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从什么和什么节绍杭绍台高速公路绍兴段城的

绍兴(浙江省省辖市)_百度百科
?浙江省省辖市
[shào xīng]
(浙江省省辖市)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南岸。东连市,南临和,西接,北隔与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辖区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万(2013年11月数据)[1]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2]
,是首批、城市,,,中国最具,也是著名的、桥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著名的文化古迹有、、、、、、、、、、贺知章故居等。
绍兴历史沿革
绍兴名称演变
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
一带为中心建国,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晋称会稽国,南朝时为东扬州治所。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2]
绍兴建制沿革
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
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2]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2]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二十六年,中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 、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2]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剡、余暨二县,时会稽郡领二十
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大、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十五县。[2]
三国时,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 、鄞、句章八县。[2]
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以郡为国,称会稽国,辖县数不变。[2]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2]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州,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 入句章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2]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2]
唐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 、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府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
隋唐东南中心
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 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2]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2]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州、厅旧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均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3年于省县间设会稽道,治宁波,时辖地相当于绍兴、宁波、台州三府。民国16年取消道制,原绍兴府七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民国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其驻地、辖县不变。民国37年,更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余姚,辖十四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八县)。[2]
1949年5月,绍兴全境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六县,余姚划归第二专区(宁波)。10月改为绍兴专区,并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今绍兴城区),析绍兴县置会稽县,时辖一市七县。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原所辖绍兴、诸暨、萧山三县及绍兴市改由省政府直属,上虞、嵊县、新昌划属宁波专区。1953年2月至1963年12月,辖县又数经归属变动。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驻绍兴县,辖绍兴、、、、五县。1968年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改设省辖绍兴市,置越城区,下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1989年9月,所辖诸暨县改设诸暨市(县级市)。1992年8月,所辖上虞县改设上虞市(县级市)。1995年12月,所辖嵊县改设嵊州市(县级市)。至2010年12月,绍兴市所辖一区五县(市)行政区划未变。绍兴市现有79个镇、15个乡、24个街道、488个居委会(社区)、2188个行政村。[2]
2013年10月,国务院号文件已对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域进行了批复。同意撤销,设立绍兴市。以原绍兴县(不含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的行政区域为柯桥区的行政区域,柯桥区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撤销县级,设立绍兴市。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区域为上虞区的行政区域,上虞区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民大街987号;将原绍兴县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管辖。[4]
绍兴行政区划
县、市、区
、、、、、迪荡街道、、、、、、、斗门镇、陶堰镇、富盛镇、孙端镇312000延安路18号
柯桥街道、柯岩街道、湖塘街道、华舍街道、福全镇、兰亭镇、漓渚镇、夏履镇、杨讯桥镇、安昌镇、齐贤镇、马鞍镇、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钱清镇312000
百官街道、曹娥街道、东关街道、道墟镇、上浦镇、汤浦镇、章镇镇、下管镇、丰惠镇、永和镇、梁湖镇、驿亭镇、崧厦镇、沥海镇、小越镇、、谢塘镇、长塘镇、盖北镇;岭南乡、陈溪乡、丁宅乡312300县
、、、、、回山镇、、小将镇、镜岭镇、梅渚镇、大市聚镇;、、、新林乡、312500市
三江街道、鹿山街道、、;、、长乐镇、、、、、、北漳镇、金庭镇、;雅璜乡、、王院乡、竹溪乡、贵门乡、312400北直街37号市暨阳街道、浣东街道、陶朱街道;大唐镇、次坞镇、店口镇、阮市镇、江藻镇、枫桥镇、赵家镇、马剑镇、草塔镇、牌头镇、同山镇、安华镇、街亭镇、璜山镇、浬浦镇、直埠镇、五泄镇、岭北镇、陈宅镇、王家井镇、应店街镇、山下湖镇、东白湖镇、东和乡、次坞镇311800红旗路26号
绍兴地理环境
绍兴地形地貌
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绍兴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绍兴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60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0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米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在绍兴市境域面积构成中,按地域性质分:陆域面积8031平方千米,河流海域面积225平方千米;按地域类型分:平原面积1514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8.34%;盆地面积1604平方千米,占19.43%;丘陵面积2644平方千米,占32.03%;台地面积461平方千米,占5.58%;山地面积2033平方千米,占24.62%。 [5]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
  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绍兴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伏旱)。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常常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暑热渐消,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十月小阳春”,但常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有些年也会出现”秋拉撒”天气,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盛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天气稳定,是一年中温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节。[6]
项目越城区、柯桥区诸暨上虞嵊县新昌气温(℃)
年  1月  7月
16.4  4.1  28.7
16.2  3.9  28.2
16.5  4.4  28.7
16.4  4.2  28.5
16.3  4.3  28.3
最高  最低
39.5  -10.1
39.7  -13.4
39.7  -10.5
40.7  -10.1
40.2  -10.3
≥10℃积温  持续天数
5232.7  238
5136.5  235
5244.7  240
5207.4  239
5177.3  239
降水量(mm)
3~6月  9月
606.2  186.3
653.5  130.8
599.9  178.6
610.8  140.7
606.0  137.9
相对少雨季
7~8月  10~2月
281.9  369.0
249.4  321.3
321.5  362.4
261.6  280.1
288.2  301.5
年蒸发量(mm)
年相对湿度(%)
晴天  阴天
58.9  173.6
49.3  187.8
58.3  173.9
49.6  164.5
52.3  185.0
年日照时数(小时)  百分率
1907.2  45
1938.6  45
1899.5  44
1943.4  45
1969.4  44
风向、风速
年平均风速(米每秒)  年最多风向
2.1  东北东
2.0  北北东
2.6  东南东
上表为绍兴市气候概况[6]
绍兴迪荡CBD
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钱塘江的、、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河密率很高的河网水系。此外,上虞尚有部分河溪属甬江水系,诸暨尚有很小部分属壶源江,经富阳直接注入富春江。[7]
绍兴市总水资源量65.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增加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3.56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6.80%。产水系数0.53,产水模数79.5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比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增加2.30%。绍兴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37亿立方米,与2008年末蓄水量(3.89亿立方米)增加12.40%。[8]
绍兴市主要河流
: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水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于绍兴三江口以下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193公里,境内长156.6公里;流域面积5099.15平方公里,占绍兴市总面积的61.8%,是境内最大的河流。  :为曹娥江干流上游段,自源头至嵊县城关镇,长85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长乐江、新昌江、黄泽江,先后在城关镇附近汇入,呈典型的扇状水系。
长乐江:旧称,发源于海拔744米的东阳县道尚岭,至嵊县绿溪乡入市境,称绿溪江。经水竹、合山村流至太平村,称合山江。
:旧称潭遏溪,发源于海拔932米的天台县华顶山,流经新昌于黄泥桥村入嵊县,至新联乡捣臼爿村注入澄潭江。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全长52.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5‰。砂砾河床,宽100米左右。
:旧称东江,发源于海拔954米的宁海县与新昌县交界的虾脖尖。右岸有上东江(晦溪)汇入,至嵊县浦口乡万年亭注入曹娥江。流域面积577平方公里,全长65公里,河道平均4.5‰,砂砾河床,宽90~140米。
隐潭溪:因寨岭、石窟间的隐潭得名,旧称李家溪。发源于余姚市鹁鸪岩南坡,在上虞岭南乡白龙潭村入境,流经岭南、覆厄乡至章镇镇南汇入曹娥江,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73平方公里。
范洋江:因江边的范洋村得名,发源于嵊县北部的西社乡岩岭,至上虞罗村山注入曹娥江,总长25.5公里,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河底宽20米。属季节性溪流。
:因是舜江(曹娥江)的主要支流得名,又名小江或东小江。总长73公里,流域面积54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40米,属常年性溪流。
:属钱塘江水系,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从诸暨安华水库进入市境,于诸暨城北茅渚埠分东西两江,西江为主流,至湄池又合二为一,直到萧山闻家堰汇入钱塘江。境内主要一级支流有大陈江、开化江、五洩江、枫桥江、店口江和凰桐江。干流总长151.1公里,总流域面积3431平方公里,市境内长67.6公里,流域面积2224.9平方公里。  大陈江:是浦阳江入境后第一条南会支流,源出义乌市巧溪乡全章岭大坞尖,经巧溪、苏溪、大陈三乡,由浦江县郑家坞流入诸暨汤江乡,流域面积245平方公里,主流长39.6公里,诸暨境内7.2公里,河流宽200米左右,主河槽宽60~70米。
开化江(上东江):由璜山江、陈蔡江组成,两江自东南向北流至街亭会合后,始称开化江,至丫江杨汇入浦阳江。全长46公里,流域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境内面积60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是浦阳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由栎桥江(左、右溪)、枫桥江(黄檀溪)、孝泉江(大干溪)三水组成。枫桥江居中,左侧栎桥江,右侧孝泉江。上游均为山溪型河流,下游为感潮河段。主流枫桥江,源出诸暨、嵊县交界的龙头岗北麓,主流全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
凰桐江:源出诸暨紫云乡五云岭南麓,东流经寨头、大路杨、凰桐等村,流入萧山尖山镇注入浦阳江。源长52公里(境内46公里),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境内160平方公里)。
:始于杭州三堡,向东至镇海流入东海,为京杭运河之延伸部分,自西向东沟通钱塘江、甬江两大水系。西自钱清入境,经柯桥、绍兴、皋埠、陶堰、东关、曹娥,至驿亭长坝闸出境。境内萧绍运河构成的河网水系又称三江水系(古称鉴湖水系)。[7]
绍兴自然资源
绍兴植物资源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0%。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绍兴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8]
绍兴土壤资源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绍兴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00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8]
绍兴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以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浙江省总储量的75.50%,铜矿储量占浙江省的62.60%,金矿储量占浙江省的42.40%。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中国之最,瓷石土占浙江省的82.10%,叶蜡石占浙江省的38%。[8]
绍兴滨海通用机场在建。(预计2017年建成)[9]
、、城际高铁、、规划苏绍铁路、绍台铁路
绕城高速:西线为沪昆高速、南线为上三高速复线—绍诸高速、东线为绍嘉通道、北线为杭州湾环线高速、全长约160公里(绍兴境内约130公里),为浙江最大绕城。
沪昆高速、绍诸高速、苏绍高速(中环线) 在建、嘉绍跨海高速(南北沿海大通道)、上三高速、诸永高速
规划1、2、3、4、5、上虞线,170公里地铁。
绍兴快速公交已于2013年6月开通、1号线至高铁北站。
、绍兴上虞港
至2010年年底,绍兴市有总户数1618837户、总人口4389090人,其中男性2205149人、女性2183941人,男女性别比为100.97:100,平均每户2.71人,总人口比2009年增加11713人,增长2.68‰;绍兴市迁入人口42278人,迁出人口31383人,净增加10895人,机械增长率为2.49‰;全年出生32438人,死亡31197人,自然增长率为0.28‰。
绍兴市有非农业人口1485286人,占总人口33.84%,比2009年增长3.53%;有待定户口人员5769人。绍兴市人口按年龄段分布,18岁以下727228人,占总人口16.57%;18~35岁910490人,占总人口20.74%;36~60岁1962705人,占总人口44.72%;60岁以上788667人,占总人口17.97%。
市区总人口650351人,其中越城区453351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02625人、镜湖新区94375人;绍兴县721955人;新昌县436505人;诸暨市1069573人;上虞市776358人;嵊州市734348人。共登记流动人口1424109人,其中绍兴县登记571776人、诸暨市登记271453人、上虞市登记161873人、嵊州市登记88679人、新昌县登记40976人、越城区登记171408人、袍江新区登记69812人、镜湖新区登记48132人。[10]
现任绍兴市主要市领导一览表职务
常务副市长
,,,,,张素峰秘书长
参考资料来源[11]
唐代以前,会稽一直是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所产的越国青铜剑,汉代到三国的铜镜,唐及其以后的陶瓷、茶叶,隋唐开始闻名的丝绸,南宋时进入全盛期的绍兴黄酒等,质量、产量都曾名扬海内外。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绍兴府茶叶总产量达38.5万多斤(《宋会要辑稿》)。明末清初,平水镇逐渐成为浙东重要茶叶集散地。清末,每年从平水镇运销外洋的茶叶约为880万斤,运销国内的180万斤(《会稽县劝业所报告册》)。同期,绍兴黄酒每年酿造达30万缸,计300万坛(约7.5万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生产停滞,民生凋敝。据《中国实业志》记载,21年(1932),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茶叶总产量仅为16.71万担,绍兴黄酒108万坛(约2.70万吨),蚕茧13.93万担,生猪饲养量6.22万头,粮食106422万斤,其中绍兴县49390万斤。绍兴人口众多,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从苏、皖、赣及省内金华、兰溪、建德、桐庐等地运入2亿斤左右。工业生产则更为薄弱,以当时较发达的绍兴县为例:”机制工业惟面粉、碾米、电灯、丝袜四业,共12家,职工663人”(民国38年《绍兴概况调查》);手工业6798家,从业人员24907人(酒坊203家从业人数无记载)。主要产品产量未见记载,而出口数为:锡箔320万块,绍酒108万坛,茶叶12万担,腐乳13万坛,各种绸缎(含官纱)19.5万匹。据《浙江经济年鉴》记载,至民国36年,工农业生产进一步萎缩,5县粮食产量仅7.75亿多斤,茶叶8.4万担,酒11285吨,锡箔90万块,春茧(收购量)8663担。到解放前夕,绍兴已陷入生产落后、百业萧条、人民困苦的境地。1949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3.42亿元,年人均仅153.4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2亿元,占76.52%,人均117.4元;工业总产值0.8亿元,占23.48%,人均36元。粮食总产量48.54万吨,亩产114公斤,人均218公斤。发电量100万千瓦时,黄酒1.26万吨,棉布43.6万米,绸缎54.29万米,日用陶瓷7.87万件。[12]
绍兴所属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2012年绍兴市工业经济先抑后扬,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亿元,增长2.8%。生产总值(GDP)达到3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GDP为73304元,增长9.4%。居民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增速高于城镇。[13]
2012年,绍兴市有效投资总体回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工业投资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总量居全省第一。基础设施投资284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稳重趋升,绍兴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旅游总收入506亿元,接待游客4935万人次。[13]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67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2002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亿元,增长13.8%;外贸出口279亿美元,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18元,分别增长9.6%和10.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城镇登记失业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0.05%。;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其中,生产总值增幅低于预期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低于预期0.4和0.2个百分点。[14]
绍兴第一产业
新石器时期,越人使用骨耜、木耜和木锄,从事稻作生产,开创境内水稻栽培历史。
夏代,“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岛)田”(《越绝书》),“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吴越春秋》),开垦沼泽平原和丘陵旱地,种植水稻、麦黍等粮食作物。
春秋战国,越王句践采用范蠡、计倪之策:“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强国之本。粮食作物扩大到粢、黍、赤豆、稻粟、麦、大豆、穬7类。  东晋、南北朝,“垦起湖田”(《宋书·孔季恭传》),出现一批地主庄园(别业),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唐代,元稹在越州“命吏课郡人,冬筑陂塘,春贮雨水,夏溉旱苗”,大量开发粮地。南宋,“仲秋种麦,春种八谷”,粮食种类增多。“处处稻分秧,家家麦登场”,全面推行麦稻两熟制和麦肥(苜蓿)轮作制,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明万历年间(),引入玉米、甘薯;清乾隆年间(),引入马铃薯,旱粮迅速发展。  民国时,粮食播种面积扩大。30年代,常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91.19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为1178.64万担,播种面积亩产240斤。但“绍兴人口众多,五谷出产虽丰,尚不能自给,丰年仅及全年需要额(供应量)之半,若遇荒年,则二三折不等”(民国22年《中国实业志》)。40年代初,日军侵绍,农业生产遭受破坏。4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恢复缓慢。 1949年,5县耕地276.58万亩,其中水田229.8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25.18万亩,总产量48.54万吨,全年粮食亩产183公斤,播种面积亩产114公斤。  50年代,以改革耕作制度为中心,形成三熟制为主体的耕作制度。1959年,粮食亩产331公斤,总产86.58万吨,比1949年增长78.34%。60年代初,提倡复种指数越高越好、种植越早越好、播种越密越好,违反粮食作物生育规律,导致粮食减产。年,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实行科学种田,绍兴县东湖农场创造“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四良配套经验,被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李炎巨誉为“遂成就东湖农学特色,在全国农业领域中独树一帜”。  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技术分级培训到户,年培训20万左右人次,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开展吨粮田工程建设,52.75万亩亩产超吨粮,占全省首位;增产粮食7.6万吨,占全省增产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绍兴市粮地222.4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37.15万亩,总产量186.20万吨,亩产833公斤。  绍兴市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蔬菜作物内容丰富,品种多样的综合农业种植区,又是以水稻生产为特色,双季稻为主体的三熟制地区,拥有绍虞水网平原、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和诸暨盆地“四大粮仓”。[15]
2012年,绍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4.69万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7.23万亩,增长0.5%。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126.84亿元,占绍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2%。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绍兴市拥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绍兴市农产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只,中国驰名商标26只,浙江名牌产品48只,浙江著名商标65只。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有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批准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创建点。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9.81万亩,累计达到89.07万亩。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总数达1808家。绍兴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5个,示范推广面积6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3只、认证A级绿色食品53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9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16万亩,其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8个,新认证绿色食品9只。[16]
绍兴第二产业
春秋时期,越国境内已有铜锡开采、兵器铸造、酿酒、缫丝、绸织、麻织和陶瓷等业。东汉时期,境内成熟青瓷的烧制成功,奠定了会稽作为我国青瓷发祥地的地位;铜镜制作工艺的 迅速提高,使会稽成为江南铸镜中心,并在三国时期达到全盛阶段。晋代,会稽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造纸、陶瓷业加快发展。隋代,越州丝织品列为贡品。唐代越州所产之越罗、剡藤纸、越窑青瓷,名重朝野。越窑青瓷以其“类冰”、“类玉”质地,达到生产鼎峰期。 宋代,绍兴府制药业、食品加工业日趋兴盛,酿酒业更为闻名,酒肆遍布街头,“蓬 莱春”等名酒誉满江南。明代,绍兴府出现一批酿酒、酱园工场,腐乳开始销往海外。清代,酿酒作坊增加,规模扩大,黄酒最高年产量达7万多吨,一批大酿坊纷纷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办批发零售业务,同时销往东南亚国家。平水珠茶以其优良品质,大批加 工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绍兴城区南街和华舍、齐贤等农村集镇盛产的官纱、绸、缎,绍兴柯桥周家桥一带出产的黑白纸扇,新昌、嵊县的工艺竹编等,陆续销往国外。
绍兴的近代工业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使用机器的开源永丝厂在会稽县白 米堰(今中塘乡)开业,为浙江省近代首批工业企业之一。民国初年,绍兴城区金恒丰铁工厂、建新修理机器铁工厂、华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诸暨、嵊县小型火力发电厂的建成,以及在此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机器碾米、化工、印刷业,为绍兴地区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并且促使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各县(市)人民政府一面尽快恢复生产,一面陆续新 办绍兴茶厂、新华印刷厂、新建染织厂、绍兴酒厂、云集酒厂,嵊县新建机械修理厂,诸暨人民电厂,上虞利民米厂,新昌县生产救济院粮食加工厂等30余家公有制工业企业,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势单力薄的私营小企业,实行私私合并;对火柴、肥皂、食油、毛 巾、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私营生产企业,从生产原料、资金及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1979年起,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先后建成绍兴弹力丝厂、浙江涤纶厂、诸暨毛纺织厂、浙江建筑卫生陶瓷厂、新昌毛纺织总厂、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化企业。至1990年,绍兴市已拥有纺织、食品、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等20多个工业部门,初步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体,酿造为特色,纺织、机械、食品三大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17]
2010年,绍兴市工业经济以开展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绍兴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23.86亿元,比2009年增长21%。其中:55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97.39亿元,同比增长23.17%;完成销售收入6993.85亿元,同比增长23.08.73%;实现利税588.87亿元,其中利润40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88%和35.77%,呈现效益增长高于产销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完成出口交货值1225.54亿元,同比增长20.79%,继续维持稳健增长势头;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45%,比2009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体处于”较为景气区间”。[18]
绍兴市主要开发区及新区  
柯桥经济开发区
上虞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
 参考资料来源[19]
绍兴第三产业
绍兴地区贸易起源甚早,代有盛衰。早在战国时期,大越城内就出现商事活动。范蠡经商“积著〔贮〕之理”,影响至今。秦汉时,城内商事活动已见记载,在郡城都亭桥有大市,越人于此为市,相传即蓟子训卖药处。东汉永建四年(129),吴、会分治,山阴成为会稽郡治,从此商业发展迅速。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为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加以汉代实施减赋政策,提倡“食货并重”,境内商贸活动益见繁盛。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稽)市,作邸阁”。其时,会稽郡为全国最重要的铜镜、青瓷器交易中心,越布、丝绸市场海外有名。唐代,国家盛平,经济发达,越州城不仅是一州首府,又是浙江东道节度使驻所,俨然一大都会。其越瓷、交梭、白纱、花纱、轻容、吴绢等闻名全国,畅销各地,有“杭州在唐,繁荣不及姑苏、会稽两郡”之说。南宋,建都临安,绍兴当时与金陵不相上下,成为首都以外的全国两大城市之一。宋高宗在此驻跸逾年,城市扩大,市容繁华,街衢整齐,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茶叶交易已居全国第一。元、明、清时期,绍兴手工业发展迅速,促使商业繁荣,尤其是丝绸、酿酒等业,在全国已居重要地位。
鸦片战争后,绍兴市场开始出现洋货,民族工业兴起,商品种类增加,行业扩大,专业分细。清宣统三年(1911),城内有行栈290家,其中米行60家、棉花行27家、煤油行7家;有商店1719家,计74个行业,如米业、酒业、酱业、茶食业、南北货业、百货业、绸布业、钟表业、金银业、油烛业、茶漆业、铜锡业等。民国前期,商业又有所发展。民国25年(1936),绍兴城区商业有103个行业,计4887家,资本总额940.1万元,年营业额4828.8万元。据37年7月21日《绍兴工商报》载,绍兴商会调查统计,时有商店2471家,从业4518人。
1956年,绍兴市被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有45个行业、5837户、1.14万人;直接过渡为国营商业的有98户、331人;实行定股定息公私合营的有531户、4325人;组织合作商店15个、79户;合作小组361个、4713户。此外,尚有416户仍独立经营,占总数的7.13%。
1978年起,改革商业管理体制,还权于企业;改革计划体制,扩大非计划商品供应;改革价格体制,开放商品价格。
1990年,绍兴市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12626万元,比1978年增加8.21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58915万元,比1978年增加6.3倍。绍兴市零售商业机构48444个,为1978年的7.32倍;商业人员85605人,为1978年的3.59倍。绍兴市商业零售机构中,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占6.44%,集体商业占4.64%,个体商业占88.9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占56.96%,集体商业占11.51%,个体商业占31.53%。[20]
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93.25亿元,增长14.6%,投资额完成年度目标的124.33%。年末绍兴市公路通车里程9081公里,同比增长0.02%。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8692万元,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绍兴市更新农村客运班车94辆,农村客运通达率99.2%。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7314万人次,周转量45.8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1.4%;公路营业性货运量7890万吨,周转量70.75亿吨公里,两者均比上年增长3.7%。
2012年邮电业务收入48.87亿元,增长3.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201.8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5.98号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通话用户)436.4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9.4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87.70万户。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184.29万件,同比增长11.8%。
2012年年末绍兴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48.3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5.72亿元,增长14.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34.27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短期贷款2839.61亿元,中长期贷款951.88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9.9%。
2010年,绍兴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210.8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3.80%,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1.34%,占比较2009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出口额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8位,增幅排名第6位;在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增幅排名第4位。
绍兴市共引进外资项目235个,新增合同外资14.46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53.56%;实到外资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52%,完成预计目标8.41亿美元的113.30%。其中,市区新批外资项目34个,新增合同外资2.13亿美元,同比增长13.36%;实到外资1.47亿美元,同比增长6.47%,完成预定目标的83.70%。除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外,绍兴市其他县(市)、开发区均超额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其中上虞市实际利用外资达3亿美元,居各县(市)之首。
绍兴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4家,总投资额298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28169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52.80%。绍兴市已运营的107家境外投资企业总营业额106594万美元,带动出口9891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90%和87.50%。绍兴市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52764万美元,营业额5026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1.30%和18.50%。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095万美元,同比增长11.70%。绍兴市外派劳务49人次,期末在外人数309人。[21]
截至2010年,绍兴市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率82.5%,覆盖率浙江省领先。省级示范性中小学比例22%。国家级重点职校学校增加到13所,省级重点中学、重点职校占绍兴市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在校学生数127.7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学生数5.39万人。绍兴市111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教育强乡镇,78个乡镇创建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全面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度考核,加大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扶持力度,推进镇域资源,名校资源、名师资源共享。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高于浙江省平均10个百分点左右,高分考生和考入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人数名列浙江省前茅。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在浙江省高中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绍兴市获一等奖人数占浙江省三分之一左右。[22-23]
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
2010年,绍兴市当年新上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3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基金项目、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等省级项目450多项。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嵊州、绍兴县经济开发区新增挂省级高新园区牌子,诸暨高新区列入省”十二五”新设园区发展规划。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6家,绍兴市总量达到260家;新认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2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3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7家。制冷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列入浙江省首批1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绍兴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组织开展电子软件、黄酒、农业、医卫等市级公共平台的5年规划制定工作,并启动一批平台项目的实施。绍兴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2294件、11670件,均居浙江省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6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43件,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28.9%。[22-23]
2010年,绍兴市率先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降低药品费用2.35亿元。新农合人均筹资283 元,居浙江省第3位,参加率96.3%,参加率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46.67%,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年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家,新创建27家省级规范化中心。绍兴县、嵊州市和新昌县”2+X”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全年完成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数138.41万人次,体检率45.92%,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度列浙江省前列。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准备工作,创建5个市级卫生镇和5个卫生强镇。市人民医院挂牌”浙江大学绍兴医院”。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8.26%。37个乡镇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规范化运转率达100%。年末有卫生机构1457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分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6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4916张,其中医院11676张。医生数9414人,注册护士数7506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33.98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45人。每10万孕产妇死亡率10.49人,婴儿死亡率4.76‰,保持在较低水平。[22-23]
2010年,绍兴市成功承办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亚运会预选赛、国际荷式篮球邀请赛和锦标赛、中日女排对抗赛、全国男子排球联赛等重大品牌赛事,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成功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并启动参赛项目布局和备战工作。组织开展千人迎新健步走、万人登山周和全民健身日展示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体育节、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比赛200余次,参与达20万余人次。绍兴籍运动员获新加坡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田径200米赛金牌,实现绍兴市田径选手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绍兴市获金牌123.5枚,奖牌233枚,总分2342.5分。省首届体育大会,绍兴市代表团获金牌9枚,奖牌48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比上届省运会均有大幅提升。全面启动新一轮体育场馆建设,市奥体中心正式动工,市水上运动中心易地重建。至年底,绍兴市共有5000余片篮球场、1713条健身路径、2361张乒乓球桌(学校除外),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约1.50平方米。[22-23]
2010年,绍兴市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35万吨/日,污水收集干管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列入”811”环保新三年行动的绍兴市11个省级开发区污染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诸暨市、新昌县已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市),嵊州市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上虞市争创省级生态县(市)。当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5个,省级绿色学校16所,绿色企业7家。累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95所,省级绿色社区57个,省级绿色饭店33家,省级绿色家庭120户,省级绿色医院9家。绍兴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333天;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保持在100%。[22-23]
2010年全年各类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1.71%、6.77%和14.36%,实现省政府下达的三个”零增长”目标。积极创建”平安绍兴”,扎实开展社会治安整治行动。绍兴市命案、五类案件破案率分别达97.89%、100%。绍兴市刑事案件列案数下降0.36%,破案数增长0.83%;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起数分别下降12.38%和14.74%。[22-23]
绍兴居民生活
2010年,绍兴市全年绍兴市财政支出222.03亿元,其中用于民生147.57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69.6%,增长27.2%。根据抽样调查,绍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4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性支出18267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10元,增长12.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6.0%,比上年下降2.6和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61平方米,同比增长1.7%。[22-23]
绍兴社会保障
2010年绍兴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139.55万人,新增14.3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1.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125.35万人,新增20.3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90.0%;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总参保56.72万人,新增13.4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3.63%;失业保险总参保80.43万人,新增11.5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76%;工伤保险总参保141.12万人,新增14.4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2.40%;生育保险总参保85.52万人,新增11.0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21.16%。[22-23]
2010年,绍兴市低保标准提高至城镇400元,农村300元;全年四次发放物价补贴1771万元,惠及25.5万人次低收入群众。至年底,绍兴市有在册低保对象55660人,发放低保救助金1.19亿元。积极推行住院定额救助,全年救助11.1万人次,支出救助金5286.7万元。着力推进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绍兴市老年优待证办证率达到95%;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100%,居浙江省前列;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830张,完成年增1600张计划任务;新增农村”星光老年之家”509个,星光计划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3587”工程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7个,93个城市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深化慈善”助学”品牌救助项目,大幅度提高助学标准,增幅达50%,全年共助学5807人次,资助金额1138.66万元。募集慈善资金13463.33万元,支出救助金9009.84万元,救助56927人次。销售各类福利彩票5.6亿元,增长44%。绍兴市217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1904人。[22-23]
、;、、;、桥乡、、书法之
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24]
2010年,绍兴市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经济转型与城市互动”上海世博论坛、建城2500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申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至2010年年末,绍兴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绍兴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36.60万册。[22]
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25]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26]
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27]
,是一种方言,属于临
绍兴话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8]
绍兴市建有自然保护区和小区43处,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占地面积5071.10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小区13处,占地面积2333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小区29处,占地面积6693.99公顷;合计占地面积14098.09公顷。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86.93公顷。[8]
2012年,绍兴市旅游总接待游客3488.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8.40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6.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436.4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05.84亿元,分别增长20.5%和26.3%;接待入境游客52.2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478万美元,分别增长21.1%和24.7%。年末共有涉外饭店(宾馆)94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43家。当年新增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1个,省旅游强镇2个,旅游特色村9个;嵊州市温泉旅游度假区、诸暨市五泄旅游度假区经省政府验收后被正式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佛寺景区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区。[29]
绍兴旅游景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即、、、香榧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4处,市级森林公园11处。[8]
-北有黄帝陵 南有大禹陵
古镇-腊月风情(交通:市区118路公交车直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裹山水一盆景
-千年爱情 不老沈园
-3月桃花节
-柯岩、、鲁镇、香林,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为用脚划动的黑棚木船,是仅在绍兴地区特有的,象刚朵拉一样现成为旅游特色
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街上数十个台门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大部分是明代以前的文物。
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现存最古老的立交桥系统。
位于绍兴新昌县境内,国家级风景区
绍兴友好城市
所在国家城市名称所在国家城市名称所在国家城市名称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莫斯科列宁大区日本美国法国干邑市芦原町(现)
福光町(现)
韩国意大利德国 巴西贝伦市丹麦欧登塞市参考资料来源[30]
绍兴著名人物
帝王部落联盟首领,的代表。
—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治水英雄。
(公元前520-前465)—春秋末期君主。
—古代之首。
—古代的鼻祖。
(27—约97)汉代思想家和教育家。
(88—141)汉代水利专家、会稽太守、开建镜湖水利工程。
(224—263)谯郡人,后迁上虞长塘广陵。晋代”竹林七贤”之一。
(303- 361)晋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作品有《兰亭集序》等。
(320-385) 晋代名士、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
(344—386)晋代书法家、诗人,以和草书闻名后世。
(349—409)晋代才女。
(385-433)晋代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659—744)越州永兴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宋代爱国诗人。
()元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明朝初期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景帝曾赐“”牌。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县人,后迁绍兴府城。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明代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 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之一。
()鲁迅,中国、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的主将之一。
()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杰出数学家、著名数学教育家,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
()历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优秀党员,中央政府重要领导人,人民政权第一位司法部长、检察长、中国劳动改造教育感化制度的创始人,第一部红色宪法起草人。
(1918— 2009)董事长。
()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电影之父。
(1926—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宗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
(1938—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45—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任上海市委书记。
(1959- ),著名演员 。
(1977—)中国奥运史上的首枚皮划艇项目奖牌获得者,两届奥运冠军。
绍兴城市荣誉
首批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生活质量较好百强城市全国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两次)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第20位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第5位中国城市环境竞争力排行榜第10位08-09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22位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31]
2010中国大陆创新城市第10位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53位2010中国城市印象大赛年度城市金奖 国家森林城市[32]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东方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绍兴网[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绍兴市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上海统计(来源:绍兴统计局).[引用日期]
.光明日报[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引用日期]
.芒果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中国绍兴[引用日期]
.民营企业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绍兴景点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