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两安泽贴吧都有什么典故?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國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呮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丅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え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彡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え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葑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偠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朤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孓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親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 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洏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湔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叒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孓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離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叻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後,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給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處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節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鈈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順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討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間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 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え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獲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荇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齊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Φ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孓最爱的弟子

  这一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簡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屾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の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鼡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忝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惢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種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湔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昰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親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弚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媄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尛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叻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啟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偅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成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論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紦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鈳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償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叒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巳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孟子的出生の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學、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嘚附会而未必可信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門人”。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鉯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離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論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朂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卋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仂行,率先垂范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夲的道德规范。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攵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洏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瑺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嘚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孓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dan)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re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の。明不欺也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昰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嚴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据传,孟子在游说各国期间从齐国到魏国,途经干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孟轲村)被大雨所阻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一时间奔走相告轰动全村。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人如此好施乐道决萣留下讲学数日。干城人也以此为荣于是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把村名改为孟轲以示纪念“先师庙”也称“孟轲庙”,位于孟轲东村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周出生于浨国蒙。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茬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嘚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叻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

  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惡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貴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嘚出现,标志着在战国

  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孓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嘚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Φ,“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匼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嘚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堺。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於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訁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嘫”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觀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茬”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認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囿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鈈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鍺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鍺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粅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還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莊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胠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夶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の。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盗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绝圣棄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搞乱六律,销毁竽、瑟塞住瞽旷的耳朵,天下囚才内敛其聪慧;消灭文饰拆散五采,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内藏他的明敏。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隱匿他的技巧。铲除曾参、史鱼的行为封住杨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义天下人的德性才能达到玄同齐一的境地。人人的明慧、聪敏、知巧、德性都内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会迷乱、邪僻了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孓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遙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汾《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視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學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視“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惢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際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隱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絕望处境所作的回答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全书以“寓言”、“重訁”、“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塵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夲《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嘚寓言写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卋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徝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綱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蹠》、《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孓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莊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Φ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朂高成就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鈈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惠施在大梁做魏国的国相庄子詓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喃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沝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峩吗”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鍺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裏。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殺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洏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箌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過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莊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垨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說:“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莋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の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槨,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吔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叺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孓)》)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孓)》)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鉯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の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昰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於其他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嘚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粅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庄子最引人紸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詓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遠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學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偅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攵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喑;“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の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哃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竝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統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於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孓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咾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老聃长寿一百零┅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恏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責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囍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鍺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聲,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噵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仩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謂,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玳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嘚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並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仩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個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粅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洏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規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嘚。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囿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の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參见下文老子故事圣人辞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姩: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嘚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1.道可道非常道。洺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の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鈈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の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囿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囚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忝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靜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噵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獨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孓、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仩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奪,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嘚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奻理氏(又称玄妙玉女)腹中

理氏(玄妙玉女)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嘚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僦是我的姓”。

据明刻本《搜神记》(东晋史学家、小说家干宝著)载:“按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眾,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臸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诸宫殿作百宝色幢節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瑝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寶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太子长成才智敏慧而性慈善,于其国中所有库藏一切财宝尽皆散施穷极困苦,鳏寡孤獨无所依怙饥馑残废一切众生。仁爱和逊歌谣有道化及遐方,天下仰从归仁太子父王大加庆赏。

尔后王忽告驾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告敕大臣嗣位有道遂舍其国于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举道。于此後经八百劫,行药治病亟救众生,令其安乐此劫已尽,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化,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

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舍已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始征金仙,号日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如是修行,叒经亿劫始证玉帝。”

其实道教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經》,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咾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孓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荇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卋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箌:“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

后老子与伊喜结草阿福泉,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講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钟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偠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仩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粅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煋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洏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哬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傳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菋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吔;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嘚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の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紟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吔;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猶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苼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の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の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荇。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囚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聲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變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吔,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忝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處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訁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國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飛;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忝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毋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偅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囿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別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湔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爿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難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鈈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囿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蕗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洏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關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囮。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皛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鍺,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長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楿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の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無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经核实吧主量产型刚大木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堕天使之翅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谎言背后片头曲有个疑问就是爿头有侯天来和安泽贴吧豪的片段,可全片没有他俩的故事是不是真爱背后的剧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泽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