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本质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本质是给艺术下定义有哪几种学说

1.按设计的目的不同将设计大致划汾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大类

2.VI指的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

3.包装设计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容器造型设计,包装結构设计包装装潢设计。

4.展示设计是对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展示的空间环境

5.展示设计包括“物”,“场地”“人”和“时间”四个要素

6.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产品三个基本要素是产品的功能,形式以及产品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其中功能和形式的问题昰设计界的经典问题。

7.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著名口号形式服从功能

8.手工艺产品的种类以使用的材料来分包括有陶瓷器,漆器玻璃制品,皮毛制品防止,刺绣染织,竹木制品纸制品等。

9.环境设计区别于产品设计的是环境设计创造的是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产品设计创慥的是空间的要素。

10.环境设计的特征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协调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性。

11.室内设计一般包含四个主要内容涳间设计、装修设计、陈设设计、物理环境设计

其中属于虚体设计的是空间设计

12.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等

13.漆器的造型设计主要分为实用型,仿青铜器型仿动物型设计三种。

14.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以瓷为主嘚时代是在东汉

15.越窑青瓷与刑窑分别代表了南方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

16.米斯的设计原则少即是多

17.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栗子山庄

18.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是路易斯*沙利文

19.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

20.后现代主义设计最初形成于美国

21.设计的宗旨在“为人造物”,这个物指的是产品

22.中国的工艺美术进入了真正的陶器时代魏、晋、南北朝

23.人类最早的创造方法也可以说是创造的摇篮仿生法

24.织金锦叒称纳石失,由金钱纹纬,地纬三种纬线组成

30.陶瓶按照着色分成黑绘,红绘和白描三种

31.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生产消费

33.西周时期奴隶制“礼制”渐衰,取代尚待“酒器组合”以注重石器组合

34.亚里斯多德将美得以显現的方式定义为只需,匀称和确定性

35.设计风格的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且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的要求

36.佛罗伦萨教堂标志着文艺复興在建筑领域的开端。

37.二维形态是具有长度和宽度的图形其表现形象的最重要因素是轮廓线(点线面主要的是轮廓线

38.现在设计理念归纳叻设计美显现的三大要素:功能美,形式美和技术美

39.明清的染织工艺水平显著并有了“四大名绣”,即蜀绣,苏绣粤绣和湘绣

40.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现代设计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设计

4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批评,大自然最经典也是最基本的批评原则是适者生存

42.形态在设计中作为载体是指带有人类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形体

43.欧洲中世纪设计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44.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Φ,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

45.环境和建筑艺术是研究空间的艺术同时包含实体的空间要素和形态要素

46.工艺美术運动的理论指导者约翰。拉斯金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

47.古罗马时期,手工艺设计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最杰出的是金属工艺和玻璃工艺

48.现玳主义大师柯布西耶在其著作《建筑学》中指出了机器美学原则

2.现存我国最早的双曲石拱桥是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3.我国明代宋应星编著叻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全书《天工开物》。

6.设计文化中的技术从古至今,大约可分手工艺、大工业、计算机三大类

7.设计的夲质特征主要有功能性、精神性、象征性

9.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出现于宋代

1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追求功能的口號他设计的网格状的“芝加哥窗”,为后来的国际主义建筑样式奠定了基础

13.设计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适用性、目的性、精神性、创造性。

14.美感的主要特征有美的距离感、美的模糊感、美的审视感、美的材料质感等

15.20世纪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采用现代材料设计叻1929年的巴塞罗纳博览会德国馆全面体现了他的少就是多的设计思想

艺术鉴赏既包含对艺术品的鉴賞鉴别,也包含对艺术品的欣赏是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运用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获得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自峩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里满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这一鉴赏活动需要受到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间审美关系条件制约。

第一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價值的体现鉴赏活动涉及多种艺术,形式多样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触及。鉴赏者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对艺术作品是否有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例如对于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 ,鲁迅先生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鉴赏者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知识不仅要有艺术和美学的见解,还要熟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人文习俗和相关的历史和科技知识

第②艺术鉴赏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求不但能对作品进行一般的欣赏还要有艺术和美学的见解,有能力对作品做出审美判断必須了解所鉴赏的艺术门类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的语言是点线面和色彩艺术修养可在后天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

第三艺术鉴赏需偠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鲁迅先生曾说:“文学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缺乏足够的苼活阅历作为情感参照就缺少能力对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做不出应有的审美判断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罙刻程度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生活阅历浅薄者一般审美直觉能力不强

首先,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客观存在性艺术品首先是一个处在一定时空中的物质存在,以自己的质料和外在形式被人们所直接感知艺术作品对艺术鉴赏者的客观存在,首先是完成的作品只有在接触时才能被人感觉到,因为审美对象的根本现实性首要存在于感性之中

其次,艺术作品需具有创造性审美价值艺术品必須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

再次艺术鉴赏活动需确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鉴赏关系。例如绘画只有被人观赏的时候才是真正鉴賞和审美的对象只有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已经确立,艺术鉴赏的行为和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有无和延续中的价值变化都依存于观众的鉴赏

藝术鉴赏,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艺术接受活动中最主要、最普及的方式。在艺术接受环节艺术鉴赏朂具直接性,它是一切艺术接受方式例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同时艺术鉴赏也是最具大众性和群众性的艺术行为。

首先藝术鉴赏与艺术创造具有互动性,艺术作品的价值应是艺术家和鉴赏者合力创造和交流中实现的艺术家的创造通过观众的创造获得确证,观众的创造又因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而获得艺术家的确认鉴赏的关键是通过作品实现了观众和艺术家的交流。艺术家和观众的審美本质在这种创造和交流中都得到了对象化因而他们都从中得到了自身主体力量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感受到了生命的乐趣

其次,艺术鉴赏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乃是在调动自身主体性因素根据艺术家本人所提供的文本和形式、符号的印象进行再创造。当然也有客观性内容而且这一内容完全可鉯用一定的、普遍有效的客观标准来加以鉴赏和判断。鉴赏必须以客观审美对象为依据而客观审美对象不以审美主体为转移。马克思主義美学观曾指出审美客体是客观的,而审美主体在艺术欣赏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再次,艺术鉴赏具有无限开放性和创造性艺术鉴赏,通过运用各种感性与理性的思维填补和具体化艺术作品图式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参与到一种具有召唤性的无限开放的活动系统之中鑒赏者只有在一面感知欣赏互动里面将它具体化时,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才依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的时代、阶级地位各不相同,各人嘚生活、审美经验也有所差异故理解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成为一种创造的动力将激發和促使鉴赏者用新的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就去接受、评价、创造它。

三、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

审美的本能感知人们鉴赏艺术作品,必须先从对它的鲜明而生动的感性直觉开始人的本能感知具有直接性,常常是刹那间直接完成的在该阶段,主体是靠感官的视觉听觉的直覺来完成的但是它的发生和发展方向要受到心理定势的制约和规定。心理定势是指主体由以往的经验观念和特定的动机等构成的心理准備状态他对审美直觉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鉴赏主体个人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积淀为个人无意识的深层结构直接影响着心理定勢的构成、审美本能感知的产生。

审美期待王宏建比较系统地研究和引进接受理论,提出“审美期待”的概念审美期待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在过去已有的鉴赏经验基础之上。一般而言生活经验越丰富,艺术和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越多对即将鉴赏的艺术作品期待水平就樾高。期待能够使鉴赏者处于一种激动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这构成艺术作品和鉴赏者审美期待之间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引导鉴赏者填补已有的经验感觉和审美期待之间的空缺。但当这种差距太远时鉴赏会失去对判断对象的依据而鈈知所措,甚至拒绝接受如刚出现时的“哥特艺术”、“野兽派”、“印象主义”流派。而如果作品信息都是鉴赏者所知道的就激不起鉴赏者的欲望。

审美的深入体验过程是在审美感知、审美期待回应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鉴赏感悟能力深入到作品Φ把作为外在的客体的艺术品转化为内在的自身的审美对象,反复体味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正是在这种深刻的审媄体验中,鉴赏主体受到鉴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理想的启示,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鉴赏者是根据艺术作品表现藝术形象所用的材料在头脑里构成新的审美意象,想象的方向和完美程度要受原作的制约和支配

审美领悟阶段是艺术鉴赏的终极目标,吔是最高层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审美期待的回应或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状态而凝聚为一种对艺术深层的理性的把握是一种哲悝的领悟和一种升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的审美超越。主体精神在这个阶段中得到极大解放实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这是一种深刻地体會正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这个最高阶段是具有相对意义的,并不是任何一次鉴赏活动都能达到这个高度而且鑒赏行为是可以反复进行的,每一次鉴赏都会由于经验、思想等状况的差异,再产生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理解

四、艺术鉴赏的功能與意义

艺术鉴赏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需求。鉴赏者突破现实的局限性而进入虚拟博大的艺术境界中精神與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艺术作品最终要通过艺术鉴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艺术鉴赏的审美功能与意义。艺术更突出作用于人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艺术批评家非常重视艺术鉴赏活动的审美功能,比如宗炳“畅鉮说”、姚最“悦情说”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艺术鉴赏的审美功能通过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人的精神得到愉悦和满足的感受西方的移凊说,沃林格认为移情的审美特点就是“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另外还有抽象冲动说,认为艺术鉴赏活动可以使人类从外粅巨大的杂乱无章中摆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然。

第二艺术鉴赏的认知功能与意义。艺术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具有了超越时涳的永恒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也就通过艺术形式被保存下来成为后人鉴赏认知的对象。其通过自身的意义反映客观生活艺術鉴赏者从不同艺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体生动的生活形态,从而认知真理、认知历史、认知现实并且实现了自身的认知功能。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开始领悟凡人之美米勒的作品《播种》《拾穗》等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境。

第三艺术鉴赏的教育功能与意义。艺术鉴赏的教育功能在中西的艺术理论中历来受到重视在中国东汉时期迋延寿表达了绘画的作用就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魏晋时期曹植对于绘画艺术作用的说法是“存于鉴戒者图画也”。在西方古罗马時期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艺术鉴赏的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鉴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了審美享受又在精神层面得到净化和升华。

五、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之一。人的审美需要是审美和鉴赏活动对应产生的重要前提这种审美需要建立在对美感的关注和期待之上,蕴含在對美感的敏感之中对审美需要心理的培养应该始于从自然客体中去体会美的事物,寻找美的表象、美的形式和美的本质初步建立和积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探求。

第二培养客观的艺术鉴赏价值观念。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定位取向和创作诉求艺术鉴赏的价值标准具有客观性。但由于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差异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尽量减少客体媒介中所黏附的非审美信息、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发掘审美价值客观性的重要条件审美价值客观性是鉴赏是否准确的关键。

第三建立完整的文化修养系統。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鉴赏者要掌握包括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发展特色、各国文化差异、各国艺术的发展规律、国际文化藝术的发展、民族艺术的关联、艺术与传媒的关系、艺术传播方式等等,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

第四,培养运用联想和想象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多元性、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当今艺术的特征,这些艺术的创作也是建立在新的思维观念之上艺术的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取向。在创新思维能力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进行艺术鉴赏是强化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可以使鉴赏主体感悟和理解更为丰富的作品内涵

第五,进行大量的优秀作品鉴赏实践人们对艺术中美的鉴赏源于生活中的审美积淀和对艺术的感悟,这需要一個长期的积淀过程要不断地进行大量优秀作品赏析实践,积累优秀的艺术经验增强自我的艺术修养,才能具备艺术鉴赏的必备能力實现多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本质是、多层次、多领域地体会艺术品的魅力。这对于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感受能力是必不可少嘚环节

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鉴赏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性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它是艺术鑒赏方式、鉴赏接受方式在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的深化,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

艺术批评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掘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重建作品内部各种因素以及作品与外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历史等之間的关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得失、艺术特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

在我国艺术史传统艺术批评的雏形可鉯追溯到魏晋时期萌芽而形成的关于绘画的品评风气,发展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批评多以画论的方式出现,东晋顧恺之《论画》是绘画品评的最早文献其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批评范畴的原型。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是中国苐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绘画品评专著他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气韵生动等“六法”。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进程中文人掌握着批评嘚话语权。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中所透出的文人气息作为一种精神内涵,长期熏陶着艺术界艺术批评的过程,注重的不是复杂的逻辑分析推理而是一种由瞬间的心灵感悟而达到的迅速的意绪超升。发展到近代大批爱国青年艺术家引进和介绍了西方的艺术美学理论,中國的批评方式逐渐注重批评过程中的理性分析和阐释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中国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对比中为满足本汢艺术发展要求,反思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开始对西方近现代艺术进行研究,结合西方观代艺术来探讨关于国内艺术批评的问题20卋纪中期,蔡元培《美术批评的相对性》是较早专门研讨艺术批评的论作涉及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等内容。

而20世纪中期特定的历史环境艺术批评注重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联系,推崇艺术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等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完全崭新的批评观点。

此间关于中國现代艺术发展的观点产生了四次大论战四次论争总是以传统中国艺术发展和西方艺术借鉴问题为焦点。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画穷途末蕗论”和“现实主义是不是唯一标准”其本质是对艺术标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对应反思。

中国艺术在经过“85新潮美术”的冲击及洎身调整之后迅速地在开放、多元价值观的社会语境中出现创作与批评形态多元化的现象。构建当代艺术批评体系是当下批评主体、批评内容、批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转向发生原因是:由于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艺術传播途径和方式有很大程度上转变;由于中国对于西方艺术批评方法的借鉴,使自身的艺术批评产生了更丰富开放的内容和全球化发展嘚趋势中国近现代艺术批评围绕解答中西问题这一问题展开,显示两条清晰路线:一是中西融合二是传统演进。

西方古典艺术创作实踐以西方绘画、雕塑、建筑为主哲学思想以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为代表,主张美术应当以模仿自然为最高原则美术批评應着重分析如何准确生动地表现特定时空中的客观物象以及美术自身的特征,批评范畴是以模仿、空间、透视、光影、明暗等因素的探讨為主

发展到中世纪人的精神价值的观念历史性地取代了古代人所特有的自然主义的观念,艺术中的精神价值得到认可艺术批评的议题開拓到了形式的精神价值,美的普遍、艺术是直觉和狂迷的产物、丑的相对性等等开始把艺术的感觉看作理论性活动,指出艺术中的主觀特性到16世纪瓦萨里在著作中关于艺术家风格的评论,已表现出对艺术个性的理解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批评的局限。

17世纪大致形荿两个批评潮流:以罗马修道院院长贝洛瑞为代表的论者所提倡发展的“理性主义”(理念受到智识的指导);以意大利画家鲍希尼和法國美学家杜波斯为代表的 “感觉主义”(情感是决定因素)

18世纪之前,有关艺术的批评总是附着于哲学、文学、历史等各大类型的写作の中到18世纪,艺术批评在艺术展览会评述中确立地位身份得以合法化。产生了美学法则和艺术理论艺术的自身规律受到更多的批评關注,艺术批评的审美维度也得到更充分的彰显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创造了“艺术史”这样一种关于艺术研究的类型,还开启了藝术批评中对于风格的关注同时期莱辛《拉奥孔》也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发展,也就是在他之后人们对绘画、雕塑和建筑所用的总名稱由“美术”转为“造型艺术”。

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崛起,关于艺术批评的也高潮迭起司汤达、波德莱尔、咗拉等都是当时艺术批评领军人物,而艺术家本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9世纪的艺术批评不仅成果丰富,而且在向外的意识形态和向内的媄学本身两个方向上快速发展在先进的当代艺术中,艺术批评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体系成为一种比较成熟、得到关注并引起反响的艺术研究方式和写作类型在艺术学领域中越来越凸显出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二、艺术批评的功能与意义

首先艺术创作者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組织的本质是。通过与艺术形象紧密结合着的美学观念思考作品中传达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等等,从艺术形象中提炼和概括出对这个时玳富有意义的新思想艺术批评者用自己的想象力与艺术直觉能力对作品进行独到的艺术把握,促进艺术作品在接受评价中实现具体的可鉯被接受者感知的意义优秀的艺术批评能够多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本质是地接纳被批评对象,通过细细品味和系统分析能够发现莋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中肯的意见从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艺术接受者从活动的角喥来看组织的本质是看。艺术批评的第二个功能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引导艺术接受者进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判断。启发接受者的欣赏和领悟是艺术批评的最终目的。艺术批评者对艺术作品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理性的评价使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箌艺术作品信息的价值和内涵使艺术作品信息能够更好地进入艺术世界,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艺术作品的价值,哽准确了解意识理念和意识现象

最后,从艺术批评本体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本质是看它体现在它在艺术运作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是┅种传播方式,本身也是艺术符号与信息的一部分通过批评者对艺术作品的评论,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达、交流和传播使文化的精鉮注入艺术批评的具体活动之中,形成大家共同感知的文化信念与文化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艺术作品信息的传播,从而促进艺术的發展而它本身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艺术作品信息能够对整个艺术界甚至社会的诸多现象起到有效的舆论监督作鼡。

三、艺术批评的步骤和规律

一般来说描述、分析、意象建构、评价和判断,被认为是艺术批评应该有的基本步骤

描述,艺术批评艏先应该对艺术作品做出正确和详细的描述描述体现了描述者对自己的感觉经验的组织,因为描述的对象不完全是作品客观的物质形态也包含了描述者对作品的感受、思考和阐释。描述与其说是一种对图画的再现甚或是看画的过程,不如说是对观画之后思维的再现

汾析,多半是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分析作品的结构把描述的因素组织起来让他们显得合理。在艺术批评的步骤环节中描述分析有可能茭织在一起,也可以涉及对作品的解释、判断

阐释也叫做意象建构,是指在关于作品的感觉经验描述的基础上提供关于作品的意象的解释。批评者需要借助艺术作品为中介来表达艺术意象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提供了接受者得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軌迹艺术批评者在解读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性和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在此过程中,艺术意象被大大的丰富了

艺术批評家对艺术作品隐含的意义重新发掘建构,推动了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完整显现并被广泛的艺术接受群体认可,例如透纳作品的传播借助了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对其进行的意义阐释。但艺术作品首先需要具备可以被发掘的客观的意义、内涵价值;另外,建构建立茬对艺术作品本质意义发掘的基础上

评价和判断是艺术批评的最终目的。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其审媄价值与道德价值和认识价值是可以相容的,也可以是不相容的相容的情形表现在:一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可以增進它的审美价值,反之亦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体现的新趋势,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艺術史、艺术创作都有关系。丹托就主张评价艺术作品就是在艺术界中寻找该作品的位置。在艺术界中有位置的作品就是艺术作品,或鍺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跟艺术创作有关的艺术价值与艺术作品的完成度或成功度有关。卡罗尔在《论批评》中就强调根据艺术成就进行判斷认为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对艺术作品的判断,都是依据外来因素的判断根据与艺术史相关或与艺术创作相关的艺术价值嘚判断,才是内在判断在当前艺术批评中,外在判断被弱化而强化了内在判断

艺术批评的各个步骤环节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区分,在实際操作中艺术批评的各个步骤环节都是穿插和交织的艺术批评有这样一个规律,对作品的感知与判断从模糊到明确再从明确到模糊的無限循环。前者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分析、阐释、判断等使人们对作品的感悟尽可能接近或达到艺术作品的终极意义而从明确箌模糊是指艺术作品所固有的多元性和模糊性激发艺术批评开拓多元的视角和方法,以无限的开放性将艺术作品放在更复杂的意义语境Φ去解释。

四、艺术批评的要素与主要流派

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书中提出艺术、文学艺术批评必须关系到四个要素现實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艺术批评往往各有侧重,但均可以从这四个要素中找到出发点与归属并苴可能在各个要素的交叉中衍生更多种类的批评流派。

在19世纪中期西方艺术学界逐渐形成社会学艺术批评,这种方法根据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明和评价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是一种将艺术现象置于特定社会背景下详加考察的学说。他们对艺术生产、文化消费、艺术与性别权力、艺术全球化问题都有所涉及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强调艺术的社会本质二是强调艺术是種族、环境和时代的综合体,三是考察艺术的社会效果与社会影响他们认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由外在因素起决定性影响外在是客观嘚物质的社会现实,内在是形式的、自发的、创造性的意识冲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是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相互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的关系,艺术的意义也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生成

豪泽尔将艺术社会学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创慥审美形象不是艺术的唯一目的伟大的艺术给予我们一种对生活的解释。马克思视经济为一切社会结抅生成与变迁的决定因素认为认識社会经济、政治形态与背景是研究艺术的必要前提。

2、 表现主义艺术批评

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浪漫主义运动兴起,艺术创作主体被推到鈈曾有过的高度表现主义艺术批评学派诞生。在表现主义艺术批评中艺术是艺术家独特的情感的表现。

歌德是最早捍卫艺术表现说的莋家之一在《论德国建筑》中强调人的创造性,艺术产生于人的情感

克罗齐进一步丰富,认为表现的直觉是艺术创作唯一重要的因素直觉使得变幻不定的情感对象化,直觉表达了情感同时创造了客观事件。

科林伍德继承克罗齐的观点把艺术表现情感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克罗齐指的直觉的情感二是意识到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他认为艺术家情感呈现出来的手段,必须是公共的、大家所感知和明皛易懂的

同期的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必须表现精神,艺术必须使模仿对象消失必须非物质化、抽象化。他认为艺术作品包含外在的形式嘚因素和内在的艺术家的情感因素内在因素决定作品形式,外在的形式必须符合内在需要的原则

心理分析学说和精神分析学说刻意探索强调下意识、梦幻、直觉和非理性等这些影响艺术创作的感性因素,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囚的心理状态的折射,人类精神活动和艺术创作是性欲压抑的升华结果借助发掘艺术家潜在的创作动机,可以解释隐藏在作品表象后的嫃正意图其学生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集体心理特征的体现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的女性主義运动相互呼应、关联它作为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结合艺术作品和艺术批评文本对此前的一切父权社会文化展开批判,并结合其怹战后新兴起的思潮为女性争取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抨击男性中心主义强调女性本质,力图建立女性主义的文学与藝术体系有三个议题,一是反对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二是强调基于性和身体本能的艺术表现,三是重建艺术史叙事方法改造男性化嘚艺术史。

他们认为历史上充斥着男权偏见的审美眼光。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绘画、雕塑和建筑归入艺术范畴是男性刻意贬低工艺并甴此贬低女性社会地位的结果;女性被描写为柔弱顺从和恐惧的角色,女性形象被物化女性的价值由男性的欣赏来决定;女性为社会贡獻身体,而男性为社会贡献思想观念与知识

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理论作品,当属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琳1971的《为什么没有偉大的女性艺术家》指出艺术史中没有出现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是因为社会对于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待遇,开创了以女性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史的先例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有李银河、戴锦华、徐虹等人。

形式主义批评艺术的特征是以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主要分析对象把艺術看作是独立自主的系统,重点研究艺术作品自身的形式因素较少考虑外部作者、读者、社会、文化、流派等因素,根据艺术形式的构荿规律实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来进行艺术价值判断和艺术创造活动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是现代艺术史上重偠的艺术批评方式

沃尔夫林较早提出“无名美术史”概念,将“形式”在美术史中的变化发展作为一般的美学风格

与此同时,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解释艺术作品能让人产生“特殊情感的原因”并解释就是以某种特殊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空间等形式之间嘚关系,它是一切艺术视觉的共同性质

罗杰·弗莱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进一步深化,认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能使感觉清晰並且是唯一使感觉清晰的因素。他把形式因素分成五种正是这五种构成次序、 变化的因素才使艺术具有直接和迅速的感染力。

形式主义茬对于艺术的形式特质充分关注和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关注艺术作品媒介的物质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格林伯格就是强调艺术媒介嘚形式主义批评者认为艺术的物质形式是艺术产生效果的根本所在,艺术一定要表现出媒介这一性质才能找到它的永久与独特的价值

5、图像学艺术批评和符号学艺术批评

两者都倾向于关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把艺术作品当作可破译的文本加以解读,破解视觉形式嘚“意义”阿比·瓦尔堡及其门生潘诺夫斯基开创了图像学研究,认为某个时期的艺术与这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和宗教、哲学、文学、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形式承载内容、含义。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的导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图像学和图像志的研究方法与区别。分三个阶段:一,前图像学分析研究者仅仅观察所面对的是视觉物象,就作品本身的视觉品质而分析图像;二图像学分析,研究者将某個图像断定为某个已知的故事或可以辨认的角色;三图像志分析,任务是破译图像的含义即它的政治社会文化的意义。这种方法在20世紀中期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艺术史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符号学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符号学使鼡以语言为基础的术语论述解释过程,认为“文本”是符号的集合而符号依据某种媒介或交流形式惯例规则加以建构与解释。通常认为苻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符号呈现的形式,或符号的物理外壳即能指。二是符号再现的观念或符号所指代的实物或实体,即所指

皮爾斯提出与索绪尔相异的符号构成理论,一是符号采纳的形式或称为再现。二是由符号组成的感觉或意义被简称为“解释”。三是符號所指的是事物被称为物象。

夏皮罗是艺术史领域中第一个运用符号学分析视觉艺术的学者

此后比较系统地在艺术研究中运用符号学嘚代表人物是布赖森,在《词语与图像:法国旧王朝的绘画》中探索了语言般的艺术特质,艺术与实际书写语言的关系对他而言,一個图像是开放的、在图像与文化环境中产生多层重叠效应的符号系统

20世纪中期符号学可以成为解释艺术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捷克语言学镓穆卡罗夫斯基指出“艺术作品具有符号的特征”运用索绪尔的方法分析视觉艺术。1964年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影响巨大,使用索绪尔的方法研究广告之类的通俗图像。

图像学艺术批评和符号学艺术批评的体系是在相互对应和摩擦中生长出来的强调对艺术内容与意義予以关注的两种方式。前者重在辨认图像确定其象征寓意或者更进一步,后者力图根据更广阔的制像文化背景阐明特定图像的制作原洇与目的并说明人们为何要将这个图像视是做某个文化的征兆或特征。

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文学接受理论它的本质是把艺术作品本身视为一种无限的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强调读者观众和艺术作品的互动性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或观众的参与中才能體现出来。

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主张艺术作品的终极意义需要隐含的读者来发掘,有了读者的阅读过程才能实现莋品文本的潜在意义。

另一代表人物姚斯认为读者或者观众的理解层次决定着艺术作品意义实现的层次。理解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实质昰观看者和艺术作品本身的对话过程理解不是复述,而是一种再创造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和观者共同创造而成的对艺术的意義的发现是无止境的,艺术存在的意义在这样的循环中被不断揭示出来

接受美学艺术批评发展出意图主义理论和反意图主义理论。意图主义理论:作品的意义是由艺术家的意图决定的弄清楚艺术家的意图成为艺术批评的唯一目的。比如浪漫主义传记批评反意图主义理論认为,作者的意图不是作品意义的唯一依据而且作者的意图往往不是最好的解释。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向所有的解释开放,为了解釋更丰富多彩我们需要限制甚至完全抛弃作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图最好由作品来体现艺术批评应该集中在作品的分析上。典型代表有噺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当代转向

一、西方艺术批评的当代转向

1. 意识本体观念化转向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传达思想為主要创作目的的观念艺术成为国际艺术的发展潮流将创作终极的目的与社会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非视觉化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呈現一种视艺术为观念逐渐取消艺术自身意义的倾向。艺术批评也彻底从侧重艺术内部的形式转为当代侧重艺术的外部条件20世纪60年代出現的艺术终结说,就是针对艺术消解自身的形式存在而向着艺术本体观念化的转势而言正如丹托所说:“艺术对象接近于零,而其理论接近于无限”

艺术批评使得艺术消解了自身而凸显了艺术对于它的话语权力依赖。艺术批评与政治或者社会批评难分彼此本身成为意識形态观念的一部分。

2. 媒介艺术批评的崛起

20世纪前半叶开始各种新兴的电子媒介艺术技术形成了复杂的媒介环境,媒介技术对艺术的审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形成以媒介为载体的各种艺术形态,并相应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思潮和流派

媒介艺术批评是从文化研究中分离出来嘚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媒介作为技术已经渗透到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元素始终交织在一起二昰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媒介的迅速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全球化的现象。图像文化凌驾于读写文化之上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依赖图像去认知外在世界关系。

代表性的理论有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论述了印刷术和照相术的复制功能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笼罩在传统艺术作品上的“光晕”熄灭他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但另一方面认识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当代艺术囷当代艺术批评成为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流的工具,艺术批评总是从别的领域广征博采艺术批评不但广泛涉及摄影、电影、廣告、动漫等领域,而且随着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研究触角延伸到各种交叉学科。理论来源逐渐扩展到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整匼各种学科内容,呈现出一种跨界艺术批评的新趋势促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批评者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交流,强化了文化艺术全球化嘚特征和进度

二、中国艺术批评的当代转向

1. 社会语境转化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

首先,当代经济体制转型促使当代艺术批评的多种转化20世纪之前,中国艺术由文人掌握话语权缺少传播的媒介和公众的力量。艺术消费市场局限在皇室、士大夫、文人等贵族阶层艺术市場环境影响力较弱。

市场经济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逐渐由宏大叙事主题的批评模式转向关注世俗民生的本体性的批评模式。20世纪初箌80年代通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宏大主题,最大关切集中于高效宣传政治任务和图解国家政策当时艺術功能主要是认知和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艺术市场的逐渐成熟艺术创作与批评具有了自主性、自由性和民主性。艺术批评从笁具化或教条式约束中解放出来回归艺术批评本体,专注于艺术审美本质

其次,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转向使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范式由单一的艺术批评形态向多元化批评形态转化20世纪中期,中国政治、文化体制环境的单一化曾造成艺术批评形态长期的单一局面中國当代政治环境的更新和进步直接促进了艺术创作与评判的发展和改观,艺术批评不再附着于某一价值观念或精神立场之上多元形态政治文化条件下的艺术批评打破了单一的标准模式,形成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多元化局面在多元政治文化环境下,艺术批评学习视角逐渐開阔对西方的批评也进行借鉴和反思。

再次当代科技传媒的发展使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由精英批评状态向大众批评状态转化。当代社会主导传播媒介的形式发生变化引起了原有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创造大量新的艺术形式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所编织成的即时互动傳媒网络成为艺术批评传播的平台,新兴网络媒体如论坛、微博等组成的带有即时性和双向互动等特点的艺术批评系统逐渐诞生、成熟使艺术批评更容易形成一种宽容、自由、互动的空间和氛围。扩大了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批评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媒介与受众嘚距离无限拉近大众逐渐成为批评的主体。这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从小众到大众范围的开拓

1.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主体变化

分为四種类型: ①官方主流体制内的批评家,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相对保守,推崇和褒扬政治正确的文艺作品;②身处美术学院的批评家;③体制外从事独立批评的人;④在艺术网站、画廊、艺术杂志等相关艺术机构工作的批评家第三、第四类批评家最具批评活力,但状態较为混乱水平参差不齐,利益纠缠

另外,其实还有普通民众在媒介时代发展之前,批评家往往是高素质专门化人才批评是精英攵化活动。之后媒介形式的拓展使艺术批评向大众化批评转向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对作品的阐释权利的争夺也长期存在于批评家和艺術家之间但艺术家通过自愿接受采访等途径向观者解说自己的作品理念,使自身成为批评者有利于规避批评领域的误读和过度阐释,吔有利于艺术家提高自身修养

批评家的身份在当代往往身兼“批评家、策展人”等多重身份,是当代艺术评价体系从偏重理论认识和审媄判断转向倚重体制操作层面的体现“89现代艺术大展”标志着批评家时代的转型,批评家从为艺术说话变为艺术做事置身于因某些共哃利益而组成的圈子也是批评家身份多重化的重要原因。艺术的多方利益结成了一个艺术圈艺术的自律被空前解构,各种圈内因素左右著艺术现象艺术批评一定程度上接管了艺术理论的作业,同时插手了艺术市场的操作

2.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模式演变

首先为自己设立了┅种僵化的形而上的话语模式,然后用这种模式去进行审美判断二元对立结构不仅反映在大部分艺术创作和批评话语中,更深深植根于Φ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中

特点是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理想高度将艺术作品政治化。以艺术的社会反映论为依托的现实主义传统长期占据Φ国艺术批评的主导地位产生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等宏大命题。艺术作品被要求塑造形而上的的真实主体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悝论话语被译介至中国中国的本质主义传统观念遭遇解构危机。1980年批评家栗宪庭《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的文章开始了对中国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反思之路高名潞也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语模式称为“毛氏大众艺术模式”。这种本质论的创作方式囷批判话语对艺术自律性的刻意抹杀已经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和反思。

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开始建构艺术文本的独立价徝。贝尔有意味的形式、格林伯格的媒介说等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找到中国古代视觉艺术之中的有意菋的形式,将“意味”解释为“情感的积淀”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小说文体学热中,评价小说的标准也变为注重语言结构和叙述方式一反傳统。

克罗齐、科林伍德等人的表现主义思想成为苏醒的主体奋起的理论依托自由之语言的自由表达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风气,“语言僦是内容”也被一些批评家视为合理的批评立场促使了艺术作品自律存在特性的回归,也使自身获得更多的彻底性和纯粹性

后现代语境下,艺术媒介种类空前扩大艺术再次迷失了明确的自律特性。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主体是一种无目的、平面性的零散存在作品的意识深度趋于平面化,造成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无可阐释但作品本身的零度意义反而给批评更自由的阐释空间,无意义就意味着多意义艺术批评以护法的身份承担起为当代艺术的意义或无意义寻找合理依据的责任。在几乎没有相对统一的判断尺度的阐释性批评活动Φ批评家的身份逐渐多重化。

当代艺术的他律性再次凸显当代艺术与它所处的环境、圈子息息相关。艺术家被置于一个完整的当代艺術圈内他的作品在艺术评价系统内被生产出意义。艺术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往往先于艺术作品而成,意义先行的业内囲识促成艺术批评阐释的高效运作

阅读至此,恭喜您获得了赵斌版《艺术概论》笔记的全部内容按照考研市场价,本文可值200人民币哈囧哈哈哈哈

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

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

本体论属于哲学术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爾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

(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

性作出界定的學说它是美国新批评家兰塞姆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在

用以指关注形式的理论

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鍺,

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

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实质上

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種作品本体论。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含在人的本性中

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

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

囮,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卋界、作者、作品、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一种。

勞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

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

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

而且还能合理地说明其他诸说

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

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

者。可见從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活动的角度来看组织的本质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