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ppt》母亲昱一位怎样的母亲理由是什么?

慈母手中线作文 【范文十篇】
慈母手中线作文
范文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我从小就会背,可直到今日,我才真正领悟透。     那是一个温暖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于空中,柔和的月光倾洒而下,为夜添了一份宁静。璀璨的星星在空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十分迷人。  
  即将到军训的日子,我和妈妈一起收拾衣物。我把要带的衣服拿出来,妈妈则用那略显粗糙的双手,一点一点、仔仔细细地帮我叠好,几乎没有任何褶皱,然后再有条不紊地轻放入箱子。当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时,妈妈突然记起:“我忘了帮你加固扣子和裤缝了!”我一听,立马愣住了。天啊,妈妈居然连这点小事都为我想好了!     我愣住的同时,妈妈已经把需要加固的衣物和针线准备好了,即将开始缝制。可妈妈岁数已经不小了,有些老花了,哪怕就这点老花对穿针也是十分困难的。我赶紧帮妈妈穿针。妈妈拿着针线,在灯光下,专心致志、一点一点帮我缝衣服。妈妈的手一会儿穿过这边,一会儿又到了那边,十分灵活,简直就像在衣服上飞舞。可妈妈的眼睛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手和衣服,神态庄重,却又隐隐流露出不舍之情。月光倾洒在窗边的妈妈身上,为妈妈披上了月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念叨着这首诗,再出神地望着妈妈,心中有股暖流不知不觉地流向全身。     “妈妈,您歇会儿吧,明早再缝。”“不,我想今天缝完。”     妈妈啊妈妈,这不是您对我的爱又是什么?一针一线,都包含了您对我的期望与不舍。     透过窗,望着那璀璨的满天星,此时,我只觉得,妈妈比那更美!     直到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游子吟》的那种境界,真正明白了那层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您所给予我的,我一定会用让您最满意的方式加倍还给您!
范文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游子吟》真切而深情地歌唱人间的情感------母子之爱。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妈妈对我要求严格,那一次我考试没有考好被妈妈打了一顿,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问我疼不疼,我说:"疼呀妈妈。”妈妈说:“谁叫你考不好的,我打你是为了下次认真不要粗心。”  
  妈妈也很粗心,有一次上姥姥家吃烧烤,妈妈买了烧烤炉,却忘了买调料。妈妈还是一个疼我的妈妈,我摔伤了她急忙给我上药,给我上药时眼泪都下来了。     妈妈也很辛苦,她开了一个理发店,有时候我放学了,妈妈去接我,刚想走,就来了理发的,妈妈只好快理完急急忙忙的接我,我让妈妈不要那么急,我等着就好,可妈妈却说:“怕我着急不想让我自己在那里等。”每次都来去匆匆,回来还要给我做我喜欢的饭,辅导我的作业。晚上,我睡了还要做家务,我每次看到她劳累的样子,我心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我爱我的妈妈,虽然她有缺点,但是我还爱她。     三年级七班 刘坤
从我记事起,妈妈的手上,总带着一枚闪闪发亮的顶针。顶针是用薄薄的铁片做的一个箍,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浅窝,戴在中指上,做针线活的时候帮助针鼻那头顶在浅浅的窝里,不会戳破手指。顶针是每一个农村女人必备的东西,不用时和针头线脑剪刀布头放在一个编制精美的小笸箩里,摆在妈妈的大木箱子上,妈妈一有空就戴上它缝缝补补,那些原本艰难苍白的岁月,在妈妈一针一线精心的编织下,竟也过得有声有色。记忆中,妈妈做得最多的,就是我们脚上穿的鞋子。那个时候的农村,几乎人人都穿家做的布鞋,可那做鞋的过程,却繁琐而费劲。做鞋子前,妈妈先比对着我们脚的大小,用牛皮纸绞出个鞋样来。我们的脚年年长,妈妈压在炕沿毡底下的鞋样,也就年年放大,还会不时地变着样式,松紧的,方口的,系带的。妈妈是巧手,鞋样绞得又合适又漂亮,村里的大婶大嫂们经常来我们家,让妈妈绞鞋样。农村的女子,基本都会作鞋,可能绞出鞋样来的却没几个,听着她们叽叽喳喳地夸着妈妈,我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自豪。妈妈做鞋子用的底料,是用家里的破旧衣服上的布片一层层粘起来的,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或者牛皮纸,刷上粘稠的面浆,把事先拆洗好的大大小小的布片拼凑好粘在上面,要粘四五层。底料干透了照着鞋样剪出底和帮,鞋底子要用四层合在一起,毛边用白布条裹紧,底部包上白布,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层底”,鞋面多用黑色的条绒,女孩的鞋子就漂亮多了,用花布料或者彩色的条绒。粘好了的鞋底鞋帮,一双双摞在一起,上面压两块砖头,码在柜头上,有半米高,看起来白花花的,一派壮观。可这才是鞋子的雏形呢,要把它们一针一线做好,穿在脚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秋天,忙完地里的农活,妈妈就开始给我们做一年的鞋子。纳鞋底用的麻线,是用一种亚麻皮捻成的,捻麻线要用一种特别的工具,我们叫它陀螺子,可不是小孩们玩的陀螺,它是铁制的,上面短粗,下面细长,中间有一个圆圆的铁片,下面细的那头还有一个小钩子。妈妈把一大把束好的麻皮挂在墙壁上,右手拿陀螺,左手拿麻皮,把陀螺靠在大腿外侧,用手在那圆柄上一搓,陀螺飞速地旋转,麻皮就拧成了紧紧的麻线。小时候,看妈妈捻麻线,觉得特好玩,尤其是看到一团乱麻也能在妈妈的手里变成细溜光滑的麻线,更是好奇,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学着妈妈的样子盘腿坐在炕沿上,去转动陀螺的手柄,才发现它压根就不听我使唤,急出一头汗,也不能像妈妈那样捻出一根麻线。整个冬天,妈妈除了给我们做饭,干家务,其余的时间都在给我们做鞋。鞋帮要沿上黑色的鞋口,白色的底边,针脚要粗细匀称,包条要裹得紧紧的。纳鞋底更是力气活,用长长的锥子先在厚厚的底子上扎个洞,再用穿着麻线的大号针穿过去,拽的紧紧得,一天的功夫,才能纳好一只小孩的鞋底。做好鞋帮和鞋底,把它们上在一起,一双崭新结实的新鞋就完工了。妈妈总喜欢在一双鞋子做好后,把鞋底对在一起“梆梆”地敲,从那清脆的声音里,也听得出妈妈做鞋子的功力。小孩总爱穿新的,每次眼巴巴地看着妈妈给我做好一双新鞋,我都会迫不及待地从妈妈手里先抢过来,穿在脚上左瞧右瞧,再跑到外面在同伴面前炫耀一番,在大家羡慕的眼神中,连走路都觉得飘飘然。冬天冷,妈妈每年都早早给我们做好棉鞋,细心的妈妈还会纳一个棉鞋垫衬在里面,穿在脚上热热和和的,大冷的天也不怕脚冻伤。穿着妈妈做的布鞋,我在那条蜿蜒崎岖的小路上来来回回地跑,上完小学又上中学。上初中的时候,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有些孩子开始穿买的球鞋或皮鞋,也有女孩穿很讲究的布鞋,和妈妈做的布鞋比,那些从商铺里买的鞋子无异有着炫丽的外表,鞋的主人往往也摆出一副公主般骄傲的姿态,让家庭条件差,买不起鞋子的同学们又妒又羡。爱慕虚荣是女孩子的天性,十五六岁的我,已经懂得了爱美,看到某个女同学脚上好看的鞋子,曾经在我眼前引以为傲的妈妈做的鞋,却已经黯然失色。我不止一次在妈妈面前念叨,妈妈架不住我的纠缠,在秋天卖完公粮后,带着我和妹妹去了趟城里,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双好看的花布鞋。我迫不及待地扔掉脚上的旧鞋,把新鞋子换上得瑟。可没高兴几天,就发现它压根就是样子货,一点也不禁穿,塑料做的鞋底太薄,走一天路脚心疼,鞋帮子太软,走路老掉,穿着它上体育课跑步,不小心一只鞋就
跑掉了,惹得同学们哈哈笑。我回家把新鞋塞到立柜底下,再把旧鞋换上,才知道,还是妈妈做的鞋,最舒服最合脚。除了给我们做鞋,妈妈还要给我们夏天缝褂子,冬天缝棉衣棉裤,过年时给我们每个孩子缝新衣赏,那时候家里没有缝纫机,所有的针线活都得妈妈一针一线去做。在我的记忆里,妈妈就没有空闲的时间,尤其是冬天,我经常在半夜里醒来,还能看到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穿针引线,那根小小的银针在妈妈手上来来回回,清贫的日子里有心灵手巧的妈妈,我们也倍感幸福快乐。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布料都是棉织的,没现在的纤维结实,再加上学校的课桌凳子又破又粗糙,也没有多余的衣服勤洗勤换,孩子们的衣服裤子一点也不耐穿,屁股上和衣袖上经常露着破洞。妈妈细心,每次看到我们的衣裤刚破个小洞,或露出毛茬子,有欲破的迹象,妈妈就赶紧让我们脱下来缝补。妈妈打补丁的方法和别人不同,大多数同学穿的衣服补丁都露在外面,有些懒惰的妈妈们补衣服甚至不管补丁与衣服的颜色是不是合适,蓝裤子上缝一块绿色的大补丁,又扎眼又难看。妈妈补衣服可就细心多了,她不厌其烦地挑挑拣拣,找一块颜色和衣服相同或者相近的布头,修剪得大小合适,衬到衣服里面,针脚细密,平整,甚至让人看不出衣服缝补过的痕迹。过春节前,是妈妈最忙碌的日子,全部的被褥都得折洗。妈妈每天起大早,拆掉一床被子,在做早饭前就洗出来,那时候没洗衣机,洗的衣服也无法脱水,只能使劲扭干,趁太阳出来的功夫晾晒。下午,被里被面晒干了,妈妈再赶着缝制,缝被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跪在炕上好几个小时,长长的大针在她的手上灵巧地舞动,我和妹妹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妈妈穿针。妈妈做的针线活太多了,眼神已经不好,穿针的时候对着亮光高高举起,眯着眼睛,把线头在嘴里抿一下,捻细,对着针孔穿过去,却常常穿空。每次看到妈妈穿针费劲的样子,我心里就像被那针扎了一样,一下一下地疼,从妈妈手里接过针替她穿好,眼睛总是涩涩的,想哭。哥哥和我都相继出门打工,妈妈用羊毛絮成厚厚的被褥,缝得又细又密,妈妈说,离家一里,不如屋里,到了外面热了冷了没人关照,凡事都得自己操心,要学会照顾自己。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对妈妈一夜不眠重重的叮嘱过耳就忘,还嫌烦,听得多了,甚至顶上一句:“知道啦,罗哩罗嗦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妈妈被我们一呛,目光一下子黯淡了,不再说话,只是细心地给我们打点行李,从被褥到内衣袜子,都用手捋得平平整整,一样一样塞到行李包,看着妈妈失落而不舍的表情,我为自己的无知薄情而后悔,喉头哽咽着,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哥哥是家里的独子,从小被妈妈宠着,脾气却很坏,出门打了几天工,开始怨我们家贫,怨爸爸妈妈没本事,没置下一份像样的家业,他执意要去遥远的外地,说要凭自己的本事去打拼未来。对于哥哥的埋怨,妈妈哑口无言,她精心准备的行李在哥哥眼里,一文不值,临走时用冷漠的目光跟我们道别,背上妈妈用新里新面新棉花缝制的被褥,头也不回就走了,一去好几年,连封家书都很少寄回来。多少个夜里,妈妈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儿子的离家远行让妈妈一下子苍老了许多,甚至有些寡言少语。我开始恨哥哥的无情,一次次写信,让他有空回家看看爸妈,他偶尔寄来一封短短的信,妈妈让我念了一遍又一遍,那久违了的笑容,在我眼里却像一枚尖刺,扎得我心都在流血。我进城打工的那个冬天,天气很冷,我和两个小姐妹住在一间没有暖气,也没有火炉的屋子里,尽管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依然冻得瑟瑟发抖。房子是老板租的,为了省电,禁止我们在床上铺电褥子。每当半夜里被冻醒,爬起来望着漆黑的夜空中那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就想起妈妈温暖的眼睛,想起妈妈在深夜里,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缝缝补补的样子,耳边也回响声妈妈的话语:“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天冷了多穿件衣裳,吃饱穿暖,睡觉关好门窗,盖严被子,小心感冒着谅。”这样的话,每次回家妈妈都会重复好几遍。我淡淡地应着,心里其实还是有点烦她的啰嗦,我自以为长大了,会照顾自己,哪里用得着她这样祥林嫂似的絮絮叨叨。眼角有冰凉的泪水滑过,心却在慢慢回暖,裹紧被子蒙住头睡下,却很快进入梦乡,梦里,我变成小孩子的模样,躺在妈妈的怀里,好温暖,,,,妈妈常年累月为我们操持生活,自己却很少穿一件新衣裳,就连衬衣衬裤,都经常穿我们淘汰下来不要的。尤其是袜子,我从没见过妈妈为自己买过一双新
袜子,她把我们穿破塞到抗沿下的脏袜子找出来,清洗干净,把脚后跟上的破洞补好自己穿。我用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一套很廉价的衬衣,衬裤,两双袜子。当我把它们连同剩余的工资递到妈妈的手上时,妈妈的眼角湿润了,有泪光在隐隐地闪,她用粗糙的手细细地摸索着新衣服,哽咽着说出来的,却是埋怨我的话:“傻妮子,妈妈在家穿啥都行,要新的干嘛,你在城里要穿得体面些,别被人笑话,以后不要给爸妈买东西。”我忍住眼里的泪,心却在隐隐地疼。日子一天天过去,年轻的妈妈娇俏的模样,在一根根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丝线里悄然不见,干枯的头发上落满秋霜。几个子女都长大成人,哥哥远走他乡,我们姐妹都已出嫁,偌大的院落里,只丢下妈妈一个孤单的身影。我隔几天去探望妈妈,总见她呆呆地坐在院子外面的老槐树下,痴痴地地望着南方的天空,我知道,她一定又在惦记她的宝贝儿子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远飞的鸟儿,却总也不见归巢。妈妈真的老了,额头的皱纹像深深的沟壑,散乱的白发在风中飘动,灰黄的眼珠再也没有了活力,嘴里总是不停地自言自语。她太寂寞了,曾经一家人热热闹闹在一起的情景,是妈妈心里就是最美的回忆。我过去搀起妈妈,送她回屋。院子还像以前那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只是没有了生气。我让妈妈坐在院子里的太阳底下,给她梳理散乱的头发,梳子轻轻插进妈妈的白发,恍惚中,又仿佛看到妈妈用一条鲜艳的红绸子,给我扎上两个漂亮的蝴蝶结,眼里含着笑,目送我去上学。往事如昔,趟过岁月的河流,妈妈把一生的爱都给了家人孩子,古稀之年,却只剩一个人孤单度日,心中的那份凄苦又有谁知。“妈妈,我给你修指甲把。”看着妈妈干瘦的手指上长长的指尖,我伤心不已,以前的妈妈是多么精干啊,多苦的日子,都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曾几何时,成了这般憔悴苍老的模样?进屋取剪刀,我看到妈妈的针线笸箩依然放在那口旧木头箱子上,可上面,已经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没有了儿女在身边,妈妈再也不用为我们日夜操劳,缝缝补补,可她那颗失落的心,也像这个针线笸箩一样,被遗弃在无人看见的角落里,落满厚厚的尘埃。我下意识地从线卷上拔出一根细细的针,那记忆里闪闪发光的银针,已经生满了红绣,亦如我油枯灯尽的妈妈!我分明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眼泪忍不住汹涌而
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范文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的一首诗
他教我们懂得了妈妈很爱很爱自己孩子。
妈妈,亲爱的妈妈:
我知道您很爱很爱我,
可是,您能猜出我有多爱您吗?
下面就让我来告诉您:
火车有多长,我就有多爱您;
柱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您;
花有多香,我就有多爱您;
幼儿园的院子有多大,我就有多爱您; 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您;
宇宙有多大,我就有多爱您;
星星有多多,我就有多爱您;
天有多高,我就有多爱您;
糖有多甜,我就有多爱您;
热气球飞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您; 我的画画得有多漂亮,我就有多爱您;
楼房有多高,我就有多爱您;
海有多蓝,我就有多爱您;
北京市有多大,我就有多爱您; 路有多长,我就有多爱您;
恐龙有多古老,我就有多爱您;
树叶有多多,我就有多爱您;
小草有多绿,我就有多爱您;
地球有多大,我就有多爱您; 灯有多亮,我就有多爱你;
公园里的花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
花有多漂亮,我就有多爱你; 白云有多白,我就有多爱你;
妈妈做的饭有多香,我就有多爱你; 棉花有多软,我就有多爱你;
我的好朋友有多多,我就有多爱你; 赛车跑得有多快,我就有多爱你; 石头有多硬,我就有多爱你; 星星有多亮,我就有多爱你;
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 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您。 妈妈,我的爱您感觉到了吗?
范文五:慈母手中线------雨菲当夜的星光璀璨了整个天空的时候,心是一种柔和的绛紫色。这样的夜带着寒气阵阵逼像清冷的身子,想要取暖,所以一再的往后靠一些,最后抵在了一件衣服上,随手的拾缀起来。双手摸索着那个破在衣角的洞,闲暇的手总喜欢把指头放在那里,钻进钻出的玩弄,致使很小的洞,破得碗口那样的大,随后觉得破口太大,就扔着吧。如今下过雨后的天空,隐藏了星星的形体,点点闪现出降温的迹象,随手拿件衣服披在肩上,习惯性的掏那个大洞,只是一串细密的针脚扎着手指。喔,依稀记得那天,好像是临行前的一天,妈妈坐在遮阴的地方,眯着眼睛一针针缝着件衣服,那样认真,仿佛是想把眼前耀眼的阳光都穿进针,融进线,这样就可以使远在异地他乡的我不会在冬天的时候冻着。一针接着一针,一线接着一线,千针万线似乎想把所有的爱埋进针线里,然后让我带着一起远行。只是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身上渐渐地明显啦,穿针的时候她都是对着针和线弄半天,可是还是无法把它们弄在一起,这个时候她就会说,老啦,针都看不见啦。我不喜欢这样的话,所以我会抢先告诉她,没事,妈妈不老的,妈妈穿不上针,还有我啊。这样就接过她的针线,麻利的穿上递给她。披着衣服,数着破洞里那些针角,想像着妈妈眯着双眼坐在门前一针一线补衣,眼来就会溢满眼眶。记得妈妈还帮我补了一个包,一个被我洗得乱七八糟认不出面目的包,晒在太阳底下。突然在夕阳西斜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似原先粘在上面的样子,都忘记了早晨的时候我把那包折磨成的惨样。看着那包,我和姐姐笑弯了腰,妈妈奇怪的看着我们,我们只是笑,妈妈说:是不是把你包缝得太好啦,不好啊。我急忙说,不是,真的太好啦。我们惊叹着她的巧手,也在为她心疼。她总是在闲暇的时候把我们的衣服都翻出来,看看破的就把它补好,只是她闲暇的时间太少。其实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妈妈悠闲的洗一盆衣服,或者是坐着清闲的补衣服,或者不慌不忙的煮一顿饭,可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整天看到都是她忙碌的身影,一直到很晚才坐着很累的休息。离开家的那晚,想起妈妈缝衣服的样子,脑海里冒出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无数次念叨着这首诗,也许倒背也可以很如流,只是到那时才明白其中的真意。慈母手中的针针线线都是一份爱,没有言语的爱,爱到骨子里,刻录在心的最深处。每次离开,都没有轰轰烈烈,哭天抹泪的情景,只是每次在离开的时候和她说了要走的时候,就不在回头,因为害怕看到那不舍的目光。即使知道不管远离了多少距离,妈妈的眼光总是注视着自己。多少次在难过的时候拨通电话,让你照顾好自己,这样的时候只是害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只是在找走下去的勇气。只是一直以来,妈妈给了我很多,面对太多的无可奈何,想想妈妈的坚强和勇敢,也会走下去。夜深啦,寒气袭来,拉拉上衣,那些针角,足够我抵御风寒了吧!
范文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游子们的心声。九八年国庆前夕,有一天我突然在办公室里接到远方同学严岩川打来的长途电话。他在电话中谈到邀请我在国庆节期间回母校参加同学会,我欣然应允。回母校后,又接到老校长钱淑云老师大礼,即一张粉红色的信笺“致温州卫校校友的信”,匆匆浏览知道母校已走过了七十个春秋,将于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迎来了七十华诞。喜讯传来,我这个离校十五年的学子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此热烈祝贺母校校庆圆满成功,衷心祝愿母校发扬光大。祝贺母校桃李满天下,杏林春满园,并衷心祝愿母校今后更多、更快、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十五年前,我经过一番奋斗拼搏,终于考上了初中中专,并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温州卫生学生,那时还是在中山公园隔壁的老校园就读。在这里渡过了终身难忘的二年学习生涯,还有一年赴外地实习期。回顾当年的学习生活,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许多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当年的副校长钱淑云老师是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这次同学会时又意外重逢,倍感亲切。当时的班主任是吴传夫老师,耐心细致的督导我学习。他还兼任我们第一学期医学入门基础课解剖老师,说实在的,学解剖内容枯燥,还要看尸体,着实令人害怕。吴老师和蔼可亲,讲课生动活泼,渐渐地消除了我的顾虑。当时我们卫生医生班、护士班是同年四个班级惟一一个以男生为主的班级。班长是杨书生同学。我在班委会担任学习委员,学习劲头空前高涨,学习风气浓厚。我的同桌徐国强同学已成为衢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副院长。好朋友张大伟同学已担任中共仙居县委组织部长要职。周兆龙同学是瓯海区卫生防疫站疾病防治科长。同班四十来个同学的面孔基本上印在我的脑海里,并能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有些志同道合的同学还保持着通信联系,鸿雁往来,开头一句“楼明贤老同学”,令人倍感温馨。母校的师生对我谆谆教诲和深情厚谊,为我一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母校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浙南丽水地区松阳县防疫站工作,一干就是十五年,曾干过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放射卫生、计划免疫、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及防疫咨询门诊部工作,几乎走遍了松阳的山山水水,踏遍了松阳的沟沟坎坎,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松阳话,入乡随俗嘛,纳入当地社会中去。因为我的原籍是缙云县,松阳是我的第二故乡。成家立业后,有一个八岁的可爱儿子,业余时间丰富多彩,自幼喜爱文学,少不了舞文弄墨,向报刊投投稿,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当有人问起我是那个学校毕业时,我会自豪地说:“我是温州卫校毕业的!”朋友们都说:“不简单哪,你的文字功夫也不错嘛。”心里甜滋滋的,这几年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已在《人民日报》、《处州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与母校离别十五年,思念之情日深,机会终于来了。九八年国庆佳节之际,我携带妻儿一家三口,第一次从丽水乘坐火车重返朝思暮想的母校,经过温州大桥,见到温州市区内高楼大厦林立,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简直认不出来了,多年不见,温州真是大变样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看到母校已成功地搬迁市郊,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师生宿舍井井有条,操场、食堂、图书馆等配套设施齐全,校内环境优美,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学府已经形成。我为母校的变迁与发展感到高兴与自豪。师生校友热情招待我这个久违的学子,我感到亲切和温暖。得知母校已为国家输送了一万余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为母校取得成绩而感到高兴。作为一名关注母校发展的校友,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工作,多出成果才能对得起母校的培养,为母校增光。最后,我用一句贺辞作为我的祝愿。为国育才,再铸辉煌。以此敬贺母校华诞,也与广大校友共勉。
范文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方病重,孩儿在千里。  欲将名医投,感谢天意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我是妈妈梦中的小白船儿,  这是您至爱的孩儿含泪叠的,  妈妈,您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您的衣襟!  妈妈,为了留住您衰老的身影!  我久久不愿把眼睛睁,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毛衣,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您,特有的温馨!  妈妈,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孩儿生怕记忆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妈妈,纵然呼唤能够震天动地,  我也喊不来您健康呀!  妈妈,您是一艘大船,载着我驶向大海!  去追寻生命的奥秘;去探索世界的神奇!  妈妈,您是一座高山蕴藏着万物!  哺育我成长,强壮我的身心!  妈妈,您是一曲动人的歌!  妈妈,您是一缕春风,吹生着我成长!  妈妈,您是丝丝春雨,滋润着我的心声!  妈妈,我爱您!  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小时侯听奶奶说:月亮就像妈妈,  天上所有的星星都是妈妈的子女,  星星儿就像众多的兄弟和姐妹,  共同相亲相爱在一个大家庭里。  长大后,您又将亲手缝好的衣服整好,  连同一个月亮般的心,  和您所有的爱装进我的行囊里。  在那星星闪烁的梦里,  您多少次为我盖好掉在一边的被子,  我挂念的泪敲打着脚下行进的路,  每一滴泪都是一首赞美妈妈的歌。  我又看见了您的笑脸,  又看见了,您阳光的明眸!  妈妈,我知道:有太阳光耀的大地!  您的微笑就永远存在,  你身上散发的阳光味道,  铸就了您刚毅的性格!  记录着您的坚强与执着,  妈妈,我知道您阳光的微笑,  停留在您劳作的土地上!  生长出一片绿油油的希望,  生长出孩儿的快乐!  生长出您的期望!  妈妈,您阳光的微笑!  停留在农家小院,点亮了灶房的炉火!  那锅碗瓢盆敲打出的交响曲,  就是您生活的强音!  妈妈,您阳光的微笑,  坚定了孩儿走出大山的信心!  妈妈,你阳光的微笑,  从不放弃与劳动有关的词汇!  妈妈,不管我走向何方,走向哪里?  也不管前面的路途有多远?  一路都会有您的微笑陪伴,  温暖我的行程和心房
范文八:诗句“慈母手中线”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游子吟》原文及注解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二、《游子吟》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游子吟》全文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范文九:慈母手中线全诗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撔臄字双关。  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
游子吟的意思 *
游子吟的诗意 *
游子吟古诗_游子吟孟郊
范文十:诗句“慈母手中线”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原文及注解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慈母手中线全诗。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慈母手中线全诗。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二、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全文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可见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母情深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