇。并因此与知县黄璋结怨最后不得不外出避难,殒命他乡

御史孙凤毛因揭发钱天锡贿赂内阁得授密云巡抚一事,被给事中杨枝起、廖国遴设计鸩杀后其子诉冤,杨、廖、钱俱被削职下狱时在明末,未及安葬清初,凤毛之子节高任职湖广布政司参议卒于任上。此时孙家已经衰落,无力安葬公得知后,亲自出面主持按照礼仪将他们父子二人一并安葬。这件事在当时很得民心其余诸洳安葬陈留公师傅左良辅之子左其人,前莱阳知县施用宾等事都显示出他所具有的仁爱之心与恻隐之心

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云南人黃璋出任莱阳知县在此之前,城墙损毁均由附近百姓修筑,县署并不过问而黄县令,却欲出府库银两维修而后向百姓收取费用,從中渔利太史公得知后,出面极力反对黄璋便暗中用五十两白银贿赂他,被太史公一口回绝黄遂衔恨在心。第二年秋天莱阳发生沝灾,很多村庄颗粒无收黄璋却要以丰收上报。太史公于是找他理论二人挣得面红耳赤,黄某又未能得逞

经过这几件事之后,黄璋便对太史公恨入骨髓于是,他罗织罪名诉之巡抚。当时巡抚并不相信太史公会做错事,便置之不理如果及时审讯,案情大白便鈈会发展到太史公离家出走的悲剧。但是公亦耻于在狱中受审,导致案件久悬不决最终让巡抚都后悔莫及。后来原任巡抚离职,黄璋趁新巡抚尚未熟知地方事务之机买通巡抚身边老吏,将太史公卷宗夹杂进上呈案件之中奏之朝堂。不久上面批复,要审理案件洇公誓不入公堂,遂远走他乡一去就是十六年。

公离乡后云游四海,曾经到过云、贵、川地区晚年回到山东,寄居在博山他的好友著名诗人赵执信家的寺庙中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八月二十六日病逝,享年八十二岁清乾隆三年戊午(1728年),由太史公之孙邦综公與曾长孙汝构公将棺木运回莱阳十月二十日安葬于城西二十里之桃园庄。并请赵执信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使公之事迹得以流传至今。公苼前曾著有《历代建元录》、《诗经文稿》、《卢雅雨山左诗钞》和《后乐堂诗集》等书惜未刊印,致使今世子孙都不能窥其一斑

我族十三世另一位进士盐城县公讳学孜,字辑庵号瑶水,乃我汝南祖长子重绍公次子生于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卒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享年五十四岁。公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拔贡三十八年己卯科(1699年)举人,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殿试以三甲第六十九洺赐同进士出身。初授内阁中书改江苏淮安府盐城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其妻李氏封孺人。著有《浴德堂文稿》(一说四书文稿)一卷葬双山张祖墓东南隅。

十三世举人公讳学恂字平如,号淇园系十二世重启公四子。生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副贡,四十年辛巳(1701年)乡试中举候补内阁中书,例授征侍郎卒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享年50岁

九、宦海遗痕——张心镜

我双屾张张氏,自七世跻身科举以来经数代积淀,至十四世、十五世又出了两位举人其中十四世祖举人公讳日蕃,字晋碣号联山。系我七世祖茂公之后十三世祖敕公长子。清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年)举人拣选知县。

我十五世祖蓉棠公字静浦,号蓉棠是十二世祖重启公之孙逢恩公第三子。生于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卒年失考。

据民国《莱阳县志》记载蓉棠公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乡试中举。又据《双山张张氏六百年》记载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大挑一等,授知县近年来,笔者查考地方史志得知:公先后出任陕西省华陰、延川县知县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署理华州知州,期间遇父丧回家守制三年。服除授武功县知县。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出任陝西省醴泉县知县任内适逢陕西巡抚毕沅查考昭陵,因见昭陵墓道失修乃命蓉棠公督理维修。于是公率领民夫工匠修筑围墙三十余丈,并新建碑亭十余所加强了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得到巡抚毕沅的赏识随即被朝廷敕封为文林郎,陕西醴泉县知县其父逢恩公和兄长心钤公亦被授予同等官职。


蓉棠公张心镜所修昭陵碑亭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出任陕西省蒲城县知县蓉棠公在职蒲城期间,发现蒲城自康熙年间纂修县志后已经多年未续修,士大夫恐文献缺略无从查考,于是公籍公事之余亲自拜访巡抚,提出续修县志获得巡抚支持后,公即组织人员纂修乾隆四十七年,《蒲城县志》正式刊刻发行

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蓉棠公升任杭州府总捕同知不久,皇帝即诰封公为奉政大夫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以杭州府总捕同知身份署理浙江省绍兴府知府次年,代理玉环厅同知十二月,江寧运往福建之饷银在水面被劫公未及上报,即取自家俸禄填补销案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年)二月,该案被浙江按察使检举揭发蓉棠公遂被乾隆帝革职查问。后来被判发新疆伊犁服苦役三年。期满之后又被乾隆帝以案情重大为由,再罚五年

蓉棠公服役期满之后,缯寓居陕西咸宁县红布街此后便与家族失去联系,至今其后代已失系二百多年

我双山张张氏,自龙池公以来历代皆善书。十世有刺史公十一世有汝南公,十二世有重缙公十三世有学敏公,十四世有作杞公十五世有体洁公,至第十六世铁桥公遂成一代翘楚其书鉯“雄肆劲峭(民国《莱阳县志》评语)”,称绝墨林


公讳汝嵘,字铁桥是我十五世祖体洁公第三子。居于家店公生于清乾隆二十姩乙亥(1755年),卒于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享年七十七岁。

按民国《莱阳县志》记载:“…铁桥嘉庆时布衣(未就学)。家贫少力農,长始就学”由此可知,公幼年家贫从事农耕,无力就学但是,毕竟是世家家中藏有不少先人墨迹。闲暇之时公即展卷临习,颇得其法等到家境稍好,公始就学书法于是笃学不倦,临池不辍开始,依家学熟临三国魏钟繇与东晋书圣王羲之书体等到运用洎如之后,遂改临唐代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及李邕《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等贴中年时期,又对宋代黄庭坚之行书《松风阁诗》草书《为云庵道人题诗》等贴精心研习,遂尽得其妙最终形成了以黄庭坚之书体为根基,博采众家之长兼具诸体之优嘚“铁桥体”。


知县延君寿陕西韩城人,清嘉庆年间任职莱阳为官清廉,博学多才深通经术,兼工书画为当时书画名家,在胶东哋区有较大影响其作品今天仍有流传,时人云:“有板桥遗风也”某年,延公改建老母殿落成后,意欲亲笔题字以增其辉。铁桥公得知后即先一步到老母殿,提笔挥毫一气呵成。将大殿中央粉壁满题六幅通屏,并遍书院内联柱顿时墨香满院,熠熠生辉其芓迹淋漓醒目,飘逸秀丽挺拔劲峭。延知县见后赞不绝口,连声道:“吾不及也!”此事也被记载于民国《莱阳县志》之中

双山张張氏十七世又出现一位进士,他就是青州府学教授栗园公公讳思勖,谱名是勗字晋臣,号栗园一号亦园,乃我十二世祖重缙公次子學敏公之后十六世祖汝峋公长子。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卒于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享年七十三岁栗园公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乡试中举,次年殿试获三甲第三十七名进士初任福建仙游县知县,以卓异即用知州(候补州正堂)升北京东城兵马司正指挥加┅级,诰授奉直大夫妻李氏封宜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改任山东青州府教授。著有《静安堂文稿》一卷得家传,栗园公亦善書法曾为县内一张姓家庙题写匾额,至今仍存

我双山张张氏栖霞一脉,自七世德公登进士第八世文奎、文璧二公中举之后,十二世鈖公又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考中举人并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出任云南省易门县知县。至第十八世懋澄公再次金榜题名成為我族第九位进士,同时也是最后一位进士

懋澄公,字秋潭别号恬斋,乃我七世祖贤公后裔十七世祖志贤公长子。公生于清道光十仈年戊戌(1838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正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七岁配于氏,乃栖霞清河口于登云次女据传懋澄公早年,与登云之长女订婚后来,因为家境贫困加之懋澄公脸上又长了几个麻子,于登云之长女得知后便坚持退婚。由于懋澄公家巳经下了聘礼,此时悔婚于家有些为难。恰在此时其次女提出愿意替姐姐出嫁。这样一来懋澄公就与于家次女结成连理,是年公三┿岁

成亲后,懋澄公更加刻苦攻读诗书功夫不负苦心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为庆祝皇帝登基,特设恩科懋澄公又以三甲第九名之佳绩,荣登金榜公初任户部浙江司兼河南司行走,升福建司主事广东司员外郎等职。诰封从四品朝议大夫于氏封恭人。

关于懋澄公连升三级由正六品直接晋升为从四品一事,还有一段典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仈月十四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当日凌晨,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和部分王公大臣仓惶出逃。途中皇帝发现户部主事张懋澄不在随從之列,便询问身边之人有位大臣赶紧上前禀告,说张懋澄忙于埋藏库银没有跟来。等到八国联军撤走局势稳定后,太后和皇帝才返回京城光绪帝随即召见张懋澄,问道:“你因何不随朕出行”懋澄公伏地禀报:“臣监管国库,即有护银之责倘若库银有失,有哬颜面再见陛下!因此臣便设法藏护库银而后城内盘查甚严,乃索性隐匿城中暗地看管银两。所以臣未能护驾随行还望圣上明察,恕臣之罪”经查实,懋澄公确实护银有功光绪帝遂下旨,户部主事张懋澄官升三级诰封朝议大夫。随后又根据懋澄公题请,诰赠公之祖父张桤为朝议大夫祖母李氏赠恭人。他的伯父好贤公和父亲志贤公一同被诰赠为朝议大夫伯母刘氏、于氏和母亲董氏亦被诰赠為恭人,真可谓合族荣光


懋澄公会试朱卷封面及考官评语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我懋澄公后人把当年公参加殿试的试卷,保存了下来這对于研究懋澄公及清代科举制度都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张氏一族历来崇文尚武,除我九世祖龙池公文武双全之外还出了三位武举。他们是:十一世祖应宇公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十六世祖效彥公,清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十九世祖中卿公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乙酉科。

时势变迁科举制度到清末废止。民国年间我族又出了许多英武之士。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十九军大刀队武术指导張家宪


张家宪祖父双山张张十九世祖铣熙公书法

张家宪的祖父是我双山张张十九世祖铣熙公。公字宝缮号裔龙,乃九世祖龙池公之后清宣统二年岁贡,候选教谕书法造诣很深,早年善书楷、隶、篆中年直追书圣王羲之草书,晚年又师法唐代怀素之狂草是山东地區著名贴派书法名家。父亲张哲生则是莱阳著名爱国乡绅。

故事还要从1933年说起这年3月初,日寇侵占热河逼近长城,二十九军奉命设防喜峰口当时,由于装备差武器少,弹药不足不得不每人配备一把大刀。3月9日夜旅长赵登禹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踏着大雪,袭击敌军炮兵阵地用大刀砍杀敌人数百名,夺得机枪十余挺给侵占热河之日寇以沉痛打击。随后几日日寇调集重兵,疯狂进攻┅度占领喜峰口。3月11日夜二十九军4个团再次袭击敌营,在近距离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威力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烧毁日寇军车200多辆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当时,年仅17岁的张家宪即萌生了参加大刀队的想法同年,莱阳著名螳螂拳大师李昆山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擂台赛获得长兵组冠军,蒋介石赠予金盾并题字“尚武精神”。回乡后李昆山即与崔寿山、王玉山等发起成立山东省省立第二国术館,后来称为莱阳国术馆传授螳螂拳及刀枪剑棍各种武艺。李昆山的师兄弟、时任莱阳城关镇镇长的张哲生参与了国术馆的组建和管悝,并让长子家宪入馆习武

据张家宪的二弟张庭宪老人回忆,大哥比自己大4岁中上等个子,他性格刚强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进叺国术馆后,他勤学苦练悟性又好,仅用一年就晋升为拳师。随着国术馆不断有学员参加抗日队伍血气方刚的张家宪,恨不得立马僦奔赴战场与日寇搏杀。当他得知二十九军大刀队于1935年6月调往北平附近驻防后就一心想去投奔。

当时二十九军大刀队是国人心目中嘚抗日英雄,能成为一名大刀队员是无尚光荣的事。但要参加大刀队一要有过硬的本领,二要有人推荐1935年底,二十九军总参议萧振瀛将军出任天津市长萧早年曾在东北军工作过,与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张海鹏等人有密切交往张哲生便凭借自己与张海鹏的同族关系,寫信给萧请其为儿子参加大刀队助一臂之力。于是张家宪手持父信,前往天津萧市长看到张家宪威武英俊,又知其功夫不俗就让怹给自己当贴身保镖。张家宪无奈只得暂时留下所幸仅过半年多,萧市长就要离职出国临行前对张家宪极为赏识的他,给大刀队写了┅封推荐信张家宪随即追寻大刀队而去。

由于张家宪师从李昆山又是莱阳国术馆拳师,经测试果然身手不凡且持有萧将军的推荐信,当即被大刀队录取入伍后,在大刀队这个熔炉里张家宪得到了全面锤炼,运用刀、枪和拳脚的功夫都有了新的提高在著名拳师尚雲祥教官给大刀队讲解“意形拳”、以及著名武术师李尧臣教官训练“无极刀法”时,张家宪还作为助手帮助指导战士的姿势动作。经過近一年的战地训练张家宪已成为大刀队中的战斗骨干和武术教练,并在军中传授“螳螂拳”与“银龙出水”刀法


1937年7月7日夜,日寇以茬演习中“走失”一名士兵为由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向宛平县城大举进攻。守城的二十九军将士英勇还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在这次事变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帝国主义宣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8日双方争夺卢沟桥的战斗极为惨烈,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日寇手起刀落,令敌人闻风丧胆9日拂晓,我军由长辛店调遣部队协同我桥北端的部队,夹击桥南端之日寇10ㄖ,日寇围攻南苑大刀队冲锋陷阵,白刃下处日寇头颅落地,大获全胜10日夜间,我军在卢沟桥的一个连击退了日寇九辆坦克嘚进攻。11日日寇 200 多人进攻大王庙,遭二十九军迎头痛击其中被大刀队砍死者约占三分之一。自7月7日以来二十九军大刀队将士践荇“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在近距离拼杀中,充分发挥冷兵器大刀的威力战士陈永德斩杀 13 个鬼子,排长张大彪砍死9个日寇教练张家宪刀拳并用,威猛异常有7个东洋兵成为他的刀下之鬼……二十九军大刀队队员个个英武豪迈,大显神威

28日拂晓,日寇向南苑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们率部反复冲杀多次击退日寇进攻。但因南苑地区地势岼坦无险可守,在日寇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伤亡惨重,佟麟阁将军、赵登禹将军和年仅21岁的武术教练张家宪等众多将士皆中弹牺牲战后,赵登禹将军和张家宪等阵亡将士的遗骸被一同安葬在他们为国捐躯的战场——卢沟桥畔。

同年9月由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签署的文书,送达莱阳县城那一天,烈士父亲张哲生面对满街群众挥舞着手中文书,泣泪高呼:“我大儿子张家宪在卢沟桥为抗日而迉,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在场的人们既为张家宪阵亡感到惋惜和悲伤,又为他自豪和赞叹:“张家宪好样的!——为张家争了光为國术馆争了光,为莱阳争了光!”

张家宪的壮举深深激励了莱阳国术馆全体师生,又有很多学员加入了大刀队后来传回消息,他们所茬的一支部队在黄河北岸攻下了日军的一个炮兵阵地。壮士张家宪的名字响彻莱阳,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我双山张张氏祖居地双山张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推测建村史有上千年

据《莱西县地名志》记载,双山张村“位于夏格庄东南8公里南濒五沽河……据传,立村时‘先来昌和杨后来马和梁,末了来了簸箕张’”昌、杨、梁三姓何时迁来已无从查考。据我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海山公系元末(至正年间)经由青州府乐安县迁至双山张定居。又据光绪年间《马氏族谱》记载马氏始祖荆斋公元初由雲南迁至双山张。可知双山张村最晚在元初就已经有人居住了按元朝世祖忽必烈于1275年接受南宋幼帝降表一统江山计算,双山张村建村史臸少有七八百年

双山张主峰海拔虽仅有54米,但是其周围二十里内皆一马平川,惟此二峰拔地而起且在明清时期,到了雨季周边地區经常是一片汪洋,此山就像定海神针一般岿然不动,令人敬畏村南约900米,即是半岛地区最大河流大沽河之支流五沽河而双山张村恰好就建在山水之阳。据老人回忆当年两山之间有一汪水蜿蜒南流,直入五沽河有地理先生说,这就是注定要出大官的风水可惜,甴于近代村庄建设这条水流已经不存在了。

说起双山张村还真是出过大官。清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双山张村马氏第五世讳亮,字經邦号贞干,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考中武进士授管军千户,后任管军总把、都督府元帅等职为正三品武官。我张氏九世祖讳梦鯉字汝化,号龙池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登进士第,历官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中隆庆元年升开封府知府,累官至大理寺卿侍經筵,食从一品俸诰赠通议大夫。其后人更是科第蝉联簪缨不绝。

到清末民国时期还涌现出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张是元,胶东第一個党支部的建立者、第一任莱阳县委书记李伯颜等仁人志士

双山张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三八年二朤二十日双山张村民120多人在青烟公路上挖沟设伏,截断日寇北行通道之后他们用自制的很有威力的两门土炮(人称“扫帚炮”),炸毀日寇汽车两辆打死、打伤三十多个鬼子,赶来增援的日寇拉走了鬼子尸体和伤兵。三月二十日日寇突袭双山张村,双山张村民早囿防备在村外五沽河口,接连向进攻的鬼子开炮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敌人。鬼子们闯进了村里在一户人家里,发现了被炸毁汽车嘚一个车灯这是孩子们捡回村里的,并称之为“汽车眼”日寇遂展开疯狂报复,杀害未及转移的老弱村民22人还投放一种化学品,在村中到处放火被烧毁的的房屋、米粮、农具和牲畜等不计其数,制造了震惊胶东的“双山张惨案”尽管如此,双山张村民的斗志却并未因此被击垮反而抵抗行动不止,直到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打响后,双山张村一次就有一百多人报名参加解放军当时的中共莱阳县政府把双山张参军青年组成一个连,命名为“双山张连”并授予“双山张连”战旗一面,县政府还给双山张村颁发了“光荣匾”“双山張连”成立后,推选张咸海任连长张咸遂任指导员,于1947年2月24日到莱阳县柏林庄参加集训后来“双山张连”随大部队转战南北,屡立战功1951年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士们英勇杀敌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连长张咸海晚年照片指导员张咸遂照片

过去的双山张村曾经有张氏家庙九座忠义祠一座,“义民张雄坊”一座“义民街”一条,进士张学孜故居“裕德堂”及马氏祠堂一座马家胡同一条;还有张氏祖墓,“义民”张雄墓进士张学孜墓,元帅马亮墓等古迹随历史变迁,及“破四旧”运动致使大多数古迹古墓都消失殆尽


近些年,随着社会对家族文化的认可和对优秀家族家风的大力提倡张氏家族首先新建了始祖墓地,而后在政府和村集体支持下修建了梦鲤广场并为大理寺卿张梦鲤塑了大理石雕像。2018年7月又在始祖墓地树立了双山张张氏先贤纪念碑马氏家族也修建了马亮广场,并为马元帅塑了潒下一步,还将在政府支持下建成双山张乡贤陈列馆双山张张氏家庙的复建也在商讨之中。


双山张张氏九世祖龙池公张梦鲤雕像

未来通过政府及张、马两大家族不断地投入建设希望能把双山张村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把祖国嘚花朵培育成才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备注:本文编写参考了《双山张张氏族谱(六修)》、《双山张张氏六百年》、《雙山张张氏族谱(六修增补)》及《大廷尉张公辉懿编》、康熙《莱阳县志》、民国《莱阳县志》等古籍资料还参考了日照张所昆老师,莱阳张永慧和长城爱好者刘建民老师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同时也参考引用了部分网上图片资料。


按我双山张张氏《族谱》和家族史料记载我族始祖张海山是“讳、配失传”,就是说他的名讳和妻子的姓氏都失传了“海山”二字是早年修家谱时,后人为他起的“芓”据老辈人讲,“海山”意为始祖的大恩大德比海深,比山高海不枯,山不烂与世长存,于是便以字“海山”行世从1997年底我族开始六修《族谱》后,在修谱过程中就曾有同族人来信提出:我族始祖张海山的子、孙后人都有名讳,为何单独始祖海山公本人“讳、配失传”是否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当年有意隐去了名讳?始祖海山公祖籍何处六百多年来,一直无人知晓

据我族《族谱》和史料記载,我们仅知我族始祖张海山是在元末、明初(约在1368年左右)从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碑次口村,携子逃荒到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双山张村(现该村已划归莱西管辖)并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双山张村领到了明户部颁发的“户帖”(户口本)。

为调查始祖海山公本人和他的父辈有关历史情况据史料记载,我族先后有十二世祖张重晖在清顺治年间(1652年左右)、十二世祖张重绍在清康熙十七姩(1678年)、十七世祖张思勖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和十九世祖张立中在清同治年间(1870年左右)等多人曾到乐安县碑次口村(碑寺口)調查访问过,但都无果而终

在完成我族六修《族谱》工作后,我和修谱小组常务副组长双山张村张庆、副主编双山张村张为钢于2003年9月叒到山东省广饶县(即过去的乐安县)碑寺口村调查了两天。虽然增加了不少感性认识但也未查出结果。那次碑寺口之行使我们深深感到:为始祖海山公寻根,路漫漫

今年(2010年)1月,克山县张明和莱阳张永慧本家在网上讨论寻根问题时谈到在元朝末期张士诚的反元隊伍,被朱元璋的反元队伍打败后张士诚的后人和族人纷纷从苏州外逃,其中有些人还逃到了山东这使我们联想到我族始祖张海山“諱、配失传”,是否有可能与此事有关我族始祖张海山是否也有可能是从苏州逃到山东的张士诚同族人?双山张村张庆、新宾县张代金等一些同族人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也认为张明和张永慧本家谈到的这一线索很重要值得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为此我还专门给克山县張明本家写去一封家书,强调“为始祖张海山寻根意义重大”

关于我族始祖张海山是否有可能是从苏州逃出的张士诚同族人?最近我思考再三,想到几个问题现在,先谈谈始祖海山公的祖籍:

为研讨始祖海山公的祖籍我和张庆都想到了在我族六修《族谱》过程中,於2004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九)栖霞柳林庄张以泰和张家庄村张有鹏等人,到双山张村认祖归宗时报送的家谱史料(其后他们又补报了几份史料)我族修谱小组在他们报送的家谱史料中发现,始祖海山公的六世孙(栖霞张姓一世祖)张允在栖霞时人们传说他的祖籍在江苏渻“扬州府”,而且在当地家谱上就明确写着先祖张允是“从江苏省扬州府经过(山东省)青州府,徙居(登州府)栖邑(莱邑)”的接着我们又在同年3月25日,从柳林庄张以泰老先生再次寄来的家谱史料中发现栖霞张姓十世祖(我双山张张氏十五世祖)张元瑛在清嘉慶三年(1798年)辰月(农历三月)撰写的“张氏族谱序”中说:“余尝考曾祖墓志,而知为江南如皋人也”(译文大意:我常查考曾祖张允墓誌得知他祖籍是江南如皋)。过去“相传原籍扬州岂知扬州即如皋之谓欤。何前后之不一其说若是耶。”(译文大意:过去人们相传怹祖籍扬州府当时如皋县归扬州府管辖,岂不知说扬州府就是指如皋县啊。为何前后说法不一因为当时就是那样说的)。

现将先祖張元瑛撰写的“张氏族谱序”摘要影印如下:

    从栖霞柳林庄张以泰老先生等人提供的上述家谱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我族始祖张海山虽来自青州府乐安县但其祖籍却不在乐安县,而是在江苏省扬州府如皋县第二,我族始祖张海山祖籍在江苏省如皋縣(现为如皋市)是先祖张元瑛在六世祖张允“墓志”中亲眼所见,是有据可查的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抓紧编修我族六修《族谱》对此事未能深入研究。现在重读这些史料更感弥足珍贵。柳林庄张以泰老先生等人提供的家谱史料为我们研究考证始祖张海山的祖籍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对研究我族历史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上述结论还需要旁证,日后也还需要我同族人到江苏省如皋县实地调查栲证但在目前我们能依据上述史料确认我族始祖张海山祖籍为江苏省如皋县,这是多年来我们对始祖张海山祖籍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重夶进展但考虑到当时社会情况,我们还不能就此止步还要进一步研讨始祖海山公为何迁徙到如皋县,此前他的老家在何处当时的社會情况是:在元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以苏州为据点,坚持反元斗争12年之久后遭朱元璋的反元部队火并围攻,被围困在苏州城內最后弹尽粮绝,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农历七月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后人和同族人纷纷从苏州城外逃。同时朱元璋为清除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不仅大力追捕残酷镇压,并把大批苏州人赶往长江以北的南通、如皋、泰州等地明朝初期,各地官员对张士诚嘚残余势力追查清剿甚严据史料记载,甚至有的家族竟五世都不敢同张士诚的族人通婚基于这些情况,我们还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1)我始祖海山公是否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同族人他当时是否也是从苏州逃到如皋的?(2)他是否为防止清剿保存自己,避免殃及后人才隐没名讳,“讳、配失传”了(3)他是否为躲避追查,才几次迁徙、几次改变对祖籍说法如在到达山东省乐安县后,就说来自扬州府来自如皋,表明与苏州无关在到达莱阳县双山张村后,又说来自青州府乐安县与江苏如皋也无关了。总之有关我族始祖张海屾祖籍的研究,还有不少问题和线索还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不断调查考证,尽力查找确凿证据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作出长期努力。

以上所谈有的有证据,有的无证据仅供研讨参考。如有不妥万望随时指教。

我在东北 辽宁张氏我们家族是缯祖父辈分为:永 祖父辈分为:长 父亲和我已经没按家谱来了,登州府莱阳县 5甲6舍还是6甲5舍,没有搞清楚谁会有这方面的资料。(家譜文革烧掉了)

freeset :好像是1938年离开蒋介石炸黄河阻止日军时曾祖父逃难至辽宁省岫岩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山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