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与黑的对比,调和,墨的浓淡,干湿浓淡 披麻皴,飞白,能够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的不同层次

[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着色方法 
  着色  着色的火候是在用笔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后,清代画家沈宗春曾说:"盖画以骨干为主,骨干只须从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但着色也不可忽视,染的辅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笔和墨没有连贯的气势连贯起来。人物手面通过染而显现出男女肌肤的颜色,以及年龄的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学画输分析"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泽晶莹,当略现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显润而带苍。"至于风景,花草,树木通过染增加了生气和湿润感。中国画的着色方法很多,但有个大体的原则: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笔;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是笔墨的辅助和丰富,即使工笔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的用笔,或者用色超出了墨的深度,致使笔墨处不被淹没。
  随类赋彩  赋彩是对照各种不同的对象,着不同的色彩。美术就是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三个造型手段来完成的,着色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为什么说着色要随类呢?这里说明了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西洋画必须根据光的关系,除画出色彩不同的变化外,还要画出环境关系的影响色,例如一件白衬衣上受到外光的反射,呈现黄、绿、储色,就都要画到,认为这样才有衬衣的真实感,所以强调的不是物象本身的颜色而是光色的作用。谢赫所提出的"随类赋彩"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彩的类别去描绘就时以了。国画的颜色,一般要求典雅、·沉着、大方,即使重彩画,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气。因为国画大量使用的是单色的矿物色或单色的植物色,用色一般讲求浑融调和。在论及原色与间色的关系上,荆浩《画说。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请邹一挂到。山画谱》'请紫不宜并列,黄白莫可肩随,大红大青偶然一二,深绿浅绿正反异形"。都是前人的用色观念。
  中国画着色可分为三种不同着色的路子;一种路子是匈线,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是这个路子;另一个路子是用水墨淡彩的办法,使"墨韵既足,然后敷色",这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浓淡的变化当作颜色使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罗'的晕化效果,这是十二世纪以后国画着色的一大变化;近代的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的路子,又逐渐使用户泼彩和淡彩,重彩并用的青色方法,使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力加强了。
  以色貌色  前已提到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的单纯、高雅、明朗、洁净等富有装饰性的美感。以色貌色是指用颜料把对象的基本色画得逼真。物体在美术上的反映是靠的形、色、质、空间感这几个要素,一幅国画当然要求把形象画正确,但如果只是形象正确了,色彩画得不好,就会影响画的完整性。怎样才能画好颜色呢?必须从生活中观察色彩,同时还要学习传统上的着色方法,即前人怎样观察物体的颜色,又怎样把它加工整理的。
  平染  用水调和颜色在碟子里后,不分浓淡的平涂在线纹的框子里,叫做平染。这种方法,不需要用水作深浅的晕染。所以,看来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做到徐得又匀又细,特别是石青.石绿等重彩颜料,也须有~定的练习,才能掌握得好。在平染时,色不能调得过浓,一遍不足时可以再染一遍,但平染时注意不要出现水花。写意画很少平染,因为写意画着色要一次就带有用笔浓淡的变化。
  碰染  碰染法多数应用在工笔熟纸上。方法是手上同时嵌住两支笔,如画荷花时,一支笔蘸洋红,一支笔蘸白粉,到纸上互相碰染,产生好看的颜色,比在色盘中经过调拌的色调鲜明,其意外效果全在于碰,所以色不能调得大干,才能在色与色相碰时互相渗透而产生晕染效果。人物面部用储石,而两颊可用曙红与储石相碰染,碰染一般一次完成,如果不足可以碰染两次。岭南派画家全用此法,用工笔画青铜器也用此法。
"碰染"也叫"承染",是传统的老办法。如画绿色的花叶,先把花育调和好,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花青色点在叶的暗处,随时用水笔烘干,这样用花青染,水笔烘,越来越淡,画至亮处,用水接染对,要退晕得天然无痕迹,更不可出现水花及脏各
  碰染是一次完成法,分染是把一道工序分成两道来完成。方法是把碰染中的色调,按照阴阳向背,分作两次或数次来完成。
  如染人脸传统的"三白"法,就是分次烘染而成的。其法是额头、鼻子到下额部分先行涂薄粉一次,再以稻石通染,遇到发亮的地方用淡储石,如嫌色调不足,干时可再用罩染一次。
如画生纸的人面必须分染时,为避免生纸遇到含胶的颜色后再画时容易滞贴,可以先把小面积的口唇用洋红画出来,再涂大面积的储石,以求浑融,清代黄汉源他水画式》说,"'设色之妙,莫妙手浑朴,丑莫丑于浓沙,应征着色中看不到笔锋的涂痕
  如画月季花,在用洋红烘染出阴阳反正后,下次再染白粉;画青绿山水,山石的根部先染储石,下一步用石绿画没有着色的下部,慢慢退晕到与蕉石互相衔接。染色时,要求染得自然而无痕迹。
  国画家使用单色的矿物色及植物色时,如需进行间色的调配,常常是通过罩染。jfl朱砂罩染胭脂使朱砂更红;兰色罩染朱砂,使朱砂变紫;石绿罩染藤黄变成嫩黄,铅粉罩染胭脂变成粉红。除去花青配藤黄可产生草绿外,大部分复色预先调和好再画到纸上并不鲜明,七除了色的关系外,宣纸的性能也有关系。因此,画家所理想的色调便通过另一途径来达到,这便是前面所说的罩染,过去称为笼套。也就是说,我们如要得到一种紫的颜色,可以先用胭脂涂上一层,再笼罩一层花青,便产生了紫色。凡有火气的颜色,均可罩上淡墨以减火气。
  再以画花叶为例,在用花青碰染出深浅之后,再用二绿,三绿一层一层地罩染。方法是:按光暗的要求,有花青底的地方,石绿上得谈一些,表示发暗,花青浅的地方,石绿画得厚一些,石绿多的地方,自然显得亮堂发光。然后再用花青配藤黄而成的绿色,一道道地罩染两遍,这时花叶就步得鲜润厚重,焕发出绿色光泽。
  色墨混用
中国画颜色调配法,颜色与颜色门的调配,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样的调配法并不是中国画理想的路子。但是中国画颜色与墨调配使色相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如石绿加墨,石绿更为深沉,石绿的颜色也不太飘了;朱嫖加墨染出的人脸,不显粉气。这里也阿看出"墨即是河'的国画着色原理。可见色墨适当混用,可使色气达到不浮不滞,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实际也就是晕染,不过退晕是指由浓色调到淡色调一直到白的画法,是更为专用的名词。所有碰染、打底及所谓"吴装"画法,都要掌握慢慢退晕的技法,要退得B然而无痕迹,此法对于工笔画尤其是一门常用的技法。
国画用的绢或纸.质地都比较细薄,颜色有透射力,常常是正面着色透穿纸背,而纸背着色,也可以反托到纸面上。所以国画也就利用衬染这一方法,使颜色更为沉着厚重,且原有笔划不致日用石色而掩盖
  衬染背面的颜色,可以用画面上的色调,也可以改变为起配合作用的颜色。如紫色的牡丹花头,前面染过洋红,背面可衬托以花青色,紫色花头可用粉衬,也可以用石黄衬。叶子前面是石绿,后面可以衬托草绿,如花青底再用草绿罩染时,可以石绿衬背。如画白鹅及鸭子,白粉可以施在背面,这样既可以~点不伤笔意,而且又可不着痕迹。其它如桃花、梅花要使它颜色更鲜明,背面都可以村粉。需要衬托的画纸画绢不能太厚,太厚了也就失去衬托的效果。
  干染湿染
  通常勾好墨线后,在纸上烘染淡墨或设色称为千染,这种干染在匈线干了以后即可进行。于染的特点可以出现用笔和飞白,虽是染也可以看到行笔的力量。湿染的方法是对画面全部或所需要湿染的部分普遍喷湿或刷湿以后,冉进行杂色。湿染的效果与干染不问,虽然看不出用笔,但染得匀,染得润。
  哪些地方可以用湿染方法呢?一般用在画雨景山水上;求其烟雨弥漫的气氛用湿染法最好。方法是在山水勾被以后,全画用清水喷湿约十分钟,使水分稍渗后,用淡墨烘出雨脚,山影、远山,一次不够,乘湿再染,这样烟雨的气氛就加强了。当然雾景,夜景云气也可以湿免一般在画水的部分,勾出水纹后,也可以进行湿染,以增加水的色调及水的感觉。染法既可以用墨,也可以用花青或草绿色,为了不使水面平板,可以留出一些白色的波光。云也是留出白纸云形,要染出动的感觉。
  湿染主要适用于生纸,可渲染出湿润的效果。如果画雪景留曲时,湿染不容易留出白雪位置,而干染又不润,这时也可以在水中加胶后再行加染,这样,既润而又不致大渗。湿染不适用熟纸,熟纸的染仍需使用碰染法,慢慢退晕着染。至于用大写意的方法画画,则不适用于湿染。有的山水画天和水时,只留下空白就够了,要看画面需要,不一定都加染。
  水与粉产生碰染,一般称为积粉,画花卉常用这种方法。其法是用一支笔蘸粉,一支笔蘸水,沿花瓣的边缘部位往里染,一个花瓣一个花瓣的边缘都把粉积好了,再用颜色笔反方向的由花心往外染,到边沿上留下白边,就可以使每片花瓣翘立起来,有凌空之感。
  花瓣画完后,再用浓厚些的粉点出花心,如是黄芯,11I以用粉配合少量藤黄点出,也可先点粉后用藤黄罩一下,厚起的粉点会有凸出的立体感。这里也有一个矛盾,比如说,铅白能够点出厚度,但容易反铅变黑,不宜使用.锌白不能凸出,蛤粉最好,但价高又易糊笔,拉不动笔尖,应了解各种粉质的性能后,酌情使用。
  国画的打底,前面已简单的提到过,主要是为了国画颜料的使用,不象水彩、油画颜料那样经常互为调拌。打底的不法,可以简单地分作墨打底与色打底。
  画水墨淡彩时,一般都用墨打底,如画人的面部,在明暗交接处.下颏与颈部的一部分,都用淡墨先打一个底,然后再着赭色。如画手部,也可把隆起的关节处用淡墨烘出起伏再行着色。一方面可增加手部的厚度、肌肉感.另方面可避免赭石色调的过度单一如果是画蓝色衬衣时,人用墨打底.也可增强农服的质感,另外在画纯勾勒的形式时.亦可不用打底
  色打底法。如果画草坡.先用赭石打底后.罩以草绿.表现单下边还有些黄土层:再如披金色时也可先用黄色打底,石绿用储石或草绿打底.都可增加厚度感。另外石膏用花青打底,韩砂用洋红、殊源打底,工笔花叶正面用石青画,亦可背后用草绿或石绿衬底。
  三矾八染
  矾能起到固着颜色的作用,又可熟化生纸,如画一个人的面部,若用重彩染色时,可以先在生宣纸上画出人的颜面,然后用矾水铺一次再上重彩,这样既可保持宣纸的用笔,又可使重彩涂得细匀无水纹。如果色的胶性过小,颜色在纸上浮动时,亦可刷一道轻轻的矾水,颜色也就同结了。
  据《唐六如画谱》记载,画花鸟要达到三矾八染,效果才能完美,如画胭脂色的花头,打上采砂的底色以后,再染胭脂时,色彩容易浮动而与胭脂相混,这时可以染上一道矾水后再画,就不浮动了。每次着色不必过多,以后每染一、二层,即罩一层矾水,最多时可染八次,故有三矾八染之说。重彩立粉的画在托婊前,也盯上一道矾水,以免色彩渗化水脱。
画青绿山水方法大致们同。用石绿打底的山水,在用草绿烘染阴阳以前,也可上一道矾水,然后用有擦抹一万,再矾再染,则无论如何罩染,都不会跑色,混色。但矾水不宜过浓,过浓会使画面脆裂。矾水冲开后用舌尖舔一下,太涩时就是浓度大了,味道不涩而稍带甜味时,才是适用的矾水,出现在通用袋色,不再使用矾水。
<img HEIGHT="21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3Z941Z-1B19.jpg" WIDTH="3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214"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H6.jpg" WIDTH="216"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23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44.jpg" WIDTH="218"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25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3943CF-49523.jpg" WIDTH="229"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矾画雨、灯、风、雪
  以矾助画,逐渐为画家所多用,则当代很多画家爱用矾水画雨雪,利用生宣纸,按草图安排,洒上肌水甩成的雪花或雨点,后再涂墨,则凡有矾点的地方,便成了雪花和雨柱了。
  妇女儿童和花衣服,也可用矾水勾勒花纹,然后通染颜色,则花纹很觉自然,又如节日的灯火,焰火、鲤鱼的鳞片、挂雪的树枝,都可用矾水画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堆金沥粉
  在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常常使用准金沥粉的技法。其方法是用捣细的黄土七分与豆面三分拌胶成为泥状,装入小布包中,用时通过管状物挤到画栋上,然后涂以石黄、胶矾水及桐油,借着未干而有粘性的时候,贴上金箔,慢慢地压擦一下,使画面呈现出薄薄的内雕感。这种方法也大量地用于佛寺壁画,用以描绘服装、冠带及佩饰物,可增强喜庆吉祥,富丽堂皇的气氛,富于民族色彩感。
  堆金沥粉的方法,不适用于纸绢材料上作画,因日久容易脱落。但如用浅蛤粉沥粉后,使用句金之法,仍是可行的,人物服装及空白处,需用金、银细箔装饰者,亦可直接用胶粘贴于画面。
中国画着色格式
   着色格式
  大青绿  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最古老的青绿山水画的原始面目。经过继承者唐代李恩训、李昭道父子,把青绿山水的格式固定下来。青绿着色,重在渲晕得法,薄中见厚,浓中见雅,清王翠《清晖画跋》中讲"凡设有着绿.体要严重,气要清倩,得力全于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小。可见青绿着色,比淡彩更需要功深力厚。
大青绿是中国山水重彩画着色的形式之一。所使用的颜料种类也比较多,从主要的基调看,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看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
  大青绿山水的画法,是先作简练的勾和技,强调用笔用线,墨染很少,以便为大面积的青绿予留位置,擦笔或墨多容易造成色调晦暗,减少鲜明度,也应少用。勾效成稿后,可把青绿色调的分布,预先计划好,敷施石青前,先用花青染出浓淡深浅,然后再涂盖石青,每次石青的复盖要细要薄,罩染数次之后,再用花青加放加点,然后复勒,因为石奇是罩染上去的,干后花青透露出的石纹若隐若现,有深厚感。如果用薄宣纸和绢作画时,背后也可衬染一次。
在使用石青时,近山及暗部峦峰可用头青,中景及次要之景用二青,远景用三育或花青。石绿的染法过程大体相同,不同处是石绿底下先用草绿勾技成实,然后用淡储石罩染一遍,再上一道石绿,石绿颜色用在草坡及有树木的山上,所以一般到石脚山根的地方,可把石绿慢慢退晕减弱,露出储石色的石根。表达烟雾也用这样的退晕法慢慢露出白纸,使烟岚在云气中浮动。现实中的峨眉山就是这样的色调,大片草树,呈现苍翠之青绿,山根才见到储色土石,最适宜于大青绿的表现,黄山以松为主,石全暴露,就不适宜大青绿的着色。
  至于表现朝阳,晴岚和红色岩石山水时,可改用殊砂、石黄、蛤粉表现。韩砂的石纹用韩瞟和洋红破染,石黄可用储石破染,色彩大鲜明时要注意沉重典雅,协调统一。
  大青绿的树木夹叶,颜色宜用勾填,松针用草绿通染后可用花青复勾一次,否则易失于单薄,黑色苦点上都要加上石青石绿,则墨点更为鲜明醒地大青绿在古画中主要用绢素来画,后来间用熟纸,如用生纸进行石青石绿着色时,可把纸喷湿r再画,才好涂得平匀。也有用金笺或瓷青纸的。矿物颜料延年耐久,象宋代画家王希益所画的《千里江山图》,现在还是颜色如新。
  小青绿
   小青绿和大青绿的区别,主要还是看青绿敷染的比例大小,小青绿有的是在浅线设色的基础上,部分的施染青绿即可。
  小青绿比较灵活,表现手法渐趋多样,有的在浅绕山水罩染过石绿后,以石青提出少量山头;有的是在水墨画的基础上加染部分石青、石绿。一般说大青绿要画得工整典丽,小青绿可以用笔兼工带写,部分加染石青,手法轻松活脱,现在多数画家喜欢采用这种画法。大青绿、小青绿都要把石色与草色搭配使用,《芥舟学画编》中排:"金石是板色,草木是活鱼,用金石者,必以草木点活之,则草木得以金石而久,金石得以借草木而活"。所谈石色草色互用互破,是深有体验的。
  金碧山水是青学山水中的一种着色形式,方法是以青绿山水为基础,先用淡墨线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着色,待颜色敷就后,再用墨笔或较重的色笔把轮廓复勾一次,成为一幅青绿的底色,所不同者,是最后的一道工序在滑轮廓处勾金一次。为什么要再勾一道金色呢?团为通过这道金线,象彩绘藻井一样,可以把山水画装饰得更为绚丽辉煌,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描绘艳阳高照或浓艳的夕照晚景时,可体现山岩的边际呈现一层金光,增强日照之气氛。除了在青绿的基础上用泥金勾勒,有的还在有阳光照耀的地方,用金色勾被,并于树叶上用金色点勾,然后再于突出的山石表面薄罩一层金粉,或用胭脂白粉之类烘托艳阳秋光,使青绿与金碧相映生辉。
  浅绕着色法早在五代对董源的画迹里已经看到。到了元代的黄子久,又继承了董源的画法,他在虞山实地写生,才把浅绿设色的格式全面形成。影响至角代的沈石田,清代的王原祁,都专用这一形式作画,格调高雅。浅绿法最常见的是水墨与淡储石井用,山石受光处用储石,背光处用墨,树干上着桔石,树叶上用墨点。所以这种着色法是以水墨为基础的,也有染以猪石、花育两种比较透明的色彩的,又可以在这两种色的基础上配用一些猪黄和草绿,因为这种着色法要求轻谈,所以一般不动用粉质较重的矿物颜料。
  还有一种也可以称为"吴装"的浅绿法,即只用储石一种颜料涂在树干,建筑物,人物的手面上,也有单纯着放黄色再点染部分草绿的。现代画家都用浅练为基础,丰富变化了很多新方法,如有以储石一色为基调画夕阳暮色的;有以花青一色为基调描写水光山色的,也有在线绝基础上少量的点染洋红及石青、石绿的。但原则是如果动用了较多颜料时,不要打乱了淡彩设色基调的统一。
  工笔重彩
  工笔重彩属于勾勒填彩法,古代已经盛行,从对以看到的敦煌壁画和张营、周响的人物画,直到宋代的院体花鸟,大都使用工笔重彩的形式。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山水、人物画,在唐代基本用重彩画呢?这可能因为当时的壁画、绢画多,便于重彩设色有关系。我们现在的工笔人物画和地方年画,也是重彩画法。就是善于运用浓艳强烈的重彩色调,画出了大量色彩明丽的画图。
  这种画法,首先是作好正确的轮廓草图,然后辅在过稿的玻璃上用铅笔描下,区分浓淡粗细用笔,一般人物手面用墨稍淡,衣服用墨稍重,然后层层晕染,有时打底罩染。重彩画动用的颜料多,面部一般加粉调和朱瞟或游石,然后晕染红颊、口唇,最后再罩淡粉。白色的衣服也直接加粉染出,衣服上施用石青、石绿、珠砂或部分地使用西画广告颜料,以达到绚丽装饰的效果。工笔重彩的《山西岩山寺壁画,就是既继承了中国重彩画的勾勒着色方法,但又不拘守于一般宫廷的佳女重彩画,而是全部以青绿熏染填铺而成。一九七八年在苏州瑞光塔内发现的北宋人所画《四天王像》,为大中祥符六年(公元to
13年)所画。画史上曾记载过唐代佛教画家吴道子画过大量壁画,可惜没有保留下一处他的壁画原迹。从《四天王像》的人物形态,勾勒用笔,特别是重彩敷色方面,恰可想见到唐代人物重彩画的面貌。
这幅作品使用的重彩有韩砂、银珠、石青、石绿、蛤粉、泥金等不易退色的颜料,至今色泽鲜艳如新,真是难得的原作真迹。
  到了明代的重彩人物画家仇英,实不愧为善施重彩的高手,他笔下的人物、山石、树木、建筑物,所"施重彩细匀明丽,典雅而无火气。故宫藏画中仇英所作的《贵妃晓妆图》和《吹萧引凤图》,线法工谨细'腻,色调绚丽渊雅,细纤处如同游丝毫发,但已不s唐宋重彩画的雄健奔放了。
  水墨淡彩
由于水墨造成浓淡参差的效果,以墨代色,因此单用水墨作画,即可成为一种独立的美术形式。所以如果在水墨上设色,只能使用淡彩形式,才不致掩盖住水墨的效能,或只用简单一些的色调,以表现丰富多彩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用墨用色方法。
  现在我们有些水墨淡彩吸取了一些西画的反光、冷暖,以加强特定的气氛。但不能把国画的主要手法特点降为次要地位,而把西画特点变为主要地位。水墨淡彩既然要求用透明的颜色,那么象粉质重的石青、石绿、韩砂等可不吁以用呢?回答是可以用,但用时分量不宜过大。另外叮以多用一些石质色漂出的标来画,注意用色如果分量过重,把水晕染过的浓淡效果弄得糊糊一团,那就不如直接采用重彩画法了。
  丹青是指丹砂及音控,就是林砂和石青。古代画家原来是用这两种颜料为主作画着色,后未遂变成了绘画的代称了。
  《图画见闻志》书中称吴道子一种着色简淡的画为。吴装'",是在白描基础上最简单的暮色。它是一种白描加储色画法,即全部勾线后,只在人物手面部和树身烘染浓淡不同的储石。
<img HEIGHT="268"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3952EF-5b26.jpg" WIDTH="4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明 曾鲸 葛一龙像
  单色法
  草色法指只上一种颜色的画法,比如上面的"设装",也是单色法之一。作画者根据一定的意境,叮以只用一种色调。比如说,纯青法是只用石育色;纯朱法ill以只用殊砂一色,也可以纯花育设色,如画夜景,雨景,能取得单纯的效果,气氛更为统一和谐。
  曾波臣法
  明清以后,人物画家用墨染出人面,以凹凸法绘人物小照及行乐图的风气相当流行,明代曾鲸就是有代表性的人像画家之一。曾鲸宁波臣,他巧妙地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慢慢的烘染,形成皮肤的颜色质感,丰富了肖像画的技法,但看去还是保持着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近代人物画大师徐悲鸿也采用西洋的比例解剖,兼以中国式的烘染法,这就须有极准确的人像写生能力才能画好。曾波里虽在面部有起伏的晕染,因层次很浅,并不掩盖线描,所以看去仍然尼传统形式的肖像画。从曾鲸为候烟曾、张卿于、王时敏、葛一龙等许多人所画的肖像画看来,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肖像画色彩。
中国画色的处理
   研漂  国画家如能获得一些原料颜色,可以自己加工自制。过去画家要通过淘、澄、飞、跌,手续繁复,现在主要用研、漂两法,研用瓷制的乳钵,漂用竹制的漂筒。
  石青制法,用四青或滇青为原料,粉碎后边煮过去浮沫,提去泥滓,转到乳钵中研磨后再煮,冷却去水,另兑清胶化成的胶水搅和,然后把净液注入竹筒里,随搅随兑清水,使之自然沉淀,待于透后,把竹筒刨开,最上层谈者为四青,最底层是头青,中间为二、三青。石绿的制法相同于石青。
  林砂、储石、花青的制作原料,过去在中药店中
可以买到。好的朱砂原料为晶面朱砂,同样光放置乳体中研细,倒入竹筒,再加清胶水,随搅随兑清水,再放入砂锅中去煮,煮时要用铅丝缠住防裂,煮到水稍干时取下,待其凉透劈开,最L层发黄的是朱,中层为二朱,下层为头朱。其色发紫红,各放在一个容器里,用开水泡着,等到胶浮上来时,把胶倒出待用。储石漂制方法相同。
重于花青原料的蓝靛不易得到,可买青黛克胶水后用木棒细擂,反复擂到细匀的程度,再用温开水浸泡,飞去黄水,把蓝水晒干后即成。但多数使用的是草色植物花青。
  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在研漂时都兑入入腹液,为了保持颜色之活鲜,放置不用时,可用滚开水倒入色碗中,进行出胶。这样使胶遇热溶解而上浮,倒出胶液,到作画时再兑。每次画完即除一次胶,可保持色泽的鲜洁度。这样虽然觉得麻烦一些,却可除去因胶液造成的颜色晦暗之病。
中国画构图
   经营位置
<img HEIGHT="30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3c1W10-C361.jpg" WIDTH="2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27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3c59510-I5C.jpg" WIDTH="256"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谢赫《六法》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为什么不说是分布位置而称为经营位置?这里说明作画是个要动脑筋,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关于这些特点,下面再分条叙述。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清之子远",现分述如下。
  一、高远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做岸兀立。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但是书中的措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样把象千例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刘未对宗炳在历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例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日》,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
<img HEIGHT="21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R552.jpg" WIDTH="35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五代  董源 山口待渡(部分)
<img HEIGHT="28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925C.jpg" WIDTH="2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深远 摄影
  画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二、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挪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核秦岭"'汽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三、平远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和优坡的《紫芝山房》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
  "三远"之法,自郭熙提出之后,到了韩拙和后代的黄公望、王概以及曾到日本投徒过的费汉源,他们都对"三远法"有不同的发展。
<img HEIGHT="29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60D.jpg" WIDTH="2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深远画法
<img HEIGHT="33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11T5.jpg" WIDTH="2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17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D2.jpg" WIDTH="35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郭熙还在三远中提到了三种色调感觉,那就是"高远之别样,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矿结合他分析"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意冲融而缥缥缈缈、看来作者是作了深入观察后"述。我们面对高山自山下而仰山巅,必然觉得山色楚明确,山峰傲立突出。如自山前降望山后,必然山色阴晦而重叠。如果是自近山而望远,这时会感由于远距离而使远山在空气层中产生缥缈模糊之感以上都是由于取景时画家与景物距离视线的方向,野的大小等差距而产生的。
  开合争让
  构图千变万化,实在不是几句话就能谈清楚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构图是神妙不可捉摸的,在这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为国画家最常用的一句术语,就是"开会争让"之法。
  清代郑绩在《论景》一则中提出"凡布景起处直平淡,至中幅乃开局面",这是指开始布局之后,必须注意展开局面,既经展开之后,郑绩又认为要"有分有合,一幅之布局固然,一笔之运用亦然",沈宗春把这比作下棋,"国手对奕各不相争,亦各不相让……于此可悟画理",他所指的是大的开合和争让,认为。低手扭定一块,所争甚小,而大局所失已多"。在国画章法布局中,正须避免这种小的开合和小的争让。
<img HEIGHT="35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2291.jpg" WIDTH="187"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36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D58.jpg" WIDTH="2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平远法 芥子园画传
  试从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可看到其开台布陈之妙,值中巨峰突出,群峰拥簇有合掌之势,这是合;山头中部之 云,下部之水则是开;左右都有树林石坡,这是争;有高有低,有伸有缩之水胶,这是让。如此构图颇象善于写文章的名手,看到他笔下波澜的起伏,气象变动无穷,也看出作者胸中有丘壑,笔下有烟云的巧妙布置。
<img HEIGHT="3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40OC20-1515K.jpg" WIDTH="16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38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40U30P-163Q5.jpg" WIDTH="188"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元 高克恭 云横秀岭
   唐 李思训 江帕楼阁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引述发展前人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之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疏",指空的地方可以跑开奔马,当然是相当空间了;"密",指密集的地方,连风
<img HEIGHT="43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O438.jpg" WIDTH="189"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海鲜 高剑父写生稿
都透不过去,当然是非常实实在在的了。我们可从传为唐代李恩训的《江帆楼阁图》加以说明,他把山树人物等实在之物都集中在左边,树隙中又夹绘房屋,可谓密不通风,而右边则有一片沧海,点染一二风帆,使之空阔无际。若问这样的加大疏密的差距有必要吗?有的,所谓空白处不是无话可说,没有画意可寻了,它正是为了衬托密安部分增强空象,使它更能以少胜多,就象音乐中的休止符,使人有更多的泪旋浮想的余地,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善于借虚以见实,前人曾提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很有道理的。密处在构图中要更集中,更精密地刻画,使墨、色、线充分发挥效果,对比下感到白的更白,密处更密,更突出,更加强烈地给观者留下印象,从而发挥造型艺术的特长。虚与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
  疏密聚散
  与前一节意思相近,这种变化有时也可以用疏、密、聚、散四个字来形容。密与聚是画面上的实处,疏和散是指画的虚处,正如"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样,观者能在画面上看出大的节奏感来。但空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三中也有象,我们试看八大山人的花与画,常常只画一花~鸟,单纯之极,纸上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整幅.画面空虚处,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可以想象为天空,为白云,为水波,造成极大的边旋余地。但只有空白不能成画,所以还要有密处说明问题,最忌的是平均布置,如请吴历棚天春色图人三组柳树,有聚有散,其土坡按一根S线布置,画的中部和远山,又尽量展开,以求舒散,引起观画者有山曲水幽之感,同时也为我们展示出如何处理疏密聚散的手法。
  计自当黑
  这句话也是来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是由邓的弟子包世臣记录在《艺舟双辑冲。原文?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因为这一规律可通画理,国画家又把他的道理转用在绘画上,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画评中所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
  中国画强调运用空白,对空白经营很用心,把它当有画的部位,同样费心思去考虑。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空白呢?这好比戏剧、电影中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没留下一点潜台词,这叫做平铺直叙。画面上展现一片空间,我们会感到画家的思想在这段空间里驰骋,这在米氏的云山画中是常见的手法,一片白云横在山腰,山随云活。但邓石如的深意还不止于此,他是要求没有笔画处的白,当和有笔画处的黑一样引起重视,认真经营,让白中也有内容,有画意,而不是一块闲置没有画到的白纸。这就要斟酌白与黑的措趁和呼应,如画一条长桥卧波,桥身是黑,水便是白,桥身如何布置便很重要,讲的位置合度,可以感到桥下的流水,引起对水的联想,类似这种空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话可说了,这是言外之言,物外之趣,意味无穷。艺术贵在含蓄,空白也是诸种含蓄手法之一。
  布置之法势如勾股
  清代画家邹一挂在他所著的《小山画谱》里,提出了一个国画的构图原理,这就把画面的布置,安排为三角形的勾股方为得势。勾股的三角形,也可以是直三角和斜三角。勾股的三根线,分别称为匈、股、弦.如下图:
<img HEIGHT="23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VH9.jpg" WIDTH="191"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欧洲的西画大师如荷蒙特里安爱用方格式构图,而中国画家之所以爱用三角形构图原理,可能更符合于中国画的表意性,便于表现山水花鸟构图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引力向下的心理因素。避免板到。这是就总体而言,当然构图是无限丰富的,很难作执一之论,不应使它束缚每一画家的独创性。
  前面讲过,中国画的构图也要运用一个"破'牢,三角形对正方形来讲,便是破口均衡的方形,即使三角形本身,也可运用破字,如画石的大问小法,一块大石头,再间杂几块小石头,就会破三角形的一根弦线,潘天寿所示图例,即是三角形的互破之法。
  正和偏、板和活、齐和不齐、均衡和不均衡、对称和不对称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构图时要随时注意它的辩证关系,从主题出发,从主要的构思去寻找主要的构图之路。
  藏景露景
  国画构图有藏也有露,既不能全藏,也不能全露,这样才能画外有画,不致一览无余。然而何者该藏,何者该露,这要看主题内容而后决定。一般说来,主要人物应该露,次要人物应该藏,主要情节应该露,次要情节应该藏。
<img HEIGHT="23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40aH20-196339.jpg" WIDTH="219"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藏景是为了画面的含蓄,宋代毕史良的《溪桥策杖图》,策杖之人物则露,小亭则藏,这样以示隐士所去的地方-一竹林中的幽静小亭。画船只画布帆,画酒家只画酒帘,画大城市只画楼顶或高塔之尖顶,其余的用云断法或藏于绿树中,这样比全部托出,更饶有画意,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国画家最深知其中之妙趣。
  但藏景不可尽藏,白居易《长恨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有遮有露,更显出演奏人的不凡和神韵。一味藏景,易使画面潜晦不明,一味露景则索然乏味。中国画的山水常常是亭显一角,船出半复用隐柳梢,石没半边,构成景物有限,味之无穷的境界。
  补景点景
  对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来讲,再画一些环境为陪衬,这叫做补景。多数画家自己有计划的勾画草图,按顺序作画,先人物,后景物,以布景烘托人物,如季节、屋宇、陈设、情调都应符合于人物之需要。
  环境不能脱离人物而随意增减,如果怕背景太空,随便点缀,加上不必要的环境和道具,看上去热闹,但离题太远,反而破坏了整体气氛。要把人物和环境放在一起考虑,每补一景,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形象,有助作画之意图。
创作历史画,要研究历史资料,
<img HEIGHT="28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5M2.jpg" WIDTH="4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点景人物 摄影
清代范现曾说"画人物须先考历朝冠服,仪仗器具,制度之不同,见书·籍之后先,勿以不经见而裁之,未有者参之,若汉之故事,唐之陈设,不贻笑予有识也!"。画现代题材会遇到新问题,如近代的楼房,汽车,笔直的马路,钢架的大桥,也会使画家难于措笔,一般采取退避,或者勉强去表现都是不对的。我想只要画家熟悉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之后,而且画面确实也有这种需要,也完全可以按照国画规律和程式,以上题材是不难表现出来的。当然应注意国画取材角度,尽量扬长避短。
  点景与科景相反,对以风景为主体的山水画而言,人物及其他小点缀,称为点景,点景内容包括建筑、舟车、人物、动物都是点景中的对象。当然表现现代化的设施同样会遇到上面提到的难点,中国画家上在摸索表现的技法,采用传统的线条,去应物以象形,试把中国画用笔的勾、皱、点、染、破来描写新的对象,使板滞者活之,呆板者破之,机械者松动之,以此打破现代化设施中的直、板、刻之病。
  点景中除了建筑、舟车之外,画好小的点景人物非常重要,即使是擅长人物的画家,也不见得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因为在山水中的人物,要寥寥数笔便能传神,且要与山水之笔致协;调,一般不作面部刻划,或者只点双目。山水画要把点景人物作为一门课题练习,经常对照生活中的人物写生,并学会简化概括人物的方法,经过体验练习,便可以掌握画小型人物的技法。
  补景涉及到山水、花鸟两科。画人物的也要学会画花鸟山水;而画山水也需要人物、花卉为配置,所以学画的路子不宜过窄。
<img HEIGHT="26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4S4.jpg" WIDTH="287" ALIGN="left"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点景人物 
芥子园画传
&#9660;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img HEIGHT="25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K26.jpg" WIDTH="394"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21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L9.jpg" WIDTH="4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点景动物 芥子园画传<img HEIGHT="194"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M28.jpg" WIDTH="400"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元 赵孟 秋郊钦马图
  九朽一罢 
  用柳枝烧制出的炭条叫做"朽"。九朽是指起稿多次,才可以罢手以定稿,说明稿子是一幅画的关键。起稿子要经过多次修改,木炭条最便于更改,不满意处一样就掉了。如系工笔画,一般是用铅笔作稿子,然后用薄的宣纸或绢蒙在稿子上面,或用拷贝箱过下来再落墨着色。
  自制拷贝箱并不困难,用一个大镜框嵌上玻璃,两边固定在一定高度上,下面再安装一只灯管或灯泡就行了。
  中国画因为是铺在桌面上起稿的,起稿中构图的安排常常要经常挂起来一再审视,一时考虑不成熟的,还可挂在墙上观察琢磨,到有了完美的想法时再继续完成。
<img HEIGHT="35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252521.jpg" WIDTH="169"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img HEIGHT="349"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c5J14164ZP-2CS5.jpg" WIDTH="177"
ALT="[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TITLE="[转载]中国画用色方法&构图" />
点景 芥子园画传
明 蒋嵩 秋溪放艇(部分)
  元代的饶自然著有《绘宗十二忌》,主要是指出山水画中的十二个毛病,书中提出的十二忌是:
1.布置迫塞(章法拥塞,令人透不过气来)j
2.远近不分
3.山无气脉(山石来去的脉络交代的不清楚)
4.水无源流(水口交待不清,泉水出现得太突然)
5.境无夷险(境界平板缺少变化)
6.路无出入
7.石只一面(画石缺乏立体感)
8.村少四技(树枝一般人只画出左右方向的枝杆,谁于表现向前后伸展的枝杆)
9.人物伛偻(人物画得弯腰驼背)
10.楼阁错杂(建筑物的布置没有透视感,并且缺乏合理的布局)
11.浓淡失宜(用墨的浓淡不得法,欠协调)
12.点染无法(包括用墨的点染失调)
  这十二忌,在每幅画中,可能会犯其中的某一忌,有人物和建筑的山水画,则不可能出现九和十两忌。对于初学绘画的人来讲,可能会经常触忌,这是因为构思和技法都不够成熟,如果是属于点.染不得法者,那就要多多练习点染,如果是画山石缺.乏t体,那就多体会一下面石头的方法,以弥补个人之缺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与黑的爱丽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