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要植物动物菊花的形态特征征

&太原,中国华北地区最重要,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22个特大城市之一,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双向支撑作用。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是山西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也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太原市现辖六个市辖区、三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即: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三个县,古交市一个县级市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新建路,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
根据《太原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4201591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151715人,占总人口的51.21%;女性人口为2049876人,占总人口的48.7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97;0-14岁人口为566750人,占13.49%;15-64岁人口为3301446人,占78.5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395人,占7.93%;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98855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864114人。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原上。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全年日照时数2808小时。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矿产资源 
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
动植物资源
太原植物区系含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地衣、藻类和菌类,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为太原市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1987年普查,太原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
发表评论:太原五中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附解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太原五中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附解析)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太原五中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附解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学年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生物
一、单选题:共35题 1.“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答案】A【解析】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中“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为假说,而“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为演绎,A正确。
2.下列关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B.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位素标记法C.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模型建构法【答案】B【解析】利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是艾弗里利用分离各种物质,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来得出的,B错误。
3.镜下看到一个正在分裂的动物细胞,如下图所示,则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依次是&A.3,12,12&B.3,6,12&C.3,6,6&D.3,3,6【答案】A【解析】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形成该细胞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是该细胞的2倍,故初级卵母细胞中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依次是3、12、12,A正确。
4.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是&【答案】D【解析】A有成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没有复制,为精原细胞,A项错误。B细胞两极有成对同源染色体,发生单体分离,为有丝分裂后期,为精原细胞,B项错误。C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初级精母细胞,C项错误。D细胞2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为次级精母细胞,D项正确。【备注】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5.下图表示一个细胞进行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以及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变化②两条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③在MN段,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和体细胞相同数目的DNA④在IJ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⑤在人体细胞的KL段,每个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只有23种A.①③&B.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③⑤【答案】C【解析】AG阶段代表有丝分裂,GQ阶段代表减数分裂。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的变化,①错误;两条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②正确;在MN段,每个细胞内都含有和体细胞相同数目的DNA,③正确;IJ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④正确;在人体细胞的KL段,每个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只有23种,⑤正确。综上,C正确。
6.已知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一红果高茎番茄测交,对其后代再测交。下图为第二次测交后代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最先用来做实验的亲本红果高茎番茄植株的基因型是&A.RRDd&B.RrDd&C.RrDD&D.RRDD【答案】A【解析】某一红果高茎番茄测交,即R_D_×rrdd,对其后代再测交,从图中可知,红果:黄果=1:1,矮茎:高茎=3:1,说明测交的亲本中同时含有Dd、dd,故杂交的亲本组合为RRDd×rrdd,A正确。
7.在动物的睾丸细胞中,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X种;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Y期;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Z期。下列分别针对X、Y、Z的答案正确的是A.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3、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6、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答案】A【解析】动物睾丸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A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C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由T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因此,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5种;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而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此时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离,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8.如图是人体细胞中某DNA片段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X”代表磷酸基,“A”代表腺苷B.DNA复制时,图中氢键首先全部断开C.DNA转录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催化D.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能催化“M”键的形成【答案】D【解析】图中“X”代表磷酸基,“A”代表腺嘌呤,A错误;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图中氢键断开的同时子链也在延伸,B错误;DNA转录时不需要解旋酶的作用,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能催化“M”键的形成,D正确。
9.BrdU是一种嘧啶类似物,能替代胸腺嘧啶与腺嘌呤配对。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到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其染色体的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含有BrdU&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含有BrdUC.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含有BrdU&D.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含有BrdU【答案】A【解析】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到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染色体复制两次,其上的DNA复制两次,所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上的DNA一个两条链都含有BrdU,另一个一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BrdU,A正确。
10.下列是关于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2P的大肠杆菌中再释放出来的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没有性状的表现,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才能带上32P标记,B正确;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及其内部的噬菌体分开,C错误;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11.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中或RNA的核糖核苷酸序列中,A项叙述正确;由于遗传密码子的简并性,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项叙述正确;生物性状最终由基因控制,由蛋白质表现, C项叙述正确;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碱基(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中两条单链的碱基互补,排列顺序不同, D项叙述错误。
12.下图为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中甲表示甲硫氨酸,丙表示丙氨酸,下列有关该生理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理过程是翻译,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B.③中尿嘧啶和腺嘌呤的和占42%,与③合成有关的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占29%C.甲硫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G,丙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GCTD.该生理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只有A-U、G-C【答案】C【解析】该生理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若③中尿嘧啶和腺嘌呤的和占42%,则与③合成有关的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占(1-42%)/2=29%,B正确;密码子位于mRNA上,故图中甲硫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AUG,丙氨酸对应的密码子是GCU,C错误;该生理过程中碱基配对的方式只有A-U、G-C,D正确。
13.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B.基因B1和B2可能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对性状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答案】D【解析】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A正确;突变产生的基因B1和B2可能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对性状,B正确;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故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正常情况下,基因B1和B2会随着配子分离,单独存在于一个配子中,D错误。
14.基因重组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中易被混淆的生物专业术语,下列关于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包括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基因的自由组合包括基因重组C.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自然状况下,病毒和原核生物均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B【解析】基因重组包括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正确;基因重组包括基因的自由组合,B错误;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自然状况下,病毒和原核生物均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只有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15.下列对基因突变描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由于人们可定向诱导突变性状,诱变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库”,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答案】B【解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因而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A正确;由于人们可诱导突变性状,但具有不定向性,故诱变育种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库”,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突变频率低、且突变性状一般有害,少数有利,D正确。
16.下列关于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叫做基因突变B.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D.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呈线性排列,故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发生改变,B错误;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17.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低温会抑制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B.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C.制作装片的顺序为:解离、染色、漂洗和制片D.显微镜下可看到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D【解析】低温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影响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A错误;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蒸馏水,B错误;制作装片的顺序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C错误;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故显微镜下可看到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18.下图表示利用二倍体西瓜(2N)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3N)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一次B.②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C.图中只包含有两个不同的物种D.三倍体无子西瓜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答案】A【解析】①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未发生分裂,A错误;②过程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可能产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三倍体因高度不育,不属于新的物种,故图中只包含二倍体和四倍体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由于染色体随机分配,三倍体无子西瓜也可能产生极少量可育的配子,D正确。
19.某精原细胞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易位,则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细胞所占的比例可能为&①1/4&& ②3/4&& ③1/2&& ④1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将产生4个精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2种组合方式:1与3、2与4组合,此时产生的异常精细胞与正常精细胞的数量比为1:0;或者1与4、2与3组合,此时产生的异常精细胞与正常精细胞的数量比为1:1,B正确。
20.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答案】C【解析】图①为交叉互换,②为染色体结构中的易位,前者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后者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期,A错误;图③中的变异为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B错误;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图中的4种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D错误。
21.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且生下来就有的疾病B.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21三体综合征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人们常常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达到优生目的D.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答案】C【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疾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A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两者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人们常常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达到优生目的,C正确;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22.炭疽热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它可引起动物组织水肿,粘膜出血,造成动物死亡。下列有关炭疽芽孢杆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组成炭疽芽孢杆菌遗传物质的核苷酸有4种B.炭疽芽孢杆菌产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炭疽芽孢杆菌无核膜,有核糖体,但无其他细胞器D.炭疽芽孢杆菌中的含氮碱基共有5种【答案】B【解析】炭疽芽孢杆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组成遗传物质的是4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原核生物细胞中无染色体,不能产生染色体变异,B错误;炭疽芽孢杆菌无核膜,有核糖体,但无其他细胞器,C正确;炭疽芽孢杆菌中同时含有DNA和RNA,因而含氮碱基有A、G、C、T、U共5种,D正确。
23.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可以表示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的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C.③可以表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D.④可以表示雄性蜜蜂体细胞的基因组成【答案】A【解析】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基因组成两两相同,A错误;②可以表示果蝇体细胞的基因组成,B正确;③可以表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的基因组成,C正确;雄性蜜蜂为单倍体,故④可以表示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D正确。
24.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D.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第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互换【答案】D【解析】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第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25.流感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高度的抗药性。这种高度抗药性出现的合理解释是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C.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答案】C【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流感病毒的抗药性逐渐增加,是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历程中霉菌比细菌出现的早B.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有性生殖的生物比无性生殖的生物进化的慢D.种群基因型频率如果改变,生物一定进化【答案】B【解析】霉菌是真核生物,在进化历程中比细菌等原核生物出现的迟,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C错误;生物进化的标记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27.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答案】C【解析】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A正确;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生殖隔离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但不是必然结果,C错误;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正确。
28.在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30%,aa个体占1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子一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增大,不变;增大,不变【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0%,aa=10%,Aa=60%,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a的基因频率为10%+1/2×60%=40%。随机交配后,AA个体百分比是60%×60%=36%,aa的基因频率是40%×40%=16%,Aa=2×60%×40%=48%;随机交配后,A的基因频率为:36%+1/2×48%=6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升高,A基因频率不变;该种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30%+1/4×60%=45%,aa=10%+1/4×60%=25%,Aa=1/2×60%=30%;自交后,A的基因频率为45%+1/2×30%=60%,因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升高,A基因频率不变,A正确。
2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因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3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答案】C【解析】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31.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故AABBCC桃子重210克。甲桃树自交,F1每桃重150克。乙桃树自交,F1每桃重120~180克。甲乙两树杂交,F1每桃重135~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A.甲AAbbcc,乙aaBBCC&B.甲AaBbcc,乙aabbCCC.甲aaBBcc,乙AaBbCC&D.甲AAbbcc,乙aaBbCc【答案】D【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而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桃子增重15克,所以根据子代显性基因的数量可判断其重量,如6个显性基因的AABBCC桃子重210克,5个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桃子重195克,4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桃子重180克,以此类推,3个显性基因的AABBCc桃子重165克,2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50克,1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35克。由题意已知F1每桃重135~165克,说明F1基因型中有1到3个显性基因。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为AaBbCc,重量全部为165克,A错误;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0个、1个或2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20克到150克之间,B错误;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50克到165克之间,C错误;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1个、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35克到165克之间,D正确。
32.如图表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E幼苗和F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相同B.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则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4C.⑤过程中也可用秋水仙素处理E萌发的种子来获得F植株D.④过程中使用的花药可以从A、B、C三个品种植株上采集【答案】B【解析】过程③④⑤为单倍体育种,通过该途径获得的新品种,F植株染色体是E幼苗染色体的2倍,A错误;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则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4,B正确;E幼苗为单倍体植株,不可能有种子,C错误;④过程中使用的花药只能从C植株上采集,D错误。
33.链霉素能与原核细胞核糖体上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止了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现有一种细菌,其S蛋白上有一个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导致S蛋白不能与链霉素结合。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链霉素是抗此种细菌的特效药B.链霉素能诱导细菌S蛋白基因发生相应的突变C.该细菌S蛋白基因可能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D.该细菌内S蛋白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该细菌S蛋白结构发生改变,链霉素不能抑制该细菌的增殖,即对该细菌无抗菌作用,A错误;链霉素与细菌S蛋白基因发生相应的突变无关,只是对突变菌株起到了选择作用,B错误;基因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若是有效基因缺失,整个基因转录过程错乱,进而产生的蛋白质不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或者不进行基因的表达,产生不了对应的蛋白质;若是无效基因改变,则不会改变基因的表达过程,蛋白质不会改变.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即使基因缺失一或两个碱基,蛋白质不会只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C错误;链霉素能与S蛋白结合,主要是因为S蛋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如果改变了S蛋白上的氨基酸,如果那个氨基酸恰好是一个连接二硫键的氨基酸,就会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大的改变,D正确。
34.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B.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C.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数目&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诱变育种与自然突变相比能提高了突变频率,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变异类型,从而加快育种进程,A正确;羟胺处理后,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导致DNA序列中C-G转换为T-A,B正确;羟胺处理过的番茄DNA分子,只是腺嘌呤代替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嘌呤数目没有改变,C错误;羟胺处理过的番茄发生基因突变,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D正确。
35.子叶黄色(Y)和绿色(y)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蛋白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下图。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但SGRy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据图可知,以下相关推理不合理的是&注:序列中的字母是氨基酸缩写,序列上方的数字表示该氨基酸在序列中的位置,①、②、③表示发生突变的位点A.Y基因突变为y基因时,既有碱基对替换,又有碱基对增添B.绿色性状的出现是由③位点改变导致,与①、②位点改变无关C.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的原因是密码的简并性D.SGRy蛋白和SGRy蛋白是核基因表达产物【答案】C【解析】根据图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一个氨基酸,所以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由③处变异引起的,B正确;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前后转运肽的功能不变,C错误;SGRY蛋白和SGRy蛋白是核基因表达即转录和翻译的产物,D正确。& 二、综合题:共4题36.下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1)B过程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可能用到秋水仙素的过程有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若只考虑F1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通过B培育成的幼苗应有_______种类型(理论数据)。(2)E育种过程能把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嫁接”到运载体上并在植物体内成功表达出毒蛋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要培育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品种,它的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其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如果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缩短育种时间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4)G方法中,所搭载种子的条件是__________(“干燥的、萌动的、休眠的”选择一个);该方法的局限性是诱变方向难以掌握,多数是有害的,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优良性状,克服这些局限性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花药离体培养&&& CF&&&&&&& 2n(2)不同生物的DNA结构相似(毒蛋白基因与运载体DNA结构相似)&&&& 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3)AD&&&&&&&&&& ABC(4)萌动的&&&&&&&&&&& 扩大诱变处理的种子数量,增加选择的机会&&&&&&&&& 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解析】(1)B过程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可能用到秋水仙素的过程有CF。若只考虑F1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通过B培育成的幼苗应有2n种类型。(2)E育种过程能把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嫁接”到运载体上并在植物体内成功表达出毒蛋白,其原因是不同生物的DNA结构相似(毒蛋白基因与运载体DNA结构相似)、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3)假设要培育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品种,它的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其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即图中的AD过程;如果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缩短育种时间常采用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即图中的ABC过程。(4)G方法中,所搭载种子的条件应该是萌动的,细胞只有在分裂时才会受到微重力的影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该方法的局限性是诱变方向难以掌握,多数是有害的,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优良性状,克服这些局限性的措施有扩大诱变处理的种子数量,增加选择的机会、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等。
37.用电离辐射处理乙植物的幼苗,能使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从原染色体随机断裂,然后随机结合在B、b所在染色体的末端(每个末端最多只结合一个外来片段),形成末端易位,但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这种易位的植株高度不育。现将一基因型如下图所示的植株在幼苗时期用电离辐射处理,欲判定该植株是否发生易位及易位的类型,可通过观察该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注:A、a分别控制花色的红和白色,B、b控制叶型的宽叶和窄叶,且都为完全显性;不考虑交叉互换。)&(1)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末端易位。(2)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3)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A、a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4)若出现____________种表现型的子代,则该植株没有发生染色体易位。【答案】(1)没有子代产生(2)红花窄叶:红花宽叶:白花宽叶=1:2:1(3)红花宽叶:白花窄叶=3:1(4)4【解析】(1)结合题干信息“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这种易位的植株高度不育” 没有子代产生。(2)若A、a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则该植物能够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因此子代中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窄叶=1:2:1。(3)若A、a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a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宽叶:白花窄叶=3:1。(4)如果没有发生易位则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会出现4种表现型。
38.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2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与同位素标记的特异性探针作分子杂交,结果见图3。已知同位素分子探针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相应的DNA片段结合,进而显示该片段在电泳装置中的位置。& (1)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并切割DNA双链。根据图2,结合限制酶作用的特点,推测a基因中被替换的碱基对的位置应位于_________(①、②或③)处。(2)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应位于_______________。(填写相应选项)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①与②之间&&&& E.②与③之间(3)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定核苷酸序列&&&&&&&&&&&& ②(2)D(3)q/3(1+q)&&&&&&&&& 3/4(4)同源&&&&&&&& AaBb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解析】(1)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DNA双链。根据图2,结合限制酶作用的特点,推测a基因中被替换的碱基对的位置应位于②处。(2)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应位于②与③之间。(3)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Aa占2q(1-q),aa占q2,则正常男性中Aa占2q/(1+q),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q/3(1+q);由于第一个孩子患病,可以确定该正常男性和II2的基因型都为Aa,则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3/4。(4)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AaBb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
39.下图中甲、乙两种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1)基因是有________________的DNA片段,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__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上图中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3)Ⅲ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如果Ⅲ4与Ⅲ2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答案】(1)遗传效应&&& 代谢(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3)AaXBXb或AaXBXB&&&&&&&&&&& 7/16【解析】(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由Ⅱ3和Ⅱ4(无致病基因)生出两病兼患的Ⅲ5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又因为Ⅲ6不患病,排除伴X遗传,因此甲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由上述分析可知,Ⅲ4的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Ⅲ2的基因型为aaXBY,当Ⅲ4基因型为AaXBXb时,后代基因组成为(Aa∶aa)(XBXB∶XBXb∶XBY∶XbY)=(1∶1)(1∶1∶1∶1),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2×1/2×3/4=3/16;当Ⅲ4基因型为AaXBXB时,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2×1/2=1/4。因此Ⅲ4与Ⅲ2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16+1/4=7/16。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没有了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的形态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