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塞上江南南用西夏文怎么写

编者按:  山川秀丽的宁夏,既有塞外边陲的雄浑壮丽,又有南国水乡的灵秀旖旎。从唐代诗人韦蟾笔下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到生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的宁夏“古八景”,无不凝固记录了彼时宁夏景观的自然形态、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今天,我们放眼新宁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涌现出诸多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景观、新景致。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祁瀛涛 王莹)7月28日晚,“宁夏新十景”颁奖暨原创歌曲展演晚会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历经近一年的征集、推选、评选,“宁夏新十景”面纱揭开,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为“宁夏新十景”获奖嘉宾颁奖。“宁夏新十景”景观名单(以首字拼音为序)艾依春晓古堡新影贺兰晴雪黄河金岸回乡风情六盘烟雨沙湖苇舟沙坡鸣钟神秘西夏水洞兵沟    据介绍,开展“宁夏新十景”征集评选活动,是讲好宁夏故事、传播好宁夏声音的有效举措,是传播丝路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活动开展以来,引起区内外群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景观文化的认同,提升了宁夏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宁夏对外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征集评选活动中,组委会坚持依法依规推进,按照既定的程序和环节,坚持突出宁夏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兼顾地区分布和重要景点分布,采取群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景观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了景观的文化内涵、意境韵味、用词优美,体现了社情民意、社会认同和约定俗成,体现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2014年10月,组委会办公室面向全社会发布征集“宁夏新十景”公告,拉开了“宁夏新十景”征集评选活动的序幕。11月23日,家住吴忠市利通区金塔小区的退休老人杨森翔通过电子邮件寄来推荐信,并为自己选出的“新十景”配上精美的图片和诗词。11月26日,银川市86岁的离休老干部张启明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将一封长达8页的推荐信交到记者手中。老人在信中说:“宁夏的美景实在数不胜数,为难之际,特选出12景作为参考。”在征集、评选期间,很多来自基层的“草根评审”纷纷给心中的宁夏最美景投出选票。2015年6月,组委会在自治区主要媒体和五市党报上正式公布了100个候选景观名单,并开通书面、网络(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投票。  据统计,征集评选活动期间,“宁夏新十景”专题网页访问量达到400万人次,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260万人次。截至日零时,共征集到区内外群众推荐的景观文化作品5924件。在投票阶段,截至6月23日18时30分,共收到选票77.3万余张,其中有效选票642730张,网络选票398941张(其中区外选票88094张),微信选票73840张,手机短信选票14823张,书面选票155126张(其中区外选票538张)。组委会办公室采取公众投票与专家投票、其他投票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了30个入围景观建议名单,经组委会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并于7月7日在主要媒体上公布了入围30个景观名单。7月15日,“宁夏新十景”入围30景媒体发布暨抽奖活动在宁夏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活动公布了“宁夏新十景”30个入围景观,并经电脑随机抽取征集阶段景观推荐中的优秀奖和提名奖获得者。  文化景观诠释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也延续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命力,“宁夏新十景”评选活动虽已结束,但作为自治区新打造的文化品牌,不仅围绕“宁夏新十景”的文艺创作如火如荼,对“宁夏新十景”在区外的全方位推介也开始全面启动。6月28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6集纪录片《贺兰山》开机拍摄,将全面展示宁夏地区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带建设;自治区文联将组织一批艺术名家编撰《宁夏景观文化丛书》;央视国际频道“中华情”栏目组来宁拍摄的专题片《塞上江南·宁夏》也将于8月初在央视播出;宁夏卫视组织“宁夏新十景”拍摄团队携手国内一流后期及特效团队共同打造的“宁夏新十景”发现之旅宣传片8月将与观众见面;以“宁夏新十景”为主题的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活动8月启动;自治区旅游局还将邀请香港国旅等知名企业参与“宁夏新十景”旅游线路产品运作和宣传推介工作。无论有没有WIFI,都要看!MV出品:宁夏旅游吃货(微信公众号)“宁夏新十景”景观释读艾依春晓宁夏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贠有强  城市因水而显得灵性。像很多城市一样,行走在银川市金凤城区东西方向的任何一条街上,总会经过一条南北方向的水系,那就是与银川人相伴为宾的艾依河。艾依河正如她美丽动听的名字一样,像一个缓缓行走着的回族少女,左顾右盼,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从南到北,穿城而过。河水清澈平缓,或宽或窄,岸边多垂柳、杨树、沙枣树、榆树,以及各种绿化灌木、松柏。每逢初春,各种植被在春风吹拂下开始复苏,慢慢的开始变黄,泛绿,出芽。随着春的脚步加快,植被芽叶逐渐伸展繁茂,树叶枝条随风浮动,影映在艾依河水面中,倒影清晰如画,微风袭来,水面微波粼粼,袅娜动人,让人如痴如醉。人们行走在岸边,嗅闻万物复苏的气息,看着河边休闲的垂钓,间或有不知名的鸟叫声传来,不经意间便被这春的景致感染了,恍惚间人在画中行。宁安大街艾依河桥、亲水大街、艾依河桥、艾依河陶然水岸等河段都是感知艾依春晓的绝好去处。  艾依河到底什么来头呢,还得从2003年说起。当时,为了把银川建设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宁夏在充分考虑了银川城曾经的“七十二连湖”历史,从现有水资源的实际出发,因地势疏导,开工建设了今天的艾依河。艾依河充分利用黄河水、天然降水和银川湿地、湖泊等水资源优势,南起唐徕渠永家湖退水闸(永宁县境内),北至平罗县沙湖,沿途连接阅海、沙湖等数十个湖泊湿地,接引了银川防洪的六个拦洪库和两个滞洪区。艾依河建成后在改善沟道水质、调节地下水位、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标准、保障湖泊湿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美化了人居环境,成为银川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顾河道建设初期,当时,人们还为这条人工河的命名讨论了一番,到底是叫艾依河还是叫爱伊河,大家争论不休。总之,叫哪个都觉得有道理呢。可喜的是,2005年艾依河阅海段正式开始通航运营,人们闲暇之时泛舟艾依河,游览观看银川美景,别是一番感觉。今天,艾依河早已成为“银川平原绿色飘带”,成为大银川建设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古堡新影宁夏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 贾虎林  坐落在银川市西夏区的镇北堡是明清时期的边防要塞,由“老堡”和“新堡”两座坐西朝东的黄土夯筑的古堡组成。“老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相传修建“老堡”时,风水术士为择址走遍贺兰山麓后才选中此地。1738年宁夏府大地震中,“老堡”被摧毁,后在“老堡”北面修筑了“新堡”,历经风吹雨打,至20世纪初成为废堡。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在80年代初将镇北堡介绍给电影界,后以两座古堡为基础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揭开了镇北堡历史新的一页。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影视城中以古朴、荒凉、原始、粗犷、民间化为特色,展示了往昔中国西北乡镇风情,既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著名影视城,是中国西部片和古装片的最佳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西部影城引起了许多电影艺术家的浓厚兴趣,被称为“神秘的宝地”,《牧马人》《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以及《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嘎达梅林》《书剑恩仇录》《逆水寒》等数百部影视剧在此地拍摄。这里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内外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影视城之冠,故被称为“中国一绝,西北大观”。西部影城为新时期中国影视业做出了独特贡献,获得了“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  西部影城不但保留和复制了在此拍摄的140多处著名影视场景,还保存了拍摄部分影片的原景和道具。西部影城有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各种展厅、电影资料馆、放映厅等影视服务设施,古装摄影、骑射、姓名作诗等多种娱乐活动,剪纸、泥塑、布艺、刺绣、糖画、草编、活字印刷等民间艺术表演。游客可以利用影视剧组留下的场景道具服装体验角色扮演,制作MTV、影视短片、模仿秀表演,让每一位游客“来时是游客、走时是明星”。  镇北堡西部影城是人文历史景观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借影视艺术之体,还民俗文化之魂”,再现了祖先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游乐方式,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北方小城镇的缩影。贺兰晴雪宁夏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贠有强  在晴好的天气里,伫立在银川街头或其他任何一个视野开阔之地,抬头向西望去,一座巍峨的山脉映入眼帘,那便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贺兰山。贺兰山地处宁夏西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南北走向山脉,长约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最高海拔3500多米。山体巍峨壮观,峰峦叠嶂,崖谷险峻,松涛澎湃。如果定睛细看,特别是在初秋至仲春,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山脉之巅随山势走向呈现出一抹蜿蜒的白色,整个山头如少女披絮一般,难道是积雪吗?没错,这便是贺兰山上的积雪,宁夏大地上著名的“贺兰晴雪”景观所在。  早在明代,就藩宁夏的庆王朱栴在其主持编修的《宣德宁夏志》中记载了旧西夏“八景”,其中“贺兰晴雪”位列首景。庆王朱栴最有才华的儿子朱秩炅曾赋诗描述贺兰晴雪胜景:“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雪难融。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民间也有“贺兰积雪六月天”的说法,外地人初来宁夏常有“举目不望贺兰雪,错把银川当江南”的地域错觉。今天,随着气候变暖,贺兰山上的积雪虽没有过去那样厚重,但仍能看到积落于山巅松柏之上的雪白。仲春之际的银川平原已是花红柳绿,山上却依然积雪不融。人们抬头远眺,不由被眼前的晴天雪景和身边的盎然春意所吸引。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人欣赏“贺兰晴雪”后或可深入贺兰山探寻山巅积雪下的美景,领略每个山口的奇特风姿,感悟沧桑历史的丰厚底蕴。在这里既可游览滚钟口马鸿逵避暑山庄、拜寺口西夏双塔、苏峪口原始森林、贺兰山岩画等,还可一睹贺兰山下神奇的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的历史云烟,接受历史与人文的双重洗礼。黄河金岸宁夏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贠有强  黄河从甘肃进入宁夏,出峡谷而进平地,土地辽阔,水流缓稳,形成了肥沃的卫(中卫)宁(中宁)平原和银川平原,这里物产丰富,水稻种植、枸杞栽培、名贵中药生产驰名中外,尤其每逢水稻收获季节,绿浪翻滚,稻香扑鼻,蔚为壮观。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由南到北,顺黄河而下,沿岸依次排布着沙坡头、黄河圣坛、一百零八塔、青铜峡大坝、黄河楼、黄河大桥、滨河新区、黄沙古渡、石嘴子等景观与工程。无论是站在黄河楼上远眺,还是乘坐飞机向下俯瞰,都会看到河水灌溉良田的美丽景观,看到沿黄河依次分布的城市、景点,让人不由的感叹“天下黄河富宁夏”果然名不虚传。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宁夏黄河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此屯垦,开始了引黄灌溉的历史。两汉“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修建汉延渠等灌溉渠道,农耕经济相当繁荣。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周宣政元年(578),陈将吴明彻被打败,北周政府把三万战俘迁到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据考证,至唐代宁夏开始大面积水稻栽培。唐代诗人韦蟾曾赋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经过汉族移民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共同屯垦开发,使自然风貌与文化特征双重交融,打造出了久负盛名的“塞北江南”。明代封藩宁夏的庆王朱栴编纂的《宣德宁夏志》收录的旧西夏“八景”,就以“良田晚照”、“汉渠春水”这样的景观描述了宁夏黄河岸边的情景。清人张金城编纂的《乾隆宁夏府志》中记载有“长渠流润”的引黄灌区风光。可见,昔日黄河岸边的农业生产景观是何等壮观。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的回汉儿女,立足实际,把握区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打造“黄河金岸”、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的战略构想,赋予了“天下黄河富宁夏”新的时代内涵。经过人们的努力建设和不懈奋斗,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黄河金岸的轮廓。沿黄两岸由南向北延伸的滨河大道宽阔平坦,像一条金色的珠链将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等城市连为一体,城市集群作用正在发挥出来,必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城镇间保留的农田、林地、水面等绿色空间,与城市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构成了一幅现代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图景。回乡风情宁夏社科院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 王晓华  当你来到塞上回乡宁夏,立刻会被回族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深深吸引。回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呢?这还要从遥远的古代说起。早在唐宋时期,众多西域各国“胡商”“蕃客”伴着丝路悠扬的驼铃来到中国,谱写了中西方友好交往的动人篇章。蒙元时期,蒙古人的金戈铁马横扫西域,东西方交通豁然开朗,众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民跟随着东归的铁骑,追逐着先辈的梦想,来到遥远的东方,散居到全国各地。他们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随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平坦无垠的银川平原,沟壑纵横的六盘山区,建筑宏伟的清真大寺拔地而起,民风淳朴的回回村庄散布四方。回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互相通婚,世代繁衍,互为邻里,同甘共苦,成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  无论你来到吴忠的回族新村,还是固原的乡间小院,都能感受到回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回族年轻小伙喜欢戴平项或六棱形的圆帽,上面刺绣着精美的图案,充分显示出男子的阳刚之气;年老男子则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显得精神矍铄。妇女们常戴色彩多样的盖头,已婚女性的盖头多为白色或黑色,显得庄重大方,气质高雅;未婚女孩的盖头就鲜艳多了,像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在花丛中,把女孩们的脸庞映衬的更加美丽动人。回族人民热情好客,当你随意来到一户回族人家做客,远远就能看到主人热情洋溢的笑脸,他们会拉着你的手说“色俩目”,把你迎进屋后,主人会端出各种各样、新奇美味的清真食品让你大快朵颐,酥脆可口的馓子、色泽亮黄的油香、香辣扑鼻的羊杂碎、肉质鲜嫩的羊羔肉,还有手抓羊肉、羊肉泡馍……不要说尝了,就是闻一下,也会让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回族的“盖碗茶”也非常好喝,茶碗里放着红糖、白糖、红枣、柿饼等多种辅料,清香可口,沁人心脾。吃完美食,饮完香茶,你一定会口齿留香,赞不绝口。宁夏回族讲究卫生,每天都要沐浴净身,打扫庭院,把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回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每当节日来临,回族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后,大家还要前往祖先墓地,为逝去的亲人诵经祈祷,许多回族穆斯林在节日期间举行婚礼,更加增添节日喜庆气氛。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天上璀璨的星辰一样夺目。“花儿”旋律高亢豪放,曲调悠扬婉转,让人听完后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美妙感觉;口弦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似枝头鸟雀欢噪晨晖,又如丝路驼铃叮咚作响;剪纸体裁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无论在窗户上、墙壁上、顶棚上,还是箱柜上,都可以见到回族妇女创作的“五谷丰登”“农家乐”等作品;刺绣精美多样,争奇斗巧,盖头、枕套、鞋垫、坎肩上刺满了各种花纹图案,真可谓百花盛开,多姿多彩;建筑翘檐斗拱、庄重肃穆,中伊合璧,美不胜收,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伊斯兰装饰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每一块制作精美的砖雕,每一座用来宣礼的“邦克楼”,都印证着历史的沧桑;武术流派众多,风格独特,民间素有“张家的枪,何家的棍,马家的软功,赵家的劲”之说,踏脚由回族武术“弹腿”发展而来,对抗性很强,茶余饭后,踏脚者在空地上你踏我躲,你攻我守,围观者呐喊助威,鼓掌喝彩,直到分出胜负方才尽兴而散。  回乡处处好风景,风情万种把客迎。相信你来到宁夏,一定会流连忘返,乐而忘归。  六盘烟雨宁夏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贠有强  登临宁夏南部著名的六盘高峰,这里的云海烟雨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地气候受山势影响降水充沛,四季雾气笼罩,水雾交融,互为映衬,甚为美妙。雨水细如烟雾,近观山体郁郁葱葱,翠绿欲滴,如诗如画,似置身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雾气来临时,蔚蓝的天空、高峻的山岭、苍翠的树木、蜿蜒的公路、湍急的溪流顿时朦朦胧胧,如梦如画。雾气散尽时,村落、农田、绿树、鲜花又如水墨画般由浅至深逐渐清晰,群峰峻岭、山花碧草一览无遗。  南北走向的六盘山不但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而且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等黄河水系河流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山路曲折险狭,因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而得名。《宣统新修固原州直隶州志》所载的固原“八景”中就有“六盘鸟道”,客观反映了六盘山山路崎岖艰险、道路难行的现实。六盘山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荟萃了野荷谷、胭脂峡、老龙潭等八大景区的70多个精华景点,具有雄、奇、俊、秀之特点。  六盘山古称陇山、鸡头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吉县境内的葫芦河畔至今仍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诞生地。六盘山地灵人杰,先后涌现了东汉大书法家梁鹄、魏晋名医皇甫谧等英才。六盘山沿线自古就是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古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无不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繁华。六盘山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关中、北控塞外的战略要地,受到中原王朝高度重视。秦始皇曾途经六盘山北巡边疆,汉武帝刘彻六出六盘巡视边塞、炫耀军威,唐太宗李世民、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也都在六盘山留下了历史足迹。明朝修复了六盘山脚下的故原州城,改名固原城后将其作为陕西三边总督驻地,统领陕甘军政。随着清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六盘山虽成为内陆地区,但烟雨更浓,风雨更烈。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实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谱写了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的历史更加辉煌。沙湖苇舟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薛正昌  沙湖旅游区位于平罗县姚伏与西大滩之间。沙湖,作为沙丘与湖水的结晶,是由碟形洼地经多年积水而形成的自然湖泊。沙湖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荟萃的结果。初为渔湖,后因水源的变化而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湖里开始生长出丛丛芦苇,也引来了珍奇候鸟在这里栖息。沙湖的形成很早了,沙湖的得名亦历史久远,明代《嘉靖宁夏志》里已有“沙湖”的名字并约定俗成,文化的融入渐趋丰富。湖水的南岸,是4平方公里面积的沙丘地貌。沙湖的水与其相邻的沙丘环绕相融,构成了它们独特的世界,湖光沙色,造就了它们奇特的景观。  与沙湖相邻的“沙丘”,是贺兰山前洪积扇地貌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物——砂、沙砾和少量土相融,在洪积扇下缘出现的沙丘,是在新生代第四系时期形成的。历史以来,这里呈现的就是原始状态。清道光九年(1829)修成的《平罗县志》,在写到平罗名胜时说:“平罗地处沙砾,人迹罕至”,“山河外一片黄沙”,独沙湖为荒漠中一泓碧水。  河水改道的后果就是破坏与创立。即使小的水系发生改道,同样会带来局域性的地理变化。水域的变化,形成了沙湖的生态格局。水是生命之源,湖水的增长会改变周围生态。裸露了年代久远的沙丘,当源源不断的水源浸润这里后就孕育了它的灵性。现在我们看到的沙湖,芦苇摇曳,蒲草茂盛;水波潋滟,粼粼闪烁。湖中一丛丛芦苇与湖水相拥,沙丘与湖水相环;湖水映衬着束束芦苇,映衬着起伏的沙丘……远山近景皆和谐有序并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给游人。蓝天白云的日子,湖水、绿色、沙丘相融,将江南的水乡与北方的沙丘有机地融在一起,再现的是江南的清秀与塞外的雄浑。沙湖之秀,秀在这里;沙湖之奇,也奇在这里。  泛舟湖中,是一大赏心悦目之事。碧绿的芦苇,随风阵阵摇曳;清澈的湖水,波光涟滟而闪动,偶尔还有沙湖大鱼跃出水面,腾空给游人一个惊喜,那瞬间的感觉在别处是很难寻觅得到的。冲锋舟,享受的是快感;大龙舟,品味的是秀水丛苑。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让游人陶醉。多种画面与意象的结合,都会让游人在这个天地中享受天南地北的景致。?  沙湖美景的生成,除自然因素处,主要是人的因素。人发现了这里的美,创造了沙湖之奇。1986年,自治区政府将沙湖及周围地带列为重点保护区并实施禁渔保护。1989年将这里辟为旅游景区后,以沙湖为中心的沙漠文化开发已浮上水面,而且发展很快,一年以后沙湖得以正式命名。虽然在明代史料里已有“沙湖”的称谓,但作为一种旅游文化意义上“沙湖”的命名意义更为重大。1991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沙湖时题写“沙湖”二字,揭开了沙湖发展的新时代,为沙湖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并提升了其文化品牌。历史写就了这样辉煌的一笔,既为沙湖文化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明天,也为沙湖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正缘于此,沙湖赢得社会认可的牌子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高,作为国家5
A级景区、35个王牌景点之一,既是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也是十大湿地之一。沙坡鸣钟宁夏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张玉海  沙坡鸣钟也叫“金沙鸣钟”,位于中卫县城西16公里,腾格里沙漠最南端,黄河第一入川口处的世外桃源——沙坡头。这里山沙夹河,景观奇特,融雄山、长河、奇沙、绿洲于一体,兼具西北雄奇之风与江南秀丽之美,被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中国最美的地方”。  “游遍中国万里路,长忆宁夏沙坡头。”黄河自黑山峡排空而下进入中卫后,水势平缓,用一个大“S”把巍峨香山与金黄沙洲连接成一个罕见的包含“阴阳双鱼”的“太极图”。清晨,沙海日出,凫鸥戏波;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远眺沙海长河,恍惚间似能看到诗人王维正骑着毛驴从盛唐缓缓行来。即使是万物凋零的冬季,这里也是分外不同:雪落沙坡,冰覆河川,远山兰黛,日落驼峰。一股天阔地远,万古悠悠的沧桑伴随着悠悠鸣沙,让你的眼、你的心瞬间宁静澄澈。  沙坡头是世界上少有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治沙成果于一身的综合旅游景区。新发现的几段丝路古道遗址就位于沙坡头区迎水镇至甘塘地区,至今车辙犹存。这里首创以草格沙障为代表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用最经济、简洁、原始的方法,成功驯服了沙魔,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梦想,谱写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称号。世界上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穿越沙海,畅通无阻,与铁路两侧绵延几十千米的绿色屏障,形成“铁龙穿沙”“沙岭笼翠”的新景观。  当然,最奇特的还是享誉天下的“沙坡鸣钟”。这座会唱歌的沙丘,高达100米,呈月牙形伫立在黄河拐弯处,2000多米、呈鳞片状分布的沙浪之中。自丘顶下滑,沙飞声起。天清气爽时,其声像杂技演员抖空竹那样铮琮脆响;雾重风大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地质结构,其响声又像洪钟巨鼓,沉闷浑厚。《弘治宁夏新志·详异》说:“沙关钟鸣,城西四十里,沙关朝暮有声如钟,天雨时益盛。”相传,沙丘下是座一夜间被风沙淹埋的古城。沙响,其实是城门悬挂的神钟在不停地示警。沙丘下的泪泉,是城中人哭泣的泪水汇聚而成。  沙坡鸣钟是我国四大鸣沙和中卫八景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闻名天下。北魏曾在这里设立鸣沙镇,后世历有沿革而鸣沙之名从未有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元志:鸣沙河,即宁夏中卫鸣沙山南黄河也。
”  飞沙直下声如雷,索道横空渡长河。今日,这里已经建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黄河索道、泛舟漂流、沙漠冲浪、驼铃远足,让你可以尽情地飞翔在黄河之上、沙海之中。就连穿沙而过的火车声,仿佛都化作了新的沙坡鸣钟,飘荡在天地之间。神秘西夏宁夏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保宏彪  当你来到银川市西郊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一定会被广阔戈壁滩上矗立的9座高大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圆锥形巨冢所深深震撼。西夏这个湮灭千年神秘古国的沧桑历史支离破碎,辉煌文明直到19世纪才为人所知,为人们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谜。庆幸的是,随着西夏学者探寻的脚步,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正在被慢慢掀开。  西夏()是由党项首领李元昊所建立的,通过融合党项文化与中原文化,其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6000多个构思独特的西夏文字是其典型代表。西夏文作为一种已经消亡的、无人可识的古老文字,原本只存在于那些尘封许久的西夏文献中。随着大批西夏文物的发现,经中外多位大师的研究,中国学者李范文历时半个世纪编撰完成了被誉为“破解西夏文字金钥匙”的《夏汉字典》,使西夏文这一失传千年的死文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魏晋南北朝末期,尚未开化的党项羌族还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一带从事原始游牧业。他们民风彪悍,尚武好勇,按姓氏结为部落,拓跋氏位列党项八部之首。隋唐时期逐步内迁至陇东和陕北,揭开了党项崛起的大幕。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不懈努力,雄踞西北的“大白高国”赫然屹立。西夏立国190年,传承十代帝王,疆域最广时“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先后与宋、辽、金呈三足鼎立之势。勤劳智慧的党项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明,不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留下诸多历史印记,而且在科学技术领域工艺高超,寒光逼人的夏国剑、光莹坚韧的冷锻甲、可穿洞札的神臂弓、发石如拳的旋风炮无不令人艳羡。西夏凭借纵横驰骋的铁鹞子、步履如飞的步跋子、驼峰用炮的泼喜与宋、辽、金、蒙古长期对峙交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曾饮恨长叹,六次征讨才攻灭西夏。国破家亡的恐惧笼罩在西夏遗民心中,他们为躲避蒙古铁骑而不得不四散分离,或南下返回最初居住地,或被俘后征调戍守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或逃亡青藏高原成为所谓的“夏尔巴人”。党项这个曾经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活跃了一千多年的古老民族就这样随着历史云烟悄然消逝,只留后人面对诸多谜团怆然长叹。  回首西夏这个神秘古国的千年沧桑,仿佛瞬间进入悠深的历史长廊。当年叱咤风云的党项民族和特色鲜明的西夏文化早已隐没在历史深处,融入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留与后人凭吊。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古老的西夏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持续热播,使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西夏走入广大民众,娓娓讲述悠远历史与古老传奇。水洞兵沟宁夏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 贾虎林  位于银川市东南的水洞沟经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形成了独特的“雅丹地貌”。大自然的力量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风洞、摩天崖、卧驼岭、断云谷、怪柳沟等二十多处奇绝景观,或原始古朴,或险峻奇绝,或苍凉怪诞,或悠远宁静,充满了原始底蕴的神秘和历史积淀的厚重。水洞沟的神奇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而且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3万年前,一群远古人类生活在水草丰美、鸟兽众多的水洞沟。随着气候变化,时代变迁,水洞沟逐渐湮没在历史深处。直到20世纪,远古人类的遗骸和打制石器才被发掘出土。水洞沟是我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举世瞩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现已出土上万件石器,是中外考古学家们的钟情之地。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面貌的主题博物馆,以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真实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震撼人心。水洞沟凭借遗址独特的人文光环和大自然魔力所打造的奇特美景,远近闻名。当你来到这里,或在遗址博物馆欣赏古人类影像,或在野外徒步寻觅先人遗迹,或乘船领略湖光峡谷的美景,或驰马品味天地的辽阔,或坐滑索跳蹦极体验高空惊险刺激。  500年前,明朝将士在水洞沟枕戈待旦,长城、沟堑、城堡、峡谷及开凿于绝壁之上的藏兵洞共同组成了明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站在残损的土夯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和南边的水洞沟景区一览无余。在沟壑纵横的红山堡大峡谷中,多处土洞隐藏于悬崖峭壁之上。洞内岔道左盘右旋,庞大的地下工事犹如迷宫,这便是民间传说中的藏兵洞。洞内设计巧妙,机关、瞭望台、兵器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北方的鞑靼、瓦剌虽能突破明军防守寇掠宁夏地区,却无法攻入红山堡,这应该就是藏兵洞立体防御工事的积极作用。  水洞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悠长:从3万年前到500年前,从史前文化到边塞军旅文化,从大漠边关到江南秀色。如此美景,令人难以忘却!游人在此不但可追溯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还可登临长城远眺塞北壮景,感悟红山堡的历史时空,参观藏兵洞的诡秘神奇。漫步在沟底古道,欣赏断崖、碧水、芦苇、野鸭共同构成的宁静幽谷,放飞心情,忘却城市喧闹,享受世外桃源的乐趣。宁夏新闻网微信历史消息:如果此篇内容对您有用,请点赞或打赏小编。责编:姜美 编辑:小三八 电话:5029811 5029812邮箱:,感谢你的关注!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塞上江南是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