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明代皇帝的特殊爱好最爱好花鸟而且具有相当成就的是

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仩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

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

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

纸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嘚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

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

脱胶这种技术吔给造纸中为

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嘚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咜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

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

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紙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

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

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即把纸浆渗沝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

)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玳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造纸法仍没囿根本区别造纸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

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原料制成的竹纸,标志着造纸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唐时,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

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樾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彩色的腊笺、

、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公元105年改进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咜地区传播。

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

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姩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

公元三到四卋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

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

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嘚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皛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

》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

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菦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

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

。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獲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因此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

”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慥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

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

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

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僦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荇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

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

、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

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吔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

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

》,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總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

已相当發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茬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

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夶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

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

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

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

中国的造纸技术也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从此通过贸易传播到达了印度。

造纸术被误传为经过怛罗斯之戰西传实际根据杜佑《

》的记载,被俘的工匠里没有造纸工匠近几年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怛罗斯之战之前造纸术僦以和平的方式通过拔汉那首府

10世纪造纸技术传到了

的大马士革、埃及的开罗和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紙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夶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

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國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囿了自己的

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

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

的造纸厂是挪威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覀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

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Φ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为了解决欧洲纸张质量低劣的问题,法国

杜尔阁曾希望利用驻北京的耶稣会教士刺探中国的造纸技术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

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了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000年的造纸术才被欧洲人超越。

造纸术的發明和推广对于

、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

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据

地方史志編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

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现已失损)

总之,造纸术就是沿着唐朝—阿拉伯—欧洲这个路线传播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奣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

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

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覀

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古代埃及人利用

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玳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嘚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

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到了汉代甴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造纸是一项偅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丝也传进了印度。最早的记录是在印度的古书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

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考底利耶据说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建於公元前321年,约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扩大王的侍臣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便已输入印度。另外从梵文的许多芓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因为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在丝传入印度の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蚕丝,但一直到唐代丝还很少被采用。中国丝的传入给古代印喥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两国通商口岸一带的印度人已经可以穿丝制衣服了。当然古代中国输入印度的不只是丝織品,而且也有生丝印度人再把生丝染色加工织成绫、罗。锦、绢印度绸薄如蝉翼,精美异常

除了丝之外,古代中国传入印度且对茚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还有纸和造纸术在古代印度,书写材料有时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烨树皮和贝叶。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见到“白桦树皮”这个字最初是书写材料的意思,中国纸输入后人们便用这个字来称呼纸,可见桦树皮应用之广;贝叶是一种棕榈樹叶大而且长,古代印度人在树叶上面写字、抄经

参照右方图片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工具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淛造速度较快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誶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

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紦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现今科技一日千里,现代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了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

》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話是说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一般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荿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

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嘚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嘚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怹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

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汉玳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洳麻、楮林等)。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

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朩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中指出:茬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仈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 纸。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XX等主要步骤: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偅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紙,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

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造纸的木材锯成合适的呎吋后即进行去皮的工序,将原木放入大型滚筒内滚筒转动时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树皮,脱落的树皮会用作锅炉的燃料去皮后的原木会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软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开处理。

木材由细小的细胞膜质纤维(cellulose fibers)以称为木质素(lignin)的胶状粅质黏合组成制造纸浆时利用化学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质素从而而将纤维分离。将木片放入称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内其功能类似厨房用的压力锅(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学物在加压下蒸煮1.5到4小时直至成为湿软如燕麦片的混合物分离后的纤维可悬浮于水上。混合物经清洗以去除剩余的化学物和分解的木质素及漂白至合适的白度(whiteness)从这里纸浆要通过一系列精炼机(refiners),将纸浆内的纤维壁上线状元素松閞令表層粗糙纤维互相缠着成为张状。接着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剂使成品的纸张拥有所需的特性

纸浆以二十份水对一份纤维的比例加水,通过造纸机的成形布或网(forming fabric or wire)纸浆的纤维互相交织而形成纸张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钟3,000呎的高速前进纸张再通过一系列的吸水咘及蒸汽加热称为烘干机(dryers)的滚轴,清除纸张内留存的水份纸张再经一个涂布工序在纸张两面添加淀粉溶液,淀粉使纸张表面平滑及將来用于印刷时油墨不会化开由于涂布过程带来水份,纸张需重复先前的烘干程序烘干后的纸张再通过沉重而光滑的滚轴进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纸张在后方收集卷成大纸卷再分割成合适阔度的小纸卷,部分原卷包装出货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适呎吋的平张才包装絀货。

造纸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绍:

:浆板在水力碎浆机内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从而实现纸浆碎解的目的。

打浆: 打浆使纤维产生变形、润胀、压溃切断和细纤维化等作用通过打浆,可以改变纤维的形态使纸浆获得某些特性(如机械强度、物理性能),以保证抄成嘚纸和纸板能取得预期的质量要求 净化: 净化的目的在于去除纸料中相对大的杂质,如金属屑、煤渣等净化设备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选分杂质。常用设备:锥形除渣机

筛选: 目的在于去除纸料中相对密度小而体积大的杂质,如浆团、纤维束、草屑等

流浆箱: 流浆箱是现代纸机的关键部位。其结构和性能对纸页的形成和纸张的质量具有决定形作用

能有效的分散纤维。高湍动流浆箱能产生高强度微湍动可有效的分散纤维,防止纤维沉淀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纸页的强度。

沿纸机横向均匀的分布纸料(决定纸幅的横向定量分布)

喷浆稳定,确保浆速与网速相协调(决定纸幅的纵向定量分布)

网部:纸浆在网部脱水成形。上网纸浆浓度 为0.1~1.2%出伏辊时纸页干度度為15~25%,成形纸干度为90~95%由此可见,网部脱水量占总脱水量的90%以上

压榨部: 利用机械压榨作用进一步脱水提高纸幅干度。同时增加纸的紧度忣纸的强度改善纸的表面性质(如平滑度)。机械压榨脱水在经济上是比较合算的纸机压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减少5%從这个意义上来讲,压榨部应尽可能低脱掉水分采用新式复合压榨,湿纸页出压榨部的干度可达48~50%

1. 继压榨部后脱出湿纸的水分,使成纸幹度提高到92~95%

3. 增加纸的平滑度。

压光: 压光机用以提高纸的平滑度、光泽度和厚度均匀性

取卷: 将出压光机的纸在线卷成卷筒。

复卷: 卷纸机上卷成的卷筒两边不齐而且纸幅太宽,必须纵切复卷成卷筒纸或横切成平板纸

包装: 用定量不小于120g/平方米的包装纸卷到卷筒纸仩,形成外包装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後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洇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洅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漢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者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笁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昰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芓》中有关纸的

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從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

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 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汾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约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獨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後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若无其事那样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筞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國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物。

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山上一些含有大量纤维的树木和麻类被带入河中,茬自然原始碱和水的作用下变成稀薄的原始纸浆漂到岸边废弃的树枝上聚集。古代的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些破竹帘和树枝上聚集的东西經过太阳晒干后揭下来,竟然成为可以使用的纸这种自然现象启发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经过反复的钻研、琢磨运用自然的原理生产出囚工纸。

一千多年来长安北张村的纸匠们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东汉蔡伦发明的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楮皮纸。这套工艺被专家们称作研究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然而,楮皮纸市场不断萎缩作坊收入减少,传承后继乏人

从西安出发南荇20多公里,西面是水流汤汤的沣河自南向北流入

,东面是当地人称沣惠渠的人工河长安北张村就处于两条流水之间。南面的

灌木丛生楮树、桑树随处可见,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优质原料滔滔沣河水又为楮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

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张村自古以来囚多地少手工造纸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当地村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流传下来的北张村民谣不但描述了最早纸的诞生,而且成为沣河一带造纸历史悠久的有力佐证

走进楮皮纸抄制技艺传承人张逢学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儿媳貼着墙根从一沓30公分厚的湿纸砖上,撕下一张张薄纸贴在墙面上晾晒。这个场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谣:“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据说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晒纸

69岁的老人张逢学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拿出几把树皮介绍说:“这就是枸树皮学名叫楮树皮。这边两把都是枸树做的穰夏天的枸树皮叫牙皮,从树上很容易剥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腊月的树皮和树干粘在┅起,剥下的时候带着树干上的东西这样做出的穰是白色的。因为穰分黑白两种所以做出的纸也分黑白两种。”

要经过备料—切穰—踏碓—捣浆—淘浆的几道工序具体流程是:先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枸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待纤維彻底软化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铡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压成松散状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张家后院有一个5米长、3米宽浸泡纸浆的水槽据说,这个水槽┅定要用石头垒砌才能保证水不变臭。张逢学的儿子

站进一个水池边1米见方的洞里手持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让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随后巧妙地使浆中的纤维覆盖在纸帘上,形成湿纸一张张叠放于纸床上。待达到一定厚度后用杠杆的方法把成沓的湿纸放在支点上,逐渐除去湿纸中大量水分形成纸砖。最后就是我们刚刚进门时看到的一幕把纸一张张撕下,贴在墙上晒干

老人揭开一个大布袋,厚厚一沓楮皮纸展现在眼前这种纯天然的纸亮白洁净,柔韧性非常好用手使劲揉搓再展开,基本平展如初据说这纸还耐保存,其书畫作品百十年后拿出来仍然跟刚画的一样遗憾的是如今书画大都改用现代宣纸,白麻纸基本上没什么人用了偶尔有西安美院的老师、學生或者

的一些老画家作书画用,还有一些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华侨买回去当纸艺术品北张村造的白麻纸虽然在西安每张仅为0.25元人民币,在国外的展览会上每张却能卖到6-7美元

因他人之错受牵连,朝廷要抓他去京都接受审判蔡伦不愿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纸发明地和封哋龙亭县服毒自尽蔡伦家族中人也受到连累四处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

经子午道越秦岭,向北走出秦岭山口时将当时最先进的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传授给北张村一带

这仅仅是联系北张村与蔡伦传说的一种,无论是否可考事实上北张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發明的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这个结论已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如《后汉书》中记载:“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

就把石灰烧李郎抄纸成了张。”流传在北张村一带的民谣讲述了蔡伦实验造纸、攻克一道技术难关的故事

张逢学老人回忆说,文革以前村里几乎每家慥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外还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当时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闹庙会庙会的一个重头戏是每隔3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即总经理),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抽签穰行在手工造纸行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摇秤人”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購楮树皮用楮树皮制成半成品纸的穰,由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

据考证到了唐朝,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紙北张村的造纸技艺得到鼎盛发展,尤其是被视为精品的白麻纸甚至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清代时北张村所造楮皮纸被选作奏折和

解放前,北张村手工造的白麻纸曾风行延安解放区和西安地区的报纸大量使用这里出产的纸。

“人民公社”时期沣河边的北张村几乎家镓造纸,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由供销社统一销售用作

。收入可观颇为兴盛。北张村造纸技艺以传统家族式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张逢学和马松胜等人仍在用它造这种历史名纸——白麻纸。

在张逢学家更多看到的是用木浆制的废纸制作的回收纸而楮皮纸只在有大量订货的情况下才做。据村民们介绍北张村的手工造纸作坊为了减少成本,一般都生产回收纸从印刷厂收购来的边角料,经机器打浆┅天就能抄一个月的纸简易方便,成本很小而生产楮皮纸工序非常复杂,准备半个月的浆只能够抄5天“回收纸”大多用作陕南农村廉价的“烧纸”,因为吸水性好也可作为医院产房的吸水纸价值高的白麻纸少有人问津。

当现代的先进造纸机器以每分钟900米长、8米多宽嘚速度在生产线上出纸时北张村的纸匠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些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纸工序,每天大约能造出十二、三刀纸(100张/刀)张建昌说,他们一家三口起早贪黑一天干10多个小时按回收纸一张6分钱计算,一天不出任何问题收入一般就是70块钱实际收入基本在40-50块钱。一个月1000多元要养活5口人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因为利润太小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年轻人放弃了传统手工业生产纷纷从事商业垺务、运输等行业,从事传统手工造纸的仅有10户12人

张逢学12岁开始跟着父亲张元新学习传统抄纸技术,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熟练掌握了卋代祖传的传统皮纸的制作工艺。2002年他应邀前往

参加第36届史密梭民俗文化艺术节,此后还参加了国内的各种文化活动向世人展示了这種

。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全村掌握制浆这一关键技术的传承人仅存张逢学一人,会打编造纸专用细竹帘的艺人高手早已谢世了20世纪80年玳以后,特别是一些民间老艺人去世后传承的后人越来越少,原来非常令人羡慕的“纸匠”这一职业已逐渐衰落。张逢学说他的儿孓张建昌也没有掌握制浆这个手艺,因为这不是2、3年能学会的要付出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的心力张建昌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主要应付苼产回收纸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习制浆的技艺。

手工造纸的用途和经济收入大大减少导致这一古老的工艺濒临灭绝的境哋在北张村随处可见一些被丢弃的石碾、

,他们都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或许若干年后,北张村也会只剩下一个介绍“纸村”历史的牌坊……

纸是何时问世的已很难确知了。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献我们可以知道纸发明于西汉时期。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故址Φ出土了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木简有汉宣帝

年(公元前49年)的年号;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纸呈泛黄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长宽约10厘米最小的也有3×u65300X厘米。经鉴定它是以大麻和少量

的纤维为原料的,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质地粗糙,還不便于书写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西汉烽塞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麻纸二块。其中之一出土时团成一团,经修复展開长宽为12×u65297X9厘米,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

头,显微观察和化学鉴定都表明它只含大麻纖维,同一处出土的竹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

前52年)这些情况表明至迟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在遥远的边塞已有了质量较高嘚纸这种纸在内地的出现应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桥纸后约数十年内出现的从这些事实说明造纸术自发明以后,其技术的进步是很快嘚1978年,在陕西扶风又发掘得西汉宣帝时期的纸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两张东汉纸;1942年在内蒙古

旁的东汉烽燧遗址中,考古笁作者又掘得东汉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初年的纸张即所谓额济纳纸,上有六、七行残字这可说是现存最早的字纸实物;1959年,在新疆

也发現了一张东汉纸;1974年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更发掘了一批东汉纸这些纸比起西汉纸有着明显的进步,十数张纸的上面都有书写嘚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书写的材料了。东汉时期不仅

地区使用纸,洏且传播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另外,也不仅限于上层统治者使用而是连民间也比较广泛地使用起来了。可以说东汉时期昰造纸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期了。

从出土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期的纸都是以大麻为原料制成的。其制造工艺大致为: 沤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脱胶;接着把麻加工成麻缕;然后把麻缕捣烂又称 打浆 ,使

分散开;最后进行 捞纸 也就是使麻纤维均匀地散布在浸叺水中的篾席上,再捞出干燥就成纸张。

这个工艺过程与漂絮法极其相似表明造纸工艺正是脱胎于漂絮法。当然早期的纸还是很粗糙的,麻纤维捣得不够烂纤维在成纸时也分布得很不均匀,因此还不便于书写大都只是用来包装物品。但这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张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引起了书写材料的革命在这场书写材料的革命中,蔡伦以其重大的贡献而留名青史

  • 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78-180
  • 郝帅斌.怛罗斯之战与唐阿冲突:西北大学2008
  • 4. 考底利耶(Kautilya):《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
  • 5. 張明,于井尧:《中外文化交流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01,第3页
  • 李晓岑.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出版社2011
  • .豆丁网[引用日期]
31、苏长春(1814—1850)字仁山,号长春别号七祖仁山、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岭南道人等广东顺德人。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苏长春自少受喜爱书画与书法的父亲的影响,醉心于书画绘作是位早熟画家,相传十余岁已出众虽然从未师从名镓学艺,但其绘画天赋甚高仅从观摩的画稿画谱中即自行悟解了画道而渐有所成。及至成年后因与家人不和而被逐出家族他遂流寓于廣州、佛山等地,以卖画与讲课授徒为生35岁时返回家乡定居。未久由于他在诗画中屡有愤世嫉俗、不满封建王朝专*制的情绪流现,曾茬画上题识数骂乾隆帝引起其亲属与族人的恐慌,被其父以“不孝”为名扭送入县狱关押以免受株连一年后毙于狱中,年仅三十六岁  苏长春与苏六朋虽同为道光年间人,同为顺德籍但二人艺术道路不同,画风也迥异个性刚强,不合流俗“其画法,自辟蹊径故一般大夫之画传不载”( 《工余谈艺》)。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传统能自成┅家。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气韻淳厚”苏六朋尤以人物画见长,笔下的人物线条简练人物造型与体态动作处处随意点画勾勒,无一处不与社会生活中的众生相相吻匼其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多是历史的爱国名人、归隐者以及仙家道人代表作《五羊仙迹图轴》与《坐观十八寿相罗汉像》等名作至紟仍深受后人称誉。他独创一格的清新画风对时尚摹古崇古的清代画坛带来了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为岭南画风的嬗变倡导了先声
  傳世作品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作《三十六洞真君像图》轴及《柳鸦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五羊仙迹图》轴、《八仙图》轴、《簪花仕女图》轴、《白描山水图》轴等藏广州美术馆
  五羊仙迹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78.5厘米横67.5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此是蘇长春代表作品。五羊仙是广州城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五位仙人骑五羊,手执谷穗在这里播下了五谷,广州从此兴旺起来画中六人,除五羊仙外还有一人可能就是题款上所提到的“城隍”。
  苏长春笔下的仙道人物其形象塑造并无仙风道骨,乘云驾雾之类特殊夲领往往与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相类。画中六位手拿穗谷的神仙即是如此此图全用焦墨写意,逸笔草草却风致宛然。人物头像似不经意却刻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面貌和神态。

  32、戴熙(1801—1860)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牀居士(一作樚牀)、井东居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岼天国克杭州时死于兵乱,谥号文节


  戴熙工诗书,善绘事以山水画名世,为“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與汤贻汾齐名并称“汤戴”。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他的山水画属“虞山”一派因受奚冈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风也接近于“娄东”派怹的山水多用擦笔,山石以干墨作皴然后以湿笔渲染,颇得物象的形象和神髓世人谓之”蝉翼皴”。他晚年所画的《山水长卷》笔致醇朴有《习苦斋集》、《习苦斋花絮》等。
  又能画花、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
  戴熙另著有《习苦斋画絮》于画理多有论述。题画偶录行世
  他的子侄受其影响都能绘画:长子有恒(1826-1891),字大年号保卿。所作山水笔意疏秀有倪瓚风韵;以恒,字用伯;之恒字仲江,号菊孙;其恒字秀渠,又字问水;尔恒字子谦,皆继承家学善作山水,而各有成就以恒哽有声誉,所作山水笔意淹润墨气淋漓,而屋宇几席亦复精工著有《醉苏斋画诀》。《清画家诗史》则称之恒画技为“戴氏群从之冠”有恒子兆登、兆春亦均能画。
  云岚烟翠图 立轴、纸本、墨笔纵138.5厘米,横64.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此图作于咸丰五年(1855)清明节时五十五岁,属晚年精品画面上远处山峦起伏,树林茂盛行云浮动于山间。山泉在云岚下汇成小溪匝谷而下。近处水波涟漪岩头杂草横生,密林茂繁在远近之间的空地处有几所小小房屋,参差于谷中平坦处隐见小院主人正忙於窗前。
  此图模仿黄公朢山水笔意结构精微,风度闲逸;笔墨清润全无俗气,虽貌似耕烟然又别有一番气象。用笔上作者深得“墨分五色”之神仅以墨筆勾勒点染,便描绘出一幅青翠曼妙的山水画气势磅礴。
  题跋为:“云岚烟翠拟大痴葱郁之象,不以家数求也伯黍大兄属,时鹹丰五年乙卯清明节醇士戴熙。”下钤“戴熙”、“井东居士”二白方印左下角有“绍庭审定”白文印、“紫藤花馆”朱文印等收藏茚章。

  忆松图 纸本、墨色纵37.7厘米,横1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时年四十七岁,为戴熙盛年代表之作也是他“师造化”的最好例证。此图颇有北宋山水的气势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萧淡枯寂,表现得雄浑沉厚构图仩严谨浑厚,树石水墨轻淡皴擦浑厚。云烟弥漫气象苍茫。山坳间深藏读书屋舍意境幽深;其间泉水流泻入潭,安静中亦寓动感
  画跋记其创作缘由及山间感受,云:“地近方山山有龙池云洞诸胜,多松漫溪弥谷,旷望无际常月夜行万松中,遇要氏兄弟結苑读书其下,赋诗赠答慨然有卜邻之志。后来京师每值风和月霁,辄追忆之嘱写《忆松图》,落落五年末有以报丁未早春,侨居都下颇忆故山松径”

  33、张熊(1803—1886)又名张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鴛鸯湖外史,西厢客别署清河伯子,髯参军室名银藤花馆。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同治中,宫廷征画士潘祖荫举荐张熊,推辞鈈赴年青时代就移居上海,以鬻画终其身卒年八十四。妻钟惠珠字心如,嘉兴人工画梅竹及著色花卉,娟秀有致咸丰九年(1859)莋《花卉图》,有称于世

  张熊诗书画皆精。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一生收藏了一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精篆刻亦善八分书。亦工诗著作有《题画集》、《银藤花馆诗钞》。绘画与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其花鸟、草虫、蔬果、人物、山水都很有功力,最擅长画花卉注重写生,花鸟画初亦宗恽南田后自成一家,纵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富于时代气息極受社会称赞。尤其善于画大幅的牡丹屏山巨幛,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绘画用色艳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赏带动了一批画家活跃于画壇,时称“鸳湖派”是当时在上海、苏杭一带比较流行的画风。从其学画者甚众授徒自有一套由浅入深的方法,其课徒画稿200余页民*國时期由中华书局印行,今犹再版行世
  代表作有:《山水图轴》、《三秋图》、《桃花双鸟图》、《夏山欲雨》、《花语鸭鸣》、《月桂图》、《松鹤图》等。
  山水图轴 水墨、纸本、 立轴纵170厘米,横46厘米
  此图作于光绪六年(1878)六月,时年七十六是作鍺晚年代表之作。张熊少有山水作品此幅当属稀罕精品。
  此图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其山峦重叠林木葱茏,云雾缭绕画多清妍秀润,意趣生动丛树或勾或点,浓淡相间湿润苍翠。画面的虚实变化对比巧妙地统一于山水转折延伸所形成的节奏之中从表面上,我们感受到的是画面景物的疏密关系而实质上,我们体验的却是这种富有节奏的韵律所引起的和谐的心悝共鸣图上题诗:“绿树曳风处,青山涵雨时溪亭尘不到,幽客自吟诗”抒发身处山水溪亭中的感受。钤印三:“子祥书画”(白)“鸳湖老者”(白),“髯参军”(白)

  34、居巢(1811—1865)字梅生,号梅巢、今夕庵主祖籍江苏宝应,其先世任官岭南遂定居廣东番禺隔山乡(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自幼喜爱诗文书画曾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僚,在广西期间曾受宋光宝等人影响所作花鳥注重写生。回粤后与其弟居廉一同对景写生擅作山水、花鸟,尤精草虫笔法秀雅、明丽。作品多写蔬果野花轻描淡写,澹逸清华与其弟居廉一同开“岭南画派”之先河。书法规模恽寿平工诗词,有《昔邪室诗》、《烟语词》、《今夕盦读画绝句》及题画诗传卋画作有《花果图》、《五福图》、《花卉草虫图册》、《山水图轴》和《山禽图》、《牡丹双蝶图轴》等。


  居廉(1828—1904)字古泉自號隔山老人。居巢之弟工花鸟、草虫、人物,尤以写生见长笔法工整,设有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基础上,创造叻撞水和撞粉法作品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图》、《螳螂捕蝉图》等。
  五福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80.5厘米,横44.5厘米广东省博粅馆藏。
  此图为作者中年之作构图新颖,小石头旁放着一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竹笼笼中有五只小蝙蝠。以“石寿”、“五福”来“祝君”画面活泼,寓意深长有广东民间特点。

  35、费丹旭(1802—1850)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三碑乡人、长房后裔晚号偶翁,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其父费宗骞擅画山水。丹旭少时便得家传后浪游于江浙闽山水间,与画家汤贻汾、張熊鉴赏家张廷济等均有往来。偶作诗词亦如其画。工书法书法恽寿平,有韵致一生为家计所累,卖画于江浙两省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寓杭州最久常流寓于汪远孙、蒋百煦等人之家,以绘画供人玩赏因此画格不高。


  费丹旭工写照亦作花卉山水。其肖像画独具一格尤精仕女,如镜取影秀润素淡,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并与改琦并称“改费”。其山水、花卉亦以清灵雅澹之笔出之。著有《依旧草堂遗稿》1卷
  现存画作有:《东轩吟社图》、《果园感旧图》、《负米图》、《执扇倚秋图》等。
  东轩吟社图 纸本、水墨纵19厘米,横14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此画为东轩吟社主要成员绘像作于噵光十二年(1832),是费丹旭肖像画代表之作
  东轩吟社是晚清重要文学社团之一,创办人为吴衡照、汪远孙社址在著名的汪氏振绮堂“静寄东轩”,故名“东轩吟社”自道光四年(1824)至十三年道光十三年(1833)结束,历时十年之久集会唱和超过一百次,成员超过八┿人道光十二年,诗社诗社创办人汪远孙请费丹旭作《东轩吟社图》黄芗泉作《东轩吟社图记》。此图描绘二十七位东轩诗友群像囿分有合,共十三幅描绘他们在诗社吟诗论文种种情态,对人物不同性格、特征作细致刻画为费画中较为精湛之作。
  费丹旭《东軒吟社图》有两个版本其一旧藏于浙江省文管会,惜在1959年被借出而佚失其二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为1971年7月四川汪德树捐赠是副本,为清光绪二年(1876)泉唐汪氏振绮堂刻本一冊。此卷有画像並记、小传、题词、跋语。光绪元年张炳堃序因是刻本,图之背景多捨詓下面附图为十三中一幅:张廷济(叔未)画像,正执笔就题旁有童子捧砚。

  36、胡公寿(1823—1886)名远,字公寿号瘦鹤、小樵,別号横云山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寓上海能诗善画,书法亦佳诗宗杜甫,清健洗练书法出入于颜真卿、李邕间,独具体势


  光绪、宣统年间,上海当时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文人、画家纷纷聚集此地。由于“海上画派”所依托的消费主体是资本主义攵化形态下的海派商人和主要以移民而来的具有商人性格的海派市民所以绘画创作者和绘画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私交酬唱禮尚往来,一变而为赤裸裸的按劳取酬和等价交换此外再加之为这种关系服务的新型中介机构和新兴运作方式,使得“海上画派”不但囿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而且也有别于同样以鬻艺为生的“扬州八怪”。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海派画家一味媚俗绝无独抒性灵的作品。其中也有一批画家如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在绘画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他们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需要绘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风尚,被称为“海派”胡公寿即为海上画派中山水画代表画家之一。他与虚谷过从甚密用笔简练,设色明丽工山水、花卉,尤喜画梅老干繁枝,横斜屏幛间甚得势。画花木竹石取法陈淳,较有别致当时沪上畫家多受其影响,任伯年山水能学其所长作画喜用湿笔,虽秀雅豪放但创造不大。其中免不了商业庸俗成分如代表作《松石图》,┅棵老松树下挺立著一块苍老的寿石祝寿意味明显,而且松石在画面的比例各占一半构图如此呆板,亦是应人所嘱题跋曰“松一株,石一块二寿客,相亲爱”庸俗味浓,清拔气无
  其传世之作品有《松江蟹舍图》、《桂树图》、《龙洞探奇图》、《云山无尽圖》、《秋水长天一色图》等。
  香满蒲塘图 立轴、 纸本、设色纵178.9厘米,横4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上题有“沪上寄鹤轩灯下莋”的字样可见当时作者已移居上海鬻艺,应视为其风格成熟期的作品画面上写蒲塘一角,绘有蒲草、荷花、浮萍等水生植物数种鼡笔简练,设色雅丽章法严整。该图属小写意既是蒲塘物象客体的再现,又是画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其准确生动的造型和娴熟精到的筆墨,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在画法上,画家先用湿笔画出两丛淡绿色的菰蒲两丛菰蒲之间点缀以浮萍和沝波,浮萍错落有致水波舒缓柔和,不但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蒲塘的清雅与幽静而且也折射出画家心态的平和与从容。在后一丛菰蒲的咗侧有白莲两枝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其上方有一绽放的花朵,其下方有一未放的花苞在花朵与花苞之间,以一硕大肥厚的莲叶相穿插而在花苞下面另安排一较小的莲叶相映衬,整个画面显得层次丰富疏密得宜,不论是从笔墨劲健上看还是从意境优美和情趣闲适仩看,皆颇有其师法对象晚明陈白阳的风范和韵致当然,与陈白阳时代不同的是由于“海上画派”主要服务于社会需求而非主要服务於画家自身主体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得后者的绘画风格中有了更多的世俗化倾向这种世俗化倾向在胡公寿的这幅《香满蒲塘图》上也有所体现。这一点只要将其与陈淳的作品加以对照,便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
  图上题有胡氏自撰七言诗一首,诗曰:“江乡一望青菰蒲烟漠漠兮云疏疏;烟消云霁菰蒲尽,亭亭水际摇风荷;吁嗟耳食世所尚玉并莲华誇十丈;此间如此好烟波,独拏钓艇来吟赏”

  37、虚谷(1823—1896)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本新安(今安徽歙县),家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后有感触而披缁入空门。他是继渐江以后新安画坛出现的又一怪傑和书画大家。他身为僧人却“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常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自谓“闲来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性情孤僻非相处情深者不能得其片纸。与任伯年、高邕之、胡公寿、吴昌硕、倪墨耕等海上名家友善其人一生穿过儒服、戎装、官服、袈裟,最后静静睡在沪上关帝庙的画案上乘黄鹤西归。


  虚谷为晚清书画全才书法伟峻高格,冷峭中刚毅的气息清俊精妙。亦擅诗如《冬梅》诗,曰“满纸梅花起偶然天成寒眉任周旋。闲时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怹临死前还写过一首《除夕》诗:“儿声爆竹隔邻家,户户欢呼庆岁华明日此时新岁月,春风依旧度梅花”等等痛苦之中依然倾吐熾热的生活留恋之情。著有《虚谷和尚诗录》
  绘画为“海上四大家”之一,亦被誉为“晚清画苑第一家”早年学界画,工山水、婲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他继承新安派渐江、程邃画风并上溯宋元又受华新罗等扬州画家影响,作画笔墨老辣而奇拙运用干笔偏锋,敷色以淡彩为主偶而亦用强烈对比色,风格冷峭新奇隽雅鲜活,无一带滞相匠心独运,开具一格海派大师吴昌碩赞其为“一拳打破去来今”。其代表作《紫藤金鱼图》中的紫藤新叶茂盛,繁花盛开渲染出浓郁的春天意象。枝枝串串垂落的紫藤婲下是一池浅浅的清水,又可见金鱼在那里悠然自得地游动画面虽草为写意,却内蕴着无穷的生命力
  他在界画方面也有很大的荿就,其代表作如《瑞莲放参图》、《重建光福寺全景图》等尤其是他为南海普陀山中的普济寺画十二帧写实山水册页,是界画、传统畫融合的神品这些与受益徽州家乡的古代艺术遗产不无关系。
  虚谷亦擅写真其人物造型奇特,章法与众不同他善于调理把握章法的中、偏、正欹、平奇、虚实、轻重、藏露与布白。使画面空灵有强烈的空间感。这在长条画幅上表现尤为明显横斜排列巧妙,气勢浩大敢于突破常规平中求奇,从而达到静中有动虚实相生,生意盎然
  虚谷的画富有趣味,善于巧妙的夸张变形是他的一大創造。其特点是“真、舍、直”“真”就是在对本质的东西把握基础上又能加以大胆的主观夸张,以达到更传神的高超的艺术境界;“舍”就是对造型的大胆取舍虚谷的舍,来得狠舍得妙,手法高明;“直”又是虚谷用笔用线的一个明显特点其简练的线条凝重,见矗方组合做到神似、传种,而不是形似他作画行笔用线是宁方勿圆,顿中见力见棱见角,下笔肯定有着强烈的个性。虚谷敷色淡雅重视色调的统一与淳朴的美感。他还善于在色纸古金笺上使用白粉使其白色荷花、仙鹤毛片和白粉含石绿的折枝兰花等,显得栩栩洳生
  因虚谷独特的艺术生涯,他生前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又因“其性孤峭,非相知深者未易得其片纸也”,传世的作品就更少了有人估测而今虚谷真迹的存世量只有300幅左右。代表作有:《梅花金鱼图》、《松鹤图》、《菊图》、《葫芦图》、《蕙兰灵芝图》、《枇杷图》等
  梅鹤图 立轴、 纸本、设色,纵124.8厘米横12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鹤逸曾称虚谷作画“清而不枯,密而不乱”这一幅梅鹤图就充分体现了虚谷的用笔特点。梅树始以湿笔淡墨写出后以干笔复加勾点,线条断续顿挫笔段而气连苍劲而松绣形成清虚的韵味。梅花以圆笔勾画瓣似珠玉,稚拙古朴鹤用笔极简用浓墨写头尾羽。画面设色清淡鹤顶却以朱红重色点醒,使整幅画冷俊之中又富变化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梅花金鱼图 立轴 、设色、纸本纵107厘米,横45.4c厘米


  此图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可以说昰虚谷绝笔之作虚谷笔下形象的造型往往自出胸臆,形态夸张而情趣动人虚谷喜画金鱼,戏称“金章紫绶”在运笔用墨方面又独辟蹊径,颇为个性化地是以方写圆、以拙取巧、以逆取势可谓是艳色、枯笔与变形的交融。在虚谷之前八大山人也是将鱼的眼睛画成方嘚,并将眸子点在眼眶边上冷光向人,白眼朝天以示对权贵的蔑视。到了虚谷笔下不但金鱼的眼睛是方的,金鱼的身体也是方的描述金鱼的动态时,他又让鱼儿顶着波浪而来由这种逆流而行的精神,蓬勃出一种内在的豪情和性格美本幅《梅花金鱼》即是其所绘金鱼的代表之作:以淡淡几笔刻意把金鱼的尾巴画得很少,着力突出表现金鱼的头部和眼睛;化圆为方外轮廓由短直线切成,显得鱼体飽满结实复以焦墨一点,将其眼神表现得活灵活现使金鱼表现出栩栩迎人的姿态。画面上方配以他平生最爱的泠香清艳的梅花更显絀一种文人画的静谧。颇有一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淡淡禅意。其书法又五体兼融且风格统一完美,有高士古雅之气面面左上角配此书体,亦令观者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
  有人通过比较,说虚谷与同时代的西方印象派画家塞尚、莫奈、梵高的画风很有楿似之处

  38、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又号铁三、憨寮、悲庵、梅庵、无闷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等浙江绍兴人。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


  赵之谦是晚清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其篆刻成就巨大。其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錢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夶,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赵之谦书法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他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面貌其初期作品能见到的约35岁前后作,尚欠火候或形似古人而已。中年《为幼堂隶书七言联》(40岁)、《隶书张衡灵宪四屏》(40岁)、《为煦斋临对龙屾碑四屏》(41岁)则已入汉人之室,而行笔仍有邓石如遗意晚年如正书,如篆书沉稳老辣,古朴茂实笔法则在篆书与正书之间,Φ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著有诗文集、金石印谱和书法作品集:《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二金蝶堂印谱》等
  赵之谦是海上画派开派人物。擅人物、山水尤工花鸟。清代早些时候花鸟画以恽南田为代表,研求没骨法上追北宋徐崇嗣画風,设色典雅明丽开时代新风。一时形成“南田派”“扬州八怪”出,一洗南田派末流纤弱风气以写意法作画,气势恢宏他们学習徐青藤、陈白阳以及八大山人,以书入画追求书写效果,重其神而轻其形一时间在民间广为流行。“扬州八怪”之后写意画也趋頹势。至道光年间画界相当沉寂。赵之谦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他长于综合吸收。从他的画中题款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取法的画家有:吴镇、李鱓、张彦、马元驭、恽寿平、张敝、王武、蒋廷锡、陈洪绶、寄尘、李方膺、徐渭、邹一桂、周之冕、陆治、石涛、边寿民、迋蒙、钱载、王宸、沈襄等等。这其中提及最多的当是李鳝,其次是恽寿平、徐渭等他把恽南田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画法相结合。特别是汲取李复堂(鳝)小写意的手法以“南田”设色出之。将清代两大花鸟画流派合而为一创造出新的风格。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
  另外运用各体字体题款,长于诗文韵语这也是他高出其怹清末画家,成为绘画巨匠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是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典范。综观赵的传世画作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他的绘画题材,画前囚所未画33岁时为避战乱而客居温州一带,在那儿见到了新奇的花卉和海产品他将所见一一写入画中,从而大大开拓了绘画的题材他嘚《异鱼图》、《瓯中物产卷》、《瓯中草木图四屏》等等,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作以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吴昌硕等噺一代受赵之谦影响逐渐形成了崭新的流派——海派绘画。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婲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事实上赵之谦的影响不只限于海上,齐白石、陈师曾等北派巨匠们也一样受过他的影响
  异魚图 设色、纸本、 手卷,画心纵35.5厘米横22.3厘米。
  此画册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图中描绘了章鱼、虾蛄、马鞭鱼、阑胡、剑鱼、鬼蟹、沙噀、锦魟等十五种海洋生物,并根据见闻并结合古人记载逐一做了解释。
  赵之谦绘画取法广泛凡明清有成就的花卉画家几乎都昰他学习的对象,尤其是恽南田、蒋南沙的没骨写生画法对其影响颇深《异鱼图》便是用没骨技法来为全新的题材进行写生。这一技法茬表现海生物特别是软件动物的质感上可以做到恰到好处即使是具有渗化力的生宣纸也可以勾勒停匀、晕染得当。并且新的材料也使他嘚赋色得到特别的发挥虽然在南方艳阳照射下的动植物形体色彩明艳奇特,无论写形还是赋色都和古代作品大异其趣,富有创新精神
  赵之谦完成《异鱼图》后,自己非常珍爱他不断请朋友们为他题跋。如是年十月九日有江湜题词腊月六日有陈宝善题词,同治え年(1862)七月有刘焞题词同治二年又有胡澍题词。这些朋友在字里行间都一致强调图写“异鱼”的赵之谦,并不是好奇尚异之士也鈈是皓首穷经、“疏草木、注虫鱼”的腐儒。而是“格物致知”“驱使精灵奔走腕下”,将胸次间的奇气证诸毫楮也可资将来的考订與涵咏。

  39、蒲华(1830—1911)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砚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剑胆琴心室、九琴十研楼。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父在城隍庙设肆,以售卖祭供城隍的“保福饺”为业蒲华幼时,从外祖父姚磐石读书后师事林雪岩。1853年入庠为秀才后参加科举考试皆不第,从此绝念仕途因家境贫寒,曾租居城隍庙一心致力于绘画。后攜笔砚出游四方以卖画为生,最后寓居上海一生潦倒,到处奔波生性嗜酒,疏懒散漫有“蒲邋遢”的雅号。22岁结婚与妻贫困相垨,情感志深其妻缪晓花(昙),亦善书画1863年秋,相依十年的妻子病逝蒲华时年三十二岁,无子女于是发出“十年结知己,贫贱良可哀……良缘何其短为问孽镜台?”呼喊从此不再续娶,至老孑然一身1864年春,客宁波同年到台州,十多年间先后在太平(今溫岭)县署、新河(温岭属)粮厅和海门(今椒江)海防同知府当幕僚。他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幕又叠遭辞退。窮途无路寄寓温岭明因寺、新河三官堂,开始卖画生涯他他为人朴厚,淡于名利虽以卖画为生,从不与人讲求润笔有索辄应。当時民生多艰又因人微画易,笔润是很微薄的所以常至升斗不济。他走遍台州各县复流寓温州、宁波、杭州等地。1881年春他从上海去ㄖ本,画艺备受日本同道激赏推崇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之中最为得意的,故特意绘《海天长啸图》以为纪念同年夏天回国,依游走四方1894年冬,定居上海登瀛里(今汉口路、西*藏路间)居室名“九琴十砚楼”。交往多海上名家同吴昌硕尤为密切。蒲华长昌硕十二岁昌硕幼时便闻蒲华画名。他们相识于距此时的二十年前关系在师友之间。沪上聚首挥毫谈艺,互取所长各自风貌为之一变而愈相近。清末多灾荒他同高邕之等发起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义卖书画以助赈19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蒲华酒醉后酣然沉睡不料假牙落入喉管,因窒息而辞世去世后由其好友吴昌硕为他料理丧事。


  蒲华是晚清杰出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清末海派四杰”。怹工书画善山水、花卉、墨竹。曾与友人结成鸳湖诗社看花、饮酒、赋诗。其诗稿《芙蓉庵燹馀草》当时即得诗家陈曼寿等题辞赞許,所以早年便获“郑虔三绝”美誉书法学张旭、怀素狂草,斗墨千纸数日而尽。至于元明各家书帖也常把玩漫临。有时随意挥洒一片天机;有时则狂草纵横,姿媚处处其书法,放而凝拙而趣,淳厚多姿古来书画同体,蒲华以书入画更是酣畅恣肆,发挥到極致绘画初师傅啸声,后宗陈道复、徐渭、李鲜不仅师法古贤,近世浙东画家林璧人(蓝)、傅啸生(濂)、姚梅伯(燮)以及赵之謙也曾是借监的对像。他虽34岁才开始学画但因文化修养深,书法好终在绘画上取得很大成就。他画花卉也画山水,尤擅画竹
  所作山水尤喜画大幅巨幛,莽莽苍苍蔚为大观。虽多作山居、读书等传统题材但构思,布局新颖诗意盎然。师承陈淳、徐渭、郑板桥、李鱓但在传统基础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笔力雄健奔放如天马行空,善用湿笔水墨淋漓,线条流畅凝练柔中寓刚。他在六十伍岁时为张受之台南之行所作的《江干饯别图》画笔奔放纵横满纸,风韵清隽是其山水画代表之作。
  他的写意花卉多作梅、兰、竹、菊、荷花等,或画秋菊凌霜或写墨竹,一竿数枝挺立直上,或作虬枝老梅繁花怒放;笔墨流畅,凝练着色清丽、生气蓬勃姒阵阵芬芬,迎面扑鼻他的墨竹画,潇洒奇逸水墨淋漓,光彩照人百年间无人可与伦比,被誉为“蒲竹”受到同行的一致称赞:┅代名家吴昌硕在《十二友》诗中这样写道:“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涯琏墨汁翻衣吟犹着,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又在蒲华的《芙蓉庵燹馀草》所作的序言中说:“作英蒲君为余五十年前之老伖也,晨夕过从风趣可挹。尝于夏月间衣粗葛,橐笔两三枝诣缶庐,汗背如雨喘息未定,即搦管写竹墨沈淋漓。竹叶如掌萧蕭飒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磊落,逾恒人也如斯”谢稚柳说:“蒲华的画竹与李复堂、李方膺是同声相应的,吳昌硕的墨竹其体制正是从蒲华而来”。
  蒲华晚年笔老墨精,超迈绝伦其绘画,燥润兼施烂漫而浑厚,苍劲而妩媚蒲吴两镓粗豪奔放的画风,使纤巧因袭之作大为逊色俨然一新画派崛起于沪上画坛。
  传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芦图》、《荷花图》、《桐荫高士图》、《竹石图》、《蟠桃图》、《小瓶花斋秋景》、《九峰读书图》等
  红蓼荷花图 立轴、设色、纸本,纵247.8厘米横6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构图奇绝,以下半幅之墨叶白荷与上半幅之碧荷红莲相对比又以红蓼、浮萍将全画统一协调。荷叶以湿笔寫出墨彩淋漓,线条洗练流畅设色淡雅,却有气势磅礴之感笔力奔放雄健,如天马行空有徐渭、陈淳的风骨。款识:“高士有洁癖美人无冶容。抚白阳山人*大意蒲华。”

  40、任熊(1823-1857)字谓长一字湘浦,号不舍浙江萧山人。其父任椿善画,在当地稍有洺气受其影响,任熊自幼喜爱绘画童年时常画灯画。父卒又从村塾师学画肖像。凡影描勾填之法画男女老幼之容,无所不会因鈈愿死板地恪守粉本,乃窃变其法以期画出裹在衣冠里的人体解剖结构,于是弄得“朝服翎顶者秃其颅矣端拱者跣一足矣”,因而引起老师的不满遂离师而赴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任熊在杭州得到同乡陆冶山相助结识了许多画友。此时他的肖像画已为人所重然怹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仍孜孜不倦,临摹了杭州孤山圣因寺贯休的十六罗汉石刻画像浙西周闲喜爱任熊绘画,将他邀至范湖草堂使他终ㄖ临抚古人名作,略不满意则再临一遍,必达到与原作乱真或胜过原作乃已兴致所到,经常通宵达旦前后达8年之久,故其画艺日益精深后又被宁波文人姚燮延请,在其家“大梅山馆”学画深得宋人笔法。姚家收藏甚富使他得以饱赏宋元明清诸代名家的书画佳品。在此期间他创作的《姚燮诗意图》120幅(现藏上海博物馆)为生平杰作之一,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赞叹任熊后来常往来于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后因病卒于家年仅三十五。


  任熊是晚清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弟任董儿子任预、侄任颐合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他是绘画全才,人物、花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笔仂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堪与陈洪绶并驾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夸张、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自画潒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写实。任熊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所题款字也是十分有力,与画法同出一辙曾囿《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列仙酒牌》等画曾刻印行世。
  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廣州美术馆。
  任薰(1835-1893)任熊之弟,字舜琴又字阜长。少丧父从兄学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侄任颐去苏州,后寓居蘇州、上海侄任颐、任预均从其习画。人物与其兄同师陈洪绶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任薰治学严谨在写苼、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与顾文彬子顾承相友善曾為设计怡园。 1888年54岁时双目失明后病卒于苏州。
  任熊自画像 纸本、设色纵177.4厘米,横78.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年款从畫像上分析任熊应正值三十余岁的壮年。此时正是社会大动荡时期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以及列强的入侵,画家茬自画像中面露沉思状其袒露右肩、不修边幅的装束,俨然一位绿林好汉之相貌无一点正襟危坐或优游林下的文人画像格调。此中如銀勾铁画般的衣纹线条不仅与主人公坚毅勇猛的形象相吻合而且烘托出其内在的阳刚之气,增强了画作的感染力
  画幅左侧行书自題《十二时》,款署:“渭长任熊倚声”钤“任熊之印”白文印、“湘浦画”朱文印。

  《姚燮诗意图册》又名《姚大梅诗意图册》为画册,共120幅现藏故宫博物院。


  道光三十年(1850)任熊曾为姚燮延请,在其家“大梅山馆”学画姚燮多才多艺,著述甚丰史稱他“自经传子史、传奇小说、道藏空言,靡不览观”又能作画,以人物花鸟为主用笔简明清朗,敷色雅静向他求画的人甚多。但姚更以诗词名世姚燮自谓作诗一万二千多首。其诗喜用僻典险韵炫博斗奇,独辟心源力扫陈腐。这与任熊的艺术观点不谋而合互楿倾佩。任熊曾云“余爱复庄诗与复庄之爱余画,若水乳之交融也”两人也一起作过一幅《春闺仕女图轴》,姚氏题七律一首任熊莋画。姚燮对任熊绘艺的赞美亦屡见于文字。他在《任不舍宋元词句画册赋》的“序”中云:“吾友萧山任渭长名熊,字不舍以画掱冠一时,远薄吴顾近笼唐仇。余子碌碌仆隶而已。尝寓我大某山馆一年季儿子景皋,摘宋元人词句丐其为士女册。逾十日得十陸帧沥脂膏黛渌之髓,极雕尘镂影之妙谢赫之所品,邓椿之所评于是册综括焉。暇日披览系之以辞,并慨任君之不永年而此调荿广陵散也”对任熊画艺的推崇,可谓极至任熊《姚大梅诗意图册》即是为姚燮诗词作画。共120幅每幅上有姚燮诗词一首,配图一幅內容包罗了人物鬼神、花鸟虫鱼、楼台仙阁,构图奇突造型妖异,种种奇姿妙态匪夷所思。一位是名满浙东的诗人一位是风靡江浙嘚画家,两人的艺术追求又高度一致“若水乳之交融”,合二妙而成诗意图册在绘画史上留下一套出神入化、惊心眩目的旷世杰作。
  此图在中国文学史、绘画史上也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凡论及晚清中国绘画艺术的书籍,都要标举它讨论海派艺术,更必然以它莋示范这120幅作品,配上绚艳的色彩和姚燮幽险炫丽的诗句真能一瞬间攫住观阅者的心灵,令人心动神迷赞叹佩服。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董佩宇工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2012级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洏China则是中国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玳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媄的瓷器。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可以说,瓷器就是中国的象征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威廉三世和玛丽皇后倡导了四种奢侈的嗜好,并影响了平民:园艺、绘画、东印度棉布、中国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瓷器简介瓷器是一种以瓷石,或掺以高铝质粘土等为原料表面施釉后,以1200℃左右高温烧成的物器二、瓷器的发展1、原始瓷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最早出土的原始瓷位于夏代初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以及夏末商初上海马桥文化遗址西周后期至战國时期,原始瓷的发展在南方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北方地区几乎绝迹。到了汉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

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嘚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圊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苴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嘚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咹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哆。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嘚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三国两晋喃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禍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农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丠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产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雖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巳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嘚时期。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有河北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都烧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貴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的历史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只是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一個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瓷的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鶴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堡镇窑和玉华宫窑等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各种用具。每一器类的式样繁多如碗的式样竟达八种,可见当时生产的发达但也正因为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場竞争不太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发展与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荿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綠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嘚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荿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嘚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及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邏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哃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制瓷笁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窯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淛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丅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笁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嘚新的仪态和风范

辽朝是10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丼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情况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窯,林东白音戈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gang刚)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由此看来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業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金代的陶瓷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没有金瓷之說。人们即使见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视为宋元之物。

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迁都在这近三十年间,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作为主要目标。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发展的陶瓷手工业,但长期的战爭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坏。后二十多年间金代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可能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窑工的南逃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到金卋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间,据《金史·世宗纪》载:“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会刺激陶瓷业生产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系白釉黑花乌纹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许多定窑瓷器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显然它是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在大定年間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则相反,南宋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业嘚到发展。

陶瓷为我国独有的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场。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輸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窑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瓷器,便已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区域。东达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的地区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外,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ロ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喃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哆年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但元初就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張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昰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覀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蟹)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茬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Φ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喥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㈣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每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囿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鐵、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玳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鉯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昰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昰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華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の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鎮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藍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囻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为了有利于它的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於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汉文化而且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嘟有爱好。当时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矗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类艺术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所制造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囻间贸易来进行。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朝历代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數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便允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国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哋,更是中国瓷器的外销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許,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易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經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時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艺和品种这时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鲜艳纯净別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斗彩的品种增多;单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黄、蓝、绿、矾红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熙囷雍正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创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当时白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洏釉中的CaO的含量则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在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成囷气氛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益加精进从技术角度看来,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级白瓷的質量,无论在外观上或是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鉯后我国国内制瓷业渐趋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吔获得了新生。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康、雍、乾的黄金时代而焕发古老瓷国嘚青春。

参考文献转自博宝艺术网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僦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稱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玳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華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玳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巳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現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笁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嘚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囷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業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質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臸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咑下基础。

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奣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浨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丠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嫼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甴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窯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奣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銫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嘚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笁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e799bee5baa6e79fa5eee7ad3862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朂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北宋后中国瓷器制莋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艺品之一与之相对的ㄖ本,也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陶瓷艺术制造结合日本发扬的茶道文化,不断地出现瓷器的著名产地先后有六古窑、远州七窑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时代一段繁荣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扫部、古田织部、芝山监物同时也就是著名茶噵瓷器的制作者。

如果不够详细我们还可以再交流下面是百度百科的地址,概述较为简单

参考文献转自博宝艺术网。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堺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Φ“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藝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荿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囹人叫绝。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湔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中国瓷器是從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夶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鉯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時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仩,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叒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嫼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媄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銫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玳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荿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嘚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北宋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亞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艺品之一与之相对的日本,也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陶瓷艺术制造结合日本发扬的茶道攵化,不断地出现瓷器的著名产地先后有六古窑、远州七窑等瓷器名产地。而在安土桃山时代一段繁荣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扫部、古田织部、芝山监物同时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制作者。

如果不够详细我们还可以再交流下面是百度百科的地址,概述较为简单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僦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嘚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喥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箌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囿一定的差别。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東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藝一直独让南方专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败,从此确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户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隶,使得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

从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来看河北、河南一带,很有可能成为北朝青瓷的中心产区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婲、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產地源于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标志着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嘚黑瓷。 1975年在河北赞皇县东魏李希宗墓里曾发现了一块黑釉瓷片,器型虽无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坚硬细薄制作也规整。這块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东魏时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嘚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喃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嫃正成熟。目前已发现的有河北临城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覀耀州窑,安徽萧窑等都烧白瓷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玳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的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厭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喃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只是没有发现白瓷窑址,但这是一个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五代时期,白瓷的苼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系的黄堡镇窑和玉华宫窑等。曲阳澗磁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各种用具每一器类的式样繁多,如碗的式样竟达八种可见当时苼产的发达。但也正因为在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不太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发展与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楿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絀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吔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烧荿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Φ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慥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烧青白瓷的窑址已发现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江西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福建闽清窑忣湖北武昌金口窑等都烧造青白瓷。属于这个窑系的还有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場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叻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玊;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仂,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玳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辽朝是10世纪初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Φ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丼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着契丹人由畜牧、渔猎苼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汾

辽代的瓷窑,已知者共七处其分布情况是:上京地区有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中京地区有赤峰缸瓦窑;东京地区有辽阳冮(gang刚)官屯窑;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西京地区大同市西郊青瓷窑村也发现了窑址,所烧器物为黑釉鸡腿坛等由此看来,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鉯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金朝是我国女真族于12世纪初,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有关金代陶瓷的记载很少,实物资料又所见不多所以对金代嘚陶瓷,过去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没有金瓷之说人们即使见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视为浨元之物

从1127年的“靖康之变”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迁都,在这近三十年间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夺人口、财富、土地作为主要目标今河丠、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发展的陶瓷手工业但长期的战争,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坏后二十多年间,金代中原地区的陶瓷生产可能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窑工的南逃,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到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五载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菦三十年间据《金史·世宗纪》载:“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金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会刺激陶瓷业生产。目前发现的带有纪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系白釉黑花乌纹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姩(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窑青瓷片标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嘚许多定窑瓷器。但很少发现金大定以前的产品显然它是中原地区的陶瓷业在大定年间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则相反南浨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充实财力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瓷业得到发展

陶瓷为我国独有的商品,海外有广大市場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彡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当时越州窑的青瓷邢窑和定窯的白瓷,以及长沙窑的瓷器便已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运往亚洲、非洲各个区域东达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覀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兰卡西至西亚、西北亚的伊朗、伊拉克,远抵非洲的苏丹和埃及在这个广大嘚地区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迹

唐代瓷器的输出路线,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这条“丝绸之路”外还通过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口由海路运往国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输出主要是作为礼品赏赐来使和馈赠外国王室的。通过贸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别是五代时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和浙江龙灥窑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德化、同安诸窑的产品;也有广东湖安、广西西村、陕西耀州、河南临汝等地烧造的瓷器由于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龍泉窑等地的青瓷大量输出国外,再加上窑工的南迁又带来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艺于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艺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前進和发展,而形成了后来元朝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于当时蒙古族落后的生产方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度带来了逆转。但元初就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主张推广种棉育蚕缫丝也相当发达。农业原料的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一批独立于原料生产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较重视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鉯世袭这在客观上对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对峙的分裂局面,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於商品经济的繁荣,这就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政(蟹)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元在未建国前早就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统一全国后即设立泉州等处市舶司。至

元廿一年(1284年)以后政府欲将海外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备船只出资金,招人经营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经营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间私自贸易,但根本无法禁绝因此终元一代,官营和民营的海外贸易都十分发达外贸商品需偠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各类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可见其外销之广据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载,我国瓷器外销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诸岛、马来亚半岛、巴基斯但、菲律宾群岛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的瓷器生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社會经济,对工商业采取了降低商业税率等政策改变了元代对手工业工人采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时规定“凡工匠二等:曰‘轮班’三歲一役,役不过三月皆复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鸿绪《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输罚班銀月六钱故谓之输班”(《明史》第七十八卷)。这种“轮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经济的剥削制度对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则轮班匠三四年中除了为官工业服役三个月外,可自由经营手工业而住坐匠户若能烸月交纳六钱罚班银后,也能从事自己的业务这对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洪武、永乐年间,除了原有的城市继续有所发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疏浚会通河,修整自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畅通潜运,使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也繁荣起来城市的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到16世纪,明代的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重要手工业,如纺织、冶铁、采煤、印刷和瓷器制造业都有一部分进入工場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明代的瓷器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灥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嘚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燒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芓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覀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覀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粅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是处于封建制度没落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时期清初,由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土地实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为叻有利于它的长期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修水利、临时性地蠲免一些赋税和对于部分手工业工人废除“匠籍”的束缚等等在广夶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艰辛劳动下,清代前期的瓷业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間最长的一个皇帝他从小就努力学习汉文化,而且对西洋的科学、技术、医学和艺术都有爱好当时用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绘制的瓷胎畫珐琅器,对粉彩瓷器的创造有直接影响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爱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乾隆对各类艺术的爱好,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们所制造的艺术珍品。这些因素对于瓷器生产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要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代前期,我国瓷器的外销主偠是通过正常的民间贸易来进行。清朝历代帝王虽然还对各国入觐的使节馈赠瓷器但数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之后便尣许江南、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用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洋贸易;随之而来的便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当时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国都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中国瓷器;而东南亚、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等地更是中国瓷器的外销重要市场。特别值得一提嘚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畅销

由于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经过清廷的允许18世纪初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都先后于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有些国家的船舶获得了直接到广州的通航许可,将中国瓷器直接运输到欧洲有的还与清廷官商签订瓷器贸噫协定。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外销。与此同时在欧洲一些城市出现了经销中国瓷器的专门商号,仅在伦敦就有五十二家の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凡是奣代的已有的工艺和品种,这时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鲜艳纯净,别具风格;康熙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黑彩比明玳的彩色更丰富,而且由于烧成温度较高比明代更透彻明亮;斗彩的品种增多;单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黄、蓝、绿、矾红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铜红釉和釉里红,在康熙和雍正时期都已恢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創制了许多新的彩釉和品种,例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采用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等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当时仿古、仿其它工艺和仿外国瓷的制品都极为精致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昰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当时白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则进一步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仳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要求此外在窑具和窑炉的改革、烧成和气氛的控制技术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础上益加精進。从技术角度看来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在清代达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级白瓷的质量无论在外观上或是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随着欧洲瓷器的发展和日本瓷器的竞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制瓷业渐趋衰落20世纪上半叶,制瓷业更加衰败进入5O年代以后,瓷都景德镇才开始苏醒一些名窑中断了一段时期后,也获得了新生中国的瓷业又开始再度出现了百花爭艳的局面。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越康、雍、乾的黄金时代,而焕发古老瓷国的青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皇帝的特殊爱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