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思念梁实秋怀乡散文诗的诗(四句)

带有怀乡的诗句(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破解(二) _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17:10:47]
专题分类:>>>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题。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夜曲 (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六、比较阅读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抒怀》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七、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1)—(2)题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杜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崔橹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1)两首诗题目相同,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杜诗从安史之乱角度切入,崔诗从眼前之景角度切入。(2)两首诗中,你偏爱哪一首?为什么?八、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1)—(2)题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①飞鸟: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形容巫山景色浓秀。(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答: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九、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1)—(2)题贾生&李商隐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②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注]①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②自:由,有尽管的意思。(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见解不同。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十、阅读下面这首送别诗,完成(1)—(2)题湖上早秋偶兴&汪莘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1)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你的理解是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2)李瞡《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答: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一腔愁情。唐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十一、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1)—(2)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横塘&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1)两首诗前两句共同之处是都写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之处是李诗点明了友人的去处;范诗写出了周围的景色。(2)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其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试分析谁表达的感情更深一些。答:李诗借景抒情,范诗托物抒情,李诗表达的感情更深刻,理由略。十二、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 完成(1)—(2)题山房春事 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1)分别写出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2)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相同点?答:《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的。十三、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 完成(1)—(4)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答:都表达了对朋友遭遇贬谪的同情、关怀和惆怅、伤感之情。(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其相同之外是都在开头通过写景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不同之处可以从两首诗的第三句上看出区别:李白诗直抒胸臆,元稹诗通过画面描写,表达了对朋友遭贬事件的强烈反应。(3)王昌龄是有名的“七绝圣手”,尤擅长写军旅边塞生活。请写出我们初中学过的其《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1)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2分)(2)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4分)答案:(1)此诗颜色多彩而又协调,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2)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填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成就的评价。苏轼是&&&&&&&&&&&&派的代表词人;与他齐名的另一位词人是&&&&&&&&&。(2分)(2)对这首诗的颔联,前人评论“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中三味”。你认为前人的评价是否中肯?为什么?(3分)(3)简析颈联“浮”、“动”两个字运用的妙处。(3分)答案:(1)豪放,辛弃疾(2分)(2)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1分)“三味”本是佛家用语,古人用来指文学创作中的奥妙、诀窍或最高境界,这里是说王维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了形象鲜明的艺术画面。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若隐若现,一幅疏阔淡远水墨画便如在目前了。(3分)(3)“浮”“动”两个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临江泛舟所特有的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浪起伏,舟中人却产生了城邑、天空在动荡的错觉,诗人正是用这种错觉,写出了汉水阔大而又磅礴的气势。(3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1)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几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答:(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答:答案:(1)万方多难。西山寇盗莫相侵。(2)主要内容: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议论天下形势,讽喻当朝昏君。情怀: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首联写景有什特点?请结合“转”“日”进行分析。(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中“接舆”是指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五柳”则是指_________(朝代)大诗人_______,其诗文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任填一篇)。答案:(9分)(1)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4分)(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2分)(3)东晋(或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或《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分)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南宋]&&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2分)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3分)(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答案:(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评分标准:&(1)填对一处得1分。&(2)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3)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乡  思[宋]李觏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第一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案: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①: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1)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的来源。文学史上所称“唐宋八大家”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3)有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答案:(1)“号”;柳宗元、苏洵、苏辙(2分)(2)答出“情景交融”1分。具体阐述(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2分。如在具体阐述中包含或暗含“情景交融”的也可得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共4分)(3)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2分)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2)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诗歌物我融合的特点。(4分)答案:(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两点各1分)(2)三、四两句因情感物,以物体情,一个“乱”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9.   台城[唐]韦庄                 寄人 [唐]张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谢家:代指女子的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概: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相思(2)同:这两首诗后半篇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为柳,后为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出离别之苦。10.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将临,按常理事当关门闭产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11.           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2.这首诗第&&&&&&&句和第&&&&&&&句动静相应,第&&&&&&&&句和&&&&&&&&第&&&&&&句互为映衬。3.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答案:1.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 2.—&&&二&&&“春雨歇”&&&&“杏花繁”。3.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12.          &竹枝词  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注:烧畲(shé):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长刀短笠”指代&&&&&&&&&&,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山了&&&&&&&&&&&&&&&&&&&&&。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繁茂&高峻2.借代&女子&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13.                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答案:1.边塞的艰苦。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3.自夸&贬抑4.“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5.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14.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答案: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简析。3、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什么?(2)填空: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1)首二句赞美庭院的清幽。“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暗示出什么呢?(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两首写越王的怀古诗,做题。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诗。(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3)《越中览古》说"只今惟有鹧鸪飞",《苏台览古》说"只今惟有西江月",两个句子结构相同。作者一写"鹧鸪",一写"西江月",其目的都是什么?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做题。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   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两首诗,其“诗眼”都是“____”。(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答:(4)&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你未必会遇到弓箭的射击,但独自飞行毕竟害怕;二是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不已。你同意哪一种?请简析。答:9、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做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①②③10、阅读下面两首写春天的诗,做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 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注:张十八,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1)韩愈在《春雪》中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春色如画的美景,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与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哪一句所描写的春色与所表现的心情是一样的?答:(2)第一首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揭示一个重要的哲理,请予概括。答:(3)第二首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构思新巧。请问是如何的构思新巧的?答:答案:1、(1)天色已晚。起细雨(2)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2、(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3、(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4、(1)离散、漂泊。(2)暮春;哀伤、惆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诗人自己。5、“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明;小儿无忧无虑地剥莲蓬,反映出家庭生活的祥和、幸福,意境深远。6、(1)花木的丰美。(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3)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7、(1)七绝(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3)都强调这些事物的不变,并以自然景物的不变来衬托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8、(1)孤。(2)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3)“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4)第二种说法,有其道理。作为孤雁,是害怕人的伤害,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明:“寒塘欲下迟”。正是诗人对孤雁的要穿越长空,克服“暮雨”“渚云”“矰缴”等的困难和威胁,表现极大的怜悯,就是没有“矰缴”的威胁,也是困难重重,安危难料,令人担忧。9、(1)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2)①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10、(1)二月初惊见草芽。(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3)白雪却等不住春天的晚到,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一个盼春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出一片春色来。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新年都未有芳华"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迟,才"故穿庭花"纷飞而来,翻因为果。这可谓构思新巧。2006年高考古诗歌鉴赏专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人七绝,完成①②题。(6分)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2分)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受到严重影响。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注释】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3分)(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4分)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姜姜,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榨叶满庭莺乱啼。(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的?(2)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5.阅读李白的《长相思》&,&完成后面题目。(8分)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l)“&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3)&有人评论&:“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两句&,&用语似嫌重复&,“青冥”即“&高天”,&写&“波澜&”&也似可不必兼用“绿水”&。谈谈你的看法。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释】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释】《春行即兴》写于安史之乱后不久。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坐落在这里。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这两首诗描写春天都写到了“花落”和“鸟鸣”,在诗中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9.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甲)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乙)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乙)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3分)(2)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3分)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朱庆馀                    张籍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注释】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①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②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1)概述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释】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2分)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2分)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踏莎行·郴州旅舍①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②幸自:本自,本来是。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等。(请写出一位)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2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如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诗中哪一句是转入抒情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蓼岸风多桔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1)作为送别作品有人评论“一望”二字颇有韵味,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2)赏析“蓼岸风多桔柚香”或“片帆烟际闪孤光”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3分)22.&阅读李白的《塞下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②“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③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三日寻李九庄常&&建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和《&&&&&&&&&&&&&&&&&》。(2分)(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4分)(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4分)2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2分)(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2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2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漫书&&&司空图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2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2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⑴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⑵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释】: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1)诗的首句怎样写出杏花的可爱?(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①旱情(春旱)&养蚕(殖)业&农业生产②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示例: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2.(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3.(1)(3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梦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3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2分。)(2)(4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当然也不能表现“惆怅”之情。(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4.(1)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两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天,却感觉如秋天一般。(2)&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5.(1)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2)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3)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6.(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7.(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8.第一问: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的写法。(答对一点计1分,两点正确计2分)。第二问:(4分)在《鸟鸣涧》中诗人以“花落”“鸟鸣”营造了春山幽美、静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安闲、宁静;在《春行即兴》中同是写花落、鸟鸣,却以一“自”一“空”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山河破败的哀愁、叹惋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计4分,注意要结合原诗分析,不结合原诗分析酌情扣分)9.(1)C;(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0.(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11.&(1)本诗的写景特点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而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心情又如凄风苦雨般悲凉。②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写乐景,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说任何一点都对)(本小题说到特点1分,有分析1分,整体通顺1分)(2)按送别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样写,借助想象,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答到“虚写”1分,能分析好处1分,整体通顺1分)12.&①《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1分)。《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1分),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1分)。②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1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1分)。(两诗各取一例即可)13.&(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14.&“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对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面前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这首词在上片塑造人物形象侧重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片侧重于挖掘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还善于巧用比喻。)(6分)15.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16.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2分)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4分)17.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3)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2分)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2分)18.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19.⑴婉约(词)&&柳永(李清照)(2分)⑵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20.(6分)“何事吟余忽惆怅”是关键句。(1分)因为它引出了下面的答案:“村桥原树似&吾乡”,点出了“惆怅”之因。(1分)起头两句突出“行”,于动态中写美景,中间的四句着力渲染大自然的美,最后两句抒情。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美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由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此又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抒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划线处2分,分析2分。)21.&(1)“一望”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表现主人公片刻之间由喜悦到忧愁的情绪变化,并转入抒发惜别之情。(2)①“蓼岸风多桔柚香”是以乐景写哀情。清风吹来蓼花盛开,桔柚飘香,本应该愉快喜悦,但面对即将离别的亲人,顿生惋惜忧愁之情。②“片帆烟际”景色优美,一艘小船渐渐消失在烟雨蒙蒙的远处,而“闪孤光”则给人以孤寂凄凉的感觉,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耐人寻味。22.&①“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②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③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23.&(1)兰亭集序&&&桃花源记(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24.&(1)思乡与怨望之情。(2)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25.&(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该点2分。如果考生围绕“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作答,此点亦可给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该点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26.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1分),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1分)(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2分);《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2分)27.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6分)28.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⑵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29.⑴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⑵“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30.(1)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2分)(点出“绕”字,1分;分析到“侧面表现杏花的可爱”,1分;大意对即可)(2)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4分)(点出悲壮的情感和坚持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2分;能作简要分析,2分;大意对即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诗歌形象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例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例2:蝉虞世南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注]垂矮: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例3: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作业:阅读《名师领航》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1、抓意象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描绘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羁旅愁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2、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例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等,&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即:本诗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寂清冷的水乡秋夜图,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孑清寥的愁情。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另:&&&可参考&&&《点绛唇》&&和&&&崔颢《长干曲》附1:&《点绛唇》见第二页。附2:&&&&&&&&&&&&&&&&&&&长干曲&&&&&崔颢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其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其二)[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礼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自我介绍:“我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非常寂寞,所以听到家乡口音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男子的答问,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马上回答女子问话,而是自我介绍:我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业:1、&&&&杜甫的《登高》中,写景和抒情是如何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答: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等八个意象,描写出了苍茫辽远、凄冷萧瑟的深秋景象,烘托出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悲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了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2、&&&&&&&&&&&&&&&&&&&&&&&&《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①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答:描绘出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②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3分)?答: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清高)、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3、《名师领航》中的练习1、2题。补充资料:附1:丰乐亭游春(其三)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怎样的特征?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恋恋不舍附2:简析意境。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析: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附3: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朱熹,宋代______家,有作品___________等。2、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宋代理学家,有作品《四书章句集注》等。2、“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专题导读:>>>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乡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