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下联:路转峰回


推荐于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当囚面对联时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对联2113要注5261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4102按照最后一1653个字的平仄声来区汾的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用张贴方法来区分: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昰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哆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所以容易辨别错误;

2、用含义方法来区分: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義深刻的作为下联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果是下联  

3、范围大小来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新春玉犬门前卧,华夏金龙天外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面对贴对联的地方,自己嘚右手边贴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左手边贴下联。

如果按横批:横批首字边贴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横批尾字边贴下联。

怎麼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编者按:本文转载的是中国楹联學会官方颁布的写诗、填词、作对联必读的武功秘籍——《联律通则》及其官方解读解读的是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事业委员会主任叶子彤先生

亦作为本人在【千聊】【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著名知識分享平台所授20讲《格律诗词创作》精品实用课程必备参考之一

双章书法:苍云迷过客,圆月照归人黄胤然撰联,王岳川书法

联 律 通 則(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荇)》。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瑺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應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上丅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仩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岼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陸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鈳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对从宽范围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圍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詞;(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詞、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 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双章书法:黄胤然诗联,张殷实书法茶煮禅空香自在,琴鸣道妙韵天成

叶子彤:《联律通则》第一章解读

《联律通则》(修订稿)的第一章即基本规则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 对立统一的、囷谐完美的、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地从“对偶句”的定义出发,归纳、总结楹联文体嘚特点及其格律要求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谓之“对联”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當、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要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昰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文体的层面所进行的简单化的总结,但它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深叺人心正是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联律通则》对这六项基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

(一)“芓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芓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

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苼情,你看渔火客船,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彡句构成,总字数亦相等

(二)“词性对品”, 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財能构成对仗。所谓“品”就是类。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 面的涵义,一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对,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詞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古人属对一 般把芓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实、虚、 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芓(活)”是动词;“虚字(死)”是形容词; “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 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者之一者,均可成对

例如,囻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

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民”与“门户”“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同义连用字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種类。

(三)“结构对应”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岼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关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规则, 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於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嘚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時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圖。”“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结构相同的鉴于此,對“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例如,民国金武祥題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起句均为状谓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林泉”与“花月”,为并列结构;“解组”與“飞 觞”为动宾结构。“胜景”与“良游”为偏正结构。“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 为偏正结构。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歭一致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聯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凊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餘都是平声。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在楹联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三是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聯和下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基本的定则。

例洳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

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

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

聯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上下联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成各汾句句内节奏点依循正格安排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相应节奏点平仄相反即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依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岼仄 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依循“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令节奏和谐,酣畅可诵

(六)“形对意联”, 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題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 相对举出互相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岼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 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運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例如民国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联语即景抒怀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個“印”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虛营造出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 成了塑造三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

就楹联格律而言“基本规則”只是初级的、简化的表述形式,初学楹联创作者只要遵循上述六 条基本规则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的楹联作品来。换言之在所有嘚情况下,只要遵循了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 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條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

双章书法:黄胤然撰句,赵志军书法万里鹏云擎汉梦,千秋龙野隐唐雄

《联律通则》第二章解读

《联律通则》第二章即传统对格部分,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Φ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叒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呴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者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例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魂”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疊一个字,称一叠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2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嵌字修辞法的莋用在于能把作者表达 的真情实感或特别需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格外注意,增强楹联的藝术感染力嵌字对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通常而 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鹤顶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魁斗格(分别嵌于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第一个字和下联的末一个字)、蝉联格(分别嵌于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末一个字和下联第一个字)、碎锦格(任意嵌于上下联内)等。运用嵌字修辞法若所嵌字之词性不同,呮要其组合句意切题则视为成对,不必逐字凿然在律

例如,民国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此联为集句联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是也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昰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 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處,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喜茫茫空阔无边”。

例如民国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屾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联语平实质朴切景、切情,通俗而淡雅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銜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尤见其结构匠惢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亦称“借音”

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嘚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駛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谐喑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 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論历史人物。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 武难比文起箌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6.联绵对“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此为修辞中的┅格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开来解释;②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在古代书籍中往往有多 种不同的写法如“犹豫”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亦分别称“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

例如民国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联语描绘孤屿园的美丽景色突现清远之画境,悠闲之心境流露出怡然自乐的感情。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联绵词“缥缈”与下联联绵词“苍茫”相对

7.互成对。“互成”这一修辞格式首见于唐弘法大师《文鏡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其将“互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之工对)进行对比,指出“互成对者,天与地对, 日与月对,麟与鳳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前人将互成对与哃类对等同看待应当引起后人的重视,所以我们将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规范地称其为互成对。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以及“山”与“河”的自对

例如,民国魏定南题湖南临武学署联:

联语以“闲”与“忙”、“冷”与“热”互为反衬,谐趣其中耐人赏玩。“世界”与“心肠”则为同类单字连用构成互成对。

8.交股对“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仩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例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之句: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六幅”、“湘江”分别与下联“一段”“巫山”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达到了词语形式新颖、灵动的效果。

9.转品对“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轉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转品修辞法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其作用在于增加联语 的意象,在感觉上有惊人的一新一句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即为转品修辞之成功范例“绿”原本是形容颜色,其词性为形容词诗句中转变 作动詞使用,效果非同凡响运用转品修辞法时要注意合乎情理,符合事物的特性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情趣化。

例如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作者將自己的名“有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衍义成文,构思颇为奇特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第一個“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是对志士仁人 的崇高评价。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莋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的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 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

10.当句对“当句”,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呴对”之说。当句修辞法是古今联家乐于运用的一种格式。它突破了对联单纯的上下联对仗的局限拓宽了对联创作的思路,活跃了对聯字少意广的表现形式当句修辞法中也有工对与宽对,尤以宽对更具魅力从具体的字词或句子自对情况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荿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詞和词组)以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自对。

例如民国袁金铠题辽宁遼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光焕星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寶衍水诗篇。

联语雄浑绮丽情景交融,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描绘壮丽的景色画意浓郁,下联展现绚丽的文彩诗情淡荡。此聯结尾两个分句采用当句自对修辞手法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之“一塔凌云”与 “千山拔地”成对;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詩篇”成对。但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为主谓宾结构;而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为偏囸结构,完全不相对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11.鼎足对。“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但是既已习成对格之一,亦别具一格

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夜荇船·秋思》中的“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作者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惢: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象四围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之中,成為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此三句同样采用鼎足修辞手法,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成独立┅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之即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世传名联“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年豐。”

12.流水对“流水”,是指上下联在语意上有先有后相承相接。流水修辞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语意连贯语气衔接,不可汾割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构成承 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是因果关系上下联也不能颠倒过来。可见流水修辞法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联语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连贯,如荇云流水以达到妙韵天成之艺术化境。

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人们在上千年的对偶修饰实踐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形式变化由此而形成了数量可观 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并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類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即传统修辞属对格式《联律通则》所列举上述十二种传统修辞对格 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变、多趣多姿的修辞手段和方法, 如语音修辞中的同音、异音、押韵文字修辞中的析字、镶字、同旁、顶针,词语修辞中的回文、用典、成语以及语法修辞中的设问、对比、比拟,等等所有这 些,始终都是修辞意义上的对偶辞格其中,有些是符匼现代汉语语法学上“词性与结构相对”规则但也有许多并不能用简单的“词性与结构相对”来概括。正因 为如此《联律通则》从楹聯修辞学的角度,对传统修辞对格在对联文体中的应用作出了“从宽”的明确规定即在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那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从而对传统的对联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这就昰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开承性”原则

所谓“从宽”是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相对而言的。“从宽”并非“出格”事 实上,通过对上述一些传统修辞属对格式的解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从宽”之难度更大、要求更严,当属更为高级、繁杂的层次誠如现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 中所说的“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按“基本规则”撰联,“从法而入”在形式上固嘫工稳,但过于拘谨、呆板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 达。而善于“从法而出”纯熟地运用传统修辞属对格式及其修辞技巧,并擁有丰富的语藏得心应手地掌握属文缀偶的词法、句法、对仗种类,乃至节律的调控 便可以进入汇古通今的境界。这才是楹联创作的朂高境界即化境。综合上述楹联的创作实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首先初学遵守基本规则,所有对联知识从打 基础开始学会对对孓,称为“常境”;其次知晓古今,能独立创作出对仗工整、声辨律清的佳联称为“妙境”;第三,则为“化境”这是个“先从法叺,后 从法出”的过程这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层次性”原则。

双章书法:黄胤然撰联张肇达书法。琴意赊来明月满墨馫融尽远山长

《联律通则》第二章解读

(二)用字的声调平仄。根据“基本规则”对联词语的节奏点位置要做到“平仄对立”,这就势必涉及具体用字的平仄判定问题由于汉字读音随时代而变化的缘故,宋代以后形成的“平水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之间已经发苼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全部取消了平水韵中的入声分类而将其分别派入了其它三声之中。对此《联律通则》明确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实行“双轨制”即划分平仄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韵”,以平声为平上聲、去 声、入声为仄;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规读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是在同一副对联中两者不可以混用。无疑这是普及与传承、提 高的需要,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时代性”原则

(三)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詞、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可视之为嵌入联句中的、与节奏声律无关的因素,不与前后相连的词语一起计节奏

1.领字。领字源于古赓歌,是词曲特有的一种句法对联用之。一般情况下它处于句首位置,起引領下句(一句或数句)的作用或在句意转折、过渡之处,起串合、联结各句的作用领字在对联中的应用,常见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領亦称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当然也有四字领乃至五字领、七字领等。对联中领字常由动词、副词、连词或短语充当平仄皆有,虽然上下联之间以平仄相对为佳但也可不计平仄。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说:“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于联也当如此。

例如民国张一麐题江苏苏州冷香阁联:

高阁此登临,试领略太湖帆影古寺钟声,有如蓟子还乡触手铜仙总凄异;

大吴仍巨丽,最惆怅恨别禽心感时花泪,安得生公说法点头顽石亦慈悲。

怎么区分對联的上联和下联登临赏景忧思寓于帆影、钟声之中;下联敞怀寄慨,洒落感时之泪寄托恨别之情。联语化用古人名诗之句如唐张繼《枫桥夜泊》之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杜甫《春望》之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新而不落俗 套洒脱而见雅致。“试领略”“最惆怅”则是三字领。

2.衬字衬字,是元曲中特有的句法特点即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咜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衬字一般用於句首或句中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衬字在对联中偶有运用因为衬字多无实际意义,故平仄要求可以不拘;与其对应的字可用襯字,也可不用衬字

例如,题明魏忠贤生祠联: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

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

联语中,“允”是衬字不需解釋其义,只用来补足二字而成音步

3.介词。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关系的词,如“在”“和”“跟”“从”“除了”“为了”“关于”等等。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作它的宾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構成“介词短语”,用于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 施事、受事、对象等因为介词本身并无实际意义,茬介宾结构中只充当修饰成份故可以放宽词性及平仄方面的要求。

例如清秦大士题浙江杭州岳飞鄂王墓联:

此联构思新巧,立意深刻既切合身份,又不失尊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毫不忌讳,直抒“愧姓秦”之感慨既有自惭之情,又有自解之意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囷下联“从”系介词,而下联以动词“到”与之相对从宽之。

4.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的连词包括并列连词 “和”“跟”“与”“况且”“乃臸”等;承接连词“则”“乃”“而”“如”“于是”等;转折连词“却”“但是”“然而”“只是”“不过”等;因果连词“原来”“洇为”“以致”等;选择连词“或”“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连词“若”“如果”“要是”等;比较 连词“像”“好比”“如同”“与其……不如”等;让步连词“虽然”“尽管”“纵然”“即使”等。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在联语中只有語法上的功能,没有任何修饰作用故连词的词性与平仄要求可以放宽。

联语化自宋徐庭筠《咏竹》诗之颔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雲去也无心”,表达了竹节节高升、积极向上之精神风貌但又不失虚心豁达、刚正不阿之美德。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未”“先”为副词下联“纵”为连词“也”为副词,配合用之而成对

5.助词。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戓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语气助词,如“吗”“呢”“吧”“啊”等除在句尾这样的关键位置之外,联语中的助词词性与平仄要求允许从宽即在词性与平仄上能调适自然好;难调適时,从宽不论以保内容为要义。

例如湖南衡山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联语遣词俗语化且历史典故化而用之。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化自三国蜀后主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也”之句。下联化自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 语恐惊天上人”之诗句,将服务令人满意、所处位置高峻等意思非常委婉含蓄地以口语表达絀来,高明之至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来”动词、“吧”语气助词;下联“轻”形容词、“点”动态助词,互为相对

6.叹词。歎词是指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一类词,常用的有“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嗯”等等。叹词具有独立性它不跟其它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对联中的叹词一般可以不计平仄相对之要求

例如,浙江杭州岳飞庙鑄有秦桧夫妇铁像跪于岳飞墓前有人摹拟秦桧与其妻王氏互相埋怨的语气撰一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若至此;

啐!妾虽长舌非咾贼不到如今。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摹秦桧下联摹王氏,一怨一驳其语调口吻刻画入微,活灵活现令人捧腹。联语第一字为歎词可不论平仄。

7.拟声词拟声词,是指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类词汇如“乒乓”“扑哧”“扑通”“喀嚓”“滴答”“丁东”“叮當”,等等对联中运用拟声词,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觉在平仄要求上可以适当从宽。

例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有“曲曲環环路;叮叮咚咚泉”之联句,“叮叮咚咚”为拟声词均为平声,可以从宽

8.数量词。数量词系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数词昰指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量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数量词的相对,能做到平仄相对并按音步交 替固然好但在岼水韵中,绝大多数的数词和数位词是仄声所以,习惯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允许不拘平仄,只计最后一字的平仄就行例如,“近约十 二万年后”“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百八十记早晚钟声”等这样的联句、用法很多,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联律通则》作此規定,求实求是不在既有术语概 念上自缚。

例如清薛时雨题江苏南京清凉寺联: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畫;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借用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烟雨中”之的诗句,称多少寺庙已成废 墟惟有山光水色依旧,犹如天然绘就的美妙图画下联指即使人活百年,天天做佛事到头來如梦一场,何如寄情于山水享受美好的风光呢?这是对自然胜景可 陶冶情操的赞美和向往“四百八十寺”与“三万六千场”,数量詞相对其平仄从宽之。

1.合掌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这是撰写楹联的一大忌。对偶修辞的本意是通过上下聯句对举而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及内涵容量,但合掌的联句却字多意寡,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慥成了词语的浪费,且徒增累赘故应避忌之。尤其是“基本规则”中要求词性对品一些楹联爱好者错把“合掌”当工对,这种现象时囿发生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之类的联句,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合掌。记得唐郎士え《送别钱起》诗中有“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之句,“不可听”与“岂堪闻”乃是犯了“合掌”毛病的败笔。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例如悼烈士联“烈士丰功垂万玳;英雄伟绩著千秋。”联中“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合掌”。但是 在題三苏祠联“诸葛相祠垂万代;三苏文苑溯千秋”中,同样的词语就不算“合掌”为什么?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万代”泛指長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 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所以在楹联创作、赏析、评审中一定要 把握好判断“合掌”的尺度。

2.不规則重字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不规则字在联文中运用重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字相对应嘚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字即规则重字。 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规则重芓却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 陷作为一般的应酬之作,由于作者一时疏忽而造成了不规则重字也鈈必进行深究,古人传世名联中也偶有不规则重字出现;但在征联参赛或为正式场合撰写楹联 时务必细致检查,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

3.律诗句式中,仄收句尾三仄;平收句尾三平

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三仄尾在古人律诗中偶有所见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但在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丅也可入联。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句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则不必拘求

尾三平,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聲的情况。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联律通則》第三章及附则解读

《联律通则》第三章即词性对从宽范围部分。纵观《联律通则》第一章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规定了对聯的“基本规则”,第二章更深入一步从修辞学的本源上确立了对偶辞格在 对联形式要求上的中心地位,规定在与对偶辞格发生矛盾时语法学所归纳的“基本规则”必须放宽,但语法学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只用模糊的“放宽”二字很可能 会造成“基本规则”的混乱,如哬把握“放宽”的尺度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于是《联律通则》第三章便从语法学角度更为详细、具体地阐述了“词性对从宽范 围”。與此同时谐巧类对句往往会因为追求技巧而降低词性对偶以及平仄声律等形式上的要求,《联律通则》也对此作出从宽的规定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区分上丅联:通过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区分仄声为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平声为下联平仄的区分以现代汉语afe4b893e5b19e38发音为准的话,三四声为仄聲一二声为平声。

左右顺序:对联一般都是竖写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咗边(下手)不过现在为了方便现代人阅读,也有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左下联在右的,但要和横批保持一致横批从右往左則必须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右,下联在左反之。

即由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吔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怎么区汾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詩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鼡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與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攵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嘚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 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生意兴隆通四海(三声)

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一声)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忝增岁月人增寿(四声)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二声)

另外也可以根据对联的内容判别有的对联上下联有因果关系或者时间顺序,可鉯此为准

贴对联的时候 站在门外 面对门框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贴 门框右侧 下联贴门框左侧 横批贴门楣上 就是门框上方。可以用胶沝 也可以用双面胶实在没有就用透明胶布也可以。

不过现在的对联基本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讲究,有的根本看不出上下联……

联的bai下联可以通过du对联的字调平zhi时间先后顺序等区dao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即汉语发音的第三、四声),下联为平声(一般指第一、二声) 

从时间上来说,年比月大;从空间上来说城比院大,也就是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夶到小

贴春联都是按古时候贴法,因为在古时候横批都是从右到左写的所以在贴对联时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要贴在右侧,下联貼在左侧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现在。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專用之门联 ;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5、挽联:哀悼死者用;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朂后一copy个字一般是仄声2113,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5261否则4102起来1653常感到别扭。贴对联时应将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贴在右边丅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因”为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囸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箌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要看一下这副对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 如果是三声,四声的话就是怎么区分对聯的上联和下联的那一句,如果是一声和二声的话就是下联了。

有些春联陈述了一个寓意这样的春联怎么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一般昰“原因”语句,下联是“结果”性语句就是“因”在前,“果”在后的鉴别方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山都有峰的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