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法

2016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题——七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6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题——七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6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七题型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4)形象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①什么样的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5)语言特色型题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答题要求: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6)主旨型题设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7)技巧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欢迎语文月刊公众号yuwenyuekan]&
发表评论:
馆藏&59807
TA的最新馆藏[转]&还没有账号?立即
名师一对一真人互动教学
付款方式支付宝网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注意事项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着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学费:290元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学费:360元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学费:290元
科目:语文 授课教师:学费:390元
高考必备手册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日
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起来看吧!更多内容尽请关注网!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策略
  首先,运用三种学习策略夯实古诗基础知识。
  1.梳理知识
  以考纲规定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四个考点为主线,构建逐层分解的三级子母知识网(树)。如&表达技巧&主要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构思技巧(第一级子母系统)。表现手法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又分为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构思技巧又分为卒章显志、首尾照应、起承转合、承上启下等(第二级子母系统)。而借景抒情还可分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和移情于物等六个知识点(第三级子母系统)。最后整理出第三级子母系统中各个知识点,并把知识点巩固在简练的古诗名句上,如以理解记忆《诗经&小雅&采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掌握&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个概念。
  2.背诵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是背诵积累古诗。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可见只有平时不断背诵积累古诗,才能在比较阅读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因此要熟背小学和初课程标准中必背古诗134篇(小学70篇,34篇,49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阅读背诵一些课外经典篇目。
  3.学习借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本工具书既是高考命题人拟题的重要参考,也是提高考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必读书。可从辞典中选读袁行霈、周啸天、刘学锴等专家通俗易懂的鉴赏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中从每字、每句、每联、每层的微观角度赏析古诗的方法,这种以专家赏析文章引路示范的阅读方法,既可突破规范拟写答案语的难点,又可在不断积累古诗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全面提升考生鉴赏水平。
  其次,运用七种阅读策略快速&披文入情&。
  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可借助以下七种方法快速读懂全诗。
  1.熟悉作者
  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转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2.懂&诗家语&
  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阑干(纵横)、无那(无奈)&等。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怎忍)&等词表反问语气,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如今年江苏卷的第9题考查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就用了借代修辞,以妇女佩带的首饰&珠翠&指代宫女。所谓&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如杜甫的《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是互体,意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诗歌的标题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2005年全国卷Ⅱ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2007年重庆卷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等。许多诗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如2008年湖南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愁&字统摄全诗情感。
  4.把握结构
  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的特点。律诗一般分为两层,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最近五年中高考古诗试题中围绕古诗尾句(联)、词的下阕或每阕内末几句设计的分析情感的试题就有19道,今年分析诗中最后两句思想情感的试题就有5道。如今年山东卷第14题中(2)小题&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要求分析杜牧的《寄远》最后两句的思想情感,其答案是:这两句写诗人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然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5.抓住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6.明确类别
  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7.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就是借助已掌握的古诗来解读未知新诗的阅读方法,即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与要求分析古诗之间在意象、意境、手法、构思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类比联想或相关联想,来突破分析未知古诗的难点。古诗积累越多则触发的联想越丰富,那么对未知古诗理解的就越深入透彻。
  最后,运用三种答题策略科学规范做答。
  写好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是决定最终得分高低的关键环节,许多考生都是因写不好分析语而丢分,应按以下方法写出规范答案语:
  1.运用诗歌术语写准总括语
  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应按&总括语&分析语&总分格式表述。总括语是指答案语中用古诗术语概括古诗在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等某个方面特点的总结部分。要准确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各种鉴赏术语,表现手法术语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卒章显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情感术语有&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效果术语有&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2.运用两种格式写细分析语
  分析语是指答案语中结合诗句具体赏析部分,即结合诗句分析来阐明总括语中诗歌术语的内涵。如果总括语中用了术语&借景抒情&,那么分析语中就要相应结合诗句分析出何景、何情、景与情何关系三个要点。分析语有诠注式和穿插式两种写作模式。诠注式是对诗句意思进行简洁解释说明。穿插式是从诗中筛选出答题所需的关键词语穿插在自己的答题语中。如今年湖南卷第14题(1)小题在分析元好问词中情感时就用了穿插式&&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了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词语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情绪。还可运用一些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格式提高分析语准确性,如分析借景抒情手法时,可依照&借助&&的描写,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格式(三处省略号的内容依次是诗中各个意象、意境特征术语、思想感情术语)拟写答案语。
  3.依照不同题型写全各要点
  在具体解答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分析炼字、分析手法、分析情感等五种高考古诗鉴赏题时,可将&总括语&分析语&的答案再分解成&指&析&点&三大步,&指&就是总括语,&析&和&点&就是分析语。分析意象题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意境题按照&概括特征&描术画面&点出情感&格式表述,分析炼字题按照&指出炼字&分析含义&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手法题按照&指出手法&分析运用&点明情感&格式表述。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所以解答各种古诗鉴赏题的最后一步都要点明情感。
  总之,在积累背诵古诗基础上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地深入解读,这是提升高考古诗鉴赏效果的关键和根本,须知解题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厚积&才&薄发&,&腹有诗书技自高&。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上一篇:[ 09-01 ]
下一篇:[ 09-0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