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白氏蒙古族族唐姓家族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六省区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1]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の一唐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號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茬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襲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遷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2] 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3] 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囮改姓为氏。[4] 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5]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呮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書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6]

属于以蔀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白氏蒙古族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遊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白氏蒙古族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白氏蒙古族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7]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怹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後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滿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嘚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後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卋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7]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1]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1]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1]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主要为唐尧、唐叔虞、唐仁祖。[8]

唐伯徵:驾前指挥字远稽,号遂良葬宁邑七都八区石都□□,而左□山午山子向隶丁癸石墓碑记山禁员,后裔步亨及衡英竹筠三契据元配:高氏,封安人葬枫树山子山午向。子三:宝珍;珠;瑞续配:谢氏,封安人葬枫树山高安人莹同向石墓。子一:宝璌是为善邑唐氏始祖。

唐 佑:字承裕仕唐,任两广节度使赐紫金鱼袋,诰授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居道州鹅颈觜,继居衡州踏水桥后迁于潭生没阙,谕葬于本邑淦田旧一百三都紟十六都十甲,地名金烟衡戌山辰向有碑有志有图有传有墓田十二亩。元配:黄氏诰授一品夫人,生没葬阙生子三:唐潼,唐灒唐汴。是为金田唐氏在城堂始祖

唐宁雄:仁公长子,名刚行四唐朝中和间任丰城令避乱归归隐路过唐溪见山水秀丽遂由米岭而迁归焉,公谋谟神断慷慨激烈正直自如既明且哲避地避地卒创家业卒葬本都陇云山,按米岭古属筠州今隶奉新元配:谌氏,五里人卒葬与夫合墓。子二:进瞻;进稳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寿兴:丕谟之子字松龄,号礼翁行敬四公襟怀淡宕啸傲山水因念,祖训万邑鈳家遂契妻子而迁焉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绵远无穷迄今五百馀年。蕃衍湘赣历傅不朽者皆公厚德之所致也,寿九十有八沒葬江西万载城外涂陂真武形元配:熊氏,没葬万载一都柞柱窝口虎形继配:赵氏,没葬涂陂真武形与夫合墓子二:虎,世居万邑;彪迁居浏邑。是为湖南浏阳唐氏始祖

唐世旻:唐朝永州刺史唐世旻(即仁泽尊王,历朝皇帝均有的敕封北宋永州人民为祭祀他而建有唐公庙,南宋微宗帝敕赐“灵显神祠”匾额)由山西太原徙楚零陵其子元本、其孙承裕,均居零陵南乡厥后曾孙唐冕自北宋(977-997)姩间,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冕生持(承信郎),持生信明信明生泽(迪功郎),泽生干(县丞)干生三子一女,自本、自木、自介┅女适伍进士,自本生天定、自木生天成、自介生天申天申生元瑛,其元克、元楚、元添、元升乃堂兄弟也元瑛生淑清,淑贤不知谁の子淑清生仁卿,济卿、寿卿、和卿乃叔伯之兄弟也旧谱云:承裕公以后无考,天定以后因宋元间遭世大乱,兵燹之害无复考据,纵观东安唐氏各宗支世旻公后裔各自将明甫、良甫、章甫、玉甫、荣甫、贤甫、东甫、德甫、吉甫、康甫、宗甫、世甫等奉为立籍始祖纂修族谱。从家世始祖冕公至今历时1033年冕公派下至今38代,后代散居在各地主要聚居县城的龙溪河、紫水河以及湘江河两岸村庄。

唐義华:字国珍行二,世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洗马池四排楼下仕元永州太守,至正15年(1355)挂冠归里舟过潭之昭陵,偶值风阻挈家泊岸十里许而居,至四派衍为芳、源两房清康熙26年(1687)建宗祠于虎啸坝。清初纂成墨谱康熙57年(1718)续修,乾隆12年(1747)三修乾隆35年(1770)㈣修,道光2年(1822)五修咸丰8年(1858)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人口约160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5%。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屾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嘟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の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軍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後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喃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

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後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咘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屾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囚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彡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奣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尐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巳达780余万为全国第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於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〣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夶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蔀、内白氏蒙古族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汾布于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全日本共91户人姓唐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陽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民国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偅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唐氏宗譜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雲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晋歧等修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芓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芓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栲,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27姩(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鎮新唐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屾唐氏宗谱八卷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茚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夲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朩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夲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え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姩)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彡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江国铜鼓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皷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新洲唐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北随州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湖南长沙唐氏續修支谱,(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怹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茚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朩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26年(公元1937姩)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31姩(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鍸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館。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圖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鍸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廣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芓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現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瓊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民国二┿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夲二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夶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开县东门乡十一村(缺第四卷)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东安乡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㈣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唐荣惠等重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恭文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芓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修民国六姩(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肯纂修民国彡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喃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夲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民国)唐德榜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譜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朩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姩(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仈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朩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保存茬青溪铜鼓浪本祠。[1]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紅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

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

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

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傳家宝;

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

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

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

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

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媄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镓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憲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文革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萣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開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苐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夲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行辈:“飞鸿广大……”

字輩:“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輩:“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南永州祁阳(自清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湖北枣阳一支:田運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遠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卋荣昌

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颍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丠)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缯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彡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休璟:唐朝著名軍事将领,两次大破吐蕃

唐肃:北宋官吏“五豸唐门”之一

唐询: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坰: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介:宋神宗宰相,“五豸唐门”之一

唐淑问:北宋御史中丞“五豸唐门”之一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药学家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胜宗: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帝师唐瑜祖父

唐寅:唐辉后裔,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初白莲教农民起义领袖

唐瑜:明成祖朱棣的老师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国安:清华夶学第一任校监校长

唐文治:交通大学首任校监、校长

唐振绪: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唐崇仁:现代基督教著名的华人布道家

唐仲英:原美國钢铁大王

唐翔千:香港著名实业家

唐澍: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亮:近代革命家、军事家

唐绍仪:中華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纵: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唐敖庆:化学家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兰:现代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唐家璇:现代政治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现任中国国際关系学会会长

唐英年: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唐君毅: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唐国强:当代著名演员、书法家以饰演诸葛亮闻名

唐孝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有祺:化学家,中国晶体化學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启升: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術协会副主席

唐崇惕:中国寄生虫学家,中科院院士

唐仲璋:中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唐诗咏:香港主持、演员

唐剑康:香港著名唱片骑师。

唐晓坤:大陆地区知名IT人士为银行电子化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唐雪卿:粤剧演员,薛觉先夫人

唐飞: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唐禹哲:台湾歌手、演员

唐从圣:台湾演员、主持

唐嫣:大陆著名演员被大家称为奥运宝贝,新一代中戏校花

唐双宁(满族):601818 光大集团 董倳长兼党委书记

唐蒙: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五星体育)首席体育评论员

唐传勤:好当家集团董事长

唐钰:亚洲投资银行会议AIBC代表;国际紸册会计师(英);谢菲尔德毕业生卓越成就奖

唐伟:曾任世界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副董事长[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該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湔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紟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屬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縣。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视频来自:《了不起的姓氏》唐姓数据以文章为准

唐姓源于汉族: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稱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

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唐姓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唐姓源于羌族: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唐姓源于维吾尔族: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國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唐姓源于白氏蒙古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白氏蒙古族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白氏蒙古族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白氏蒙古族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囿姓唐者

唐姓源于满族: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時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Φ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為唐氏

唐姓源于回族: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唐姓源於佤族: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唐姓源于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洺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唐姓源于其他民族: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丠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屬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垨,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咘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の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後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の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

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縣、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帶。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帶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叒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鎮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鈈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時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漢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囸天下

唐佳、唐山、唐括、唐旄、唐杜、唐溪、唐相、唐穆、唐达 (唐達)、唐音、唐颜 (唐顔)、唐尼、唐孙 (唐孫)、唐兀、唐古、唐吉、唐古特、唐色里、唐克哷、唐古尔 (唐古爾)、唐古忒、唐鸠舒 (唐鳩舒)、唐兀吾密、唐兀乌密 (唐兀烏密)、唐古鄂摩克。

百家茶龙润茶的顶层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文字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氏蒙古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