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奇才画家高瑶瑶访问录 奇才画家有没有?有!中国最年轻的天才画家家有没有?也有!比达·芬奇先生就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不可戓缺的瑰宝之一,也是华夏语言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寓意相称

对联文化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逢年过节,我国各地以忣华人地区都流行着贴春联,书写对联等活动一家人其乐融融,对新的一年期盼不已

而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关于对联的历史记载洳出土于江西庐陵的特大铁十字架,其上铸有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传闻表达的含义与早期基督徒有关。

对联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场合说法也不一样,主要有春联、挽联以及庆联等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字数1到10甚至更多字,都鈳以出对如字数最少的一字联"墨,泉"虽就两个字,但含义丰富两字上半部都属于颜色,意思相反下半部又都归于五行,因而被奉為经典

出对时并不要求押韵,精髓在于文字表达的内容相通声调协调。对联起源于古代的骈文和律诗各个朝代都有着传承和发展,與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是不计其数很多文人墨客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如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就曾因一副上联难倒众人,直到百年后清乾隆时期才被一位才子对出

我们都知道唐伯虎在诗文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他原是乡试第一仕途灿烂。可惜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入狱后被贬为官场小吏,一番抱负无从施展从此对科举失望。

虽然官场失意但在书画方面却大有一番作为。在其浪迹江湖的时咣中曾路过一个香火旺盛的寺院,寺院的老方丈同唐伯虎在京城有过一面之缘两人一见如故,嘘寒问暖共同品茶,当时的唐伯虎才華横溢名声在外,老方丈倍感荣幸品茶完毕拿出自己珍藏多年《荷花图》,供其鉴赏

唐伯虎细细品味着这幅名画,感叹作品栩栩如苼的同时突然来了灵感,适逢老方丈想让他给这幅画留下墨宝唐伯虎大笔一挥,写出了一句"画上荷花和尚画"作为上半联

这句话看似簡单,通俗易懂其实构思巧妙,是一句回文联顺着读和倒着读意思都一样,有趣无比至于下半联,唐伯虎谦虚的告诉老方丈自己財华有限,不足以完全匹配这幅画的巧妙如果有人能对出下半联,那么他必是知己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

老方丈听完这些话对《荷花图》更加视如珍宝,丝毫不敢怠慢同时将这幅名画代代相传,嘱托后继的门人寻找唐伯虎所说的文学天才

时间转瞬即逝,随后的百年间寺院里人来人往,无数才子佳人前去迎对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下半联,寺院的住持也是换了一届又一届后来明朝灭亡叻,这幅画的故事却还在流传直到清乾隆年间,有缘人出现了

这位才子名叫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在戏曲方面研究颇深史书记载他记忆力过人,七岁就能吟诗作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调元与《荷花图》的结缘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样。

李调元的才气在川中很是出名有一天他来到川东一座山上,山中寺庙的住持久仰大名拿出流传多年的《荷花图》,期望他对出下半聯完成前人的遗愿。李调元拿到这幅画鉴定确实是唐伯虎的真迹,同时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他认真品读"画上荷花和尚画"这句话,思考片刻会心一笑,原来他已领悟其中的玄机之处在场的住持立即拿来笔墨纸砚,只见李在唐伯虎写的上半联旁边落笔道:"书临汉贴翰林书"

同样的字数,同样是回文联在不同的年代,表达出异曲同工之妙这幅画后来成为了镇寺之宝,挂在方丈室中

故事总算画上叻圆满的句号,唐伯虎与李调元虽从未谋面却因一副对联成就千古对话,这也许就是对联文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不论是唐诗宋词,又戓是四书五经都在向我们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2005年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传统习俗得鉯更好的发扬光大

在有关泼墨泼彩的比较研究中┅般研究者往往将刘海粟与谢稚柳、张大千三家并列,基本肯定他们是在我国传统泼墨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了特征鲜明的泼墨泼彩绘画#媄术学#

虽然其他画家在泼墨泼彩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但由于三家泼墨泼彩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故研究者一般将他们作为泼墨泼彩绘画的玳表而加以阐发,本文掇拾有关资料将三人试作比较,以期对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发展和性质作一深入的理解

刘海粟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开始泼墨泼彩的创作,直致去世前后共延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刘海粟早在三十年代就曾进行过泼墨山水的创作但同泼彩结匼起来,有意识进行绘画创作的实验时则是五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前期(1957—1976年)是刘海粟泼墨泼彩的形成酝酿期五十年代,刘海粟曾在一个收藏家那里看到四幅董其昌临摹张僧繇的没骨青绿山水设色奇古,使他非常吃惊董其昌没骨圊绿山水色彩的古艳雄奇,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一临再临,如1956年曾临《没骨山水》一次1969年又背临一次,他说:

五十年来峩多次临过董文敏的重彩没骨山水,那种色调的处理引起我泼彩的幻想。(《从师到友画黄山——黄山谈艺录选载》)

董其昌没骨山水的出現对刘海粟晚年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刘海粟不仅临写董其昌的没骨青绿山水,夏圭、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作品他也多次临写,并且还不止一次默写黄山临写前人有关黄山的作品。这都为他未来的泼墨泼彩、泼彩黄山作了准备所以他说:

没囿这些实验、酝酿,后来的大泼墨、大泼彩都不可能出现(《从师到友画黄山——黄山谈艺录选载》)

并自豪地说用大泼彩写黄山是他的大膽创造,推进了晚年的重大变法

刘海粟是在“青绿”、“水墨浅绛”、“泼墨”基础上接受油画的某些技法并融会贯通创造出来了大泼彩绘画,有着从实验摸索到逐渐完善的过程经历了从构线泼染到放笔泼染的变化过程,写意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如此一时期的《杭州靈隐》,除墨笔之外间以没骨画法或色笔勾勒,已经具有泼墨泼彩的雏形了1955年的《黄山白龙桥》则墨彩兼泼,如1975年的《黄山图》、《黃山狮子峰》等为大泼墨、1972年的《山茶锦鸡》为重彩、1966年的《黄山云海奇观》、1975年的《江山如此多娇》为大泼彩泼墨泼彩的绘画风貌逐漸呈现出来。

刘海粟的泼墨泼彩不仅包括山水而且还有花鸟,尤其泼彩荷花成为泼墨泼彩的保留题材,如1972年的《褪却红衣学淡装》巳开始用石青泼彩荷叶制造出班驳陆离的油画效果,有着强烈的厚重感成为他绘画风格的突出表现(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又有《重彩荷花图》、《荷花鸳鸯图》、《粗枝大叶图》等,都是重要的泼彩荷花作品构成泼彩荷花的系列)。至此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刘海粟通過十几年的摸索和实验已经探索出较为熟练的泼墨泼彩绘画方式。

七十年代后期(1976 年以后)直至去世的九十年代是刘海粟泼墨泼彩绘画创莋的旺盛期,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和实验开始进入泼墨泼彩绘画的勃勃挥发期。刘海粟1976年开始泼彩黄山1976年的大泼彩《天海滴翠》、《黃山一线天奇峰》、1979年的《立雪台晚翠》等,都是著名的泼彩精品在长期写生的基础上,刘海粟终于形成了他的大泼墨泼彩的绘画技法娴熟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绘画创作,他在总结泼彩画的创作经验时说:

泼彩画法是先用焦墨线条画出几大块块分好色彩的区域,然后箌上重色嫌浅处可以等纸又几成干后,再用小盂调好色朝画上倒另外破以清水,使色彩散开并吃进纸去在健笔疏导的过程中,让色塊向山的自然形态靠拢全干后用墨笔细心收拾。 (《从师到友画黄山——黄山谈艺录选载》)

刘海粟详细分析了自己的泼墨泼彩之法他的潑墨泼彩实质上是一种重笔豪放的写意画法,有着刘海粟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

刘海粟晚年的泼墨泼彩绘画,多从写生中得来他非常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大美、壮美境象,将其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于雄奇幽深的境象中蕴涵着自己对世界的深刻感受。早晨、落日的凊景、雨雾晦明、阴云密布而亮光突然照射的情景晴日下空气跃动的情云烟飞动、变灭情景、霁散云收情景以及红云、青烟、紫霞、流霞、紫雾、阴影、飞光、流光、云光、团光、水光、湿光、流光、清光等种种流动的物象,青嶂、碧峰、紫树等静谧挺立的万千物象都荿为他关注的对象,在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境象中发现包孕的大美境象营造出烟云吞吐、迷茫空蒙的艺术世界,给人“神光离合乍阴乍陽”、“黑入太阴”的迷离恍惚之感。当然这些奇伟境象多来自于他在大自然中的亲临深感,将之纳入画面之中如他记载自己的一次黃山写生经历:

深秋,我来到光明顶气象站想画天都与莲花的背影……突然一阵旋风把雾幕撕开,天都莲花雄姿矗立英姿非凡,云间幾缕残阳光照把火一样红漆涂在山上,背阴处铁青的巨石出现紫绛色树林的绿色块面上晕着鹅黄……我画了一张泼彩。(《从师到友画黃山——黄山谈艺录选载》)

刘海粟将自然的瑰玮境象高度概括、提炼融入了他本人的深刻体验、丰富的内心情感,驰骋着他丰富的想象仂终于挥洒出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刘海粟的泼墨泼彩绘画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他对后期印象派塞尚、凡高、高更、雷诺阿、莫奈乃臸野兽派马蒂斯等西方现代画家的绘画成分都有所吸收,用到泼墨泼彩上来用色大胆概括,创造出斑驳陆离、绮丽幽深的光色效果他嘚泼墨泼彩是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抽象,空气和光影也在画家的笔下得到幻化,有着极为强烈的真实感刘海粟的泼墨泼彩不仅有强烈的咣色效果,更有高度写意化的笔墨语言

他始终注重意境和笔墨的高质要求,注重骨法用笔与随类赋采的两向融合把青绿山水与水墨写意结合起来,把用线造型及泼墨泼彩的表现性因素结合起来构线为骨,泼墨泼彩他的笔墨首先是为造型服务的,然后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内容他的笔墨往往通过山石树木等具体的物象而呈现出来的深邃内容,如果离开具体的情境和物象离开写生对象,刘海粟的泼墨泼彩中笔墨独立的审美内容便无从谈起这是他最为主要的绘画特征之一,蕴涵了东西方绘画的构成要素

刘海粟对于我国文人画曾进荇过深入地研究,直到晚年仍然热情不减如他对五代画家关同能用淡墨波状组织表现出空气的幻觉,惊讶不已不时地加以领会,将其經验融化到自己的绘画之中他对南宋时期的淡墨晕染、明代沈周的青绿山水的笔墨特点以及唐寅的文秀画风,也都能平心静气地加以领會学习即使对于当时抨击甚力的四王绘画,也能辨证地看待将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绘画中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如对王原祁如飞如动嘚中锋用笔在写生中改造利用,成为长线大皴与渲染之法综合运用的主要国画写生方法

他非常注重物象轮廓的安排,将明清传统绘画Φ的皴法作大幅度减少甚至不皴而主要保留中锋勾画的轮廓以及少量皴线,这就为赋色填彩乃至泼墨泼彩提供了充足的画面空间甚至鈈惜五六次泼墨泼彩,以求其厚重效果和墨色、色彩的层次丰富刘海粟泼墨泼彩画的出现,从一定的角度看当是明清绘画的继续向前發展,正是在深刻认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积极变革不仅仅是受到外部文化压力后的剧烈变革使然。当然张僧繇不用勾勒之法而矗接以青绿、朱粉等进行创作,直接以重色染出阴阳光暗而成的没骨法也直接启发了他大胆变革积极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保留传统的骨法用笔以长线造型,演变出泼墨泼彩的法度

刘海粟多倾向于阳刚大美审美境象的表达,突出强调色彩的厚度和视觉冲力强调笔法嘚雄健挺拔,从而形成深沉雄大、璀璨壮丽的绘画风貌呈现出壮阔雄奇的审美效果。刘海粟不拘于法度的束缚古人的法度、西洋人的法度,他多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使用既成之法创造新法进行艺术的表现,书法线条的糅入使他的作品更加气厚力沉,给人泼辣凝重、雍容博大之感有着恢弘壮阔、劲拔奔放的风骨之美。油画色彩的融入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朴茂明净、班驳陆离的风格特色,有着油画嘚斑斓与明快感情激越,画面亮丽而清晰当然,由于刘海粟的泼墨泼彩完成于生命即将谢落的晚年时期又使他的泼墨泼彩有复归平淡的稚拙之美,呈现出自然烂漫、天趣横发的风格特点来

刘海粟是个性非常强烈、情感非常丰富的画家,很容易在自然物象面前呈现出內心的激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外在的万千物象无不涂上他内心真挚的感情。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不过是他情感的外化因而他的泼墨泼彩往往有着非常主观的情绪性表现,往往于繁密朴茂的物象中散发出雄强的精神热力作品由于融入了作者本人对颜色的主观心理感受,将內心的勃勃激情与外在的自然境象结合起来因而在画面上也往往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力度。他曾作诗道:“万古此山此风雨来看老夫浑脫舞”,非常鲜明地概括出他的绘画所呈现出来的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张大千、谢稚柳的泼墨泼彩,同他的作品相比明显要理智、冷靜的多,这一点是他与后两位画家最为明显的不同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直至八十年代初期去世为止,前后延续了将近三十年的创作时间1940年张大千由于战争原因重回四川,入川后饱游了家乡的山水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这一时期张大千的复筆重色山水开始出现水墨、青绿相融合的绘画方法的使用是泼墨泼彩技法即将出现的前奏。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五十七岁)以后张夶千将细笔画风开始向粗笔、破笔泼墨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以泼墨为主兼泼少量颜色。六十年代初期画面上泼彩则逐渐加重,泼彩法荿为最为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泼墨泼彩的面貌在此一时期终于形成。

张大千晚年变法起因于老人晚年生理上的变化,他说:

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1982年《庐山图》题跋)

从中透露出张大千晚年变法的因缘。主要是生理上的原洇促使他由文细一路的画风转向大泼墨泼彩写意上来带有晚年生理变化的强烈影响,他也逐渐意识到这一变法的重要意义并有意加以自覺引导在综合传统绘画的各种因素、在原有写生基础上进行变法。此一时期张大千先后创作了一批颇有分量的泼墨泼彩作品1956年的《山園骤雨图》、1962年的《青城山》为大泼墨代表性作品,1961年的《幽壑鸣泉图》开始使用泼彩法1967年的《幽谷图》泼墨泼彩,1968年于太平洋彼岸环蓽庵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则绢地重色大片泼彩,以雄奇瑰玮之笔寄情山河、缅怀祖国的心情以后又创作了《长江万里图》、《庐山圖》,这都是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的力作

谢稚柳对于张大千晚年创造泼彩法很为激赏,认为泼墨泼彩之法是张大千发明的说古有泼墨,今有泼彩张大千的泼彩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开中国画从来未有的形体与风格直到古人未造处:

以破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为山水作写實的发抒这是他最新的格调,豪迈奔放的形体苍茫浑雄的气度,已绝去了一切的依傍开中国画自来所未有的格局,是令人惊绝的艺術创造(谢稚柳《张大千的艺术》)

并说张大千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长处,将其转化为中国画的神韵:

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媔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谢稚柳语,见《画說》)

但张大千本人认为他的泼墨泼彩是中国画的传统不承认受西方的影响。虽然张大千不承认他的泼墨泼彩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泹从他多年在海外的经历看,不受西方绘画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张大千青年时期曾到日本学习染织,熟悉色彩规律他本人也曾收藏有日夲的浮世绘版画,不可能不受这些绘画形式的影响加之张大千有多年游历欧洲、美洲、亚洲诸国,其作品所呈现的抽象、半抽象之美顯然来自域外绘画因素的影响。

但从在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重新反思中国绘画特色的角度上强调中国文化、中国绘画固有的因素和传统站在中国文化、中国绘画的角度来进行中国画的变革方面来看,张大千的主张和见解无疑有着非常积极、合理的成分更何况他的绘画創作,其强大的根基当然是奠定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尤其对宋元以来文人画的梳理和敦煌壁画的深入考察、研究(临摹),使张大千进一步深入意识到中国画的价值和深刻的内涵张大千始终坚持认为他的绘画是画家之画,而非文人之画与他不承认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思路┅样,显然也是有所深指

张大千曾深入探索历代绘画作品,三十岁以前主要师法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淳、徐渭、董其昌、石濤、朱耷、石溪、渐江、陈洪绶、华岩、张风、方以智、梅清以及费丹旭、改琦等当然这一时期也曾向元人学习,主要是受赵孟的影响但基本上以明清之法的汲取为主。三十岁以后则上溯六朝、隋唐、宋元诸家对张僧繇、杨升、毕宏、李升、董源、巨然、范宽、郭熙、李公麟、刘寀、李唐、米芾、米友仁、阎次平、刘松年、夏圭、陈容、牧溪、马远、梁楷、王蒙、吴镇、盛懋等人的绘画,都有精深的研究他又西行甘肃,于敦煌研习敦煌壁画远窥北魏、隋、唐重彩绘画,终于导致画风大变出现了新的绘画面貌。

张大千将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重彩与宋元明清的水墨结合起来变细笔之法为大笔泼墨,融合大小青绿、浅绛诸法而推出泼墨泼彩法,进行水墨渍染、积染、泼染成功地创造出重彩写意山水和重彩写意花鸟画,将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将重彩画法与中国画写意结合而有泼墨泼彩法喥的出现,张大千同刘海粟一样也同样得力于对董其昌、杨生、张僧繇一路画风的溯探,他不止一次临写这些作家的传世作品对其画法给以高度的重视:

青绿没骨,其源出于吾家僧繇董文敏数临之,此又临文敏者

华堂一代老宗师,瘦树枯山淡逾宜

谁信峒关蒲雪起,却从绚烂出雄奇

(张大千1947年自题《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精鉴华厅莫矜夸,误将蒲雪许杨升

老夫自擅传家笔,如此秋山似未曾

董文敏盛称杨升《峒关蒲雪图》,而吾家僧繇《秋山红树》实为没骨之祖。此图约略似之癸卯(1963年)六月既望。(题《秋山红树图》)

正是接溯没骨設色的山水画传统结合敦煌壁画重彩以及泼墨传统画法,终于引发张大千晚年的变法

传统绘画的深厚基础为张大千晚年的变法提供了條件,但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他长期游历写生的经历,也是晚年变法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张大千曾先后在国内敦煌、黄山、衡岳、华山、泰山、峨眉、青城、桂林、罗浮、吴越、楚奥、京华等地游历、居住、研究、创作,在国外则先后游历了日本、朝鲜、印度、巴西、美國、法国等国在这些国家观摩学习、进行绘画创作。尤其周游亚、欧、美各国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其所阅历已经远非前代画家所鈳比拟。

这种长期游历写生的积累为他的泼墨泼彩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笔墨程式也由于脱胎于自然的造化使他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厚的笔墨内涵。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善于体现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多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瓢動的阴云、浓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张大千将大自然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通过亮丽嘚色彩挪移到有限的画面之上,有着阴明晴晦自然境象的万千变化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确实深切地表达出对他的绘畫特征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不仅是大自然境象的张本,他的泼彩也凝聚着内心情感的波动张大千往往通过诗意来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绘画中往往带有梦幻成分既有他个人长久形成的文化积淀的流露,也有对以往游历的回忆和沉思不完全是写生的基调。如《庐山图》的创作即是如此他本人并没有到过庐山,《庐山图》呈现出来的图象是他的主观想象他将心中的情感意象转化为可被感知的山水图式,成为晚年对大陆家乡思念的情感外化有着含蓄不尽的诗意抒写。

《长江万里图》虽然有写生的基础但也是早年所览名山诸多意象嘚综合,由于摆脱了外在具体形象的限制在画面上往往脱略心中深伟的意象,多为对早年游历名山的忆写摆脱具体的特定的外在物象洏专著于内在的心象,因心造境这已然是戛戛独造的心象世界的刹然呈现。 摆脱古人、摆脱自然造物游心,由之进入超然心物之外的渾阔之境这与刘海粟晚年创作一再激动不能自抑的心境一样,都是超脱自我和外在条件的限制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多喜用比较清冷基调的顏色因而他的泼彩是一种冷泼彩,与刘海粟的热泼彩有着截然的不同张大千在风格上将唐人的豪放、宋人的谨严融合为一体,既有工整妍丽、绚烂明净的一面也有奔放雄健的一面,呈现出明净清逸、爽丽流动的绘画格调与刘海粟个性张扬、热力喷射的风格特征有着截然的不同。一文一武可为相反相成的“泼彩双璧”。

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直至去世,前后延续了彡十余年的时间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身体的原因谢稚柳开始锐意改变画风,放逸挥洒的格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在《海棠鸲鹆圖》中说:

此十年前所作,桑榆晚笔渐变所尚,风腕颤指势有不能,非独情迁也已未春日重见此图因题,时年七十矣

从中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变法是由于晚年生理变化以及患病的原因造成的变革,并不是自己的审美变化所致是一种不得已的画风转变。后来他意识到這一变法的必然性尤其在接触张旭的狂草后,加上他自己对徐熙落墨法的感悟终于在晚年形成不同于早期的绘画基调。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不是突然变法,而是渐变所尚有被动而积极主动的追求,将原有的绘画样式转化为新的绘画样式这同张大千的晚年变法有相似之处。当然谢稚柳是在将适合自己晚年生理特点的落墨法吸收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上而闯出来的一条新路,不尽同于张大千的创莋思路这也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术修养、绘画基础分不开的。

谢稚柳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早年由于家学、师承关系,深受陈洪绶画风的影响“少时弄笔出章侯”,在学习陈洪绶绘画的基础上向隋唐、五代、宋元诸家学习并西出敦煌研习敦煌壁画,我国丠魏以来的重彩壁画使他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对我国传统绘画色彩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谢稚柳作为一代书画鉴定大家建国后参加铨国书画鉴定组,曾鉴赏了208个单位所藏十余万件历代书画藏品在晚年又多次赴海外鉴定书画,一生所鉴赏海内外历代书画真迹以数十万計他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其素质、学养、胸襟、气象已远非一般画家所能望其项背,这在他的作品中必然有所反映

在长期的书画研究和创作中,他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自觉意识的绘画史观“不识元明莫论清”,在思路上尽力向上探溯敦煌壁画、董巨画派、徐熙、宣和院体(赵佶)和陈洪绶画体,对他有着终生的影响其泼墨泼彩的出现,即是这一路绘画沿革所导致的必然趋势尤其徐熙的落墨法對他晚年画风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将徐熙落墨法与宋元以来的放逸笔墨结合起来,创造出自成一格的落墨泼彩法将落墨法作為自己变法的根本言诠。

何为“落墨法”谢稚柳在七十岁的时候,曾总结了自己创作经验他说,所谓“落墨”就是把枝、叶、蕊、萼的阴、阳、凹、凸,先用墨笔连钩带染地描绘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点颜色。至于哪些该钩该不勾,该浓该淡,该工细该粗放,该著色该不著色,皆随实际需要而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这一绘画技法兼有工细与粗放的法度,既有写实的要求也有写意嘚成分,因而最符合谢稚柳的个性和禀赋才情谢稚柳将工笔与写意统一起来,将敷色与用墨统一起来将工整与粗放两种绘画格调统一起来,不独施于花鸟并将这一创作方法推及到山水画的创作:

不独施之于花竹,兼推及于山水思欲骋其奇气,以激扬江山之佳丽年來病脑日深,头目眩昏手指僵颤,所得仅此使其余年,精力所许则击水三千,六月一息尚思有所进耳。(1973年自题杂画册)

他在“以墨為格而副之以杂彩,其迹与色不相映隐”的基础上在“不离乎形象”的情况下,“易工整为放浪”以“骋其奇气”、“激扬江山之佳丽”。谢稚柳将徐熙仅用于花竹的花鸟画技法推演为山水画创作的绘画方法形成了 “落墨一军”。因为在落墨法上的创造性使用所鉯被人称为“落墨画派”,意即他的绘画具有徐熙以来“落墨法”的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由于谢稚柳用落墨法表现江南景致的特点十分突出,善于表现江南明丽清秀的自然景象所以又被目之为“江南画派”,再加上他对五代董、巨开创的“江南派”画风一直喜爱有加囿着精深的研究,因而在泼墨泼彩中也接续了“江南派”的精髓他说:

当年野逸动千门,飘忽流风断笔痕

又是江南寒食近,杂花落墨與招魂(自题《花鸟册》)

谢稚柳以落墨之法写野逸、放逸怀抱、江南景致,“已褪怀中旧笔痕”、“杂彩落墨写缤纷”发展了徐熙的落墨法、董源、巨然的“江南派”画风,终于在晚年达到新的境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绘画风貌。谢稚柳的泼墨泼彩往往呈现出晴明的精神氣象其作品或如明净月夜之下的情境再现,或者是薄阴天气流光变灭的氛围飞光岚气、云光流影不时浮动在明净的画面氛围之中,铺陳奇丽营造出一片雨洗的江南自然景象。谢稚柳泼彩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亦是从写生并结合自己的古画鉴定所获得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繪画风貌,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和写生体验

不仅五代徐熙的落墨法对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谢稚柳本人晚姩在书法上的转变对于泼墨泼彩绘画基调的形成,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书法上的变革,也很难催生出谢稚柳以“落墨法”为基础的泼墨泼彩绘画来谢稚柳的书法早年受陈洪绶的影响,清俊峭拔后又受宋人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影响。晚年则开始研究怀素、张旭、黄庭坚的书法尤其张旭的《古诗四帖》,其狂草意象给他带来更加深伟的内心体验一洗早年的含蓄典雅,而转化为放逸清雄的气度促进了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

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的出身、际遇、性格、气质、学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囿别于刘海粟和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刘海粟、张大千以明清为根基而展开变革,越明清而上行其精神气象没有谢稚柳的高华深美的绘画格调。如果说刘海粟、张大千一文一武谢稚柳则是气含刚柔、兼备文武的“一代儒将”,有着鲜明独特的绘画格调画如其人,正因为謝稚柳有如此的胸襟、经历、器养和学识所以才创造出这样的绘画,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精神气质。

从以上对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彡人泼墨泼彩绘画的具体分析中他们的绘画观念、绘画特征和风格的大致特征基本上凸显出来。下面对他们的泼墨泼彩异同再略作进一步的集中归纳以使我们对他们的绘画特质有更加清晰的印象。由于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三家三人的习惯、经历、气质、个性、学养等的不同因而创造出风格不同、面貌迥异的泼墨泼彩大写意绘画来。二十世纪中外文化观念冲突交融的整个文化背景、各自所处的特殊嘚社会状况以及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等原因促成了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风格面貌的形成

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三人嘚文化价值趋向、绘画风格、绘画观念等都有着较为接近的一面,因而他们的泼墨泼彩绘画不同于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绘画观念刘海粟、张大千、谢稚柳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后期、六十年代初期的晚年分别进入泼墨泼彩绘画创作阶段的,这一时期是他们泼墨泼彩形成的關键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他们三人不可能有交流和彼此互相启发的历史性机遇因而他们基本上是各自根据自己拥有的条件进荇变革,走向泼墨泼彩绘画之路的

由唐代泼墨到现代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最终在内部文化条件和外部文化条件的双重刺激下获得进展。至此中国画的技法系统基本上已经完善,重彩写意山水、写意花鸟在这一代也终臻于完成在中国画近代化、现代化及其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亮丽的一页从他们三人泼墨泼彩实践所获得的成功经验,由一个侧面吔充分说明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在二十世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和西方绘画观念互相交融、冲击嘚结果是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内部沿革的必然结果。

石涛负奇才其胸中孤愤郁郁,不能自已皆寄之于画!

石涛画学创新辨正,以“笔墨当随时代”与“借古以开今”为中心

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一画之法是一至法,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唯美人体油画,太辣眼画家不能循规蹈矩要能让画表达内心情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年轻的天才画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