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子的诗句关于河南的诗句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 野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朝市三千里,园庐二十春。步兵终日饮,原宪四时贫。桂树留人久,蓬山入梦新。鹤书承处重,鹊语喜时频。草奏才偏委,嘉谋事最亲。榻因徐孺解,醴为穆生陈。卫国今多士,荆州好寄身。烟霄定从此,非假问陶钧。
以上为随机展示
查询到关于"———— 野"的诗句一共52条!
1、野风吹草木
2、宁作野中之双凫
3、野蕨渐紫苞
4、野旷沙岸净
5、清野径还冬
6、朝食野粟
7、夕风飘野箨
8、野风振山籁
9、酒出野田稻
10、曀曀寒野雾
11、山寒野风急
12、结茅野中宿
13、松色随野深
14、野雀无所依
15、提觞野中饮
16、风急野田空
17、当儆野人机
18、岩野散寒蓬
19、野岸平沙合
20、结轩首凉野
21、蟋蟀依素野
22、襄野顺风
23、寥戾野风急
24、野棠开未落
25、洞野属沧溟
26、野径既盘纡
27、荒渠集野雁
28、将过丹丘野
29、月阴洞野色
30、飞霜被野?险
31、饮饯野亭馆
32、饮饯野亭馆
33、野燎村田黑
34、野亭长被马
35、野戍孤烟起
36、野衣缝蕙叶
37、野鹤能自猎
38、野情风月旷
39、清野桂冯冯
40、止戈见于绝辔之野长亭(古诗)_百度百科
[cháng tíng]
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本纪记载:()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如《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传信使提供馆舍、
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原本、宋孔传续撰之《》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为了诗词长短及韵律的需要,又往往简称长亭。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中说: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南浦遂为送别之地。李白《》诗中也有“金陵子弟来,欲行不行各尽觞”之句,饮酒亦为送行时常见场面。而在《》中描写的送别场面,则即有长亭,也有杨柳,还有美酒,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
长亭长亭诗词
唐《》: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
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
宋柳永《》:,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更,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王初《》: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剑光横雪玉龙寒。晴郊别岸乡魂断,晓树啼乌客梦残。南馆东道主,休问路行难。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今宵别梦寒。
宋欧阳修《浪淘沙》:花外倒金翘。饮散无憀。柔桑蔽日柳迷条。此地年时曾一醉,还是春朝。今日举轻桡。帆影飘飘。长亭回首短亭遥。过尽长亭人更远,特地魂销。
元《?长亭送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今日送张生上朝,早是离人伤感,况
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一杯酒,万里程。”【正宫】【】,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道?
汉《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无心弹,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望孤雁,八月中秋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长亭长亭诗考
有一首署名为白衣卿相的《》诗中也提到了十里长亭,诗曰: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今生无悔今生错,来世有缘来世迁。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情浓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复跹。这首诗流传较广,文采也佳,只是没有署作者的真实姓名,而其所署名之白衣卿相,也容易让人误会该诗为宋代所作。后经考证,《别思》作者乃现代人。
柳永为宋代著名词人,尝以自许,其《》词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参加科考,在其卷上评曰: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自此以后也自称“”。
长亭长亭圣女
长亭圣女出自《》,刘飒以细腻的手笔,渲染着玖华国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也渲染着撞上的一片天地。
姓名:碧海长亭(因玖华国坐落在碧海,所以得此名)
身份:玖华国守护圣女
明烨,沉澜的青梅竹马兼知己好友
端木千凝的前世
外貌:深黑色的眼眸,清澈如水,不带一丝杂质。却又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寂寞。黄棕色的长发,柔顺芬芳,在风
中飞扬,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却抹不开心底深深地忧郁。长袖间,是朴素的白色,又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神圣而不可侵犯。清雅脱俗,独人独世,美丽端庄,一袭白衣,又平添了一丝圣洁。如水般宁静,如雪般纯洁,又恰似温文尔雅的静默淑女。如夏花一般绚烂,又像落花一般的凋零。
性格:冷漠隐忍,善良无私,独人独世.
发色:黄棕色
瞳色:深黑色
性格:冷漠隐忍、沉默寡言、善良无私、冷漠孤寂、坚强执着、博爱从容、郁郁寡欢、忧郁惆怅、独人独世。
代表花:梨花,长亭像梨花一样的纯洁,一种出世的一尘不染与素洁淡雅,流不尽温柔,却又不显柔情,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悲而不伤,却描绘出人间的极致,引出新湖里一圈圈又是怜念又是痴情,默默固守,宁静淡远。
法术:万物归心之法
结果:为平定瞬华月息之乱,曾用化心成雪,可惜受伤太重,法未成,而人亡,玖华国遂亡。
最擅长的事:在天音寺弹奏古琴
幸运物:枫叶
玖华国圣物:蓝田玉环
与三人的关系:朋友之上,恋人未满。
cp:明亭、澜亭、息亭
代表诗:锦瑟
石太璞,泰山人[1],好厌禳之术。有道士遇之,赏其慧[2],纳为弟子。启牙签[3],出二卷——上卷驱狐,下卷驱鬼。乃以下卷授之,曰:“虔奉此书,衣食佳丽皆有之。”问其姓名,曰:“吾汴城北村元帝观王赤城也[4]。”留数日,尽传其诀。石由此精于符箓[5],委贽者踵接于门[6]。
一日,有叟来,自称翁姓,炫陈币帛[7],谓其女鬼病已殆,必求亲诣。石闻病危,辞不受贽,姑与俱往。十余里,入山村,至其家,廊舍华好。入室,见少女卧縠幛中[8],婢以钩挂幛。望之,年十四五许,于床[9],形容已槁。近临之,忽开目云:“良医至矣。”举家皆喜,谓其不语已数日矣。石乃出,因诘病状。叟曰:“白昼见少年来,与共寝处,捉之已杳;少间复至,意其为鬼。”石曰:“其鬼也,驱之匪难[10];恐其是狐,则非余所敢知矣。”叟云:“必非,必非。”石授以符,是夕,宿于其家。夜分,有少年入,衣冠整肃。石疑是主人眷属,起而问之。曰:“我鬼也。翁家尽狐。偶悦其女红亭,姑止焉。鬼为狐祟,无伤[11],君何必离人之缘而护之也[12]?女之姊长亭,光艳尤绝。敬留全璧[13],以待高贤。彼如许字[14],方可为之施治;尔时我当自去。”石诺之。是夜,少年不复至,女顿醒。天明,叟喜,以告石,请石入视。石焚旧符,乃坐诊之。见绣幕有女郎,丽若天人,心知其长亭也。诊已,索水洒幛。女郎急以碗水付之,蹀躞之间[15],意动神流。石生此际,心殊不在鬼矣,出辞叟,托制药去,数日不返。鬼益肆,除长亭外,子妇婢女,俱被淫惑。又以仆马招石,石托疾不赴。明日,叟自至。石故作病股状,扶杖而出。叟拜已,问故,曰:“此鳏之难也!曩夜婢子登榻,倾跌,堕泡两足耳[16]。”叟问:“何久不续?”石曰:“恨不得清门如翁者[17]。”叟默而出。石走送曰:“病瘥当自至,无烦玉趾也[18]。”又数日,叟复来,石跛而见之。叟慰问三数语,便曰:“顷与荆人言[19],君如驱鬼去,使举家安枕,小女长亭,年十七矣,愿遣奉事君子。”石喜,顿首于地。乃谓叟:“雅意若此,病躯何敢复爱。”立刻出门,并骑而去。入视祟者既毕,石恐背约,请与媪盟。媪遽出曰:“先生何见疑也?”即以长亭所插金簪,授石为信。石朝拜之,乃遍集家人,悉为祓除[20]。惟长亭深匿无迹;遂写一佩符,使人持赠之。是夜寂然,鬼影尽灭,惟呻吟未已,投以法水,所患若失。石欲辞去,叟挽止殷恳。至晚,罗列,殊切。漏二下,主人乃辞客去。石方,闻叩扉甚急。起视,则长亭掩入,辞气仓皇,言[21]:“吾家欲以白刃相仇[22],可急遁!”言已,径返身去。石战惧无色,越垣急窜。遥见火光,疾奔而往,则里人夜猎者也。喜。待猎毕,乃与俱归。心怀怨愤,无计可伸,思欲之汴寻赤城,而家有老父,病废已久,日夜筹思,莫决进止。
忽一日,双舆至门,则翁媪送长亭至,谓石曰:“曩夜之归,胡再不谋[23]?”石见长亭,怨恨都消,故亦隐而不发。媪促两人庭拜讫。石将设筵,辞曰:“我非闲人,不能坐享甘旨[24]。我家老子昏髦:[25],倘有不悉[26],郎肯为长亭一念老身,为幸多矣。”登车遂去。盖杀婿之谋,媪不之闻;及追之不得而返,媪始知之,颇不能平,与叟日相诟谇[27]。长亭亦饮泣不食。媪强送女来,非翁意也。长亭入门,诘之,始知其故。
过两三月,翁家取女归宁。石料其不返,禁止之。女自此时一涕零。年余,生一子,名慧儿,买乳媪哺之。然儿善啼,夜必归母。一日,翁家又以舆来,言媪思女甚。长亭益悲,石不忍复留之。欲抱子去,石不可,长亭乃自归。别时,以一月为期,既而半载无耗。遣人往探之,则向所僦宅久空。又二年馀,望想都绝。而儿啼终夜,寸心如割。既而石父病卒,倍益哀伤;因而病惫,弥留[28],不能受宾朋之吊。方昏愦间,忽闻妇人哭入。视之,则缞绖者长亭也。石大悲,一恸遂绝。婢惊呼,女始啜泣,抚之良久,始渐苏,自疑已死,谓相聚于冥中。女曰:“非也。妾不孝,不能得严父心,尼归三载[29],诚所负心。适家人由海东经此,得翁凶问[30]。妾遵而绝儿女之情[31],不敢循乱命而失翁媳之礼[32]。妾来时,母知而父不知也。”言间,儿投怀中。言已,始抚之,泣曰:“我有父,儿无母矣!”儿亦噭啕[33],一室掩泣。女起,经理家政,柩前牲盛洁备[34],石乃大慰。而病久,急切不能起。女乃请石外兄款洽吊客[35]。丧既闭,石始杖而能起,相与营谋斋葬[36]。葬已,女欲辞归,以受背父之谴。夫挽儿号,隐忍而止。未几,有人来告母病,乃谓石曰:“妾为君父来,君不为妾母放令去耶?”石许之。女使乳媪抱儿他适,涕洟出门而去[37]。去后,数年不返。石父子渐亦忘之。
一日,昧爽启扉,则长亭飘入。石方骇问,女戚然坐榻上,叹曰:“生长闺阁,视一里为遥;今一日夜而奔千里,殆矣!”细诘之,女欲言复止。请之不已,哭曰:“今为君言,恐妾之所悲,而君之所快也。迩年徙居晋界,僦居赵缙绅之第。主客交最善,以红亭妻其公子。公子数逋荡[38],家庭颇不相安。妹归告父;父留之,半年不令还,公子忿恨,不知何处聘一恶人来,遣神绾锁,缚老父去。一门大骇,顷刻四散矣。”石闻之,笑不自禁。女怒曰:“彼虽不仁,妾之父也。妾与君琴瑟数年,止有相好而无相尤。今日人亡家败,百口流离,即不为父伤,宁不为妾吊乎[39]!闻之忭舞[40],更无片语相慰藉,何不义也!”拂袖而出。石追谢之,亦已渺矣。怅然自悔,拚已决绝[41]。
过二三日,媪与女俱来,石喜慰问。母子俱伏。惊而询之,母子俱哭。女曰:“妾负气而去,今不能自坚,又欲求人,复何颜矣!”石曰:“岳固非人;母之惠,卿之情,所不忘也。然闻祸而乐,亦犹人情,卿何不能暂忍?”女曰:“顷于途中遇母,始知絷吾父者,盖君师也。”石曰:“果尔,亦大易。然翁不归,则卿之父子离散;恐翁归,则卿之夫泣儿悲也。”媪矢以自明,女亦誓以相报。石乃即刻治任如汴,询至元帝观,则赤城归未久。入而参之[42],便问:“何来?”石视厨下一老狐,孔前股而系之[43],笑曰:“弟子之来,为此老魅。”赤诚诘之,曰:“是吾岳也。”因以实告。道士谓其狡诈,不肯轻释。固请,乃许之。石因备述其诈,狐闻之,塞身入灶,似有惭状。道士笑曰:“彼羞恶之心,未尽亡也。”石起,牵之而出,以刀断索抽之。狐痛极,齿龈龈然[44]。石不遽抽,而顿挫之,笑问曰:“翁痛之,勿抽可耶?”狐睛睒闪[45],似有愠色。既释,摇尾出观而去。
石辞归。三日前,已有人报叟信,媪先去,留女待石。石至,女逆而伏。石挽之曰:“卿如不忘琴瑟之情,不在感激也。”女曰:“今复迁还故居矣,村舍邻迩,音问可以不梗。妾欲归省,三日可旋。君信之否?”曰:“儿生而无母,未便殇折。我日日鳏居,习已成惯。今不似赵公子,而反德报之,所以为卿者尽矣。如其不还,在卿为负义,道里虽近,当亦不复过问,何不信之有与?”女次日去,二日即返。问:“何速?”曰:“父以君在汴曾相戏弄,未能忘怀,言之絮絮;妾不欲复闻,故早来也。”自此闺中之往来无间,而翁婿间尚不通吊庆云[46]。
异史氏曰:“狐情反复,已甚。悔婚之事,两女而一辙[47],诡可知矣。然要而婚之,是启其悔者已在初也[48]。且婿既爱女而救其父,止宜置昔怨而仁化之[49];乃复于危急之中[50],何怪其没齿不忘也[51]!天下有冰玉之不相能者[52],类如此。”[1]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1]泰山:汉置郡名。此指泰安府,治所在今泰安市。此从铸雪斋抄本,原作“”。
[2]赏:赏识。
[3]牙签:指图书函套上的牙签。因以象牙制作,故称。
[4]汴城:汴州城,即今河南开封市。元:本作“玄”,为避玄烨名讳,改作“元”。
[5]符箓:也称“符字”、“丹书”、“墨箓”。道家秘密使用的文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谓可用来“驱鬼”、“镇邪”、“治病”。
[6]委贽:古人始相见,必执贽为礼;“贽”因地位不同而有别。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此泛指致送礼品。
[7]炫:夸耀。
[8]縠(hú斛)幛:薄纱帐。縠,绉纱。幛,通“帐”。
[9]支缀:气息微弱之状,言卧于床上,仅有气息。
[10]匪:通“非”。
[11](zhì 至):犹阴德。
[12]离人之缘:谓破坏别人情缘。
[13]全璧:完璧。此谓不予玷污,保其贞洁。
[14]许字:许嫁。字,古指女子出嫁。
[15]蹀躞之间:谓往来之间。蹀躞:小步行走之状。
[16]汤夫人也称“”,铜制或锡制的一种扁壶,冬日充以热水放入被中暖足用。泡两足:烫得两足起泡。
[17]清门:高雅寒素之家。
[18]无烦玉趾:犹言不劳前来。玉趾,敬词,脚步之意。
[19]荆人:谦称其妻。详《孤嫁女》注。
[20]祓(fú 弗)除:本为古时除凶去秽的一种仪式,见《周礼·春官·女巫》,此指道家驱邪去灾的迷信行为。
[21]辞气仓皇:言辞慌促,声调反常。
[22]欲以白刃相仇:谓欲加害于他。
[23]胡再不谋:为什么不商量一下。胡,何。
[24]甘旨:香甜可口的美味。
[25]老子:犹言老头子,指其丈夫。昏髦:犹,年老糊涂。
[26]不悉:不全,不周到之处。
[27]:、埋怨。
[28]弥留:病重。苫(shān)次,原指居亲丧的地方,也用作居亲丧的代称。《仪礼·丧服》:“居倚庐,寝苫枕块”。苫,草荐,旧时居丧睡的草席。块,土块。古礼,居亲丧时,以草荐为席,以土块为枕。。弥留,病危。
[29]尼归:受阻不归。尼,受外力阻止。《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30]凶问:凶信。即死亡的消息。问,音信。
[31]:古代尊称父亲为,固称父命为严命。
[32]:本指父亲将死神志昏乱时的遗命,见《》,此借指不合事理的父命。
[33]噭啕(jiàotáo 叫桃):啼哭不止。
[34]柩前牲盛(chéng 成)洁备:摆在灵柩前面肉食祭品洁净而周全。牲盛,牲祭、。牲,指三牲(牛、羊、猪)祭品。盛,盛器,碗、盘之类。
[35]外兄:表兄。见《后汉书·来歙传》:“君叔虽单车远使,而陛下之外兄也。”李贤注:“光武之姑子,故曰外兄也。”。
[36]斋葬:祭祀殡葬。斋,祭。
[37]涕洟(yí夷):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礼记·檀弓》上:“待于庙,垂涕洟。”《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38]数(shuò)逋荡:犹言常外出嫖赌放荡,不顾家室。数,屡屡。逋荡,游荡(放纵)。《汉书·丙吉传》“数逋荡”注:“逋,亡也。荡,放也。谓亡其所职而游放也。”
[39]吊:此谓对受灾祸的人表示慰问。
[40]忭(biàn 卞)舞:欢欣鼓舞。
41]拚(pàn 盼):舍弃,抛却。
[42]参:参拜。
[43]孔前股而系之:把他的小腿穿透,用绳拴系着。前股,俗称“小腿”,于狐为后肢。
[44]龈龈然:咬牙出声,表示愤恨的样子。龈,牙根。
[45]狐睛睒(shǎn 闪)闪:谓狐晴闪闪发亮。形容愤怒的眼神。睒闪:山东方言,闪闪。
[46]不通吊庆:谓不相往来。吊,吊死问疾。庆,贺喜祝福。
[47]一辙:如出一辙。谓前后作法一样。
[48]“然要”二句:谓要胁而与其女婚配,是使其在嫁女之初已怀悔恨之心。要,要胁,以不正当手段相胁迫。
[49]止宜置昔怨而仁化之:言只应放弃昔日的怨恨而以仁爱之心感化他。
[50]狎弄:戏弄,耍弄。
[51]没齿不忘:犹言终身不忘。
[52]冰玉之不相能:谓翁婿感情不相投合。冰玉,冰清玉润的略语,为岳父和女婿的代称。《晋书·卫玠传》载,玠为名士,而其岳父乐广亦名著海内,人谓“妇公冰清,女婿玉润”。[1]
石太璞是泰山人,喜爱,祈神驱鬼的法术。有一个道士遇见了他,很赏识他的聪明,就收他做弟子,打开一个书套的牙签,拿出两卷书来,上卷驱狐,下卷驱鬼。道士把下卷传授给他,说:“虔诚地学好这部书,衣食和美人就都有了。”石生问道士姓名,他说:“我是城北村的王赤城。”道士留下住了几天,把下卷的口诀都传授了给他才走了。
石生从此精于驱鬼镇邪之术,带着财礼到他家求他驱鬼镇邪的人接连不断。
一天,来了一位老叟,自称姓翁,把带来的银子绸缎炫耀地摆列出来,对石生说,他的女儿得了鬼病已经很危险了,求他务必亲自去一趟。石生听说病人已经很危险了,就推辞不接受他的财物,答应和他一起去试一试。
走了十几里路,进入了一个山村,到了翁叟的家,只见房舍华丽美好。进入内室,看到一个少女躺在薄纱帐子里,婢女用钩子把帐子挂起来。石生一看,姑娘约有十四五岁,气息微弱地躺在床上,脸色枯黄干瘦。石生走近前,姑娘忽然睁开了眼睛说:“良医来了。”翁叟全家都非常高兴,说这姑娘已经好几天不能说话了。石生便退出内室,详细询问了病情。翁叟道:“白天常见一个少年进来,跟她睡在一起,去捉他的时候,又看不见了;一会儿又来了。我想他一定是个鬼。”石生说:“如果他是个鬼,驱走他并不难;我担心他是个狐狸,那么我就不知驱赶它的办法了。”翁叟说:“一定不是狐狸,一定不是!”石生就画了一张符给他,这天晚上就住在他家里。
半夜里,有一个少年进入石生房里,穿戴整洁。石生怀疑是主人的亲属,就站起来问他。少年说:“我是个鬼。老翁家都是狐狸。我偶然喜爱上他家的女儿红亭,才暂时住在这里。鬼作祟迷惑狐狸,并不损伤阴德。你何必护着他家而拆散别人的姻缘呢?姑娘的姐姐叫长亭,容貌艳丽绝伦,我特地保留下她清白的身子,让她完好无瑕,以便等待你来。他们如果答应把她许配给你,你才可以给红亭治病;到那时候,我一定自己离去。”石生答应了他。
这天晚上,少年没再来,姑娘顿时就清醒了。天明以后,翁叟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石生,请石生进去看看。石生焚烧了旧符,坐下来诊视病人。只见绣花帷幕边有一个女郎,美丽得如同天上的神仙,心里知道她一定是长亭。诊视完了以后,石生要一碗水洒洒帐子,这位女郎急忙端了一碗水给他。她走动之间,眼波流转,神韵动人。石生此时心动神摇,心里早已不在鬼身上了。他出了内室后辞别老翁,托词说要回去制药就走了,好几天没回来。
此后,翁家那个鬼越发肆无忌惮了,除了长亭之外,媳妇、婢女都被他迷惑淫乱。翁叟又派仆人牵着马去请石生,石生推托有病不去。第二天,翁叟亲自来了,石生故意装出腿有病的样子,拄着拐杖出来。翁叟向他行了礼,问他得病的缘故。他说:“这是单身的难处啊!昨日晚间婢女上床给我换汤壶,跌了一跤,失手把汤壶掉下来,把我的两脚烫起了泡。”翁叟问:“为什么这么久了不再续娶呢?”石生说:“只恨找不到像您一样的清白人家。”翁叟默默无言地走了,石生走着送他说:“病好了我一定去,不用麻烦你亲自来了。”又过了几天,翁叟又来了,石生一跛一拐地见他。翁叟安慰问候了几句话,就说:“刚才我跟老伴商议过了,你如果能把鬼驱走,使我全家安宁,我的女儿长亭,已经十七岁了,我就情愿把她嫁给你。”石生大喜,跪下磕了头,对翁叟说:“你既然有这样的美意,我怎么还能珍惜我这有病的身体呢?”立刻就走出门去和翁叟一起骑马去了。
到了翁叟家,给患鬼病的人看完了病,石生恐怕他们背约反悔,就要求和老太太见面订婚约。老太太急忙出来说:“先生怎么怀疑我们呢?”就把长亭头上所插的金簪交给石生作为凭证。石生磕头拜见了岳母,于是把全家人都召集起来,一个个都给他们把鬼患驱除了。只有长亭一个人藏在内室没有见到,石生就画了一张佩在身上的符,叫人拿去给他。这一天晚上安安静静,鬼影都消失了。唯有红亭还在呻吟,向她身上洒了一些洁水,她所患的病好像立刻消失了。石生想告辞回去,翁叟殷勤诚恳地挽留他。到了晚上,请石生喝酒,珍肴美味罗列,劝酒布菜十分亲切。一直喝到二更天,主人才向石生告辞走了。
石生刚躺下要睡,听见敲门声很急,起身开门一看,长亭闪身进来了,神色语气惊慌地说:“我们家的人要拿刀来杀你,赶快逃走吧。”石生胆颤心惊,面无人色,越过墙头,急忙逃窜了。他远远望见前面有火光,就急忙向那里奔去,原来是村里的人夜间在打猎。等到他们打完了猎,石生就跟他们一起回去了。
石生心里又怨恨又愤怒,没有地方可以申诉,想要到汴城寻找师父王赤城;而家里有个老父亲,病卧在床很久了,放心不下。石生日夜筹思谋划这件事,不能决定去还是不去。忽然有一天,两辆车子来到门前,原来是翁家老太太送长亭来了,她对石生说:“那天晚上你就回来了,为什么不再商议一下婚事?”石生见了长亭,怨恨都烟消云散了,所以对那天夜里的事也就隐瞒不说了。翁老太太督促两人在庭院里拜完了天地。石生要设酒席招待岳母,她推辞说:“我不是闲人,没有时间坐下来品尝美味佳肴。我家老头子年老糊涂了,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姑爷你肯为了长亭而念及到老身,就深感庆幸了。”于是上车走了。原来翁叟杀女婿的预谋,老太太并不知道,等到没有赶上石生返回来,老太太才知道,心里颇为生气,和老头子整天吵骂。长亭也哭泣不肯吃饭。老太太硬作主张把长亭送来,不是老头子的本意。长亭过了门,石生问她,才知道了其中的缘故。
过了两三个月,翁家来接女儿回家探亲,石生估计她不能回来了,就不许她回去。长亭从此就时常啼哭。过了一年多,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慧儿,雇了一个奶妈哺育他。然而儿子好哭,晚上必定要回到母亲那儿。一天,翁家又派车来,说老太太非常思念女儿,长亭越发悲伤,石生不忍心再留她了。长亭要抱着孩子去,石生不允许,长亭就自己回娘家了。临别时,约定以一个月为期;可是过了半年多仍然没有消息。石生派人去探看,翁家从前租赁居住的院子已空了很久,没人住了。又过了两年多,一切希望都断绝了。儿子整夜啼哭,石生心如刀割。
不久,石生的父亲病死了,石生倍加哀伤,因而病倒了。父丧期间病势沉重,不能接受宾客朋友的吊唁。正在昏昏沉沉之际,忽然听见一个妇人哭着进来了。一看,原来的人是长亭。石生心中十分悲痛,一阵难受就断了气。婢女惊慌呼叫,长亭才停止了哭泣,过来抚摸石生身体。过了好一会儿,石才渐渐苏醒过来,自己疑心已经死了,以为是在阴间与长亭相聚。长亭说:“不是在阴间。我不孝顺,不能得到严父的欢心,受到阻挠,三年不能回来,实在对不住你的一片心。正好我的家人由东海经过这里,得知公公去世的凶信。我遵严父之命断绝了与你的儿女之情,却不敢遵从他的乱命而违背翁媳之间的礼制。我来的时候母亲知道,父亲却不知道。”说着话儿子扑到她怀里。说完了话,她才抚摸着儿子哭着说:“我有了父亲,孩子你没了母亲了!”慧儿也嚎啕大哭,满屋的人都掩面哭泣。长亭站起身来,着手料理家务,灵柩前供的祭品器具齐全而干净,石生心里大感安慰。但是因为得病时间久了,急切间不能起床。长亭就请石生的表兄接待来吊唁的宾客。吊唁的礼仪结束以后,石生才能柱着拐杖站起来,与长亭一起商议安排殡葬的事。安葬完毕,长亭要辞别回去接受违背父命的谴责。可是丈夫拉着手臂,儿子大声哭泣,于是就忍住暂时不走了。
过了不多日子,翁家有人来告诉长亭的母亲病了。长亭就对石生说:“我是为了郎君的父亲来的,郎君就不为了我的母亲放我回去吗?”石生答应了。长亭叫乳母抱着儿子到别处去,自己流着泪出门走了。一去之后,好几年没有回来,石家父子也渐渐忘记她了。
一天,天刚亮时打开大门,长亭竟飘然进来了。石生正惊骇地询问,长亭满面愁容地坐到床上叹息着说:“从小在闺阁中长大,把走一里路都看作很远;现在一天一夜奔波千里,累坏了!”石生仔细问她,长亭想说又住口了。石生执意请她说,她才哭着说:“现在就对你说,恐怕我感到悲痛的事,正是郎君感到快乐的事。近几年,我家迁居到山西境内,租赁了赵乡绅家的宅第居住。主客交情十分密切,父母就把红亭许配给赵公子为妻。赵公子经常嫖赌放荡,家庭生活很不和睦。妹妹回来告诉了父亲,父亲留下她,半年不叫她回去。赵公子十分愤恨,不知从哪里聘了一个恶人来,派遣神将拿着铁索,把老父亲绑去了。一家人十分惊恐,顷刻间就四处逃散了。”石生听说后,禁不住笑了起来。长亭气愤地说:“他虽然不讲仁义,可也是我的父亲。我与你夫妻几年,只有相好而没有相怨之处。今天我家人亡家败,上百人流离失所,你即使不为我父亲伤心,难道也不为我伤心吗?听说之后反而手舞足蹈,更没有一言半语安慰我,为什么这么无情义啊!”一甩袖子就走了。石生追着向她道歉,长亭已经不见了。石生心里惆怅悔恨不已,只好打算彻底决裂了。
过了两三天,翁老太太和长亭一起来了,石生非常高兴地安慰问候。老太太与长亭二人都跪下了,石生吃惊地问他们,母女二人都哭了。长亭说:“我赌气走了,现在自己不能坚持,又要来求人,还有什么脸面呢?”石生说:“岳父固然不是人,但是岳母对我的恩惠,你对我的情义,都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然而那天我听见岳父遭祸事而感到高兴,也是人之常情、你为何不能暂时忍耐一下呢?”长亭道:“刚才在途中遇到母亲,才知道捉去我父亲的人,原来是你师父。”石生说:“真是这样,也很容易办。但是岳父不回来,你们父女离散;恐怕岳父回来了,那么你的丈夫就要哭,儿子就要悲了。”老太太立誓表明自己的心意。长亭也立誓报答丈夫的恩情。
石生准备了行装到去,打听着找到了,原来王赤城也刚回来不久。石生进去参拜了师父,师父便问他:“你来为了什么事?”石生看见厨房里有一只老狐狸,在它的前股上穿了一个孔用绳索拴着,就笑着说:“弟子这次来,就是为了这只老狐精。”王赤城追问他,石生说:“它是我岳父。”就把实情告诉了师父。王道士说这老狐太狡诈,不肯轻易释放。石生再三请求,王道士才答应了。石生就详细地述说了这老狐狸的种种狡诈行为,老狐狸听见了,把身体挤进灶膛里,好像惭愧的样子。王道士笑道:“他羞耻之心还未完全丧失。”石生站起来,牵着他出去,用刀割断了绳子从伤口里抽出来。狐狸痛极了,咬得牙直响。石生不一下子抽出来,而是一顿一挫地往外抽,笑着问老狐狸:“岳父感到痛,不抽绳子可以吧?”老狐狸眼睛凶光闪闪,好像有恼怒的神色。石生放了它以后,它便摇着尾巴出了道观跑了。
石生辞别了师父回家。三日前已经有人来石家报告翁叟回来的消息。老太太先回去了,留下女儿等候石生。石生到了家,长亭迎上前跪在地上,石生把她扶起来说:“你如果能不忘夫妻的感情,我倒不在乎感激不感激。”长亭说:“现在我父母家已经迁回故居了,村子离这儿邻近,可以互通音信了。我想回娘家探望父亲,三天就可以回来,郎君相信不相信?”石生说:“儿子生下来以后就没有母亲,可是也并没有夭折。我天天过着光棍的生活,已经习惯了。现在我不像赵公子那样,反而以德来报答你父亲,我已为你尽到了情义。如果你真的不回来,在你来说是辜负了我的情义。两家相距虽然很近,我一定不再过问了,还有什么不相信的?”长亭第二天回了娘家,过了两天就返回来了。石生问道:“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长亭说:“父亲因为郎君在汴州曾经戏弄过他,心里老忘不了,絮絮叨叨地老说这件事。我不想再听了,所以早回来了。”从此以后,长亭和她母亲、妹妹之间的往来很密切,而岳父和女婿之间还是不相往来。
异史氏说:“狐狸性情反复无常,行为十分狡黠。悔婚的事情,两个女儿如出一辄,由此可见其诡诈多端。然而石生以要挟手段而与其女婚配,是使其在嫁女之初已怀悔怨之心的原因。况且作为门婿,既爱其女,而救其父,就应该放弃昔日的怨恨,以仁爱之心去感化他,而石生却在其危急的情况下加以戏弄,这就难怪老狐终生难忘这场恩怨了!天下翁婿之间的感情不相投合,大都有类于此。[2]
长亭作者简介
蒲松龄(),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1]
蒲松龄 著,朱其铠 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新学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老子养生科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