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联表达对戏曲演员的赞美戏曲的古诗之情

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龙腾狮舞共聚苏山 传统文化喜闹元宵 - 美篇
/&&&&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龙腾狮舞共聚苏山 传统文化喜闹元宵
扫码分享到微信
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龙腾狮舞共聚苏山 传统文化喜闹元宵
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党政班子成员与群众一同观看了文艺汇演。
上午8时50分,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来自扬帆村民间舞龙队表演的“喜龙闹春”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随后花鼓戏、花挑舞、跑旱船、舞狮等传统的民俗节目相继上演。特别是来自胡楼村的民间舞狮团队表演的“金狮送福”在完成精彩的表演后从狮口中徐徐展开了“十九大旗帜鲜路线正 建小康知民意顺民心”的一副喜庆对联,表达了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热情拥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企盼。
舞龙节目“喜龙闹春”率先登场。
“金狮送福”博得全场喝彩。
众狮齐贺岁迎元宵。
  来自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区扬帆村、胡楼村、李湾村、敖洼村的民俗文化表演队队员们身着彩衣、精神抖擞、热情饱满、舞技飞扬。广场上金龙飞腾、瑞狮抱喜,激情飞扬的乐曲,喜气洋洋的人群,不仅跳出了大苏山人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欢愉喜悦,也舞出了大苏山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
整场文艺汇演紧紧围绕“爱光山 加油干 奔小康”这一主题。
独具特色的花鼓戏演出让人回味无穷。
花挑舞与旱船节目相继上演。
村民以戏曲歌唱的形式表达了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的赞美之情!
表演队送上了精彩的花棍舞。
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演出结束前仍意犹未尽。
  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台下观众看得聚精会神,精彩的文艺表演让观众们目不暇接,现场欢声笑语、欢呼声不断,展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喜气欢快、年味十足的节日氛围。举办这次文艺汇演,是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项文化盛事,也是新时期传承民间艺术、挖掘旅游资源的一场饕餮盛宴。
<ads :show-footer='true' :recommend-ads='{"type":1,"js":"赞美老师的对联
您当前位置: &
赞美老师的对联
发布:&|&分类:
  赞美老师的  上联:汉语兴衰存乎汝心  下联:中华沧桑有然尔梦  上联: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元明清  下联:横看世界,中美英法德日俄  上联:纸上攀高峰,悟透板块奥秘  下联:图中越大海,弄清洋流深义  上联:站世界高端,纵观变幻风云  下联:立时代前沿,引领发展潮流  上联:站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  下联: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  上联:预知天气变化,把握正确航向  下联:探索自然奥秘,规划完美人生  上联:以史为鉴,宋元明请胜与衰  下联:同理作战,古今中外荣和辱  上联: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下联: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上联:心比天高,教两国语言培桃李  下联:志同海大,育一代栋梁兴中华  上联: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  下联: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  上联: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  下联: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  上联: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  下联: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  上联: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  下联: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上联:通晓语法,学博思精造诣深  下联:熟练口语,音准速快翻译棒  上联:叹兴衰,三国两晋成烟云  下联:论成败,七雄五霸斗锋芒  上联: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  下联: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  上联:抬眼望,日月星空,雷雨雪霜  下联:低头看,山川土地,江河湖海  上联: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尽出  下联:妙语微点,体积面积都解  上联:思如泉涌,诗文交融培奇葩  下联:笔私蛇走,字句连接谋新篇  上联:说乾坤,拉扯经纬网  下联:传知识,诉说天地源  上联:手执粉笔,解世事代数  下联:胸怀壮志,问人生几何  上联:实验室中,植物动物样样标本俱全  下联:讲课台上,易题难题种种类型都有  上联:歌赋尽显雅士风度  下联: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明  上联:上通天文,好与日月星辰为伴  下联:下知地理,喜与江河湖海作友  上联:上通天文,斗转星移尽胸中  下联:下晓地理,风起云涌皆意间  上联:日月星辰尽藏胸中,能上九天  下联:鱼鳖虫兽全收眼底,可下四洋  上联:人生几何,点线面体共绘而成  下联:世事方程,加减乘除同算方行  上联: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  下联: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上联:巧设计,细绘人生图象  下联:精计算,巧解生活方程  上联:评渔场,寒流暖流交汇处  下联:看气候,旱季雨季轮换时  上联:评得失,四大名著显精妙  下联:论善恶,八方美文蕴雄奇  上联: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  下联: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  上联:氕氘氚,弘天地正气  下联:钾钙镁,铸英雄本色  上联: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  下联: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  上联:了解法国,梦品白兰地  下联:熟悉蒙古,夜观北斗星  上联: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  下联:小小平面,铺就美好前程  上联:两指灵动,勾勒线条美感  下联:双手轻盈,探索数字奥秘  上联: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  下联: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上联:扣蓝板,伸手赶超火箭队  下联:踢足球,迈脚夺取世界杯  上联:口说进行时,不定式并非定语从句  下联:牢记构词法,完成时不是被动语态  上联: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  下联: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  上联: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  下联:察日月,巧解雪雨冰霜奥秘  上联:静默如树,沉思折思思万物本源  下联:镇定似塔,家治国治治千秋功业  上联:经纬间穿梭,国家事域外事事事皆知  下联:天地内畅想,自然理人文理理理都通  上联: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  下联: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  上联: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  下联: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  上联:讲关系,伯仲叔季样样通  下联:说人物,旦末净丑个个明  上联:画线条,明目评判曲直  下联:讲几何,盛气指点方圆  上联: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  下联: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上联:观古史,知秦皇汉武雄才大略  下联:看今朝,晓小平锦涛宏业巨措  上联: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  下联: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  上联: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  下联: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  上联:读教科书,乘季风,激起心中暖流  下联:转地动仪,看世界,了解异域风情  上联:东经西经,包宇之无穷  下联:南纬北纬,容宙中有限  上联:调配色彩,展现亮丽图景  下联:勾勒线条,描绘精彩场面  上联: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象  下联:甲已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  上联:地壳在运动,季风吻过富士山  下联:板块正漂移,梅雨爱上洞庭湖  上联:代数几何,方程空间无限暇思  下联:直线平面,函数极限不尽畅想  上联:春夏秋冬,笑看史上风风雨雨  下联:东南西北,畅谈人间分分合合  上联: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下联: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上联: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  下联: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  上联: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  下联: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  上联: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增色  下联:苏洵苏轼苏辙,给唐宋诗词添彩  上联:不辞辛苦,如周日运动  下联:无论劳累,似季风吹拂  上联: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  下联: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上联:爱问几何,点线角面关系到底如何  下联:喜看数字,加减乘除换算究竟怎样  上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下联: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用对联表达对戏曲演员的赞美之情
|||||||||||
您的当前位置: &
用对联表达对戏曲演员的赞美之情
人气:350 ℃|时间: 13:50:27|
问题:用对联表达对戏曲演员的赞美之情
用对联表达对戏曲演员的赞美之情上联:台上表演三分钟下联:台下苦练十年功 匿名用户
戏曲 戏曲里的虞姬同款的帽子更显温馨,手里的对联和脸上的笑容代表了两个人的喜悦之情.戏曲 450_300《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www.wenku1.com
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日期: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死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台联、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台联,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死;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疏导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本文由(www.wenku1.com)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美戏曲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