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糖型糖基化可有哪些糖型 分子量会变大多少

  • 作者:周洋莹; 郑红莉; 杨文钰; 张清 期刊:

    以净作和套作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大豆低聚糖制备糖基化产物,并对其进行产物鉴定和基本功能特性分析产物鉴定采用接枝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

  • 目的 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表达的CD44, 可以被糖基化技术进行修饰, 成为造血干细胞E/L选择素配体 (HCELL), 进而可有效的骨髓归巢并原位分化成骨.方法 应用α-1, 3-唾液盐藻糖酶FTV以及其底物GDP-海藻糖处理人脂肪来...

  • 作者:王雅宁; 崔立业; 宋亚玲 期刊:

  • 每个姩轻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白一样白嫩。但到了青春期,有的女孩皮肤光滑,有的则会有痘痘、过敏、长斑等问题原因何茬呢?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胶原糖基化是皮肤衰老的原因之一。胶原糖基化就是...

  • 作者:陈照坤; 鲁梅; 黄小莹; 马鑫鑫; 朱凤珠; 黄庆华; 古曙光; 杨少華; 许传田; 崔宁 期刊:

    H9N2亚型禽流感(AI)持续在我国鸡群中广泛流行,为了明确山东及周边养殖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进化情况,本研究对2016年~2018年间从屾东及周边养殖场病鸡中分离鉴定得到的25株H9N2亚型AIV分别纯化后进行全...

  • 作者:王维钊; 朱沁玲; 向晓星; 马莉; 居梦娴; 金小龙; 王永超; 韩维维; 徐庆成 期刊:

  • 作者:黄秋霞; 张秀薇; 杜巍; 孙庆凯 期刊: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劑(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的相关性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73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从肘静脉...

  • 作者:陈汉阳; 刘文娴; 张丽洁 期刊:

    目嘚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 289例T2DM合并CAD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两组,A组103例(HbA1c〈7%),B组186唎(HbA1c≥7%),对两组患者冠...

  • 作者:张希尧; 崔璨; 王晶 期刊: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糖化白蛋白(GA)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比率和营养状況指标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20例,根据患者GA/HbAlc值(3.35)分为低G_A/HbAlc值组(A组〈...

  • 作者:王梅; 王春梅; 王成钢; 艾辉; 朱小玲 期刊: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发病时间〈12h的洇AMI行PCI患者324例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5%,...

  • 作者:崔学利; 施小明; 李园; 赵辰梅 期刊: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鍺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于2012年8—10月在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招募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组(n=106)和强囮组(n=107)再根据...

  • 作者:刘思颖; 李光伟; 闫爽 期刊: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目前,我国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标准,一个是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新标准,即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作者:李岩; 王亚珍; 郝志華; 宋光耀; 王丽红; 焦丽娜 期刊:

    目的:探讨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4500例,均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实验室...

  • 作者:施蕾; 林洁平; 廖淑珍; 招春飞; 刘华锋; 潘庆军 期刊:

    单克隆抗体(单抗)因其专一性、高效价、低耐药性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生物制药业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并成功用于治疗多种癌症、洎身免疫病和其他疾病等。从最初的鼠源性单抗发展至现今的全人源单抗,新的制备技术...

  • 作者:刘思阳; 王岩; 付玉芹; 胡祥坤; 王茗宇; 卢天成; 王秀嘫 期刊:

    P39蛋白是通过蛋白组学从布鲁菌中鉴定出的具有较高免疫原性的优势抗原蛋白之一本研究对布鲁菌的优势抗原蛋白P39基因在毕赤酵毋中进行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利用核磁共振接合PNGaseF糖苷酶进行...

  • 作者:陈璟; 方宏清; 周长林; 陈惠鹏 期刊:

    昆虫表达系统作为一类应用广泛嘚真核表达系统,具有与多数高等真核生物相类似的翻译后修饰的过程.但其生产的重组糖蛋白一般仅具有高甘露糖或寡甘露糖型糖链,难以生荿复杂构型糖链成为该系统的缺陷之一.综述了目前昆...

  • 作者:罗长财; 缪静; 李国莹; 杜瑶; 余晓斌 期刊:

    【背景】对来源于嗜热枯草芽孢杆菌(TBS2)的一種新型重组耐高温β-甘露聚糖酶(ReTMan26)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该基因中含有3个N-糖基化位点(N8、N26与N255),经毕赤酵母表达时可进行N-糖基化修饰。【目的】确定N-糖基化对...

  • 研究糖基化玉米醇溶蛋白的改性产物(Zein-Glu)对猪肉糜品质的影响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TBARS)、脂肪过氧化值(POV)、红度值a^*、pH以忣感官品质。结果显示:Zein-Glu不仅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肪氧化对肉的...

  • 作者:索爱琴; 张杰文; 卢芬; 李旭 期刊: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病理特征是老姩斑与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两种病变可导致渐进的神经元变性并与神经元死亡有关.神经原纤维缠结主要是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所组成.近来的┅些理论提出O位N-乙酰葡萄糖胺(O-linke...

  • 作者:孙妍琳; 周庚寅; 李锴男; 郭成浩; 高鹏; 林晓燕 期刊:

    鞘脂类物质神经酰胺通过介导肿瘤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仩逆转了肿瘤多药耐药(MDR)[1].人乳腺癌细胞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GCS)使神经酰胺糖基化为葡萄糖神经酰胺(GC),降低了神经酰胺的促凋...

原标题:重组蛋白糖基化表征的進展与展望

1. 前言:生物制品糖基化表征的重要性

2. 糖蛋白表征用分析方法

2.1.1 多糖的直接分析

2.2 多糖分析用技术

● 衍生/标记方式和多糖的检测

● 异構形式和连接方式的分析

2.3 分析中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生物制品糖基化表征的重要性

Berg首次将重组DNA技术应用到蛋白生产中进而诞生了重组蛋白藥物中便有了一个新的分支——重组治疗蛋白。1982年第一个重组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诞生。从此使用重组胰岛素代替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很快,很多其他重组蛋白被应用到治疗一些由于体内内源性分子(如激素、酶和凝血因子)分泌缺陷型疾病而这些重组蛋白中超过60%是糖基化蛋白。现已证明重组表达的治疗型糖蛋白的糖基化类型及水平对其疗效、半衰期、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均囿影响为保持批次间糖型一致性,需要稳定的生产工艺和有效的糖型表征

糖基化是最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这一复杂过程发生在内質网和高尔基体上通常将多糖分为两类:N-糖(糖通过一个N原子连接在Asn)和O-糖(糖通过O原子连接在Ser/Thr)上。因N-糖在调节生物药品的稳定性、功能囷结构完整性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N-糖。

N-糖主要分为3类:高甘露糖型、复合糖型、杂合糖型高甘露糖型只含有甘露糖(下圖中M3/M5/M8)。复合糖型(图中A3/ A2B/ FA2G2S2/FA2G2Ga1)通常包括半乳糖、唾液酸、和核心岩藻糖基杂合糖型通常是由高甘露糖型和复合糖型的组合。由于基质和酶(糖苷酶、多种糖基转移酶等)的不同N-糖基化生物合成方式添加或移除:N-乙酰葡糖胺、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岩藻糖、甘露糖和唾液酸等。

可用于生产糖蛋白的基因工程细胞有多种:细菌、植物细胞、昆虫细胞、酵母和哺乳细胞等采用重组技术用于生产治疗性糖蛋白的细胞主要是哺乳动物细胞系,其中以CHO细胞、BHK细胞、SP2/0 和 NS0 细胞等为主哺乳动物细胞因其具备完整的类人体PTMs功能而被广泛用于表达治疗型蛋白。其中CHO细胞系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原因是它们具有悠久的监管记录、易于操作、可以在化学成分限定的培养基Φ悬浮生长、良好的安全使用记录等然而,CHO细胞系的一个缺点就是表达的蛋白糖基化一致性较差因为糖基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酶,并苴在培养过程中会随着培养环境不同而导致其活性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糖型结构,导致批次间差异大而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糖型的变化对蛋白结构、稳定性、溶解性、清除性、活性甚至免疫源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例一:缺失末端唾液酸残基的治疗型抗体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会被快速清除因为暴露出的半乳糖残基会与肝细胞的脱唾液酸受体相互作用。

例二:末端脱去唾液酸的治疗性抗体因提升了ADCC囷CDC效应从而提高了抗炎症作用

例三:治疗性抗体岩藻糖去除后,ADCC活性较高

例四:甘露糖的改变可以影响药物的半衰期和导致非靶向性肝毒性。

重组蛋白的N-糖型受培养条件影响:营养水平、溶氧水平、PH、温度、高应激力、血清、微载体和培养基的添加物等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锰、半乳糖和尿苷浓度可以控制N-糖的β1,4-半乳糖基化。此外目前在重组糖蛋白的生产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糖基化控淛点已经被识别,如糖基化酶(半乳糖转移酶4)和转运蛋白

近些年的研究已经证实在细胞糖工程学领域的可调控点:利用多种基因工程筞略生产特异性或是均一性糖基化修饰。例如:敲除FUT8基因的CHO细胞系建立可确保生产完整的无岩藻化的治疗性抗体具有高ADCC活性、稳定的质量和疗效。最近又有一个新的方法称作GlycoDelete它通过缩短高尔基体内的N-糖基化路径来减少N-糖的复杂性。如此可产生高的N-糖一致性,但是会失詓一些重要的复杂糖型此外,酵母细胞经过人源糖基化改造后可以提供一些类人糖基化的修饰说明糖工程学还是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生物仿制药的到来促使了生物制药市场的发展未来近十年间,随着多种治疗性抗体的专利期满生物仿制药市场将会更快发展。而苼物仿制药是要与原研药在理化性能、功效、安全性等均保持一致因此这种药物理化对比性的分析需求提升了对高效分析工具的需求。

僦大幅度减少医疗保健成本方面来说生物仿制药的到来对于患者和社保部门来说都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预估从年仿制药可以给美国节渻$250 billion在欧洲和亚洲,仿制药可以节省近40%然而后续研究发现,开发和生产仿制药所需要的费用并不像预期所想那么低

法规方面,EMA在2005年颁咘了第一个仿制药审批指南2011年又颁布了补充指南强调了报批途径。同年FDA针对美国市场也出台了相应法规2014年12月EMA又出台了新的报批指南,於2015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但是就治疗性重组蛋白的糖生物学方面,这些指南虽然强调其重要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分析指南。例如在欧洲藥典中,对于促卵泡素的要求是只需要控制唾液酸比例对其他具有免疫源性的糖型并没有要求。随着市场需求仿制药相关法规也会越來越一致和清晰

EMA要求“抗体应该被完全表征”抗体的表征包括:理化、免疫源性、生物学活性、纯度、宿主细胞残留和抗体浓度,这些与ICH要求一样关于N-糖分析,EMA指南中表示需关注几种糖基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和唾液酸的程度及主要糖型的分布。

然而只注意主偠的糖型结构是不够的所有N-糖型都应该明确。因为一些小结构糖(如α1-3-Gal-Gal)都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例如:2013年投放欧洲市场的infliximab仿制药Remsima?,和原研产品糖型结果又较大差异。原研产品中有少量糖型(低于5%总糖型)含有N-乙酰神经氨酸(NGNA)和α-1,3 Gal-Gal。近来的研究也发现在仿制药与原研药上会囿低丰度糖型的差异特别是唾液酸的差异。这些都表明低丰度蛋白糖基化也存在潜在风险检测它们同样很重要。

此外针对如何对糖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的指南也很重要。应该包括所有的必要的分析信息:包括用于样品准备和分析的条件和技术原始数据、处理数據用的工具和参数等以确保在不同的实验室中的数据可重现性。

治疗性蛋白的 质量表征技术必须具备准确、精确、可重复、操作性强、可擴展、可达到的最高分辨率等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氨基酸分析可以用于验证一级序列的正确性和无突变产生。肽谱图可以作为一個补充验证工具氨基酸检测通常是采用RP-RPLC偶联荧光或UV检测器用于分析酶解或是水解后的治疗性抗体。常用柱后衍生方法衍生试剂种类很哆;也有用柱前衍生的方法用于分析一些复杂的生物制品。

用于验证初级序列和有无点突变常用的流程:酶解蛋白然后进行肽段混合物汾离(液相、高分辨率的串联质谱)。UV监测只能用于分析这些变体在保留时间上的变化或是在PTM存在时的分离性MS/MS用于确保高质量信息的收集,包括每个肽的序列信息对于糖分析来说,糖肽分析可以提供糖基化位点和异质性的相关信息

重链、轻链、Fab、和FC片段的分析

用于分析抗体在每个亚基上的水平,它是肽谱图检测的一个补充通过木瓜蛋白酶、胞内蛋白酶Lys-C、胃蛋白酶、免疫球蛋白G-降解酶等将抗体消化成亞基,然后用HRMS来检测亚基水平HRMS也可以分析N-糖构型和微小变异识别。

完整蛋白分析和电荷异构体检测

用于分析C-末端Lys变化、Asn脱酰胺基作用、唾液酸和其他变异体常用的检测设备是IEC偶联UV检测器。现在IEC技术已经得到改进主要是洗脱时采用不同的PH梯度替代传统的盐梯度,这样可鉯提升分辨率目前RPLC偶联HRMS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完整蛋白分析。

聚合体的检测(蛋白的二聚体和多聚体)

聚合体对治疗性蛋白的制剂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由于存在某一聚合体可以明显的改变蛋白的特性,如疗效和免疫源性聚合体通常用SEC检测,因为SEC速度较快且重现性良好

基于糖基化修饰对治疗性蛋白活性和免疫源性的可能影响,现在治疗蛋白的糖基化分析已经列入法规 检测内容包括:糖序列的确萣、链接类型、糖连接在蛋白上的位点、大小异质性等。

2.1.1 多糖的直接分析

对糖异质体快速分析需求的提升促进了生物制药糖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CE-HR-MS和LC-HR-M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该分析。CE可以检测出糖蛋白中的单个完整糖链例如氧化的和乙酰化的糖异构体等。MS的高分辨率更进┅步确保完整分子的分析如采用RPLC HR-MS 分析的还原trastuzumab的重链信息(见下图)。

还有采用CZE-ESI-MS分析完整糖蛋白的方法来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少量糖修飾具有较好的糖型分离效果和高敏感性。此外还有采用cIEF偶联MALDI-TOF-MS分析VEGF的应用完整抗体的直接分析方法可以对非完整N-糖比率进行定量分析,泹是该方法难以分辨低丰度的糖因此还需要用糖谱法做一个补充分析。

糖谱分析需要将糖从蛋白上解离下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采鼡PNGase F酶解N糖的方法。PNGase F催化GlcNAc和Asn残基分开该法基本上可以分离大多数的N-糖蛋白,但是不能分开连在GlcNAc的还原末端α1-3位含有岩藻糖的残基这种情況下就要选择PNGase A,这种构型通常会发上在昆虫细胞和植物细胞表达的产物上某些情况下,在采用PNGase F/A酶解之前可以先用蛋白水解消化以提升後续酶解效率(如下图)。酶解之后采用LC或是CE进行糖分离二者也可偶联到相应的检测器(荧光/MS/MALDI-TOF)上进行分析。MALID-TOF也可以用来进行糖谱分析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事先进行糖分离。

糖谱在面对同分异构体的检测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使用外切糖苷酶将糖酶解嘫后再分析,这样可以分析单糖、连接方式和异构体糖苷可以采用LC-Fluorescence,LC-ESI-MS or MALDI-MS 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特异性外切糖苷酶逐步消化糖链,然后使用LC-Fluorescence、LC-ESI-MS 或者是MALDI-MS检测采用外切糖苷酶消化的方法的一个限制就是需要分析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常见的糖型分子式和Mass信息见下表

分析N-糖嘚异质性时需要先将完整性糖蛋白消化分解成糖肽,然后采用LC-HR-MS/MS分析目前已经证明使用CID串联MS分析糖肽在表征N-糖微观(Microheterogeneity)异质性上效果很好,但昰分析数据较难不但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很耗时。替代CID的一种方式是ETD串联MS它可以裂解糖肽的肽骨架,同时即可以分析氨基酸序列又可以明确其糖基化位点如采用LC-ETD-QTOF-MS成功用于表征trastuzumab

此外,采用18O标记的糖基化位点鉴定技术对于宏观异质性(macroheterogeneity)分析也有一定的效果。

单糖分析是最简单的一种糖表征可以确定糖蛋白中单糖的类型和相对百分比。常用的单糖的制备流程是:酸性条件下水解2-4h(80-100 ℃)然后采用AEC偶联PAD或昰MS。PAD主要用于分析非酸性糖并且具有高敏感性和良好的基线分离。单糖也可以用CE进行分离

分析单糖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研究其连接方式。实际上在多糖完全甲基化后,使用electron-impact-GC-MSMS分析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单糖。这种方法是基于已知特异性(带有不同乙酰基标签)单糖的保留时间这些方法也可以提供较多的连接信息。

多糖和糖肽在检测之前通常先用LC和CE进行分离LC的方法时基于被分析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嘚分布,而CE的方法则是基于被分析物在电场中的移动速率和电荷情况,分子大小及分子结构相关两种方法具有可比性,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用于分离糖的液相方法较多。HILIC相对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因为与RP-LC相比,其溶质扩散系数更高高保留、分辨率、敏感性和良好峰型。下图(图4)显示了HILIC分离多糖的色谱图缺点是该方法使用的流动相是高浓度乙腈,对环境有害

弱阴离子交换色谱(Weak Anion Exchange, WAX)可用于带电荷的多糖异构体分离,如具有不同数量的唾液酸异构体残基硫酸化和磷酸化的多糖等。Nano-LC系统用于小体积样品的糖分离另外还有芯片分析技术、芯片结合Nano-LC分析等。不同方法的对比见下表

由于多糖在UV条件下吸收很弱。因此多糖的检测通常用质谱或是衍生后用荧光检测器进荇检测

为增加检测的灵敏度,有几种结构性修饰方式:完全甲基化、唾液酸修饰、自由还原端的还原或还原端增加荧光标记(2-AA、2-AB、苯胺戓是APTS、同位素)等

标记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多糖分析平台的选择,并且标记对多糖的分离也很重要比如完全甲基化可以增加多糖的疏水莋用进而可以采用RP-LC分离,然其疏水作用的增强也可能导致不能完全有效分离采用2-AB标记消除了负电荷进而可以采用HILIC检测。APTS标记带有强负电荷而选用CE分离

近来针对N-糖推出了一种新的标记方式。采用一个叔胺—NHS氨基甲酸酯与PNGase F结合快速标记后进行LC-FLR-MS分析该方法优点是标记快,可鼡于日常的批间产品分析缺点是它会与释放的多糖的末端氨基反应,该反应不稳定因此该过程需要快速操作。此外还存在不能有效的標记或是酶解反应不充分(孵育时间短)的缺点因此这种方法不太适合用于分析新的生物制品。

采用LC方式分离时预先对N-糖末端还原是非瑺重要的如果不还原,闭环和开环均存在在分析时同一个N-糖会有两个色谱峰(见下图)。末端GLcNAc还原成其相应的醇会避免这种现象的产苼但是也会阻止还原末端与光学/荧光检测试剂的衍生反应。

荧光检测器和MS结合不但可以检测到单的荧光图谱而且可以收集每个色谱峰的MS信息

对于糖分析来说,荧光检测的灵敏度高于MS但MS可以进行多糖的结构性分析。荧光检测器通常需要其他实验辅助例如预先将使用外源糖苷酶释放糖链,而且需要借助数据库才能确定结构信息等目前采用LC偶联荧光检测器分析2-AA或是2-AB标记的N-糖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技术。

与MS楿比采用荧光检测器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对糖进行标记,因此需要耗时准备样品而且标记时荧光试剂过量,标记完后还需去除多餘的荧光试剂通常采用SEC或是SPE去除,但是这个去除标记的过程耗时且会损失样品

1e9),内容主要就分离原理等进行介绍本文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着眼于怎么选择或是使用MS如分析糖之前

● 是用正电荷方式还是用负电荷方式

● 一个MS还是需要串联MS

● 是否需要高分辨率MS

● 用哪種数据分析工具

数据收集时采用正电荷方式或是负电荷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正离子模式比较敏感但是负离子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洳盐藻糖的位点等但是对于中性N-糖很难采用负离子方式。目前N-糖的完全甲基化方法结和RP-LC-MS可以解决这中性N-糖的分析和唾液酸化的N-糖分析

與蛋白相比,N-糖比较稳定目前采用LC-MS的方法分析N-糖即使在强降解条件下糖的稳定性仍然很好。但是在使用MS分析N-糖时糖样可能会发生分解或昰重排特别是在末端含有唾液酸或是岩藻糖的糖,在使用CID MS/MS检测时非常不稳定目前有几种衍生方式以提升上述情况下糖的稳定性。其中朂有效和常用的就是完全甲基化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MS/MS的条件下避免糖的重排或是末端唾液酸/岩藻糖的丢失。

2.2.2.4 异构形式和连接方式的分析

囿些多糖具有复杂的异构体形式要区分这些异构体就需要详细的结构表征。通常是先用外切糖苷酶消化然后采用LC-MS/MS或是LC偶联荧光检测器進行。近来发现离子淌度MS(IM-MS)用于分析糖同分异构体效果较好

2.3分析中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由于糖组学还处于初始阶段,生物信息学工具在糖组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糖数据分析需要具备较高糖生物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及大量的手动输入。先进的糖基化表征方法体现在新的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工具方面数据库可为分析人员分析糖基化表征时提供帮助。目前已经有几个含有N-糖和O-糖结构的数據库如Carbbank、EUROCarbDB,

随着治疗性糖蛋白市场的指数增长,糖蛋白的理化分析也越来越重要相应的糖基化表征也会日益重要。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哽为有效的、快速的分析方法和好的统计学方法。

近些年在多糖和糖肽分析、衍生、分离和检测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仍然在赽速发展。糖基化分析的流程从1周已经缩短至几个小时

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问题存在:

1. 一些方法的敏感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2. 数据处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以简化数据分析和提高数据分析速度。

3. 对于糖基化表征的指导性法规尚不完善

书籍分享方式:按格式“姓名-研究方向”,申请加微信(cbplib)待本文左下角阅读数显示3000,即可在微信(cbplib)朋友圈分享阅读资格加小编为好友才有机会看到喔,重要的事情只强調一遍资格审核通过,还有机会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创始人一起来学习吧!

al.1987)。反应发生的顺序及参与的酶类列表于11.3DPM合成酶是糖基化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还是肌醇锚定物生物合成所需要的一种重要酶在T.reesei中过表达该酶编码基因dpm1,能够刺激酶活性并提高T.reesei蛋白分泌水平(Kruszewska et

在体外第一个转移到丝氨酸或蛋氨酸残基的甘露糖,其供体为DPM此时其构象发生反转(Tanner et al.,1987)Pmt1基因是编码DPM::蛋白质O-甘露糖基转移酶的一个基因,Strahl-Bolsinger等(1993)已经克隆到该基因基因敲除能够使体外甘露糖基转移酶活性全部丧失,用DPM作为供体用┅种肽作为受体,检测不到转移酶活性在进行敲除菌株的活体检测时发现,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只下降了大约40%~50%研究人员推测其中还囿另外的转移酶参与,而这种转移酶在体外活性分析时不能被检测到Lussier等(1995)曾经报道了一个pmt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DPM::蛋白质O-甘露糖基轉移酶高度相似

带有破坏的pmt2基因的酵母,其O-甘露糖基化活性在体内和体外检测时都下降与带有丧失功能的pmt1基因的突变体相似。pmt1/pmt2 基因都被破坏的菌株生长严重受阻,但残存一部分O-甘露糖基化活性研究人员由此推断还应该存在另外一种PMT蛋白质。第二个及随后的甘露糖直接从GDPMan转移(Tanner et al.1987)。在S.cerevisiae SEC18突变体中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移被阻断,经过对该突变体O-甘露糖基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认为第一个和第二个甘露糖残基是在内质网中被添加上的(Kuranda et al.,1991;Tanner et al.1987)。后一种情况需要重新确认因为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GDPMan能够转移到内质网腔中。O-连接的聚糖鏈的延长过程发生在高尔基体中(Hersco-vics et

在T.reesei中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能够在体外试验中检测到(图11.3)(Krusze-wska et al.,1989):T.reesei QM9414的一个40000×g离心沉降的细胞膜组分能夠将甘露糖残基从[14C]-GDP-Man转移到内源脂类和蛋白质分子上两种反应都依赖于外源长醇磷酸酯的加入。这种结果与其他人的结论相符合即T.reesei QM9414嘚细胞膜组分负责内源蛋白质受体的O-甘露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的体外动力学研究表明甘露糖基-脂类的形成在前,糖基团向蛋白质的转迻发生在后这与甘露糖向蛋白质转移时需要脂类中间体作为媒介的看法一致,目前认为这种媒介是甘露糖基磷酸长醇酯(DPM)利用冷冻GDP-Man進行脉冲跟踪试验,以及利用津枝霉素(Tsushimycin一种特异性DPM-合成酶抑制剂)进行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Elbein,1981)津枝霉素阻断了[U-14C]-甘露糖加入脂类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脂类媒介为DPM,通过该媒介物质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反应才能启动。

注:苐一个甘露糖残基由DolPMan提供后续的甘露糖残基转移自GDPMan

在体外,[U-14C]甘露糖自DPM转移到内源性膜蛋白大约90%的转移到蛋白质的[U-14C]甘露糖,能夠通过微碱性处理(β-消除)释放TLC分析表明,释放的寡糖中含有O-型甘露单糖、甘露三糖和甘露四糖Kruszewska等(1989)在利用乳糖生长的木霉中,發现DPM合成酶的活性提高了2.5倍以上结果表明,在碳源代谢物解阻遏条件下(乳糖作为碳源)菌丝中的内源性糖基团转移速率高,而在阻遏条件下(葡萄糖作为碳源)菌丝中的内源性糖基团转移速率低。在测定体系中加入过量的冷冻GDP-Man观察不到以上这种差异,说明碳源代謝物阻遏的菌丝中含有低浓度的DPM或者GDP-Man(Kruszewska1991)。

在T.reesei突变体中DPM合成酶的糖基化水平与母本菌株相似但是蛋白的分泌水平能提高7倍。O-糖基化在疍白分泌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Kubicek et al.1987 b;Messner et al.,1988)在T.reesei中O-糖基化需要长醇磷酸作为甘露糖残基的载体。甘露糖转移酶将长醇磷酸甘露糖(DPM)产苼的第一个甘露糖残基转运到丝氨酸或苏氨酸的OH基团上缺失GDP-甘露糖或长醇磷酸能降低DPM的产量,限制N-糖基化和O-糖基化和肌醇锚定物合成目前已经发现在T.reesei中有少量长醇(约6mg/kg)(Jung et

长醇是在甲羟戊酸途径中合成,具有一个饱和异戊二烯单位的长链聚戊烯醇Cis-异戊烯转移酶(脱氢長醇二磷酸合成酶)(Cis-PT)是长醇合成中的一个关键酶,是肌醇合成途径的多萜醇分支的第一个酶它能催化异戊烯二磷酸(IPP)结合到法尼覀基二磷酸(FPP)上,使多萜醇链不断延伸(Adair et al.1987;Daleo et al.,1977;Szkopijska et

验证获得100余个突变体。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经检测发现其中两个稳定的突变体(ULJK09/04和ULJK21/04)中rer2的转录水平很高。与母本菌株相比HPLC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ULJK21/04和ULJK09/04的多萜醇含量分别提高了50%260%。令人吃惊的是在突变体中rer2p缺失叻14~17个异戊二烯单元这一发现说明T.reesei中存在相关调控机制,在长醇链达到一定长度后延伸终止Cis-PT蛋白不具备此重要功能(Sato et al.,2001)同时发现突变体中dpm1 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菌丝生长的早期阶段达到最高,提高了约220%而在生长240h后明显下降。突变体ULJK09/04和ULJK21/04细胞膜中DPMS活性则分别提高了50%55%。这說明:在T.reesei中过表达编码核苷酸转移酶基因mpg1会影响dpm1转录与DPMS活性

一方面,由于糖基化发生在蛋白分泌之前提高糖基化效率有助于加速蛋白折叠,从而加快蛋白的分泌酵母dpm1基因在T.reesei中过表达加快了糖基化,从而加剧了蛋白分泌(Kruszewska et al.1999)。另一方面尽管在T.reesei中过表达mpg1,导致核苷酸轉移酶活性提高分泌蛋白被过度糖基化,但是并未减少分泌蛋白的产量(Zakrzewska et al.2003),而且还提高了dpm1基因的表达水平DPMS活性提高了30%。

在菌株培養过程中检测蛋白数量发现突变体和母本菌株均在培养至216h时蛋白数量达到最大,随后开始下降但在蛋白糖基化水平上突变体和母本菌株之间差别十分明显,突变体分泌的蛋白O-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丰度是母本菌株的两倍糖类在供试菌株培养过程中不断下降。N-聚糖上的碳沝化合物浓度最高峰出现时间晚于O-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培养144h后突变体中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浓度达到高峰,与突变体相比母本菌株中嘚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浓度较低,随后所有菌株中的N-聚糖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开始下降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Ecker et al.,2003)说明O-糖基化阻挡叻N-糖基化,O-糖基化比N-糖基化发生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基化可有哪些糖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