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移民原因下贺信谁最有名

终于知道沧州人的祖先来自何方,山西大槐树?不能只听传说
我的图书馆
终于知道沧州人的祖先来自何方,山西大槐树?不能只听传说
  沧州人的祖先来自何方?
  说起祖先来自何方,大多数人会随口念起这样几句歌谣:“问我老家居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一带的移民,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洪武阶段和和永乐阶段。
  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出于政治上削弱对方的目的,首先将漠北——即今内蒙古地区的元朝遗民迁至北平各州县,其中包括沧州在内开荒种地。接着,又鉴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将江浙一带殷实大户迁到河北垦荒屯田,史称“徙大姓”。同时将元朝末年,我们这一带逃亡他乡的百姓及罪犯“遣返归耕“,并命军队建立卫所,大批军人来我们这里屯田开荒。
  这样一来,荒凉的中原地区又冒起了炊烟。但这种和平景象没能维持多久,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起兵“靖难”,在北京至南京之间,特别是我们这一带,展开了近四年之久的拉锯战,军队到处烧杀抢掠,焚毁村庄,使刚刚恢复的中原地区,又一次遭受了空前浩劫!
  朱棣称帝后,为尽快恢复生产,拱卫京畿,下旨再次向中原地区移民。因为这次我们这一带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山西,所以才有了这段民谣。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出现了误区,不管是原土著居民还是其他地区移民的后代,大都忘记了自己的出身,每当问起祖先的籍贯,便都人云亦云,说成了山西。
  其实据史书、家谱、碑刻等资料考证,现在沧州人的祖先,除一部分原有的土著居民外,分别来自六个方面:
  一.来自漠北,即今内蒙古一带,为元朝蒙古族百姓后代。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扫平北方后,迁徙北平山后之民35800户,197207口,分散到北平各卫府,凡为军户的,政府给粮食,凡为农户的,政府给地和粮食。又以沙漠民32860人,屯田北平周边各地。据考证,明政府这次迁移的“山后之民”和“沙漠遗民”,有一部分人迁到了沧州一带,以青县、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为主。任丘青塔、鄚州的《曹氏家谱》记载:始祖呼拉氏,本为沙漠民,迁任丘后为军户,后因军功,赐姓曹氏。
  习武图
  现在哪些人是漠北移民的后代,已无法指认,但过去有一个特征却是很明显的。这些漠北移民一般不习农耕,更不善经营,尚武精神非常浓厚,后来大多成为县里的军户或贫民。所谓军户,即是承担军差的特定人户,平时种地,军户隶属军籍,由兵部统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和扶持,为古代军、民、匠、灶四户之一。
  二.南方大户人的后代。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中原草莽,人员稀少,下旨将江浙一带富户,迁移河北屯田。朱棣做皇帝后,为了营建北京,充实畿辅,又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下令再次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南直隶的苏州、松州、常州、镇州、扬州、庐州、淮安、太平、宁国、安庆、徽州等府“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的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五年”。
  这样一来,南方的一些富裕人家,不得已被迫迁到我们这一带来开荒屯田,历史上叫做“徙大姓”。据武垣城一带《黄氏族谱》记载,其祖先为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人,明初“徙大姓”迁肃宁武垣垦荒屯田,五世后人丁兴旺,又分三支外迁。一支迁献县商家林,一支迁河间,一支迁鄚州。
  《毛氏族谱》也记载,交河、献县、肃宁一部分毛姓人家,为明初徙大姓时由南京迁来。回族《马氏家谱》也记载:马氏为明永乐年间徙大姓时,由南京水西门外二龙巷迁来。这些“徙大姓”过来的人家,由于家境殷实,善于经营,且都崇尚读书进仕,所以大多成为“耕读人家”或“书香门第”,明清两代沧州考取的官员中,有一部分属于这些人的后代。
  三.承德小兴州人的后代。小兴州,即元代的兴州宜兴,今承德市滦平县兴州乡。兴州,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改辽安州置,辖境相当于今承德市区和滦平、隆化两县,属北京路。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后,辖域缩小,称小兴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这里兼置宜兴卫,三年改卫为守御千户所,属北平府。据史书记载:“洪武中小兴州屡遭侵患,诏尽徙其民入内地。”永乐初,移卫入内地,继续向内地移民,这里面包括人少地多的沧州一带。现存的族谱、碑刻对这些移民多有记载。以任丘、青县、河间、献县、肃宁,以及保定高阳、廊坊文安、霸州等地为主。
  据肃宁南王村《刘氏族谱》记载:祖居塞外小兴州,明朝初年,迁来肃宁垦荒种田。任邱莫州《朱氏家谱》亦记载:祖先为小兴州人,明初集体迁来鄚州居焉。这一部分人的后代不少,但是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大多已无法指认。
  四、山东移民的后代。一是洪武二十七年,山东布政使司上奏朝廷称:“登州、莱州、青州、衮州、济南五府人多地少,东昌则地广人稀,虽曾迁闲民开垦,而地之荒闲者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不及一顷,十丁以上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不及三顷并小农无田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共计6689户。”朝廷准奏,先后分两批迁徙。东昌府即今天的山东聊城地区,与同样地广人稀的河间府相邻,并都在大运河畔,便利的交通条件,使上述五府之民,
  在洪武二十七年以后,响应朝廷的迁政策,沿运河北上,一部分人经东昌到河间府的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景县、阜城等地安家落户,上述几县的旧志,家谱、碑刻,对这次移民多有记载。比如吴桥的杨姓,东光的庄姓、赵姓、李姓、王姓等明初迁自山东即墨,阜城的《祁氏家谱》亦载:我始祖彦皋公,明初迁自山东莱州府平度州,徙阜城县北三里铺居焉。据家谱记载,祁氏迁来后,五世单传,第六世兄弟三人,长兄孟化,嘉靖八年,公元1558年中举人,隆庆辛末,公元1571年中进士,出任河南汝宁府知府。二弟仲化,隆庆庚午,公元1570年中举人,万历丁丑,公元1577年中进士,出任山东莱阳县知县,中年病逝,无后,三弟少亡,三股又成一股。至七世,兄弟七人,人丁兴旺,后分为七支,分别居住三里铺、祁楼、东南关、三里庄、刘林桥、以及献县陈庄等地。
  二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山东即墨一带遭遇大旱,麦收过去又发出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把大旱劫后的庄稼吃了个精光。同时,这一年山东浦台县妇女唐赛儿组织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即墨,打营州,占安丘,搅乱了山东半边天。面对天灾人祸,山东百姓纷纷逃亡,有一部分人举家逃到了我们这一带。盐山、海兴、沧县、河间、青县、肃宁、献县的一些家谱记载了这段史实。
  五、山西移民的后代。这部分人在移民后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留下了集体记忆,影响了整个移民史,致使大多数人不分青红皂白,不考据自己祖先到底是土著居民,还是其他省份的移民,统统说成“问我祖先居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山西移民影响之大,其原因在于:一是相对洪武年间迁外省民屯田,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在时间上较晚。二是移民相对集中,数量也大。据《明史》和《太宗实录》记载:从公元1402年9月至公元1405年9月,连续三年,先后分数批由山西向我们这一带移民。其中,(1)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9月,迁徙山西居民中无田的穷人,充实北平各府县,朝廷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连续照顾五年。(2)同年底,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之家,分其丁口以充实北平各府县。(3)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八月,迁徙罪犯到北平周边各府县为民种田,其余各罪俱免,编成村庄,连同妻室儿女,一同到指定地点垦荒。(4)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9月,诏迁山西居民两万户,到北平各府州县开荒种田。(5)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朝廷再次下令,迁徙山西太原、平阳府及泽、潞、辽、汾、沁五州县民两万户赴北平各府州县屯田。
  至此,山西大规模的向我们这一带移民结束。沧州山西移民的后裔,大部分是这几次移民的后代。肃宁北白寺的《尹氏族谱》详细记载了这次移民过程。其家谱称:尹姓始祖叫尹直,字鲠言,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小兴周村,为拔贡生。明朝永乐初年,授真定府饶阳县教谕,到任以后,值朝廷迁移山西民到河北屯田。当时尹直的家乡,洪洞县迁饶阳来的人最多。尹直的三个儿子,尹士文、尹士武、尹士忠,均在移民之列。于是,尹直便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卜居饶阳东30里尹村。这样,他的长子和次子,投奔他迁到饶阳尹村落户,三子士忠迁到肃宁北白寺村。士忠死后,运到尹村和父亲、哥哥葬在一起,北白寺只留有衣服冠冢。三是洪武年间的移民,经过近四年的“靖难之役”杀戮,好多新的移民户或被杀、或逃亡,这才引来了永乐年间,新的一轮大移民,而这次移民,迁到我们这一带来的,主要是山西人。所以这才有了集体记忆,有了种种传说。
  六、其他地方移民的后代。上面讲的五个方面的移民,都是历史记载的成批移民。此外,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小股移民。比如河南尉氏、陕西渭南、江苏淮安,以及海南岛等地。
  由此看来移民情况是很复杂的,要说清祖先来自何方也不是件容易事。以肃宁为例,肃宁现在227个自然村,并不都是一个时间一下子建起来的,而是陆陆续续,经过几百年时间,才发展到今天的肃宁辖区。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肃宁经过明初大移民,到嘉靖年间,共辖有9社6屯15里。按照标准一里辖10村计算,当时应该是150个村庄,其中移民建村占40%。
  后来明亡清兴,历经康乾盛世,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全县发展为6路212个自然村,后来又随着辖区的变化,村落的发展,才形成今天的227个自然村。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陆续迁到肃宁来的。所以要分清每一个姓氏的祖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我们目前只能说个大概。
  来源:沧州文化研究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成效显著
临汾的特产
今年我省将设立耕地开发项目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增加
怀仁糖干炉
精神残疾人住院可获政府补贴
土地承包的权利义务
岢岚县捏油灯文化
怀仁糖干炉
山西广播电视台Email: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编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404066大槐树下的迁徙 寻根问祖山西洪洞_新浪旅游_新浪网
大槐树下的迁徙 寻根问祖山西洪洞
  第四篇:【宗源】
  其实祖宗溯源,不管你姓什么,还是应该抽时间去一趟山西临汾的洪洞大槐树。这里也许是您心底找了好久的“家”。
祖先溯源――临汾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妇孺皆知。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移民八次。
  ●您不妨脱鞋查看,是否为槐乡后裔。
  ●古槐后裔姓氏达四百五十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说不定您也是槐乡的子孙。
  槐乡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 & & & & & & & & & &&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详细请见》》》
寻根祭祖 尽在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初,山西人口大规模迁移,是一种历史必然,这种必然同时留给后人一个标记――“山西后人的小脚趾甲两半”,你看看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半?
  洪洞大槐树景区的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600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600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
  【姓氏文化】见证民族文化血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百家姓中40多个姓都开宗立姓于山西,包括:王、张、赵、杨、郭、韩、贾、郝、阎、侯、董、程、魏、温、裴、霍、傅、尹、耿、路、冀、解、祁、唐、晋、南、万、荀、籍、令狐、邬、蒲、黎、随、虞、芮、尉迟、鄂、羊、尧等。亲,有你的姓吗?&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尽在。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
山西省旅行家
精通领域:旅游 文字
精通领域:户外、摄影
精通领域:摄影,旅游
去山西省怎么玩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您有 条新提醒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