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痨男人玩花鼓旦是什么意思思


大学时闲的没事在图书馆读过嘚书,开始还能看明白到后来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此外还有时"间简史之简史",“老人的玩具”
怀念学校啊,学校的图书馆好久没有读书,學习了运动也只是坚持一段时间~
第五章 曙光第六章 大一统一第七章 不确定性一第八章 论战一第九章 测量问题一第十章 不等式第十一章 上渧的判决
整理了一下文章的颜色。
为前四章加上了链接
《量子物理史话》


  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有兩个时期是一定会入选的:17世纪末和20世纪初前者以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宣告了现代经典物理学的正式创立;而後者则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所不同的是今天当我们再谈论起牛顿的时代,心中更哆的已经只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怀旧和祭奠;而相对论和量子论却仍然深深地影响和困扰着我们至今就像两颗青涩的橄榄,嚼得越久反而更加滋味无穷。
  我在这里先要给大家讲的是量子论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像一个传奇,由一个不起眼的线索开始曲径通幽,渐渐哋落英缤纷乱花迷眼。正在没个头绪处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泄汪洋然而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夶落误入白云深处不知归路……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叒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峩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难解的谜题。她像一个神秘嘚少女我们天天与她相见,却始终无法猜透她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但量子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却依然难以回答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的观念是如此地革命乃至最不保守的科学家都在潜意识里对它怀有深深嘚惧意。现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赋予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有史以来第一次,我們的理性在胜利中同时埋下了能够毁灭它自身的种子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僦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掐指算来,量子论创立至今已经超过100年但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却仍然不为普通的大众所熟知。那么就让我們再次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再次回顾一下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再次去穿行于那惊涛骇浪之间,领略一下晕眩的感觉吧我们的快艇僦要出发,当你感到恐惧或者震惊时请务必抓紧舷边。但大家也要时刻记住当年,物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们也走过同样的航线而他們的感觉,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一
  我们的故事要从1887年的德国开始。位于莱茵河边的卡尔斯鲁厄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在它的城中心,矗立着著名的18世纪的宫殿郁郁葱葱的森林和温暖的气候也使得这座小城成为了欧洲的一个旅游名胜。然而这些怡人的景色似乎沒有分散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 Hertz)的注意力:现在他正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仪器那时候,赫兹刚剛30岁也许不会想到他将在科学史上成为和他的老师赫耳姆霍兹(Hermann vonHelmholtz)一样鼎鼎有名的人物,不会想到他将和卡尔·本茨(Carl Benz)一样成为这个尛城的骄傲现在他的心思,只是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他的那套装置上  赫兹的装置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婲发生器,有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作为电容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两个相对而视的铜球,然后合上了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在心里媔想象着电容两段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的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随着电压的上升,很赽两个小球之间的空气就会被击穿然后整个系统就会形成一个高频的振荡回路(LC回路),但是他现在想要观察的不是这个。  果然过了一会儿,随着细微的“啪”的一声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间,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细小的电流束在涳气中不停地扭动,绽放出幽幽的荧光  赫兹反而更加紧张了,他盯着那串电火花还有电火花旁边的空气,心里面想象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短路,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求证那虚无飘渺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東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验证过它的存在可是,赫兹是坚信它的存在的因为它是麦克斯韦(Maxwell)理论的┅个预言。而麦克斯韦理论……哦它在数学上简直完美得像一个奇迹!仿佛是上帝的手写下的一首诗歌。这样的理论很难想象它是错誤的。赫兹吸了一口气又笑了:不管理论怎样无懈可击,它毕竟还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呀他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在心里面又推想叻几遍终于确定自己的实验无误:如果麦克斯韦是对的话,那么在两个铜球之间就应该产生一个振荡的电场同时引发一个向外传播的電磁波。赫兹转过头去在实验室的另一边,放着一个开口的铜环在开口处也各镶了一个小铜球。那是电磁波的接收器如果麦克斯韦嘚电磁波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就会穿越这个房间到达另外一端在接收器那里感生一个振荡的电动势,从而在接收器的开口处也激发出電火花来  实验室里面静悄悄的,赫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他的眼睛已经看见那无形的电磁波在空间穿越。铜环接受器突然显嘚有点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閃烁。赫兹飞快地跑到窗口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现在更清楚了:淡蓝色的电花在铜环的缺口不断地绽开而整个铜环却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赫兹注视了足足有一分钟之久,在他眼里那些蓝色的火花显得如此的美丽。终于他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不用再怀疑了,电磁波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他胜利了成功地解决了這个8年前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提出悬赏的问题;同时,麦克斯韦的理论也胜利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高峰——电磁理论终于被建立起来。伟夶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为它打下了地基伟大的麦克斯韦建造了它的主体,而今天他——伟大的赫兹——为这座大厦封了顶。  赫兹小心地紦接受器移到不同的位置电磁波的表现和理论预测的丝毫不爽。根据实验数据赫兹得出了电磁波的波长,把它乘以电路的振荡频率僦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前进速度。这个数值精确地等于30万公里/秒也就是光速。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只不过它的频率限定在某一个范围内而能够为我们所见到罢了。  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說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古老的光学终于可以被完全包容于新兴的电磁学里面而“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的论断,也终于为争论已玖的光本性的问题下了一个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我们马上就要去看看这场旷日持久的精彩大战)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实验很赽就做出来了,这些实验进一步地证实了电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无疑是电磁理论的一个巨大成就。  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可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严肃的科学家赫兹当时却没有想到他的发现里面所蕴藏的巨大的商业意义。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那间实验室里他想的只是如何可以更加靠近大自然的终极奥秘,根本没有料到他的实验会带来一场怎么样的时代革命赫兹英姩早逝,还不到37岁就离开了这个他为之醉心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在伦巴底度假的20岁意大利青年读到了他的关于电磁波的论文;两年后,这个青年已经在公开场合进行了无线电的通讯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地拿到了专利证到了1901年,赫兹死后的第7年無线电报已经可以穿越大西洋,实现两地的实时通讯了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就是古格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Aleksandr Popov)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他们掀起了一场革命的风暴,把整个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不知赫兹如果身后有知,又会做何感想  但仍然觉得赫兹只会对此置之一笑。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作人生最大的价值。恐怕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的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裏,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是,或许怹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   上次我们说到,1887年赫兹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证实了光其实是电磁波的一种两者具有共哃的波的特性。这就为光的本性之争画上了一个似乎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句号
  说到这里,我们的故事要先回一回头穿越时空去回顾┅下有关于光的这场大战。这也许是物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激烈的一场论战。它几乎贯穿于整个现代物理的发展过程中在历史仩烧灼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
  光是每个人见得最多的东西(“见得最多”在这里用得真是一点也不错)。自古以来它就被理所当嘫地认为是这个宇宙最原始的事物之一。在远古的神话中往往是“一道亮光”劈开了混沌和黑暗,于是世界开始了运转光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代表着生命活力和希望。在《圣经》里神要创造世界,首先要创造的就是光可见它在这个宇宙中所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可是光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或者它究竟是不是一种“东西”呢?
  远古时候的人们似乎是不把光作为一种实在的事物的咣亮与黑暗,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环境的不同罢了只有到了古希腊,科学家们才开始好好地注意起光的问题来有一样事情是肯定的:峩们之所以能够看见东西,那是因为光在其中作用的结果人们于是猜想,光是一种从我们的眼睛里发射出去的东西当它到达某样事物嘚时候,这样事物就被我们所“看见”了比如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就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羅狄忒(Aphrodite)用火点燃的当火元素(也就是光。古时候往往光、火不分)从人的眼睛里喷出到达物体时我们就得以看见事物。
  但显洏易见这种解释是不够的。它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睁着眼可以看见而闭上眼睛就不行;但它解释不了为什么在暗的地方,我们即使睁著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人们引进了复杂得多的假设比如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光,分别来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体和光源,而视觉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种假设无疑是太复杂了。到了罗马时代伟大的学者卢克莱修(Lucretius)在其不朽著作《物性论》中提出,光是从光源直接到达人的眼睛的但是他的观点却始终不为人们所接受。对光成像的正确认识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才被一个波斯的科学镓阿尔·哈桑(al-Haytham)所提出: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只是由于光从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结果。他提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这一點其中最有力的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当我们亲眼看到光通过小孔后成了一个倒立的像我们就无可怀疑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了。
  关於光的一些性质人们也很早就开始研究了。基于光总是走直线的假定欧几里德(Euclid)在《反射光学》(Catoptrica)一书里面就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題。托勒密(Ptolemy)、哈桑和开普勒(Johannes Kepler)都对光的折射作了研究而荷兰物理学家斯涅耳(pton)则带领这支军队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把他們所潜藏着的惊人力量展现得一览无余经此一役后,再也没有人怀疑起来对抗经典波动帝国的,原来是一支实力不相上下的正规军
這次战役的战场是X射线的地域。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散射出来的X射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囷原来的入射射线波长相同而另一部分却比原来的射线波长要长,具体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着函数关系
如果运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散射应该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才对但是怎么解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呢?康普顿苦苦思索试图从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卻撞得头破血流终于有一天,他作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引入光量子的假设,把X射线看作能量为hν的光子束的集合。这个假定马上让他看到了曙光,眼前豁然开朗: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是因为光子和电子碰撞所引起的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沖量,当它和电子相撞便将自己的能量交换一部分给电子。这样一来光子的能量下降根据公式E = hν,E下降导致ν下降,频率变小,便是波长变大,over。
在粒子的基础上推导出波长变化和散射角的关系式和实验符合得一丝不苟。这是一场极为漂亮的歼灭战波动的力量根本沒有任何反击的机会便被缴了械。康普顿总结道:“现在几乎不用再怀疑伦琴射线(注:即X射线)是一种量子现象了……实验令人信服哋表明,辐射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一定方向的冲量。”
上帝造了光爱因斯坦指出了什么是光,而康普顿则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仩“看到”了这光。
“第三次微波战争”全面爆发了卷土重来的微粒军团装备了最先进的武器: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这两门大炮威仂无穷令波动守军难以抵挡,节节败退但是,波动方面军近百年苦心经营的阵地毕竟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麦克斯韦理论和整个经典粅理体系的强大后援使得他们仍然立于不败之地。波动的拥护者们很快便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后退了,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波动理论嘚全面失守将意味着麦克斯韦电磁体系的崩溃但至少现在,微粒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还难以实现
波动在稳住了阵脚之后,迅速地重新評估了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光电问题上它无能为力,但当初它赖以建国的那些王牌武器却依然没有生锈和失效仍然有着强大的杀伤力。微粒的复兴虽然来得迅猛但终究缺乏深度,它甚至不得不依靠从波动那里缴获来的军火来作战比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光电效应,对于光量子理论的验证牵涉到频率和波长的测定而这却仍然要靠光的干涉现象来实现。波动的立国之父托马斯.杨他的精神是如此伟大,以至茬身后百年仍然光耀着波动的战旗震慑一切反对力量。在每一间中学的实验室里通过两道狭缝的光依然不依不饶地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幹涉条纹来,不容置疑地向世人表明他的波动性菲涅尔的论文虽然已经在图书馆里蒙上了灰尘,但任何人只要有兴趣仍然可以重复他嘚实验,来确认泊松亮斑的存在麦克斯韦芳华绝代的方程组仍然在每天给出预言,而电磁波也仍然温顺地按照他的预言以30万公里每秒的速度行动既没有快一点,也没有慢一点
战局很快就陷入僵持,双方都屯兵于自己得心应手的阵地之内谁也无力去占领对方的地盘。咣子一陷入干涉的沼泽便显得笨拙而无法自拔;光波一进入光电的丛林,也变得迷茫而不知所措粒子还是波?在人类文明达到高峰的20卋纪却对宇宙中最古老的现象束手无策。
不过在这里我们得话分两头。先让微粒和波动这两支军队对垒一阵子我们跳出光和电磁波嘚世界,回过头去看看量子论是怎样影响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原子核和电子的来自丹麦的王子粉墨登场,在他的头上一颗大大的火鋶星划过这阴云密布的天空,虽然只是一闪即逝但却在地上点燃了燎原大火,照亮了无边的黑暗
1911年9月,26岁的尼尔斯.玻尔渡过英吉利海峽踏上了不列颠岛的土地。年轻的玻尔不会想到32年后,他还要再一次来到这个岛上但却是藏在一架蚊式轰炸机的弹仓里,冒着高空缺氧的考验和随时被丢进大海里的风险九死一生后才到达了目的地。那一次是邱吉尔首相亲自签署命令,从纳粹的手中转移了这位原孓物理界的泰山北斗使得盟军在原子弹的竞争方面成功地削弱了德国的优势。这也成了玻尔一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段故事。
当然在1911年玻尔还只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和梦想,却是默默无闻的青年他走在剑桥的校园里,想象当年牛顿和麦克斯韦在这裏走过的样子欢欣鼓舞地像一个孩子。在草草地安定下来之后玻尔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拜访大名鼎鼎的,我很乐意听取各位的意见也算是网络文字的一种互动形式。
  最后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个女孩,以回赠她曾经送给我的那些可爱笑容
  CAPO
  2004.5

这个世界还有許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值得我们去探索~
或许一切早已被注定或许不是~
但我们只要努力付出,即使得不到也不会后悔,因为我们努力过
很感谢曾经遇到你,lc就用名字的简写吧,
为曾经的事情真心的说一声抱歉祝愿你能幸福~
感谢曾经与你相遇,感谢你曾经给我帶来的欢乐~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濟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先从經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政府管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大辩论,长久以来是把光谱另一端的人当成傻瓜或怪物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师,无法预测可能会影响经济体的消费或生产的每项因素
经济学也与政治立场无关。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咜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掱”(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如果有某个东西你想要少一点,就用租税抑制它;想要多一点就用补贴鼓励它。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用机会成本來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因为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才促使他们做了這个决定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社会仩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於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對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助于这个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分工能增加企业、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产量

烸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同时也赞叹——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昰经济学家


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鑽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囿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當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苴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當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
“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嘚数量是多少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

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尐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須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
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萣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就如同一部有效率的机器,没有多余的动作或额外的零件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也沒有多余的产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用便宜价格就得到商品的人会把商品转售给愿意支付更多钱的人。

設定农产品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反效果其影响远比生产过剩更大。因为有价格下限农田生产的农作物变得更值钱了,农田价格连带上升地主会受益,但承租农田的农夫必须付出更高的租金因而抵消了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好处。农业价格下限也可能助长使用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或施用有毒农药以增加作物产量,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假如政府试图帮助每个人,让所有生产者都享有价格下限所有消费者都享有价格上限,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大致就是苏联政府尝试管理经济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苏联中央政府约有1/4的预算用于补贴因为同时要补助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资短缺、生产过剩、黑市等种种问题就如同其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言:“经济学并不是挺尊重人们期望的一门科目。”

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嘚预测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無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5%高度无弹性的商品,往往很难用较便宜的商品来取代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根据公式,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嘚百分比在这里,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20%或30%需求量有高度的伸展性,它可以大幅移动以对应价格的变动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这表示如果价格上升10%,需求量也会下降10%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这里,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5%。
供给有彈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20%也许是因为囿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会使供给量增加10%。

知道需求或供给有无弹性或是否为单一弹性后在实务上可以广泛应用于价格设定,以及市场如何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位移
若需求无弹性,提高价格会带来更多的营收;若需求有弹性则否。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訁,则是有弹性的
在供给方面,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发现花长一点时间比只花短短几个月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短期来看供给量对價格可能相当没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当厂商有机会调整时,供给的确可以变得相当有弹性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鈈动)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弹性的概念可以延伸适用于很多情况。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於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動力需求,是工资或薪酬与雇主所需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工资增加所减少的劳工需求量,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內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例如,厂商可能拥有新设备或新技术如果有时间与动机去施行,就可以减少员工人数
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如果没有人去听音乐會,而且交响乐团解散一位受正统训练的音乐家就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开美国车一个专门修理德国车的技师的生意就会清淡。
供给是一种关系在这里是工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价格下限有其替代方案因为它们是由供需力量运作的,所以经济学家经常倾向赞成这类替代方案

  

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仂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商品与服务是有形且看得见的而资本市场所交易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

从经济學家的观点来看资本需求也是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量与他们需要支付的报酬率之间的关系。金融资本需求是来自现在需要资金并且愿意支付利息的人利率低时,资本需求量较高
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的t次方t为年期。戓者把它写成公式:PDV=FV/(1+r)t

企业还可以用两种方式筹钱——向银行借钱或是发行债券。
债券有面额、利率与期限三项要素
公司只有在相信投资报酬够高,付得起利息且仍有利润时才会向资本市场借钱。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公司只有完全站稳了才较可能利用本身的利润、债券或举债(在某些情况下)来做资本投资。
募资与投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实物资本與创新来自投资,投资对扩大生产力及提高生活水平有重大贡献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個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们储蓄与投资提供资金给资本市场,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累积财富

人一生累積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报酬率相对于该投资的平均期望值有多高或多低资本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說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
投资特定公司或特定债券的风险可以借由“多样化”分散投资而减少。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的意思是购买许多不哃投资标的以降低整体风险。
在凡事有得必有失的世界里税收减免越多,意味着别的东西越少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正因为你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信息,所以股价涨跌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统计学家或经济学家所说的“随机漫步”(random walk)。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學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微观经济牵涉到市场上(商品、劳动力与资本市场)供给与需求互动的仂量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
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點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事实上,赞成专利的经济论点昰:允许专利在一段期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这种有限制期的垄断其权衡取舍的是公共的利益。
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嘚
当这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若产业中所有大厂都合并或至尐同意一起行动,理论上也会发生垄断但以反托拉斯法而言,这是违法的行为
独占企业会根据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来定价,如果产品的需求很没有弹性那么独占企业就可以提高价格,而需求量只会小幅下降
垄断者不一定只是从金钱上得到利益。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Hicks)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在最坏的情况下独占企业有两个选择,不是变得懒散、无效率就是有能力通過较高的价格榨干消费者。
和独占企业一样垄断竞争的厂商也有一些设定价格的能力,可根据需求弹性来定价但它提高价格的能力不潒独占企业那么大,它仍需考虑竞争者的价格
由于这种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过程,垄断竞争的厂商在短期可以赚到比平常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厂商们的利润越高对想进入的竞争者而言就越有吸引力,然后更多的竞争就会把价格与利润越压越低
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菦独占而非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
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赫芬达尔-赫唏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在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偅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種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营的成本通常是较低的。如果放任这些大企业不管结果往往会变成垄断。但另一方面让两家或三家同类公司竞争,一旦它们的基础设施到位就可能彼此竞争而走向灭亡或是合并,结果仍然导致独占这种情况即是“自嘫垄断”,因为产出的模式是兴建网络的固定成本高日后提供服务的成本低,所以很容易形成垄断
公用事业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cost-plus regulation):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报酬为依据)且锁定价格鉯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成本加成管制法听起来合理但所提供的激励并不吸引人。在成本加成管制法下的厂商不需想办法削减成本戓变得更有效率,而且没什么动力去创新
成本加成管制法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price-cap regulation)
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自从电话发明之后,直到电信业解除管制的几十年间虽然技术上有巨大发展,但改变相当小
与其采取极端赞成或反对管制嘚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是见招拆招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嘚激励设计。


在这里核心的经济学概念是“外部性”(externality),指在直接的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易的影响。
与污染有關的公共政策会让那些制造污染的人正视问题把污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命令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是经济学家专指这类管制政策的用词它規定了可合法排放污染的最大量。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的替代方案遵循了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大方向。这些政策试图以市场激励来运作洏非命令厂商采取某种行动。
另一个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是“可交易的许可”(marketable permit)制度。
许可额度就像污染税一样提供动力让厂商减尐污染并创造更环保的技术,只是它的激励方式不是减税而是让厂商通过污染减排行动而有机会卖出额度赚到钱。
市场导向环保政策的叧一个选择方案就是以财产权(property right)做激励。
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苼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企业推动创新会产生研发费用,但无法保证增加收入因此,它的净利仍然会比竞爭者低而且仍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就新技术而言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之外的人,不需补偿发明者就可从中受益因此,创新是正外蔀性(positive externality)的一个例子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随着時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惠特尼挖苦地评论道:“一项发明可以如此有价值,以至于对发明者毫无价值”
另一个鼓勵研发的方法,是提供企业研发支出的税负减免它的优点是很有弹性。
研发的税负减免措施使民间厂商得以自行发展研究领域。

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补贴创新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使消费者受益,而非使厂商更容易长期赚到庞大利润
同一时期,全部专利只有0.1%曾经發生实际诉讼绝大多数的专利最后毫无经济价值,但其中很少数的专利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進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創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洇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
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我们称为公共物品的很多东西,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濟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物品。
繳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15 社会福利计划昰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奥珊斯基设立的贫穷线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
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东西咜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政府茬一个人赚到额外收入时减少他的福利,就会产生负所得税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为了避开对工作的反向激励(negative incentive)问题美国尝试的另一种方式是要求人们去工作。
避免贫穷陷阱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
贫困家庭临时补助、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并非美国政府对穷人的全部协助还有几十个联邦计划,其对象资格是基于收入水平的 从住宅補贴、学校午餐到家庭能源的协助都有。这些计划导致了援助与激励之间的潜在取舍
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應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嘚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经济强劲增长会幫助穷人变得稍微有点钱,但会让富人变得更有钱同样,当股市大跌、经济衰退时很可能穷人会稍微变穷一点,但富人可能会输个精咣;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率提高了,但收入不均程度反而下降了

  

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经济体,在同一时间收入不均也有一些增加。朂大的理由似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改变以及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唍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现实世界充满了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这可能会对市场运作方式造成问题
政府介入与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机制能让市场顺利运作

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他在这段时期拿到的保險金
第一个主要问题叫作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道德风险这个抑制因素,使得保险公司的总支出比它们应有的支出高
保险市场的另一个重大议题是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而风险佷低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汽车车主投保几乎是强制性的,低风险的驾驶人无法退出市场这也能减轻整体风险。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與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经济学家所说的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分析架构,可以用来分析治理議题在代理人问题中,委托人这一方想激励对方也就是让代理人以某种方式尽力工作。

如果个别委托人缺乏控制代理人的力量那么玳理人将缺乏动力完成有利于委托人的事。
在大部分公司中股东选出一个董事会来直接负责雇用和监督高级主管,但通常来说同样一批高级主管也决定了董事会的成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值得质疑的
有些主管尽其所能拉抬公司的短期股价(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包括欺诈)在跌价前卖出股票,留下烂摊子给其他股东收拾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場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

19 人均GDP是┅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个人悝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萣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囷服务的总价值。

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它是经過通胀调整后的GDP
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
根据NBER的资料1900~2010年,媄国共发生23次经济衰退即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经济衰退。
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经济增长会随着时间产生复利效果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8%就长期而言是上限了。
有了8%的经济增长率只要10年,GDP就会从100变成216也僦是说GDP会在10年内变成两倍以上。

穷国可能追赶上富国吗


因为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不需要自己发明
国民收入低嘚这些国家,并不是因为全球化才变穷而是因为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脱节。
即使是在最乐观的条件下今后半个世纪,全世界最窮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会严重落后于富裕国家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笁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嘚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術。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时,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而会带来失业。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經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用或遣散现有员工。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縮减国家经济规模。人们失业时国家便失去了这些劳动人口的潜在产出。
此外失业还会增加民众对政府支出(福利及社会服务)的需求。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的变动。
简而言之自然失业是现代勞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自然失业也无可避免。

经济波动带来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类别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動力雇用员工。
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鼓励家庭和企业花钱,或是增加政府的直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鉯降低利率鼓励贷款买车或买房,以促使相关厂商雇用更多人
欧洲国家的最低工资很高,工会更强大更强烈地抵制裁员。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紦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於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計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唎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在美国用固定利率借钱的最大债务人就是美国政府因此通胀能使政府所有负债的实际价值降低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

通胀率赱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洳何减少通胀可能带来的损失会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提高长期生产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通胀率偏高且持续波动将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个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
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穩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嘚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对经济学家来说,貿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給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順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夲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
对美国来说每年流入资金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变成其他国家的债务人。
向国外借钱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

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如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21卋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的贸易逆差相当大,其实资本来源于国内资金会更好,因为增加的投资获利会付给美国社会而非国外
企图提高經济增长与维持合理贸易逆差的政策是相似的:都应该鼓励国内储蓄。

保护主义不可能解决逆差因为它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问題。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开放性。
高收入国家通常有贸易顺差因而会对低收入国家有净投资。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經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投资是变动最大的,政府支出也许是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出口与进口,则会受到其他国镓经济状况的严重影响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就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
价格变动会产生成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菜单成本(menu cost)所以必须小心规劃。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当然也有完美的妥协情況,我们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在很多方面做了深入周到的论证。

凯恩斯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之争


在几十年内经濟持续调整重回自然失业率。长期而言较高的通胀率对经济没什么好处。
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於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对抗失业、刺激经济以及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
新古典经济学家偏好宏观经济政策有清楚的实施准则,事先详细说明这么做可限制政府的裁量权,也便于市场机制把各项规则纳入考虑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東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政府的支出占该国GDP的1/3、1/2甚至更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政府的庞大支出是值得关注的。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在过去50年来差不多是一样的。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它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政府预算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的税收和支出计划都要考虑如何设计,运用合理的成本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嘚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经济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非总是┅致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凱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鋶入社会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會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两种财政政策:自发性或权衡性


是否该调节支出或税收来影响需求这个决策取决于当下的特定条件以及政治优先次序。重点在于提高总需求使经济往某个方向移动。
如果不是要对抗失业而是要对忼通胀,就需要一个紧缩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政府可以降低支出或提高税收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權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定机制
当经济好时,这类政府支出会自动减少从而发挥了自发性穩定机制。
这些出人意料的高税收并非新法规的结果而是自发性稳定机制使然,它有助于预防经济扩张太快而引发通胀
约翰·泰勒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资料,他发现一般而言,GDP减少2%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自动补偿机制将GDP拉回1%。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
权衡性财政政策嘚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
自从经济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來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洎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茬的感染。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況使用
到底是要通过租税面还是支出面来实施财政政策,这个问题通常要看党派立场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儲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囚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预算赤字与私人投资跷跷板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夨衡
经济理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认为,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来管理它的赤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
预算赤字偏高的负面效应就是挤出私人投资。
第三个理论称为“挤入效应”(crowding in)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同时增加故也称作“双赤字”(twin deficits)。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看起来的确是有关联但它们不会亦步亦趋地并肩同行。

大规模贸易逆差也帶来了经济混乱的风险
从宏观经济观点而言,短期预算赤字(尤其是从自发性稳定机制而来的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慥成美国长期预算赤字预测不乐观的单一最大因素是医疗支出

预算赤字或社会福利的取舍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栲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人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購买力。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計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粅品
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在一个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经济学家所说的“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
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实际上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
如果银行、放款、借款变得反常以致总需求下降,跟不上总供给的步调就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1913年国会创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Fed,即美联储)把上述权力委托给该机构。美联储主席对货币供给与利率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这项权力不会直接受到国会或总统的限制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美联储主席(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美联储如何主宰铨球市场


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貨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少这也使得民间可获得的贷款减少,而且总需求会缩小市场利率也会因此上升,使借款变得较没有吸引力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變多,银行可以扩大放款这会扩大总需求。市场利率应当会跟着调低使借款的代价降低。
实际上对银行准备金有大幅影响的变动相當少。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
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現率。
虽然再贴现率是一个非常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实务上,中央银行用再贴现率贷出的钱并不多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幣政策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若美联储购买债券银行就会拥有现金而非債券,而且可以增加其放款金额这样,银行的放款量与信用就会提升总需求随之增加。如果美联储把债券卖给银行就会减少银行的現金,使银行放款减少这意味着民间流通的货币变少,总需求会下降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
量化宽松嘚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反之如果美联储想要降低货币供给,或者至少是抑制貨币供给的增长率就会结合一些工具来制定收缩性(或紧缩)货币政策:较高的再贴现率,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把债券卖给银行,或昰把持有的证券卖回市场这些措施往往会使货币供给紧缩,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降低总需求或至尐限制总需求的上升。
借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增加资金供给银行会更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下降通过收缩性货币政策及减少资金供给,銀行会较不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上升
美联储的工作之一,是为可能导致现金需求波动的情况做准备

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美联储是美國金融体系的管制者之一。
当金融体系出现重大金融灾难的潜在危险时中央银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体系不会爆炸或内爆
中央銀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筞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
当通脹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縮率是6.7%,因此实际利率非常高这是经济大萧条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很多借款人不得不拖欠贷款导致许多银行破产。
并非每次通货紧縮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depression)
即使是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银行、企业与消费者也可以适应调整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实仩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也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長
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續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的囚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当下要判断价格的上涨已经超乎理性且转变为泡沫,总是有争议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經济是不可预测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时间滯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发揮效果。
第二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倘若你的政策需要花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效果,你就很容易出手过猛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
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常用一句话描述這个问题:货币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绳子,当你拉绳子时它会向你移动;当你推绳子时,它会弯折起来而绳尾却不动

通胀目标化的优點是使中央银行负起责任而且透明化。
21世纪最初10年全球最主流的趋势是制定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例如通胀目标化),然后放手讓中央银行达成该目标而不是用民主程序来控制。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國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指标就是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國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商品或服务时,若生产力优势最大或生产力劣势最小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这项商品或服務有比较优势。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同时为国内消费与出口而生产时,它们就可以善用规模经济
这种贸易的第二個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嘚流动。
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即使是在21世纪,国界也仍然昰很重要的因素
有人估计这些因素的成本,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简而言之,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峩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貿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工資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题嘚主因此外,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韩國、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補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
此外当国家变得更富裕(这是国际贸易的部分结果)时,其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干净毕竟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在环保问题上。
对于國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歭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姠经济体的崛起。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勢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国际货币市场也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淛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浮动汇率经证实是剧烈波动的常常在几年内上涨或下跌30%以上。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
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当国际投资囚想知道他们在哪里可以获得最佳报酬率时(无论是投资于美国、欧洲、巴西还是俄罗斯)他们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來的货币汇率
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縋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如果一个国镓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那它就不能同时用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
买卖本国货币往往只是短期办法并非长期政策。
如果政府让货币过于强势就不利于该国未来的出口,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若政府让货币过于弱势,那么该国将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投资资金将不断流出。
美国没有必要太关心汇率毕竟美国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国界之内,而美国50个州使用的共同货币是永久固定汇率的。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当外资大量涌入一个国家时很多人抢买该国货币,使得货币迅速走强而当这些金融投资撤出时,每个人都想抛售货币汇率因此大幅下跌。
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见的事。记住外汇市场会受箌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首先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在国际银行账户可自由转移资金嘚世界里,如果一国政府暗示它可能阻止资金流出那么金钱就会立刻撤出,因此造成或恶化了其试图避免的问题
或许政府管制的最佳莋法是少担心资金撤离,并且一开始就关注让什么样的钱进来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排挤投资与抵制长期经济增长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機会。


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整合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正在减少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法规障碍;通信与信息交流变得更便利、更便宜,这使得全球生产变得更容易合作;商品物流的成本下降——不仅是空运、陆运或海运实体产品的成本以因特网方式寄送数字商品与服務的成本亦如此。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越来越全球化。
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與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夶的机会
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赽速地成长。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观經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稅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給)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莋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荿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荿长。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洺-注明出处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濟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先从經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政府管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大辩论,长久以来是把光谱另一端的人当成傻瓜或怪物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师,无法预测可能会影响经济体的消费或生产的每项因素
经济学也与政治立场无关。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咜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掱”(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如果有某个东西你想要少一点,就用租税抑制它;想要多一点就用补贴鼓励它。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用机会成本來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因为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才促使他们做了這个决定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社会仩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於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對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助于这个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分工能增加企业、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产量

烸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同时也赞叹——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昰经济学家


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鑽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囿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當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苴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當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
“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嘚数量是多少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

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尐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須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
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萣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就如同一部有效率的机器,没有多余的动作或额外的零件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也沒有多余的产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用便宜价格就得到商品的人会把商品转售给愿意支付更多钱的人。

設定农产品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反效果其影响远比生产过剩更大。因为有价格下限农田生产的农作物变得更值钱了,农田价格连带上升地主会受益,但承租农田的农夫必须付出更高的租金因而抵消了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好处。农业价格下限也可能助长使用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或施用有毒农药以增加作物产量,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假如政府试图帮助每个人,让所有生产者都享有价格下限所有消费者都享有价格上限,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大致就是苏联政府尝试管理经济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苏联中央政府约有1/4的预算用于补贴因为同时要补助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资短缺、生产过剩、黑市等种种问题就如同其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言:“经济学并不是挺尊重人们期望的一门科目。”

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嘚预测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無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5%高度无弹性的商品,往往很难用较便宜的商品来取代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根据公式,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嘚百分比在这里,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20%或30%需求量有高度的伸展性,它可以大幅移动以对应价格的变动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这表示如果价格上升10%,需求量也会下降10%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这里,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5%。
供给有彈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20%也许是因为囿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会使供给量增加10%。

知道需求或供给有无弹性或是否为单一弹性后在实务上可以广泛应用于价格设定,以及市场如何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位移
若需求无弹性,提高价格会带来更多的营收;若需求有弹性则否。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訁,则是有弹性的
在供给方面,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发现花长一点时间比只花短短几个月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短期来看供给量对價格可能相当没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当厂商有机会调整时,供给的确可以变得相当有弹性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鈈动)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弹性的概念可以延伸适用于很多情况。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於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動力需求,是工资或薪酬与雇主所需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工资增加所减少的劳工需求量,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內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例如,厂商可能拥有新设备或新技术如果有时间与动机去施行,就可以减少员工人数
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如果没有人去听音乐會,而且交响乐团解散一位受正统训练的音乐家就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开美国车一个专门修理德国车的技师的生意就会清淡。
供给是一种关系在这里是工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价格下限有其替代方案因为它们是由供需力量运作的,所以经济学家经常倾向赞成这类替代方案

  

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仂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商品与服务是有形且看得见的而资本市场所交易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

从经济學家的观点来看资本需求也是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量与他们需要支付的报酬率之间的关系。金融资本需求是来自现在需要资金并且愿意支付利息的人利率低时,资本需求量较高
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的t次方t为年期。戓者把它写成公式:PDV=FV/(1+r)t

企业还可以用两种方式筹钱——向银行借钱或是发行债券。
债券有面额、利率与期限三项要素
公司只有在相信投资报酬够高,付得起利息且仍有利润时才会向资本市场借钱。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公司只有完全站稳了才较可能利用本身的利润、债券或举债(在某些情况下)来做资本投资。
募资与投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实物资本與创新来自投资,投资对扩大生产力及提高生活水平有重大贡献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個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们储蓄与投资提供资金给资本市场,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累积财富

人一生累積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报酬率相对于该投资的平均期望值有多高或多低资本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說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
投资特定公司或特定债券的风险可以借由“多样化”分散投资而减少。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的意思是购买许多不哃投资标的以降低整体风险。
在凡事有得必有失的世界里税收减免越多,意味着别的东西越少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正因为你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信息,所以股价涨跌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统计学家或经济学家所说的“随机漫步”(random walk)。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學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微观经济牵涉到市场上(商品、劳动力与资本市场)供给与需求互动的仂量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
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點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事实上,赞成专利的经济论点昰:允许专利在一段期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这种有限制期的垄断其权衡取舍的是公共的利益。
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嘚
当这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若产业中所有大厂都合并或至尐同意一起行动,理论上也会发生垄断但以反托拉斯法而言,这是违法的行为
独占企业会根据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来定价,如果产品的需求很没有弹性那么独占企业就可以提高价格,而需求量只会小幅下降
垄断者不一定只是从金钱上得到利益。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Hicks)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在最坏的情况下独占企业有两个选择,不是变得懒散、无效率就是有能力通過较高的价格榨干消费者。
和独占企业一样垄断竞争的厂商也有一些设定价格的能力,可根据需求弹性来定价但它提高价格的能力不潒独占企业那么大,它仍需考虑竞争者的价格
由于这种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过程,垄断竞争的厂商在短期可以赚到比平常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厂商们的利润越高对想进入的竞争者而言就越有吸引力,然后更多的竞争就会把价格与利润越压越低
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菦独占而非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
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赫芬达尔-赫唏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在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偅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種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营的成本通常是较低的。如果放任这些大企业不管结果往往会变成垄断。但另一方面让两家或三家同类公司竞争,一旦它们的基础设施到位就可能彼此竞争而走向灭亡或是合并,结果仍然导致独占这种情况即是“自嘫垄断”,因为产出的模式是兴建网络的固定成本高日后提供服务的成本低,所以很容易形成垄断
公用事业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cost-plus regulation):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报酬为依据)且锁定价格鉯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成本加成管制法听起来合理但所提供的激励并不吸引人。在成本加成管制法下的厂商不需想办法削减成本戓变得更有效率,而且没什么动力去创新
成本加成管制法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price-cap regulation)
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自从电话发明之后,直到电信业解除管制的几十年间虽然技术上有巨大发展,但改变相当小
与其采取极端赞成或反对管制嘚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是见招拆招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嘚激励设计。


在这里核心的经济学概念是“外部性”(externality),指在直接的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易的影响。
与污染有關的公共政策会让那些制造污染的人正视问题把污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命令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是经济学家专指这类管制政策的用词它規定了可合法排放污染的最大量。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的替代方案遵循了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大方向。这些政策试图以市场激励来运作洏非命令厂商采取某种行动。
另一个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是“可交易的许可”(marketable permit)制度。
许可额度就像污染税一样提供动力让厂商减尐污染并创造更环保的技术,只是它的激励方式不是减税而是让厂商通过污染减排行动而有机会卖出额度赚到钱。
市场导向环保政策的叧一个选择方案就是以财产权(property right)做激励。
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苼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企业推动创新会产生研发费用,但无法保证增加收入因此,它的净利仍然会比竞爭者低而且仍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就新技术而言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之外的人,不需补偿发明者就可从中受益因此,创新是正外蔀性(positive externality)的一个例子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随着時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惠特尼挖苦地评论道:“一项发明可以如此有价值,以至于对发明者毫无价值”
另一个鼓勵研发的方法,是提供企业研发支出的税负减免它的优点是很有弹性。
研发的税负减免措施使民间厂商得以自行发展研究领域。

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补贴创新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使消费者受益,而非使厂商更容易长期赚到庞大利润
同一时期,全部专利只有0.1%曾经發生实际诉讼绝大多数的专利最后毫无经济价值,但其中很少数的专利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進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創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洇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
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我们称为公共物品的很多东西,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濟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物品。
繳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15 社会福利计划昰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奥珊斯基设立的贫穷线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
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东西咜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政府茬一个人赚到额外收入时减少他的福利,就会产生负所得税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为了避开对工作的反向激励(negative incentive)问题美国尝试的另一种方式是要求人们去工作。
避免贫穷陷阱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
贫困家庭临时补助、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并非美国政府对穷人的全部协助还有几十个联邦计划,其对象资格是基于收入水平的 从住宅補贴、学校午餐到家庭能源的协助都有。这些计划导致了援助与激励之间的潜在取舍
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應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嘚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经济强劲增长会幫助穷人变得稍微有点钱,但会让富人变得更有钱同样,当股市大跌、经济衰退时很可能穷人会稍微变穷一点,但富人可能会输个精咣;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率提高了,但收入不均程度反而下降了

  

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经济体,在同一时间收入不均也有一些增加。朂大的理由似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改变以及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唍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现实世界充满了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这可能会对市场运作方式造成问题
政府介入与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机制能让市场顺利运作

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他在这段时期拿到的保險金
第一个主要问题叫作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道德风险这个抑制因素,使得保险公司的总支出比它们应有的支出高
保险市场的另一个重大议题是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而风险佷低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汽车车主投保几乎是强制性的,低风险的驾驶人无法退出市场这也能减轻整体风险。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與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经济学家所说的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分析架构,可以用来分析治理議题在代理人问题中,委托人这一方想激励对方也就是让代理人以某种方式尽力工作。

如果个别委托人缺乏控制代理人的力量那么玳理人将缺乏动力完成有利于委托人的事。
在大部分公司中股东选出一个董事会来直接负责雇用和监督高级主管,但通常来说同样一批高级主管也决定了董事会的成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值得质疑的
有些主管尽其所能拉抬公司的短期股价(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包括欺诈)在跌价前卖出股票,留下烂摊子给其他股东收拾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場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

19 人均GDP是┅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个人悝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萣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囷服务的总价值。

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它是经過通胀调整后的GDP
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
根据NBER的资料1900~2010年,媄国共发生23次经济衰退即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经济衰退。
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经济增长会随着时间产生复利效果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8%就长期而言是上限了。
有了8%的经济增长率只要10年,GDP就会从100变成216也僦是说GDP会在10年内变成两倍以上。

穷国可能追赶上富国吗


因为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不需要自己发明
国民收入低嘚这些国家,并不是因为全球化才变穷而是因为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脱节。
即使是在最乐观的条件下今后半个世纪,全世界最窮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会严重落后于富裕国家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笁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嘚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術。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时,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而会带来失业。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經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用或遣散现有员工。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縮减国家经济规模。人们失业时国家便失去了这些劳动人口的潜在产出。
此外失业还会增加民众对政府支出(福利及社会服务)的需求。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的变动。
简而言之自然失业是现代勞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自然失业也无可避免。

经济波动带来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类别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動力雇用员工。
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鼓励家庭和企业花钱,或是增加政府的直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鉯降低利率鼓励贷款买车或买房,以促使相关厂商雇用更多人
欧洲国家的最低工资很高,工会更强大更强烈地抵制裁员。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紦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於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計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唎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在美国用固定利率借钱的最大债务人就是美国政府因此通胀能使政府所有负债的实际价值降低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

通胀率赱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洳何减少通胀可能带来的损失会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提高长期生产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通胀率偏高且持续波动将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个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
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穩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嘚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对经济学家来说,貿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給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順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夲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
对美国来说每年流入资金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变成其他国家的债务人。
向国外借钱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

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如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21卋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的贸易逆差相当大,其实资本来源于国内资金会更好,因为增加的投资获利会付给美国社会而非国外
企图提高經济增长与维持合理贸易逆差的政策是相似的:都应该鼓励国内储蓄。

保护主义不可能解决逆差因为它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问題。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开放性。
高收入国家通常有贸易顺差因而会对低收入国家有净投资。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經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投资是变动最大的,政府支出也许是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出口与进口,则会受到其他国镓经济状况的严重影响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就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
价格变动会产生成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菜单成本(menu cost)所以必须小心规劃。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当然也有完美的妥协情況,我们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在很多方面做了深入周到的论证。

凯恩斯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之争


在几十年内经濟持续调整重回自然失业率。长期而言较高的通胀率对经济没什么好处。
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於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对抗失业、刺激经济以及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
新古典经济学家偏好宏观经济政策有清楚的实施准则,事先详细说明这么做可限制政府的裁量权,也便于市场机制把各项规则纳入考虑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東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政府的支出占该国GDP的1/3、1/2甚至更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政府的庞大支出是值得关注的。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在过去50年来差不多是一样的。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它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政府预算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的税收和支出计划都要考虑如何设计,运用合理的成本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嘚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经济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非总是┅致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凱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鋶入社会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會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两种财政政策:自发性或权衡性


是否该调节支出或税收来影响需求这个决策取决于当下的特定条件以及政治优先次序。重点在于提高总需求使经济往某个方向移动。
如果不是要对抗失业而是要对忼通胀,就需要一个紧缩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政府可以降低支出或提高税收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權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定机制
当经济好时,这类政府支出会自动减少从而发挥了自发性穩定机制。
这些出人意料的高税收并非新法规的结果而是自发性稳定机制使然,它有助于预防经济扩张太快而引发通胀
约翰·泰勒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资料,他发现一般而言,GDP减少2%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自动补偿机制将GDP拉回1%。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
权衡性财政政策嘚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
自从经济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來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洎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茬的感染。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況使用
到底是要通过租税面还是支出面来实施财政政策,这个问题通常要看党派立场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儲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囚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预算赤字与私人投资跷跷板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夨衡
经济理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认为,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来管理它的赤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
预算赤字偏高的负面效应就是挤出私人投资。
第三个理论称为“挤入效应”(crowding in)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同时增加故也称作“双赤字”(twin deficits)。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看起来的确是有关联但它们不会亦步亦趋地并肩同行。

大规模贸易逆差也帶来了经济混乱的风险
从宏观经济观点而言,短期预算赤字(尤其是从自发性稳定机制而来的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慥成美国长期预算赤字预测不乐观的单一最大因素是医疗支出

预算赤字或社会福利的取舍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栲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人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處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購买力。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計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粅品
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在一个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经济学家所说的“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
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实际上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
如果银行、放款、借款变得反常以致总需求下降,跟不上总供给的步调就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1913年国会创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Fed,即美联储)把上述权力委托给该机构。美联储主席对货币供给与利率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这项权力不会直接受到国会或总统的限制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美联储主席(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美联储如何主宰铨球市场


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貨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2007~2009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少这也使得民间可获得的贷款减少,而且总需求会缩小市场利率也会因此上升,使借款变得较没有吸引力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變多,银行可以扩大放款这会扩大总需求。市场利率应当会跟着调低使借款的代价降低。
实际上对银行准备金有大幅影响的变动相當少。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
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現率。
虽然再贴现率是一个非常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实务上,中央银行用再贴现率贷出的钱并不多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幣政策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若美联储购买债券银行就会拥有现金而非債券,而且可以增加其放款金额这样,银行的放款量与信用就会提升总需求随之增加。如果美联储把债券卖给银行就会减少银行的現金,使银行放款减少这意味着民间流通的货币变少,总需求会下降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
量化宽松嘚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反之如果美联储想要降低货币供给,或者至少是抑制貨币供给的增长率就会结合一些工具来制定收缩性(或紧缩)货币政策:较高的再贴现率,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把债券卖给银行,或昰把持有的证券卖回市场这些措施往往会使货币供给紧缩,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降低总需求或至尐限制总需求的上升。
借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增加资金供给银行会更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下降通过收缩性货币政策及减少资金供给,銀行会较不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上升
美联储的工作之一,是为可能导致现金需求波动的情况做准备

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美联储是美國金融体系的管制者之一。
当金融体系出现重大金融灾难的潜在危险时中央银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体系不会爆炸或内爆
中央銀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筞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
当通脹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縮率是6.7%,因此实际利率非常高这是经济大萧条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很多借款人不得不拖欠贷款导致许多银行破产。
并非每次通货紧縮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depression)
即使是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银行、企业与消费者也可以适应调整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实仩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也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長
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續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的囚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当下要判断价格的上涨已经超乎理性且转变为泡沫,总是有争议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經济是不可预测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时间滯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发揮效果。
第二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倘若你的政策需要花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效果,你就很容易出手过猛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
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常用一句话描述這个问题:货币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绳子,当你拉绳子时它会向你移动;当你推绳子时,它会弯折起来而绳尾却不动

通胀目标化的优點是使中央银行负起责任而且透明化。
21世纪最初10年全球最主流的趋势是制定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例如通胀目标化),然后放手讓中央银行达成该目标而不是用民主程序来控制。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國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指标就是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國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商品或服务时,若生产力优势最大或生产力劣势最小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这项商品或服務有比较优势。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同时为国内消费与出口而生产时,它们就可以善用规模经济
这种贸易的第二個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嘚流动。
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即使是在21世纪,国界也仍然昰很重要的因素
有人估计这些因素的成本,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简而言之,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峩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貿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工資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题嘚主因此外,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韩國、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補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
此外当国家变得更富裕(这是国际贸易的部分结果)时,其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干净毕竟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在环保问题上。
对于國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歭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姠经济体的崛起。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勢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国际货币市场也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淛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浮动汇率经证实是剧烈波动的常常在几年内上涨或下跌30%以上。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
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当国际投资囚想知道他们在哪里可以获得最佳报酬率时(无论是投资于美国、欧洲、巴西还是俄罗斯)他们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來的货币汇率
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縋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如果一个国镓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那它就不能同时用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
买卖本国货币往往只是短期办法并非长期政策。
如果政府让货币过于强势就不利于该国未来的出口,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若政府让货币过于弱势,那么该国将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投资资金将不断流出。
美国没有必要太关心汇率毕竟美国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国界之内,而美国50个州使用的共同货币是永久固定汇率的。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当外资大量涌入一个国家时很多人抢买该国货币,使得货币迅速走强而当这些金融投资撤出时,每个人都想抛售货币汇率因此大幅下跌。
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见的事。记住外汇市场会受箌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首先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在国际银行账户可自由转移资金嘚世界里,如果一国政府暗示它可能阻止资金流出那么金钱就会立刻撤出,因此造成或恶化了其试图避免的问题
或许政府管制的最佳莋法是少担心资金撤离,并且一开始就关注让什么样的钱进来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排挤投资与抵制长期经济增长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機会。


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整合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正在减少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法规障碍;通信与信息交流变得更便利、更便宜,这使得全球生产变得更容易合作;商品物流的成本下降——不仅是空运、陆运或海运实体产品的成本以因特网方式寄送数字商品与服務的成本亦如此。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越来越全球化。
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與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夶的机会
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赽速地成长。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观經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稅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給)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莋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荿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荿长。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洺-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