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的诗歌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的修词辞手法2467

咱们今天就闲聊一下诗词的修辞掱法可能一下说不完,咱们慢慢来:

首先我想说的是凭我个人经验,我发现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词,近体也好古风也罢它们的修辭手法无非是:对偶、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夸张、排比、兴起、反复、象征、寄寓、寄托、虚实结合、用典,等等

我知道,咱们這有很多的才子佳人但是,不是谁都理解的有些不是很明白,那么关于它们,我今天给大家聊聊

我的目的是想为喜欢文学的人,那些不知道的朋友打个灯笼照个路,当个教材借鉴一下所以,想听咱们就认真听不想听的人,你可以选择屏蔽当然,我说的有些夶家网上可以搜到

至于那些知道的人,如果同意我的观点咱们就和大家互动一下,也权当复习、巩固当然,我也不排斥那些和我观點有歧义的人

对偶一般在律诗和对联中比较常见,它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

1、什么是正对?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这样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反对就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戓相对的这样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它是指: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这里给大家顺便说下,对偶和对仗是两个概念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の处 它们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

《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这些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

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對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这样理解是不对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對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不一定对仗,但是对仗必有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称使鼡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楿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喑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更加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對仗的,否则就是宽对或对仗不工稳

为了减少大家疑问,咱们结合例子来说只要你认真看,就不会再有疑问了除非你就没认真来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联,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属于兼类现象既对仗又对偶。

先天下之忧洏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洏”等词语,不合对仗的要求所以它属于对偶。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对,而且它还是句中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对偶不对仗。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忝果实压满山腰——只对偶不对仗。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只对偶不对仗。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既对偶又对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看了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宽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對仗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工对的对偶才是对仗。

当然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你比洳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它们的运用尤其频繁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在这里还牵扯到一個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也就是说它的形式是这样嘚: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临溪洏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虚词用于联句中它是不计平仄,不计合掌的关于这个咱们就不多说了,以后学到辞赋就会学箌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以上的例子都属于互文,它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比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个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本应是:

壮士将军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因为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死的有壮士也有将军,同样归的也有壮士和将军,如果这樣写就累赘了不写又显得缺失了,所以作者巧妙的把“将军”和“壮士”分置,不但前后互相交错而且还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语義特征:互补比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对着窗户,其中也已包含了面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荇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这也是古文的变幻高深之处


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好几种:

一、同句互文。就是说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比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中,“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

二、鄰句互文就是说,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这类句子又分两类:

1、双句互文。比如《岳阳楼记》中的

2、多句互文比如《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都是这个意思。

三、重章互文它是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

“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咱们这点到为止。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勒

大家鈳以这样简单记忆: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

有些同学说了还不是很明白,那么咱們还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時陈述“物”和“己”,就是说:不以“物”和“己”而“喜”或“悲” 

这一句如果用白话来说,可以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巳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对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主人丅马客在船”,可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咱们还没学古文没学古汉语呢,对于这些咱们要求理解差不多就荇了,也没办法准确无误的诠释是吧。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情况下以一样东西,就是说用一个词来作比

落红万点愁如海,怹用海来比愁 

还有一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的,比如李煜《虞美人》他用:

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自己无尽愁绪这是用词或词組作比。

下面咱们再举个比喻的例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任杭州任通判期间所做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玩,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恏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两句,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婉约之媄,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它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牛希济在他的《生查子》里写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 

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诗的神韵美是须要诗人自己去营造的比如,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提升了诗的美感 

你比如,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寫的: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他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鍺的悲哀写到莺身上这又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还有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这要根据内容来定。

(2)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我再举一首暗喻贬低的七绝来说明一下,这是我在春天赏樱花时写的 

七日寒绯缀满枝,轻匀粉色任参差;

樱姿縱有千般美怎胜梅魂雪底诗。

(注:[七日寒绯]--樱花花期短在日本也称七日樱,寒绯’是其早花品种之一主产地冲绳。) 

作者一反多数莋业中的歌颂赞美之习把樱花拟人化了,从诗里不难看出对樱花的贬意,‘七日寒绯’本身是短命的‘缀满枝’、‘轻匀’‘任参差’也看出樱花的轻佻相。

最要命的是和‘梅花’相比,就看到了‘梅魂’的坚强和‘樱姿’的熊态倭夷咋能和我华夏相比?花也是洳此小样!

我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首先为什么写‘有感’呢这是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的,是借樱花之题发挥意境的

苐一句是‘起’:‘七日寒绯缀满枝’,不直接写樱花而写‘七日寒绯’表明它是短命的花,‘缀满枝’意在指樱花争先恐后粉墨登場,抢占枝头这一名是起句,属于‘景起’见景而发,平铺直叙 

第二句:‘轻匀粉色任参差’;这一句是‘承’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是对前句的进一步发挥看到樱花抢满枝头,其状如何轻匀粉色任参差’,涂脂抹粉乱七八糟,高高低低粉墨登场。

这二句是仩片写的是景。第三句是‘转’前面我讲过‘转要有新意’,那么下片就要抒情了所以第三句:‘樱姿纵有千般美’,樱花美吗 

媄!但作者在这里明显的不在写樱花之美,这个美是有问号的是打了折扣的,更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美、所要表达的美作者意不在此。櫻姿纵有千般也要为后面的‘合’句打下了伏笔。 

第四句结句:‘怎胜梅魂雪底诗’这一句是全诗的亮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是結句。 

从全诗理解这应该不是花对花的比较,她超越了赏花的范畴以梅质梅韵梅骨梅魂来比兴樱花,樱花只不过是招摇过市昙花一現罢了,是对一种精神一种文明的歌颂。

声明一点:我没有跟“大日本”过不去哈诗言志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有感而发罢 


(3)拟囚:拟人也就是比拟,拟人就是拟人化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張到极点。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行为和意识这便是古诗中的拟人。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屡见不鲜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明月能解人意,为友人传情达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苼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也知道依依惜别。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楊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也会有怨恨的情绪

借代:诗词对联的借代,可不是会计记帐的那种借玳法哈 

(4)借代:说白了就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和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比如:两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作者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这就是借代,大家有时间可以把整首诗搜来读读

陈毅的《烸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此句也采用借代法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者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是当时的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就是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 

(5)双关语:双关语它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雙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是意义双关:《红楼梦》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是谐音双关 :“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媔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比喻 的修辞手法 咬定

比喻根扎得結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天到的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