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康巴卫视在线直播作家陈贵林的书《康巴阿木拉》

华西集团业务板块(点击了解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陈贵林到甘孜州系列工程检查指导工作
  & 7月15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陈贵林,副总经理孙前元,副总经理万晓林一行深入甘孜州系列工程检查指导工作。
&   8月9日康巴艺术节开幕在即,作为艺术节开幕式、闭幕式场馆的康定北门体育场项目已成为各界领导、甘孜群众非常关心的重点工程。在检查完施工现场的作业情况和施工进度后,陈贵林仔细询问了在剩余20天时间内的施工节点安排,并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确保8月9号康巴艺术节顺利举办;二是在此期间要将安全问题放于首要位置,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做好体育场安全使用的评估工作;四是精益求精,做好华西施工质量,特别是观感质量要抢在所有工作的前面,设计、消防应有验收合格记录;五是做好该项目“鲁班奖”申报工作,为华西今后在甘孜州的发展提供有力平台。
   &在甘孜州色达县洛若撤乡建镇工程, 陈贵林强调,项目部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政治影响力,充分考虑色达的气候等施工环境来安排好施工计划,要见缝插针、创造条件、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做好下一步的施工,协调好周围老百姓的关系,确保顺利完工。据了解,该工程9月30日前续建项目需完成100%,新建项目需完成90%。距工期节点只剩下两个半月,项目正处于施工高峰期,又时值雨季,项目部积极采取措施,每逢晴天,全体员工牺牲休息时间,采取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克服高原气候影响,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全力抢工。“康巴佐罗”之死
“康巴佐罗”之死
大凡看过“佐罗”电影的都为佐罗扶弱惩强、劫富济贫的侠客精神所感动。然而笔者今天在这里隐含的“康巴佐罗”却是一个无恶偶不作的反面人物。这个案件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康巴佐罗也带着罪恶之身命归黄泉,但如今重温这段历史,使我们受益非浅。
公元日下午,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的人们不断拥向道孚县政府招待所礼堂。这个只能容纳八百余人,平时很少有人去的地方,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好挤在礼堂的外的院坝里。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猜测着、议论着。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庭审后,甘孜州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的法官宣布审理结果。人们同时屏住呼吸……现宣判:“被告人降初罗布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审判员的话音刚落,全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激动了,全场沸腾了,不少的人流下了眼泪。八十多岁的扎西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握住法官的手,一次次重复着:“法律太公平了,像天一样公道。”
“杀人偿命”这是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守的观念,而杀人凶手仅仅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这是法律的判决吗?这样的判决公正吗?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年仅24岁的青孜,由于他的“勇敢”和膘悍;由于在多年来的历次“打架战斗”中的全面胜利;由于出入个体户的饭店不给一分钱;由于因打架被多次收审……这个中等身材、大胡子、长发、戴墨镜、身着草绿色兰博服的年轻“侠客”终于赢得”了“康巴佐罗”的称号,奠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这—天,他与藏校一学生发生了冲突。事后,他扮起了“佐罗”的角色:身背一杆双简猎枪,驾着摩托车,突然出现在藏校院内。在学校内加大马力绕了几圈后,把车停在学校操场中央大声喊道:“有种的出来。”然后朝天放了几枪,见没有人出来挡驾。便头一扬,驾着车飘然而去……
降初罗布,这个从丹巴来的外乡人、林业局的先进工作者、场团支部书记、局公安分局军械管理员,象是被命运故意安排他作为“康巴佐罗”表现“侠客”风度的配角。“康巴佐罗”的“行侠业绩”就这样一幕幕地拉开了:
-一手持藏刀的“康巴佐罗”在追赶一名“逃亡者”。“逃亡者”被追赶到一栋大搂二楼的阳台上。“康巴佐罗”一步步向“逃亡者”逼近……“逃亡者”看了看发亮的刺刀,回头朝阳台下看了一眼。“逃亡者”终于从阳台上跳了下去……这个“逃亡者”就是降初罗布;
——影剧院门前,围观着许多人。
“康巴佐罗”正在命令—名“怯弱者”当众下跪。“怯弱者”低声哀求道:“今天我和女朋友在一起,能不能给个面子,下次我跪一千次一万遍都行。”“不行,你再不跪我就要当着你女朋友的面扇你耳光了。”“怯弱者”慢慢跪在“康巴佐罗”的脚下。“康巴往罗”满意地说了声“这还差不多。”这个“怯弱者”就是降初罗布,他的女朋友,见他丢入现眼,不久和他分手了。
——车站门口,匆忙的行人被一声清脆的声响吸引住了。“康巴佐罗”举起右手朝一名可怜人的右脸扇去,一声清脆的响声后,他又送出左脸,。“康巴佐罗”反手又是一巴掌。又是一声清脆的响声……这个可怜人就是降初罗布。
“银幕”推到了
日。“佐罗”和他手下的一名“侠客”正在林业局一家小食店饮酒、划拳。傍晚时分,降初罗布去局里值夜班路经此地。当“佐罗”见到头戴礼帽的降初时,立即进入了“角色”。“佐罗”顺手摘掉他头上的礼帽戴上。说道:“把这顶帽子给我。”面对酒意正酣的“佐罗”,他不敢得罪他。便怯生生的回答道:“这项&
帽子已旧了,过几天我买顶新的给你。”
“过几天!”“佐罗”不高兴了。寻衅的眼睛直盯住他,“佐罗”把帽子从头上取下,放在屁股下面。这对一个藏族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耻辱。他再也忍不住了,走过去抓起自己的帽子使劲往外拉。这一个“放肆”的行为,对“佐罗”来说还是头一次遇到。
“佐罗”愤怒了,一把抓住降初罗布的领口,随手拿起一根独凳朝对方头上砸去。降初罗布用力挣脱“佐罗”的魔掌,从小食店门口逃了出去……
当众下跪、响亮的耳光、被迫跳楼、屁股下面的耻辱……
一桩桩、一幕幕无法咽下去的屈辱冲击着他的大脑。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不一时,他跑回单位取出了五六式冲锋枪,站在离小食店不远的空地上,对着“佐罗”高喊:“把我的帽子还给我!”这声音就像晴天霹需,彻底震怒了“佐罗”。他抓起一根凳子冲了出去。降初罗布朝天上鸣了几枪,警告他不要靠近。可是“佐罗”仍一米一米地朝降初罗布逼近。常言道,逼急的兔子要咬人。忍无可忍的降初罗向他打了一梭子。“佐罗”倒在了血泊中。
案发之后,降初罗布立即去公安局投案自首,把枪交给了公安干警。
法律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法律,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场悲剧给人们启示,在普法几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懂去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才产生了这种愚蠢的行动。这是永远值得我们深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篇小说:阿木拉(1)
阿 木 拉
(长篇小说)
&&&&&&&&&&&&&&&&&&&&&&&&&&&&&&&&&&&&&&&&&&&
自哥伦比亚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创了十六世纪大探险时代以来的几百年里,我们这颗行星渐渐显露出完整的面貌。而地球表面最高最大的陆地―――青藏高原的神秘帷幕,则是迟至上个世纪才被揭开。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支由英国人、美国人、荷兰人等三十人组成的探险队开进了古老的康巴高原。带队的是英国陆军退役军人威廉上校。
他们在康巴西部德格与白玉县交接处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山寨,它就是阿木拉。
阿木拉就坐落在珍贡嘎山的怀抱里,四周莽莽苍苍一大片冰峰雪岭,郁郁葱葱的青松和高山清泉,把整个寨子点缀的像一副活脱脱的山水画。
山寨在湛蓝的天宇,炽热的阳光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藏式房屋犹如一座座古朴的雕塑。
一条奔流的小河围绕着山寨,像一条吉祥的哈达,山寨背后的雪山恰似一把出鞘的宝刀守护着它的安宁。
带着草芬花香的风迎面吹来,仿佛一首悠扬的歌儿伴随着历史的沧桑走进众生的心怀。
这个美丽的山寨居住着一群与他们长相迥异的村民,青一色鹰勾鼻子,眉骨高耸,黄色头发,目光深邃并且高大强悍,身手敏捷,人称阿木拉汉子。
探险队的领头威廉对手下十分严厉,他以管理部队的方式来管理这支队伍。
其实到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们打着探险的旗号,实际上是专程到康巴高原勘察矿藏资源。
威廉把阿木拉和珍贡嘎山作为勘探矿藏的重点。在阿木拉建立宿营地,他们哪里知道这一住下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珍贡嘎山主峰如拔地耸天的玉柱,凌赠黝黑的峰巅卷起一团乌云血雾,显得神秘莫测,巍峨雄歭。它珍贡嘎山是当地人信奉的山神,山巅上飘扬的经番把这种庄严的气氛播撒到整个天空之中。
安营扎寨后威廉叫大伙分头上山探矿,探矿人员起早贪黑,踏遍了阿木拉一带的山山水水,他们在山上找到了金、银、铅锌、锂辉等矿,这些丰富的矿藏资源深深的吸引着这些贪婪的探险家。
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伴随他们的是许多离奇古怪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篇小说阿木拉(后记)
&&&&&&&&&&&&&&&&&&&&&&&
&&&&&&&&&&&&&&&&&&&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平时写点通讯报告文学还将就可以应付,但是写长篇小说我连想都没有想过。
写《阿木拉》一书完全出于偶然行为,原本想把收集的资料编写阿木拉传说,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但没有想到在报纸上连载了阿木拉的传说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4年我时任白玉县公安局长,当时为侦破一桩杀人案件去阿木拉村调查。
这是我第一次到阿木拉山寨,被这里的奇峰异石、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案侦组办完案子后,在我的提议下留下来在这里多住了些日子。
在与阿木拉人的接触中,我发觉这里的小伙子很有个性。他们的个头、头发和性格都与康巴人有着差异,或者说他们是典型的康巴人。
阿木拉村的村长叫白马,虽然年岁不大,但了解的事情却很多,大家都叫他事事通。
有一次,我把对阿木拉人的第一印象对他讲了,他开玩笑说:“我们阿木拉是外国人的种,你还不知道吗?”
我问:“这话从何讲起?”
他反问我道:“你听没听说过阿木拉的传说?”
我摇了摇头,非常好奇地问:“阿木拉还有一个传说么?”
“哦,你没有听说过,我就讲给你听。我也是听老人讲的,是不是真的我也不得而知。”
接着他描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多年以前,有一支外国人组成的探险队到德格县麦学乡尊珍贡嘎山一带探矿。
这支探险队进入阿木拉以后便消声匿迹了,从此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有的人说,他们是在雪崩中丧生了;也有的说,他们与当地人结合后同化了等等。
若干年以后,就出现了阿木拉山寨。阿木拉人个个强悍,高鼻子、黄头发。你想一想,难道他们和探险队没有关联么?”
听了白马村长的一席话,我心里想,莫非他们就是探险队的后裔?此后,我对阿木拉传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心里萌动着创作反映阿木拉传说的想法。
从那时起我就留心阿木拉、关注阿木拉,凡是涉及到阿木拉的事和资料我都要亲自过问。
为了完成这部纪实小说,我采取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到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有关阿木拉的资料;二是走访阿木拉人,叫他们讲阿木拉各种传说;三是前后15次到阿木拉山寨,观看地形,增加感性认识。
经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使我大失所望。这个在阿木拉人中流传的故事,没有一点资料依据,仅仅是传说而已。因此我对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有了改变,从过去准备写纪实小说改变为写传奇小说。
值得欣慰的是我在查阅史料和访问时,收集了大量有关阿木拉的传说。
历史上的阿木拉人是十分好斗的,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据了解,从19世纪70年代到解放前夕,阿木拉山寨与外界械斗共44次。多数以取胜而告终,也有惨败的时候。
20世纪30年代阿木拉与郑柯的那次冤家械斗,整个阿木拉山寨被打得七零八落。全寨子男丁只剩下十多人,这十多个人逃往青海省投靠玉树土司。在玉树土司的保护下才得以安身。等他们羽毛丰满后,又与郑柯决一死战,打死对方60余人,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玉树战役。
他们英勇善战、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就连不可一世的赵尔丰也刮目相看。
赵尔丰对阿木拉实行亲和政策,帮助阿木拉培养学生、训练士兵等手段来收买人心。
赵尔丰在攻打白玉县山岩山寨失利后,首先想到的是阿木拉人,并且联合阿木拉人攻打山岩寨子。当然,有关赵尔丰联合阿木拉攻打山岩的情况,史料上的记载与当地人传说有些出入,但联合攻打山岩确有此事。
阿木拉的写作手法上采用的虚实结合的方式。小说的年代紧扣时代的变化,把藏区的风土人情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串起来写。把康巴地区饮食、婚嫁丧葬习俗介绍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从中感悟康巴特色。
小说中谈到的几件希奇古怪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原型。比如塔娜被几个身穿白色氆氇的人带到悬崖绝壁的岩洞中,他们给她白石头吃,如同吃馒头一样松软可口,这是北路某某县巴姆讲述的一段亲身经历。
道孚县鲜水镇的各马讲述的亲身经历则是那些穿白色氆氇衣服的人把她带走后,放在一座古宅的一个无丝毫缝隙的原木柱后面。当家人找到她时用钢钎、十字镐在土墙上挖了一道沟后才把她拉出来。
道孚县崩龙村,仁塔失踪后在刚收割堆好的青稞垛子下面找到的。当时目睹这件事的村民说,仁塔失踪之前这个青稞垛子就已经堆好了,怎么在垛子底下找到她呢?怎是不可思议。当仁塔谈起当时的情景时说,进入青稞垛子就像进门那么容易。后来在谈论这件事时,有人解释为是外星人干的。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活佛逝世后虹化之事。但信教群众对此深信不疑。本书中所描述的几种活佛园寂后虹化的经过,完全是从佛教书籍中照搬照抄的,只供茶余饭后消遣,绝非宣传迷信之意。
书中所谈的藏密气功一事的原型是白玉县安章寺朱巴活佛,他的藏密气功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时他是县政协副主席。是一个爱国爱教的宗教人士。曾经对白玉县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可惜现已去逝了。
1994年他的弟子们邀请他去香港、台湾出访,申请出境手续还是我为他争取的。
说实话当时我也比较担心,怕他出访时节外生枝出现问题。
临走时我专门找他谈了五个小时的话,再三叮嘱他出境后遵纪守法,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坚决不做有损祖国和人民的事。
他也遵守诺言,一切循规蹈矩。没有参加任何集会、没有发表任何演说。
他在台湾和香港弟子很多,子弟们也非常尊重他。在逛街时,他看什么物品,弟子们就买什么物品。
有一次上街,他看着塑料模特儿发呆。弟子把商店里所有塑料模特儿都购买了,足足装满了一卡车。
再者,书中描述的天葬、水葬、火葬是康巴人的丧葬习俗。为了解几种丧葬习俗的真实情况,笔者亲自到色达县、石渠县和康定塔公等实地观看了几种丧葬经过。
当时看完这些丧葬习俗后,心情也十分沉重。人生如梦,过眼云烟。在世时对什么都斤斤计较、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死后什么也不要了,就连自己的身体也任人宰割。
如果人出生时就能想到有死的一天,就会凡事以宽容和谐为本。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没有争斗,没有邪恶,没有贪婪。
我写阿木拉一书也非常艰难,所付出的要比常人多。在单位上我是一把手,要处处为人表率,绝对不能在工作时间写稿。
我一般利用夜晚和双休日写稿,久而久之就连非常贤惠的妻子也和我闹起别扭来。
提到我的妻子,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自从和我结婚,她没好好享过一天福。
年轻时我一直在乡下工作,管理家务和抚养两个小孩的担子全落在她身上。中年时我又交流到其他县工作,无瑕顾及家庭。她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要感激她为我所做的一切,我现在能在仕途和文学道路上取得一点成绩,都是她当好了内贤助的结果。
阿木拉的传说在《甘孜报》上连载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纷纷要求加快连载速度。我也经常收到读者的电话和来信,要求我把底稿提前交给他们阅读。但报社编辑打招呼叫我不要提前把稿件给读者看,我遵从了报社编辑的意见,但得罪了忠实的读者,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歉意。
阿木拉这篇文章不仅国内读者爱好,而且国外学者也颇感兴趣。
有一个叫马瑞的美国人找到我说他看了连载的《阿木拉》后觉得这个稿子非常好,它的传奇色彩非常浓厚。
他建议说要和我合作,把阿木拉的传说改编成剧本。他还说,这个剧本一定能攒大钱。
与外国人合作写剧本我想都没有想过,由于我参加工作大部份时间在政法部门,因此对这些问题历来比较谨慎。
在我拿不定主意时,特向政法老前辈垂询,他们也叮嘱我稳妥一点为好,这件事就这样搁浅了。
这篇文章连载后,有许多出版社主动与我联系要求出版这部小说。而且谈了许多优惠条件,但我一一谢绝了。我不敢说《阿木拉》这部小说有多大的份量,但我相信今后有更多的人对他会感兴趣。因此,还是自己出钱出版《阿木拉》小说,心里更踏实些。于是,我把历年积累的稿费全部拿出来出版这本书。
我特意邀请了甘孜报社杨丹叔老师为阿木拉写序言,这是因为他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我佩服他学识渊博,更佩服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记得我俩初次相识他才三十出头,在四川大学任教。有丰厚的薪水和一个温馨的家庭,人们都非常羡慕他。但他酷爱文学,为了文学他可以抛弃一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和好朋友画家刘讯来到甘孜州体验生活,一个爱上了炉霍县另一个却爱上了甘孜县。
一年后双双调到甘孜州工作。杨丹叔主动要求分配在炉霍县洛可马乡工作,一去就呆了六年。他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而且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调回康定时虽然人到中年,但文学创作却硕果累累。
画家刘讯也在国内颇有名气,他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办了规格较高的画展,而这些画取材于康巴各地。
《阿木拉》一书写好了,我比较满意。但这仅仅是我的感觉,主要的认可还靠广大读者。由于我是个业余撰稿人,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康巴卫视节目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