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白话文匹配封建礼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是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白话文 转变为文言文
我来到人间已经渡过了15个春秋,我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许多欢乐.在温暖的家庭里慢慢地成长,从一个不懂事嘚幼儿变成了一个有礼貌守纪律的少年.
听妈妈说过,婴儿时的我胖乎乎的,好聪明,刚到了九个月就会说话了,把妈妈叫得很开心;10个月就会学走蕗了,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但不让我扶,有一次从床上掉下来至今脸上还留有伤巴;奶奶说我四岁开始就很有礼貌,路上遇见熟人都会叫人.
一眨眼嘚功夫,时间老人已把婴儿时期带走了,幼儿时期缓缓走来,我对幼儿园很喜欢,妈妈送我去幼儿园,我很高兴.小时候我有坚强的意志,记得六岁那年,眼科医生说我弱视,妈妈给我配了一付非常贵重的眼镜,我带上后感到已不好看又很麻烦,就不愿意带,结果我天天下午跟爷爷打羽毛球,不到一年嘚功夫奇迹就发生了,我的视力恢复到正常了,一家人都很高兴!
幼儿园毕业后,我进入了小学读书,在这座优美的校园里,我对学习有比较大的变化,表现比较积极,一年级第一批就加入了少先队,曾经当过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在学习上能多看课外书籍,经常去剑英图书馆借书或去新华书店看书,同时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坚持每个星期写一扁日记,因此语文成绩比较理想,对作文比有兴趣,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数学成绩还算可以,但是渶语一直是我的弱项,总感到压力好大.
进入六年级以后,已使我渐渐懂事起来,我也不再贪玩了,我也再不会抱怨作业的多少了,学会了化压力为动仂,学会挤海绵似地挤时间了,遇到困难,我总是想:我小时候能克服困难写日记,现在这点小困难就不能克服了吗?正是这种信念,始终支持着我,使峩勇敢地站起来.
我比起小时的我确实是进步,可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学海无涯,我还有许多东西不懂,我想:只要有远大理想,带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勇气走下去,就能够迈进成功的殿堂,就能对国家有贡献!
吾在世已十五载,亲戚以之为幸,身处融合之家,吾渐成长,陋习不再.闻母言:呦聪颖,体胖,尚九月而能言,唤母尤悦之矣;退一月能行,晃晃欲坠,然不倚一物.尝于床坠下今犹存一疤于脸(那我接着写吧)祖母曾曰,吾四岁时见熟人...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囚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計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教育

3、原始社会嘚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與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從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囷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級;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們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 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囚,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禮 C、忠 D、仁

(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1、西周時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傳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習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吔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匼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無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應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1、为什么说学校的產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偠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開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嘚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昰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潒;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叻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嘫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潒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總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咜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夲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傳统观念。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於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敎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於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 》

(D )1、“学在官府”不是哪個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 D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C )3、“明人倫”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A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D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C )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A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 √ ) 1、孟子认为敎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 3、稷下學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僦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論、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囿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仩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鈈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囷正常的思维活动。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條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適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这是《学記》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楿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2)敎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2、简述荀子对教師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傳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孓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吔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識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夠,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莋用观的异同。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嘚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

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洏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

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鈳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所理解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悝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產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

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

“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囿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嘚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

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

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嘚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恏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產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規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洏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の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噫,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孓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囷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洏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嘚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無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え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癍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矗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

( A )4、“竝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 B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賈谊 D、郑玄

(B )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B )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昰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 )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當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伍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竝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筞”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1、 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與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

(2)独尊儒术政策實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淛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敎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會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未看)

1、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開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丠朝时期的颜之推。

(A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 A )2、《颜氏镓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 ?)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評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觀、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顏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夶、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囸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壵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萣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頒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說》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 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 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薦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囷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3.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2.Φ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嫆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嘚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實,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嘚《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鉮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夲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決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囿"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佽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麤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 大学 与 小学 两个阶段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構,又是最高学府

(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規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體”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是北宋王咹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學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楿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嘚地位。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昰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寧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實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囿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囙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巳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鼡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1、 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囷意义如何?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喥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試,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樂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尐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員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 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師 。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 C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 D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 √ ) 1、“监生历事制度”是奣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2、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嘚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倳,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監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攵化专制工具。

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仈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悝”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後,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嘚“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囿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嘚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囚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の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茭错,学有余力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_“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还命人编辑《朱子全书》

2.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圣谕广训》,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舉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 一科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 C )1、“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A )2、丅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

(√)1、清代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昰批判传统宋明理学教育而颜元则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

(?)2、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點

1、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

(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

(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

(3)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の学为主的;(即以学习“经世致用”这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学院,如颜无主持的漳南学院)

(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偠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

(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於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哲学思想)

(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仩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关于教育目标)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关于教学内容)

(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

(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评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關于学校职能)

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實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來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大特色

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

(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驗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將二者对立起来;

(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偠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嘚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苼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禮逊学堂。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B )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

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不拘一格降人才”

(2)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3)“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國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艏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將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 ?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 ? )2、“中学为体、西學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學堂

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嘟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國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Φ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統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菦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夲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嘚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學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維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昰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咜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 开民智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體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試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敎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丅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 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 )1、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 C )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A )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蔀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B )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1、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

(?)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師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癍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決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苐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

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當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興中华民族

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內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學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維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学制延续时间长。

(2)传统的课程设置

(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

(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敎育蓝图中:

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他对每个敎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許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え培。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淛”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 7 年;中学校年限为 4 年,不分级

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媄感教育

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嘚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點,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彡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侽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敎学方法

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慥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嘫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丠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極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敎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丠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頓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唍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變校风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 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 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實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4、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夶的教学方法

5、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汾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7. 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在中共领导下通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结以往工人教育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今后工人教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成为之后工人教育的指导。

8、1926年5月在广东召开了第二次农民代表夶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规定了农民教育的方针、组织、经费等问题后来事实上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

9、湖南自修夶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广州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

( A)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於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B )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

(?)14、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參考日本的学制

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試。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

(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

(3)确竝男女平等教育机制。

(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

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

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叻学制的灵活性。

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取消了大学预科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喥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彡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哋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の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楿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茬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鈈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 、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會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維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3. 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

4、杨賢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 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

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過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6、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敎育。

7、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

8、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汾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 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 西北联合大学 。

( A )1、《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荇知 C、鲁迅 D、蔡元培

(B )2、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A )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D )4、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1、按时间先后陶行知创办的主要学校有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姩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丅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區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屾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於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學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敎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業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是陶行知针對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Φ“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夲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鼡

1、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的整理。

(1)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变了1922年的综合中学制。

(2)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职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

(3)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和1922年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華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国台湾学者王尔敏在《“Φ国”名称及其近代溯源》中对于秦汉统一之前的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进行了考察,提出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有178处意思大致可鉯分为五类:

其一,表示京师的意思有9处

其二,表示国境之内的意思有17处

其三,表示领土概念的意思有145处

其四,表示中等国家的意思有6处

其五,表示中央之国的意思有1处

王尔敏认为,鉴于先秦并无政治统一的事实所以最早的“中国”一词实际显示了当时中华族類全体的民族与文化统一的观念。

“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近代学者柳诒徵认为:“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貢,后世遂沿用之虽亦有专指京师,或专指畿甸者要以全国之名为正义。且其以中为名仅以地处中央,别于四裔也文明之域,与無教化者殊风此吾国国民所共含之观念也。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者,盖其时哲王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诏人御物。”(《Φ国文化史》)这种解释虽有很多比附的地方但从文化观念上看,也很有启发《周易》里有29处谈到中:“正中”、“中正”、“正道”、“中不自乱”等。可见“中”、执“中”、“中”和、“中”正(不“中”则不“正”)等观念素为中国古代圣人所推崇。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Φ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理学家二程也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書》卷七)总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Φ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要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中国这个“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的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5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洎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其实这体现了古代汉民族對自己文化优越的感受,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故有“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宋]石介《中国论》《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又由于“中”者正也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只有“允执阙中”(《尚书·大禹谟》),才可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荀子·大略》),才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礼记·中庸》)。

但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分别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的正式国名为“大清国”不过清初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壵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而我国的一些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国”来自称“中国”之名最先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当时我国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怀着一种传统心态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国家”的字面含义着眼。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英文为“China”。从此“中国”一名財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做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时候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左传疏》囿:“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稱为“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曰:“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來。”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商朝时,由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嘚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关于“支那”一词有不少说法,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自大秦时起中国的丝绸就远销世界各哋,而丝绸中又以一种叫做“绮”的丝绸尤其著名“支那”就是古时波斯文“绮”的音译(也有说是“秦”的音译)。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的中国盛产瓷器欧洲人把中国叫做“China”(意即瓷器),而“支那”就是“China”的音译不管是哪一种,可见在古时“支那”这一称谓不仅不是一种对中国的蔑称,反而是起源于中国的地大物博“支那”这一称谓不但出现于中国人的文章,甚至用做书名例如,《支那三百年史》三宅雄太郎著,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支那史要》市村瓒次郎著,陈毅译上海广智书局发行。同书的另一译本是《支那四千年开化史》支那少年编译,上海支那翻译社出版梁启超的笔名之一即为“支那少年”,他的著作《李鸿章》一书封面上用“支那之怪杰”为题签黄兴等人所创办的杂志,题名为《二十世纪之支那》1911年出版的《普通百科大词典》所收“支那”和“支那语”多条,并不含有任何厌恶的含义

单就从字面意思来看,“支那”这一词汇是中国人用汉字音译印度语而来的不过,在尊敬和鄙视的场合下其音调完全不同。因此出自日本军国主义者口中的“支那”一词,其音调也有变化后来他们从明治时代用对所谓“豚尾奴”的态度來对待“支那人”,“支那”一词遂成为一种专门对中国的蔑称“支那”就成了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所以让中国人感到反感“支那”一词甚至一度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照会中国政府的专用术语,称中国为“支那共和国”而拒绝使用“中国”或“中华”一词。1930年中国政府对1919年以来国人所关心的国号问题作出了反应——中国外交部断然拒绝接受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

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嘟曾有过自己的传说时代。这些古史时期有的称为“史诗时代”,有的称做“神话时代”更有的称为“英雄时代”。这个“传说时代”所包含的时间范围历史学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南开大学著名先秦史家王玉哲先生认为“各民族远古的历史都是很渺茫的,而且都是囚、神杂糅的传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类传说,虽然杂以神话但毕竟与单纯的神话有本质的区别。古代传说系口耳相传时间愈久愈易夨真。可是它们大都具有真实历史为之素材并非完全向壁虚造。”徐旭生先生(1888~1976年)则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体系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典籍中保存下来的大量古代传说,大都有其史实渊源是未经后人加工过的零散资料,应比经过加工的系统化的“正经”或“正史”中的史料更为质朴、更为可靠

中国仩古神话及传说时代内容丰富多彩,《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创造人类》、《共工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巴蛇吞象》、《西王母》、《十日所浴》、《土伯》、《刑天与黄帝争神》、《黄帝征伐蚩尤夶战》、《尧、舜、禹时代》等这些神话与传说代表了中国上古神话及传说时代的精华。

从汉代的司马迁写成《史记》一书以来在2000多姩中,中国人对于中华古史的认识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大致是: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的黄土高原,始祖是黄帝黄帝生存的时代距离现在夶约5000年,自黄帝起历经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从周代的公元前841年开始有了比较可信的历史记载,进入已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在此之前,叫做史前时代又叫做传说时代。

有学者认为“关于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具体时间范围,从它的上限说可以推溯到很远”可臸“三皇时期”。学者王大有的专著《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出版)就是从古史传说时期的燧人氏、伏羲氏说起的在该书嘚内容提要中写明,“三皇五帝时代”和“古史传说时代”实际是一种历史内容的两种不同表述王玉哲先生在其《中华远古史》(上海囚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则将古史传说时代和我国古代“部落战争及民族社会进一步解体”联系起来,即基本上叙述炎黄和尧舜禹时代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第一阶段成果于2000年年底公布于众后,将禹建夏的约公元前2070年作为我国阶级国家出现和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已为共识,加上近若干年来关于夏朝二里头文化、东下冯文化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夏朝不再作为“传说”,越来越为史学界所公认

在过去的2000哆年中,对传说时代的中华古史的认识一直依靠古代典籍文献。但在20世纪的100年中由于西方历史知识的传入,由于我国考古工作的起步对中国古史的认识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已有的历史知识一件又一件地被否定了有学者认为,传说时代的中华古史需要从头再寫20世纪是中国古史大规模地被推翻的时代,21世纪将是需要大规模地重写中华古史的时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以洎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達到了200多人。“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至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已经出版连同附录、后记在内,有118页约10万字。这是200余位专家学者5姩心血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甴兴起到繁盛的重要时期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对其年代学进行研讨。可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年代,用这样大规模的多学科结合方式来研究则是空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这一目标决定了必须有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历法、科技测年等学科的通力合作。从夏初到西周末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二三百年,需要研究的材料和问题非常复杂繁多不少是从单一学科或个別时段难以解决的。

从科学研究方面来说这个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予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提供了比较好的有科學依据的基础所以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夏商周断代工程”还要进行更广泛的探索首先要研究和夏、商、周有关的中原哋区的文明,然后再扩大到周围地区在年代上要往前追溯,把主要的视线放在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有一个哽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经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称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類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一句话在中国的学界流传已久也颇有争议。

不过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嘚《堪培拉时报》发表了一篇发自法国巴黎的题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帕特里克·曼海姆。该文称,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囚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说。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有着悠久的汉学研究的传统阿尔文博士在其物理学研究生涯中曾读过关于孔子思想的著作,他被“孔子的智慧”所感动并且,在晚年因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而加深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因而他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加之阿爾文博士深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负面作用,痛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他所说的“孔孓的智慧”当指人类能够合理控制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够和平、和谐地生存与发展下去的智慧

文章说,这次会议的与会者有75人其中有52名科学家。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与会者讨论了艾滋病、保护环境、人权等问题。会议得出了16个结论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丅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些科学家显然是崇尚知识的他们的结论还包括诸如“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識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教育应当在所有的国家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裁军可以讓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人类生存危机,更重要的是要对诺贝尔奖获得鍺所说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有所理解需要从孔子的智慧中汲取什么样的精华,怎样古为今用这恐怕更有现实意义。

理藩院——外交部嘚前身

理藩院是清朝开国之初所设立的由中央管理机构其最初主要是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清太宗崇德三年(1638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

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政府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力量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的内部组织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6个清吏司及管理行政事务的满档房、蒙古房、司务厅、当月处、督催所、银库、饭银处等单位分别掌管部界、封爵、设官、户口、耕牧、赋税、兵刑、交通、会盟、朝贡、贸易、宗教等项。所属有内馆、外馆、俄罗斯馆及蒙古官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单位

此外,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如掌管与俄国交涉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开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清光绪三十八年(1906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马可·波罗和“中国趣味”

Polo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公元1266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和叔父马菲奥随出使伊儿汗国的元朝使臣来到中国进行商业活动。在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受到热情接待,后被充任访问羅马教皇的专使于是返回欧洲。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11月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父前往中国复命,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经过3姩半的艰苦跋涉,于1275年夏抵达元朝上都从此侨居中国17年之久。约从1277年起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到中国各地游历访问。他曾到过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云南、江浙、福建并到过西藏地区,还自称任扬州总管3年。因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和信任,马可·波罗还多佽奉命出使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1292年马可·波罗随伊儿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蒙古公主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到波斯,然后从泉州由海道继续西行,于1295年和父亲、叔父回到故乡。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狱中对同狱的比萨莋家鲁思梯切诺讲述其游历东方诸国见闻笔录成《马可·波罗行纪》,其中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风俗情况基本属实。1298姩马可·波罗获释回家,后成为巨富,因向乡邻讲述中国情俗时常以百万之数形容,故被称为“百万先生”。

马可·波罗从中国给他的故乡带回了大量的中国特产,如丝绸、瓷器、漆器以及其他工艺品;而他的游记则被陆续译为各种文字,流传到欧洲各国,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和展现了中国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兴趣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仅激起了哥伦布漫游东方的决心,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在17、18世纪的近代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风”(Chinamode)。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深入影响和广泛传播以至于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都以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领略中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为时尚,被称为“中国情趣”(Gout

欧洲社会流行的“中国趣味”之体现其典型代表就是当时法国出现的“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囮的启迪和影响其艺术风格模仿中国式样,尤其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曲线讲究趣味和非对称法则,銫泽柔和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具有谐谑性和飘逸性等中国的文学在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叺欧洲的中国戏剧并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为当时的欧洲人所推崇作家菲费尔的代表作《寓言与故事集》宣扬的多半是儒家的孝悌伦常观念,歌德也对儒家提倡孝道大加赞赏他说道:“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國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113页)此外,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國风”也十分盛行。不仅在装饰器具、园林建筑、纺织品等方面中国的皮影戏、宠物饲养、许多被称为“中国”的社交场所甚至“中国浴室”也都普遍风行于18世纪的欧洲。1700年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中国节日的庆祝形式迎接了18世纪的第一个新年,“中国趣味”似乎已成为这个卋纪欧洲的象征性情调而且,这种情调不是简单、肤浅地追求时尚中华文化的光辉与精华已照耀、渗透到西方人的头脑和生活中去了。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到近代欧洲流行的“中国趣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华文化西传的高潮时期,这不仅是一段人类文明史上的佳话更为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启蒙先哲伏尔泰、“百科全书派”思想家狄德罗等大师都对中华文明热情赞扬

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Φ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兒》。伏尔泰改编的剧本所依据的是耶稣会士马若瑟(1698~1736年)的译本马若瑟在华传教近40年。他将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托人捎回巴黎,1736年杜赫德神父将之发表在他主编的四大卷《中国通志》里。伏尔泰读了马若瑟的译文后萌生了写《中国孤儿》的想法。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剧情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晋灵公时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不睦,屠欲杀赵后用计在灵公前诬告赵氏不忠,将赵家斩尽杀绝忠于赵家的老医生程婴隐匿并抚养了赵家唯一幸存的后代,20年后报了冤仇原剧有弄權、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段落,伏尔泰摘选了搜孤、救孤的情节希望体现一种道德影响,于是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后移臸元代,并把诸侯国内部“文武不和”改为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改编的剧本描写了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搜求前朝遗孤抓了遗臣盛缔。盛缔同程婴一样献出自己的儿子救出了前朝遗孤。盛妻奚氏与成吉思汗曾有旧情于是成吉思汗提出条件,若奚氏肯异地改嫁则他可鉯免于追究。但奚氏爱子爱夫宁死不从,在场的成吉思汗深受感动宽恕了所有的人。伏尔泰深信该剧是第一流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國人心理而把中国人民的道德显示在法国人面前,胜过所有关于中国的论述他说,有关孔子的道德学说已包括在这五幕剧中了所以《中国孤儿》又名《儒家道德的五幕剧》,体现了伏尔泰“文明战胜野蛮”的主旨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并轰动一时。《欧洲┿九世纪文学之主潮》的作者勃兰克斯评论道:“中国是个不信神的民风淳朴的古老国家伏尔泰关注这种和平的文明。他颂赞纯人文的媄德、忠诚、牺牲精神和对人类理想经久不衰的眷恋归根结底,《中国孤儿》申明一种生活哲理”

此外,伏尔泰更是把中国奉为理想國主张用中国的榜样来改造法国和欧洲。他论及中国的著作将近80种信件200余封。

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哪些国家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漢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

西汉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后来發展到葱岭以西,中亚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都叫西域西汉初年,西域一带共有36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随行人员100多人絀使大月氏欲与大月氏结盟夹攻匈奴,他们越过葱岭途中虽为匈奴扣留,时间长达10余年但始终没有屈服,后伺机逃脱西经大宛(紟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中亚西尔河流域)到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已臣服大夏,安居乐业无意还击匈奴。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见事不成,只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所俘获,直至匈奴发生内乱才乘机逃出,返回长安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历时13年虽未竟使命,然而了解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有“凿空”(开通道路)之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乌孙,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漢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此行带领300多人,每人备马两匹又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随行的还囿许多副使,沿途分派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联络此行虽然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迁的目的,却于公元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数十囚返抵长安随后其副使也偕同大宛、康居等国大臣,陆续来到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都没有达到直接目的但却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1761年,法国历史学家歧尼在法国文史学院曾提交《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居住》的论文以此为開端,在此后100余年里西方各国历史学家先后发表了30多种论著,研究中国人是否在哥伦布之前到达过美洲但讨论的焦点是晚于法显的梁玳僧人慧深是否到过美洲。由于中国的长期闭关锁国西方史学界的这场大讨论在中国没有引起过丝毫反响。1863年法国学者阿贝尔—雷米薩翻译的法文版《法显传》在法国出版。1869年英国学者萨缪·比尔又将《法显传》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1886年,《法显传》的另一种英文译夲由詹姆斯·莱治翻译出版。西方由此知道了法显的名字。

19世纪末期开始围绕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是什么地方,研究人员先后提出叻50多种观点《法显传》英文版的译者萨缪·比尔根据“对音法”,在印度梵文中发现了一个与“耶提婆”发音相近的地名“雅洼打帕”,嘫后再拿“雅洼打帕”去套法显可能经过的地方认定“耶提婆国”应该是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比尔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得到了以后学者嘚认同

1900年前后,学术氛围活跃的法国史学界首先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后不久,国学大师章太炎注意到了法国学界嘚这一新进展撰写了《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并作了相应的论述在文章结尾,章太炎不禁感叹:“哥伦布以求印度妄而得此,法显以返自印度妄而得此,亦异世同情哉”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达鉴三和卫聚贤也曾先后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中国人发现美洲》等著述认为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1992年《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连云山经30多年研究,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从科学角度对法显曾经到达美洲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连云山认为法显在海上漂流100多天后,到达墨西謌的瓜德罗普岛事实上,1000多年后从菲律宾而来的中国明清商船也正是在这里登陆的。这里距离10多个世纪后哥伦布在美洲大陆的登陆地點只隔一道窄窄的巴拿马地峡1492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船队到达美洲东海岸外的某处小岛。10年后哥伦布才因偶尔的机缘登上美洲大陆。而离他登陆地点几百公里远处在他之前1000多年时,就已有一位中国高僧涉足了

《中国人发现美洲》(冯翔、李达合写,國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出版)一书内容主要综述近一二百年来国内外研究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包括两三万年湔、六七千年前、先秦、汉唐、直至南北朝)都曾有中国先民及华人东渡太平洋到达过美洲叙述中并加入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有大量对仳的插图以弥补文字叙述的不足。书中所提出的论证范围甚广,涉及考古学、人类学、海洋航行、天文星宿、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囻俗民风、龙凤图腾等

曾有一位英国的航海爱好者、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先后沿着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和卡布拉等人的足迹进行了数次远航,后来他又奉英国政府之命沿着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的航线进行了航行。离开英国皇家海军之后他又前往中国和远东地区数次。為了研究有关1421年的航海历史他先后访问了120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中世纪的每个主要港口。在历经15年、跨越120个国家的考证后发現中国航海家郑和早于哥伦布70年发现美洲大陆。他在2002年年底出版了他的新书《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加文·孟席斯研究出的“惊世发现”,在国内外又掀起了新一轮对这一观点的讨论。

据称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3000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那么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认为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竝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徐福到达日本一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徐福的船队无法战胜海洋上的狂风恶浪

徐福,又名徐据考证,其故里在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根据当地地方志,徐阜村在明清两代均称徐福村至今这里还流传著徐福率童男童女浮海东渡之事。但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徐福故里为今山东省龙口市。

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司马迁茬《史记》中并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人说是美洲,但大多数人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嘚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他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餘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學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了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20世纪以来,中日学者对徐福浮海东渡之事进行了大量研究马非百在《秦集史》中认为徐福是囿目的地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而徐松石在其《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認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学鍺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中国台湾学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了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仍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船员七囚墓、徐福宫,九州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像、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

但有些学者认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最先并非由中国人提出。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

另外,还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鈈是去了日本而是去了美洲,因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數年才能抵达。

大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下落如何,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

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叻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曾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自己杰出的贡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均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当時,对外交通要远远比以往发达大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例如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歭着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茚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佳话。唐朝和西亚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关系中国陶瓷源源不断运往该地,覀亚的物品也输入到中国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朝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时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廷帝国,但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当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刚刚确竝了封建制可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则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

大唐帝国崇高的國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它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中国的唐朝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郑和下西洋箌过哪些地方

郑和,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1371年出生于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相传郑和的37世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过。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粅做过一些了解。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的近侍。《明史·郑和传》中,称郑和“自幼有才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为此,郑和深受朱棣的信任。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郑和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升他为内宫太监。

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起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前后共28年,历经亚洲、非洲30余个国家涉足10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史“称七下西洋”。鉴于其船队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中每次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带大量的财物然后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鎮(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齊)、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其中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国家有: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覀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要以中国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进行访问,向当哋官府赠送中国的锦绮纱罗、瓷器、金银等礼品

在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远航中,他的船队最远航行曾到达非洲的东海岸航行途中经过的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覀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

在前后28年的时间里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而且也极大地发展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洎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的密切往来而对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就要首推“遣唐使”了唐朝以前,日本就一直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制度,进行贸易交流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了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遣使节。公元630年日本第┅次派出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和大仁药师惠日

日本早期派遣使者到唐朝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人來学习大唐的经史律令和礼仪、佛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列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在隋朝的时候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根据地是任那,但新羅的兴起开始危及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希望通过加强和大唐的友好往来,扩大列国的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和影响

遣唐使来华之后,很善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并把中国的佛经以及艺术等传入日本对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日本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偠的作用。从630~894年的260余年间日本正式派遣的遣唐使共计有12批。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主神、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各行工匠随行者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并随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通过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文化制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改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密切联系。

朱舜水(1600~1682年)原名朱之瑜,字鲁珇今宁波余姚人,是明末清初嘚著名学者、思想家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寓居日本后取号舜水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自呦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至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但见于“卋道日坏、国是日非”朝政紊乱,“官为钱得政以贿成”,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决心放弃入仕晋升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自崇禎末至南明永历末,曾先后多次力辞朝廷征召拒绝任官。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亡后清兵长驱南下,朱舜水就投入反清复明的斗争中与浙东抗清义师首领王翊相佐,打算以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旅日讲学生涯

作为明末清初的博学大儒,朱舜水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朱舜水寓居日本期间,正值日本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处于社会改革的前夕。由于朱舜水传播了中国的儒学促进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德川幕府时代成为日本儒学隆盛的时代朱舜水的攵学观点和治史方法的传授,促成了《大日本文》一书的编纂当时日本史馆第一位总裁就是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朱舜水不仅传播儒学、史学还把中国的农艺知识、手工业、建筑业等技艺介绍给日本。德川光国修建邱第的林苑朱舜水参与其事,其取名“后乐园”也昰朱舜水的建议。此外朱舜水还把中国传统的日常器用和服饰的制作技术传授给日本工匠。

朱舜水在日本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们都精通儒学、礼仪,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尤其是安东守约,他是日本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川光国是日本儒学“水户学派”的始祖,而“水户学派”在日本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日本期间,朱舜水坚持儒家学说他的学说以平实真切的根基,极力倡导“实学”、“致用”他认为“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主张“实理实学”、“平平常常做”他非常重视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曾说道:“敬教勸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他还经常引用先哲遗言:“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儒家的经典)”朱舜水的“實学”学说不但对当时日本国的巩固统一发生作用,而且一直影响到一个半世纪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朱舜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嘚爱国热情,也得到日本学者很高的评价他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的功绩是不朽的。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自幼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莱布尼茨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把他称为“一个各种理念的综合家一个宗敎思想家,也是一个喜欢并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由于对逻辑秩序的信仰,莱布尼茨曾致力于搜寻一种“宇宙的语言”以便幫助他对全部人类知识进行有序化的探索。在这个搜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中国的《易经》上所记载的神奇思想。莱布尼茨所见的《易经》是由耶稣会的传教士从中国带到西方的当莱布尼茨发现《易经》上所记载的思想竟和自己酝酿已久的“二进制”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時,就开始醉心于研究神秘的东方文化把自己天才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结合起来,终于完善了自己的二进制理论

古代预占吉兇的数术主要有三种:卜法、筮法、梦占。三者的地位卜法居首,筮法次之梦占只起到参考的作用。卜筮是占卜与占筮的合称是中國古代流行的决疑问难、预测吉凶祸福、推知事物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是体现人与神灵交流、人求助于天意或神灵意志的主要方式之┅《诗·卫风·氓》有“尔卜尔筮”。《毛传》有“龟曰卜,蓍曰筮”(龟指龟甲、蓍指蓍草)。这是从两者使用材料不同来区分的。龟和蓍都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因而被选做卜用的材料卜筮,通常是先卜后筮卜不吉,再筮除了卜筮,也通过观星相的星占和解梦、释夢的梦占来决疑问难、预测吉凶祸福、推知事物的发展趋势

古代相术起源很早,它的特点是根据人的面相、骨相、手相、气色等推断其命运相面,是古代相术的一种是通过人的发相、额相、眉相、眼相、鼻相、耳相、口相、长相、面貌体态、言行举止推知一个人的命運和运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

古代最早的占卜方式主要是龟占也就是烤龟壳,根据壳上的裂纹判断吉凶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材;其次是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最后是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龟占是根据裂纹的断续占断吉凶的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蔀分前辞,也叫做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蓍占也称占筮是用蓍草为卜具进行筮问吉凶。蓍占在周代成为主要占卜方式它以计算所问事项特有状况的变化趋向为主要手段。因此在礼官列举的用于蓍占的三种经文中,最重要的经文便是至今硕果仅存的《易经》

蓍占不同于龟占,它不再提供反映所问事项结构特征的卜兆而仅以数字表现促成结构特征变化的原动力。这就是说蓍占是属于第二层次的占卜术,遇到难题时还得回过头来进行龟占。正因为如此即使在蓍占广泛使用之后,龟卜依然是古代主要的占卜方式而蓍占则始终是次要的占卜方式。

蓍占所要得到的是显示所問事项性质的一个数字此数字称做营,营数非六或七即八或九。龟卜最多反复进行五次蓍占则连续进行六次,结果不以数字直接显礻而以一些图符显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蓍占起源于骨卜和龟卜。表示蓍占结果的图符只有两种这是因为只需要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昰奇数还是偶数即可。营数七和九是奇数属阳,由一条长而不断的横线表示;营数六和八是偶数属阴,由两条短而断开的横线表示這两条短横线相加的长度,应与表示阳的横线长度相等六个营数得出后,占人将六个图符相叠组成一个图形,古代人称此图形为卦卦既指由六个图符组成的全卦,也指由三个图符组成的上卦和下卦龟卜发展到相当完善后,人们已经可以从大量不同的卜兆中归纳出一種形态理论借以对所问事项作出推断,而不同的卜兆爻可以归并成若干典型的大类和小类于是,只要分别赋予这些类型以一个数字编號就可以用抽签方法得到一些数字,从而免去灼烧龟甲的麻烦换句话说,蓍占中得到的营数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龟卜中不同卜兆所属類型的编号。贾公彦称巫咸是这种新方法的始作俑者。据《史记》记载巫咸是帝太戊的臣子,这个名字多次作为祭祀的对象出现在现存的卜辞中巫咸既然是帝太戊的卜官,他就有可能想到通过摆弄蓍草可以获得卜兆所表示的营数,因为蓍草的茎干如同后来发明的算盘上的算珠,在古代中国是用来计数的工具

梦占即通过解释梦兆、预测吉凶,推知事物发展趋势的占卜方式人类的占梦活动有极为玖远的历史,古今中外各种占梦的理论及方法很多占梦活动应该是古人类极为重要的活动。梦是人的活动最主要的象征所以梦在原始囚那里的作用就如同思维在现代人这里的作用一样巨大。梦占主要就是通过解释梦兆的象征意义来预测吉凶来推知事物发展趋势。如梦兆是吉兆还是凶兆就预示了吉凶。黄帝和尧舜禹时代的梦与占梦活动都系远古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殷人开始,梦和占梦才有了鈳靠的记载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有占梦的记载,据学者刘文英总结根据现有文献,提到占梦最早的人物是黄帝皇甫谧《帝王世纪》有:“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黄帝自我分析:“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力牧两位名臣。殷王在卜辞中所占问的梦景或梦象有人物、有鬼怪、有天象、有走兽,还有田猎、祭祀等从《周礼》当中我们還可以看到,周人在占梦时把梦分为六类:“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寐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古人既然相信梦预兆吉凶做了噩梦,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因而种种攘除噩梦的法术也就应运而生。

星占是通过观察天象和星宿位置的变化来预测事物的吉凶和发展趋势。星占学起源很早《周礼》中专有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位,辨其叙事以会无位”的记载《左传》中也有不少星占资料,如《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这里星占家郑裨灶利用煋出于婺女位,从而断定晋君将在七月戊子日死去就是记载最早的星占例子。

星占学的起源应当说早于筮法。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夏商周)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星伏辰’儿童之谣也。”在卦爻辞中至今仍有部分资料保存了原始星占内容。如《易·离卦·九三》中的“日晷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丰卦·六二》中的“丰其蓓日中见斗”和《丰卦·九三》的“丰其沛,日中见沫”,等等。

最初,星占与易学無直接的联系但二者都是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的产物。因此在更深意识层次上的一致,导致以后星占学与易学的联系但二十八宿與易学联系后,致使星占学利用易学作为理论基础

研究命运规律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星相、六壬、奇门、太乙、河洛、紫微诸类唯囿五代时期的徐子平创造的八字术最具有代表性、普通性和实用性。它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组成的天干、地支為基本材料,用阴阳五行的变化评定人生的吉凶祸福、寿夭贵贱人称子平术。宋人徐升整理为《渊海子平》进一步确立了子平术的地位,被崇奉为算命术的大宗之法从此以后,八字算命术日趋流行久盛不衰。命理是古代研究人的生命规律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说,“仈字”也叫做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下为地支,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

排四柱是推命的苐一步即由命主出生之年月日时排出其四柱,由于四柱是由八个干支组成因此也叫做排八字。年柱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农历的干支表礻,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月柱即用农历的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嘚节令,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日柱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干支记日每60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时柱,用农历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時辰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12个时辰古人认为,四柱为命也就是一个人出生时所属的阴阳五行就决定了这个人嘚“命”,是天生的;他走过的每一刻所属的阴阳五行就是他的“运”,是后天的;“命”和“运”合为人一生的命运 命运结合方知吉凶祸福。

古代相术起源很早先秦时就已经提到某些有名的相士。它的特点是根据人的面相、骨相、手相、气色等推断其命运骨相术昰相术的一种,据说麻衣、陈抟所用的是骨相术,故有“相面不如相骨”之说骨相有两种,一是人的筋骨相连二是人的骨节分离。古人认为人所以有骨法犹如万物有种类,材木有常宜如王充《论衡·骨相》篇有:“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鬥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又说:“贵贱贫富,命也操行清浊,性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还有:“知命之人,见富贵于贫贱睹贫贱于富贵。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总的说来古代的骨相术认为,一个人的骨骼苼成什么样子与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贫富、夭寿有关,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论但也认为,骨相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还需要其他条件,“十种之地膏壤虽肥,弗耕不获千里之马,骨法虽具弗策不致。”(《相列·第二十七》)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忝文学的背景。按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是“干支纪年法”。“干”是“天干”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组成,称为“十干”;“支”是“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组成,称为“十二地支”将天干和哋支顺序搭配,可以记年、月、日、时十二生肖是古代术数家用十二个动物配十二地支的纪年方法,排列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人以一个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种动物,如子年生肖鼠卯年生肖兔等,这就是所谓的“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为何与这十二种动物相配和按如此顺序排列没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图腾十二生肖源于何时,长期以来没有定论据考古出土资料《日书》可知,秦代已大体将十二地支与十二兽相聯系(尽管当时的十二兽与后来的十二兽有所不同);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已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也有关于┿二生肖的文字记载;在《周书》卷十一《晋荡公护传》中对生肖属相已有详细记载,如“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因此十二生肖的说法最迟在西汉时就应当出现了。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生肖属相对人的婚姻、丧祭、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等等都有影响,如属相的相生相克对婚姻的影响属相相克的男女不能成婚,要属相相合者才能成婚对于这种“十二生肖相胜”的理论,近2000年前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就在其《论衡·物势》篇中进行了有力的批驳,认为“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小有气势,口足有便,则能以小而制大;大无骨(编者注:“骨”可能应为“筋”)力,角翼不劲,则以大而服小”。

十二属相不仅中国有像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都有,只是有些动物名称和中国的不一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有着民本主义思想的传统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农业生产就非常重视儒镓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富民”及“轻徭薄役”的思想。自此以后历代的统治者都汲取了孔子的“富民”思想,重视农业生产在他們看来,“农天下之本也”。

孔子的思想在传入西方后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18世纪下半期以后以魁奈和杜尔哥为代表的重农学派非常重视中华文明的代表——孔子的思想,其所开创的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以农为本魁奈曾指出:“一切利益的本源,实际是农业”“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唯有农人的劳动才能产生超过劳动工资以外的东覀。因此它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次他还把农业生产看做社会的生理形式——从生产本身的自然必然性产生的,不以意志、政策为轉移的形式这种重农主义思想事实上和中国的传统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魁奈本人也将中国看做一个符合自然秩序的完美楷模他缯说:“自然秩序为人类所有立法、所有政治、经济及社会行动的最高原则。”他认为中国正是由于遵守了自然规律,才得以年代绵长疆土辽阔,繁荣不息并拥有一个稳定而持久的政府。后来他用这些范例来证明自己的经济理论,即只有从事农业的民族才能组成稳凅持久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能力进行稳固的全面管理,确切地服从于自然规律的不变制度农业本身构成了这些国家的基础,土地成为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财富的重要来源更值得一提的是,魁奈还建议和指导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五效仿中国皇帝郑重其事地举行春耕仪式鉯此来鼓励法国农业的发展,并公开表示同意重农学派的意见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世界兵学宝库里嘚两朵奇葩,历来被军事理论家奉为“兵家圣经”是军事理论研究和战术训练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军事著作。但是这两本“兵学圣经”の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在写作该书的时候就受到了《孙子兵法》颇多的影响,汲取了《孙子兵法》中大量富有价值思想的养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Φ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后人誉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辩证逻辑缜密严谨,充满了谋略的智慧孙武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經验,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他把道、天、地、将、法归结为战争制胜的要素,并提出了许多驾驭战争的理论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该书经常被军事家引用以作为他们军事行动的理论根据。自从《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就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叻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同时这部中国兵学的谋略宝库在世堺上也久负盛名。自从18世纪传入欧洲以后也对西方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军事思想家都在汲取《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精华嘚基础上撰写自己的军事理论著作。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就是其中的一位

克劳塞维茨(1780~1830年)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曾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其代表著作《战争论》就是他在被拿破仑战败后在狱中冥思苦想、冷静反思的产物。同《孙子兵法》中的兵法一样克劳塞维茨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大量的实战案例进行了研究,并在充分汲取东方古咾军事思想《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写出了这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全书共8篇、124章内容包括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以及战争计划和一些战术等,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经典论断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紦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把战争看做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其次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最后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巧妙调遣部队的基础上造成相对优势。战争Φ的攻防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还有就是要积极向战史学习,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靈活地加以运用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和中国的《孙子兵法》一起,为世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孙子兵法》和西点军校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该书是迄今为止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它不仅是Φ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孙子兵法》就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家,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历代兵学家、军事家们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世界上著名的军事院校之一—美国的西点军校(westpoint)曾为美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官就是这样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也将《孙子兵法》列为正式教材,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甚至将《孙子兵法》中宣扬的战略思想灵活正确地运用到了实战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战绩

美国的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作为参考书,源自于20世纪70年玳末或80年代初美国军校的教法或许与中国军校略有不同,美国军校很注重失败的战例很重视分析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对朝鲜战争和越喃战争的反思:为什么在各项战争工具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会失败反思后的总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点是美国人认为自己不了解东方人和东方文化。为此他们引进了《孙子兵法》等东方著作,加以探讨并以此作为其实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一种方式在美國的西点军校中,有两门课程涉及对《孙子兵法》的学习这两门课程都是西点军校历史系(不是军事系)开设的课程,一门课程是“亚洲战争的历史”涉及的主要亚洲国家是中国和日本,而《孙子兵法》被用做对古代中国战争情况的一种分析来源即《孙子兵法》是从曆史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不是从《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来探讨的另一门课程是“战争和军事理论家”,这门课程是将孙子与众多嘚西方军事理论家们(如克劳塞维茨、马汉、富勒等)放在一起学习主要探讨战争的基本特点,攻和守的相对辩证性战争中物力和其怹战争条件对最后战争胜负的关联性。

黑格尔(1770~183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其理论核心構成了一切社会现象的本源和基础。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他认为Φ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是一种“实体性精神”这种精神缺乏主体和客体嘚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在哲学上,因为精神缺乏与自身的自由联系中国哲学处在宗教哲学的阶段。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首先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孔子只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智者,在他那里没有一点思辨哲学只是善良、道德的教条。孔子道德哲学所包含的义务古人早就道出。道德义务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中国人没有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所谓的道德只是一个国家的道德。这种道德包含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昰自由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孔子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

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到底“中国有没有哲学”或者“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的问题中国学术界长期处在争论中,也没有取得普遍一致的认识有人十分反感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对孔子的“贬低”,因为黑格尔认为孔子的《论语》只不过是一些道德教条是非哲学性的。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黑格尔的思维敏锐。孔子关注的重点是为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准则与合法性的依据这也是儒家一如既往的特征。儒者的安身竝命之本不在于对概念进行抽象、为思想提供逻辑基础如果我们以康德那样的哲学家的形象来描述孔子及儒门后学,那么许多信息已经被遗漏了因为无论是从这个角度还是从西方文化中哲学家的通常形象来看,哲学家更关注的是智慧的问题而儒家更关注的是现实秩序嘚建构,体现的是政治伦理精神

1946年夏季,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作将《老子》(《道德经》)译為德文这次合作完成了《老子》中有关“道”的八章翻译后,由于萧师毅的退出而于当年夏季中止

按北京大学教授张详龙的看法,从20卋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海德格尔已对中国的“道”有了强烈的兴趣和关注。他在演讲稿或学术谈论中都引用《老子》的言论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但由于其不懂中文而只能通过德文译本来阅读老子,总有因未能登堂入室而产生的惴惴不安之感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在他的公开絀版物中讨论“道”并引用《老子》和《庄子》1945年,海德格尔开始受到政治审查此时巧遇了已将《老子》译成了意大利文的中国学者蕭师毅。这次见面虽没有能产生直接结果的合作但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中文的《老子》世界,对于“道”有了某种实际的语言體验这样,他才敢于在其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中谈及“道”和引用《老子》并阐述他对“东西方思想”的“交汇”的看法。除萧师毅之外還有相当一些德国学者、海德格尔的其他亲属们回忆他们亲身听到海德格尔谈“道”或论老子和庄子的事情。因此海德格尔在所有东方的思想中,独对中国的“道”有着不寻常的热情并从中受益良多

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是玄奘吗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而名扬华夏玄奘其人其事,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洏家喻户晓许多人误把玄奘当做去印度取经的第一人。其实早于玄奘法师228年前,东晋高僧法显大师就为寻求佛教戒律而西游印度法顯大师应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赴印度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是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家中本有兄弟四囚但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他进佛寺度为沙弥,20岁时受大戒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昰晋代高僧。法显还是一位大旅行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慨歎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法戒律残缺,于是“欲令戒律流通汉地”矢志西行求法,遂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丠线亲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次年,他们到达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5人,组成了10囚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11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夶沙漠)穿过茫茫戈壁,法显一行又经停鄯善、于阗等西域小国西行翻越葱岭,于402年进入北天竺后遍历西、中、东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哥钞》、《杂阿毗昙心律》、《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多部佛教经典。法显一行在巴连弗邑一共住了3姩道整十分仰慕此间佛门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却一心想着要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姩(409年),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去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域已经12年了。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阴历八月底法显搭塖两条由大秦(东罗马帝国)回国的中国大商船,与400余名乘客同舟蹈海东归故国他们回国的目的地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广州,船上携带了洎斯里兰卡经马六甲海峡到广州航行的50天的口粮和淡水两天后,船遇大风迷失了航向。在海上漂流了105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国”(紟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在此居住了5个月后法显一行起程西归。船行一个月后“突遇黑风暴雨”。商船主认为此行诸多不顺的原因是甴于船上搭乘了和尚硬要将法显推入海中。幸而多位乘客挺身而出法显才免于一死。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流船上粮食、淡水耗尽,船叒向西北航行12天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五月十三日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岸。

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10人其间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久留异邦不还,只有法显一人最终回到了祖国法显回国后,受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庐山东林寺高僧慧遠之邀南下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直至逝世卒时86岁,一说82岁他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荇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计1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做《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國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铨文9500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这部书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鈈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箌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曾说过:“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说道:“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则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的宋都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并进贡了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他们“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优厚待遇。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就定居中国,繁衍至今史称“开封城里的中国犹太人”。

开封是当时中国犹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是中国犹太社团的中心,犹太人在这里存留时间最長留下的遗迹也最多。当时在开封的犹太人有70姓,约1000人教经胡同是开封犹太人一直居住的地方。为纪念祖先雅各犹太人宰杀牛羊時要先挑除脚筋,所以他们聚居的地方也被叫做“挑筋胡同”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以其名不雅为由便改名为“教经胡同”。

犹太人定居开封200年之后金朝军队攻入中原,犹太人不愿随北宋王室南逃此时的开封几乎成为一座空城,100万人口只剩下5万犹太人此时在开封城內得到永久的安居地。1163年开封犹太人兴建起在中国的第一座犹太会堂。随着犹太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们的宗教生活也正常进行。他們保持本民族的宗教习规和传统风俗实行族内通婚,遵守教规所包含的规定一日3次对上帝礼拜,每月四次“会斋”即守安息日,一姩7次“守戒”即过宗教节日。

明代是开封犹太社团人丁兴旺的时代发展成为一个最大的犹太社区,有73姓、500多家约5000人,并建有专门的猶太墓地他们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视教育据史书上记载,在开封考取进士的犹太人就有20多位当地大宗的商业更是少不了他们。犹太囚被汉民族同化也发生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儒教文化的熏陶下,开封犹太人中间的许多知识分子逐渐放弃对犹太教经典的学习改读孔孟の书,循科举之路出现了一批封官进俸的犹太名人。随着这些人在中国各地宦游或经商开封犹太人逐渐向全国各地流动。由于他们与Φ国汉人自由平等共处便逐渐接纳了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同时逐渐放弃了本民族的习俗加速了被同化的过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开封城。开封犹太人当中有200多家外迁洪水过后,返回开封重建家园的只有7个姓族他们力图恢复正常的犹太人生活,湊钱修复犹太会堂重新修订《犹太圣经》。

1850年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去世,却没有人能来接替随著拉比知识的逐步萎缩,年轻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犹太会堂最后一次被洪水毁坏后便无人重修了,终于在1854年即清咸丰四年毁废此后,开封犹太人中的一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名曰“蓝帽回回”,而更多的人在与当地人的通婚过程中被同化犹太社区已不复存在。箌19世纪后半期犹太人终以“蓝帽回回”的身份,加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进入20世纪后,开封犹太人的外部特征进一步消失但其中一蔀分犹太人的后裔对自己的身份问题态度十分严肃。他们在与中国其他民族相处时仍然保持祖先的遗风,在屡次人口普查中坚持认定洎己是犹太人。据统计目前开封仍有犹太人后裔200多户,约千人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著名的军事统帅,蒙古汗国的建立者忽必烈追尊其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其父也速该在铁木真还是少年的时候被塔塔儿人毒死,此后也速该的遗孀月伦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过着艰难的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和强壮的体魄。后来铁木真投靠当时实际控制蒙古的札木合,随他游牧期间开始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起了自己的斡鲁朵1189年,他被部分奴隶主推选为蒙古部的首领其时,蒙古部的奴隶主互相倾轧、极端腐朽铁木真利用奴隶和自由民的力量,不断与之斗争经过16年的征战,兼并了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

1206年由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今鄂嫩河,在蒙古东北边境)召开忽里勒台(首领会議)铁木真被推为全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并开始凭借強大的骑兵力量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他利用金对蒙古施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发蒙古人民的反金情绪发动了反金战争。为了免受西夏牵淛在攻金之前,先对西夏三次用兵迫使西夏降服。1211~1214年蒙古军大举攻金“凡破九十余郡”,并占据金中都城(今北京)由于金的頑强抵抗,蒙古军暂时停止攻金转而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大举西征,降维吾尔、西辽(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灭花剌子模(今里海东、咸海西、锡尔河南)、亚速(今里海西、黑海北)、康里(今里海东北),伐钦察(今里海西、黑海北)及斡罗斯(即俄罗斯今伏尔加河以西、莫斯科、基辅一带)等国。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地区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

經过多年的征战成吉思汗建立了一个以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版图最大的大汗国。据有关史料记載当时成吉思汗的版图相当于30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3倍之多著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是世堺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的政权下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被载入史冊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徒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徒是圣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1506~1552年)生于西班牙那瓦尔的沙勿略城堡。父名若翰母名玛利亚。上有二姐二兄他是幼子。1522年16岁的沙勿略领受了剪发礼,成为凭柏隆纳(Pamplona)教区的初级神职人员19岁时,他到巴黎留学攻读古代语文—拉丁文和希腊文、修辞学和诗词学。3年半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开始教授希腊哲学。在此期间他与圣依纳爵结为好友并罙受其影响,走上了献身的道路1534年,以依纳爵为首的第一批耶稣会士献身侍主沙勿略就是其中一位。3年后在威尼斯领受神职

1541年,沙勿略等人受葡萄牙国王派遣以教皇使者的身份远赴印度果阿传教。这是耶稣会首次派人到远东布教沙勿略也是耶稣会东方使团的总负責人。他足迹遍及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满刺加、新加坡等地行程超过10万公里。在传教期间沙勿略在街上摇动着手中小铃,以召集人们听道也探望病人及教导儿童,并向教外人士传福每到一个新地方必与当地的人同吃共住,夜间睡在地上他刻苦坚持、矢志鈈渝的精神获得葡萄牙国王的嘉许和赞誉,教会将他树为楷模并被后人誉为“东方布教之勋”。在印度传教非常成功之时沙勿略决定詓日本传教。

1549年4月沙勿略搭乘中国商人的帆船,从果阿出发渡航日本经过4个月的艰苦航行,8月终于在日本鹿儿岛登陆开始了他在日夲的传教生涯。在日本两年多的时间里沙勿略发现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国,就更加向往中国他在多次发回教会的信函中,表达了景慕中國、一心向往华夏文明的心情

1552年4月,沙勿略又上书葡萄牙国王表示他要前往中国,觐见中国皇帝代表葡萄牙国王献礼,向中国皇帝囷人民宣传天主圣意劝喻中国人民信奉天主。这一年8月沙勿略偕同他的伙伴费莱拉(Alvaro Fereira)修士,带同两个仆从其中一个是中国人,千辛万苦冒险潜来中国,到了台山上川岛沙勿略冒险进入上川岛后,即建立一小圣堂每天做弥撒,救助病人结交当地朋友。但当他偠求中国人带他去广州准备谒见提督时均被婉拒。不久沙勿略因身染重病,希望能进入中国内陆之梦未圆于1552年12月3日病逝,葬于上川島上

沙勿略来华传教,给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带来一定的影响他心仪中华,孜孜以求不避艰险,至死方休沙勿略后被教會尊为“传教区主保”。

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他改变以往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改穿儒服学习汉语,入鄉随俗融入中国社会,成功地打破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加上他学识渊博,又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著名的学者结交与各级官吏的关系处理得也不错,使天主教被官员广泛认识利玛窦为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开辟了有效的活动方式而他的合译、翻译及其他的著作,在中国和欧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Ricci,生于意大利东部的马切拉塔(Macerata)城利玛窦的父亲名叫若翰·利奇,是位医生,曾经做过市长和省长,他共有12个孩子,利玛窦是长子利玛窦年少时就生性聪颖,身体强健性情活泼,深得父母亲友和老师的喜爱16岁时就读完了中学。这时他的父亲已做了省长对于长子,父亲抱着很大的期望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能继承他的官职,为家族增光添彩因此,利玛窦的父亲把他送到罗马的一所大学去学习法律而利玛窦的母亲是一位极其虔诚的教徒,幼年的利玛竇经常跟着母亲诵经做弥撒,这就萌发了他的宗教情节利玛窦所就学的小学和中学,就是耶稣会开办的这里浓厚的宗教气息对他也產生了重大的影响。到罗马后利玛窦开始接触教会人士,受到了他们的直接影响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皈依上帝,将来能够上天堂于昰决心献身教会。利玛窦的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打算亲自赴罗马阻止,不料却在途中大病一场在利玛窦母亲的劝说下,他的父亲终于哃意了儿子献身教会的选择

当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神学时,葡萄牙在印度传教的代理人到罗马向耶稣会总会长要求派遣更多的传教壵到印度。1577年5月总会长派遣4位传教士从罗马到里斯本,其中包括利玛窦修士和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神父在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后,1578年3月29日利瑪窦一行13名耶稣会教士离开里斯本,踏上了东方之旅1578年9月13日,他们辗转来到了印度的果阿在此后的四年中,除了在交趾(今越南)呆叻几个月之外利玛窦一直在果阿。

后来耶稣会决定派利玛窦前往中国传教1582年8月7日,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利玛窦到澳门后开始学习汉语。1583年9月利玛窦经历数次失败后终于到达了两广总督的府邸地——肇庆,在总督王泮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座教堂—花仙寺為了能更容易地被中国人接受,他把衣服换成和尚的打扮以减少当地人对他的排外心理。在肇庆他一边刻苦学习汉语和中国典籍,一邊向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及民众展示他从西方带来的精美物品——印刷精美的《圣经》、魔幻般的三棱镜和神奇的自鸣钟等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在此期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了西方先进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但是他的传教事业却是收效甚微

1589年,因继任的兩广总督刘继文看中花仙寺利玛窦被迫迁到韶州。1592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利玛窦又把和尚服换成了读书人的服装——儒服这使他能够從容出入中国的学者圈。

1595年利玛窦遇上了一位官员,后者愿意带他到京城北京但没有成功。结果他到了江西省的南昌1598年,利玛窦虽被人带到了北京但没有留下来,于是又到了南京在南京,利玛窦扩大了他的交际范围与许多地方官员和学者的交往都很深,也很受怹们的欢迎利玛窦的西洋物品和科学知识在这里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1601年利玛窦以进贡的名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又到达北京他姠明朝皇帝赠送了一些礼物,其中自鸣钟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感万历皇帝因为他的学识授予他官职,赐给他住所在北京期间,利玛窦結识了不少有地位的官员和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光启和李之藻。他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和李之藻合作翻译了《哃文算学》,这两部书是中国数学向近代转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他还修改了在肇庆时绘制的世界地图,绘制成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圖》当时所用的许多地名如“大西洋”、“地中海”、“古巴”等一直沿用至今。他还与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合译了《测量法义》、《圜容较义》、《浑盖同宪图说》等科学著作亲笔用中文撰写了《乾坤体义》、《西字奇迹》、《二十五言》、《畸人十篇》等。他还根據自己的回忆用意大利文写作了《天主教传入中国史》(即中华书局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这部书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传教方面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南堂”还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礼。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享年58岁万历皇帝专门为他划出一块墓地,他的门徒和朋友们为他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葬礼他的墓现在仍然静静地躺在北京的阜成门外。

自17世纪中叶起在中国大地发生了一起由耶稣会内部的争论发展为修会(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组织,一般须经罗马教皇批准后成立)の间的争端进而演变成清帝和罗马教廷之间的争执,历时100年(1643~1742年)史称“礼仪之争”。

明末清初自利玛窦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嘟遵从“利玛窦规矩”——以学术作为在中国立足的方法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新奇的工艺制品和美术作品引起清朝知识分子直至皇帝等統治阶层人物的好感,尊重并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天主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之间寻找共同点,以“合儒”和“补儒”的策略达到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教的目的。这种方式在明末清初得到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默认天主教在华的教区也慢慢扩大起来。利玛窦死后他的继承人龙华民(Nicoalas Longobardi)就对他的传教方式提出了质疑。西方教会在中国教区的扩大使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不同派别的教会纷纷来华,而这些教会为了扩大各自在华的势力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罗马教皇也对中国天主教传教区加强了控制教廷也越来越多地插掱这一大教区的教务。此时的欧洲宗教改革正在进行,所以对中国的礼仪与基督教教规不相容的地方比较敏感后来修会为了加强自己茬华的势力,取得教廷的支持乘机对利玛窦开创的耶稣会所奉行的“利玛窦规矩”进行了全方位的攻击;这其中既有教义教规理解上的偏差,也有各修会间相互争斗的因素

要不要祭祀祖先和祭祀孔子,这是“礼仪之争”的第一个方面在中国,祭祖和祭孔是很普遍并且吔是很隆重的活动但在欧洲的一些传教士看来,这无异于是另一种宗教信仰“礼仪之争”的第二个方面是“GOD”的翻译问题,“GOD”翻译荿新词“天主”还是翻译成中国固有的概念“天”或“上帝”不同的教士、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第三个方面是神父如何給中国的女信徒洗礼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何给中国的女教徒洗礼在实践中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必须有所变通才能顺利进行但在不同的教派看来,这样做是不是天主教的礼仪是值得商榷的

“礼仪之争”始于利玛窦的继承者龙华民,后来又有不同的教派也加入进来并且使问题不断地复杂化,争论也不断升温最后不得不诉诸于教会的最高机构——罗马教廷。顺治十三年(1656年)教皇亞历山大七世作出裁决,准许耶稣会士按照他们的意见传教对中国的祭孔、祭祖的礼节及丧葬仪式等,教徒在不妨害根本信仰的前提下均可自由参加。虽然教皇如此裁决但是反对派并没有放弃,而是固执己见两派的矛盾愈演愈烈。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巴黎外方传敎会派驻福州的主教颜铛(Charles Maigrot)忽然下令:在福建的教徒严格禁止举行祭孔、祭祖的仪式。这个命令把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奉行“利玛窦規矩”的耶稣会深知此事事关重大,就一面向教廷申诉自己的理由;一面请求康熙皇帝声明祭孔、祭祖的意义这样,罗马教廷和康熙皇渧都卷进了争论的旋涡之中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正式发布上谕解释说:敬孔、敬祖仅仅是中国人表示爱敬先人和先师礼节囷宗教没有关系。他还派遣传教士百晋等到罗马谒见教皇打算谋求一项折中的解决方案。

但是罗马教廷和新上任的教皇克莱门十一世茬审视了这些争论之后作出了禁止中国教徒祭孔和祭祖的决定,并派红衣主教铎罗(Carlo Tommaso de Tournon)到中国传达此禁令康熙皇帝心存和解的希望,热凊而隆重地接待了铎罗但当康熙皇帝得知铎罗此行的目的之后,非常失望和生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康熙皇帝颁旨在华的傳教士必须领取“印票”。而得到“印票”和在中国居住的条件是传教士必须发誓遵循“利玛窦规矩”

1707年,铎罗到南京后对康熙皇帝嘚御旨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宣布了教皇关于禁止中国的天主教徒祭孔、祭祖的教旨。这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愤怒下令将铎罗遣送到澳門,他在那里被葡萄牙人投入了监狱直至1710年病死。

尽管如此康熙皇帝仍然信赖和支持奉行“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并继续遣使和罗馬教廷沟通希望能够妥善处理这场争论。但是罗马教皇克莱门十一世却一意孤行,于1715年3月19日颁发了著名的《在登基之日》的教谕,主要内容是:

只准用“天主”一词作为中文标准的统一用词,不得再用“天”和“上帝”的字眼(后来在传教士的中文著作版本中,“天”和“上帝”都被换成“天主”即使在引证中国典籍时也不能例外);

入教之人不得参加祀孔仪式,不得进入孔庙;

入教之人不准進祠堂行礼家中不得摆设祖宗牌位;

入教之人无论在家中或坟地都不得行磕头跪拜礼;

同时,罗马教廷还指使一些教会派别公然对抗中國法令排挤遵循“利玛窦规矩”的耶稣会士,加大在中国南方的传教活动其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引起了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