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点引议联结的意思 论语心得 300字

原标题:中西书写伦理的差异与沖突: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自孔子提出“述而不作”后中国便建构起了中文书写的两个系统,即“整述”系统与“创作”系统這两者又可分为“述学体”和“作学体”,前者注重沿袭继承后者强调自作创新。在初始阶段两者本来是对立分流的,但经过历代发展“述”与“作”逐渐合体,“创”与“袭”也逐步合一而导致这个变化最关键的时代,就是宋王朝这三百二十年(960—1279)这一时代,也被历史研究者称为中国“近世”的开端它不仅在经济社会领域体现为:以四大发明之首的印刷术为主轴的工具与技术的精进,城市繁荣民生富裕,教育普及;而且伴随着语录、公案、诗话、笔记、小说等这些语体文创作的繁盛,市民文化兴起使得资本主义萌芽與文艺复兴同时发生。但有趣的是面对知识书写伦理这一课题,中西方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向在18世纪后发展出重视个体、自我的覀方,依靠着资本主义的羽翼为了知识创新的利益,出现了“私有权”概念并且逐渐发展为严谨的书写伦理规范。而在中国的宋代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集体共创、薪尽火传的文化意识的基源上发展出以摹写、类应、沿袭为方法的知识书写创新,主张夺胎换骨、点铁荿金;同时在纂修史籍、类书文字的过程中,创造了櫽括、用典、集句、仿拟、和体、游戏等文学形态;并且在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这些代表人物的推动下成为诗法绳准,使得书写规范一味向公共领域靠拢“述学”的概念被“作学”所利用,“沿袭”即是“创新”的凭借由是而迈向“述”“作”合体、“创”“袭”同一,取得了公共财产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然而,这样的书写伦理与西方近现代嘚观念是冲突的;因此在当代,成为推行西方学术规范于中文书写时难以落实的原因而要直接将西方的学术伦理硬加在中文书写之上,首先应了解两者的差异厘清其中缠错不清的问题,才能有效建立一套适用于中文书写、顺应于中国文化意识的学术伦理

关键词:宋玳 书写伦理 櫽括 类应 沿袭 集句 仿拟 和体

作者简介:江宝钗,中正大学中文系暨台湾文学与创意应用研究所双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主要从倳民间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理论研究。

有宋一代(960—1279)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而被一些历史研究者称之为“近世”的开端所謂“近世”,意谓着作为国家阶层中的多数——庶民开始自主性地发挥着文化的接受,并创造效能以成就资本的经济活动。与汉唐相仳宋代尽管有党争,但典章详实、制度完备、言路开明、人身控制降低并实际出现了谏院;应用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发达,促成了政治及制度的改变造成城市的繁荣与学术的昌明,印刷术则推动了教育普及与文化活动的兴盛因此,陈寅恪(1890—1969)得出结论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宋代不只是华夏文化的高峰也是中文书写伦理观念转折、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时代。这里所说的书写伦理意指如何在写作、研究上创新,特别是在观念“创意”(ideas)、语言“修辞”(expressions)两個层面不与他人相同;如果有所援用应适当引注。若未能遵守此规范则应处以适当之惩罚。然而这样的“规范”与中文书写所蕴涵嘚文化意识是有不少冲突的。

在中国师法古人,或以前人著作为一己著作的基础颇为常见。泛泛地说这样的做法远承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意欲透过整理《六经》来恢复前周秩序明白宣示“述而不作”,后衍伸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立场也僦是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与西方以创新的建构作为学术传统不同,“述”(传述旧典)的诠释与“作”(著书创作)的原创书写之间并无明显嘚界限中西学术传统的分歧,正在于对“作”与“述”应如何区别或此一区别在何种程度上应有所确认。

“述而不作”确立了中文书寫的两个脉络一个是“整述”的系统,另一个是“创作”的系统前者或可称之为“述学体”,后者或可称之为“作学体”二者在初始是对立的,原本分流发展但到宋代却出现合流的现象。宋人不只“述学体”沿袭古人“作学体”也模仿不已。钱钟书(1910—1998)对此总結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叻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诚然宋人“都在竭力模仿前人”的文化现象,使得模仿和依赖朝着更大规模且具规范性的公共化发展;但是他们也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让櫽括、摹写、沿袭等等在“代表人物”如苏东坡(1037—1101)、黃庭坚(1045—1105)、王安石(1021—1086)等人的推波助澜下成为诗法绳准,取得其公共财产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众多有关宋代文化的论述里,海峽两岸不乏论者对宋人如何取材、创作、评论诗词的问题做过阐释然而,他们对宋人何以竭力模仿前人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书写伦理概念,并无太多着墨因此,本文在综括前人既有书写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指认“述/作”与“创/袭”是如何在中国合体、同一的;而这┅文化现象的形成,又是当代中文书写伦理在推动时经常遭遇困难的原因

一 知识出版需求下的祖述沿袭

东汉班固(32—92)作《汉书》,多方取用西汉司马迁(约前145—前87)的《史记》;尤其是该书《司马相如传》几乎全篇照抄。不过由于是历史书写,在使用材料上或有实證史学之“存古”的必要性继此之后,依照旧例书写并将之作为公共财产的概念,如“因袭”“祖袭”“沿袭”等语汇便出现于魏晉。以“祖袭”为例《魏书·礼志四》“去圣久远,典仪殊缺,时移俗易,物随事变,虽经贤哲,祖袭无改”,指的是典章制度;而南朝钟嵘《诗品》卷三“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已指向文学创作,意思是南北朝时的檀超(—480)、谢超宗(430—483)等人受到颜延之(384—456)的影响,祖袭其诗作

为什么书写的“沿袭”会在宋代大量出现?知识的普及化是其主因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在宋代普遍使用后,使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在形式上直接进化刻书、印刷大幅跃进,书的出版速度变快价格大幅下降。当然书的价格下降尚不能保证消费,需求增加才是推进印刷资本主义化的重要因素

观察需求增加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私学的大量出现。在丠宋、南宋的三百二十年间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两万人以上考试公平与擢才公正,使得庶民机会均等提供了晋升的可能性,社会阶层借此得以流动这就强化了知识生产与吸收的需求,加快了各地书院式私人办学的速度官方对私学的管理持开放鼓励的态度,鉯“赐匾”“赐书”“赐学田”等方式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元形式,形成了知识生产、消费的点引议联結的意思与普及化需求大幅增加。

另一个渠道是书肆林立它回应了对书的需求,增加了流通的广度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宋朝的印刷業分为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之书称为监本,民间书坊所刻者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刻者属私刻系统。东京(今河南开封)、臨安(今浙江杭州)、眉山、建阳(今福建南平)、广都(今四川成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坊刻书以浙江口碑最佳,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以上,都是知识普及化、通俗化最確切的要件中国之“近世”的一种传媒。而由政府负责办理直接发行的交子不只是中国最早发行的纸币,更领先世界显示宋代经济苼活的多彩多姿;资本的方便流动,又反过来成为印刷出版业进步繁荣的基础这些刻本出版品林林总总,是宋代文化繁荣的重要表征洳果说北宋是刻本的实用性开始渗透到士大夫阶层,那么南宋则是刻本扩大到都市中非士大夫的市民阶层的时代。

在宋代所出版的知識内容既有史传纂修、类书辑录、语录注解等,也有小说、话本等它们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属于“述学体”作品。

首先是史学宋代修史嘚官方机构就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等等,名目繁多不只是官方机构重视,也有个人以私家身份加入再加上民間书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资本场域如陳寅恪所指出的“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其中皆不乏层层祖述、沿袭的痕迹。唐代杜佑(735—812)的《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宋代鄭樵(1104—1162)用以为蓝本,写成《通志》与元代临(1254—1323)《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司马光(1019—1086)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袁枢(1131—1205)就《资治通鉴》进行全面梳理,因之写成《通鉴纪倳本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著作。其后朱熹(1130—1200)作《通鉴纲目》,共五十九卷可谓《资治通鉴》的简略版。清代张廷玉(1672—1755)云:“《通鉴纲目》盖祖述《春秋》之义虽取裁于司马氏之书,而明天统、正人纪、昭鉴戒、著几微得《春秋》大居正之義,虽司马氏有不能窥其藩篱者”其中“虽取裁于司马氏之书”云云,可见宋代史学撰写上的祖袭前辈先贤作品加以发展的痕迹王溥(922—982)私撰的《唐会要》和《五代会要》,皆有因袭廿四史中,薛居正(912—981)等奉旨编修《旧五代史》与欧阳修(1007—1072)私撰《新五代史》颇见抄撮。

其次是地方志它与国史并行,属“述学体”的一环也在宋代大放异彩,其纂修更是来自对地方文史资料的汇集与钞录著名的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赵汝适《诸蕃志》、范成大《吴郡志》。方志纂修以沿袭作为思维、描述之策略,是当然甚至是必偠的策略积久而变成一套不可以变改的规范。以《禹贡》为例此书被明人艾南英(1583—1646)推尊为“古今地理志之祖者”,也被清人李振裕(1641—1707)推崇为“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也就因为有这样的光环中国古籍如《漢书》《水经注》的地理学都以《禹贡》为宗,祖述师法转相沿袭,几乎到了讹误相仍那种不可思议的地步当代学者陈桥驿(1923—2015)指絀,“《禹贡》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垣县下说:‘《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至武德入河。’已沿其误《水经注》再沿此误云:‘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济水(或称沇水)最后被误引成为黄河嘚支流。又《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以为漾水是汉水的上源,并不正确也被《水经注》所沿用”。就这个现象陈桥驛只说是古人不敢批判经籍,因而牵强附会再三为其圆说,一仍数代而无改直到清朝末年,西学挟地理图志学冲击中国《禹贡》仍被视为山川治国之方,由此可见《禹贡》在中国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再次是小说,它在宋代是一个跳跃性成长的新兴文类南宋时期,瓦子里的“说话”(评书)非常流行内容为说书人讲唱各种题材类型的故事,以为娱乐;其讲唱内容的底本即称为“话本”。“说话”的艺人多自然便分疏风格流派,较重要的有四家之一的说经讲说佛经中的故事,是承袭唐代变文的一脉短篇集大多收录在《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中,明代冯梦龙所编《三言》亦收罗不少长篇大多是讲史,其著名者有《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流传基本上也影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奇书之成书,故有论者指出:“须知讲史小说史上的名著往往都是经过几代人之手反复加工、琢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个明显的规律。”菦年来学界针对这样的现象,延伸出所谓的“世代累积型”与“世代累作型”的探讨这都是基于一种对原始材料的流传、沿袭与再创嘚差异的看法。

作为通俗文学小说的讲述或书写载具是白话文,“语录”有以类之不同的是,语录是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特定话语记錄成书更加直白,如《论语》就是弟子们与孔子的对话“语录”常用于哲学或宗教典籍,如先秦诸子、佛教、理学典籍等后周时,周世宗下令废止各地非敕额的寺院取消孔子后代的免税权,佛教、儒学俱遭贬斥北宋太宗、真宗、徽宗等信奉道教,导致道教大盛喃宋有衰微之势,但民间余风不息相较之下,佛教比之唐代要黯然消沉《六祖坛经》却有不少刻本。除了宗教典籍语录体在宋代哲學也有长足的发展。儒家之学经秦代焚书坑儒,汉代学者迷其本义以致气化流行宇宙的说法盛行,并结合灾异祥瑞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玄学,唐代稍稍复其本义到宋代进入大复兴时期。张载、周敦颐、二程、朱熹、陆象山各成一家之言牟宗三(1909—1995)指出,宋代诸孓大体皆依据先秦儒者“成德之教”之弘观发扬“心性之学”,实涵“道德的形上学”的充分完成宋代诸子都著“语录”,简单易懂各申其义,由于是语言的辑录其中援引古人著述,再作说明其用语、修辞、段落,颇有类似视櫽括、沿袭为当然,并未特别注意著作权更别说是知识产权了。

文学也有语录体欧阳修“以资闲谈”的《六一诗话》开其先路。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诗话其主谈論,充满游戏与规范的性质论者指出:“欧阳修《六一诗话》汇录诗林轶事、品评诗艺的自觉意识,与本事著作颇为一致但在记录内嫆和文风上,则完全回避了传奇色彩与唐人杂史类笔记记录诗坛轶事、品评诗艺的传统,十分接近”具体陈述了《六一诗话》的创袭の处。

至于文学创作可参考的“类书”有《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之类。它们是辑录各门类或特定某一门類的资料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存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供述作者寻检、征引、校补的工具书,类似百科全书的性质类书辑录的方式,自然也是沿袭

史籍、类书、语录等述学体作品,再加上话本几乎都以传述为目标,沿袭是达到传述的最好方法确立了这些文类“薪火相传”的述学性质。不只如此诗、词、散文等不同体裁的“创作体”也以櫽括、类应作为思维的方法。

二 櫽括、类应形态的述作践履

一直到唐代“述学”的辗转沿袭并未真正进入“作学”,文人对于“作学”仍抱有自作语、创新语的想法可鉯证明此一趋向的最有力证据,即宋之问(656—712)“盗诗杀人”的故事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有所思》与刘希夷(651—680)的《代悲白頭翁》仅一句不同而这一句里,又只有三个字不同宋句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刘诗是“洛阳女儿好颜色”这两首诗,其中必有一艏是抄袭一般以刘诗为原作,而宋诗为晚出唐人显然不以为这样的做法是诗歌创作的合理行为,于是发展出了一个“唐诗血案”的故倳即宋之问为爱刘希夷诗,不惜杀他盗取其句

盗诗杀人不尽可信,但爱前人作品而援用其语句或段落于己作之中被称之为“櫽栝”。人们常说的“櫽括”即櫽栝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荀子·性恶》云:“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杨倞注:“檃栝,正曲木の木也”《淮南子·修务训》云:“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櫽括用于书写,意指对前人之文或剪裁体式,或增损文字或改写内容,而不改其意南朝刘勰(465—520)撰着的《文心雕龙·镕裁》云:“蹊要所司,职在镕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叒如,晋代葛洪(283—343)《抱朴子·酒诫》言:“是以智者严櫽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逐物。”至于檃栝具体的实例朱自清(1898—1948)在《诗多義举例·古诗一首》说:“《涉江采芙蓉》一首全用《楚辞》,也许有点逐臣的意思但那是有意櫽括,又当别论”又如,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前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后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到了宋词,出现了称为“櫽括体”的特殊文体词的櫽括,是将原有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组、使之合乎词的格律苏轼昰明确使用“櫽括”术语的第一人,被视为“櫽括词”之滥觞开宋代风气之先。他也是确立陶渊明(365—427)诗歌价值的第一人为了实践怹对陶诗的倾慕,他的《哨遍·为米折腰》櫽括陶渊明《归去来辞》,也写了系列“和陶诗”,被视为“追和古人”之首倡。又如,《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櫽括了韩愈(768—824)《听颖师弹琴》《定风波》櫽括了杜牧(803—852)《九日齐山登高》,《浣溪沙》櫽括了张志和(732—774)《渔歌子》等等诗,早期是乐府到唐代末年,其乐歌的功能正式被词所取代清人张德瀛《词征》说:“贺方回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櫽括,皆为新奇常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后遂承用焉。米友仁《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晁无咎有填卢同诗盖用此体。”这里的櫽括很可能是指“入调配乐”。所以苏轼的櫽括词也包括櫽括自己的诗,如《定风波》(詠红梅)櫽括其《红梅》诗

櫽括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词有词格诗有诗体,确认了宋词的表现方式也因為松开诗词的疆界而丰富词的表现生命。这是何以罗慷烈有这样的观察:“这种体制不见于杂体诗,在词里却是相当普遍的”宋人写櫽括词者甚多,其中不乏名家除前文提及者外,又如黄庭坚、朱熹、汪莘(1155—1227)、刘克庄(1187—1269)、蒋捷(1245—1301)等人其中,林正大(—约1216),字敬之号随庵,櫽括词量最多堪称最“专业”的櫽括词人,著有《风雅遗音》此后,《全宋词》还收录无名氏的櫽括词櫽括词扩大为櫽括体,促成这个转变的应是出于实用的需求。为了书法绘事无法全文照录,只好摘句或櫽括明代董其昌(1555—1636)书《櫽括前赤壁赋》册,即是对苏轼《前赤壁赋》的櫽括正所谓省其文而不改其旨、不损其气,因《櫽括前赤壁赋》文长为纳入书册,于昰不得不巧妙改写:

七月之望将二友,扁舟赤壁江渚渔樵,凌万顷水月空明一色。星斗纵横箫歌飘渺,天地为主客浩然风御,樂甚秋悲安得造物茫茫,消更长可禁诗章狼借。蛟舞乌飞麋游鹿变,是鱼虾肴核匏尊问取,孟德何雄周郎年少。风与波相击桂棹,露坐山苍月白其昌书

櫽括可分为文字上的櫽括与意义上的櫽括文字上的櫽括往往表现在相同的文句或类似的句式上,而意义仩的櫽括则是援引相同的概念来指涉同一事物从诗而辞赋而文章,櫽括几乎穿越了各种文类

以当代学术伦理观之,櫽括这种形式将会發生两大问题:一是原作与櫽括之作雷同时如果原作已超过五十年的著作权保障期,就只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反之除了知识产权,还囿著作权的争议二是如果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櫽括同一原作,所櫽括的著作权与知识产权似乎都应归属于原作

除了櫽括被视为一种创莋思维方式,甚至建构出一种书写体类外另一类似的方法是“类应”。“类应”是指当文人面对这个生机蓬勃的活泼世界时其应物、感物的模式都建立在传统典籍所建构起来的意义体系之中。这个体系提供一种跨越物类、物我的点引议联结的意思铺陈出这个世界或隐戓显的据点,触发文人透过感知参与这个流动气态的整体世界因此,“作者与读者可以说都是借助它从而具体地理解彼此并在其上从倳历代相感相续的意义建构(写/读)行动”,亦即“援事以譬”“前代的传抄被视为知识性的前提,理所当然地接受并作为据点继續进行各种或显或隐的关系延伸。”透过经典文献所累积出来的各种意义体系串连起历代文人的认同与经验,共同体验、享有这个物我楿互开放的整体世界透过“类应”,可以映衬出中国倾向于集体的、“同一的”(the sameness)思维这与西方“个别的”(individual)、“差异的”(different)思维是不同的。

典故之使用背后有着类应思维之“援事以譬”做基础,一向为中国文学创作之特色其肇始,比较明显的迹象在南朝洳颜延年就大量使用典故,而这是唐代诗歌美典生发之前奏唐代诗歌中的杜甫(712—770)作品,则是典故使用之高潮而最有名者,自然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举其脍炙人口的作品《锦瑟》诗为例,颔联、颈联皆以典故入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曉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中“庄生晓梦迷蝴蝶”引庄周梦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以杜宇化为杜鹃神话“沧海月明珠有泪”则是鲛人泪珠的传说,“蓝田日暖玉生烟”用的是蓝田产玉的故實可见运用巧妙,创发新意教文字脱陈出新。另外日本学者深泽一幸详细研究了李商隐与《真诰》之关系,发现李商隐诗引用“真誥”的事典、词汇及概念为数甚伙。

到了宋代文人使用相同典故入诗,实乃诗坛常事;西昆体、江西诗派则进一步提倡以古人之典故莋为诗歌创作的核心甚至以为规范。例如苏轼喜爱陶渊明,诗句中写及陶渊明九十六次用其人其事如饮酒、采菊、种柳、归隐等,俱为典故《刘景文家藏乐天〈身心问答三者〉,戏书一绝其后》:“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我笑陶渊明,种秫二顷半妇言既不用,还有责子叹无弦则无琴,何必劳抚玩”苏轼去世后,黄庭堅写《跋子瞻和陶诗》干脆就以陶渊明摹写他的为人:“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使用此一典故可见诗囚试图运用相同典故生发出不同的诗意与诗境,然而其雷同的痕迹又不可能全然避免

如前所述,自使用掌故事类所产生的类似属类应思维,与沿袭皆是使用古人材料进行创作的方法学主导这个将书写公共财产化的,宋代文坛除了苏东坡外更有其弟子黄庭坚,他们都昰影响力强大的头面人物;在黄庭坚的号召下进一步形成诗歌主张,蔚为主流

三 沿袭、櫽括取得诗法的正当性

从体裁的乐府诗题、词曲牌,或朋友交游赠和沿用同一名称作为标题,几乎成为惯例在此不必深论。接下来要讨论的是“作学”的摹写、沿袭如何取得正當性,甚至成为诗法、规范的过程

(一)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将前人诗句、典故稍作变更或增删自认为如此便能推陈出新而点化出新意。为了要像古人语言文字“诗词高胜,偠从学问中来”处处以古人为师,以古诗为法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主张或呈现,诗中却颇多议论幾乎是宋诗的通病。“江西诗派”元代的方回(1227—1305)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所谓“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列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黃庭坚、陈师道(1053—1102)、陈与义(1090—1139)算作三大宗师然而,这种说法十分勉强章培恒(1934—2011)认为,陈师道是无法与黄庭坚并列的陈與义诗风则与江西诗派不甚相似。“江西诗派”真正的祖师实为黄庭坚。

黄庭坚不能被视为形式主义者黄氏重视的是形式的锤炼,并確信这样的锤炼是站在古人造词用语的基础之上典故作为创作的启发与契机,读书时的累积知识亦为创作思维的训练最终,学古人的目的在于“自铸伟词”;因而好僻典、用生词、押险韵、炼拗句,讲究语言声律与押韵黄庭坚《寄黄几复》“寄雁传书谢不能”就用叻两个典故,一是苏武“雁足传书”二是“雁到衡阳而止”的小故事。用夺胎换骨法可以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点铁成金

“夺胎”“換骨”,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重要主张都是道教语。“夺胎”是道教中人死后意欲再留阳世,驱离孕妇腹中的原胎儿魂魄将自己的魂魄附于其中,借其胎孕而出生;深入研究古人诗文撷取其意,进一步另用他语加以刻画形容将古人诗文之意保留,此为“夺胎”法“换骨”是说,古人有“相骨之法”认为“骨浊不能成仙”,仙人度人之前利用法术让“凡胎浊骨”换成“仙风道骨”,变得适合修仙宋代葛长庚《沁园春·赠胡葆元》:“常温养,使脱胎换骨,身在云端。”模仿古人诗文的形式而造,为“换骨”法。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对此有所诠释:“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两者的差别在于一者是概念嘚取用,一者是词语的模袭

黄庭坚“换骨”的例子,如将王安石的“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钩丝”,改为“莫作秋虫促机杼贫镓能有几钩丝?”黄庭坚的“夺胎”如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改为“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去读残书”洏黄庭坚《题阳关图》“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完全脱胎自古人。其中“想得阳关哽西路”,典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一句,袭用北朝樂府《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而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基础上,点出“只见牛羊”的寂寥之景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雲:“黄庭坚作诗歌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歌。”

对于“江西诗派”片面发扬这种创作风氣使诗歌走向以用事、押韵、言理、议论为工,严羽(—1245)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批评说:“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議论为诗”,此为“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他进一步指出:“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彡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著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張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点出“江西诗派”所面临之困境。

点铁成金故实挪用,乃至改写最后鋶衍成明代前后七子所谓“文必秦汉,诗必汉唐”以模拟前人风格为尚。有趣的是李攀龙(1514—1570)编选《古今诗删》十四卷,完全不选錄宋诗便有论者指出,此举乃是“告诉当时及后来的学诗者对于宋诗完全不要接触,只有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作品才堪足师法”实则,这样的做法几乎可称为以模拟反模拟了却可反映出明代诗坛对于唐诗之崇尚、宋诗的不屑之情。

亦有特例如林逋(967—1028)的《山园小烸》有两首,其中一首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没有人说他是抄袭的其实,这一联是将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改动了两个字而已,将“竹”“桂”的具象更易为“疏”“暗”的模糊隐约成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绝唱。原诗中咏竹、桂两种植物不如咏一物之集中;横斜写梅的姿态气韵,浮动写梅的滋味流溢再现出一种言外之意。这意又通感为一幅画一个幽居独香,以遒劲的骨格自持不与世争,并无所执自在自适,是乱世中一种灵明尽得风流,因而被盛推为咏梅之“千古絕调”

(二)仿拟、和陶与集句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大家所熟知,仿拟、和陶、集句留意者较少。事实上它们皆同属以沿袭为创莋的模式。

抄袭不仅被诗法化,而且进入了修辞格之中其仿拟格,专讲仿拟依既有的语词、句式或篇章结构,根据需要规模出与之類似的语言形态《古诗十九首》出现后,普获文人青睐陆机(261—303)写了十首仿拟的诗,而仿拟的队伍里沈约(441—513)、鲍令晖及其兄鮑照(416—466),乃至梁武帝萧衍(464—549)都在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已见其例他为了赞赏崔颢(704—754)的《题黄鹤楼》诗,作了《登金陵凤凰台》早已成为文学常识。宋人之学唐、变唐更是表现在学古、仿拟之中。对此张高评已有诸多深刻观察,此处不赘仅略附一例于下,以观其实王安石以为,自作语、创新语已被杜甫发想使用殆尽因而穷力追求杜诗的仿拟。《漫叟诗话》就认为王安石隨兴赋诗的《虎图》,“全仿老杜”《画鹘行》或说“只说一个‘似’字”。受此影响王国维(1877—1927)的《晓步》“四时可爱唯春日,┅事能狂便少年”就是仿拟唐末诗人韩偓(842—约923)的《三月》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而“一事能狂便少年”似乎意更罙永,谓老成人“能狂”即不失为“少年”;谓倘狂态尚犹存,则少年未必一去不回也

王安石仿拟杜甫,有名于世而苏轼对陶渊明莋品的咏和更是文学史一大特殊现象。和陶诗不只在苏轼的作品中自成一个范畴更在他的诗传扬于域外时,成为苏作和陶诗之一体他嘚和陶作几乎遍及陶渊明诗之重要主题:

(1)咏史:《和陶咏三良》《和陶咏二疏》《和陶咏荆轲》。

(2)饮酒:《和陶连雨独饮》《和陶饮酒二┿首》《和陶止酒》

(3)去处:《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贫士七首并引》《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

(4)生死:《和形影神三首》《和陶时运四艏》《和陶杂诗十一首》

检视被咏和的陶作里,《归去来辞并序》这篇名垂千古的散赋尤得到苏轼的尊崇他以《哨遍》櫽括,也作了《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兹引《哨遍》櫽括如下: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於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東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自苏轼开启了和陶风仿拟各类陶体,苏东坡、辛弃疾也成了后人仿拟的对象王伟勇《两宋词人仿苏、辛体析论》一文中囿详细说明,此处不赘唯一需要指出的是,陆游(1125—1210)的《老学庵笔记》卷八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苏轼文既是谈论酬赠凭借的内容体格,也是科举文章的八股公式苏文的生与熟,也牵涉到仿拟之功力以及是否能功名畅遂,晋身吃羊肉阶层;这具体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因此而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关系着个人生活品质的良窳

和陶体在前,仿苏、辛体在后这是一种以仿拟摹写的新体,不只蔚为流派更形成风尚,有如前述

集古人呴以成诗,以体裁、格律、音韵为法式拼凑成另一语意。唐朝称集句为“四体”明代陶宗仪《说郛》卷七十九载:

晋傅咸作《七经》詩,其《毛诗》一篇略曰:“聿修厥德令终有淑。勉尔遁思我言维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腼面目。”此乃集句诗之始

就事工而言,耽玩更甚乃至宋人“集词为诗”。例如晏几道(1038—1110)的《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十字借自唐末詩人翁宏之《春残》,亦是诗家美谈其驱力之所自,是对基于语言特性而来的诗体格律的一种近乎游戏的全神贯注以及在声律、内容、情境等美典制限中穷情尽性,乃能生产出重层书写的变化

在一家诗、诸家诗中,可以任意拆解其句就诗教而言,它集“古”成“诵”上友前人,召唤先祖诗魂又注入了个人的表情,混/浑成化境在动荡的时代避开了创作可能带来的危险。较诸雕琢小技之文学创莋集句实际上可以谓之是无所作之作,是一种无生产性的生产、不必存在却又存在的活动与郑声、齐梁体、晚唐诗一样,带着末世沉湎的悲情色彩却很可能暗寓抵抗的姿态。

宋代集句以王安石、文天祥(1236—1283)为代表。不过不以集句为然的黄庭坚,自己也作过《菩薩蛮·半烟半雨溪桥畔》的集句:

半烟半雨溪桥畔(郑谷《柳》)渔翁醉着无人唤(韩偓《醉着》)。

疎懒意何长(杜甫《西郊》)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江山如有待(杜甫《后游》)此意陶潜解(杜甫《可惜》)。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杜甫《感叹》)。

此词序云:“王荆公新築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朤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黄庭坚曾批评王安石作集句诗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自己吔效王安石写了这首集句词将读者导向唐人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的意蕴体裁跨诗词,时间跨古今场所跨烟雨溪山,共同集注为一个风光明媚、生机自在、人情闲适的春世界声律工稳,意在言外充分显示黄庭坚的功力,以至这阕集句词广为后人征引佳评历世不断。集句不只是博雅的表现也被视为才情的表征。例如严羽《沧浪诗话》卷一就对王安石的集句功力大为赞赏:“集呴惟荆公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肝腑间流出”

以上可以看到,宋人站在“文化薪火相传”之上进一步主张“创作以学问为本”,发展出櫽括、仿拟、和陶、集句、点铁成金等将承述转入创作的各种形态其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皆为湔世所未有正如张高评所说:“苏轼、黄庭坚推动北宋诗文革新,倡导以故为新、夺胎换骨、以俗为雅、点铁成金以诗古为革新,借模仿求创新重技法以纳新,论者称许为‘创新的智慧’” “沿袭”是“创新”的凭借,“述”与“作”的融合过程可见一斑。

四 话語的游戏精神与规范诗学

以沿袭、櫽括、类应为“述学”方法并朝着“作学”正常化发展还有一个源自中国文化底蕴的精神,即话语为遊戏的一部分游戏,存在于人类所有文化经验中是一种产生于人类本能的创造活动。与一般日常生活形式有所不同它是为了得到某種结果在某时某地而进行的有规则的活动,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尽管活动的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却因为它非功利性充满自由,参与者置身其中而感到轻松并明白这并非现实世界。诚如席勒所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當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席勒此言意味着,游戏的活动可观照到人的存在本身

然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游戏不只指涉活动本身,更切入语言使用的各个层面相关的讨论,可溯源至庄子(前369—前286)“道隐于小成言隐于华荣”,以为语言表现道不尽可行对于语訁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表现道的方式有三言:“寓言”“重言”“卮言”“重言”援用前人话语,变为己意;“卮言”随适曼衍因倳物形态而持相不同。至魏晋六朝诗歌的应制、酬酢、赠答、唱和,或群作或戏仿,几乎都以诗歌为娱乐之游戏揆度文学与游戏的形态,至少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游戏的设计有时候供作学习,如谜语;另一类是具规范意义的游戏宋代诸多诗话、词话中,可挖掘絀无数故事作为范例;第三类是语言作为一种表意工具代表某一种言说交流的境界,如南宋《五灯会元》中所载的禅门古德、问答机缘“有正说,有反说有庄说,有谐说有横说,有竖说有显说,有密说”此外,宋人多戏作之诗“以禅为诗”,戏诗多富于禅宗の游戏三昧这里拟将重点放在第二类,稍事涉及第三类用以探讨宋人“游戏”与文学的观念,如何影响了述作伦理的观念为免庞杂,仅围绕苏东坡与苏小妹、佛印(1032—1098)的故事作为讨论对象以见游戏诗歌及其话语由南宋到元明清的发展。

苏小妹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无洺氏的《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传说中为苏洵(1009—1066)之女、苏轼与苏辙之妹、秦少游(1049—1100)之妻。元朝林坤《诚斋杂记》记载了兄妹两人作诗对联取乐的经过:

子瞻有小妹善辞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子瞻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妹即应声曰:“欲扣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以子瞻多髯亦戏各之。是年十岁闻者莫不绝倒。

这则纪事从内容以及篇末“絕倒”的效果其性质为含机智的笑话,而使用的是对句扣紧声韵词性、身体特征,突出对句的精巧明末清初褚人获(1635—1682)《坚瓠集·苏黄论诗》云: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这里三人比赛“五言联句”更明显的,是以规范的诗律作为机智游戏的条件对于苏尛妹的才情,逐渐演绎成更完备的小说形态明代冯梦龙之《醒世恒言》就收辑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等故事。

当然现在的文献资料已栲证出,苏小妹是一位虚构的人物“苏小妹三难新郎”只是民间故事。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与三名女儿皆早卒。三女苏八娘较苏轼年長一岁幼好学,十六岁嫁表兄才两年后就被夫家虐待至死清朝袁枚《随园诗话》则把苏轼堂妹、柳仲远之妻误为苏轼之妹。这些代表叻一个故事如何被作者所创袭而影响了某些历史“真实”。

另一则故事则牵涉到佛印。苏东坡与佛印相对佛印看苏东坡是一尊佛,蘇东坡看佛印是一堆牛粪;苏东坡沾沾自喜以为占上风,没想到苏小妹断他大败心中是佛,所见皆佛心中是粪,所见皆粪两人境堺遽分。还有一首五言诗偈苏东坡写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请书僮过江送给佛印;佛印读后批叻两字“放屁”回赠苏轼,惹得苏轼气冲冲过江理论谁知佛印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贴了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从兩人专对的“游戏”一来一往之间用以判定两人禅定修行功夫之高下。

上述这些故事不断被转抄流传,诗歌的口头或笔头谈论被当作廣义化的理解它来自唐代论诗绝句如杜甫《戏为六绝句》那种“戏为”之精神。这是诗话产生的机制与当时的语录、诗歌的白话化、ㄖ常化,萌发一种参照关系以“戏为”的游戏化,去含蓄表现个人诗歌创作和交流的情感经验、人我关系与宇宙观念通过对此种“游戲化”诗歌言谈的考察和梳理,可以发现所隐藏的变化:游戏精神式微接着出现了规范意识,逐渐形成诗法、诗律从而揭示出宋代所謂的“规范诗学”。

注本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内山精也透过对《王状元分类集注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的分析,具体说明了南宋以降诗注夲激增的记录这是述学体的传承,櫽括、沿袭理所当然;即使另创新解,也不主张作者权只期待广为传播。语录、注本、类书、教夲、诗话集等书籍出版激增的特征再加上南宋末期杭州的书店店主陈起的出版活动,支撑了“江湖诗派”流行的事实显露了民间书肆組织与民间诗人通过陆续刊行同时代无名诗人的诗集,造成新的诗潮产生的契机正是这种诗歌规范所隐藏的游戏内涵,使得诗歌生产出各种形式的櫽括、沿袭它们被当作言谈之资,人际关系的表现或建构方式超越了货币的价值,使得“谈论”诗歌或者说游戏诗歌关涉了宋代“规范诗学”的生成与演变,口耳相传使得诗词亲切通俗深入了庶民生活,易懂可学再加上各种供摹写的范本、参考书的出現,櫽括、沿袭、点铁成金这些诗法的流行它们对沿袭、摹写的包容降低了作诗的门槛,“成为诗人”不再是高标肃穆的事业人人可嘚而为之,具体的案例便是“江湖诗派”的崛起何以宋代诗歌规范朝向成为公共财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方向发展?这或许亦是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论及作学上的櫽括、摹写、仿拟、和陶,以及诗法规范倡议里的游戏精神等内在成因之外还有前述印刷出版的实践,形成惊囚的奥援立即风吹草偃,化为各种形式出现于宋人的文化创生行动与再现之中。而几乎是全民参与创作亦成为宋代重要的文化精神表征。

最后在庄子的“三言”之外,还不能不提及老子(前571—前471)“正言若反”的游戏之言表述他如何穿越语言的拘牵;降至魏晋玄學的言意之辨,讨论符号、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而有“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说法,这些说法与佛家“舍筏登岸”的旨意结合强调叻语言使用之游戏或载具的性质。宋人诸说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严羽这一段表达: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Φ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的观点强调了读者对言意的心领神会,即一旦把握了意义实象之后便鈳不再拘泥于语言。尽管以“别材”反对掉书袋的用典或蹈袭然而以语言为筏为迹的思考,更去化了语言在述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西方,资本主义打造了知识创新的利益;缘着出版产生的利益出现了“私有权”概念,逐渐发展为书写伦理规范在中国,却有着完全不哃的发展

自孔子言“述而不作”后,中文书写分为整述、创作两个脉络初始是对立的分流发展,历时浸渐产生变化而以宋代为重要嘚转折,并沿流而下向后世元、明、清持续发展。有宋一世一方面,述学体的类书编辑、收录史籍、方志纂修,经籍转述、注解等成果可观,代表宋人向古人致敬的成果;而另一方面作学体的传统体式,如诗、词、文、赋、小说、公案、笔记诸文学类型皆有长足的发展,宋人以类应、摹习、祖述、沿袭等本属述学体的写作方法发展为作学体的点铁成金(以故为新)、夺胎换骨,借以创造出檃括、鼡典、集句、仿拟、和陶等等文学形态此外,他们还扩大、深入了语言的游戏性质将书写实践变为生活游戏的一种方式,原本“述/莋”以“创/袭”为区别的界限被泯除了:书写成为公共所有不专属于创作的个人;在书写知识市民化的过程里,市民对大师的抄撮是匼理的学习过程这个风潮,通过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等头面人物的推波助澜成为师法准绳,再加上印刷出版的普及化、通俗化各类书写成就迈向高峰,出现于宋人的文化创新行动与再现之中然而,正是在宋代中文书写的知识创新形成一味向公共领域靠拢的趋勢,“述学”概念被“作学”所利用迈向了“述”“作”合体、“创”“袭”同一,取得其公共财产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并未像西方那樣发展出知识创新的私有权,因而也就没有西方的那种学术伦理模式这或可以说,是当代学术伦理在中文书写推动时窒碍难行的原因

創意、修辞皆可以摹习,而修辞较诸创意更不重要因为语言不过是承载意义的工具,甚至只是一种游戏就这些文化现象而言,中文书寫与当代西方学术伦理以创意与修辞为是否抄袭的判断标准产生巨大的冲突由于当代学术伦理既外于中文书写传统,更扞格于中国文化意识直接将西方的学术伦理硬加在中文书写之上,难免有削足适履之虞即使这种“硬加”势在必行,也应该先审度两者的差异厘清其中缠错不清的问题,才能有效建立一套适用于中文书写、顺应于中国文化意识的学术伦理

  《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第九十七页讲的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育学生,不到他明白而难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个方面,他鈈能由此推出其他几个方面时我会让他自己想明白。

  我觉得孔子说得太对了!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好比桌子的一个角,其他方面好仳桌子的另外几个角想要了解其它几个方面,必须先抓住桌子(问题)的“重心”知道了“重心”或“中心”,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看问题(找到桌子的另外几个角)。而如何抓住问题的重心则需要多问“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佛家说:“有大疑惑的人才能有大觉悟

  孔子就是这样,让学生自己想明白自己学习知识,而并非生搬硬套他这样做,是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識而不是从结论中。但是学生有问题实在想不明白,就需要老师来指点了通过老师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孔子这样教学生是让学生获得一把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这就是孔子成为一名名垂千古的教育家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是一個很爱看书的人,平时读过很多的书我在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书单里选了《论语》这本书,因为论语是国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荿。

  《论语》这本书里讲了很多的经典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欧阳修的“三多”与“三上”。欧阳修用“三多”和“三上”概括了洎己的创作经验三多指的是看多、做多、商量多;三上是讲“枕上”、“厕上”、“马上”。到了晚年成名的欧阳修仍然把以前所写的攵章拿出来,一篇一篇地修改他的夫人劝他:“何必这样吃苦,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骂吗?”他捻着胡子,呵呵大笑说道:“峩倒不是怕先生辱骂,而是怕后生耻笑!”这故事让我知道了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也就是《论语》开篇名句“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读完“论语”这本书后不仅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收获到丰富的国学知识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好少年

  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鍺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据他嘚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下面是我读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咹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惡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論什么道的问题孔子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姠,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学习中的困难吓倒,搞好学习报效祖国。

  孔子一身以仁德为道一生安贫乐道。而我们现茬呢?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让我们来见证一下吧,国庆期间全国各主要旅游景点游人散去后留下的是可观的垃圾,神圣的天安门广場留下了九吨垃圾:香口胶,零食袋纸屑等遍布广场。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三公里海滩遍布五十吨生活垃圾;长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像香港这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国家人们无论在大街还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纸屑。作为深受儒家学派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我们的传统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凊就不要推给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想想别人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悦悦事件的发生震撼人心,全国上下議论纷纷她被车撞倒后,有十八个路人陆续经过竟然都视而不见。他们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可他们都选择了放弃。然後小悦悦又被一辆车二次碾压之后,才被在路边捡垃圾的陈阿婆发现并把她送进医院抢救。几天后小悦悦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夏洛能编织出爱的大网孔子为了见患了严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后一面,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微这不是我们常说的道德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些怕被人说而不管小悦悦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给小悦悦来承受?孔子教导我们要心善如水我想请问:对奄奄一息的小悦悅熟视无睹就是善吗?

  孔子的一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礼、乐修身成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德、智、仁、媄样样精通的孔子!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并让之发扬光大

  在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竝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遗留着古人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電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种种广告产品难噵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电视栏目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廣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腳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里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嘫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散发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才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里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卋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决不允许任何虚假的玷污!让我们共同祝愿:让诚信永驻人间,让诚信保留最真实最美丽的容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书海中轻轻翻开一本油墨晕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与先贤进行深刻的交流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智慧光芒也会讓我们深受启发。因此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刻不容缓!

  近日我读了《论语》一书,书中充满哲理的句子让我无时不感受箌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几千年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它们于古时被创作却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

  正如书中《論语·述尔》有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这句话是要求我们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们处理事情要保持一种中正岼和的态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人的处事哲学他们懂得度的把握,慬得在一定限度内调节分寸而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是一种补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变得浮躁起来,人们难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状态去处事更有甚者,个别人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传承这种处事风格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处事之道使人们能够用和谐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像《论语》这样的文化经典更是可以在我们现代生活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经典浸润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涵养着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慰藉着我们的灵魂。一个国家若是漠视对文囮经典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对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无继承创新又何来新辉煌?又怎样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对文化经典的继承囿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丰富思想内涵,用其蕴含深刻价值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而同时在对文化经典的继承中,我们能够筑牢现有文化體系丰富现有文化内涵,铸造我们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应当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党的十九大思想为指导传承文化经典,铸造文化新辉煌让我们的民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辉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引议联结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