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轨迹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黄龙骑士团论坛是全战玩家自费建立的非盈利性游戏社区,请勿在论坛内发表违反中国互联网管理条例的帖子,请勿在论坛内发广告,请勿恶意灌水。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即日起将启动邮箱激活账号及限制新账号发帖功能,带来不便敬请谅解,谢谢合作。 附:
查看: 7254|回复: 13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很久沒寫文章了! 暑假末期寫了篇文章。。。。。不過還沒寫完全就是了!
篇名叫&西方軍樂歷史發展軌跡&,總共有四篇~
目前完成三篇,最後一篇&有空&再寫~
但這三篇應該夠完整的把發展脈絡釐清,剩下的最後一篇只是說明現代的發展軌跡而已。最後一篇可能涉及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話題,或許我不會貼到這裡來。因為軍樂發展到現代變成了一種民粹控制工具,始作俑者就是&納粹&,還有&蘇聯&。軍樂發展到現代也變成一種庸俗娛樂的取向流行音樂流派,不再是過往作為國家禮儀的高不可攀的形象。
構思了滿久的,中文網路很難查找資料,中文有關的圖書也很少說及,所以寫的內容或許有很多謬誤,敬請包含!
精华帖!!!
总评分:&佛罗林币 + 30&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西方軍樂歷史發展軌跡第一篇
& & 現代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家標誌;國旗、國徽、國歌、國花。還另外衍申出諸如;國鳥、國樹等等。同樣的,軍隊是國家對外維護主權,對內安定社會的重要支柱,尤其軍隊是國家外交與政治的對外延伸,是兵不刃血展示國力威嚇潛在敵人的實力象徵,必然的也有其代表性的圖騰。軍隊圖騰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軍旗、軍徽、軍歌與軍樂。這篇要談的是&軍歌與軍樂&,但偏重於軍樂,軍歌只是附帶說明。
& & 軍歌與軍樂互有關聯,但未必對等,任務目的與使用功能未必一致,軍歌通常會伴隨著樂曲而高歌,有歌無曲的現象較少發生,但軍樂曲未必有歌詞可供唱頌,有曲無歌經常如此。軍歌主是為了提高認同凝聚與振奮人心士氣而言,軍樂主要是以軍禮檢閱而論。但兩者都有其同等的傳統代表性,兩者可以是這個軍種、兵科、團營連隊的效忠圖騰。
& & 現代軍歌與軍樂的主流是以西方近代發展而來的音樂流派為主。簡單的概括;西方軍歌與軍樂起源於13世紀,開創於15世紀,發展於17世紀,成熟於19世紀,普及於20世紀,現代21世紀則拓展成一種普羅大眾的通俗文化音樂。
& & 此外,還要說明的是,軍樂(Military Music)的定義是甚麼? 需要包含哪些要素與條件才能稱為軍樂? 許多人對於軍樂普遍認知通常很模糊,認為軍樂是一種軍政宣傳與蠱惑人心的激昂樂曲,不過是為了某種目的或印象而服務的打手音樂,或是節慶遊行時鑼鼓喧天的喜慶熱鬧音樂,一群人敲敲打打沿街而走,後頭與兩旁群聚著許多看熱鬧的人們,軍樂也不過是衣彩亮麗的人們演奏著吵雜難聽的一種音樂。或者,凡是曲名標題後綴冠上某某進行曲的就是軍樂,凡是婚商喜慶的遊行樂曲當然也是軍樂的一個類別,或是交響樂團、木管樂團、管樂團等樂團演奏的進行曲式樂曲者皆屬於軍樂,或是只要是軍隊、學校及民間團體的步操樂團所演奏的也是軍樂的一環。
& & 事實上,軍樂不是一般民眾想像的那樣簡單,軍樂是有著軍事任務與用途,及軍事禮儀與檢閱的一種音樂。在樂曲的編成上有嚴格的與詳盡規定的軍事教範,用以規範因應人、時、地、事、物等的不同而演奏相對應的規範樂曲,這些樂曲通常是在軍隊中具有歷史與傳承意義上的音樂。這些音樂或是為了在戰場上便於指揮調度而發展,即所謂依號令而動;鼓號齊鳴衝鋒陷陣,或是鳴金收鼓後撤整隊。按軍事號令而發展出來的音樂最著名的例子即是西班牙國歌「皇家進行曲」,這類型的軍事音樂稱為「征戰軍樂(Martial music)」。或是在行軍途中為了激勵士氣而發展出來的行軍音樂或歌曲,也稱為「行進曲音樂(March music)」。或是應用在軍事禮儀上相對應的禮儀步驟樂曲,或是軍事校閱中演奏相對應的軍事團隊單位代表性樂曲等,這些專用於軍事任務與軍方單位的都統稱為「軍事領域上的音樂(Military Field Music)」。
& & 為了能演奏軍樂而發展出來的專業樂隊編組則稱為「軍樂隊(Military Band)」,是由軍方或是官方成立的正式專業部門,編組有人員、器材、經費、官銜職務等。如軍方編成有軍樂兵科,最高長官通常稱為軍樂總監,官銜或是上校甚至是將官軍銜,而過去幾乎是每個營與團都會編組成一支十數人左右的軍樂隊,每個連隊至少有兩名軍號手與軍鼓手。19-20世紀初,世界主要列強軍隊,除了作戰任務與後勤任務的兵科以外,軍樂兵科是陸海軍通用兵科,也是編組人數規模相當龐大的兵科,但也是一支最被人忽視的重要單位,美國19世紀中的內戰時期,北方聯邦軍各營團的軍樂兵相加起來竟佔有十幾萬人之多。
& & 軍樂隊是軍隊編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兵科,自古以來即與軍事相關的任務息息相關,不會因時代的演進而淘汰,只是會溶入這個普世價值觀的社會來適應這個平民訊息爆發的時代。因此,現代軍樂隊經常性的在民間舉行音樂會,演奏的曲目也不再局限於嚴肅的傳統軍樂,或是演奏改編的軍樂或是一般流行樂曲來達到娛樂人民的任務,以化解人民對於軍隊的疏離感,爭取人民對軍隊的持續支持。而現代世界也因美國式步操樂團(Marching Band)的世俗娛樂取向的影響,軍樂隊在親民音樂演奏會上不斷的在自我調適,溶入了美式步操項目,從樂曲的選擇到樂團編制,從樂隊的隊形到花槍表演等,世界各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所謂軍樂節表演即是如此,有如一場盛大的花車遊行。
& & 另外,與西方軍歌及軍樂有重要關聯性的是鄂圖曼帝國的西亞文明,東亞的中華文明則是另一個受到西亞文明影響的獨立流派,但這兩個文明的軍歌與軍樂傳統都在19世紀西風東漸之時消失沉寂,改以西方軍歌與軍樂的模式為主流。不過,鄂圖曼帝國新軍傳統的軍樂仍保留有古代的歷史曲譜與演奏的形式,在現代復古的努力下仍可見到昔日的丰采,而中華文明傳統的軍歌與軍樂卻是徹底的消失殆盡不復存在。以下先來說說這兩個文明已成過往雲煙的軍樂簡述,然後再來談談西方的軍樂簡述。
& & 在述說現代軍歌與軍樂的起源就要談到&鄂圖曼土耳其軍樂隊&。目前已知最早的文書紀錄是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有關軍樂團與合唱團的官方史書紀載。這支軍樂隊才是現代銅管軍樂隊與步操樂隊最初的雛形模式,與現代軍歌與軍樂有間接的關聯影響但不是直接承襲的源頭,現代軍歌與軍樂是直接承襲西方文明的模式而非來自鄂圖曼帝國的西亞文明模式,這點必須要釐清概念。
& & 穆罕默德二世蘇丹的軍樂與軍樂隊,即是「鄂圖曼土耳其禁衛軍(Ottoman turkish called janissary)」或稱「新軍(Janissary)」的「梅赫泰爾(土耳其語:Mehter)」音樂與合唱團及其演奏的樂隊「梅赫泰爾恩(土耳其語:Mehter&n)」。&Mehter&是由兩個不同字義的土耳其字根所組成的術語名詞,&mih&是&大&的意思,而&ter&則是&非常大&的意思,兩字組合成的&Mehter&則意指最高軍事與禮儀所使用的音樂,因其具有特殊的軍事意義,因而賦予了「禁衛軍音樂(Called janissary music)」這專有術語名稱,其字義與現代軍樂的意義上是相同。而&Mehter&n&則是指演奏&Mehter&音樂的新軍所屬軍樂隊,這個軍樂隊是固定編制在新軍中的獨立單位,專責演奏梅赫泰爾音樂,也因樂隊具有軍事專業與任務的性質,賦予「鄂圖曼土耳其軍樂隊(Ottoman military band)」的專用術語,其意義相等於現代軍隊編制內的軍樂隊。
& & 鄂圖曼土耳其軍樂隊所使用的樂器型式與編組方式也是近代軍樂隊的先驅。在使用的樂器上,有卡巴嗩吶(Kaba zurna)、小號(Trumpet)、喇叭(Horns)、鈸(Cymbals)、鐘(Bells)、小銅鼓(Small kettledrum)、手鼓(Frame drum)、三角鐵(Triangle)、低音鼓(Bass drum)(類同定音鼓)之類的木管、銅管與敲擊樂器等,這些樂器的組合及其合奏出的樂曲也構成了現代軍樂的主旋律音調來源及軍樂隊編制內樂器的主要構成。在樂隊編組上,鄂圖曼土耳其軍樂隊是首先確定軍樂隊領隊指揮官的編成,首次確定行進節奏與步操等相關程序,首次以樂隊及合唱互相搭配的軍樂隊。
& & 鄂圖曼軍樂的型態與使用目的,也與當時代的歐洲軍隊的思想觀念上明顯不同,歐洲各國軍隊並沒有真正的常備軍編制,作戰的主力是雇傭軍,軍隊效忠於聘僱的地方封建諸侯,是私人的武力而非國家武力,但鄂圖曼新軍則是國家與君王的武力,這種差異性使得歐洲與鄂圖曼軍隊的軍歌與軍樂使用目的不相同。歐洲軍歌與軍樂皆來自於民間,主要是用於征戰的軍事信號與招募兵源的宣傳遊行,鄂圖曼軍歌與軍樂則主要用於國家層級的軍禮檢閱之高規格儀式。
& & 由於鄂圖曼帝國在19世紀以前是歐洲及地中海的國際列強之一,曾一度兵鋒抵達中歐的奧地利維也納附近,並占有南歐巴爾幹半島及東歐的匈牙利與地中海大部分島嶼,這種武功威勢必然會衝擊影響歐洲軍樂的發展,新軍獨有的&梅赫泰爾&軍樂及其軍樂隊形制及意義以及所使用的樂器等,逐漸的為西方的歐洲文明所吸納,在歐洲文明成為世界主流文明的今天,歐洲軍樂與軍樂隊成為軍事音樂的主流,反觀土耳其新軍的梅赫泰爾軍樂及其軍樂隊在1823年即因新軍的覆滅而沉寂中斷。直到1953年於現今土耳其共和國為慶祝梅赫泰爾成立500周年紀念,而在伊斯坦堡重新恢復古代軍樂團與合唱團的建制,目前這支樂團隸屬於伊斯坦堡博物館管轄。
★ 1720年鄂圖曼土耳其新軍之軍樂隊畫像 ★
畫像中的騎馬樂隊配備有類似現代的定音鼓、大鼓、喇叭、小號等現代樂器鼻祖。
★ 伊斯坦堡博物館梅赫泰爾軍樂隊 ★
★ 鄂圖曼軍樂 - 先祖與父輩 ★
Ottoman Military Music - Ceddin Deden
& & 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有文獻紀載軍歌與軍樂的紀錄,如「詩經〈秦風.無衣〉」即為一首能歌能舞的軍歌。宋朝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七樂部五《樂志》曰:「何承天雲︰鼓吹蓋短簫饒歌,軍樂也。黃帝使歧伯所作,以揚德建武。」。又曰:「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以從軍也。」。中華軍歌與鼓吹軍樂源於上古黃帝興起於兩漢,上下古今傳承了數千年之久,是中華文明的長久歷史傳統,間中或有所增補替換,卻不曾因朝代的更迭而消失,但在末代王朝的清朝建立新軍放棄了這項傳承,之後代清建立的政權更徹底的完全拋棄,以至於現在不復蹤影。而當世界各國正在復興自己過往失去的古老傳統,唯獨這個曾經號稱東亞病夫的文明古國依然沒有任何長進。
& & 鼓吹軍樂隊編組型態及樂曲旋律節奏與使用目的等和現代軍樂隊及軍樂曲非常類似,只是較為原始。其中的&騎吹&是騎在馬上吹奏木管樂器的笳或角或橫笛或嗩吶,及銅管樂器的大小號等,雙手持槌敲擊提鼓或是定音缸鼓等的打擊樂器,與現代騎兵軍樂隊相類似。&短蕭饒歌&用於行軍、出巡、郊祭等儀式,與現代步兵軍樂隊類似。&橫吹&或稱&鼓角横吹&是在軍中列隊演奏,這與現代銅管軍樂隊與步操樂隊相類似,只是這些個中國古代鼓吹軍樂的編組模式及軍樂曲目與演奏型態都已經失傳殆盡。
& & 中國鼓吹軍樂也是深受西亞文明的影響,使用的樂器種類也多引用自西亞各民族的樂器,樂曲也深具西亞遊牧民族粗曠與強烈節奏的韻律感,但把這些樂器與樂曲組合編排成為一種規制的鼓吹軍樂,這是中華文明的獨創而非模仿,是中華文明原創的一種音樂型態。雖說這種原創軍樂在現代已經消失,但有無影響到現代軍樂的形成?應該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因為中世紀的回教文明與鄂圖曼帝國的新軍樂隊與中華鼓吹樂相同點甚多,沒有一點關聯好像說不通,但沒有文獻紀載能證明些甚麼,只能推測或許在海、陸絲路通商的往來,中華鼓吹樂的一些形制傳到西亞去。或是在唐朝與新興的大食帝國接觸與征戰,蒙古元朝的征服與擴張,明朝初期的鄭和七下西洋等三個時期的大規模接觸與交往中傳至西亞。
★ 河南鄭縣南朝墓彩色鼓吹畫像 ★
徒步行進中的鼓吹樂隊。鼓吹畫像磚有兩塊,上圖磚塊繪有奏樂者五人;由右至左,一人吹橫笛,一人吹排蕭,兩人吹長角,一人吹笳。
下圖磚塊繪有奏樂者四人;由右至左,兩人吹角,角長而彎曲,口端上昂繫有彩幡隨風飄揚。兩人擊鼓,鼓繫掛腰間,右手執槌敲擊。
★ 1900年俄羅斯軍官手繪的滿清鼓吹軍樂隊 ★
& & 西方基督教文明雖然承襲了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但其軍歌與軍樂的發展卻與上述的兩個文明沒有直接關聯,現代西方軍歌與軍樂初始發軔於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期,在14世紀初十字軍雖然已經沒落,但帶給社會衝擊的效應卻正在發酵,此時人民擁有較大的經濟與經商往來的自主權,經濟與思想逐漸萌芽開化的民間產生了一種新興的行業,即為中世紀「雜耍團」的崛起,英文為「Jugglers」,德文為「Spielleute」,法文為「Ménestrel」,德文的&Spiel&這字根是&遊戲&的意思,&Leute&則是&人&的意思,Spielleute是指&雜耍之人&,也是德文「步操樂隊(Spielmannszug)」的字源由來,同時這個&Spiel&字根也是西歐、北歐諸國民俗樂隊的名稱來源,有民俗音樂的含意,如同法文的&Ménestrel&,有雜耍的字義但也包含有音樂家或是歌手的涵義。
& & 中世紀雜耍起源於8世紀,但在13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開始興盛流行於歐洲大陸,尤其是以鬆散自由城邦為主體的萊茵地區與德意志諸邦最為流行,這些眾多的雜耍團並非單純的以雜耍為目的,許多的團體是由雜耍人加上「吹笛人(Pfeiferrecht)」等諸多人士結合而成,在13世紀的文獻上即有紀載;「吹笛人大肆宣揚的吹奏橫笛與敲擊大鼓的沿街遊行」,這與現代的步操樂團大致相同。雜耍團是歌詠十字軍東征的英勇事蹟與故事為主軸,所使用的樂器與樂曲也參雜了東方異國的風格與特色,尤其是14世紀開始興盛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影響甚深,諸如東方的木管樂器卡巴嗩吶以西方的木管橫笛取代,東方特有的打擊樂器的大鼓原封不動的吸納,東方用在軍事方面具有強烈節奏感的樂曲也被接納模仿,東方異國樂器與樂曲對於當時民智尚未開化的西方群眾而言可說相當的驚奇與驚豔,這種街頭表演型態被視為是西方近代征戰軍樂與現代軍歌與軍樂的起源。
★ 現代復古雜耍樂團 ★
& & 時間快轉至15至16世紀,以封建貴族與騎士作為作戰主力的時代已然過去,但還沒有形成國家常備軍的徵兵制度,在這過渡期間歐陸各路諸侯大量聘用「雇傭兵(Mercenary)」為作戰主力,傭兵來源最初是個別招募自北義大利人,而瑞士聯邦乾脆以整軍團輸出的方式出租給招聘之人,最後因戰爭的大量需求又以德意志南方諸邦的傭兵最為搶手。這其中又以「瑞士傭兵(Swiss mercenaries)」最為有名,歐陸的教廷、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們爭相聘用,原因是瑞士傭兵驍勇善戰,戰場紀律嚴格著稱,更重要的是瑞士傭兵仿古代「馬其頓長矛陣(Macedonian phalanx)」發展出以「長矛兵(Pikeman)」加上「戟兵(Halberdiers)」混編的步兵方陣,以廉價的裝備有效的擊敗昂貴裝備的重裝騎兵,這種瑞士方陣為日後歐陸戰場主流的「四方陣(Gevierte ordnung)」及「西班牙方陣(Tercio)」的先驅。
★ 歐洲中世紀瑞士長矛步兵方陣對抗重裝騎兵示意圖 ★
& &&&要形成這種密集的混編步兵方陣對戰重裝騎兵的衝擊,混編單位戰術運動較為複雜,要不斷的嚴格要求戰術訓練與戰場紀律才能達到作戰效能,15世紀中期典型的瑞士陣型呈三線戰術隊形;「前衛(Vorhut,van)」,「中央(Gewalthaufen,centre)」,以及「後衛(Nachhut,rear)」。普遍認知的瑞士陣型是在前進時以三個橫隊梯次而進,前衛先在預定的點上與敵方接觸,而中央則從前衛後方稍左或稍右的位置平行前進。要士兵們按照前述戰術運動並確實一致的執行就必須用到軍事信號,使下達的號令能即時的讓士兵們在戰場上整齊劃一的執行戰術運動命令,而這個軍事信號就由軍中編制內的橫笛手與鼓手吹奏敲擊戰鬥信號曲,以五鼓三步的節奏協調統一步伐,讓士兵們作出一致的相應戰術動作。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相應的不同戰鬥信號,這些戰鬥信號曲各有不同的戰術運動含意。戰鬥信號通常曲調簡單而重複,直到戰術動作結束為止。16世紀德意志傭兵「國土傭僕(Landsknechte)」的興起也承襲了瑞士傭兵這種戰鬥信號,並用之於軍中行伍,接著往後全歐洲的軍隊也跟著如此模式。
& & 也許要問,為何要用橫笛與鼓作為戰鬥信號?13世紀以前的中古歐洲使用的戰鬥信號是原始小號喇叭,一種直長且無節流閥的管樂器,或是獸角製成的角號,或是木頭製成的喇叭等,這些原始的軍事信號吹奏不出較為複雜的組成音符,對於15世紀的軍隊來說顯然是落伍了,再加上前文所述的緣由,這些來自於瑞士與德意志的雇傭兵日常生活中就已經很習慣於雜耍團吹笛人的笛鼓樂曲,這是當地的民俗樂器與民俗音樂,理所當然的就以笛鼓樂器吹奏敲擊的樂曲作為行軍與戰鬥的信號曲。但初期限於樂曲賦格發展不全,樂器組合簡單等因素,也僅止於有限的軍事目的。這要到16世紀文藝復興末期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時才有所改進,這時音律擴展繁複,樂器也進行增進改良,同時王權的擴張與國族觀念的形成,使得國家常備軍的制度得以逐漸建立,宮廷樂師的興起與加入軍樂曲目的編曲,以及與東方鄂圖曼帝國的交流中獲得新進觀念等,讓軍樂得取得飛躍式的發展。
★ 16世紀法蘭德斯(低地荷蘭)笛鼓「集合信號(Assemblee)」曲示範 ★
★ 16世紀法蘭德斯(低地荷蘭)戰曲「威廉頌(Het Wilhelmus)」曲示範 ★
威廉頌另一歌曲標題為&威廉凡拿騷&,是現在荷蘭王國通行的國歌,號稱是世界最古老的國歌,原是法國一首15世紀時的戰曲改編而得。原曲的旋律非常緩慢而顯莊嚴,是因為中古歐洲深受基督教聖歌的影響所致。
& &&&17世紀是歐洲文藝復興發展的末期,隨著歐洲文明的逐漸強盛壯大,西班牙帝國與大英帝國的崛起與海權的擴張,葡萄牙與荷蘭的全球海上殖民貿易等,歐洲軍樂也有著長足的飛躍進步,原本只是作為行軍戰鬥信號樂曲的軍樂,也因國際之間交流的頻繁,為了展示國家實力與外交武力的威嚇,軍樂開始成為軍團的代表性圖騰,也是諸侯王室與權貴的圖騰象徵,甚至更提升到了國家層級的圖騰象徵。此時西方軍樂不再局限於征戰信號曲,也擴展到了軍禮檢閱與皇家禮儀的層次,樂曲的繁複形式與樂器的種類也有所增長,並加入了許多新的元素與獨創的風格,在這之中以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領先世界各國發展的最為快速。
& &&&16世紀末期對軍樂發展有極大貢獻的首推「盧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盧利是17世紀法國路易十四時期著名的宮廷音樂家,深得國王的寵愛,一生創作了不少的著名樂曲,其中也包含了他為號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的軍隊譜寫了眾多軍樂曲。17世紀早期的軍樂曲是歸類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軍仗樂曲,很少有音樂家願意譜寫軍樂曲,更不要說由著名的音樂家為軍樂而創作,由於盧利的加入創作與法王路易十四的欣賞與支持,加上此時的法軍威震歐陸國勢鼎盛,使得軍樂曲的地位大為提升,讓軍樂得以走入宮廷的契機,使軍樂曲在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 此時的歐洲列強逐漸的嶄露頭角,除了遏止了東方回教文明在歐陸的擴張,並轉守為攻的逐退與收復被回教徒攻佔的歐陸領土,消弭了數百年來的隱憂外患,這時才有行有餘力的向海外四處擴張殖民。歐洲各國依仗的就是文藝復興所帶來的新思維、新觀念與新技術的大改革,從愚昧落後的黑暗歐洲一躍而為領導世界的文明主流。同時,軍事上的不斷革新讓歐洲得以用武力作為全球經商殖民的堅實後盾,為因應軍事發展的迫切需求,戰場上的征戰信號樂曲變得更加繁複多樣,不再是那單調乏味毫無韻律感的純粹音符,旋律變得更加雄壯威武,讓士兵們更能振奮精神挺身上戰場。也因歐洲音樂界的飛躍提升,軍樂的視野也得到擴展,納入了如流行歌劇、芭蕾舞劇、音樂劇,及不限地域、民族之民俗樂曲等,使得軍樂也能繁衍出分支流派,除了充作軍隊的軍事作用以外,還能適應社會各階層的需求,下至娛樂百姓的遊行活動,上至皇室宮廷的禮賓典禮。我們可以從留存的畫冊圖片中看到歐洲軍樂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的重大變化,從樂器式樣的變革到曲譜的繁複多樣,從樂隊組成的擴張到有系統發展的知識學說,對比其他文明千年不變的消沉,有如走到了文明發展瓶頸。在彼消此長之下,莫怪為何西方軍樂凌駕於世界成為主流,西方文明站在世界的頂端。
& & 為了便於系統的歸類與解析,有關軍樂衍生出的派別一併在下面文章說明。這是因為19世紀是西方軍樂的成熟時期,是承接17世紀以來的發展巔峰,17世紀到18世紀只是初具規模但尚未完備。
★ 17世紀軍樂曲示範 ★
★ 蘇格蘭羅伯特國王進行曲(1314-King Robert of Scotland March)
號稱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軍樂曲,創作於1314年。法國西部濱海省分,南部與西班牙接壤的地區與蘇格蘭居爾特民族有血緣上的關聯,蘇格蘭英雄也是當地居爾特民族的英雄。現在是法國山岳輕步兵的兩首軍禮進行曲之一。
★ 盧利 - 皇家進行曲(Lully - Marche Royal)
★ 盧利 - 黑色火槍兵進行曲(Lully - La Marche des Mousquetaires Noirs)
★ 盧利 - 皇家火槍兵進行曲(Marche Des Mousquetaires Du Roy)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西方軍樂歷史發展軌跡第二篇
& &&&歐洲自17世紀軍樂大革新開始,到進入19世紀後已經發展出一套完整且複雜的成熟系統,19世紀的百年間是西方軍樂成熟壯大的時期。因歐洲大陸是眾多列強爭霸的時代,每個主要列強都有興亡史,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思考模式與發展方向,不能一併而論,只能大致的歸納幾個類型作為參考。
& & 上文前言大略的談到軍事音樂(Military Music)或說軍樂,是泛指;「軍事領域上的音樂(Military Field Music)」之統稱。顧名思義,軍樂是與軍隊息息相關的一種音樂,也就是攸關於軍事性質的一種音樂型態。此外,東西方文明各有其軍事音樂的發展進程,在現代來說,西方歐洲軍樂構成了世界主流,東方亞洲軍樂被認為是走入歷史的遺跡裡,過往東方曾有輝煌軍事成就的鄂圖曼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等,除了鄂圖曼恢復了部分傳統軍樂曲作為一種民俗表演之外,其他文明軍樂曲早已斷絕掩埋無人聞問。因此,這裡談論的只是與西方軍樂有關的論述。
其定義是指:軍事史上具有特定戰術意義的音樂型態
& &&&在軍中就是要依號令而行止才能成方圓,尤其是在激烈的戰場上能隨時傳達作戰部署與戰術行動的戰鬥信號(Signals for Battle)尤關緊要。最初的軍事信號只是以三種構型簡單的軍號、軍鼓、軍笛等樂器作為主要的軍事信號樂器,這三種樂器合稱為&軍鼓笛&,以單種或是兩種或是三種組合的樂器不斷重複吹奏敲擊音符所構成,使部隊單位及軍事人員依不同的信號而進行動作與部署,這些號令隨著時代進程被刻意的編組成好聽的短曲旋律,而不再是單調乏味的高低音符。
& & 因為是以軍號、軍鼓、軍笛作為主要的演奏樂器,樂曲的主旋律當然以此為準,而其中又以步兵單位使用的笛與鼓這兩種信號曲為大宗,因此演奏這類型的軍樂曲被稱為「笛和鼓(Fife & Drums)」軍樂,演奏的軍樂隊稱為「兵團鼓(Corps of Drums)」樂隊,這是為了區隔與其他現代不同類型的軍樂與軍樂隊的一種歸類模式。
& &&&軍號包括了小號(Turmpet)」,「自然小號(natural trumpet)」,「富魯格號(Flugelhorn)」等在內的銅管樂器。軍號是歷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世界各地通用的軍事信號樂器,最早期是以獸角製作的角號吹奏軍事號令,以幾個單一的高低音符所構成。18世紀演變出較為多樣的音符組合成一個類似短曲的信號,到了19世紀的軍號隨著樂器本身的精進,軍號與軍鼓的互相搭配逐漸成為軍令主流,吹奏的音符較為繁複多樣。目前現代各國軍中還普遍存在的軍事信號樂器,各國各自都編組有不同軍事任務的信號組合,這類信號都以短曲的形式以軍號吹奏出樂符,使軍事人員在聽到樂曲進行動作與部署,主要是操課信號或是軍事典禮部署或是軍事禮賓宣揚與宣達信號等。
& & 現代軍號的用途是以軍事目的為主,禮儀目的為輔,通常是以單一的軍號兵吹奏短曲信號來傳達軍事上某項號令,只在以禮儀為目的之場合時臨時編組成較多人數的軍號隊吹奏宣達號等的短曲,很少有單一種軍號樂器組隊吹奏出較長的軍樂曲,尤其是步兵使用的軍號幾乎都是一小節短曲即止,騎砲兵使用的軍號樂曲則較長,但多數也是以四個左右的小節重複的變化吹奏,軍號多數是與其他樂器搭配吹奏長曲形式的軍樂曲。因此現代各國軍隊沒有單一的專業軍號樂隊成立,只有臨時編組的軍號小隊,民間則較多,尤以法國民間成立的社團樂團較多,原因是法國自19世紀拿破崙時代開始,法國軍樂旋律較常使用軍號,慣常以嘹亮的軍號穿插整首曲子,為法國近現代軍樂獨有的特色。
★ 軍號軍事信號示範樂曲 ★
示範的是現代美軍現役的軍號信號曲
★ 戰場軍號樂 - 美軍撤退軍號(Retreat)
★ 宿營軍號樂 - 美軍宵禁軍號(Tattoo)
★ 榮譽軍號樂 - 美軍榮譽禮軍號(To The Color)
& &&&軍鼓包含了「定音鼓(Timpani)」,「低音鼓(Bass drum)」,「高音鼓(Tenor drum)」,「小鼓(Snare drum)」等在內的打擊樂器。軍鼓也是歷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一種世界各地通用的軍事信號樂器,具有音頻寬廣及聲音傳播遠等特質。在人類的聽覺上,具有節奏感的鼓聲是一種催眠的魔力,讓人在吵雜的環境中輕易的辨識出來,能蠱惑人心也能安撫人心。中國古代有一鼓進(攻擊發起),鳴金停止二鼓再進(調整隊形),三鼓車馳徒走(衝鋒陷陣)的步操戰術應用。同理,西方軍隊也是聽鼓聲而行止,鼓手一般配置到連隊,而步兵營組成的兵鼓隊即是現代兵團鼓軍樂隊的由來。加以鼓這種樂器製作簡單也無須高深的技巧,攜帶也簡便,非常適宜隨軍出征作為軍事信號與軍令傳遞的任務。
& & 現代軍樂隊並未成立以單一鼓樂器為主的打擊樂器軍樂團,但在一些主要大國的編制內,尤其是傳統歐洲列強的英、德、法、俄等國,在其正式的軍樂團裡有單一打擊樂器的任務編組,人數可以有數人到數十人之多,這個編組的主要任務是在軍事禮儀與檢閱儀式上作為參與部隊或是軍樂團進場前導之用,或是在大型的步操軍樂表演中作為節目的一環。
★ 軍鼓軍事信號示範樂曲 ★
示範的是19世紀法國步兵用軍鼓信號曲
★ 法蘭西第一帝國列隊前進信號鼓樂(Pas Cadence)
軍號與軍鼓搭配軍事信號示範樂曲;
示範的是19世紀法國步兵用軍號與軍鼓搭配的信號曲
★ 法蘭西第一帝國撤退曲(La Retraite)
示範的是19世紀薩克森王國步兵用軍號與軍鼓搭配的信號曲
★ 薩克森王國宵禁信號曲(S&chsischer Zapfenstreich)
& &&&歐陸列強傳統上是以橫笛作為步兵專用的軍事信號樂器,豎笛不是,風笛也不是,風笛只適用於英國特有的軍樂進行曲傳統。橫笛作為軍事信號的歷史也頗為悠久,因為樂器本身構造簡單,可以在吵雜的戰場上吹奏出高頻率的音符,讓人耳容易收聽辨識,且吹奏無須花費許多時間訓練樂手等,使得橫笛成為從17-19世紀以來就是軍中普遍使用的主要軍事信號。橫笛搭配軍鼓的高低音配,使之吹奏與敲打音符之間讓軍事信號在喧囂的戰場上清晰的傳達到戰士的耳中,使戰術運動能達到既定目的。橫笛也是民間普遍性的民俗樂器,能吹奏出輕快激昂的樂曲,笛鼓搭配可以拿民間現成的流行音樂編組成一首輕快活潑的完整樂曲,用來在行軍作戰之時鼓舞士氣之用,也可以在宿營與佔領或是駐屯的城鎮中,以完整樂曲傳達出如宵禁等的軍事與政治宣達的目的。
& & 現代軍樂隊並未成立以單一橫笛樂器為主的木管樂器軍樂團,世界各國軍樂隊編組也甚少有橫笛手的安排,軍樂曲中也少有或是沒有橫笛的旋律,但在傳統歐洲列強的德、俄兩國,以及與德國淵源甚深的智利等國的軍樂團內,也有與打擊樂器相同的任務編組,人數可以有數人到數十人之多,這個編組的主要任務是在軍事禮儀與檢閱儀式上作為參與部隊或是軍樂團進場前導之用。美國還有一支世界僅有的笛鼓樂團,經常以橫笛樂器作為主要的表演曲目,這是特例。
★ 軍鼓與軍笛搭配軍事信號示範樂曲 ★
示範的是17世紀西班牙軍鼓與軍笛搭配的信號曲
★ 17世紀西班牙軍警戒信號曲(Toque de Generala)
★ 17世紀法軍與西班牙軍集合信號曲(Toque de Llamada)
★ 17世紀法軍與西班牙軍撤退信號曲(Toque de Retreta)
& &&&這裡指的是「高地風笛(Great Highland Bagpipe)」,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蘇格蘭風笛(Scottish Bagpipe)」。雖說風笛是英國傳統上吹奏軍樂的樂器,但風笛也在歐洲一些地方上使用,如法國、西班牙等統轄的原居爾特民族聚居地,甚至中歐、南歐、東歐與俄羅斯也有使用風笛作為軍樂的吹奏樂器,只是名氣上沒有蘇格蘭風笛響亮。因此人們如提到風笛首先聯想到的是蘇格蘭風笛與愛爾蘭風笛,而忽略了歐洲其他地方。
& & 風笛曾經是整個歐洲大陸各地區通用的民俗樂器,上文提到的歐洲流浪雜耍團使用的樂器中以風笛最為普遍,以風笛吹奏軍樂曲是理所當然的事,如現在的西班牙、法國仍有這項軍樂傳統,也成立有風笛軍樂隊。也因為英國曾經的強盛壯大,殖民地遍佈全球,隨著風笛聲行軍的大英帝國軍隊也成了一種英帝國象徵,為了嚴格區別同樣使用風笛的其他國家與地區,,因此要註明是高地風笛。此外,高地風笛的英文名稱是&Bagpipe&,不是&Pipe&,Pipe是管樂器統稱。
& & 在英國的軍樂團中,由風笛手和鼓手組成的樂團稱為「管樂隊(Pipes band)」,是專指英國特有的軍樂隊編組型態,與其他國家組成的「管樂隊(Wind Band)」在演奏目的與樂團組成都不同。風笛本身並不作為軍事信號的任務,而是演奏行軍樂曲及鼓舞士氣之用,以特有的高亢聲調來調節行軍步伐,並在戰鬥中鼓舞士兵繼續前進的勇氣,所以也算是征戰音樂的一類。
★ 軍鼓與風笛搭配軍事信號示範樂曲 ★
示範的是英國特有的軍鼓與風笛搭配的軍樂曲
★ 高地大教堂(Highland Cathedral)(英式慢步檢閱進行曲)
& &&&不要懷疑,狩獵也是一種軍事行動,古代是以狩獵活動做為一種準軍事的演習與國力的外交展示,並伴隨原始的準軍禮及檢閱儀式,有可能是最早期原始軍樂的形成與促成。狩獵活動非常考驗參與的人員作戰技巧與戰術熟練與否,因此古代有為的帝王經常動員數千到數萬人舉行規模盛大的狩獵圍捕行動。而近代雖然沒有舉行如此盛況的狩獵活動,但在準軍事行動上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這也是為何歐美地區仍盛行狩獵活動而不減的原因,尤其是在美國,從小就參與武裝狩獵,一但參軍入伍就能馬上進入狀況,一如當年美國脫離英國獨立時,美洲民兵的活躍就是得利於狩獵的養成。
& & 狩獵是一種準軍事化的活動,一如軍隊仰賴軍事信號的傳遞,狩獵也需要能發出音響的物品做為同伴之間彼此的聯繫,尤其是在廣闊的深山大澤中騎著馬匹奔走的情況下,攜帶方便製作簡單,無須艱深的吹奏方式與技巧的嘹亮「號角(Horn)」自然的成為最好的一種信號樂器。原始的號角是獸角製作,即是現在低音喇叭的前身,是騎兵偏愛使用的「軍號呼叫(Bugle Calls)」樂器,原由是低沉嘹亮能傳遠。因此,狩獵用途發展出來的軍樂也是傳統定義上的軍樂曲目,通常是以騎兵所用的樂曲為主。
★ 示範樂曲 ★
★ 哈拉哩(狩獵號角)(Halali)
& &&&所謂行軍節奏樂曲狹隘的定義是;用於「齊步走(Quick march)」的軍事步操音樂。原是指規範士兵行進中(Marching)的步伐速度的音律而言,因此也被稱為行進節奏旋律,當然也包含規範騎兵行進時馬步的步伐在內。行軍是軍事作戰部署的一種戰略與戰術上的機動運動,在變換戰術隊形、轉移陣地、戰鬥行進、野戰奔襲等的機動作為,早期的行軍節奏是聽點鼓聲而動,是一種古今中外通用的軍事信號,這是因為鼓聲低沉而能傳遠,且具有強烈的躁動感。以步伐配合鼓聲點擊節奏的韻律感可使隊形在行進時保持一定的完整性,尤其是地理高低起伏的野戰環境下,步兵陣型的完整與否在戰場上非常重要,無論是冷熱兵器兼具的四方陣的防衛與攻擊,或是線型戰線火槍的火力投射密度等,都關係著戰爭結果的勝敗關鍵。因為行軍曲既然擔負著軍事任務,因此也歸類為征戰音樂中,且行軍曲強調規律性的節奏旋律,能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使人邁開腳步勇往直前的上戰場,因此中文既定成俗的稱為「進行曲(March)」,日文稱為行進曲。實際上行軍曲與進行曲是有實質意義上的差別,不能混唯一談,後文有詳細說明。
& & 用於行軍節奏的軍樂曲是以步兵為主,樂曲編排通常採用較為完整的長曲,也標示有樂曲的標題,普遍慣以「擲彈兵進行曲(The Grenadier March)」作為曲目標題,這是因為擲彈兵是各路諸侯國與王國最精銳的步兵單位,承平時擔任禁衛軍護衛皇室貴冑,戰時做為主力決戰用於攻堅襲擊。樂曲旋律按照步兵操典規定的步伐區分為「慢步(Slow Marches)」、「快步(Quick marches)」等兩種,各國都有不同的步操節奏,以17至18世紀時的普魯士步兵步伐為例,慢步是每分鐘75步,用於戰鬥行軍,快步是每分鐘120步,用於戰術行軍。騎兵行軍節奏通常是以區分為「慢跑(Slow pace)」、「快跑(Fast pace)」兩種,但也有三種或以上的說法,包含有馳騁(騎馬快跑)的騎兵軍樂曲。慢跑是馬匹小踏步行進步伐,節拍在2/4或4/4拍,快跑則是指馬匹小跑步的步伐,節拍為6/8拍。步兵行軍樂曲通常是以兵鼓團軍樂隊以笛鼓軍號等樂器演奏為主,之後則加入了其他的銅管樂器加強樂曲的張力,使得原有之兵鼓團擴展為步操管樂隊的一環。騎兵則是以銅管樂器與軍鼓打擊樂器為主。
& & 原本行軍樂曲的來源就很廣泛,多數採用於民間的曲譜,比諸於上述的征戰音樂類型更為多樣與多元化,曲譜較長,樂曲格式也較完整,旋律多為輕快與強烈的節奏。隨著時代的演進,民間音樂家也採用這種極富節奏韻律感的進行曲格式,大量的譜寫歌劇與音樂劇中有關戰爭或是爭鬥的劇情配樂來娛樂大眾,大肆擴展了進行曲的發展方向,使得進行曲不再侷限於作為軍事上的征戰音樂與鼓號音樂,進而登上藝術的殿堂之上。而民間浪跡天涯的雜耍團的推波助瀾,每到一個地方就鑼鼓喧囂的以進行曲大肆張揚宣告大家來支持捧場,這也促成了民間「步操樂隊(Marching Bands)」的發展雛形。皇室貴族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這讓許多知名的音樂家也加入了為軍隊譜寫正式的進行曲行列,並為軍樂隊確立了正式的樂曲格式典範,及樂團的擴編與編制。這些的種種作為與發展使得原只是單純的行軍曲一躍成為軍樂發展的主流。因此,廣義上進行曲的定義是;狹義的行軍曲及其衍生而來的各種進行曲式流派。也可以說,進行曲包含行軍曲,但行軍曲不包括進行曲。廣義上的進行曲音樂流派不在此章節說明,這裡只談狹隘的行軍曲。
& & 行軍是軍隊「步操(Foot drill)」的重要訓練之一,因此行軍樂也是步操的一環,演奏軍隊步操樂的是「兵團鼓(Corps of Drums)」軍樂隊,不是德意志地區通稱的「步操樂隊(Spielmannszug)」,也不是美式英文中稱為「步操樂隊(Marching Bands)」的民間軍樂社團。兵團鼓演奏的步操樂是有規範定律的傳統行軍樂,而德式步操樂團與美式步操樂團演奏的是隨心所欲的大雜燴樂曲,根本不在軍樂的範疇內。德式與美式步操樂團也不屬於軍樂隊流派,如同德文&Spiel&字根指的就是戲耍的意思,是中古歐洲民間雜耍團衍生而來的支流,這兩種類型的樂團之間毫無關聯,不要搞混了。只是現代行軍曲已經式微,不再於軍中扮演重要角色,傳統上的兵團鼓軍樂隊為數不多。
★ 示範樂曲 ★
★ 17世紀西班牙擲彈兵行軍曲(Marcha de Granaderos)
★ 17世紀英國擲彈兵行軍曲(British Grenadiers)
★ 17世紀美洲殖民地戰爭行軍樂 - 威廉國王進行曲(King William's March)
★ 19世紀美國內戰時期行軍樂 - 傑弗遜和自由(American Civil War - Jefferson and Liberty)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西方軍樂歷史發展軌跡第三篇
& &&&軍事禮儀音樂是由行軍曲或稱行進曲的概念演變而來的音樂形式,不同於作為戰鬥信號用途的征戰音樂,軍事禮儀音樂是用來作為國家與軍隊禮儀規範的「檢閱儀式(Military parade)」、「榮譽儀式(Honor ceremony)」、「步操儀式(Drill and ceremony)」等目的而使用。簡略而言;16世紀不記譜,17世紀粗備規模,18世紀開始發展,19世紀成為歐洲軍樂主流,20世紀普及世界各國。大致每隔百年時間就來一次變革,以適應時代的需求,21世紀初的現代開始轉變為大眾娛樂音樂的傾向。
& &18世紀的歐洲開始形成統一的國族概念,原本地方諸侯貴族的封建割據逐漸被打破,歐洲大陸逐漸的形成多個統一各大小邦國的王國與帝國,以南歐的西班牙王國及西歐的法蘭西王國的拉丁語系國家,西歐大英帝國的英語系國家,中歐普魯士王國與奧匈帝國的日耳曼語系國家,東歐俄羅斯帝國斯拉夫語系國家等主流的國族概念國家。各個國族之間合縱連橫的錯綜複雜關聯以及全球殖民地的爭奪,展示自己國勢強盛文明昌茂的形象至關重要,其中又以舉行規模盛大的軍事禮儀式最能表現出這種具體的現實形象概念,於是就產生了軍事禮儀音樂的流派,且逐漸的成為軍樂的主流,與以往用於軍事信號用途的征戰軍樂是兩種不同系統。
& & 軍事禮儀音樂是在17世紀中末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早確立的一種軍樂型態,並首次由當代著名的音樂家專門譜曲,其用途是作為國王所屬各軍團的標誌性軍樂,用於國王在檢閱軍隊的儀式上。在這之前軍隊的各軍團只有共用的征戰音樂而無標誌性的音樂,而現在有了自己軍團的音樂圖騰象徵,更能凝聚軍團的向心力及榮譽感,而這種的軍樂型態也從此被歐洲各國競相模仿採用。
★ 盧利 - 國王軍團進行曲(Lully - Marche du regiment du roy)
★ 輔助說明;國王軍團進行曲是盧利為法國波旁王朝皇家近衛擲彈兵團譜寫的軍團進行曲。
★ 17世紀軍樂演奏版(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
★ 盧利 - 國王軍團進行曲(Lully - Marche du regiment du roy)
★ 現代軍樂演奏版(現代銅管樂隊)
& &&&時序到18世紀,以下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是日耳曼德意志諸邦國的盟主,歷代君王也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自居。哈布斯堡王朝自12世紀以來抵擋東方的馬札爾人,南方的鄂圖曼人入侵歐洲,以捍衛西方文明價值的守護者自居,當時的維也納為中歐的文化藝術中心,與西歐的法國巴黎鼎足而立,對歐洲政經文化產生莫大的影響。此時奧地利誕生了許多位對西方音樂重大影響的偉大音樂家,如18世紀初期的「巴哈(Bach)」、「韓德爾(Handel)」,中末期的「莫札特(Mozart)」、「海頓(Haydn)」,末期的「貝多芬(Beethoven)」等人。這些音樂家大力拓展了西方音樂元素,同時也開拓了軍樂的視野與發展方向,使得軍樂不再侷限於既往的狹隘格局。
& & 韓德爾在日英國泰晤士河上舉行的音樂會上發表了「水上音樂組曲(Water music)」,作品在1741年出版。水上音樂是西方樂界早期幾首開始大量運用銅管樂器的管弦樂作品之一。韓德爾在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中加入了以銅管樂器為主旋律的樂章,延續並擴展了盧利的巴洛克式軍樂風格,因此也有人認為水上音樂組曲也是軍樂的一類,可以用管樂隊演奏出同樣的管絃樂旋律而毫不遜色。
& & 海頓為交響樂之父,也是一位積極的愛國者,現在的德國國歌主旋律就是由他所創作,原是為奧匈帝國的皇帝而譜曲,曲名標題為「奧地利國王頌(&O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n)」,一戰前曾做為奧匈帝國的官方正式國歌。當然,海頓也曾為奧匈帝國的軍隊譜寫過軍樂曲,其中以帕朋海默進行曲最受人稱頌,同時被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的軍隊採用為軍事禮儀音樂。這首帕朋海默進行曲的主旋律對於普魯士及俄羅斯軍樂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創立了普魯士以及俄羅斯軍樂的規範標的,是往後19世紀以來普魯士軍樂的標準模板。
★ 韓德爾 水上音樂組曲 D大調 第一號 序曲(快板)(Handel Water Music, Suite in D,No.1 Overture)(Allegro)
★ 海頓 帕朋海默進行曲(Haydn Der Pappenheimer)
& &&&17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的崛起,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對於軍事禮儀音樂的拓展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腓特烈大帝雖以兵法著述及用兵如神而著稱,但其音樂素養相當高,能親自為軍樂操刀譜曲,且後續普魯士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及繼任王位者都有這種音樂形式的修養與作為,形成了由上自下的一種歷史傳統,隨著普魯士王國的日益強大,成為日耳曼諸邦國中實力最強的王國,與傳統上的盟主奧地利並駕齊驅,影響所及下無形中也間接促成了軍事禮儀音樂的風潮時尚,與民間遊行音樂的順利推廣,此時可說是軍事禮儀音樂百花齊放的發展時代。
★ 進行曲 1741(Marsch 1741)
★ 輔助說明;相傳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所譜寫的樂曲,是普魯士王國歷史最悠久的軍禮進行曲之一。
& &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歐洲動盪巨變的時代,經歷了工業革命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法國大革命對於人文思想與上的衝擊,種種的變異使得歐洲傳統的政經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多元化與自由化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歐陸各國的國族概念也已經轉化完成,形成了列強割據互相征伐的局面,每個列強都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而打破此均勢的是拿破崙。19世紀初拿破崙威震歐陸的時代是歐洲發展的重大關鍵,拿破崙戰爭成為這個時代的代名詞。因為這場戰爭改變了歐洲的傳統均勢,衝破了傳統的束縛,改變了歐洲甚至世界的政治、文化、軍事的勢力版圖。
& & 歐洲在19世紀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每個國家都產生了自己的國族特色,這點也顯示在軍樂進行曲上,每個主要列強的軍隊都有其獨特的韻律與風格的軍樂。現在來談歐陸主要列強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與共和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的進行曲軍樂特點,這四個國家建構出現代軍樂四個主流系統。
& &&&首先來談法國的改變,法國是最先在軍樂進行曲上產生大變革的國家,從16世紀法國波旁王朝的華麗巴洛克風,18世紀轉變為奧地利歐陸風格的銅管樂,再到19世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期的鼓號樂,是歐洲主要列強中改變最劇烈的國家。拿破崙在以他之名的拿破崙法典上,首先確定了現代檢閱儀式上步兵方陣隊伍的閱兵遊行及軍事禮儀音樂節奏的規範,每分鐘110步的步伐節奏成為現代大部分國家所通用的規範。法軍在國慶閱兵上行走的步伐是每分鐘110步,不是120步,120步的是英聯邦國家一般步兵的快步行進閱兵步伐,輕步兵的閱兵步伐更高達每分鐘140步。英國是歐洲國家野戰行軍速度最快的軍隊,其次是奧匈帝國,而法國在拿破崙之前是歐洲野戰行軍速度最慢的軍隊之一,就算拿破崙提高到每分鐘120步也只等同於歐洲各國的一般標準,但法軍步幅較短,仍比歐洲其他國家軍隊行軍速度還慢些。法軍比歐洲其他各國野戰行軍還慢的原因是,身材矮小且腿短,其他歐洲主要列強軍隊則身材普遍高大。
& &&&法國是歐洲列強舉行閱兵式最熱衷的國家,自19世紀以來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國慶日閱兵(又稱巴士底日遊行),由於閱兵式的盛行,使得原本在波旁王朝時期注重軍禮儀式的進行曲軍樂為主流的皇家華麗氣派,整個轉變為法國大革命之後講究激昂雄壯的全民閱兵式進行曲風格,這個新開創的風格是法國獨有的原創軍事音樂形式。而法國的閱兵式與閱兵進行曲也重大的影響了現代的世界各國,如1917年10月革命而建立的前蘇聯,蘇聯式軍樂與法國大革命的背景相似。美國、亞洲各國等,也採納法國式國慶閱兵與法國式鼓號樂隊,以及法國式軍號嘹亮的閱兵進行曲模式,是現代多數國家的國慶閱兵與步操軍樂隊及閱兵進行曲的原形。& & 法國式的閱兵進行曲旋律速度比其他歐美國家的慢步進行曲要稍慢些,大約等同舊俄羅斯帝國閱兵進行曲速度,但俄羅斯帝國步兵走的是正步,而法國步兵行進步伐是每分鐘110步,步伐幅度較短,不走正步。美國在一戰後全盤接收法式軍樂團的模式,美國民間盛行的步操樂團也多源自於法國的形式,無論服裝、編組、樂器、旋律等皆仿自法國鼓號軍樂隊。
★ 法國16世紀華麗的巴洛克式進行曲軍樂風格
★ 皇家火槍兵進行曲(Marche Des Mousquetaires Du Roy)
★ 法國18世紀歐陸風格的銅管樂進行曲軍樂風格
★ 演練操(Pas De Manoeuvre)
★ 19世紀拿破崙時期及之後的鼓號進行曲軍樂風格
★ 法國聖西爾軍校傳統校歌&聖餅&進行曲軍禮式軍樂版(Saint-Cyr La Galette)
★ 輔助說明;法國進行曲軍樂的旋律速度與其他國家相較還稍慢些,但同一首進行曲在行軍演奏時則會加快節拍提高速度,比其他國家還快速。
★ 19世紀拿破崙制定的閱兵式鼓號進行曲軍樂風格
★ 法國聖西爾軍校傳統校歌&聖餅&進行曲閱兵式軍樂版(Saint-Cyr La Galette)
★ 輔助說明;法國行軍式進行曲軍樂的旋律速度與其他國家比較上快上很多, 這與拿破崙強調的快速行軍有關。
& & 普魯士在18世紀腓特烈大帝七年戰爭後成為獨立的強大王國,但在19世紀初「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時期被拿破崙擊敗,1807年首都柏林被法軍短期占領,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逃亡東普魯士,作為一度強盛的王國也只能在拿破崙強大的軍勢下割地賠款毫無作為。由於拿破崙的衝擊,原本保守落後的普魯士王國君臣上下勵精圖治,終於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戰爭中與聯軍聯手擊敗了拿破崙,並在1814年進駐巴黎,在第七次反法戰爭徹底的擊敗拿破崙,戰後的維也納會議收復了失土並成為歐洲列強之一。在以上的歷史背景下,普魯士受到的衝擊不亞於法國的大革命與拿破崙的統治,普魯士開啟了遲來的工業革命進程,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除弊,使得普魯士邁向現代化國家之林,奠定了往後統一德意志諸邦建立德意志帝國的基石。
&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是位具有爭議性的君王,既有開明專制的一面,也有保守頑固的愚昧,由於霍亨索倫王室家族的一貫傳統,他對於軍樂也甚為專精,年輕時的他就譜寫過多首軍樂作品。而在他被拿破崙逼走東普魯士,接受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的保護,在此期間讓他實際接觸到了俄羅斯軍樂,並體認到俄羅斯軍樂是建立在一系列完整的系統上。因此,在他反法戰爭擊敗拿破崙後改革普魯士軍制期間,於日頒布了相關法令,該法令規定:「在軍隊中選擇優良的軍事音樂來輔助軍團,我可以編組各種好聽的音樂,確定每個軍團的合集.......」。法令說到的&合集&就是「軍隊進行曲合集(Armeemarschsammlung)」的軍樂教材,其中規範出樂曲的詳細編目,及其使用目的與場合,軍事禮儀音樂由此在普魯士軍中確立了一套獨立的完整系統,同為軍隊其他戰爭用途的戰術典範等量齊觀,是軍隊中不可或缺的軍事操典。此外,威廉三世還開創軍事檢閱禮閱兵式正步走的概念,檢閱式上的曲目區分為「慢板進行曲(Langsame M&rsche)」、「閱兵進行曲(Paradem&rsche)」、「騎兵進行曲(Kavalleriem&rsche)」等三類型進行曲編目。慢板進行曲用於軍禮儀式與軍團標誌音樂,如榮譽禮及所屬軍團軍禮進行曲等,閱兵進行曲用於檢閱遊行與所屬軍團閱兵進行曲。也就是說,一個軍團同時擁有軍禮與閱兵兩種進行曲,分別用於軍禮儀式與閱兵儀式上。
& & 宗教信仰虔誠的威廉三世也借鏡俄羅斯軍隊的一項軍事傳統,那就是軍樂與軍禮儀式及宗教儀式相結合的「宵禁(德語:Zapfenstreiche)」軍禮儀式,或翻譯為「歸營(英語:Tattoo)」軍禮儀式,這個原本是俄羅斯特有的軍事傳統,在普魯士卻被發揚光大,從19世紀一直傳承到21世紀的現代德國聯邦與奧地利共和國,反而原發源地的俄羅斯在經過共產黨的統治後蕩然無存。
自威廉三世時代開始,普魯士舉行的閱兵式上由步兵組成的方隊以「正步(德語:Stechmarsch,英語:Goose step)」方式受閱遊行是一項傳統,普魯士正步因為踢躂的搖擺姿態也被戲稱為「鵝步(Goose stepping)」,結果這名詞反而成為德式正步的名稱。配合普魯士步兵的獨特鵝步,徳式閱兵進行曲有舞蹈般的韻律感,也經常借用當代流行歌劇與音樂劇的樂章改編為進行曲,由於取材多元化與藝術化,使得德式進行曲的後續發展成就居西方世界各國之冠。
★ 附註:關於閱兵正步的起源之說,網路相傳起源於普魯士王國腓特烈大帝時代步兵閱兵行走步伐發展而來,但我個人的看法正步走應該來自於俄羅斯帝國,因為在1966-67年由俄國導演及蘇聯軍方鼎力支持拍攝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電影劇中有俄國禁衛軍擲彈步兵走正步上戰場的特寫片段,這部電影是蘇聯有史以來動員人次最多、拍片花費最高的電影,以當時貨幣匯率換算共花了約9千2百多萬美元,以如此大的手筆及規模來看,應該是有歷史事實的考證。加上德國閱兵走正步的紀載又恰好是在威廉三世時期,之前並未有普魯士軍隊走正步的正式紀錄,從威廉三世幾乎照搬俄國軍制的傳統來看,閱兵走正步應該是發源於俄羅斯帝國而不是普魯士王國,只不過是普魯士及其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及第三帝國的發揚光大,而俄羅斯因共產主義的偏激狹隘意識形態把過往的相關歷史給抹煞殆盡,讓世人以為走正步是普魯士人的獨特傳統,認為蘇聯及其他共產國家閱兵正步是抄襲自普魯士。事實上,自17世紀以來,俄羅斯帝國一直以來就是強盛的歐洲主要列強,對歐洲發展的局勢有很大的影響力。
& & 19世紀初普魯士經過拿破崙戰爭的洗禮而倖存與茁壯,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隨後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擊敗了主要宿敵與強敵的法蘭西第二帝國,達成統一德意志諸邦國的目的,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普魯士國王成為帝國皇帝,新興的德意志帝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國勢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時刻。德意志的統一,連帶的把原德意志諸邦國的軍樂納入普魯士軍樂系統中,使得德意志帝國軍樂非常的多元化,內容包羅萬象,從東歐的俄羅斯、波蘭,到西歐的英國、法國,南歐的義大利、兩西西里,北歐的瑞典,直到中歐的奧地利、德意志諸邦國等都搜集在軍事進行曲合集中,再加上普魯士自己原創性的軍樂,可以說,德意志帝國也算在19世紀末把歐陸諸國的軍樂給先行統一了,德意志軍樂可以代表整個近現代歐洲所有各國的軍樂特色與發展,也所以現代德國軍樂凌駕於所有歐洲各國的原因就在此。
★ 普魯士王國步兵軍禮進行曲軍樂 ★
★莫爾維澤進行曲(Mollwitzer Marsch)
★ 普魯士王國步兵慢步進行曲軍樂 ★
★ 霍亨弗利德柏格(Der Hohenfriedberger)
★ 普魯士王國步兵閱兵進行曲軍樂 ★
★ 普魯士的榮耀(Preu&ens Gloria)
★ 普魯士王國騎兵軍禮進行曲軍樂 ★
★ 近衛胸甲騎兵團軍禮進行曲 第一號(Pr&sentiermarsch des Leib-Kürassier-Regiments Nr. 1)
★ 大選帝侯進行曲(Des Gro&en Kurfürsten Reitermarsch)
★ 普魯士王國騎兵閱兵進行曲軍樂 ★
★ 十字軍騎士宣揚號(Kreuzritter-Fanfare)
★ 普魯士王國宵禁儀式軍樂
★ 宵禁進行曲(Zapfenstreich-Marsch)
★★★ 1918年之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軍樂:★★★
★ 蒐集自俄羅斯帝國的進行曲軍樂 ★
★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警衛團進行曲(Marsch des Leib-Garde-Preobraschenski Regiments)
★ 蒐集自法蘭西共和國的進行曲軍樂 ★
★ 法蘭西前衛團進行曲(Marsch der Franz&sischen Garde du Corps)
★ 色當進行曲(Sedan-Marsch)
★ 蒐集自大英帝國的進行曲軍樂 ★
★ 漢諾威近衛擲彈兵團進行曲(Marsch des Hannoverschen Garde Grenadier Regiments)
★ 蒐集自奧匈帝國的進行曲軍樂 ★
★ 奧地利艾爾巴赫艾格爾第42步兵團進行曲(Marsch des &sterreichischen Infanterie Regiments 42 Erbach-Eger)
★ 蒐集自瑞典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 一號進行曲 瑞典進行曲 (Marsch Nr. 1 der schwedischen M&rsche )
★ 蒐集自義大利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義大利近衛騎兵進行曲(Marsch der Italienischen Garde-Cavallerie)
★ 蒐集自薩克森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 薩克森選帝侯近衛兵進行曲(Marsch der Kurs&chsischen Leibgarde)
★ 蒐集自巴伐利亞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 巴伐利亞皇家擲彈兵閱兵進行曲(Parademarsch der K&nigl. Bayer. Grenadier-Garde)
★ 蒐集自漢諾威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 漢諾威劍橋龍騎兵團進行曲(Marsch des Hannoverschen Cambridge Dragoner Regiments)
★ 蒐集自希臘王國的進行曲軍樂 ★
★ 奧蘭治的海爾德蘭(Oranien-Gelderland)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 &&&英國是在1588年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擊敗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及其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La Armada Invencible)」,從此開啟了長達兩百多年的全球海上殖民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這兩百多年也歷經了不少的挑戰,如19世紀初期法國拿破崙對英國的侵略,20世紀初期德意志帝國的海權挑戰等,由於英國是隔著一道不算遠但也不算近的英吉利海峽靠攏著歐洲,海峽的隔離讓英國能遠離歐洲的戰亂頻仍的破壞,使自己能不受侵擾的穩定發展,又能就近汲取歐洲最先進的觀念思想,並以廣大的全球殖民地作為問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讓英國成為史上第一個自發性產生工業革命的國家。
& & 英國是把現代西方軍樂推廣到世界各地最有力的推手,尤其是進行曲式的軍樂,一方面是英國海權的強盛,另一方面是英國最重視軍禮與閱兵方面的進行曲軍樂。英國是以武力威嚇外加政治攏絡手段建立的全球殖民霸權,且殖民政策不同於另外幾個殖民帝國,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只知武力掠奪破壞,不懂得用文明手段去威嚇攏絡原住民族。法國忙於歐陸爭霸,對於海外殖民的行動遠不如英國,且被英國強佔了不少法屬殖民地,只在北非東非等地有所斬獲,其餘的只是些零星的小型殖民地。德國海權崛起太晚,基本上沒有甚麼作為。奧地利從來就不是甚麼個殖民大國。俄羅斯就更不用談,內陸強權但絕不是海洋強國。在這等背景下,英國是唯一的超級海權強國,對殖民地各民族與其他海外地方與國家,經常性的舉行盛大的軍禮閱兵儀式來展示壯盛的軍威與強大的國勢,把西方價值觀與軍樂推銷到世界居功甚偉。
& & 雖說英國是推廣西方軍樂最強力的推手,但本身卻又不是甚麼軍樂大國,比起歐陸諸列強來說差的很遠,英國從以前到現在就沒知名的軍樂與進行曲的作曲家,立國甚短的美國至少還有個揚名國際的&蘇薩&,更不要提軍樂大國的德意志諸邦國,普魯士王國是上至國王公主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為軍樂專門作曲。之所以英國軍樂沒有甚麼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原因,是因為英國立國精神向來是以注重&傳統與傳承&而著稱,英國相對其他歐陸國家的政經社會從沒有&快速變革&的情況發生,而是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變革,因此英國軍樂保有一種所謂的舊歐陸傳統模式,就是軍樂曲的取材來自於民間的民俗、宗教、戲劇、流行等等樂曲而得,這其中又以蘇格蘭的高地風笛最具地方人文與民族風情特色。英國軍樂的現代特色依舊與過去傳統上採用民間樂曲的方式無異,凡是民間歌曲或是樂曲都能改編為&軍樂&,沒有甚麼規矩可言,或是形式上的偏見而論,如一戰、二戰時期紅遍世界的「到蒂珀雷利的漫漫長路(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即是著名例子,這首曲子是當代的一首流行歌曲。
& &&&英國軍樂嚴格上來說要區分為英格蘭與蘇格蘭、愛爾蘭、威爾士等四大區塊,英國是上述四塊區域所構成的聯合王國,各有其特色軍樂不能一概而論,其中又以英格蘭與蘇格蘭較為著稱。英格蘭軍樂如同歐陸國家沒甚麼區別,以傳統的銅管樂為主,樂曲的取材多數來自於歐陸各國,尤其是英國18-19世紀所轄的漢諾威王國與德意志諸邦國是一致的,英格蘭軍樂與中、西歐各國同步。蘇格蘭、愛爾蘭則明顯大不同,此地是以居爾特民族的人文特色為主,高地風笛是傳統上吹奏戰曲的主要樂器,樂曲也是按風笛的特色而譜曲,這與英格蘭的歐陸人文特色是有天大區別的,要說英國軍樂必須要區隔兩者之間的不同而論。
& & 英格蘭在大英帝國尚未統一與崛起前的15-16世紀就涉入歐陸的事物極深,17世紀之後與法國、荷蘭、德意志諸邦等都有淵源,軍樂曲早就與歐陸同步。只是,英格蘭的軍樂變革是逐步的而不是徹底的顛覆,一直以來保有的舊歐陸傳統軍樂相當完整,反而變成一種自我的特色,如著名的&英國擲彈兵進行曲&即是一例,原是使用於戰爭信號的行進樂曲,自19世紀開始轉變為軍禮進行曲及閱兵快步進行曲。蘇格蘭的高地風笛軍樂的用途則較為單純,就是在行軍時作為行軍樂曲使用,是服役於英國軍中的蘇格蘭與愛爾蘭等單位才成立有高地風笛軍樂團,英格蘭的部隊並沒有這類的軍樂團存在,這點要釐清。只是近代大英帝國海權的擴張,海外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大洲,吹奏著高地風笛的蘇格蘭軍隊跟隨大英帝國軍的出征世界,確實是給被殖民地的當地土著民族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多數被英國曾經殖民過的現代獨立國家與地區都普遍性的成立有眾多大型的高地風笛樂團,如亞洲原英國殖民地的東亞的香港,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亞的約旦等,這幾個地方與國家的軍警部隊都成立有高地風笛軍樂團的龐大建制,由於全球國際化的影響,使得高地風笛軍樂也成為進行曲軍樂的流派之一。
★★★ 1918年之前的不列顛聯合王國軍樂:★★★
★ 英國傳統歐陸式進行曲軍樂 ★ ★ 英國擲彈兵(The British Grenadiers)
★ 輔助說明;英國擲彈兵衛隊的傳統進行曲。樂曲可追溯到17世紀,擬似來自荷蘭的行軍曲「年輕的弗里斯蘭親王進行曲(March of the young Prince of Friesland)」。1716年為皇家砲兵團的快跑進行曲,1763年成為皇家擲彈兵第一團的快步進行曲,是英國核可的國家閱兵遊行進行曲。女王誕辰軍旗禮儀式時的擲彈兵衛隊快步進行曲。
★ 費加羅(Figaro)
★ 輔助說明;改編自莫札特的&費加羅婚禮&歌劇,是英國步兵自19世紀以來的傳統歐陸式慢步進行曲。女王誕辰軍旗禮儀式時的科爾德斯特里姆衛隊慢步進行曲。
★ 小號即興曲(Tpumpet Voluntary)
★ 輔助說明;改編自韓德爾的水上音樂組曲,是英國自18世紀以來的傳統歐陸式慢步進行曲。目前在女王誕辰軍旗禮儀式上固定演奏曲目之一。
★ 橡樹之心(Heart of Oak)
★ 輔助說明;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英國海軍官方正式進行曲,旋律由「威廉博依斯(William Boyce)」改編自歌劇「丑角的入侵(Harlequin's Invasion)」,歌詞則由「大衛加里克(David Garrick)」所寫,是英國海軍自18世紀以來的傳統軍歌及進行曲軍樂。
★ 英國傳統民謠及流行歌曲改編的進行曲軍樂 ★ ★ 勒里巴爾羅進行曲(Lilliburlero March)
★ 輔助說明;英國17世紀步兵的傳統進行曲。原是1689年的一首愛爾蘭民謠歌曲改編,後為英國擲彈兵採用為進行曲,原始旋律可能來自於法國,擬似17世紀著名音樂家盧利所譜寫的樂曲,曲名為「奧蘭治親王進行曲(Marche du Prince d'Orange)」。
★ 到蒂珀雷利的漫漫長路(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
★ 輔助說明;&到蒂珀蕾莉的漫漫長路&原是世紀初愛爾蘭的一首流行歌曲,作曲者是一位巡迴表演的演奏家與作曲家&傑克祖德基&。因為歌曲旋律輕快文詞詼諧,又包含著真摯的思鄉情緒情感在內,而此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於是很快的由原本愛爾蘭部隊之間傳唱的歌曲進而風靡整個英國軍隊,最後更成為當代最流行與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戰時歌曲之一。
★ 英國高地風笛進行曲軍樂 ★ ★ 讓我們記住伊林(Let Erin Remember)
★ 輔助說明;英國步兵自19世紀以來的傳統高地風笛軍樂。在英國進行女王誕辰軍旗禮儀式時是愛爾蘭衛隊(Irish Guards)的閱兵慢步進行曲,改編自愛爾蘭傳統民謠歌曲。
★ 高地上的少年(Highland Laddie)
★ 輔助說明;這是一首非常古老的蘇格蘭民謠,來源不可考,在18-19世紀由高地軍團作為軍團進行曲而著名。目前英國及英聯邦的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所屬的高地軍團都以這首樂曲作為共同的軍團進行曲,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蘇格蘭高地風笛進行曲軍樂。女王誕辰軍旗禮儀式時的蘇格蘭衛隊快步進行曲。
& &&&俄羅斯軍樂一直以來都在默默的強烈影響著現代世界軍樂發展,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軍樂就曾影響德、奧等歐洲列強甚多。1917年俄羅斯帝國滅,新崛起的蘇聯式共產帝國軍樂也極深的影響到世界所有的共產政權的軍樂發展思潮。
& & 關於俄羅斯帝國軍樂情況,在過去蘇聯信息封閉的時代,外面世界的民眾很少人知道個大概,就是蘇聯自己的人民也不甚明瞭,加以史料與曲譜被刻意的封存永不見天日,或是因意識形態的狹隘而銷毀,種種的刻意作為隨著時間的過去,讓現代人一直以為俄羅斯帝國的軍樂是毫無建樹的乏陳可善。但透過近年來俄羅斯聯邦聖彼得堡軍事院校軍樂隊的復原,這才讓人知道俄羅斯帝國軍樂的原有面貌,也才讓人訝異原來普魯士及德意志地區軍樂的許多原曲竟然是來自於俄羅斯,俄羅斯帝國可說得上是真正的軍樂大國。
& & 就以現在相當著名的俄羅斯聯邦軍隊閱兵進行曲「普列奧布拉任斯基進行曲(Preobraschenski march)」為例,過去在資訊封閉時代很多人都以為是一首蘇聯的軍樂,或是頂多知道原是俄羅斯帝國的軍隊進行曲,但詳情如何則未知,且蘇聯很少演奏此曲也讓人莫測高深。2000年由聖彼得堡軍校樂團重新詮釋演奏帝國時期風格的奧布拉任斯基進行曲,2005年俄羅斯聯邦在勝利日閱兵遊行中,首次以這首普列奧布拉任斯基進行曲為軍旗禮巡閱時演奏,這才讓外人知曉這首著名軍樂的真風貌。
& & 德國最引以為傲的世界現存三大傳統軍禮及閱兵式儀式其中之一的&大宵禁&來說,最早的來源是在俄羅斯帝國,當初是由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自俄羅斯引入並加以改良與改善,並非是原創於普魯士,俄羅斯才是正宗的原產國,由聖彼得堡海軍學院復原的俄羅斯大宵禁步驟觀之,幾乎與德國現在的大宵禁相同,就連大宵禁進行曲也一模一樣,不知道是誰模仿誰。此外,被卡拉揚等著名指揮家炒熱起來的德國歷史傳統軍樂「彼得堡進行曲(Marsch aus Petersburg)」,原曲是俄羅斯帝國的聖彼得堡進行曲,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自俄羅斯引入。且德國軍事進行曲合集中有許多首曲目都註明了是來自於俄羅斯,大致佔了總曲目1/4強。
& & 俄羅斯帝國軍樂可說是相當的豐富多產,有許多首非常經典的軍樂曲出現,如上述的彼得堡進行曲等,但因時代的更替而消失的優秀軍樂曲目非常多,相當的可惜。俄羅斯帝國軍樂最後的夕陽風華是在1917年內戰期間的白俄軍(White army)身上展現,此時是俄羅斯正處於兩個不同時代區隔的分界線,之前的俄羅斯帝國代表的是西方歐陸文明,之後的蘇聯則是俄羅斯民族土根性質的東方文明,而內戰期間白俄軍的進行曲軍樂恰好是兩者之間的中間值,既有過去西方歐陸軍樂的特質也有俄羅斯民族的東方特質,著名的例子即是「西伯利亞步槍兵進行曲(Siberian Riflemen's March)」,這首是俄共掌權後到現在為止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官方的正式頌歌,俄共少數採用的舊帝國時期軍樂。西伯利亞步槍兵進行曲原是俄羅斯內戰期間效忠沙皇的白俄軍進行曲軍樂,到了俄共掌權則把樂曲標題改名為「告別斯拉夫(Farewell of Slavianka)」,變成了一首蘇聯二戰期間著名的軍歌。另一首也是相當著名的白俄軍進行曲「沙皇軍隊進行曲(The Tsarist Army Marches)」也是如此。這兩首可說是舊俄羅斯帝國時代的結束與新興的共產主義時代崛起之間的重要象徵,從此俄羅斯帝國及其軍樂都只是歷史遺跡的一部分,而蘇聯式軍樂卻正在強烈的影響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樂發展趨勢。
★ 附註: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禁衛警衛團(Preobraschensker Leib-Garderegiment)是俄羅斯帝國最早成立的皇家禁衛軍團,於1687年由彼得大帝建立,1917年部隊解散,1918年正式消失於歷史舞台,共歷時230年。由於此團是彼得大帝親自建立的皇家禁衛軍團,數百年來參與無數次的歐洲大小戰事,是俄羅斯帝國最精銳也最富盛名的軍團,也是帝國陸軍極具時代象徵意義的一支部隊,因此也是蘇聯共產政權亟欲抹除歷史記憶的對象。在現代的俄羅斯聯邦已經恢復了此團的過往輝煌榮譽,包含民間社團的成立,該團的閱兵進行曲用於勝利日軍旗禮儀式演奏,聯邦總統衛隊的服裝也仿效於該團的軍禮服飾等。
★★★ 1917年以前的俄羅斯帝國進行曲軍樂 ★★★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進行曲(Preobraschenski march)
★ 輔助說明;2000年由聖彼得海軍學院軍樂隊演奏版。普列奧布拉任斯基進行曲是俄羅斯帝國成立最早的皇家禁衛軍團之一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禁衛警衛團(Preobraschensker Leib-Garderegiment)」檢閱進行曲,該曲是由俄羅斯19世紀中晚的音樂家「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Modest Petrowitsch Mussorgski)」創作。1687年彼得大帝登上皇位後在他的皇儲小型衛隊基礎上,擴大編組重新招募精壯的勇士的皇家禁衛警衛團,是彼得大帝改革軍制與裝備西方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中最精銳的主力部隊,也是舊帝國時期成立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一支勇猛善戰軍團,極具象徵意義。1917年俄國革命,部隊解散結束了歷經三百多年的輝煌歷史,1970年最後一名衛隊成員去世,1987年蘇聯的俄羅斯帝國軍事歷史愛好者在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以民間俱樂部名義重新建立軍團至今。現代的俄羅斯聯邦總統衛隊的軍禮服除軍帽沿襲前蘇聯之外,即是仿照舊帝國時期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禁衛警衛團的樣式。
★ 芬蘭地亞近衛團進行曲(March of the Life Guards Finlandsky)
★ 輔助說明;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芬蘭隸屬於俄羅斯帝國一個行省時的芬蘭兵團進行曲。這是一首非常雄壯的進行曲軍樂,現代很多人都忽略了這首優秀的軍樂作品,畢竟芬蘭已經獨立不再使用,且經過俄共刻意的忽略遺忘,使得這首軍樂曲成了歷史遺跡。
★ 俄羅斯帝國大宵禁進行曲(Russian Grand Taps)
★ 輔助說明;聖彼得海軍學院軍樂隊演奏版。與德國版的大宵禁進行曲比較,俄國版的樂曲速度慢了不少,但更顯莊嚴。
★ 普魯士王國大宵禁進行曲(Preu&ens Gro&er Zapfenstreich)
★ 輔助說明;德國現今軍樂隊演奏版的大宵禁進行曲,與上述的俄國版相比較,速度快多了,不拖泥帶水的普魯士風格。但兩首的曲譜及旋律是完全相同,用途目的也完全一樣。
★ 謝苗諾夫近衛團進行曲(March of the Semenovsky Life Guard Rfgiment)
★ 輔助說明;創作於1796年,謝苗諾夫近衛團是俄羅斯抵抗拿破崙侵略的帝國元帥「亞歷山大蘇沃洛夫(Alexander Suvorov)」所轄的精銳步兵團,在拿破崙侵略俄羅斯期間是俄羅斯最重要的一支反擊主力部隊之一。
★ 聖彼得堡進行曲(March of the Saint Petersburgsky)
★ 輔助說明;普魯士軍隊進行曲合集曲目編號為&AM II, 113 AMS&,標題曲名為;彼得堡進行曲(Marsch aus Petersburg),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近衛團的軍禮進行曲。原曲是俄羅斯帝國的聖彼得堡進行曲。由俄羅斯18世紀末著名的音樂家「葉里克葉里克森(Erik Eriksson)」創作。
★ 獵兵進行曲(Yegersky March)
★ 輔助說明;普魯士軍隊進行曲合集曲目編號為&AM II 239 AMS&,標題曲名為;自願獵兵進行曲(Marsch der Freiwilligen Jager)。原曲是俄羅斯帝國的獵兵進行曲。獵兵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來福槍兵,也就是手拿槍管刻有膛線的輕步兵。
★ 沙皇軍隊進行曲(The Tsarist Army Marches)
★ 輔助說明;此曲大致創作於1917年,是俄羅斯帝國崩解後的內戰期間支持沙皇的白俄軍進行曲,原則上還算是俄羅斯帝國正式的進行曲軍樂一環,應該也是帝國最後幾首進行曲軍樂之一,具有時代象徵的意義。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興起,同時也劃出了一條界線,歐陸式軍樂的消沉及俄羅斯民族風情軍樂的興起,而這首軍樂正好是這一道界線的中間值。這首進行曲是俄共除了「西伯利亞步槍兵進行曲(Siberian Riflemen's March)」以外唯二採用的舊帝國時期的軍樂。另外,這首也是法國外籍兵團的軍歌,法國外籍傭兵用獨特的緩慢腔調以法語唱出,真的是相當怪異。
抢在加精前摸一把
总评分:&佛罗林币 + 8&
在线时间1356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6796UID45151
公爵, 积分 167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04 积分
战斗力0 佛罗林币16796 枚注册时间精华4帖子
站個位先~ 第四篇預留位置~~~
在线时间2723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5积分30860UID59487
国王, 积分 3086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140 积分
战斗力2064 佛罗林币30860 枚注册时间精华1帖子
精华帖!!!肛亏,你不给薇薇精华我就跟你拼了!!!
撸拉拉撸拉拉撸拉撸拉撸&&撸啦撸啦撸啦撸撸撸
在线时间1534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4015UID17401
战斗力21 佛罗林币4015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薇薇出手就是这种长帖。。。
在线时间119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35积分5716UID117116
男爵, 积分 57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4 积分
战斗力4 佛罗林币5716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科普贴,大好啊。
在线时间2709 小时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18032UID76825
公爵, 积分 180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68 积分
战斗力46 佛罗林币18032 枚注册时间精华0帖子
大清国威武。。。。。。。。。。。。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奥集团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