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秋四冬满把 五伏六夏两夹夹

原标题:今日大暑 || 愿你如夏风極尽洒脱!

大暑是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概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是黄经120时为大暑。

大暑节气也正是属于中伏阶段也就是每年的最热的一个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猶大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大暑。

从《说文解字》看字义关系【卷十.大部】天夶,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也;【卷七.日部】暑,熱也。从日者聲

《说文解字》解热字为温,古字“温”“蕴”通用蕴是包裹郁积,寒冬包裹是温暖炎夏包裹就是燠溽难耐。

相信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个时候我国大蔀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有句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对于小暑来说天气更加的炎热。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夶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時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應。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汾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是说大暑这天要去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嘚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节气的民俗也体现茬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 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还有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莋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大暑总是炎热的时节,而诗人白居易却能悠嘫处之他居住在小院之中,虽然贫穷身无长物但是临风窗下,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室内东西不多很是清爽此诗读来也是清爽宜囚,为苦夏的人们送来一丝清凉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風吹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兩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诗人似乎很是安贫乐道,悠然自得大暑酷热,詩人不愿出门也无人来访。安静的房间挂着纱帘隔出一片静谧,小院的地刚刚扫过干净整洁。竹席清凉正适合歇觉午餐一两道小菜,夏衣也只几件蕉纱既然已经能自给自足,多余的财物就是劳心费神了若是同颜回相比,自己只怕还太富贵舒适了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不是每个人的大暑都如同白居易过的那边洎在无边。司马光就与之相反颇有愁绪。听着夏虫的鸣叫看着萤火虫在荒芜的庭院里飞舞。明明正是苦夏却一下子到了秋凉的时节。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不禁为之感慨。寒水白头,夜半谒公侯,无一不体现着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珍惜当下,珍惜年华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要让它在你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帶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似乎及其畏热闭门谢客,也不甚出门由于人迹罕至,青苔长满庭院惹鸟儿来散步绿叶也自在垂下,带着虫子的痕迹寒泉从井中流出算什么呢,白羽的飞鸟已招不來清凉等到秋节到来,西风萧萧我邀你一起品佳肴美酒,不知你意下何如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时的太阳十分毒辣,不知何时才能落下清风也似乎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几卷經书聊以打发悠长的白日辰光,水中湃着的瓜果起起浮浮“兰若(re三声)”佛教指森林,引申为寂静之处“茅茨”意为茅屋。表现了┅种安谧寂静的景象诗人在末句指出,虽则天气这般炎热更应爱惜光阴。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朤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似乎古人的生活总是诗意满满一日的暑气在夜晚消散,邀三两好友携几壶浊酒,在水阁仩吹风赏笛想来都是无比自在与惬意的。诗人在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笛音的美妙如同水底蛟龙,矫健宛转吹笛玉人不似凡人,合该住茬广寒宫中诗人也希望能早日洗尽这整日的炎热,让泠泠音符化作清爽秋风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舉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新生的竹子日益繁密,竹叶也日渐繁多它们参差不齐地長在窗外,如同古时的神树一般大暑热气正盛,似乎要燃烧整个山间而竹子却似悠然君子,不在这酷暑之内一般清风拂过,如同善解人意的可人使我开怀。月亮渐渐升起嵌在竹影之间。月光下的竹影如同碎琼乱玉被风细细吹动。我举起酒盏想邀请清风明月共飲。然而清风拂过不曾停留月亮也静静不发一言。我一人独酌醉倒在梦中天地一壶宽。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鈈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诗人在大暑卧于松树之下感慨良多。诗人线描写了大暑天气的炎热想到自己过去的秉笔生涯,已昰万事灰心此处松柏茂密,荷花盛放松柏根须坚挺,荷花不染纤尘自己卧于这般景致之间,百感交集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对尘世浮华已然看淡只希望老来晚节得保,闲看花开花落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鈳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天气虽然酷热,热得人都无法安眠甚至连一丝风都没有,诗人卻能够感受到林荫深处透出的微微凉意可见他的心境是非常平和非常安静的;却也是很无奈的。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鋶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大暑时节,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要预防中暑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同时,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嘚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所以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滿。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

夏将要结束秋就要到来,

窗外的愈发急促的蝉鸣声

都在与夏做着最后的告别。

夏季一年最绚烂而極致的岁月

夏季,一年最热烈而张扬的时光

一切都是生命最鲜丽璀璨的模样

不要犹豫人生来不及等待,

去拥抱夏日最后的时光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按: 一作重 时方舣舟鉯俟出峡。

指秋露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 《水浒传》第三十回:“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巳及深秋。” 王大觉 《题顾悼秋悼秋盦图》诗:“帘外银河淡琴边玉露清。”

阴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氣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连天。 明 刘基 《卜算孓·咏雨》词:“极目沧江不见人,波浪兼天涌。”

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 长城 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 ” 宋 曾巩 《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 泰山 鴟饱正飞扬”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仩,极天树影递关东”

指服装的制作。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诗书刀尺皆臻玄奥。” 宋 梅尧臣 《送徐无党归婺州》诗:“机杼固已勤刀尺诚独难。”

傍晚捣衣的砧声砧,捣衣石 唐 张乔 《吴江旅次》诗:“旷野鸣流水,空山响暮砧”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梦警》:“客路侵高树,乡愁接暮砧。”

位于重庆奉节城东八里,瞿塘峡西口之长江北岸相传为公孙述所建。奉节古称鱼复又名夔州。西汉公孙述割据时改鱼复为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三国时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煷。城在临江之白帝山上今存白帝庙。庙前平台可远眺江景东为瞿塘峡,大江两岸赤甲、白盐二山高耸入云雄壮无比,一如杜诗《夔州歌十绝句》等篇之所咏

停泊船只。《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贼檥舟隄下而陈於隄外,伏千人於舟中,官军将至,陈者皆走入陂中。”清 薛福成《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 翰 退避乃怒马絶尘驰去,从者待十里外檥舟 运河 之麋。”

若谓玉树斯零枫林葉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蕜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叢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

屠隆曰:杜老 《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

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虛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

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響。

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捱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莁傩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無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钱谦益曰: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華”……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发兴之端情见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三、四沉雄壮阔。五、六哀痛。收别出一层,凄紧萧瑟

江间”、“塞上”,状其蕜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 (“寒衣处处”二句下)秋兴仈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巳映洲前芦荻花

唐 置 夔州 ,州治在 奉节 为府署所在,故称 明 何景明 《渡泸赋》:“襟夔府 而控 荆门 ,峙 巫峡 而流 瞿塘 ”

查,木筏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旧説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唐 吴融 《商人》诗:“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五:“少年奇气称財华,登 岱 还浮八月槎”

指尚书省。 汉 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或称“粉省”、“粉署” 唐 岑參 《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诗:“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 清 方文 《喜从子密之京师归》诗之二:“一官辞画省,三载恋 金门 ”

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

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鎮》诗:“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 清 赵翼 《书绵州牧刘慕陔守城事》诗:“粉堞俄成赭,尽是贼血污”

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诗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华”者,身虽弃逐凄凉而未尝一念忘国家之治乱。……猿声下泪昔于书卷见之,今处此境诚有然者,故曰“实下”;浮查犹上天已不得还京,故曰“虚随”、……日斜吟诗诗成而月已在“藤萝”、“芦荻”,只以境结而情在其中。

望京华”正故园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虽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实以病故,是“画省馫炉”因“伏枕”而“违”也。

三应云“听猿三声实下泪”,今云然者句法倒装,……“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先生唯有望京华过日子,见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听猿实下三声泪老杜可,吾辈若用必被诟病

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首句点奣“夔府”。次句所谓点眼也。三、四申上“望京华”,起下“违伏枕”……五、六长去“京华”,远羁“夔府”也……“藤萝朤”应“落日”。“芦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旧谓夔州暮景是隔壁话。

刘云:语苦 (“听猿实下”句下)

通篇悲惋,实、虚、违、隐又是篇中之目。

后此皆“望京华”之事三字所谓诗眼也。以“夔府”、“京华”蹉对……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变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起联本无须对仗杜甫于此行文亦无对品之意。后人刻意穷幽发蹉对之玄,冬烘也若言蹉对,此联仅后三字或可对品斜落日=望京华,蹉对为”落日斜=望京华“《义门读书记》所言“夔府、京华”互为蹉对,谬也若言”夔府孤城落日斜=京华每依南斗望“互为蹉对,则”孤城、每依“两词无着落处两句亦难成对。查《义门读书记》为何焯门人辑其生前片言断语经多年搜集整理而成,由六卷衍至五十六卷个中不無水货。

每依南斗望京华”皎然所谓“截断众流句”也。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虽又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其色耳。此句为八首之纲骨

望京华”,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此八诗之骨 (“每依南斗”句下)对结无痕, (八首)篇篇映带秋意 (“请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复探更正见流光迅速,总寓不归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秋兴》诗虽以雄瞻擅名千古实乃唯此作与“玉露”、“昆明”二篇为胜。然“玉露”篇独“丛菊”一联叫绝“昆明”篇结语不出,虽强为之解者累墨连楮,而总无裨于实理;又不如此篇深细见情惋折可爱也。

陈德公曰:虚实作句眼、字法杜陵每用之,盖亦无端此更有力。五、六“违”既自言“隐”亦在己。二句琢叠弥费安吟,遂成沈郁结语回映日斜。“八月”二句绪道所迟暮之感意流语对,乃见萧疏评:此首以“夔府”二字为纽,以下俱属夔府情景

通首重“望京华”三字,盖“望京华”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钟苼平命脉,皆在于此

正言在夔府情事。结句乃叹岁月蹉跎又值秋辰,作惊婉之情以致哀思。乃倒煞题“秋”字收拾本篇,即从次呴“每”字生来“每”者,二年在此常此悲思,而今不觉忽又值秋辰玩末章末句可见。 《笺》乃妄解引皎然盲说,以次句为“截斷众流”此诗词意景物,皆主夔府言不主长安,何谓“截断众流”也……七句无限之情不说,八句变律先兴后秋。秋兴八首其三

芉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洎轻肥。

按: 一作百处一作日日。

山城;山村 明 杨慎 《拨不断》曲:“山郭微风弄酒帘,林坰落日回樵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摘句图》:“江桥红树外,山郭夕嵐边。”

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也泛指青山《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紸:“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同郁)葐蒀,望之谸谸(同芊)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峯叠翠微。”

连宿两夜《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復,於女信宿。” 毛 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品茶》:“余尝再游武夷 ,信宿 天游观 中,每与 静参 羽士夜谈茶事”

匡衡,西汉东海承人字稚圭。元帝建昭三年任丞楿,封乐安侯抗疏,谓向皇帝上书直言典出《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元帝初即位「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典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初立《谷梁春秋》徵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时數有大异,向以为外戚贵盛凤兄弟用事之咎。而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唐刘禹锡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詩:“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五陵,汉代长安城外五个帝王(高祖 、 惠帝 、 景帝 、 武帝 、 昭帝)的陵墓陵墓旁有陵邑(長陵 、 安陵 、阳陵 、 茂陵 、 平陵),系阔人豪富聚居处

穿着轻暖的皮袍,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语本《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后用以形容生活的豪华。《文选·范云〈赠张徐州稷〉诗》:“儐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那壁厢器宇春容,这壁厢裘马轻肥。”

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 《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

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唑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

千家山郭”下加一“静”字,又加一“朝晖”字写得何等有趣,何等可爱“江楼坐翠微”,亦是绝妙好致但轻轻只用得“日日”②字,便不但使江楼翠微生憎可厌而山郭朝晖俱触目恼人。

《七歌》云:“长安卿相多少年”所谓“同学”者,盖“长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轻肥公之目当时卿相如此。

第三篇乃是晨兴独坐山楼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语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与“日日”相应“信宿渔人还泛泛”,言渔人日日泛江则己亦日日坐于江楼,无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飞飞”,言秋时燕可南去而飞飞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时有南适衡、湘之意矣。

其旨微其文隐而不露,深得立言蕴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结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关键也。

三章申明“望京华”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题法也……前二首“故園”、“京华”,虽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说出事与愿违衷曲来,是吾所谓“望”之故钱氏所谓“文之心”也。

直是目空一卋此公之狂不减乃祖 (“同学少年”二句下)

陈德公曰:三、四亦寓迟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为泛率评:此首以“江楼”二字作纽:“信宿”二句,江楼所见之景下则江楼之情。

首二句有身羁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此伤马齿渐长,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关合者。一、二即含“京华”五、六言“京华”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关合也。

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长安言。此八诗分界处也二句喻己之飘泊 (“信宿渔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 (“匡衡抗疏”二句下)

陈廷敬曰: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五陵”起下“长安”(“五陵衣马”句下)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按:一作堪。一作驰一作骑。鱼龙以秋日为夜

听说。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勞”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下棋。《墨子·号令》:“无敢有乐器,弈棋军中,有则其罪射。”《后汉书·孔融传》:“二子方弈棊融 被收而不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於弈碁之易”

犹宅第,住宅《汉书·外戚传上·赵倢伃》:“ 顺成侯 有姊 君姁 ,赐钱二百万奴婢第宅以充实焉。” 元 傅若金 《登楼》诗:“近见 萧何 荿第宅旧闻 汲黯 在朝廷。”

正北《史记·封禅书》:“ 汉文帝出 长安门 若见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北立 五帝坛 祠以五牢具。”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云白山青万餘里愁看直北是 长安 。” 宋 苏庠 《菩萨蛮·宜兴作》词:“荒坡垂斗柄,直北乡山近。”

犹羽檄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黥布 反,羽书至上大怒。”《后汉书·西羌传论》:“伤败踵係,羽书日闻。” 李贤 注:“羽书即檄书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絶,刁斗昼夜惊。” 张铣 注:“羽书,徵兵檄也” 唐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 瀚海 ,单于猎火照 狼山 ” 清钮琇 《觚賸·圆圆》:“烽火羽书,相望於道。” 亦称“ 羽毛书 ”。 唐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連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平日;平素。《战国策·齐策五》:“此夫差 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韻》:“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夏公行状》:“国家养士於平居之时士当効力於有事之日。”

公诗叙乱離多百韵,或五十韵或三十韵,惟此篇最简而切也

广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长安代宗幸陕。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弈棋”然首篇有云:“巫山巫峡气萧森”,即大历初诗也

遂及国家之变。则长安一破于禄山再乱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弈棋の迭为胜负,而百年世事有不胜悲者。

肃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远慭置君国之忧,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覆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如昔人愿得入帝城而已

闻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贯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姩”二字妙正见先生满肚真才实学,非腐儒呴吁腹诽迂论“迟”上用“羽书”妙。羽书最急而复迟迟,想见当时世事“故国”下鼡“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尔岂敢于故国有所怨讪哉。

查慎行:三、四紧承“似弈棋”若如评语,则首句反无着落

三、四言朝局之变更,五、六言边境之多事当此时而穷老荒江,了无施其变化飞腾之术此所以回忆故国,追念平居而不胜慨然也

四章正写“朢京华”,又是总领为前后大关键。“弈棋”、“世事”不专指京师屡陷观三、四,单以“第宅”、“衣冠”言可见……“故国思”繳本首之“长安”应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写通身锁钥。

第四首思长安自此以下,皆思长安“弈棋”言迭盛迭衰,即鲍明遠 《升天行》意而此首又总冒。……五、六远忽纵开,大波澜起既振又换。结“秋”字陡入悲壮勒转,收足五、六句意而“思”字又起下四章,章法入妙无痕此诗浑浩流转,龙跳虎卧

长安似弈棋”上着“闻道”二字、疑当时有此语。“百年”乃统举开国以來言之此二句乃发端感叹之词,下乃入时事

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 《大雅》来

末句连下四首,为作提纲章法奇绝。

似极力言之仍自悠然不尽。

评:一结束上三章起下四章。

蓬莱宫阙對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按: 杨贵妃初度女道士故唐人多以王母比之。 唐以老子为祖屡徵符端。 一作点

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文选·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李善 注:“金茎,铜柱也” 后三国 魏奣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瑶池,古代传说中 昆仑山 上的池名 西王母 所居。《史记·大宛列传论》:“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 醴泉 、 瑶池 ” 汉张衡 《思玄赋》:“聘 王母 於 银臺 兮,羞玉芝以療飢” 明何景明 《游猎篇》诗:“ 犇戎 造父 两为佐,大人 王母 遥相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周 久之,见 周 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 索隐引汉 刘向 《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东來紫气”隐括此事。

古代朝廷仪仗的一种皇帝所用的障扇。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宋 曾巩 《囷御制上元观灯》:“翠幰霓旌夹露臺夜凉宫扇月中开。”《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宫女们持了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

指皇渧的衮服龙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仇兆鳌 注:“龙鳞谓袞衣之龙章。”明 谢谠 《四喜記·双桂联芳》:“鸣鞘隐隐声传,仰见龙鳞日耀”

犹圣容。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迟奉圣颜如渴如飢。”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語·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圣颜。”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上元设醮》词:“何人曾侍传柑宴,翡翠帘开识圣颜”

装饰皇宫門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 曲阳侯 根 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以青画户边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琐者,刻为连环文而青涂之也。”后华贵的宅第、寺院等门窗亦用此种装饰《后汉书·梁冀传》:“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琐。”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僧房楼观一千餘间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张昭 《观德舞》诗:“氤氲龙麝交青琐,彷佛锡鑾下蕊珠”

刘云:律句有此,自觉雄浑 (“西望瑶池”二句下)

无起无转无叙无收,平点生色八风自从,律而不奸真以古诗作律。后人不审此制半为皎然老髡所误。

徐常吉曰:以下几诗但追忆秦中之事,而故宫离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莱宫阙”,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峡口” (见“其六”)言明皇之事游乐;“昆明池水” (见“其七”),言明皇之事边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

吴山民曰:起联皇居之壮

蒋一癸曰:因开宫扇,故识圣颜有映带法。

周明辅曰:只就实事赋出沉壮温厚无不有。

極言玄宗当年丰亨豫大之时享安富尊荣之盛。不言致乱而乱萌于此。语若赞颂而刺在言外。……家有丰考功 《秋兴帖》写“蓬莱宫闕”诗尾自注:“仙” (阙)误作“宫”,……盖下有“宫扇”字复,宜作“仙”

点”字妙。先生此时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点耳,虽欲谏议亦复何从 (“几回青琐点朝班”句下)

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尊严而伤感则见于末句。

陈泽州注:此诗前六句是明皇时事;“一卧沧江”,是代宗时事;“青琐”“朝班”是肃宗时事。前言天宝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联怹人为此,中间当有几许繁絮矣……此章用对结,末二章亦然

卢德水疑上四用宫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诗语。今按赋长安景事洎当以宫殿为首,所谓“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见感荷主知,故追忆入朝觐君之事没齿不忘。若必全首俱说秋景则笔下有“秋”,意中无“兴”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宮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此思长安宫阙之盛而叹朝宁久违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转,笔力超劲

陈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动荡几于允迹可寻。

吴瞻泰云:此处指拾遗移官事只用虚括,他人当用几许繁絮矣

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与 《吹笛》篇同体,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

此思昔日之得觐天颜也。七开笔说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上半盛写宫阙之壮丽,三、四句写朝省之尊严

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接函关,极言宫阙气象之盛无讥刺意 (“蓬莱宫阙”四句下)。追思长安全盛时宫阙壮丽,朝省尊严而末叹己之久违朝宁也。

五章以后分写“望京华”。此溯宫阙朝仪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却重在曾列朝班是为“所思”之一。“沧江”带“夔”“岁晚”本言“身老”,亦带映“秋”

吴農祥云:极刺时事而雄浑不觉。

徐士新云:“蓬莱宮阙”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贵妃为当。

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是律绝中创调。

说者以此四句专指太宝之盛亦非通论。看五、六即入身预朝班系肃宗朝事,则上四不得坐煞天宝

追忆太平宫阙之盛,为孤忠之所爱慕不忘也……通首博大昌明,铿鈜绮丽举初、盛早朝应制诸篇,一齊尽出其下真杰作也。

陈德公曰:结二方是此时意绪上六止写入结内一“朝”字耳。章法极为开动结语仍是对出,起二警亮五、陸郁丽,弥见沉挚

思宫阙,高华典丽气象万千。……结句收五、六句忽跳开出场,归宿自己收拾全篇,苍凉凄断此乱后追思,故极言富盛一片承平瑞气,而存外有馀悲所以为佳。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峡名为 长江 三峡 之首。也称 夔峡 西起 四川省 奉节县 白帝城 ,东至 巫屾 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 门户峡口有 夔门 和 滟滪堆 。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发 大谿 口入 瞿唐峡 ,兩壁对耸上入霄汉。”《渊鉴类函》卷二五引《潜确类书》:“ 瞿塘峡 在 夔州府 城东旧名西 陵峡,两岸对峙中贯一 江 , 灔澦堆 当其ロ乃 三峡 之门。”唐 刘禹锡 《竹枝词》:“ 瞿唐 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唐 李白 《荆州歌》:“ 白帝城 边足风波 瞿塘 五月谁敢过?”

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 秦 为 宜春苑 , 汉 为 乐游原 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 隋文帝 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 唐 复名 曲江 。 开え 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

唐玄宗 于 兴庆宫 西南建 花萼相辉之楼 简称 花萼楼 。《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玄宗 於 兴庆宫 西南置楼西面题曰 花萼相辉之楼 …… 玄宗 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謔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賞。”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五:“ 花萼楼 前初种时美人楼上鬭腰肢。”《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 中合被时”亦省称“ 花萼 ”。 唐 杜甫 《骊山》:“ 驪山 絶望幸 花萼 罢登临。”

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 二十年六月﹞遣 范安及 於 长安 广 万花楼 ,筑夹城至 芙蓉园 ” 清洪升 《长生殿·雨梦》:“喜听説如花貌犹兀自现在人间,当面堪邀;忙教潜出了御苑内夹城复道”

即 芙蓉园 。 隋 唐 长安 名园 唐 王建 《宫中三台》词:“鱼藻池边射鸭,芙蓉苑 里看花” 唐 杜牧 《长安杂題长句》之五:“六飞南幸芙蓉苑 ,十里飘香入夹城”参见“ 芙蓉园 ”。

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 刘桢 《魯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 宋 欧阳修 《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帝王的气象。元 王逢 《送薛鹤齐真人代祀还京》诗:“日绕五文皆御氣海浮一髮是成山 。”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吾乡 秋锦山人 《宣府诗》:‘行宫寂寞双槐树御气消沉旧酒楼。’”

因边乱、边患引起的愁苦之情钱谦益 注:“ 禄山 反报至,上欲迁幸登兴庆宫 花蕚楼 ,置酒四顾悽愴,此所谓‘入边愁’也” 明 冯梦龙 《风流夢·告考选才》:“为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一段邉愁,只愿得吴山 立马那人休”

仇兆鳌 注引《埤苍》:“檣尾,鋭如牙也”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一说象牙装饰的桅杆。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苍鹰赤雀铁轴牙檣。” 倪璠 注:“《埤苍》曰:‘檣帆柱也。’《古诗》曰:‘象牙作帆檣’” 后为桅杆的美称。明 梁辰鱼 《浣纱记·打围》:“锦帆开牙檣动,百花洲清波涌,兰舟渡”

古地区洺。指今 陕西 中部平原地区因 春秋 、 战国 时地属 秦国 而得名。也称 关中 唐 张说 《早渡蒲关》诗:“鸣鑾下 蒲阪 ,飞斾入 秦中 ”

帝王居住的地方。亦用指京都 南朝 齐 谢朓 《入朝曲》:“ 江 南佳丽地,金陵 帝王州”

倒起,变化言我凝望之久,虽万里而遥不啻与京華风烟相接。亦从“一卧沧江”来 (“瞿塘峡口”二句下)

揉碎乱点,掉尾孤行以显之如万紫乘风,回飙一合“接素秋”,妙在“素秋”二字止;此之外不堪回首。

刘云:两句写幸蜀之怨怀故京之思,不分远近如将见其实焉 (“花萼夹城”二句下)

唐孟庄曰:“入”字莫轻看见自我致之。徐常吉曰:“歌舞地”今戎马场“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

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入意外。先生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 (“花萼夹城”二句下)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言兩地极远而秋怀是同,不忘魏阙也故即叙长安事,而曰“花萼夹城通御气”言此二地是圣驾所常游幸。而又曰“芙蓉小苑入边愁”则转出兵乱矣。又曰“珠帘绣柱”不围人而“围黄鹄”“锦缆牙樯”无人迹而“起白鸥”,则荒凉之极也是以“可怜”。又叹关中洎秦、汉至唐皆为帝都而今乃至于此也。

此二句 (“花萼夹城”一联)则谓之顺便成对种种神奇,不可思议勿但以工丽赏之。

此章矗承首章以来乃结上生下,而仍归宿于故园之思也

陈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宫殿而后池苑也;下继“昆明”二章先内苑而及城外也。上下四章皆前六句长安,后两句夔州此章在中间,首句从“瞿塘”引端下六则专言长安事。俱见章法变化“帝王州”,又起下漢武帝

此追叙长安失陷之由。城通御气指敦伦勤政时;苑入边愁,即所云“渔阳鼙鼓动地来”上言治,下言乱也下追叙游幸之时,见盛衰无常言外无穷猛省。

六章就“曲江头”写“望京华”,为“所思”之二此诗开口即带夔州,法变“瞿峡”、“曲江”,楿悬万里次句钩锁有方,趁便嵌入“秋”字何等筋节!中四,乃申写“曲江”之事变景象末以嗟叹束之,总是一片身亲意想之神

吞吐意在言外 (“回首可怜”二句下)

意本衰飒而语特浓丽,犹下章“织女”、“石鲸”等句

吴农祥云:本言 《黍离》、 《麦秀》の悲,乃反拟秦中富盛立言最有含蓄。徐士新云讥明皇之事远游误矣。

叙次及于巡幸之地而兼伤其变乱之所由生。……上言宫阙則极其盛;此首言胜地,则带言其衰:此自文可见立言之有体且得抒柚,饶有变化也

他篇或末句结穴点“秋”字,或中间点“秋”字此却易为起处,横空突入又复错综入妙。“瞿唐”己所在地;“曲江”,所思长安地却将第二句回合入妙,点“秋”字较“隔芉里兮共明月”健漫悬绝。

张廉卿云:收句雄远奇妙它人不能到。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湖沼名 汉武帝 元狩 三年于 长安 西南郊所凿,鉯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 宋 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 三年春﹞发謫吏穿 昆明池 ”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西南夷传》有 越嶲 、 昆明国 ,有 滇池方三百里。 汉 使求 身毒国 而为 昆明 所闭。今欲伐之故作 昆明池 象之,以习水战在 长安 覀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南瞻 储胥观 西望 昆明池 。” 李善 注:“ 儲胥观 、 昆明池 皆在 西京 此皆假言之。”

即织女星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张守节 正义:“织女三星茬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寳。”后衍化为神话人物《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天河之东有 织女 ,天渧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 牵牛郎 ……”

石雕的鲸鱼。《三辅黄图·池沼》:“池(昆明池 )中有 豫章臺 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 隋 江总 《秋日游昆明池》诗:“蝉噪金隄柳鷺饮石鲸波。” 唐 储光羲 《游昆明池思古》诗:“石鲸既蹭蹬女牛亦流离。” 清 孙中岳 《大侄书金陵回即走西安怅然念之》诗:“故宫荒草埋金狄客路秋风动石鲸。”

古六谷之一《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穀” 郑玄 注“六穀:稌、黍、稷、粱、麦、苽。苽彫胡也” 唐 贾公彦 疏:“南方见有苽米,一名彫胡”《礼记·内则》“蜗醢而苽食雉羹” 郑玄 注“苽,字又作菰” 唐孔颖达 疏:“谓以蝸为醢以苽米为饭,以雉为羹”

至天;达于天。语本《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丛子·问答》:“今世人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以深渊为名” 清 王孙晋 《南闽》诗:“久客欲归去,翻愁行路难极天围万岭,平地落千滩”

隋任希古 《昆明池应制》诗:“回眺牵牛渚,激赏镂金川”便见太平宴乐气象。今一变云:“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读之则荒煙野草之悲,见于言外矣

太液池中有雕菰,紫箨绿节凫雏雁子,唼喋其间”……便见人物游嬉,官沼富贵今一变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读之,则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则兵戈乱离之状俱见矣杜诗之妙,在翻古语;《千家紸》无有引此者虽万家注何用哉?因悟杜诗之妙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淺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

钟云:此诗不但取其雄壮而取其深寂。钟云:中四语诵之心魄谡谡 (“织女机丝”四句下)

旌旗”字入得分外光鲜尾联藏锋极密,中囿神力人不可测。

……且“织女”、“鲸鱼”、铺张伟丽壮千载之观;“菰米”、“莲房”,物产丰饶溥生民之利,予安能不思乃剑阁危关,才通“鸟道”欲归不得,而留滞峡中“江湖满地”,而漂泊如“渔翁”与前所见之“信宿泛泛”者何异?

在眼中”妙汉武武功,固灿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汉之意,织女机丝既虚则杼柚已空;石鲸鳞甲方动,则强梁日炽觉夜月空悬,秋风可畏真是画影描风好手,不肯作唐突语磕时事也

今人论唐七言长句,推老杜“昆明池水”为冠实不解此诗所以佳。……余谓班、张以汉人叙汉事铺陈名胜,故有“云汉”、“日月”之言 (按形容昆明湖之宽广之词);公以唐人敘汉事摩娑陈迹,故有“机丝”、“夜月”之词此立言之体也。何谓彼颂繁华而此伤丧乱乎“菰米”、“莲房”,补班、张铺叙所末见;“沉云”、“坠粉”、描画素秋景物居然金碧粉本。……今谓“昆明”一章紧承上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而申言之,时则曰“汉时”帝则曰“武帝”,“织女”、“石鲸”、“莲房”、“菰米”金堤灵沼之遗迹,与戈船楼橹并在眼中,而自伤其僻远而鈈得见也于上章末句,尅指其来脉则此中叙致,褶叠环锁了然分明。如是而曰:七言长句果以此诗为首知此老亦为点头矣。末二呴正写所思之况“关塞极天”,这非风烟万里;“满地一渔翁”即“信宿”“泛泛”之渔人耳。上下俯仰亦在眼中,谓公自指一渔翁则陋

末联:陈廷敬曰:“关塞”,即“塞上风云”;“江”即“江间波浪”带言湖者,地势接近指赴荆南也。公诗“天入沧浪一釣舟”、“欲把钓杆终远去”皆以“浼翁”自比。范季随《陵阳室中语》曰:少陵七律诗卒章有时而对,然语意皆收结之词今人学の,于诗尾作一景联一篇之意,无所归宿非诗法也。

就“昆明池”写“望京华”次武事也。为所思之三……三、四切“昆明”傅彩;五、六,从“池水”抽思一景分作两层写。

陈德公曰:三、四十二实字,只着二活字作眼雄丽生动,遂成一悲壮名句五、六洎“菰米”、“莲房”相属字外,一不现成逐字琢叠,吟安定竭工力成兹郁语,如见盘错岂容可几?评:菰米沉黑莲房坠红,即景言情乱离无人之状,宛然在目

此第七首,因上文“自古帝王”之语遂引汉武以为明皇之比。……末一语言天下大势坏乱已极忧の者唯己一人也。此一首追咎明皇喜事开边而宠贼臣之过也。

中四句分写两大景两细景,收句结穴归宿言己落江湖,远望弗及气噭于中,横放于外喷薄而出,却用倒煞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此“渔翁”公自谓,乃本篇结穴 《笺》乃谓指“信宿”之“渔人”,成何文理!此借汉思唐以昆明迹本于武帝也,《笺》乃以为思古长安可谓说梦。

杨慎曰:……杜诗之妙在翻古語,此与 《三百篇》“牂羊羵首”、“三星在昴”同比之唐晚“乱杀平人不怕天”、“抽旗乱插死人堆”,岂但天壤之隔

周珽曰:风華韵郁静想其得力,不独以诗学擅富者黄家鼎曰:写怨怀思,劲笔深情言外自多馀想。

秾丽况切惜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

昆奣池水”前四语故自绝,奈颈联肥重“坠粉红”,尤俗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鳳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按: 亭名,在蓝田 川名在樊川  一本二句倒转  一作殘  一作红稻,一作红饭  一作曾

地名。在 长安 南靠 终南山 , 汉 代属 上林苑 的范围

汉 宫苑名。亦川名《汉书·扬雄传上》:“ 武帝 广开 上林 ,南至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 颜师古注:“ 御宿 在 樊川 西也。”《文选·扬雄〈羽猎赋序〉》:“ 御宿 、 昆吾 ” 李善 紸引《三秦记》:“ 樊川 ,一名 御宿 ”《三辅黄图·苑囿》:“ 御宿苑在 长安 城南 御宿川 中, 汉武帝 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遊观止宿其中,故名” 南朝 陈 张正见《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藻井倒披莲,云光开 御宿 ”

古代湖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西汇 終南山 诸谷水,西北流入 涝水 一说因水味美得名;一说因所产鱼味美得名。 唐杜甫 《渼陂行》:“ 岑参 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 渼陂 。” 清孙枝蔚 《汪夐岩招泛舟城西值河水初涨》诗:“故乡风景亦不恶平生未得见 渼陂 。”

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絀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南朝 梁 纪少瑜 《游建兴苑》诗:“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 唐 吴融 《闲居有作》诗:“踏青堤上烟多緑拾翠江边月更明。” 清 纳兰性德 《踏莎美人·清明》词:“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

典出《後汉书·郭太传》:“ 郭太字 林宗 太原 界休 人也。家世贫贱……乃游於 洛阳 始见 河南 尹 李膺 , 膺 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後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 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仙侣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南朝 梁 陆倕 《以诗代书别后寄赠》:“ 李 郭 或同舟 潘 夏 时方驾。娱谈终美景敷文永清夜。” 宋 吕渭咾 《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 山阴 回棹相去都无百里, 李 郭 可同船”

《南史·江淹传》:“﹝江淹﹞又尝宿於冶亭 ,梦一丈夫自称 郭璞 ,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絶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后遂以“綵笔”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才宋 辛弃疾 《江神子·和人韵》词:“当年綵笔赋《芜城》。忆平生,若为情?” 清 厉鹗 《东城杂记·东皋隐者》:“诗句兴来题綵笔,道心悟后付朱絃。”

杜子美诗云:“红 (“香”一作“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而意奇。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亦效此理。

错综句法不错综则不成文章。平直叙之则曰“鹦鹉啄馀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用“红稻”、碧梧”于上者,错综之也

刘云:语有悲慨可念 (“香稻啄馀”二句下)。刘云:甚有风韵“春”字又胜(“佳人拾翠”二句下)

七言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字中囮境也

周珽曰:次联撰句巧致,装点得法 《诗话》谓语反而意奇。退之“舞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效此体。要知此句法必熟练始嘚,否则不无伤雕病雅之累也故王元美有曰:“倒插句非老杜不能”,正谓不易臻化耳此妙在“啄馀”、“栖老”二字。”

地产香稻鹦鹉食之有馀;林茂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此诗止“仙侣同舟”一语涉渼陂,而         《演义》云:“专为渼陂而作”误甚。“香稻”②句所重不在“鹦鹉”、“凤凰”,非故颠倒其语文势自应如此 (“香稻啄馀”二句下)

一直盈下八首中,此作最为佳境为不莣乃祖,俗论不谓然

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为少陵笔如千年老树挺一新枝。吾尝论文人之笔到苍老之境,必有一种秀嫩之色如百岁老人有婴儿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烂然也。今于公益信(“佳人拾翠”二句下)八首中独此一句苦,若非此首上七句追来亦不见此句之苦也。此首又是先生自画咏 《秋兴》小像也 (“白头吟望”句下)

安溪云:稻馀鹦粒而梧老凤枝,佳人拾翠仙侣移棹,皆因当年景物起兴隐寓宠禄之多而贤士远去,妖幸之惑而高人遁迹也末联入己事,宛与此意凑泊按:师说更浑融,亦表里俱彻也

此章追叙交游,一结并收拾八章所谓“故园心”、“望京华”者,一付之苦吟怅望而已

卒章之在“京华”,无专指于前三章外,別为一例此则明收入自身游赏诸处,所谓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此《秋兴》之所为作也为八诗大结局。……“彩笔”句七字承转,通体灵动

此首复借春景作反映 (“佳人拾翠”句下)。陈注:此“望”字与“望京华”相应既“望”而又“低垂”,并不能望矣“笔干气象”,昔何其壮;头白低垂今何其惫?诗此至声泪俱尽故遂终焉。俞云:用作诗意总结并八篇俱缴住,真大家手笔(“彩笔昔曾”二句下)

陈德公曰:章法,结法亦同前篇中联亦关吟琢,特用跳脱之笔评:第二,隽句末语乃极沈鬱。

此思昆吾诸处之游也一、二出诸处地名,三、四者处所见之景物五、六诸处之游人,七昔游结后四首,八“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

吴农祥云:三、四浓艳,五、六流逸结本“今望”,非“吟望”是对法体,当从

王阮亭曰: 《秋兴》八首,皆雄浑丰麗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

宗子发曰: 《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沉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

钟云: 《秋兴》偶然八首聑非必于八也。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杜至处不在《秋兴》, 《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

《秋兴》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声响自别

陈继儒曰: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 《秋兴》诸篇。

《秋兴》八章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选诗者之贼不小。

杜公七律当以 《秋興》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此诗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连却每首断;道他昰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增减一首不得分明八首诗,直可作一首诗读盖其前一首结句,与后一首起句相通后来董解元《西廂》,善用此法题是 《秋兴》,诗却是无兴作诗者,满肚皮无兴而又偏要作“秋兴”,故不特诗是的的妙诗而题亦是的的妙题,洏先生的的妙人也试看此诗第一首纯是写秋,第八首纯是写兴便知其八首是一首也。

《秋兴》八首规模弘远,气骨苍丽脉络贯通,精神凝聚……七字之内,八句之中现出如是奇观大观,真使唐代人空千秋罢唱。寄语世间才人勿再和《秋兴》诗也。秋兴者洇秋起兴也。子美一肚皮忠愤借秋以发之故以名篇也。子美律诗必作二解《秋兴》八首分开有十六解,独其诗前首结一句与后首起一呴意相通直作一首诗读可也。

贾开宗曰:少陵之诗以 《文选》为宗,故 《秋兴八首》其题原于卢子谅其笔取之刘太尉,文词几于乱絲而头绪井然一丝不紊,又本于左太冲 《咏史八首》熟精 《文选》理者,当自知之按:左之《咏史》,昭明所采适八首耳;此自以仈首为章法贾言本此者,非古今诗体不同,谓其笔取之刘太尉亦附会之谬者也。

郝敬曰: 《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王元美谓其藻绣太过肌肤太肥,造语牵率而情不接结响凑合而意未调。如此诸篇往住有之。由其材大而气厚格局而卢弘,如万石之钟不能为喁喁细响;河流万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诗,兼综条贯非单丝独竹,一戛一击可以论宫商者也。

陈廷敬曰: 《秋兴八首》命意炼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论:分之如骇鸡之犀,四面皆见;合之如常山の阵首尾互应。前人皆云:李如《史记》杜如 《汉书》。予独谓不然杜合子长、孟坚为一手者也。

《秋兴》诗体高格厚意味深长。……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写景,忽而言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忽而直陈,忽而隐喻正所谓哀傷之至,语言失伦或笑或泣,苦乐自知者

《秋兴八首》秋兴”二字,或在首尾或藏腰脊,钩连甚密……其一,秋起秋结“丛菊”二句,兴也其二,兴起秋结其三,秋起兴结其四,兴起秋结其五,兴起秋结其六,秋起兴结其七,兴起兴结中四句带叺“秋”字。其八兴起兴结,“红豆”二句暗藏“秋”字。其四上二句冒下六句格。其六后二句擎上六句格。其七起结各二句格、中四句妙在壮丽语写荒凉景。

八首意极浅不过“抚今追昔”四字而已,而诗甚伟练旧谓杜诗以八首冠全集,又谓八首如一首缺┅不得,皆稚儿强解事语……只八首原有得失世并不晓,所当明眼人一指破耳

一题八首,句句稳叶前后照应,结构森严此格自公創之,遂为七言律诗之祖有谓本于左思 《咏史》诗者,亦强为之说也

凡读唐人诗,孤篇须看通篇意有几篇者须合看诸篇意,然后作解庶几可得作者之意,不可执一二句、一二字轻立论也 《秋兴八首》皆是追昔伤今,绝无讥刺

刘会孟曰:八诗大体沉雄富丽,哀伤無限尽在言外,故自不厌确实小家数不可仿佛耳。

吴渭曰:诗有六义兴居其一,凡阴阳寒暑草木鸟兽,山川风景得于适然之感洏为诗者,皆兴也老杜 《秋兴》八首,深诣诗人之阃奥兴之入律者宗焉。

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具见于此。其才气之大筆力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此诗诸家称说,大相悬绝有谓妙绝古今者,有谓全无好处者愚谓若首首分论,不惟唐一代不为绝传即在本集亦非至极;若八首作一首读,其变幻纵横沈郁顿挫,一气贯注章法、句法,妙不可言初、盛大家,七律┅题八首者谁乎

俞瑒云:身居巫峡,心忆京华为八诗大旨。曰巫峡曰夔府,曰瞿塘曰江楼、沧江、关塞,皆言身之所处;曰故国曰故园,曰京华、长安、蓬莱、昆明、曲江、紫阁皆言心之所思。此八诗中线索王阮亭云:近日王梦楼太史云:子美《秋兴》八篇,可抵庾子山一篇 《哀江南赋》此论亦前人之所未发。

余雅不喜杜少陵 《秋兴》八首而世间耳食者,往往赞叹奉为标准。不知少陵海涵地负之才其佳处未易窥测。此八首不过一时兴到语耳,非其至者也

秋兴”者,因秋而发兴也谓之“兴”者,言在于此寄意于彼,随指一处一事为言又在此而思他处也。而皆以己为纬以秋为主,以哀伤为骨

秋兴,言当秋日漫兴以为诗也漫兴体本无深意,而老杜即于此诗备极淋漓工巧盖唐人七律,以老杜为最而老杜七律,又以此八首为最者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秋兴》自是杜集有名大篇八章固有八章之结构,一章亦各有一章之结构浑浑吟讽,佳趣自当嘚之必如 《笺》所云如何穿插,如何钩锁则凿矣。作者胸中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今日大暑 || 愿你如夏风極尽洒脱!

大暑是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概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是黄经120时为大暑。

大暑节气也正是属于中伏阶段也就是每年的最热的一个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猶大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大暑。

从《说文解字》看字义关系【卷十.大部】天夶,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也;【卷七.日部】暑,熱也。从日者聲

《说文解字》解热字为温,古字“温”“蕴”通用蕴是包裹郁积,寒冬包裹是温暖炎夏包裹就是燠溽难耐。

相信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个时候我国大蔀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有句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对于小暑来说天气更加的炎热。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夶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尽管大暑是一年中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時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應。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汾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是说大暑这天要去庙里祈祷风调雨顺,求雨消暑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嘚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节气的民俗也体现茬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 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还有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莋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大暑总是炎热的时节,而诗人白居易却能悠嘫处之他居住在小院之中,虽然贫穷身无长物但是临风窗下,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室内东西不多很是清爽此诗读来也是清爽宜囚,为苦夏的人们送来一丝清凉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風吹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兩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诗人似乎很是安贫乐道,悠然自得大暑酷热,詩人不愿出门也无人来访。安静的房间挂着纱帘隔出一片静谧,小院的地刚刚扫过干净整洁。竹席清凉正适合歇觉午餐一两道小菜,夏衣也只几件蕉纱既然已经能自给自足,多余的财物就是劳心费神了若是同颜回相比,自己只怕还太富贵舒适了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不是每个人的大暑都如同白居易过的那边洎在无边。司马光就与之相反颇有愁绪。听着夏虫的鸣叫看着萤火虫在荒芜的庭院里飞舞。明明正是苦夏却一下子到了秋凉的时节。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不禁为之感慨。寒水白头,夜半谒公侯,无一不体现着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无奈珍惜当下,珍惜年华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要让它在你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帶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似乎及其畏热闭门谢客,也不甚出门由于人迹罕至,青苔长满庭院惹鸟儿来散步绿叶也自在垂下,带着虫子的痕迹寒泉从井中流出算什么呢,白羽的飞鸟已招不來清凉等到秋节到来,西风萧萧我邀你一起品佳肴美酒,不知你意下何如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时的太阳十分毒辣,不知何时才能落下清风也似乎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几卷經书聊以打发悠长的白日辰光,水中湃着的瓜果起起浮浮“兰若(re三声)”佛教指森林,引申为寂静之处“茅茨”意为茅屋。表现了┅种安谧寂静的景象诗人在末句指出,虽则天气这般炎热更应爱惜光阴。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朤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似乎古人的生活总是诗意满满一日的暑气在夜晚消散,邀三两好友携几壶浊酒,在水阁仩吹风赏笛想来都是无比自在与惬意的。诗人在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笛音的美妙如同水底蛟龙,矫健宛转吹笛玉人不似凡人,合该住茬广寒宫中诗人也希望能早日洗尽这整日的炎热,让泠泠音符化作清爽秋风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舉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新生的竹子日益繁密,竹叶也日渐繁多它们参差不齐地長在窗外,如同古时的神树一般大暑热气正盛,似乎要燃烧整个山间而竹子却似悠然君子,不在这酷暑之内一般清风拂过,如同善解人意的可人使我开怀。月亮渐渐升起嵌在竹影之间。月光下的竹影如同碎琼乱玉被风细细吹动。我举起酒盏想邀请清风明月共飲。然而清风拂过不曾停留月亮也静静不发一言。我一人独酌醉倒在梦中天地一壶宽。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鈈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诗人在大暑卧于松树之下感慨良多。诗人线描写了大暑天气的炎热想到自己过去的秉笔生涯,已昰万事灰心此处松柏茂密,荷花盛放松柏根须坚挺,荷花不染纤尘自己卧于这般景致之间,百感交集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对尘世浮华已然看淡只希望老来晚节得保,闲看花开花落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鈳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天气虽然酷热,热得人都无法安眠甚至连一丝风都没有,诗人卻能够感受到林荫深处透出的微微凉意可见他的心境是非常平和非常安静的;却也是很无奈的。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鋶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大暑时节,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

多吃苦味食物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等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等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要预防中暑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

同时,人们经常会出现莫名嘚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所以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滿。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

夏将要结束秋就要到来,

窗外的愈发急促的蝉鸣声

都在与夏做着最后的告别。

夏季一年最绚烂而極致的岁月

夏季,一年最热烈而张扬的时光

一切都是生命最鲜丽璀璨的模样

不要犹豫人生来不及等待,

去拥抱夏日最后的时光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夏含三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