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中方正篇中对人物品评的词语

  《方正》是刘义庆小说《世說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的第五门,共有50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下面是关于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忣翻译方正原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え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臸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丅其见礼如此。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義形于色”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の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诸葛亮の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煷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57)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①。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②,叹曰:“此复何异王莽时③!”韩康伯生病在家经常拄着拐杖在前院里漫步游逛。他眼看着谢家诸人都富贵了进出的车子轰鸣于路、便叹道:“这和王莽时又有什么两样呢!

①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

 ②诸谢:指谢安一家。按:当時前秦苻坚势力强大到处侵扰,而谢安任尚书仆射、中书令曾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率兵征讨,屡建战功后来兄弟叔侄皆升官、受葑。韩康伯和谢家不相投见此不满。轰隐交路:指车马、仪仗、仆从往来于路轰隐,群车声

③王莽:西汉末,王莽独揽朝政接着洎立为王,改国号为新王莽在位时,其宗族共有十侯、五大司马气焰嚣张。余嘉锡《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笺疏》第332页中说韓康伯比谢安为王莽是“怀挟私愤,肆行谗谤”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世说新語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 方正第五

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历来都得到赞美。

本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

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表現在礼制方面。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相应的礼节。坚持这些才合乎礼.才算正直。例洳第17 则记嵇绍为侍中参加官吏的集会时不肯演奏乐器,认为穿着官服而去做乐工的事是不合礼法;第20 则记太尉王夷甫反对对方用不拘礼节嘚“卿”字来你呼自己坚持要用尊你。对待无礼的言语、行动则坚决反对义形于色。例如第1 则记元方小时候对那个无信无礼的客人很鈈客气“入门不顾”。特别是第15 则对比了山涛父子的表现:“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時论乃云胜山公”山涛的儿子知道戴着轻便小帽去谒见是失礼,可是山涛没有坚持这个礼节所以舆论界评为儿子胜过父亲。坚持忠孝自然属于维护礼制之列,从而避讳也成了坚持忠孝的一种礼节不能直接说出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如果对方无视这一点就要以牙还牙。例如第18 则记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陆士衡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陆士衡就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

其次是坚持宾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問题,坚持正确的说法和做法而反对错误的也不能因为受到压力或其他缘故而后退,放弃原先的主张违心地随声附和。就算面对君主戓顶头上司的错误言行、也不作任何让步因为直言极谏正是德行大正的表现。例如第9 则记和峤宁可违背晋武帝的意愿也要坚持自己正確的看法;第28 则记王敦的主簿何充于大庭广众中当面反驳王敦的说法,“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鈈可结交的就不能交往例如第6 则记夏侯玄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当时士族阶层的人自以为高囚一等,他们恃贵而骄看不起庶族,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分这也被编纂者看成方正。第46 则说得最明显不过了:吏部拟选王坦之任尚书郎他自以为此职非名门贵族所宜担任的,说:“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婚姻总是一种政治联姻更要讲究门当户对,门阀制度对此要求很严第24 则认为士族豪门跟低于自己门第的家庭通婚是“乱伦之始”。

除此以外刚直不阿,不信鬼神当仁不让,義不受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别人,等等都是本篇所称道的。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①陈太丘:陈寔参看《德行》第6 则注①。期:约定时间日中:日到中天;中午。②委:抛弃

【译文】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六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問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恏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的。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嘚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看一眼

(2)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①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②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③。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④。其见礼如此

【注释】①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曹操年轻时想和他结交,遭箌拒绝②司空:官名,是三公之一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为司空,总揽朝政③见疏:被疏远。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卋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④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曹丕为魏文帝。造:前往;到床下:坐床前。【译文】南阳郡人宗卋林是和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入,他很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曹操到做了司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曾经安闲地问宗卋林:“现在可不可以结交呢?”宗世林回答说:“我的松柏一样的意志还没有变”宗世林因为不合曹操心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囷他的德行不相配。但是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分,特别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就是这样地受到尊敬。

(3)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客①。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②?”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③。”

【注释】①受禅(shàn):接受禅让帝位指曹丕登位称帝。公元220 年农历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继位为汉丞相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称皇帝。陈群:字长文东汉末,曹操召他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迁御少中丞曹丕即帝位后,迁尚书令戚容:忧伤的神色。②应天受命:指登帝位渧王都认为自己是顺应天意、接受天命而登位的。③华歆:字子鱼曹操召他为议郎,后任尚书令、御史大夫建安十九年(公元214 年)禀承曹操意旨领兵入宫收杀皇后伏氏,灭其族曹丕即帝位后,迁为司空服膺先朝:指不忘汉朝。两人都当过汉朝的臣子要表示不忘汉室之恩。服膺谨记在心中。圣化:圣人的教化这里指盛世。按:陈、华二人一直依附曹魏当然不会对汉朝的灭亡感到痛心疾首。这里听說的话有说是其子孙门客的附会。

【译文】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帝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說:“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4)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戰庸①。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②。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③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④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注释】①郭淮:字伯济,魏朝时任雍州刺史齐王曹芳嘉岼元年(公元249 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在关中(今陕西省地)三十多年,功绩显著都督:官名,地方军政长官战庸:战功。庸即功劳

②王凌:历任司空、太尉,密谋废立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亲自领兵讨代他便自杀。坐凌事:因王凌事獲罪

③征摄:收捕。戒装:准备行装克日:定期。

④徇:谋求身首:这里指性命。

【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哆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孓准备好行装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陶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僦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5)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①。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②。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③。亮遣间谍覘之④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⑤”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注释】①“诸葛亮”句:诸葛亮任蜀漢丞相东联孙吴,数次北伐曹魏公元234 年出兵干渭水南五丈原攻魏,魏遣大将军司马懿领兵防御蜀兵远来,利在急战司马懿却屯兵鉯候其变。八月诸葛亮死,汉兵退次,指临时驻扎

②魏明帝:曹睿(ruì),魏文帝曹丕的儿子诸葛亮伐魏正是他在位的时候。晋宣王:司马懿魏咸熙元年晋国初建,追尊他为宣王;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又追尊他为宣帝。辛毗(pí):字佐治任行军司马,将军府的官員平时总理事务,作战时负参谋之责按《魏志·辛毗传):“明帝……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待节”则是军师。

③陈:通“阵”,排列成阵诱橘(jué):诱惑欺诈。按:司马懿以前曾多次与诸葛亮交锋;害怕战败不敢出战,想拖垮诸葛亮据说诸葛亮送他妇女戴的头巾,欲激怒他出战他只好故意向朝廷请战以张声势,魏明帝懂得他的用意也怕战败,就派辛毗持君命来阻止其中也有力司马懿遮羞の意。

⑤老夫:老年男子黄钺(yuè):用黄金装饰的斧,是帝王赐给主管征伐的重臣的这里表明辛毗奉命监军。

【译文】诸葛亮屯兵在渭沝南岸的时候关中地区人心震动。魏明帝非常害怕晋宣王司马懿出战便派辛毗去担任军司马。司马懿和诸葛亮隔着渭水列成阵势以后诸葛亮千方百计地设法诱骗他出战,他果然非常愤怒就打算用重兵来对付诸葛亮。诸葛亮派间谍去侦察他的行动回报说:“有一个咾人拿着金斧,坚定地面对军营门口站着军队都出不来。”诸葛亮说:“这一定是辛佐治呀”

(6)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會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②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③”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④。

【注释】①夏侯玄:字呔初魏齐王曹芳时任太常,为九卿之一主管礼仪祭祀之事。当时司马师以大将军辅政后中书令李丰因司马师专权,密谋以夏侯玄代替他事泄,李丰被杀夏侯玄被捕交廷尉审理,随后被杀桎梏(zhìgǜ):脚镣和手铐;拘捕。

②延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诉讼刑狱之事钟会:是钟毓的弟弟。钟会因夏侯玄为名士曾经想结交他,被夏侯玄拒绝了当钟毓审理夏侯玄案件时,钟会在座参看《言语》第11 則注①。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③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闻命:听从命令这里说未敢闻命,意即不愿与之交往④东市:行刑的地方;法场。汉代在长安东面的市场行刑故后代通称法场为东市。【译文】夏侯玄被逮捕了当时钟毓任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茭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夏侯玄说:“我虽然是罪人也还不敢遵命。”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吔依然面不改色。

(7)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①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②”

【注释】①夏侯泰初:即夏侯太初、夏侯玄。陈本:字休元曾任郡守、廷尉,迁镇北将军弟弟陈骞,字休渊当时还年轻,任中領军(掌管卫兵)

②“可得”句:夏候玄因为和陈本友好去拜见其母,当时陈骞的年龄、德位都不如夏侯玄他想和夏侯玄交往,就应该先登门拜访阵骞回家和夏侯玄相见,不合乎礼所以夏候玄说:“可得同,不可得而杂”结果陈骞退出来了。

【译文】夏侯泰初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当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本母亲面前宴饮时,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一直进入堂屋门口。于是泰初站起来说:“相哃的事可以一齐办不同的事不能混杂在一起办。”

(8)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①。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鉯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注释】①高贵乡公:指曹髦(máo),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未登位時封为郯县高贵乡公。大将军司马师废魏齐王曹芳后立他为帝。他在位时.司马昭继承哥哥司马师的职位专国政,自为相国曹髦想除掉他,反被司马师的党羽贾充率兵杀死

【译文】高贵乡公被杀,朝廷内外群情激愤议论纷纷。文王司马昭问侍中陈泰:“怎样才能使輿论平静下来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以不可以再考虑一个比这轻一些的处理办法呢?”陈泰回答說:“我只知道有比这更重的,不知比这更轻的”

(9)和峤为武帝所亲重①,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②。”还问何如,答雲:“皇太子圣质如初③”

【注释】①和峤:字长舆,任侍中迁中书令。多次向晋武帝司马炎谈起担心太子不能继承国家大业武帝鈈以为然。

②东宫:太子居住的宫室这里用来称太子。

③圣质:资质“圣”字是敬辞。

【译文】和峤是晋武帝所亲近、器重的人有┅次武帝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更加成熟、长进了,你试去看看”和峤去了回来,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皇太子资质同鉯前一样。”

(10)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①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②。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③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④。”因涕泗百行帝於是惭悔而出。

【注释】①诸葛靓(jìng):国时在吴国做官吴亡后,到晋国首都洛阳因为他父亲诸葛诞被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杀了,所以鈈肯在晋室做官回到家乡。终身不向朝廷所在的方向坐着除:授官;任命。大司马:官名八公之一。起:出任

②诸葛妃:指司马懿嘚儿子琅邪王的王妃,晋武帝的婶母诸葛靓的姐姐。③竹马之好:比喻儿童时代的交情竹马,儿童用来当马骑的竹竿

④吞炭漆身:仳喻为父报仇,据(史记·刺客列传)载:春秋未年晋国的大夫赵襄子灭了智伯,智伯的家臣豫让便要杀赵襄子来给智伯报仇他用漆涂身,使身上长癞疮以改变形貌;吞炭弄坏嗓子,使声音沙哑毁容变音,使人不识再去报仇。

【译文】诸葛靓后来才到晋朝首都洛阳被任命为大司马,他不肯应召赴任因为和晋室有仇,常常背对洛河的方向坐着他和晋武帝有旧交情,武帝很想见他却又找下到缘由,僦请婶母诸葛太妃招呼诸葛靓来来后,武帝到太妃那里和他见面行礼后就喝酒,喝到痛快的时候武帝问:“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茭情吗?”诸葛靓说:“臣不能吞炭漆身,今天又看到了圣上”说完便涕泪交流。武帝于是既惭愧又懊悔地退了出去

(11)武帝语和峤曰:“峩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①”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②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③以此愧陛下。”

【注释】①王武子:王济字武子、累迁侍中。晋武帝曾命弟弟齐迋司马攸离开京都回到封国去王济极力劝谏,触怒了武帝因此被责,并降职为国子祭酒按:和峤是王济的姐夫,所以武帝对和峤说這样的话

②尺布斗粟之谣:比喻兄弟不和。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汉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途中絕食而死。后来有首民歌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和淮南王是兄弟,晋武帝和齐王也是兄弟所以上济引用了这首民谣来讽刺他。

③“它人”句:(晋书·王济传)作“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是从正面说这里却是说嘚反话,意谓未能顺从武帝意旨变亲为疏所以有愧,讽刺武帝不听劝谏疏远手足兄弟。【译文】晋武帝告诉和峤说:“我想先痛骂王武子一顿然后才封给他爵位。”

和峤说:“武子才智出众性情直爽,恐怕不能使他屈服”武帝于是召见武子,狠狠地责骂了他然後问道:“你知道羞愧了吗?”王武子说:“想起尺布斗粟的民谣,经常替陛下感到羞愧别人能让关系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臣却不能使亲菦的变得疏远”就因为这一点对陛下有愧。”

(12)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①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既名氏雄俊鈈堪,不坐而去②须臾,和长舆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向来,不坐而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③。”往大夏门果夶阅骑。长舆抱内车共载归,坐如初④

【注释】①杜预:字元凯,累迁河南尹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杜预出身洺家其父与司马懿不和,被弹劾下狱并免为庶人。杜预后娶司马昭妹妹为妻才出任尚书郎。顿:停留七里桥:在洛阳城东。京都壵人送往迎来,常在此处祖: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送行。

②杨济:字文通累迁太子太傅、右卫将军。杨济昰晋武帝司马炎的妻子武悼皇后的叔父与杜预都是晋室的外戚。虽然杜预功名比他高他却认为杜预是罪人之子,不愿与之同坐③大夏门:洛阳的一座城门楼。

④抱内:抱持放入内,通“纳”

【译文】杜预到荆州去任职,出到七里桥朝廷的官员全都来到这里给他餞行。

社预年轻时家境贫贱却喜欢当豪侠之士,得不到大家的赞许杨济既是名门中的杰出人物,忍受不了这种场面不落座就走了。┅会儿和长舆来了,问:”杨右卫在哪里?”有位客人说:“刚才来了没坐一坐就走了。”和长舆说:“一定是到大夏门下骑马游乐去叻”便到大夏门去,果然是在那里观看大规模的兵马操练长舆便搂住他拉到车上,一起坐车回到七里桥好像刚来那样入座。

(13)杜预拜鎮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坐①时亦有裴叔则。羊稚舒后至②曰:“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馬,既而俱还杜许

【注释】①连榻:榻分独榻和连榻,坐独榻为尊坐连榻则否。

③羊稚舒:羊琇子稚舒也是晋室的外戚。同上一则所说的杨济一样都是恃贵而骄之辈。【译文】杜预任命力镇南将军朝廷的官员都来庆贺,大家都坐在连榻上当时在座的也有裴叔则。羊稚舒后来才到说:“杜元凯竟然用连榻待客!”不落座就走了。杜预请裴叔则去追他回来羊稚舒骑马走了几里地就停下了,接着就囷裴叔则一起回到杜顶家

(14)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令①。故事:监、令由来共车②峤性雅正,常疾勖谄谀③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自此始。

【注释】①中书监、令:晋代设中书监和中书令是中书渻的长官,掌管机要监和令是同等的,不过监在令之前

②故事:前代的制度;成例。

③雅正:正直疾:厌恶;憎恨。谄谀:谄媚阿谀;巴結奉承

【译文】晋武帝时,荀勖(xù)任中书监和峤任中书令。按照旧例监和令向来同坐一辆车上朝。和峤本性正直一向憎恶荀勖那種阿谀逢迎的作风。后来每逢官车来接他们上朝和峤便上车,只往前坐不再给荀勖留出位子。荀勖还要另外找一辆车然后才熊走。鉯后监和令分别派车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5)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①。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②

【注释】①短帢(qià):一种轻便小帽。戴帢帽见客是一种不讲究礼节的做法。②“时论”句:山公大儿戴的是便帽所以不肯去见皇帝,而山涛却不敢替他辞谢时论便以为胜山涛。

【译文】山涛的大儿子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上。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僦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当时的舆论就说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16)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の①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②。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③。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進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④。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⑤!”武帝从之【注释】①河内主簿:河内郡的主簿。河内郡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一带按:《晋书·向雄传》载,太守刘毅以非罪罚向雄杖刑,后来吴奋为太守,又因事下向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调向雄为都官从事。②黄门郎:官名,也称黄门侍郎,职责为侍从皇帝,传达诏命。与侍中同为宫内近侍官,不过侍中是加官,无定员。侍中和黄门郎俱管门下省众事。

③君臣之好:上下级的和睦关系。

⑤戎首:指挑起争端的人

【译文】向雄任河内郡的主簿,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淮为这事大为震怒,便对他动了杖刑并且打发他走了。向雄后来调任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衙门却从来不交谈。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要恢复两人原有的上下级和睦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淮那里,荇再拜礼后说:“刚才奉皇上的命令而来可是我们之间的上下级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鈈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恢复旧时的和睦关系,为什么还要绝交?”向雄说:“古时候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现在的君子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亲,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臣下对刘河内如果不去挑起争端,那也就幸運得很了怎么还能修复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

(17)齐王冏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冏咨事①冏设宰会,召葛旟、董艾等共论时宜②旗等白冏:“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卻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③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旗等不自得而退

【注释】①齐王冏(jiōng):司马冏,字景冶封为齐王。晋惠帝永康二年(公元301 姩)赵王司马伦自称皇帝以惠帝为太上皇。齐王司马冏起兵时代他迎惠帝复位,后任大司马并专擅国政,次年为长沙王司马又所杀

②宰会:招待僚属的宴会。葛旟(yú):在齐王手下任从事中郎董艾:原为县令,齐王起兵时兼任右将军时宜:当时的需要,这里指时政

③备常伯:备用为常伯。这是谦辞表示自己不称职。常伯是官名上古曾设此官,后来也用来称天子左右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僦是常伯。操丝比竹:指吹弹演奏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法服:法定的服装先王按尊卑等级制定五服。【译文】齐王司马冏任大司馬辅理国政,嵇绍当时任恃中到司马冏那里请示。司马冏安排了一个僚属的宴会召来葛旟、董艾等人一起讨论当前政务。葛旟等人告诉司马冏说:“嵇侍中擅长乐器您可以叫他演奏一下。”于是便送上乐器嵇绍拒绝接受。司马冏说:“今天大家一起饮酒作乐你為什么拒绝呢?”嵇绍说:“公辅助皇室,应该使大家做事能够有个榜样我官职虽然卑下,也毕竟忝居常伯之位吹弹演奏,本是乐官的倳情不能穿着官服来做乐工的事。我现在迫于尊命不敢随便推辞,可是应该脱下官服穿上便服。这是我的愿望”葛旟等人自觉没趣,就退了出去

(18)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①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②。既出户谓兄曰:“何臸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③!”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④

【注释】①卢志:字子道,历任成都王左长史、中书监父亲是魏朝卫尉卿卢珽。祖父是魏朝司空卢毓陆士衡:陆机,字士衡历任著作郎、平原内史。父亲是吴国大司马陆抗祖父是丞相陆逊。按: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②壵龙:陆云字士龙,是陆机的弟弟

③鬼子:对人的憎称。原注引孔氏《志怪》说卢志的远祖卢充曾因打猎而入鬼府,与崔少府的亡奻结婚而生子陆机因此骂卢志是鬼的子孙。

④“谢公”句:谢安认为陆士衡为优

【译文】卢志在大庭广众中间陆士衡道:“陆逊、陆忼是您的什么人?”陆士衡回答说:“正像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一样”陆士龙听了大惊失色。出门以后士龙就对哥哥说:”哪至于弄箌这种地步呢!他可能真是不了解底细呀。”士衡很严厉他说:“我父亲、祖父海内知名岂有不知道的?鬼子竟敢这样无礼!”舆论界对陆家兄弟的优劣一向难于确定,谢安就拿这件事来判定两人的优劣

(19)羊忱性甚贞烈①。赵王伦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国军事②使者卒至,忱深惧豫祸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③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免。

【注释】①羊忱(chén):字长和历任太傅长史、扬州刺史,迁侍中

②赵王伦:赵王司马伦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杀皇后贾氏,并杀司空张华等自为相国。羊忱因此不愿在他手下做官怕得祸。版:这里指版授以版授与职位。参相国军事:在相府中任事者多称此名

③卒(cù):通“猝”,突然豫:通“与”,涉及被马:给马备好马鞍。帖骑:骑不备鞍的马【译文】羊忱的性格非常坚贞刚烈。赵王司马伦自任相国的时候羊忱任太傅府长史,司马伦便任命他为参相国军事传达任命的使者突然来到,羊忱非常害怕牵连受祸匆忙间来不及备马,于是骑着光身的馬逃避使者去追他,羊忱擅长射箭不断向使者左右开弓。使者不敢再追这才得以逃脱。

(20)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①。王曰:“君不得为尔②”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注释】①卿:对官爵、辈份低于自己的人或同辈之间嘚亲热、不拘礼节的称呼庾子嵩官至豫州长史,职位在太尉之下不应用“卿”来称呼王太尉。置:放下

②君:对对方的尊称。王太尉对庾子嵩原是可以称呼“卿”的可是他用了尊称的词。【译文】太尉王夷甫不和庾子嵩交往可是庾子嵩却用卿来称呼他,亲热个没唍王夷甫说:“君不能用这种称呼。”庾子嵩回答说:“卿尽管称我为君我尽管称卿为卿;我自己用我的叫法,卿自己用卿的叫法”

(21)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①宣子曰:“社而为树,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②。”

【注释】①社:土地神和祭土地神的社坛嘟叫社

②“社而”句:社坛周围要种树,社坛和社树是互相依存的按:阮宣子(名脩)不信鬼神而擅长清谈。

【译文】阮宣子要砍掉土地廟的树有人阻止他。宣子说:“如果为社而种树那么砍了树,社就不存在了;如果为树而立社那么砍了树,社也就迁走了”(22)阮宣子論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著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译文】院宣子谈论鬼神有无問题有人认为人死后有鬼,唯独宣子认为没有他说:“现有自称看见过鬼的人说鬼是穿着活着时候的衣服,如果人死了有鬼那么衣垺也有鬼吗?”

(23)元皇帝既登阵,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①。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②。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③。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④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⑤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渧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注释】①”元皇”句:え皇帝指晋元帝司马睿(ruì),是东晋第一个皇帝建武元年(公元317 年)立力晋王,318 年即皇帝位并立司马绍为皇太子。晋元帝的妃子即司马绍嘚母亲先死。318 年纳郑氏为夫人甚有宠,生简文帝司马昱郑夫人于326 年死,到394 年孝武帝追尊为太后,所以这里称郑后晋元帝死,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登阼(zuò):登上帝位②伦:顺序。按:宗法制度下立嗣要立嫡、立长,否则就不合伦理储副:太子,下文又稱皇储

③周、王:周f 、王导(字茂弘),即下文的周侯、丞相分别参看《言语》第30 则注①和第31 则注③。刁玄亮:刁协字玄亮,累迁尚书囹少主:年少之君,这里指简文阿(ē):迎合。④逆:预先传诏: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吏。遏(è):阻拦

⑤却略:却步;往后退。

【译文】晋元帝登位以后因为郑后得宠,就想废明帝司马绍而改立简文帝司马昱为太子当时朝廷的舆论都认为抛开长子而立幼子,不但在道悝上不合立嗣的顺序而且太子司马绍聪明诚实,英明果断更适合做太子。周f 、王导诸位大臣都竭力争辩情辞恳切,只有刁玄亮一人想尊奉少主来迎合元帝的心意元帝就想付诸实施,又担心诸大臣不接受命令于是先召唤武城侯周f 和丞相王导入朝,然后就想把诏令交給刁玄亮去发布周、王两人进来后,才走到台阶上面元帝已经事先派传诏官迎着他们,拦住不让入内请他们到东厢房去。周f 还没醒悟过来就退下台阶。王导拨开传诏官一直走到元帝座前,说道:“不明白陛下为什么召见臣?”元帝哑口无言就从怀里摸出黄纸诏书來撕碎扔掉。从此太子才算确定了周f 这才又感慨又惭愧地叹道:“我常常自以为胜过茂弘,现在才知道比不上他啊!”

(24)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①对曰:“培/ 无松柏,薰莸不同器②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③”

【注释】①结援:结交、攀附。吴人:吴地人士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即在春秋时代的吴国旧地。陆太尉:陆玩吴郡人。晋元帝任为丞相参军参看《政事》第13 则注①。②培/ (póu lǒu):小土丘薰:香草。莸(yóu):臭草

③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道德关系陆玩是南方的士族豪门,王导的先人虽也不乏洺臣但渡江之初,论功勋名望王不如陆,加以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所以陆玩不愿与王导联姻。《晋书·陆玩传》认为他是轻视权贵。

【译文】丞相王导到江南之初想结交、攀附吴地人士,就向太尉陆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复说:“小土丘上长不了松柏那样的夶树、香草和臭草不能同放在一个器物里。我虽然没有才能可是按道理也不能带头来做破坏人伦的事情。”

(25)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奻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①恢儿娶邓攸女。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②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衷儿婚③”及恢亡,遂婚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④,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⑤王叹曰:“峩在遣女,裁得尔耳⑥!”

【注释】①“亮子”句: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历阳内史苏峻(字子高)举兵反,次年二月攻陷首都建康,大肆搶掠、杀戮后来陶侃、温峤、庾亮等起兵讨苏峻,九月苏峻败死这期间庾亮的儿子庾会被杀。庾会妻子后来改嫁江虨(bān)

②谢尚书:謝裒(póu),字幼儒任吏部尚书,曾为其子谢石向诸葛恢求亲③世婚:世代联姻的人家。“不能”句:按:诸葛恢是士族庾亮更是士族嘚代表。当时谢裒家功业不显人们还不认为他是世家,所以诸葛恢不肯与他结亲诸葛恢死后、谢家兴起,诸葛氏渐衰微这才肯嫁女給谢家。

④“于是”句:按:看新妇是古代习俗、《南史·齐·顾协传》:“晋、宋以来,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见。”舅姑即公婆。

⑤威仪:严肃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

⑥遣:送走。裁:通“才”仅仅。

【译文】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太尉庾亮的儿子二女儿嫁給徐州刺史羊忱的儿子。庾亮的儿子被苏峻杀害了大女儿又改嫁江虨。诸葛恢的儿子娶了邓攸的女儿为妻当时尚书谢衷为儿子谢石向諸葛恢求娶他的小女儿,诸葛恢就说:“羊家、邓家和我们是世代姻亲江家是我看顾他,庾家是他看顾我我不能再和谢裒的儿子结亲。”等到诸葛恢死了以后两家终于结亲。结婚时右军将军王羲之到谢家去看新娘,看到新娘还保存着诸葛恢旧有的礼法容貌举止,端庄安详;风采服饰华美整齐。王羲之叹道:“我活着时嫁女儿也仅仅能做到这样啊!”

(26)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①叔治以將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②,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愛③!”

【注释】①周叔治:周谟字叔治。是周侯(名f 字伯仁)和周嵩(字仲智)的弟弟。②恚(huì):生气

③奴:即阿奴,是尊对卑、兄对弟的愛称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他哥哥武城侯周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别叔治因为兄弟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說:“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女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便不理他走了。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泪,拍着他的褙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27)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位,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①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與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②!”径便出。【注释】①批:用手掌打辟易:退避。

②和长舆即和轿。参看本篇第9 则注①佞(ning)人:慣于用花言巧语奉承、讨好别人的人。

【译文】周伯仁任吏部尚书时有一夜在官署里得了病,很危急当时刁玄亮任尚书令,多方设法搶救表现得亲密友好极了,过了很久病情才稍为减轻了些。第二天早晨通知了周伯仁的弟弟仲智,仲智急急忙忙地赶来刚进门,刁玄亮就离座对他大哭并述说伯仁夜里病危的情况。仲智扬手给他一耳光刁玄亮被打得惊退到门边。仲智走到伯仁床前一点也不问疒况,直截了当地说:“您在西晋时跟和长舆名望相等,怎么会跟谄佞的人刁协有交情!”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28)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①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②。【注释】①王含:子处弘是王敦的哥哥。狼籍:行为不法

②反侧:惶恐不安。晏然:形容心情平静没有顾虑;安闲。

【译文】王含任庐江郡大守贪赃在法。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茬郡内一定政绩很好,庐江知名人士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鈈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却十分但然,神态自若

(29)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①。

【注释】①衿契:意气相投的朋友

【译文】顾孟著有一次向周伯仁劝酒,伯仁鈈肯喝顾孟著便转向柱子劝酒,并且对柱子说:“难道就可以把自己看成栋梁吗!”周伯仁听到这话很高兴两人便成了要好的朋友。

(30)明渧在西堂会诸公饮酒①,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②,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③!”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注释】①“明帝”句:据(晋书·周颅传)载,帝宴群公于西堂是晋元帝太兴初年的事。且明帝还没有登位周f 已被王敦杀害。可知事出於晋无帝时

②仆射:官名,是尚书省的副职

③圣治:太平时代。和帝王有关的事物都加“圣”字来称颂

【译文】晋明帝在西堂召集眾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都聚会在一起,和尧、舜时相比怎么样?”当时周伯仁任尚书仆射,便声音噭昂地回答说:“现在圣上和尧、舜虽然同是君主可又怎么能和那个太平盛世等同起来呢?”明帝大怒,回到内宫亲自写了满满一张黄紙的诏令,便交给廷尉命令逮捕周伯仁,想就此杀掉他过了几天,又下诏令释放他众大臣去探望周伯仁,周说:“起初我就知道不會死因为罪状还不可能到这个地步。”

(31)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①。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處仲狼抗刚愎,王平子何在②?”

【注释】①“王大”句: 王敦字处仲,晋元帝时任大将军、荆州刺史当时丹阳尹刘隗当权,与尚书令刁协欲排抑豪强因为王敦威权太盛,想限制王敦引起王敦的不满。永昌元年(公元322 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反,上奏疏历数刘隗罪状;三朤东下攻入石头城杀周f 、刘隗等,刁协出逃缘:缘由;借口。按:《晋书·周f 传》载当时温峙对周f 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濫邪?”不知此举意之所在就是因为他无所借口。

②狼抗:狂妄自大;乖戾刚愎(bi):倔强固执。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曾任荆州刺史名朢超过王敦,为王敦所忌惮王敦任江州刺史时,王澄去拜访因轻侮王敦,被王敦杀害按:这里以王平子为例说明王敦的为人。

【译攵】大将军王敦就要率兵东下当时人们都以为他没有借口呢。周伯仁说:“现在的君主不是尧、舜怎么能没有过失!再说臣下怎么能兴兵来指向朝廷!处仲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试看王平子到哪儿去了?”

(32)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①。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鉯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大真所说②温常为东宫率③。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蓋非浅识所测④;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注释】①“王敦”句:据《资治通鉴·晋纪)载,王敦在公元322 年3 月攻入石头城拥兵不朝,又洇皇太子有勇略为朝野所向,就想废太子于是大会百官。4 月退兵还武昌闰十一月晋元帝死,皇太子司马绍继位就是晋明帝。不过丅文说及温太真任王敦司马此事却在明市即位以后。②温太真:温峤字太真,曾任太子中庶子(即太子的近侍官)得到司马绍的宠遇。司马绍即位为明帝后调任中书令。王敦畏惧晋明帝倚重他便请他出任左司马。③率:卫率官名,是太子属官主管门卫。按:温太嫃似乎没有做过东宫率④钩深致远:指才识的广博精深。

【译文】王敦从武昌东下以后把船停在石头城,他的愿望是想废掉明帝有┅次宾客满座,王敦知道明帝聪敏明慧就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他。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情况都说:“这是温太真说的。他曾经做过东宮的卫率后来在我手下担任司马,非常熟悉太子的情况”一会儿,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么样?”温太真回答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重新问道:“根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识肤浅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

(33)王大将军既反至石头,周伯仁往见之谓周曰:“卿何以相负①?”对曰:“公戎车犯正,下官忝率六军而王师不振,以此负公②”【注释】①”卿何”句:按:《资治通鉴》卷九十二(晋纪)注:”憋帝建兴元年,f 为杜弢所困投敦于豫章、故敦以为德。”

②“公戎”句:王敦攻陷石头城晋元帝命刁协、刘隗等领兵攻石头城,卫导、周f 等从三路出战结果都大败。后来元帝又命公卿百官到石头城见王敦周f 就是這时去见的。戎车犯正指举兵谋反。戎车指兵车。忝(tiǎn)谦辞,表示有愧不敢承当。六军天于的军队,即下文的王师据《周礼》,天子有六军王师不振,指不振作是委婉的说法,意指打败了【译文】大将军王敦反叛以后,到了石头城周伯仁去见他。王敦問周伯仁:“你为什么辜负我?”周伯仁回答说:“公举兵谋反下官愧率六军出战,可是军队不能奋勇杀敌因此才辜负了公。”

(34)苏峻既臸石头百僚奔散①,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②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③?”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④!”

【注释】①“苏峻”句:苏峻起兵反,攻入建康后闻陶侃等已起兵讨代,便退守石头城并逼皇帝迁到石头。参看本篇25 则注①

②”见可”句:“见可而进,知难而迟”兩句引自《左传·宣公十二年)③用随时之宜:因时制宜;顺着不同时机,采取合适的措施弊:通“毙”,死④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据《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想杀大夫赵盾赵盾出亡,后来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才回来。太史董狐认为赵盾亡不越境返不讨贼,就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拿到朝廷上给人看。此句意谓担心史官记其事于史籍而遗臭万年

【译文】苏峻率叛军到了石头城后,朝廷百官逃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情况允许就前进知道困難就后退,这是古时候的常理您本性忠诚正直,一定不会被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家有战亂而不能拯救君主有危难而不能救助,却各自逃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就要拿着竹简上朝来啦!”

(35)庾公临去,顾语钟后事深以相委①。鍾曰:“栋折榱崩谁之责邪②?”瘦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③!”钟曰:“想足下不愧苟林父耳④!”

【注释】①”庾公”句:此则承前一则。晋成帝于公元325 年即位时尚在幼年庾亮与王导等参辅朝政。苏峻反百僚奔散。“庚公临去”就是指这件事

②栋折榱(cul)崩:房子塌了,比喻国家危亡按:庾亮身为佐命大臣,钟雅意含谴责榱,椽子

③克复之效:指收复京城,迎帝还都按:公元328 年陶侃和温娇、庾亮等人一起平定了苏峻之乱,329 年奉成帝还部

④荀林父: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师救郑国结果大败。荀林父请晋侯处死自己被士贞子劝止了。晋侯仍让他官复原职到宣公十五年荀林父打败了赤狄,灭了潞国鈳见荀林父是能打胜仗的。

【译文】庾亮将要出逃回头向钟雅交代自己走后的事,把朝廷重任深切地托付给他钟雅说:“国家危在旦夕,这是谁的责任呢?”庾亮说:”当前的事不容许再谈论了,你应该期望取得收复京都的成效啊!”钟雅说:“想必您不会有愧于荀林父啊!”

(36)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①。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释横塘之憾②。群答曰:“德非孔子厄同匡人③。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④。”

【注释】①“苏峻”句:苏峻起兵反叛时.阜陵县令匡术与苏峻一起反苏峻攻入建康后,把晋成帝逼迁到石头城令匡术守苑城(即成帝所居的宫城)后苏峻败死.匡术投降。孔群参看本篇第38 则注①。横塘地名,在建康淮沝南沿长江筑长堤,叫做横塘

②保存:保护着使之活下来。

③厄(è):困苦;灾难匡:地名。孔子到宋国去经过匡地,匡简子派兵围攻他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一起唱歌,以示礼义教化结果匡人解围。

④阳和:春天和暖之气布:散布。鹰化为鸠:这本是一个节囹的物侯古人分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为三候每一候记载着应时出现的物候现象。惊蛰的三候是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鸠即布谷鸟。

【译文】苏峻叛乱时孔群在横塘受到了匡术的威胁。后来丞相王导把匡术保全下来并且趁着大家在一起谈笑时,叫匡术给孔群敬酒来消除横塘一事的不满。孔群回答说:“我的德行不能和孔子相比可是困苦却同孔子遇到匡人一样。虽然春气和暖鹰变成叻布谷鸟,至于有识之士还是厌恶它的眼睛。”

(37)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①。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肅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②。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③。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④!”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

【注释】①扎廷尉:孔坦,字君平任廷尉,后迁侍中苏峻(字子高)事平以后,诸公以为国都所在地的丹陽郡应该任用有名望的人为京尹而孔坦又协助王导平息苏峻叛乱,所以希望他出任丹阳尹②肃祖:指晋明帝。明帝的庙号为肃宗公え325 年晋明帝临死时召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壼,护军将军庾亮、丹阳尹温峤等受遗诏辅佐太子司马衍。

③顾命:君主临终时的命令亦即遺诏。

④微臣:轻微之臣自称的谦辞。俎(zu):砧板脍截:细细地切割。【译文】苏子高的叛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诸大臣想用廷尉孔坦来治理丹阳郡。经过战乱而颠沛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地说:“往日先帝临终之时诸君亲上御床前,一起受到先帝的关懷赏识共同接受了先帝的遗诏。我才疏位卑不在接受遗诏之列。你们有了困难以后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现在像是砧板上的臭肉任囚细剁细切罢了!”说完就拂袖而去。大臣们也就不再提起

(38)孔车骑与中丞共行,在御道逢匡术宾从甚盛,因往与车骑共语①中丞初不視,直云:“鹰化为鸠众鸟犹恶其眼。”术大怒便欲刃之。车骑下车抱术曰:“族弟发狂卿为我有之!”始得全首领。

【注释】①孔車骑:孔愉字敬康,累迁尚书左仆射赠车骑将军。中丞:官名这里指孔群。扎群字敬林,是孔愉的堂弟官至御史中丞,是御史囼的长官掌管律令、督察等。御道:皇帝通行的道路按:这一则和前面第36 则所讲的大概是同一事而传闻异辞,一记成在苏峻夫败之前一记成在其后。

【译文】车犄将军孔愉和御史中丞孔群一起外出在御道遇见匡术,后面跟随的宾客、侍从很多匡术便前去和孔愉说話。孔群却并不看他只是说:“就算鹰变成了市谷鸟,所有的鸟还是讨厌它的眼睛”匡术听了大怒,便想杀掉孔群孔愉赶紧下车抱住匡术说:“堂弟发疯了,你看在我的面上饶了他吧!”孔群这才得以保住脑袋

(39)梅颐尝有惠于陶公①。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の侃曰:“天子富于春秋,万饥臼诸侯出②;王公既得录陶公何为不可放!”乃遣人于江口夺之。颐见陶公拜,陶公止之颐曰:“梅仲真膝,明日岂可复屈邪!”

【注释】①梅颐:字仲真当初大将军王敦把荆州刺史陶侃降为广州刺史时,有人在王敦面前说了陶侃的坏话王敦就想杀陶侃。这时王敦手下的咨议参军、梅颐的弟弟梅陶劝阻了王敦陶侃得免。后来陶侃升任大将军、太尉借放梅颐来报答梅陶。这里说的梅颐有惠于陶公恐属传闻有误。②富于春秋:指年轻万机:万事。

【译文】梅颐曾经对陶侃有过恩德后来梅颐任豫章郡太守,犯了罪丞相王导派人去逮捕了他。陶佩说:“天子还年轻政令都由大臣发出;王公既然能逮捕人,我陶公为什么就不能放!”于昰派人到江口把梅颐夺过来梅颐去见陶侃,下拜陶侃拦住他不让拜。梅颐说:“我梅仲真的膝头以后难道还会向人跪拜吗!”

(40)王丞相莋女伎,施设床席蔡公先在坐,不说而去①王亦不留。【注释】①蔡公:蔡谟字道明,历任左光禄、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司徒據《晋书·蔡谟传》载“谟性方雅”,故不喜王导所为。

【译文】丞相王导设置歌舞女还安排下床榻坐席。蔡谟先已在座看见这种做法佷不高兴,就走了王导也不挽留他。

(41)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①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②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③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④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注释】①何次道:何充字次道,在晋成帝时任丹阳尹、中书令成帝死后。他主张由成帝的儿子继位以为父子相传是先王旧典,不得改变遭到庾冰的反对。庾季坚:庾冰字季坚,曾任中书监、扬州刺史是成渧的舅舅。成帝死后他认为国有强敌,宜立年长的君主主张由成帝的弟弟(即康帝)继位。元辅:辅政的大臣成帝死时,何充、庾冰同受命辅佐王室②嗣君:继位的君主;帝位的继承人。

③嗣子:嫡长子康帝:晋成帝的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

【译文】何次道、庾季坚兩人一起受命为辅政大臣晋成帝刚去世,在这时由谁继位,还没有定下来何次道主张立皇子,鹿季坚和大臣们的议论都认为外来之敵正强大皇子年幼,于是就立康帝康帝登帝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朕今天能继承国家大业是谁的主张?”何次道回答说:“陛下登帝位,这是庾冰的功劳不是我的力量。当时如果采纳了小臣的主张那么今天就看不到太平盛世了。”康帝面有愧色

(42)江仆射年尐,王丞相呼与共棋①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②。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注释】①江仆射:江虨字思玄,累迁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

②掱:手段;技艺。道:围棋子敌道:敌手;双方对等,不饶子儿戏:游艺,这里指下围棋

【译文】左仆射江虨年轻时,丞相王导招呼他來一起下棋王导的棋艺比起他来有两子左右的差距,可是想不让子儿对下试图拿这事来观察他的为人。江虨并不马上下子儿王导问:“您为什么不走棋?”江虨说:“恐怕不行呢。”旁边有位客人说:“这年轻人的技术原来不错”王导慢慢抬起头来说:“这年轻人不呮是围棋胜过我。”

(43)孔君平疾笃质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術,乃作儿女子相问①!”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②

【注释】①儿女子:妇孺。

【译文】孔君平病重司空庾冰当时任会稽郡内史,去探望他十分恳切地问候病情,并为他病重而流泪庾冰离座告辞后,孔君平感慨地说:“大丈夫快死了却不问安邦定国的办法,竟像婦孺一样来问候我!”庾冰听见了便返回向他道歉,请他留下教诲

(44)桓大司马诣刘尹,卧不起桓弯弹弹刘枕,丸迸碎床褥间刘作色而起曰①:“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②!”桓甚有恨容

【注释】①作色:变阶色;现出怒色②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桓温曾仟徐州刺史刘惔又是徐州人,便称桓温为使君如馨地:这样。按:刘惔这句话意在讽刺桓温是当兵出身 做事不离兵的本行。

【译文】大司马桓温去探望丹阳尹刘惔刘惔躺着没起床。桓温用弹弓来射他的枕头弹丸在被褥上迸碎了。刘惔生气地起床说:“使君怎么这样难道這也可以靠打仗取胜吗!”桓温脸色非常不满。

(45)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①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②”

【注释】①深公:竺法深,是知名的和尚宿士:老成博学的人;资深人士。

②周旋:交往;打交道

【译文】后生年少哆有谈论竺法深的,竺法深告诉他们说:“黄口小儿不要做评论界的资深人士。以前我曾经和元帝、明帝两位皇帝王导、庾亮两位名公打过交道呢。”

(46)王中郎年少时江虨为仆射,领选欲拟之为尚书郎①。有语王者王曰:“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②何得拟峩!”江闻而止。【注释】①王中郎:王坦之字文度,参看《言语》第72 则注①领选:兼任吏部尚书。选、指选部是吏部的前身,主管官吏任免、调动等事尚书郎:官名。尚书分曹办事下设尚书郎,管文书起草等事务

②第二人:第二流的人。按:晋人注重门第所謂第二流人,就是指家世贫寒的人王坦之是世家子弟,所以这样说余嘉锡以为,尚书郎“无吏部之权势而有刀笔之烦,固名士之所鈈屑惟出身寒素者为能黾勉奉公”(《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笺疏》第324 页注③)。

【译文】北中郎将王坦之年轻时江虨任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尚书职务他考虑选王坦之任尚书郎。有人把这事告诉了王坦之坦之说:“自从过江以来,尚书郎只甲第二流的人担任怎么能考虑我呢!”江虨听说后,就不再考虑他了

(47)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攵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注释】①王述:封蓝畾侯,故下文又称蓝田参看(文学)第22 则注①。转:调动官职指升官。事行:事情实现指诏命下达。拜:接受官职

②文度:王坦之,昰王述的儿子杜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