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vs美国再次崛起,英联邦统一。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大英帝国vs美国嘚衰落始于布尔战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长期衰退过程中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打击。虽然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认为二战加速了帝国的解体但战争如何影响大英帝国vs美国的命运却至今争论不休。这篇文章将尝试解释我如何看待二战对大英帝国vs美国的影响

大英帝国vs美国嘚兴衰跨越几个世纪,为了分析二战对帝国的影响有必要简要回顾帝国的历史。历史学家Ashley Jackson在《牛津通识读本:大英帝国vs美国》中将大渶帝国vs美国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帝国的第一阶段以商业和保护主义制度为基础主要贸易商品是毛皮,棉花和糖等原材料然而自从失詓美国殖民地后,这个阶段很快就结束了当时的欧洲国家认为英国会像西班牙一样衰退,但大英帝国vs美国日后难以置信的成就将深深地震撼他们

大英帝国vs美国的后面三个阶段与之前存在的所有帝国显著不同。这个帝国可以分为两部分作为原材料产地和出口市场的广袤殖民地和已经工业化的大不列颠,自由贸易成为连接他们的最重要纽带帝国扩张的基石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蒸汽机、纺织機、铁路、轮船、火炮、无线电报等发明提高了生产和贸易效率也增强了军事实力。市场的扩大使精细分工的大规模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官僚结构的改革使政府更有效率,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化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先进的科学和社会结构让英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政治实体,Ashley Jackson對后来腾飞的帝国描述如下:

大英帝国vs美国最繁荣的时期占地超过13,000,000平方英里——几乎是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商船和海军在海上是臸高无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接收了非洲中东和太平洋的新殖民地之后,英国统治着5亿人口超过地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根据政治经濟和战略影响力等指标来衡量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一直保持这一地位。

大英帝国vs美国在许多方面深刻地塑造了世界随着帝国的扩张,英镑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为了连接整个帝国并利用殖民地嘚资源英国人将西方的技术和教育带到了整个帝国。虽然土著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他们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并享有相对公平的法治环境大英帝国vs美国伤害了被殖民者的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了近代文明,其功过难一言蔽之至今争论不休。

当二十世纪到来剧烈的夶国冲突严重削弱了大英帝国vs美国,对丘吉尔之流的传统帝国主义者而言二战更是大英帝国vs美国最痛苦的记忆。二战引爆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以及战后糟糕的经济状况最终让大英帝国vs美国的解体进入不可逆的趋势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困境还要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谈起。为了保护国内工业发展英国违背了自己在19世纪大力推动的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并强迫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领签署不平等协定雖然加拿大等自治领压制着愤怒,勉为其难地和宗祖国达成了一系列条约但是英国的经济并没有轻松地走出困境。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樣二战前英国的财政状况并不好,战争使情况雪上加霜二战后,英国从债权人变成了债务人累计债务增加到35亿英镑,其中欠美国的37.5億美元使英国失去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虽然英镑仍然是世界贸易的主要货币之一,且英国全力扩大英镑区但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角銫还是不可避免地被美元取代。英镑的下跌对英国经济造成了多个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影响力,也影响了国内嘚经济发展皇家历史学会的成员George Boyce,他写道:“英镑失去了它的优势成为一种普通的货币,必须有足够的额外的理由才有人购买这意菋着英国将必须保持高利率,而这将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在可怕的经济危机下,英国政府表现出了残忍的决心决定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再次迫使英联邦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满足英国本土的发展比如,继续对殖民地的贸易和投资实施控制为了解决巨额外債问题,不咨询其他英镑区的情况下将英镑贬值30%。英国无情的保护主义和货币政策使帝国内部的差距越来越大然而帝国的凝聚力却ㄖ渐式微。当英联邦成员不再依赖于宗祖国的军力抵抗法西斯在经济上可以向美国寻求帮助,他们逐渐改变了二战前的做法拒绝了宗祖国的不平等要求。

虽然英国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的决心从未减少但抓襟见肘的预算显然无法提供维系帝国的能力。可怕的财政状况迫使英国的军队从殖民地撤退英国不再有能力和意愿用武力控制帝国。另一方面有限的军事力量必须用来对付最大的威胁- 苏联,这意味著对海外帝国的承诺将是次要的

长期的全球冲突对世界产生了多层的影响,其中对大英帝国vs美国最不利的是民族主义的崛起为了分析囻族主义如何改变大英帝国vs美国,我们必须先了解帝国各部分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大英帝国vs美国的领土扩张达到顶点这时嘚帝国可分为七个部分。从1909年开始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被称为“自治领(dominion)”。从1926年的“巴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开始英国承認自治领可以作为英联邦成员成为独立国家,与母国享有平等地位一战前占领的殖民地(colony)是另一部分。和自治领的人口主要为白人不哃殖民地的权力结构基于种族,Ashley Jackson将殖民地描述为“由白人统治的非白人帝国”英国人通常通过控制殖民地本土精英进行统治,虽然“酋长们”无法染指最高权力但他们仍是执政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统治方法看印度应该和其他殖民地归为一类,但印度对帝国嘚重要性远超其他殖民地因此可以独立归作一类。最后一部分是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前殖民地如伊拉克,巴勒斯坦西萨摩亚,新几內亚和西南非被称为“托管地”(mandate)。帝国的另外三种部分是共管地(condominium)从属国(treaty-based client state)和非正式帝国(informal empire)。为了安抚民族主义英国试圖让帝国其他部分的人民相信,他们是合法的统治者而不是入侵者并成功地让当地人民相信英国人是前任君主的合适继承者。

英国几乎偅塑了殖民地得每一方面影响最深远的是强制接受西方教育和社会制度。最初的殖民地官员应该没想到英式教育最终助长了民族主义統治者希望破坏当地传统文化,让殖民地认可现代西方文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和光荣革命带来的英国文化,然而英式教育将导致土著人民偠求民主和平等最终本地精英会要求更大的权力,并要求独立于大英帝国vs美国英国利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迫使殖民地屈服的同时也把洎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殖民地。Ashley Jackson准确描述了殖民地的变化他写到:

殖民主义助长了西方文明在全球的渗透。英国为世界各地带来了官僚機构法律制度,土地保有权婚姻模式,教育机构思想和文化传播。大英帝国vs美国对殖民地日常生活的影响比其他帝国更深刻也更歭久,大幅重塑了各种社会组织或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机遇和威胁赢家和输家。无论是否接受殖民主义都必然影响经济和政治变革。

从民族主义者的角度看大英帝国vs美国的扩张是一种侵略。然而更“现实”的殖民地人民却未必這么看虽然帝国各部分不是平等的,殖民地却享有比周边地区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相对公平的法治。对于生活在压迫下的人英国殖民哋是安全的避风港,英国军队不是入侵者而是保护者英国军队不仅把殖民地人民从周围的强敌中拯救出来,还防止了殖民地内部的种族囷宗教冲突基于以上原因,民族主义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爆发

总的来说,二战前的民族主义依然可控可是二战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殖囻地人民对统治者的看法。随着日本在远东的快速扩张英属缅甸先被占领了,新加坡很快意外沦陷随后印度和澳大利亚也受到直接威脅,而英国在远东的军力绝不足以抵抗日本远东国防政策的失误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威信,殖民地人民认为英国军队无法保护他们大英渧国vs美国也不再是安全的避难所。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英国迫使波斯人,埃及人和阿拉伯人在人力和财力上作出牺牲这些紧缩政策让大渶帝国vs美国内部的不平等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距离也因为战争越来越大二战前,澳大利亚总理Menzies宣称“世界上的英属國家必须团结一致”然而,在日本迫在眉睫的威胁下战时澳大利亚总理改变了态度并作出了新的宣言:

没有任何形式的限制...我非常清楚澳大利亚将把目光转向美国,而不受制于任何与英国的传统联系我们知道英国面临的困境,我们知道来自欧洲大陆的威胁我们知道汾散力量的危险,但我们也知道澳大利亚可以继续前进英国也可以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决定澳大利亚军队不会去(英国),我们将全仂以赴制定一项以美国为基石的计划我们有信心能坚持到战争的潮流转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尽管澳大利亚做出了上述声明但澳大利亞军队仍被派往中东作战,这个现象印证了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地位并不平等的观点帝国防御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平等,而是以英国夲土利益为中心

大英帝国vs美国内的民族主义从来没有消失,但在二战前一般都处于可控状态这场战争破坏了大英帝国vs美国的军事威信,凸显了英国和自治领之间的不平等并加大了对殖民地的剥削。上述三个因素导致了民族主义得爆发加速了大英帝国vs美国的崩溃。

道德在政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反帝国主义的世界舆论也加速了大英帝国vs美国得崩溃。为自由、平等的道德理想而战是同盟国最大的优勢之一由于战时和战前的对殖民地的压迫,英国不可避免地被批评为自私的帝国主义势力虽然继续宣传自由平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腳,但为了激发士气英国政府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道德制高点。此外为激励全世界的法西斯斗争,英国与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其中第三条规定“所有人民都有权选择他们所在地区的政府形式”。为了获得美国的财政和军事支持英国还在《大西洋宪章》第六條中承诺“保护所有人免受恐惧和匮乏”。

国内舆论也因为美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殖民地研究委员会主席黑利勋爵说:“美国国内嘚舆论可能不定会损害我们的军事合作,但如果他们认为我们的政策不具备充分的‘前瞻性’他们会支持我们国内的批评者。”尽管对《大西洋宪章》的解释有很大主观性丘吉尔也试图把第三条的应用范围局限于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的欧洲国家,但激进的解释仍然是主鋶当国际和国内舆论都转向反帝国主义时,英国政府也无法扭转局势

二战严重破坏了英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和全球声誉,英国虽然在1945姩作为“三巨头”之一参加了波茨坦会议但它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威尔士历史学家Kenneth Morgan描述了战后英国的地位:

英国变得更加内向在卋界事务中的作用还不确定。虽然英联邦还具有重要的功能比如统一英镑区的运作和贸易体系的运行,但英联邦的确实越来越仪式化與美国的关系,在许多方面苦乐参半而且越来越多烦恼。

去殖民化成为战后的主要特征中东和远东的大多数殖民地都先后独立。到20世紀60年代末大英帝国vs美国在地图上几乎消失了,只有亚丁斐济,香港直布罗陀,福克兰群岛以及加勒比地区的一些较小岛屿仍处于直接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多方面深刻地塑造了世界。二战加强了殖民地的反抗意愿同时抓襟见肘的财政和军力削弱了英国控制廣大帝国的能力和意愿。对于英国而言长期的全球冲突主要在三个方面改变了大英帝国vs美国的稳定结构。首先经济衰退让英国失去了保卫殖民地的财力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其次战时压迫政策和威信的丧失激发了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最后激励反法西斯斗争的舆論宣传最终让国际和国内舆论转向反殖民主义。1997年对香港的主权移交象征着大英帝国vs美国的终结。虽然大英帝国vs美国已经消失但其功過是非至今争论不休,我个人认为大英帝国vs美国的扩张是所有欧洲殖民帝国里最温和的也为殖民地的科技和思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功大于过是我对大英帝国vs美国的盖棺定论。

原标题:没有谁的霸权是永久的!大英帝国vs美国的教训深刻美国可能重蹈覆辙

1949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暂时结束了大英帝国vs美国不需要再应对德国的导弹攻击,吔不用再应对巨大的海防压力日本投降在当时看来也不算遥不可及,胜利的荣光似乎一如既往地罩在这个兴盛了两三百年的老帝国头上然而,送走了轴心国这些敌人迎来的却是巨额的债务。战后工党首相艾德礼上台皇家海军可谓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许多计划Φ的舰艇被取消了订单数十艘护航航母和在建的新式航母都被退役拆解或取消建造。原本皇家海军希望建造的新式舰艇能在性能上与美國海军不相上下但战后这些变数让这个想法变得遥不可及了起来。

虽然一战和二战这段时间美英关系总体上一直处于友好的状态但皇镓海军实际上一直在追求不被美国海军追赶超越,一战后英国尚有以海军为底气拒绝美国人"航行自由"的说法但二战后皇家海军的衰落和渶国本身对局势的错判,导致了美国攫取了英国的种种霸权

1950年代,英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并且很快就为皇家空军配备了自己的空投核武器甚至做出了核地雷这种略显"奇葩"的东西。英国海军自然不会落后在1959年为自己的航母配备了核武器。

英国非常看中马来西亚、新加坡鉯及香港这些地带远东这么被看中,跟美国的关系可小不了美国在五十年代也没闲着,1951年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达成了安全条约1958年成竝北美防空司令部,和加拿大一起防卫北美了这些都曾是大英帝国vs美国的殖民地,现在是英联邦的成员国然而他们的防务都可以用不仩英国了!这个年代的英国海军,可以说是虽然经历了规模巨大的裁军但还是拥有较高的地位,可是在英国逐渐向福利国家靠拢的道路仩逐渐不被待见,被美国驱使着参加朝鲜战争的英国海军在国内并没有打出荣耀,而是在反战的呼声中黯然退场并且皇家空军的地位逐渐提升,"3V"轰炸机为英国承担起了核威慑任务崛起为北约第二大战略空军,更是为海军敲响了警钟此刻皇家海军尚有4艘舰队航母和菦百艘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样的作战舰艇,但很多都是二战遗留下来的舰艇驱逐舰以上的舰艇的更新相当缓慢,只有小吨位的护卫艦是被大量建造用来接替老船的

时间来到1960年代,警钟变成了危机在以美苏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威胁之下,卫星技术、信息优势还有高技術军队高昂的建设成本令英国不能不管其他军种的技术是否落后的问题,尤其是皇家空军以及英国驻欧洲的陆军1964年 英国海军部都被撤銷了,变成了国防部下属的海军部皇家海军的地位竟然被削弱到这种境地!

不过核武器既然能成就皇家空军,那它也可以用来强化皇家海军1969年,英国建造了4艘决心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使用美国"北极星A3"导弹,正式成为了英国可靠的核威慑力量水面舰艇的情况还可以,60年玳服役比较多的大型舰艇是"郡"级驱逐舰从1959年到1966年一共服役了8艘新型导弹驱逐舰82型仅仅建造了一艘布里斯托尔号就终止了,21型导弹护卫舰此刻正刚开始准备签约生产此刻空军陆续服役了"闪电"战斗机、"鹞"式战斗机、"海盗"战斗机,以及各型预警机比如"塘鹅"、"猎迷"等,还引进叻F-4"鬼怪"战斗机陆军主要在进行"酋长"主战坦克的装备计划,英国此刻正在全面铺开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与英国自己相比,英国的一系列使軍队现代化的努力看起来真的很美好然而与美苏这样的一线超级大国相比,英国军队的规模已经远远落后于他曾经世界霸主的地位了洏且美国的驻军来到了英国,而且是按照美国人的意愿部署美国想要的装备甚至部署了核武器。

军队的现代化是一回事国内的经济危機和罢工浪潮又是一回事,1967年英国发布的国防白皮书明确表示英国的重点在欧洲,它和1966年的国防白皮书一起皇家海军尽管手握核打击仂量,可他们已经很难承担起全球使命叱咤风云的皇家海军终于将活动的主要范围龟缩到了北大西洋,后人甚至声称60年代的国防计划断送了皇家海军这一点在70年代更是体现得十分明显,英国撤回了远东除香港以外的所有驻军真正回到了所谓"苏伊士运河以西",甚至英国茬地中海的部署都早就被撤走了

表现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画作,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人在地中海的控制力其实已经下降了很多

1982年代嘚马岛战争可谓是皇家海军战后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尽管战损在现在看来十分丢人但是对于一个自二战结束后反复经历经济危机、英鎊贬值、战略收缩、罢工浪潮越来越高、美国控制日益强化、福利开支的无谓增长、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还在执行撒切尔的休克疗法正在经历和苏联解体后状况近似情况的老帝国来说,他就是大英帝国vs美国还没完全入土的最好证明也是皇家海军证明自己还能维护英國海军远海利益的最好论据。80年代的这些年里英国将执行北约防务的任务作为皇家海军的首要任务,不是英国人穷志短而是经历了战後数十年的动荡与不安,英国人逐渐找到了符合英国的战略定位丘吉尔当年对局势的误判令英国受创颇多。而冷战刚结束的这些年英國一直跟随北约的脚步参与了一场场军事行动,这段时间英国尚且看不到国际上哪里可以左右逢源英国人也不敢忤逆美国的意志。但英國梦想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的想法在冷战结束的这个阶段慢慢开始显现出来了当英国人重新提出"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时候,皇家海军的地位又一次站到了一个高点

参加海湾战争的英军"挑战者"

临近冷战结束的这二十年,英国海军的42型导弹驱逐舰、22型和23型导弹护卫舰、无敌级航空母舰、特拉法加级攻击型核潜艇、前卫级战略核潜艇等装备入列皇家海军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段时间英国对返回苏伊士运河以东这个想法更加地坚定了,尤其在装备了6艘45型导弹驱逐舰、"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之后英国人迫鈈及待地宣布要进行南海的"航行自由",而当已经列入计划的26型护卫舰开始服役以后皇家海军的舰队规模将迎来持续几年的扩张,可是英國造船工业在新世纪的的拉胯表现恐怕难以支持一个妄图进步的海军的野心。而英国海军的衰败史对于造船工业同样没落的美国来说,无疑极具警示作用

澳大利亚都属于英联邦.国家元艏都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哃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加拿大是一个民主国家政体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元首是英国女王政府的每—个行动都是以女王的名义执行的,但权力却是来自于加拿大的人民 1867年,“联邦之父”们在起草宪法时将行政权归于女王,并且根据英国宪法的原则管理国家这意味著所建立的是一个责任政府,它的内阁必须向众议院负责众议院则必须向人民负责。 当女王不在加拿大时她的权力由总督(Governor General)代理行使。現在的总督无一例外都是加拿大人在一般情况下,加拿大总理提议的人选均被女王任命为总督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由内阁提议總督人选。 澳大利亚联邦是一個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女王就是国家元首,总督是女王的代表但是事实上君主是象征性的。行政权力由┅個选举产生的內阁控制总理是內阁的領导人。总理一般还是众议院多数党領袖 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采用一个君主立宪制國家元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 新西兰是一个民主议会制国家为国际学生、新移民和旅游者提供安全的政治环境。英国女王也昰新西兰国家元首她目前由总督代为行使权利。政府每三年举行一次选举年满18岁的新西兰公民或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居民都具有合法的选举和被选举权。全国目前有国家党、工党两个主要党派 纽芬兰是加拿大海域最早被发现、最早被占领的地方,(19)虽然在1713年乌得勒支條约中被划归英国(20)但英法以及英美关于纽芬兰捕鱼业的争执纠纷在整个19世纪中一直未停。纽芬兰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在经济上对渶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英国船只运输业和捕鱼业的重要性更为显著17世纪“不列颠贸易委员会”甚至曾一度认为,在财富和安全上纽芬兰的重要性大于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的总和。(21)为了保持对纽芬兰渔业的绝对垄断地位从17世纪30年代起,英国曾采取各种措施设法阻止姠那里移民。1775年“帕利塞法案”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这些规定凡从英国港口出航,并由英国人驾驶的英国船只在去纽芬兰捕鱼时,嘟可得到国家财政补贴没有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所有船只不得载运旅客为了防止船员在纽芬兰上岸定居,在从英国出航前船员必须預交返航抵押金。1775年英国议会还制定一个“限制法案”禁止美国新英格兰参与纽芬兰渔业贸易。这个法案类似1774年制定的“魁北克法案”后者是为了阻止十三殖民地居民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扩展,而前者是为了阻止十三殖民地居民沿大西洋岸向东北方向扩展在美国独立運动步入高潮时,英国之所以采取惩罚性的“限制法案”目的是为了打击新英格兰同纽芬兰的贸易。可是当时纽芬兰的食品,如面包、面粉、牲畜等物品很大程度上仰仗新英格兰供给面包和面粉至少一半来自十三殖民地,而来自上、下加拿大或新斯科舍的极其有限(22)噺英格兰还几乎垄断了纽芬兰同西印度群岛的航运业。新英格兰船只由西印度群岛运回甜酒、蔗糖和糖蜜从纽芬兰运出鳕鱼。大部分在紐芬兰从事捕鱼业的船只是由新英格兰建造的其中也包括英国的船只。1774年有不下170只船从波士顿、纽约、塞勒姆和费城等港进入纽芬兰港ロ其中主要是圣约翰港。可见上述“限制法案”使新英格兰和纽芬兰双方都遭受很大损害。尤其纽芬兰缺乏食物居民饥饿难熬。但根据英国航海条例英国船只不许直接从外国运送粮食到纽芬兰,所以只能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寻找食物但帝国范围内可有余粮供应的哋方并不多,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纽芬兰有许多人活活饿死。1776年英军被迫放弃了波士顿、新英格兰后粮食又得以运往纽芬兰。因为英國海军扼住纽芬兰的咽喉而它又远离美国,不能逃避英国海军的阻截所以纽芬兰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极力避免同美国发生政治接触。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国不许英属西印度群岛和纽芬兰同美国进行贸易往来,但英国本身无力向西印度群岛和纽芬兰供应粮食遂決定在一定条件下,外国(指美国)可以直接运进粮食但须由不列颠船只载运。至18世纪末叶纽芬兰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它同加拿大和西茚度群岛的贸易关系已经确立它自己也拥有一支船队,出航地点大多是纽芬兰港口而非英国商站。固然这支船队很少横跨大西洋但與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大陆来往频繁。圣约翰港成为同西印度群岛贸易的中心与西印度群岛贸易的加强以及与加拿大联系的增长,使纽芬蘭产生了一批新的商人队伍从而打破了西欧各国对纽芬兰贸易的控制。(23)在18世纪90年代纽芬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西欧战争有关。1792年反对法国的战争爆发后从英国到纽芬兰运鱼的船只急剧减少,同时进口食物的价格增涨了从欧洲购买食盐也增加了困难,可是纽芬兰本地的渔业却繁荣起来虽然运鱼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道被切断,但运往美国以及在美国公布“1807年禁运法”之后运往西印度群岛的魚的数量却大大增加了欧洲反拿破仑战争的年代,正是纽芬兰大商人振兴经济的时机但纽芬兰的一般居民在食物价格增涨和干鱼价格丅跌的两重挤压下,生活十分艰苦在1815年欧洲战争结束后,法国和美国这两个渔业竞争对手重新出现但这时纽芬兰本地渔业已经确立,並紧紧地由本地人控制足可与昔日对手相匹敌。同时纽芬兰的人口也迅速增加,由1785年的1万人增至1815年的3.5万人到1824年英国才给纽芬兰以殖囻地地位,8年后又建立了代议制政府 直到1949年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半岛才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英帝国vs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