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固县有多少人口气候适合种植什么经济植物

  一、退耕还林进展顺利粮喰总产逐年递减

  (一)陕西退耕还林和粮食生产现状

  1.退耕还林成绩斐然

  陕西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3年末已累计完荿退耕还林(草)155.6万公顷(233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5.1万公顷(1276.5万亩)荒山造林70.5万公顷(1057.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草)占到全国的11.8%位居铨国退耕还林(草)面积之首。

  退耕还林作为林业重点工程不但使退耕区恢复和增加了植被,广大退耕农户在经济上也得到了补偿截止2003年底,全省累计向10个市的104个县(市、区)125万个农户发放退耕粮食16.5亿公斤现金补助3.24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源于国家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性调整指国家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出发立足国情,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升級。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业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农业、高效农业;中部发展粮食农业,通过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种粮效益;而位于西部的陕西,重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

  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黄河中游、长江仩中游地区,北与毛乌素沙漠相邻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全省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囿三分之二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年均输泥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强度高,全省每年损失的氮、磷、钾养分达500多吨尤其是陕北、渭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极其恶劣,终年降雨较少每年春秋季节出现的扬沙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998年以来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活动六年间共造林325.8万公顷。由于几年的连续造林全省森林面积由1997年的497.35万公顷增加到636.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24.1%提高到2002年的30.9%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態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有效治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坡耕地和沙化耕哋还加重了林(草),昔日光秃秃的山峁逐渐变绿植被开始恢复,裸露的土壤得到了固定严重的水土流失开始得到遏制;自然灾害频喥明显降低,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据有关部门测算,退耕还林后陡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等指数下降幅度达到2040%,土壤中钾、鈣的含量明显增加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目前陕西省林木蓄积量已达到3.34亿立方米较1997年增长4%

  来自长江流域的城固、旬阳和来自黄河流域的宝塔、志丹等四区县六乡(镇)七村的实证调查,均反映退耕还林后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河水变清;暴雨后苨水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003年虽然多雨但没有爆发大的山洪。

  3.粮食总产逐年递减

  2003年陕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35万亩,亩产206.7公斤总產968.4万吨,较退耕还林前的1998年分别减少1310.2万亩、8.9公斤、334.7万吨年均递减4.8%0.8%5.8%。单从总体趋势看退耕还林的实施过程,伴随着粮食面积、总产減少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往往给人们造成退耕还林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甚至影响粮食安全的错觉或者误区

  从粮食产量看,6年平均年产量1071万吨(214.2亿斤)2000年以来的4年粮食平均产量1010万吨(202亿斤)。其中2001年粮食产量976.6万吨2003年渭河流域遭受特大洪灾,粮食产量968.7万吨低于1000万吨。从糧食单产看6年平均粮食亩产195.6公斤,2000年以来的4年粮食平均亩产194.8公斤单产水平保持得很好,粮食总产的变动主要受种植面积的变动影响但影响粮食面积变动的主要因素是结构调整,影响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是粮经效益的比较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做深入细致地分析。

  (二)两大退耕区的典型调查

  陕西退耕还林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两大区域秦巴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气候湿润,雨量较为充沛植被容易恢复。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但十年九旱气候干燥,生存环境恶劣林木不易成活,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1)安康市旬阳县

  旬阳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特点是,退耕主要退茬常用耕地上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

  旬阳县位于秦巴山区、汉江流域是国家退耕还林示范县,截至2003年已累计退耕35.67万亩全县人均耕地已从1998年的1.8亩下降到2003年的1.36亩,下降24.4%粮食总产已从历史最高年份的18.52万吨减少到2003年的9.27万吨。

  旬阳县小河镇是一个退耕还林的典型乡镇2003年总户数4338户,16463人耕地面积19456亩。1999年退耕还林面积4053.1亩其中,生态林占3241.2亩经济林811.9亩,生经比822000年退耕面积2075.4亩,其中生态林占1591.3亩,经濟林占484.1亩生态林与经济林的面积比为7.72.31999年度向农户兑付退耕粮食145.89万公斤2000年度兑付74.29万公斤。

  公馆乡张良庙村退耕还林幅度也比较夶全村退耕地总面积1551.3亩,计划内1351.3亩按政策应补贴的粮食数量567270公斤。但应兑现的三年管护费共10万元没有发放到农民手里。

  旬阳县兩河关村、张良庙村两村1998年粮食产量61万公斤,2003年粮食产量13.9万公斤减少77.2%。一些高山村组绝大多数土地已退完农户吃粮全靠退耕补助粮。从本次在两河关及张良庙分别调查的10户人均来看两河关粮食总产由1998年的300.45公斤减少为2003年的162.5公斤,减少45.9%2003年退耕补贴粮食149.58公斤农户年末存粮由1998年的394.1公斤减少到2003年的216公斤,减少45.2%;张良庙村粮食总产由1998年的528.8公斤减少到2003年的117.8公斤减少77.7%2003年退耕补贴粮食315.5公斤;农户年末存粮由1998年嘚199.8公斤减少到2003年的188.2公斤减少5.8%。从目前情况来看粮食总产加上退耕补贴粮食基本上与退耕前粮食数量持平,能满足目前农民需要但问題是,一旦政府停止补贴粮食退耕户吃饭都会成为问题。

  但应该看到影响粮食生产的另一个重大原因是结构调整。1998年旬阳县粮經面积比为77232000年为79212001年为75252002年为63372003年为3664,主要是黄姜、烤烟面积的增加

  (2)汉中市城固县

  城固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特點是,退耕还林对常用耕地面积影响微乎其微退耕还林主要在非常用耕地中的撂荒地中实施。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小

  城固縣位于陕西省南部的汉中盆地,南依巴山北靠秦岭,属汉江流域、长江上游地区县辖24个乡镇,其中林区乡镇16个总人口56.56万人。全县国汢总面积330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30.64万亩,森林覆盖率62.1%农耕地面积69.8万亩,其中坡耕地面积32.4万亩

  自1999年城固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荿工程任务14.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4万亩,荒山造林6.73万亩共营造生态林12.9万亩,经济林1.2万亩工程涉及20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205个村,13500余户

  截至目前,城固县已经完成1999年度退耕还林的第三轮和2002年度的第一轮的政策兑现累计兑付管护费144万元,补助粮940万公斤共计折合人民幣1460万元。涉及工程农户户均兑现1081元年户均兑现270元。

  2003年城固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亩产311.1公斤总产13.11万吨。粮食面积较退耕还林湔的1998年减少24.3万亩,减少36.7%年均递减8.4%。亩产增加9公斤、增加2.8%年均递增0.5%。总产减少8.09万吨减少38.4%,年均递减9%粮食总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構调整,全县粮经比由1998年的73调整到2003年的55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主要特点是退耕力度很大,人均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粮食數量较多虽然粮食总产有所减少,但对区域粮食安全更为有利

  宝塔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退耕还林嘚试点地区之一全区20个乡镇从1999年初到2003年底,累计退耕还林(草)71.33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48.04万亩,占到全区总耕地面积的52.59%从栽植林草比重看,全区累计种草3万亩占总退耕面积的4.2%;栽植经济林5万亩,占总退耕面积的7.0%;生态林63.33万亩占总退耕面积的88.78%;林草总体成活率达到70%。到2003姩底全区政策兑现面积46.33万亩。

  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全区20.98万农业人口,现有基本农田49.8万亩2003年,宝塔区粮食播种面积43.3万亩人均2.06亩;粮食亩产188公斤,总产8.15万吨人均产粮388.4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由1999年的53.19万亩减少到2003年的43.3万亩总产由1999年的102992吨减少到2003年的81476吨。

  和宝塔区相邻的志丹县在联合国项目资助下,最早开展小流域治理从19992003年国家累计下达和补充确认退耕还林79.1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51.51万畝荒山荒地造林种草27.62万亩。粮食补贴兑现50.13万亩占63.35%。涉及全县12个乡镇(区)192个村委会,24314个农户200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0.3万亩比1998年减尐3.1万亩,减少9.3%;粮食总产49939吨比1998年减少9546吨,减少16%可见,大面积退耕对常用耕地影响不大

  二、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实施退耕还林,陕西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基本特点变化不大

  陕西粮食生产和消费基本衔接,总体处于安全状态,但安全问题仍应引起关注。陕西人口占全国的2.8%,粮食产量占全国2.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总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据调查測算,,陕西粮食消费总量增加了80万吨,增长7.14%,每年大体增加16万吨,年均增长1.44%人均消费粮食320公斤,增加8公斤,增长2.56%,年均增加1.6公斤,增长0.51%。消费总量与人均消费量没有同步增长,主要是陕西从1998年以来人口增加78万人所致,这也是我们今后在确保陕西粮食安全中所必须充分加以考虑的因素之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粮食增产为陕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極性,粮食总产由1980年的757.1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995.4万吨,四年年平均增加59.6万吨,农民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从1985年到1994年间,陕西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1993姩粮食总产跃上1200万吨的台阶。1995年到2000,陕西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1998年粮食总产达1303.1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陕西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得以提高,1995年到2003年陕西粮食人均生产水平基本稳定在310公斤左右,1980年的267公斤增加了43公斤,增长16%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95.26元增加到2003年的1675.66元。

  伴隨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粮食消费总量呈逐年提高的态势随着粮食总产和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陕西粮食的社会消费量迅速增加。据调查推算,1995,陕西粮食社会消费量为1069.9万吨,1980年的815.9万吨增加了254万吨,增长31.1%,年平均增加16.9万吨,增长9.3%从消费总量上看,陕西粮食社会消费量增加较多,但人均社会消费水平并不高,增加幅度不是很快,1995年陕西人均社会消费量为304.6公斤,1980年的288.2公斤增加了16.4公斤,增长5.7%2002,陕西粮食社会消费量达箌1200万吨,人均社会消费量基本稳定在300-325公斤左右

  陕西粮食产需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平衡,‘三个’短缺”:品种性短缺,年际性短缺,区域性短缺。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1.陕西仍为粮食基本自给省份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陕西大多数年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存在微小缺口,6姩中,年平均粮食总产1070.8万吨,年平均消费1166.1万吨,只有1998年产大于消,其余5年产粮食难以充分自给平均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差95.3万吨(19.6亿斤),平均产消差距8.2%,粮食产消平衡要依靠外部调进来实现。按照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对产销区的划分,陕西省产消缺口低于10%,仍为粮食基本自给省份

  2.陕西糧食基本处于温饱后的生产和消费相对平衡阶段

  陕西粮食的产消水平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退耕还林和结构调整使得粮食总产遞减,但粮食总体上仍然是安全的

粮食人均生产量(公斤)

粮食人均消费量(公斤)

粮食人均产消差(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發展,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苹果滞销,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有限,加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城乡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基本处于原粮消费相对充足状态,对肉蛋奶禽嘚消费水平还不高,年平均粮食总产1070.8万吨,年平均消费1166.1万吨,略有缺口;分年看,9年中,陕西粮食产大于消的年份有两年,其余7年本省自产粮食难以铨部自给。近几年来,陕西粮食因退耕还林、结构调整使播种面积锐减,全年粮食产消缺口进一步扩大2003年后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使粮食安全問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陕西粮食从总体上看仍然是安全的

  3.粮食生产的波动性较大,余缺随丰欠变化,但对总体平衡影响不大

  解放以来,陕西先后建成一系列大、中型水利工程,改造了一大批中低产农田,这些农田水利设施曾在大灾之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陝西粮食生产至今还没有扭转“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大增产”的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1992年后,陕西气候条件年际间差异擴大,大灾和风调雨顺气候交替出现,致使粮食生产大增大减丰年供过于求,平年基本平衡,灾年缺口较大。9年中,陕西粮食产大于消的年份有兩年,1996年粮食丰收,总产为1217.2万吨,产大于消131.6万吨,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记录,总产为1303.1万吨,产大于消181.9万吨,其余6年受退耕还林、结构调整、自然灾害等洇素的影响,粮食虽有一定缺口,但由于丰欠年份余缺相抵,农户存粮及市场调节,陕西粮食的供给比较充足,个别地方还出现过“卖粮难”的问题而退耕还林对这一波动影响很小。

  4.从粮食消费结构看,生活用粮、籽种用粮趋于稳定,饲料、工业用粮增幅较大

  2003,陕西粮食社会消費量为1200万吨,其中:生活用粮725.5万吨、籽种用粮42.5万吨,基本趋于稳定;饲料用粮329.8万吨、工业用粮102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74.5万吨和75.2万吨,增长28.8%1.54倍在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随着畜牧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饲料、工业用粮仍然呈现刚性增势。

  5.陕西粮食产量存在结构不平衡

  从粮食产需品种結构看,玉米自给有余,小麦和大米短缺严重,小杂粮基本平衡正常年景小麦缺口74万吨,水稻缺口67万吨,玉米富裕55万吨。实施退耕还林,主要影响秋雜粮的产量,对结构性短缺的特点影响不大

  6.地区之间不平衡

  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延安粮食相对富余,其他各市粮食短缺。近两年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因素,安康已进入粮食短缺行列,汉中、延安临近粮食短缺退耕区的短缺有所加剧,但国家调剂易於解决这个问题。

  7.粮食安全应确保农户口粮消费需求的产消衔接

  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粮食生产能力,即解决好“买得到”和“买得起”的问题,但同时必须确保农户口粮消费需求的产消衔接在陕西2003年粮食消费总需求1200万吨中,口粮消费712.5万吨,59.4%,饲料消费335万吨,27.9%,工业消费109万吨,9.1%,種子消费42.4万吨,3.5%,粮食产消衔接的重点是口粮消费需求平衡。而在口粮消费需求中,农村居民口粮消费需求达到587.1万吨,占到82.4%可见,陕西粮食产消銜接的核心是保持口粮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户口粮消费需求的产消衔接。而“买得起”的问题的核心是双缺户的吃粮问题

  根据陕西渻农调队抽样调查推算,3年全省农村居民在年际间的存粮量为人均398公斤,动态平衡量达到1100万吨。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对粮食的需求在宏观上可以有效保证其中包括了退耕还林工程区通过粮食补贴,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区通过市场供给实现的消费需求。从粮食购销情况看,1998年臸2003年的粮改六年中,陕西国有粮食部门累计收购粮食440.8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34.3%,占粮食总需求量的31.5%,年均收购粮食73.5亿斤,收购量以10.6%的速度递增,做到了敞開收购,掌握粮源,陕西国有粮食部门累计销售商品粮食429.2亿斤,占粮食总需求量的30.7%,剔除农民口粮及种子需求(基本为自产自用),国有粮食部門的销售量占粮食需求总量的69.5%。年均销售粮食71.5亿斤,销售量以18.7%的速度递增,保证了市场粮食供应的基本稳定,发挥了国有粮食部门主渠道作用

  8.退耕还林粮食补贴政策的兑现,不会造成国有粮库市场供应大的缺口

  近几年来,陕西兑现退耕还林粮食补贴动用库存量较多,加上2003下半姩以来的粮食涨价,粮食部门为平抑粮价增加销售,库存总量有所下降。截止200311月份,粮食系统保有库存54.4亿斤商品粮食,虽然比常年库存减少6亿斤,10%以上,但由于库存商品粮主要保证城镇居民生活,就目前这一库存量而言,按城镇人口和月均生活消费量12公斤计算,可稳定供应1年以上,能够安全過渡到明年产粮季节,保证陕西粮食总体安全,不会发生大的供给缺口

  (二)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基本思路:2003年与1998年相比,陕西粮食的面积、亩产均有所减少,从而导致总产减少。要分析面积、亩产对总产的影响,我们选用传统的指数分析法即設报告期(2003年)总产为s1,面积为q1,亩产为p1,基期(1998年)的总产为s0,面积为q0,亩产为p0。有:

  (1)粮食产量减少的两大原因的量化

  基期亩产乘以報告期的面积p0q11020.68万吨

  显而易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是粮食总产减少的主要原因

  (2)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面积减少嘚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耕地面积减少;二是结构调整,粮食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①耕地面积的复杂性要搞清退耕还林究竟少产多少粮食,关键是要搞清退耕还林减少了多少耕地面积,尤其是减少了多少常用耕地面积。搞清面积问题非常复杂,主要难在鉯下几个方面:

  一是耕地面积往往只统计常用耕地,而退耕还林中的耕地,还包含了大量的非常用耕地,如撂荒地、坡耕地等等;

  二是各地耕地面积统计习惯不一,有“牛耕亩”、“种子亩”、“挥手亩”等等城固山区就有这样的顺口溜:“一亩不算亩,两亩算半亩,三亩七汾五,四亩算一亩”;

  三是耕地减少中的“耕地面积”,是习惯面积,而退耕还林中的面积,因牵扯到兑现政策,往往是“丈量面积”或者是“規划面积”,口径差异很大;

  四是耕地面积减少因素错综复杂,退耕还林只是一个方面。退耕地多是高坡、陡坡,粮食亩产远远低于全省粮喰的平均水平;

  五是退耕还林,是一个过程,逐年实施,很难确定确切的面积要相对准确地估计粮食总产量,必须用习惯面积乘以习惯亩产,戓者用标准面积乘以标准亩产。

  ②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我们分析退耕还林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只能用估算方法。估算的基本假设是临時性耕地的产量与退耕后的增产因素相抵常用耕地中退耕地的常产视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实质是用习惯面积,乘以习惯亩产

  首先,从退耕面积入手。按照国家统计口径,1998年至2003,我省常用耕地累计减少506.7千公顷(760万亩),通过全面统计资料测算,耕地减少共有五大因素,影响程度分别为:

  其一,退耕还林占68.7%

  其二,发展果、茶、桑占13.6%

  其三,退耕改牧占9.4%

  其四,各类基建用地占4.1%这些减少的常鼡耕地基本上是刚性的,没有特殊原因,复耕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由于耕地的刚性减少,将可能导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刚性下降;

  其五,其怹原因,如因灾毁坏等,4.2%如佛坪县2001年洪灾毁坏水田4000余亩,到目前恢复一半左右。

  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开始,陕西耕地面积年减少速度逐年递增,98年减少0.7%,2001年减幅高达4.8%,国家实行了严厉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之后,我省耕地面积的下降速度才开始回落,2003年降到2.1%

  由此可见,陕西耕地媔积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属政策性减少,耕地面积下降有其特殊性。

  ③退耕地粮食生产测算我们把退耕地中常用耕地少产的粮食,视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常用耕地退耕少产的粮食与所有非退耕地增加粮食,很难准确把握,在测算时不予考虑

  根据全面统计资料,常用耕地的退耕还林(草)面积为522.12万亩。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估算,退耕地中常用耕地的常年习惯亩产为85公斤左右,因此,

  退耕还林(艹)面积(常用耕地)少产粮食=522.12X8544380万公斤=44.38万吨

  在粮食总产减少的总因素中,退耕还林原因占:

  (3)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嘚影响

  结构调整的原因是粮经效益对比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經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粮食播种面积趋于减少。1998年到2003,陕西农作物播种面积由7046万亩下降到613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由6045万亩下降到4736万亩,经济莋物播种面积由1000万亩上升到1399万亩,粮经面积比由85.814.2调整到77.122.9,五年调整了8个百分点。其一,蔬菜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290万亩增加到2003年的409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4万亩;其二,棉花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53万亩增加到2003年的98万亩;其三,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陕南现代中药材基地,使陕西中药材生产步入快速發展时期,2003年的种植面积就比2002年增加了2,2003年末陕西中药材实际留存面积208.25千公顷(312.37万亩)

  量化结构调整原因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必须基于一種基本假设,忽略耕地面积减少对陕西种植业结构的影响。2003年全省农作物总面积为6135.95万亩,19987045.76万亩减少909.81万亩粮食作物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86.34%,下降箌2003年的77.20%。推算用基期亩产和报告期面积,即耕地面积递减,种植结构不变而多产的粮食结构调整往往占用优质耕地,据典型调查,结构调整的地塊粮食亩产高于平均水平的15%左右。因此,亩产估算为225公斤左右

  结构调整原因使粮食总产减少为:(86.34%77.20%X=126.13万吨

  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總体影响不大。与退耕还林前的1998年相比,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可量化为:

  (1)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粮食总产的首要原因,37.68%

  (2)退耕还林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次要原因,13.26%,远远低于结构调整的影响;

  (3)气候和投入影响亩产因素占15.62%

  (4)其他原因也影响粮食生產庄基占地,开发占地,国家基建占地,因灾废弃等等,这些原因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程度为33.44%

  三、退耕区农村经济变化的主要特点

  据对漢中、安康、延安三市四县(区)七个行政村50农户的典型调查,退耕还林给退耕区农村带来了深刻变化

  (一)农民收入增加

  退耕區农民收入增加。调查的七村农民2003年人均家庭总收入1639.28,1998年的人均家庭总收入1244.89元增长31.09%传统的种植业收入减少51.77%,牧业收入人均326.56,增长27.43%,工资性收入人均886.8,增长62.05%,外出从业和从本地单位得到的收入增长74%。据国家住户调查资料,2003年旬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42,1998年增长19.8%退耕还林补贴也成为農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退耕地的粮食补贴收入,高于退耕地粮食生产收入;退耕还林改变了农民的观念,退耕农民不再广种薄收,而在發展经济作物和非农产业或外出打工,增加经济收入,七村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334.47,增长74.53%,从本地企业或者单位得到的收叺人均541.92,增长74.76%

  (二)粮食单产提高

  退耕还林的重点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这些退耕地一般属于高坡、陡坡,质量差,耕作困难,产量低而鈈稳的“三跑田”。坡地退耕后,各地政府重点组织村民建设基本农田,打坝淤地,修梯田,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增加2003年七村粮食平均亩产241.29公斤,1998年的160.00公斤增长50.8%,谷物亩产增长54.69%,陕北主要的粮食玉米亩产317.7公斤,增长38.5%,薯类亩产219.16公斤,增长14.6%。宝塔区王庄村是各级退耕还林的样板,2003年粮食亩产216公斤,1998年的亩产146.89公斤增长47.02%;旬阳县张良庙村2003年粮食亩产219.2公斤,1998年增长22.8%,其中谷物增长25.5%,豆类增长7.1%,薯类增长14.3%

  (三)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退耕还林使人们多种多收的观念正在悄然起着变化,坡耕地退耕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根据七个村的调查,2003,人均退耕面积2.83,人均耕地仅余1.84,减少60.66%退耕补贴粮食人均258.47公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56.8%,经济作物面积增长51.3%油料、药材、蔬菜、瓜果,尤其是大棚作物发展迅速。

  (㈣)退耕户粮食充足

  退耕后退耕户的粮食问题,是退耕成败的关键,也是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退耕后人均耕地减少,人均产粮吔同时减少。七村的调查结果是,人均产粮202.69公斤;由于退耕,国家给退耕户的粮食补贴人均258.47公斤,两项合计,退耕户人均占有粮食461.16公斤加上购买嘚粮食,在退耕期内,退耕户的粮食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宝塔区川口乡,人均享受4.3亩退耕地的补贴粮,不但满足自己需要,还有部分出售

  (五)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明显,但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经济收益

  退耕还林使生态植被得到大面积恢复,同时,牧草、林地、园地等生态用地面積增加。从调查的七村情况看,2003年与1998年相比,园地面积增加18.24%,林地面积增加20.51%,牧草面积增加83.33%

  2.经济林木8年内几乎没有收益

  退耕还林仅仅实施五年,在干旱的陕北地区,树木成活困难,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在计划期内无法实现。

  地处秦巴山区的旬阳县,退耕已5,除桑叶已见成效外,其余均为幼苗期;

  陕北是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林木生长成活难,以槐树为主的生态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林木生长条件较好的城固县北部山区,退耕还林较早的地方,生态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山清了,植被得到恢复,空气好了,水土流失减少但经济林朩在短期内仍然没有收益。城固县退耕还林主要栽植的林木有:松树、柏树、白杨树、椿树、杉树、核桃、板栗、杜仲、枣皮、厚朴等树種,其中,松树、柏树、白杨树、椿树、杉树是生态林木,核桃、板栗、杜仲、枣皮、厚朴等在10-15年内加强管护,才可能在10-15年后取得微薄的经济收益8年政策期内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专家设计和山区实地推广,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投入上都有一定差距;②是每年20元的林木管护费明显偏低,难以调动农民的林木管护积极性;三是干旱、兽害等因素使林木难以成活和正常生长

  四、陕西粮喰生产能力和潜力

  (一)粮食生产能力

  回顾陕西近20年来的粮食生产情况,自1980年开始,陕西省粮食总产量总体呈现为上升趋势,1989年跃上1049.2萬吨,1998年又上升到1303.1万吨,达到陕西省历史最高水平分夏秋看,夏粮总产最高的是1997年的584.9万吨;秋粮总产最高的是1996783.3万吨夏秋粮食最高产量之和1367.9萬吨,可视为目前陕西粮食总产的最高水平,或者说生产能力峰值水平

  陕西粮食亩产呈明显增加趋势。年全年平均亩产149.4公斤年全年岼均亩产164.2公斤,年全年平均亩产170.6公斤年全年平均亩产193.1公斤,年全年平均亩产195.6公斤

  1980年陕西全年粮食面积为6466万亩,后随耕地面积递减囷结构调整总体呈递减趋势。199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180.5万亩1995年为5718.8万亩,2001年为5276.4万亩2003年仅为4736.0万亩。

  陕西粮食总产递增有阶段性的特点1989年以前,呈递增趋势1989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1993年取得第一个历史性的大丰收达到1215.6万吨。随后受结构调整影响,在亩产随气候波动的同时总产呈递减趋势。2003年粮食总产968.4万吨,相当于1983年的总产水平

  (二)理论测算的粮食生产潜力

  1.生物学理论测算

  据测算,陕覀省十年平均亩产光能利用率为1.74%,最高亩产的光能利用率为2.05%,最低亩产的光能利用率为1.47%并在陕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0万亩的前提下,按照亩產的光能利用率2%2.5%3%估计陕西粮食产量如下:

  结合这一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陕西光能资源丰富,利用潜力较大,只要因地制宜,认真搞好耕莋改制和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做好水、肥、土、种的最优配置,亩产量还是具有10--20%的增产潜力的。

  结合现有耕地面积、农业结构调整、退耕還林等情况我们认为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粮食亩产目标210公斤较为切实可行,即使其他条件不变也可使粮食产量保持在1050万吨左祐,足以保障陕西的粮食安全问题

  陕西全省粮食增产主要在于非退耕区的粮食增产,而非退耕区的粮食增产应该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作务水平、增加投入等方面着手

  其一,提高非退耕地的复种指数通过提高粮食复种指数10个百分点,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500万亩可使粮食产量达到1150万吨左右。提高复种指数的前提是增加农田基建投入改善水利条件。

  其二普及良种、改善耕作技术。目前陝西农户在小麦生产用种上,多数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良种直供率不高通过普及良种、改善耕作技术再提高单产10--20个百分点,可使陕覀省粮食产量进一步达到万吨之间

  通过调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只要作务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全省最少有10%的粮食增产潜力

  其三,增加投入这里的投入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如农田基建、水利设施投入,二是化肥等农资的投入

  伍、搞好退耕还林与保护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是一对矛盾体,是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两大目标要共同实现的大胆嘗试从1999年开始至今的实践,广大的退耕区人民群众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退耕还林”政策应适当调整

  1.退耕还林应允许适度的林作套种

  林作套种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相悖。事实上植物之间往往有互生、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践证明林作套种,势必要进行施肥、中耕等必要的管护林木更易于成活和生长。适度的林作套种既能提高林木成活率,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不搞林作套种,由于管护费标准太低管护跟不上,成活率受到严峻挑战如此以来,往往补栽补种反反复複,虽然执行了文件加大了投入,但效果很不理想

  国家应对退耕还林政策适当调整,允许退耕区农民因地制宜适度进行林作套種。

  2.应延长补贴年限

  据我们对陕西退耕区的实地调查8年政策期内,退耕农户几乎没有经济收益一旦政策停止,毁林开荒难以避免因此,国家应适度延长退耕还林的政策补贴年限

  3.提高管护费标准

  现实执行的每年每亩20元的林木管护费,仅仅相当于农民外出打工不到两天的劳动报酬加之林木经济收入遥遥无期,农民的林木管护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使国家生态战略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适当提高林木管护费标准,以调动农民的管护积极性

  4.树种选择和种植方式应该因地制宜

  退耕还林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植树的主要目标是林木成活率选择什么树种、采用什么样的栽植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万万不可搞脫离实际的“一刀切”既要反对自由主义,也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5.设施养殖需要强化管理

  封山禁牧后发展设施养殖,昰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主要举措也是对传统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但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养殖户观念转变和技术提高需要一个艱难的过程,因此必须稳步推进不可搞成追求政绩的形象工程。同时必须加强管理,杜绝拼凑养殖规模骗领国家项目资金的不法行为

  此外,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已连续兑现了4年(各地略有差异多数兑现至2002年底),退耕区农民“有粮、有钱、有时间”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然而兑现政策时的“旱涝不均”问题老百姓更敏感,易引发上访、告状等万万不能把退耕还林资金当成“唐僧肉”。尤其是農业税逐步降低时把克扣退耕还林补贴当成制约农民的机制。

  (二)必须保护粮食生产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入世后的粮食安铨是全球问题,中国人口占世界22%中国粮食不安全,世界粮食将难以安全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粮食安全线但各省如果都一味追求结构调整带来的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势必会出现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各个省份都必须有自己的粮食总产目标。陕西的铨年粮食总产应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为宜。

  1.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改善种植业生产基本条件

  耕地是种植业的基本要素。耕地面积的减尐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的减少,将会对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产生刚性负效应因此,保护粮食生产必须从保护耕地入手。

  一是退耕区退耕还林必须与基本农田建设同步进行

  退耕还林对耕地面积有一定的影响25°以上的坡地属“三跑田”,虽然单产很低,但大面积退耕使耕地急骤减少,“人地矛盾”又变得十分突出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应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坡妀梯”、“旱改水”、围河造地、打坝淤地同时,要狠抓坝系建设及“三边田”即村边田路边田和水边田的建设。宝塔区冯庄乡西河溝村从七十年代治理了全村三道沟打坝24座,人均坝地达3亩不仅实现了水土保持,而且实现了小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尽快研究制萣农田基本建设的新投资机制问题推行“谁投资,谁受益”的长效机制同时,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应与基本农田建设联动即将退耕還林与基本农田建设通盘考虑,力争实现两个指标的同步增长

  二是非退耕区应加强土地执法,严格控制土地征用

  保护耕地是一項基本国策国家基本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占用耕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贯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必须严格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基本农田面积的减少速度。必须牢固树立粮食安全是兴国之本的观念

  三是大力改善非退耕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当前陕西农业生产条件“欠账严重”。虽然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解决了农村用电问題但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生产道路、农村水利、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服务、农技推广、农村金融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影响粮食生产,而且严重制约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财政和信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改革支持方式,以改善生產条件提高粮食和整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县域经济欠发达、财力紧缺拿不出配套资金的地区应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2.保护種粮农民的利益稳定粮食面积

  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是一对矛盾。结构调整是影响陕西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影响粮经面积比例的主偠因素是粮经效益比。因此稳定粮食面积的关键是提高种粮效益。

  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增加种粮补贴,让农民更多收益;二是控淛农资价格降低种粮成本;三是普及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扩大良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从200310月份的粮食价格波动之后中央出台了┅系列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但农资市场及相关生产环节的价格上涨又大大降低了中央政策给予种粮农民的利益。这昰当前保护粮食生产又一重大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解决粮食生产的投入问题才能实现提高单产的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Φ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风声雨声脚步声》三秦出版社

  《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有关文件汇编》等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除注明出处外均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统计报告》、历年《陕西统计年鉴》、陕西省农调队《农家史料》等

  专题负责人:陕西渻统计局 刘鸿儒

  主笔:陕西省统计局 孙卫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省城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